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是一種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市場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圍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著重要角色。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其余坊巷市井,買賣關撲,酒樓歌館,直至四鼓后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有趁賣早市者,復起開張。無論四時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
“夢里曾作南柯守,少時元是東陵侯。今朝半醉歸草市,指點青簾上酒樓。”
——(宋)陸游《雜賦》
材料二今自夷人來廈開市,凡洋貨皆系夷商自行轉運,閩省并無赴粵之商,粵省亦鮮來閩之賈,且該夷除販運洋貨外,兼運洋布洋棉,其物充積于廈口,內地之商販,皆在廈運入各府銷變,其質既美,其價復廉,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復暢銷,商人多不販運;而閩產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滯不能出口……今閩省向銷之江浙棉布及洋貨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暢銷,縱使竭力招徠,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間服用無多,又不克轉鬻他?。裰聞?,斷不能使華夷兩貨,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販貨之人,而銷既不多,勢必裹足;況現(xiàn)在商俱疲乏,更屬招之不前。
——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yè)史資料》第一卷
材料三最近十幾年里,對我們日常生活以及我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響最大最深刻的莫過于市場了。……然而,有將近四十年的時間,市場從我們的社會生活中逐漸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國人對于市場完全地感覺陌生。
——《市場·國家·公共領域》
材料四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qū),作為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同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一樣,是我國對外經濟聯(lián)系的橋梁,進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引進來,加以消化、吸收、創(chuàng)新,向內地轉移,推動科技進步……尤為重要的是,必須面向世界,發(fā)展出口貿易,開拓國際市場,為增加我國的外匯收入多作貢獻。
——《長江、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qū)座談會紀要》
材料五“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
(1)據(jù)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場發(fā)展的特點。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國市場出現(xiàn)了什么新現(xiàn)象?這從本質上反映了近代中國的經濟結構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三中建國“將近四十年的時間,市場從我們的社會生活中逐漸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
(4)依據(jù)材料四和所學知識,分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對外開放形成了怎樣的格局?
(5)材料五中鄧小平對“計劃”和“市場”是如何認識的?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時期中國主動融入世界市場的三個節(jié)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