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大又粗又硬又爽又黄毛片,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国产男同GAYA片大全,一二三四视频社区5在线高清

當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作文 >> 蘭亭序鑒賞心得 欣賞蘭亭序的感受(4篇)

蘭亭序鑒賞心得 欣賞蘭亭序的感受(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12 05:44:38
蘭亭序鑒賞心得 欣賞蘭亭序的感受(4篇)
時間:2023-01-12 05:44:38     小編:zdfb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蘭亭序鑒賞心得 欣賞蘭亭序的感受篇一

硬筆書法發(fā)展到今天,早已無可爭議的被舉世公認為藝術(shù)——書法藝術(shù),那么它和毛筆書法的結(jié)合,也早已成為勢在必然的。既如此,硬筆書法的碑、帖學也就自然的應運而生。這是擺在每一個硬筆書法家、硬筆書法愛好者面前的首要問題和歷史問題使命。

筆者多年研習毛筆書法并從事書法教育工作,早在多年前開始練鋼筆字時,對鋼筆字能否上升為書法藝術(shù)也持過懷疑態(tài)度,認為它沒有更大的可塑性,不可以同毛筆書法并行相提。后經(jīng)偶然的用心于硬筆臨古碑,便驚奇的發(fā)現(xiàn):小小的鋼筆竟也能毫不遜色的寫出古樸的碑字來,用于臨毛筆古帖則更不在話下了。由此悟得鋼筆書法不但也是書法藝術(shù),而且有著廣闊的前景,而這前景又在于向毛筆書法古碑、古帖中擷取大量的豐盛的養(yǎng)份。出于這個感受,筆者不但自己漸漸的迷戀硬筆書法,而且還向同仁及自己所在的師范學生大力的倡導、并推行硬筆書法臨古帖“取法乎上”的教學方案,漸漸收到良好的效果。實踐證明硬筆書法只有這樣才能“如魚得水”。否則,硬筆書法僅僅單純的以當初的鋼筆字實用性字獨行天下,缺少藝術(shù)含量,就勢必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些字帖早期流行于市面,其面目可謂“前后平直,上下方正,狀如算子”但能說“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這類字帖是處于一種狹隘之中(不是人們不能接受碑的古拙,而是缺少寫碑精美的人)。因為類似的“館格體”缺少對古碑、帖的師承,自然也就單調(diào)、乏味,不能稱之為書法藝術(shù),但這類字帖也有它的優(yōu)勢,至少很見功力的,作為一般的練字之用,或者說雅俗

共賞吧。

當前,相當一部分書法愛好者在自覺或在老師的引導下將硬筆書法向毛筆書法的古碑、古帖中浸潤、滲透,這是一個方興未艾的可喜局面,但看硬筆的一些報刊、報紙、專集中,感覺到還不夠力度,還不能充分的顯露硬筆書法的師承,繼而師承再創(chuàng)新這樣的既有古法底蘊,又兼或帶有自己面目的好作品。當然,硬筆書法尚處在向古碑、古帖的過度階段,還須要硬筆書法的同仁志士勤更不綴、協(xié)同努力,才能加快使硬筆從理論到實踐的體系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那么

這可貴的一步就是向傳統(tǒng)的毛筆書法的碑帖中伸手。

初學者或硬筆書法水平不高的愛好者,直接臨古碑、帖不易入手,尤其是許多古代碑版由于年代久遠,石碑經(jīng)過風化、剝蝕、字跡不易辨別,所以這就需要有高水平的硬筆書法家出版發(fā)行更多的硬筆臨古帖的字帖,以彌補因直接臨習困難的不足。而且古碑、帖的字較大(除小楷),直接縮小也有難度,所以,經(jīng)過,硬筆臨過的字帖應當是形神兼?zhèn)洹⒏哔|(zhì)量的,筆者就試圖進行這樣的硬筆教學導向,并獲得一定的效果。我們深知,臨帖是學書法的不二法門,硬筆書法也是不例外的。好在硬筆書壇上的一些硬筆高手同時又是一些優(yōu)秀的毛筆書法家,對碑、帖的臨寫駕輕就熟,具有較深的體會和造詣,這也是硬筆書法之所以在短時間內(nèi)提高發(fā)展迅速的得天獨

厚的巨大優(yōu)勢。如何進行硬筆書法臨古帖不妨談一點個人淺見:

1、硬筆,一般首當其沖所指的是鋼筆,我們就以鋼筆書寫為例,鋼筆的應用與毛筆相比較之下在于一個“小”字,小必然在使用時特別注重一個“巧”,巧在于書者特別注重心細,然后才能通過技巧的運用感知道硬筆筆尖的靈活變化和“筆法”的體現(xiàn)。硬筆的筆法與毛筆相比較,除明顯的起筆時用的藏鋒、逆鋒和濃、淡、干、枯等墨色的變化以外,其它的如提、按、轉(zhuǎn)、折、輕、重、疾、澀、駐、過等筆法一應俱全,所以硬筆是完全可以駕御臨碑帖應有條件。

