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
趙瞻,字大觀,其先亳州永城人。父剛,太子賓客,徙鳳翔之盩厔。瞻舉進士第,調孟州司戶參軍,移萬泉令。捐圭田修學宮,士自遠而至。又以秘書丞知永昌縣,筑六堰灌田,歲省科斂數(shù)十萬,水訟成息,民以比召、杜。
英宗治平初,自都官員外郎除侍御史。詔遣內(nèi)侍王昭明等四人為陜西諸路鈐轄,招撫諸部。瞻以唐用宦者為宣慰使后世以為至戒宜追還內(nèi)侍責成守臣章三上言甚激切。會文彥博、孫沔經(jīng)略西夏,別遣馮京安撫諸路,瞻又請罷京使,專委宿將。夏人入侵王官,慶帥孫長卿不能御,加長卿集賢院學士,瞻言長卿當黜不宜賞,賞罰倒置。京東盜賊數(shù)起,瞻請易置曹、濮守臣之不才者,未報。乃求退,力言追還昭明等,英宗改容,納其言。
神宗即位,為開封府判官。神宗問:“卿知青苗法便乎?”對曰:“青苗法,唐行之于季世擾攘中,掊民財誠便。今欲為長久計,愛養(yǎng)百姓,誠不便。”初,王安石欲瞻助己,使其黨餌以知雜御史。瞻不應,由是不得留京師,出為陜西轉運副使,改永興軍轉運使。
初,元豐中,河決小吳,北注界河,東入于海。神宗詔,東流故道淤高,理不可回,其勿復塞。乃開大吳以護北都。至是,都水王令圖請還河故道,下執(zhí)政議。瞻曰:“自河決已八年,未有定論。今遽興大役,役夫三十萬,用木二千萬,巨竊憂焉。朝廷方遣使相視,若以東流未便,宜亟從之;若以為可回,宜為數(shù)歲之計,以緩民力。”議者又謂河入界河而北,則失中國之險,昔澶淵之役,非河為限,則北兵不止。瞻曰:“王者恃德不恃險,不聞以河障外國。澶淵之役,蓋廟社之靈,章圣之德,將相之智勇,故敵帥授首,豈獨河之力哉?”后使者以東流非便,水官復請塞北流,瞻固爭之,卒詔罷役,如瞻所議。
洮、河諸族以青唐首領浸弱可制,欲倚中國兵威以廢之,邊臣亟請興師。瞻曰:“不可。御外國以大信為本,且既爵命之,彼雖失眾心,無犯王略之罪,何辭而伐之?若其不克,則兵端自此復起矣。”乃止。
五年,卒,年七十二。太皇太后語輔臣曰:“惜哉,忠厚君子也。”贈銀青光祿大夫,謚曰懿簡。
(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有刪節(jié))
小題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瞻言長卿當黜不宜賞黜:貶退
B.掊民財誠便掊:分享
C.宜為數(shù)歲之計,以緩民力緩:減輕
D.不聞以河障外國障:阻隔
小題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①士自遠而至②何辭而伐之
B.①豈獨河之力哉②唐行之于季世擾攘中
C.①若以東流未便②洮、河諸族以青唐首領浸弱可制
D.①英宗改容,納其言②其勿復塞
小題3: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瞻以唐用宦者為宣慰使/后世以為至戒/宜追還內(nèi)侍/責成守臣/章三上/言甚激切
B.瞻以唐用宦者為宣慰使/后世以為至戒/宜追還/內(nèi)侍責成守臣/章三上/言甚激切
C.瞻以唐用宦者/為宣慰使/后世以為至戒/宜追還內(nèi)侍/責成守臣/章三上言/甚激切
D.瞻以唐用宦者/為宣慰使后世/以為至戒/宜追還內(nèi)侍/責成守臣/章三上言/甚激切
小題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趙瞻擔任萬泉縣令時,把自己用以祭祀的田捐贈出來,用于修建學宮,不少學士從遠處聞名而來。主管永呂縣時,他做好水利建設,獲得老百姓的贊許。
B.英宗派遣內(nèi)侍王昭明等人到陜西諸路節(jié)制管轄軍事,招撫各部,趙瞻多次上奏章力勸皇帝召還內(nèi)侍,英宗最終采納了他的建議。
C.元豐年間,黃河決堤,朝廷就是否恢復舊河道問題提出了不同意見,趙瞻從突然人興土木勞民傷財?shù)慕嵌任癖磉_了自己對恢復舊河道工程提案的不認可。
D.洮、河諸族認為青唐首領衰弱可欺,想依靠中國軍隊的威名把青唐首領給廢了,邊關將領強烈要求興兵攻打。趙瞻擔心難以攻克,所以反對興兵。
小題5:根據(jù)具體要求分別完成下列各題。(10分)
(1)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7分)
①京東盜賊數(shù)起,瞻請易置曹、濮守臣之不才者,未報。 (4分)
②王安石欲瞻助己,使其黨餌以知雜御史。 (3分)
(2)從文章中找出兩個能體現(xiàn)趙瞻在政策謀劃上忠厚愛民的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