
世間萬物,總是會隨著發(fā)展此消彼長,總是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蹉跎了身形,唯有記憶得以長久永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記憶有痕,明月有照仍需燈》閱讀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記憶有痕,明月有照仍需燈》閱讀原文:
①記憶中的童年,里外總是母親操勞的身影。小時最怕母親去姥姥家,姥姥家路遠,那時交道工具種類少,所以很少有機會跟著。記憶里,從母親剛從村口消失的那刻起,就盼著她回來,這種盼,有渴望母親帶回“美味”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種母親離開的怕。盯著太陽過晌,會亟不可待地跑到村外,眼巴巴地去眺望那條消失在東嶺的路,因為姥姥家就在路的那頭。每當有人從遠處走來,總不思悔悟地以為是母親,激動地跑著迎上去,如此三番五次,心情便隨著日漸落山,慢慢低沉下來。天暗后,母親還不回來,膽小的我便不再敢跑動,蜷縮在村頭,恐懼的內心里一遍遍演繹著“狼吃小孩也吃大人”的種種版本,越害怕越擔心,越擔心就越瞎想,最后整個人蜷縮成一個恐懼的“疙瘩”……人都說“孩的娘耳朵長”,現(xiàn)在想來,母親不但耳朵“長”,而且眼也“長”,因為不管多黑,總是母親遠遠地叫著我的乳名先發(fā)現(xiàn)我,那帶著哭腔叫著喊著迎上去的感覺,像重新得了娘一樣!于今再走到村口,還是會停下來,向遠處看一看,等一等,但心酸地知道,無論看多遠,等多久,那回不去的童年里,再也不會有母親出現(xiàn)在路的那頭。
②記憶中的春天,總是那么的快樂和滿足。在那物質貧乏的時代,那一簇簇一串串的榆錢,那黏黏甜甜的榆錢猶如“天上掉下的餡餅”。每當榆錢如堆的時候,村里的孩子聞訊匯聚到我家院子里崇拜地昂首看著我母親,用一種讓人不可思議的矯捷爬到那棵老榆樹上,干脆麻利地折采榆錢枝扔下,樹下的孩子,張臂嬉笑哄搶,那情那景,怎一個“歡樂”可以描述……孩子們吃剩下的,母親會撿來洗罷,摻上豆面,上鍋蒸餅,那個美味的感覺滑過少年的舌尖……小時候,盡管日子很窮,可是,因為有母親,所以記憶里滿是快樂和無限的懷念。
③14歲初中畢業(yè),母親以我瘦弱為借口,不顧家庭條件的艱苦,供我去縣城上學。在外求學的我看不到父母的勞累,但每當星期回家拿飯,路遠天黑進門,總會看到昏暗的燈光將母親羸弱的身軀皮影般映射在窗戶上,不用想,那是母親在為我準備好吃的。那些好吃的,我知道都是母親在一個星期的時間里費盡心思攢的——父親撈回的一小捧河魚炸過,多年的老母雞費勁產(chǎn)下的三兩個蛋炒了,抑或母親破例烙兩個碗口大的油餅(極少的情況,因為面和油都是奢侈品)……那油餅母親是從來不吃的,我吃一點,剩下的,母親會全包在我的煎餅包里,囑咐我和同學分享。那油餅,帶到學校,已不是油餅,而是一種母愛的炫耀……當時,心安理得地享用,泯滅了多少父母的辛勞,現(xiàn)在更多地懂得了父母所受的苦,也更多了后悔和自責。其實,那時母親身體就已經(jīng)很不好了,經(jīng)常勞累暈到。后來聽鄰居們說當時很多人都勸母親,不要再讓我上學了,可是,無論母親的嘴上還是表情上,從來沒表露出過她和父親的不容易,更無從談起讓我退學。大學期間,母親因患了胃病,舍不得花錢,轉化成胃癌早早離我而去。
……
④“子欲孝而親不在”,想來字字都是淚……時至今日,不惑之年的我,終于明白了父親在母親入土那夜說的話:明月有照仍需燈呀。是呀,月亮再亮,總有照不到的地方;世事再好,又有什么情感能代替父母的愛呢?
《記憶有痕,明月有照仍需燈》閱讀題目:
1、選文中①②段,作者主要回憶了童年時代的兩個生活片段,請簡要概括。
2、結合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加點文字的表達效果。
盯著太陽過晌,會亟不可待地跑到村外,眼巴巴地去眺望那條消失在東嶺的路。
3、結尾一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第③段劃線句與下面這段文字有異曲同工之妙,請簡要分析這兩段文字情感表達上的相似之處。
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jīng)到了那步田地。后來妹妹告訴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
(史鐵生《秋天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