2、臨習傳統(tǒng)的碑帖,兩者之間是有區(qū)別的,一般來說,臨習真正意義上的墨跡是臨帖,墨跡載體的紙張或帛與現(xiàn)在鋼筆書寫載體大抵相一致的,故而用鋼筆臨古帖比較直接便當。這里著重強調(diào)一下鋼筆臨古碑似乎有更值得注意的問題,因為鋼筆的書寫特性與寫碑有一定的差異,一般鋼筆墨水的書寫習慣重在流暢,而寫碑重在于表現(xiàn)質(zhì)感,那么鋼筆是否就不能寫碑了那?既然鋼筆的筆法與毛筆筆法有很多的共性,鋼筆也一定能將碑的質(zhì)感寫出來,同樣也能寫出好的作品。但它要求書寫者對鋼筆的輕重技巧的細微程度要有很好的掌握,并在臨寫的過程,充分的感受到碑的硬朗與質(zhì)樸的美感,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切不可把碑的蒼樸理解成剝蝕或抖筆,即便

面對風化、剝蝕的字跡也要“透過刀鋒看筆鋒”。

3、硬筆臨碑帖,在臨習的選擇上與學習毛筆書法學習路徑?jīng)]有多大區(qū)別,寫帖仍然可以從正楷入手繼而行楷、行書草書等,寫碑則建議也從比較規(guī)范、秀逸的如魏碑《元倪墓志》、《刁尊墓志》、《石夫人墓志》;隸書則不妨從《曹全碑》、《禮器碑》、《朝侯小子殘石》繼而不妨再向結(jié)構(gòu)奇崛的方向發(fā)展。臨古碑帖也同樣要求在一個“象”字上用功,要力求形神兼?zhèn)?,因為我們用硬筆臨古帖的目的不在于走形式,而在于向古人優(yōu)秀、典范的法帖中汲取營養(yǎng),使硬筆書法的藝術(shù)含量越來越高,路子也越來越寬,所以孫虔禮叮嚀的“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仍然是

學習硬筆書法的至真道理。

4、無論學毛筆書法還是學硬筆書法,往往都注重對字的書寫和表面的技巧而忽視了讀碑重要性,讀碑要分兩個層面,一是讀用筆、讀結(jié)構(gòu)、讀風格;二是讀碑文、帖文。前者是很多人能夠作到的,后者讀碑文、帖文則往往受到文言文的限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視而不見被回避了。不讀碑帖的損失至少有二:一在臨帖的環(huán)節(jié)中最后的一環(huán)是背臨,如果不能背讀帖文,則給背臨整句帶來不便,或者很難背臨;第二在我們筆下所臨的碑帖都是歷代留下的經(jīng)典的或佛經(jīng)、或頌文、或祭文、或題記、或記事、或詩章、或詠物、等古文學作品,這對一個書法愛好者或書家都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增長古文知識學修養(yǎng)的來源。然而在當今出版的字帖當中大多都不做釋文斷句,更不做相關(guān)的內(nèi)容、背景說明,或者編者本身也和大家一樣缺少相關(guān)的知識,實則如果將碑帖上升到學的層面,碑帖文、作者、書者、刻者、收藏年代、歷史等都將成為核心內(nèi)容。這也標明,如果硬筆書法家能夠稱其為家的話,應當是使這門藝術(shù)厚重的整體意義上的家,單純的停留在出幾本正楷、行書字帖家的話,應當理解為現(xiàn)代人對家的要求簡單或者無須太高的緣故。

5、說道硬筆書法的碑、帖學也會使人聯(lián)想到碑與帖的流派分庭抗禮的問題。歷來就有南帖北碑的之說,在書法發(fā)展史中,曾經(jīng)歷過刻碑的風靡時期,如唐以前;也有過漫長的帖學階段,如宋、元、明代;亦有過清代的宗董(其昌)期和宗趙(孟俯)期;亦有過康有為、包世臣的大力倡導碑學的昌盛時期。所謂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tài)……而今天的歷史是人們的視野開闊,思維開放的時代。全方位立體的認識世界和領(lǐng)略藝術(shù)才是現(xiàn)代人崇尚的精神風貌時代。我們看傳統(tǒng)的勒碑刻石上的字是美的,書于帛書、紙上的帖也是美的,碑刻具有古樸、質(zhì)拙、凝重的特色,其線條耐人回味,帖具有雋永、潤澤、飄逸的特色,其線條圓活、流暢給人以清新、灑脫的舒暢美感。在大千世界中陰柔美和陽剛美都是并存的,所以筆者以為碑學和帖學都是一個書家所應該掌握的必備的知識,偏廢一方,都會使你的書學顯現(xiàn)不足,更何況人的情緒不能總是處在一種狀態(tài)中,如果說書法可以“達其性情,行其哀樂”,那么在不同的情態(tài)中寫字作書,書風、書品、書體就會與你的筆調(diào)、節(jié)律和你的心情合拍的。詞論家劉永濟說:“文藝之事言派別不如言風會言風會,派別近私,風會則公也”言派別則主于一二人。易生門戶之爭,言風會,則國運之龍?zhí)?,人才之高,體制之因革,皆與有關(guān)焉?!睍ㄖ⑻髋芍?,也應“言風

會”更好吧!

無論是碑、還是帖,中國書法的幾大字體都在寫、刻之列,說到底它們也就是行筆的兩種方法,就是我們常說的“筆性”的劃分。相信古人在一定程度上把行筆結(jié)字以“屋漏痕”的自然之妙用于筆端鑿于石上的。一味的將碑的澀感去掉,不思考韻致的直白臨寫,也會使所臨碑帖索然淡漠的。這方面屬技法范疇,不多贅述??傊?,倡導硬筆書法碑、帖學是硬筆書法向前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它是脈與絡的承襲,靈與肉的合體。讓硬筆書法的洪流匯入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浩瀚海洋吧。

綜上所述,皆筆者在學書實踐中所見所感,掛一漏萬難免,乞在硬筆書界掀起一個碑、帖學的風尚,使其受益于同好和啟發(fā)無數(shù)的硬筆書法后來者。

蘭亭序鑒賞心得 欣賞蘭亭序的感受篇二

以歌曲【蘭亭序】為例

所屬專輯 :魔杰座

歌手:周杰倫

作詞:方文山

作曲:周杰倫

地區(qū):中國臺灣

發(fā)行時間:2008年10月15日

唱片公司:杰威爾音樂

歌詞:

蘭亭臨帖 行書如行云流水

月下門推 心細如你腳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 卻難拓你的美

真跡絕 真心能給誰

牧笛橫吹 黃酒小菜又幾碟

夕陽余暉 如你的羞怯似醉

摹本易寫 而墨香不退與你共留余味

一行朱砂 到底圈了誰

無關(guān)風月 我題序等你回

懸筆一絕 那岸邊浪千疊

情字何解 怎落筆都不對

而我獨缺 你一生的了解

無關(guān)風月 我題序等你回

懸筆一絕 那岸邊浪千疊

情字何解 怎落筆都不對

而我獨缺 你一生的了解

無關(guān)風月 我題序等你回

懸筆一絕 那岸邊浪千疊

情字何解 怎落筆都不對

獨缺 你一生了解

彈指歲月 傾城頃刻間煙滅

青石板街 回眸一笑你婉約

恨了沒 你搖頭輕嘆誰讓你蹙著眉

而深閨 徒留胭脂味

人雁南飛 轉(zhuǎn)身一瞥你噙淚

掬一把月 手攬回憶怎么睡

又怎么會 心事密縫繡花鞋針針怨懟

若花怨蝶 你會怨著誰

無關(guān)風月 我題序等你回

懸筆一絕 那岸邊浪千疊

情字何解 怎落筆都不對

而我獨缺 你一生的了解

無關(guān)風月 我題序等你回

手書無愧 無懼人間是非

雨打蕉葉 又瀟瀟了幾夜

我等春雷 來提醒你愛誰

(低啞二胡..一種凄涼的音色就這樣滄桑地訴說著..)

《蘭亭序》已在月色頭上..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真正品音樂的人.絕不會說什么《蘭亭序》比不上《青花瓷》.《東風破》才是最絕..不同于菊花臺的悲愴..青花瓷的凄美..東風破的離愁..而蘭亭序更多的是滄桑與無奈..《蘭亭序》要閱懂歌詞背景內(nèi)涵..聽入身在其中的意境...再與中國古文化書法相連..「蘭亭臨帖 行書如行云流水 月下門推 心細如你腳步碎」

「千年碑易拓 卻難拓你的美 人雁南飛 轉(zhuǎn)身一瞥你噙淚」

方先生遣詞用句唯美令人拍案叫絕!以書法的行書行云流水.描寫心細的古代女子在月下推門出來腳步輕移的姿態(tài)..再描寫女子的絕世美貌無人能模仿比擬..最后暗喻王羲之的年代東晉.正是王室南遷落魄之際.徒留佳人在北方..「無關(guān)風月 我題序等你回 懸筆一絕 那岸邊浪千疊」

雖說無關(guān)風月..我題序等你回一首詩..但是當手中懸筆欲落款之際..心中激蕩的思緒卻也不免如岸邊千疊的浪~ 而愛情何解..怎麼落筆都不對..若不是真的談過一回戀愛..恐一生也無法臨摹出如蘭亭序般千變?nèi)f化的情!

「掬一把月 手攬回憶怎么睡」

方先生繼青花瓷后再次打撈月色..手攬回憶..何等思念..長天凈..絳河清淺..皓月嬋娟..思綿綿..夜永對景..那堪屈指暗想從前..「夕陽余暉 如你的羞怯似醉 青石板街 回眸一笑你婉約」

「心事密縫 繡花鞋針針怨懟 若花怨蝶 你會怨著誰? 」

蘭亭序?qū)崒倬渚涫窃?.條條押韻..意境高雅深情..曲韻婉約有神..「雨打蕉葉 又瀟瀟了幾夜 我等春雷 來提醒你愛誰.....」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風又飄飄..雨又瀟瀟

最后二胡把這種絕美凄傷..婉轉(zhuǎn)牽腸的意境詮釋的完美!

與上一張專輯不同的是,周杰倫這一次從古典瓷器到古典書法的轉(zhuǎn)變。其古韻不退,卻用流行的方式闡述了古典的書法。與王羲之大有不同。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本來表達的是“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方文山這一次別出心裁。把古典的內(nèi)涵用現(xiàn)代的流行來解釋。蘭亭風花,懸筆表情:

“蘭亭臨帖 行書如行云流水 月下門推 心細如你腳步碎” 那一段愛情好像如蘭亭的行書,纖細,婉約,不羈,似行云流水,卻又不乏細膩,有一些青花瓷的味道。但是,你早已經(jīng)離我而去,那份愛就像碑上殘缺的題序,揣摩不定,我的真心要送給誰呀?

“山月不知心里事”,風月又怎么能了解我的失意?愛情不在,因為我不了解你,無法捕捉到你的內(nèi)心,我該怎么辦?只有在碑上題序了??粗前哆吳НB的浪,這卻是我的行書!承載著我的愛,只是,寫完行書我才發(fā)現(xiàn)有空空蕩蕩的感覺?為什么?情字何解?怎落筆都不對呀,我抓不住你的內(nèi)心!!

“又怎么會 心事密縫繡花鞋 針針怨懟?”我心中有憤恨萬千,只因為沒有你。但方文山繼承青花瓷的風格,并沒有直接點出我心中的悲傷,我是靜靜的,柔婉的,在碑前題序。只等春雷,驚醒你——也很有“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的味道。但青花瓷是一種等待,畢竟彼此相愛,這份愛會繼續(xù),只是相見無期。而蘭亭序中的愛,是我已經(jīng)失去的,再等下去,也只是等待一種無奈。因為彼此不了解,所以等待變成了單相思。唉!就把希望寄托在春雷上好了,聽到那春雷,你會愛我嗎?

蘭亭序鑒賞心得 欣賞蘭亭序的感受篇三

淺談書法的臨習

作者:付曉艷

來源:《新校園·上旬刊》2013年第08期

書法作為中國的國粹之一,是漢字的一種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種由文字演變而成的藝術(shù)。這種轉(zhuǎn)變并不是在文字以外另起爐灶,而是漢字本身原始的內(nèi)在品質(zhì)的流露,是由漢字的特質(zhì)決定的。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認讀和交流的形式,更多的是線條中流露出的美。雖然現(xiàn)在毛筆已經(jīng)不作為主要的書寫工具,但并沒有退出歷史的舞臺,它的藝術(shù)功能并沒有減退,臨習書法仍然是我們學習生活中的一部分。那我們怎樣才能學習好書法呢?本文就如何臨習書法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關(guān)于選帖

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首先會遇到選帖的問題,選帖作為學習書法的開端,不能不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書法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各種書體,初學者在選擇時應采取何種,說法各不相同。清代陳介琪在《習字訣》中主張人人從漢魏刻石入手,包世臣則說應從唐楷入手。不管從何種書體,于此有最重要的一語,在選定之后,不可像走馬燈似的輪換著書寫。這是最易犯的病,同時也是最絕望的病,即為換來換去。

那么如何選定呢?有什么原則呢?筆者認為,要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每一種書體的書帖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漢隸筆法簡易,造型古樸,易于掌握;唐楷結(jié)構(gòu)嚴謹,筆法森嚴;行書放縱流動,迅捷活潑。在此基礎上選貼,有些人喜歡秀麗多姿,有些人喜歡蒼勁豪放,有些人喜歡厚重豐滿,有些人喜歡痩勁挺拔。要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不要有從眾心理,別人練什么就跟著練什么,別人學什么自己就跟著學什么。要發(fā)揮每個人的優(yōu)勢,強迫去臨是臨不好的,是難于入境的。

二、關(guān)于臨習

學習書法,臨習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習書法的必由之路?,F(xiàn)在,通常又叫“臨摹”,實際上“臨”和“摹”是兩種不同的方法?!芭R”是對帖而書之,“摹”是薄紙蒙于碑帖上,隨字而拓,依其形跡而復寫稱“摹”。宋代姜夔《續(xù)書譜·臨摹》云:“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jīng)意與不經(jīng)意也?!边@是對臨、摹的利弊和得失的經(jīng)驗總結(jié)。摹寫,因為下邊有影格依托,筆隨影走,容易得原帖字的點畫位置和形體結(jié)構(gòu)。也正因為有這種依托,摹寫時往往會忽略筆意的表達。摹了之后,容易忘卻,不易鞏固。臨,是靠自己的目力心力去書寫,較易體現(xiàn)原帖字的筆意,但因為無依托,往往易將原帖字的間架位置寫走形。因此,臨、摹都應“經(jīng)意”,認真對待,先摹后臨,臨中亦可再摹,臨摹交錯,互相結(jié)合,興利去弊,取長補短。如此不斷努力,就可化古為我,兼得帖字之形神。1.寫字要苦練加巧練

北宋書法家歐陽修在《試筆》一文中說:“作字要熟,熟則神氣完實而有馀,于靜坐中,自是一樂事。”他所說的“熟”就是我們練字要反復臨習,要有數(shù)量的積累。但只有數(shù)量的積累也不一定能夠練好字。在有數(shù)量的同時還要巧練,在臨帖的過程中一定要動腦筋,發(fā)現(xiàn)問題的時候要及時糾正。第一遍臨錯了,第二要改過來。如果不能,只是一味地臨下去,實際上是在重復自己的缺點,強化和鞏固自己的缺點。所以堅持苦練的同時要動腦子,要巧練,這樣在臨習過程中才能不斷地突破。2.練手又要練眼

對于一本字帖一味地臨習,一味地摹擬,容易陷入麻木和僵化的被動地位,讓古人牽著鼻子走,離開所練的碑帖就無所適從,寸步難行。原因是眼睛看的東西太少,視野太窄。練眼的目的就是要從“對臨”過渡到“默臨”,要從“入帖”過渡到“出帖”。練眼是對練手的深化,眼睛的訓練比手的訓練更難,眼睛看不準,手也就難以表現(xiàn)。所以要練好自己的眼,靠眼睛的探索、手的實踐在“入帖”和“出帖”中出入自如。3.練字結(jié)構(gòu)是首要 字形的美與丑是給人的第一印象,也就是兩大要素之一的結(jié)構(gòu),另外的一個要素是筆法。臨字時,一般筆法容易掌握,結(jié)構(gòu)卻難以控制,尤其是中國漢字雖有規(guī)律,但是難于字數(shù)的繁多,給掌握結(jié)構(gòu)帶來很大的障礙。在習字時要著重解決結(jié)構(gòu)的問題,歐陽詢的結(jié)體三十六法,李淳進結(jié)體八十四法,黃自遠的結(jié)構(gòu)九十二法等,這些結(jié)體方法對于我們練字是非常有幫助的。

另外,解決結(jié)構(gòu)問題,還可以運用黃冬梅在《書法工具手冊》中提到的組詩詞記字法,也很有效。具體方法是,將帖中的字組成唐詩或者字詞,帖中沒有的字可以舉一反三或請教師指點,每首詩、每個字都應嚴格推敲,然后反復習之,直到默臨為止。一年攻下五十首七絕唐詩,就是掌握了一千四百個字的結(jié)構(gòu),久而久之,除去反復應用的字,數(shù)量也是相當可觀的。再有,我們臨古人的碑帖,天天與古人打交道,在不斷學古的同時也很容易走入古人的誤區(qū)。所以,在學古的同時還要把握好“筆墨當隨時代”,不斷地探索、追求,掌握更多的理論和方法,再應用到實踐中去,才能不斷地突破與發(fā)展。篇二:書法臨摹與創(chuàng)作心得體會

書法的臨摹與創(chuàng)作

時光荏苒,學習書法已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了,從最初的興趣愛好到現(xiàn)如今從事專業(yè),我想除了堅持以外,更主要的是領(lǐng)悟和學習古人的經(jīng)典作品。對于學習書法而言,臨摹與創(chuàng)作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學習書法的人都能言之一二,但觀念和體驗的差異往往會造成截然不同的藝術(shù)實踐和藝術(shù)效果。

談臨摹,必須先清楚臨摹的目的。臨摹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學習的一個重要手段,他是技藝的學習,風格的吸收,同時更是藝術(shù)感覺的積累和提升。對于每個人而言,都有其潛在的藝術(shù)感覺,孩童寫字有他的自然天趣,成人初習書法亦有他的自然天性,但這些自然大都是原初而低級的,需要通過磨練和打造來提升,使之最終成為一種高境界的自然天成,臨摹便是磨練和打造的最好方法。往持有不同的觀點。持否定態(tài)度者以“妙在能合,神在能離”,“他神”和“吾神”的相互獨立來強調(diào)藝術(shù)個性的張揚,認為“如燈取影”不足取,它無非就是文人筆下的渲染和無法實現(xiàn)的美好愿望罷了,他們認為對于習書者而言,臨摹無需苛求點畫的形似。但我認為,“燈下取影”的對象是為歷史所檢驗,為人們所公認的經(jīng)典,能做到“燈下取影”般的精準固然很難,但卻必須是我們努力追求和認真實踐體驗的目標。

以個性狂飆而引領(lǐng)明末書壇的“字林俠客”徐渭對臨摹之法有這樣的判斷“毫發(fā)失真則精神頓異,所貴詳謹,精意摹搨,凡肥瘠工拙要妙,俱一一窮之,不失古人位置之美”。雖然這里徐渭強調(diào)的是摹書,可見他對古人書法精準體驗的重視。清代王澍在《論書心語》中更有“臨古須是無我,一有我,只是己意,必不能與古人相消息”的論述。對經(jīng)典“如燈取影”地實臨正是我們與古人真正相消息的最好方法,其目的是“意與古會”。在某種程度上,書法的經(jīng)典實臨與西方繪畫的素描寫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素描是西畫用以提高觀察事物和表現(xiàn)事物能力的主要手段。它要求通過精準刻畫物象來達到傳物象之神的目的。而書法的實臨也絕非是簡單的點畫模仿和造型復制,它需要我們在追求與經(jīng)典點畫的相契過程中,掌握觀察對象的方法,通過準確刻畫點畫的粗細、長短、方圓,在運筆的徐疾、收放、含露、提按之間來體驗 其中心、手、筆三者之間溝通、會意的感覺,努力與古人神交會通,尋求藝術(shù)的共鳴。實臨不僅僅是對一種風格的學習,它更是積累。這種積累的深度和厚度以及有效性是以對經(jīng)典把握精準的程度為前提的。如果沒有以點畫相似為前提的。如果沒有以點畫相似為基礎,臨摹者即便自認為有感覺,那也很可能是主觀的臆斷。正如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和交流,相互間如果水平相當或者相互甚為了解,話題便能展開并且深入,否則只能是客套寒暄,而難以產(chǎn)生思想的火花,甚至南轅北轍。品格融為一體,成為其身體的內(nèi)在成分,它的呈現(xiàn)才可能是真正自然地,“書為心畫”的藝術(shù)價值才可能重回我們的書法創(chuàng)作中來。篇三:書法臨寫心得 書法臨貼之真書、草書

五原縣高級職業(yè)中學 李青山

很多人在軟筆書法臨貼過程中談到:初學書者不宜臨寫行書和草書,而應多以真書臨習為要。在此,筆者認為:這個初學的期限應是多久?一年、三年還是五年。事實上,前人都不會給出一個明確的時間概念。我認為,所謂的初學者應是剛接觸書法,并開始臨習者,而初學階段就是達到入貼這段時間,也就是說能夠臨寫得和貼中一模一樣,出入不大為止。而這段時間可能會因每個人的資質(zhì)不同而變得長短不同,快則三、五個月,慢則三年五載不等。那么這之后臨習何體就成為書法界一直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有人認為:不應過早地涉獵行書、草書之類,而應繼續(xù)臨習真書。筆者在此處不敢茍同。曾記得唐代書法大家孫過庭在書譜中談到:’真以點畫為形質(zhì),以使轉(zhuǎn)為性情,而草以使轉(zhuǎn)為形質(zhì),以點畫為性情’,還說到,’草不兼真,殆于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扎?!馑际钦f,寫草書不兼有楷法,容易失去規(guī)范和法度,寫楷書不旁通草意,那就難以稱為佳品。由此可見,一個人如果只懂得臨寫真書,那么終究不會有大的突破,也不會有成功的作品問世。所以說,真、行、草兼要涉獵才能達到觸類旁通之功效。2014年11月18日晚篇四:書法練習心得體會

書法練習心得體會 桃溪中心學校 蘭新泉

之前很少接觸書法,現(xiàn)在經(jīng)過一個學年的練習,我終于領(lǐng)悟到了書法也是門很美的藝術(shù),它是有精神和靈魂的。但經(jīng)過一個學年的書法練習,我學到了很多.至少我們學習它可以了解更多的書法知識寫字技巧。還能了解一些歷代書法家和書法家的作品。特別是能鍛煉一個人的毅力與耐性。學書法,如果真的投入當中的話,你可以感受很多的樂趣.果真沒錯,我個人比較偏愛楷書, 俗話說:“萬事容易開頭難”。臨摹是學楷書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過程,要掌握書法的運筆技巧,就得下苦功夫。初臨摹字帖時,不知從何做起,臨了幾帖,覺得模仿的不像,就重新臨帖,結(jié)果越臨越不像了,真有點左右為難,但我還是堅持臨帖,久而久之心浮氣躁漸漸消失,發(fā)現(xiàn)靜下心來的臨帖要比粗枝大葉的模仿一翻效果更好些。通過學楷書,使我深深的懂得了要想寫好楷書,不只是機械的臨帖,關(guān)鍵在于筆法,選一些比較輕靈,多筋的圓筆碑帖臨寫,使字做到筋骨并用,方圓并舉,快慢互用,富于情趣。要真的學好某種字體風格是不容易的。首先你得對所歷代書法家和他的作品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要掌握他的書法特點和運筆技巧.其實書法的境界確實是無窮大的,你要學好它,真的得花時間,我們要花時間去領(lǐng)悟某種字體風格,多去了解些書法家的時代背景和他作品誕生的背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全面的掌握某種書法風格.學書法,我認為我們最好還是得從臨摹開始,我們要注意向他人學習,向他人的優(yōu)點學習,把他人的好東西吸收過來,才能高自己的書法水平,如果不向他人學習,就不能豐富

和造就自己。當然在臨習前人的作品時也不能盲目的臨,要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要注意對名帖進行研究,要取其長去其短,為我所用,通過不斷的實踐和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特點。

書法的道路是漫長的,沒有捷徑可走,只有繼承傳統(tǒng),下苦功夫去練,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成果,只有持之以恒腳踏實地的去多臨帖,多練,多寫,才會進步,否則,寫出的字是經(jīng)不起觀看的。“梅花香自苦寒來”。我相信只要我們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夠?qū)W好書法的。篇五:書法各體臨習方法大全 書法各體臨習方法大全

書法各體臨習方法大全

一、關(guān)于筆紙的選擇

1、筆:大字用兼毫,小字用狼毫。

2、紙:

(1)大字用生宣,小字用半生半數(shù)灑金宣,不主張用熟宣創(chuàng)作書法作品。2)手工毛邊紙原料采用純竹料,紙性半生半熟,自然晾干,具有吸水性、拉力好、柔韌、墨干不

二、關(guān)于小楷的臨習

1、臨習《宣示表》要抓住其大巧若拙的字態(tài)、古雅樸茂的點畫和清和簡遠的氣韻等藝術(shù)特點,用筆輕落輕收,結(jié)朗停勻、寬綽有余”的總體特點。

2、小楷總體屬于帖學,如能參以漢魏筆意體勢及敦煌寫經(jīng)之率意,會增加蘊藉雋永之筆致。

3、小楷的用筆尤以能見鋒穎為高妙,這就要求處理好“清”與“腴”的矛盾統(tǒng)一?!扒濉笔侵改珶o散漫而鋒穎妍。亦清亦腴,則骨血溫潤,醇雅沖和,可入古人堂奧。欲小字有大氣象,必重墨氣,既要筆致沉重,又要點畫

4、要做到“小字當如大字”,除要寫得疏朗停勻、寬綽有余外,還要象高二適先生說的小字要多墨氣,要筆跡著墨力。、小楷與大楷迥異,大楷先從點畫要求入手,小楷則以結(jié)字為首要。小楷以其小,每筆的走向、筆畫與筆畫之間姿態(tài)確非易事。若要筆畫多變化,運腕為緊要。高二適先生曰;“小楷亦純乎運腕,一涉指功即不能成?!惫逝R頓挫分明,極力控制不假指功之技巧。

6、小字與大字迥然不同,不能互視為放大或縮小。大字本身易于恣肆縱放,若過分或曰一味縱放,則會流于輕宜放中有斂;小字本身收斂,若一味收斂則形拘筆滯,也會失于輕糜,故小字宜斂中有放。由此可知二者有質(zhì)的三、關(guān)于正書的臨寫

1、喜歡大字可學顏體《勤禮碑》或魏碑,如《張猛龍》、《揚大眼》、《鄭文公碑》等。

2、臨習《張遷碑》應注意用筆上(點畫)的自然流暢,盡量避免抖摟做作。要通過刀鋒見筆鋒,不必刻意追求的那種效果。

3、智永楷書《千字文》歷來被認為是較獨特的和較好的臨摹范本,在臨習中既可熟楷法,又能涉草法,習楷自會

四、隸書的臨習。

我們主要以《曹全碑》為例。臨習《曹全》,能將圓潤、舒松、秀逸、典雅為特點的陰柔之美寫出來,是很不容有的雖筆斷而意連。具體說大部分用筆是內(nèi)掖暗轉(zhuǎn),波畫是逆起順拖中作圓弧狀提鋒,不是折筆側(cè)鋒處之。

五、關(guān)于行書的臨習

1、學習行書以臨摹《圣教序》為宜。要把握此帖的藝術(shù)風貌和特征,如筆致遒潤儒雅、字態(tài)俊麗秀逸、氣息中硬勁挺,點畫的組合、偏旁的揖讓、牽絲映帶、筆勢字勢等純出自然。通臨時注意糾正線條拖沓纖弱,即骨不健的基礎上,就要打好攻堅戰(zhàn),從字型、字勢,筆型、筆勢及筆畫的粗細對比、墨色變化(可參照蘭亭墨跡)等方字型上下功夫,達到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如囊中探物般的熟練程度。一件作品水平的真正高低,甚至可以說書法的內(nèi)行一點點上,所謂“纖維向背,毫發(fā)死生”是也。所以臨寫時一定要特別注意細節(jié),包括筆畫位置、粗細長短搭配及字形的揖讓、呼應關(guān)系等,哪怕是細微的變化也不放過,以訓練、提高自己的眼力。有了《圣教序》的基礎,學章法、貫氣及細微之處;然后再學王之諸手札,學習王羲之怎樣因字賦形、因情謀篇等等。

蘭亭序鑒賞心得 欣賞蘭亭序的感受篇四

南 京 師 范 大 學

畢 業(yè) 設 計(論 文)

(2011屆)

題 目:

中國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在現(xiàn)代的生存、發(fā)展和繼承 學 院: 美術(shù)學院 專 業(yè): 美術(shù)學(裝飾藝術(shù))姓 名: xxxx 學 號: xxxx 指導教師: xx

南京師范大學教務處 制

0

碑帖臨習心得

摘 要

學習書法,總是必須經(jīng)歷臨摹再到創(chuàng)作這一程序。臨摹階段,我們會運用許多臨摹的方法,此后才能逐步進入創(chuàng)作狀態(tài)。臨碑和臨帖,我們從中得到的感受和書法技法是不一樣的。將碑與帖的技法同時融合在一起,書法創(chuàng)作可以變得更為精彩。

關(guān)鍵詞:碑;帖;碑帖融合;臨習;創(chuàng)作

abstract learn calligraphy, always must experience copy this program again to g stage, we will use many copy method, these can we gradually entered the creation of the ile, esther from copying tablet and we get feelings and calligraphy techniques are not the same.i will be the tablet with the techniques and esther technique fuses in together, so my calligraphy creation can become more ds: eager to learn, copying, techniques, creation

目 錄

緒論

一、臨習碑帖的方法和作用…………………………………………………(1)

(一)、實臨法??????????????????????????????(1)

(二)、指臨法??????????????????????????????(1)

(三)、心臨法??????????????????????????????(1)

(四)、意臨法??????????????????????????????(2)

二、通過臨習碑帖得到的書法技法…………………………………………(2)

(一)、在用筆上?????????????????????????????(2)

(二)、在結(jié)構(gòu)上 ????????????????????????????(3)

(三)、在用墨上?????????????????????????????(4)

(四)、在章法上?????????????????????????????(4)

三、臨習碑帖對我書法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與作用…………………………………(5)

(一)、楷書創(chuàng)作?????????????????????????????(5)

(二)、隸書創(chuàng)作?????????????????????????????(5)

(三)、行草書創(chuàng)作????????????????????????????(5)

四、結(jié)語………………………………………………………………………(6)注釋…………………………………………………………………………(6)主要參考文獻………………………………………………………………(7)附圖????????????????????????????(8)

緒論

臨習古代書法,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到碑帖這個概念。通常,“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可以取法的古人墨跡;而“碑帖”二字合用,泛指書法范本。就臨習而言,碑和帖并沒有誰輕誰重的問題。

本文刻意將碑和帖區(qū)分開來,為的是突出碑和帖的不同作用和價值,以及帶給我的不同感受。

我之所以選擇這個論題,一是回顧自己這四年之所學,二是梳理一下自己學習書法的一些心得,三是為我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做觀念上或思路上的準備。

本課題主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從臨摹碑帖逐步過渡到書法創(chuàng)作上去,其實就是如何將臨摹碑帖過程中獲得的一些經(jīng)驗或技法運用到我的書法創(chuàng)作構(gòu)思中。

一、臨習碑帖的方法和作用

學習書法,應當從臨仿前人經(jīng)驗成果開始,集古今之大成于我身,學而優(yōu)則創(chuàng),在繼承古代傳統(tǒng)的基礎上追求變化,從而張揚個性。將自己品德、學識和情感投入到字里行間中去,從中找到一種“登臨絕頂我為峰”的感覺。這就是一種跨越,一種超脫,一種騰飛,一種跨越古人之門檻、另辟自家之蹊徑的感覺。但是“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凡事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開始階段,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jīng)之路”。就像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的:“先能察,后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1】 臨習范本的幾種方法:

(一)、實臨法。這是最常用的臨帖法。此法就是將范本放于眼前,用毛筆對照著寫,通過觀察與理解法帖來摹擬范字。開始時可看一筆寫一筆,看一字寫一字。待臨熟了,便可看幾字或幾行而寫之,這就是通常所說地對臨。待對范本中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記憶與理解,便可憑印象將全帖寫出來,這就是背臨。臨帖要臨到背臨的程度。實臨法因能充分結(jié)合眼手腦且很有效果,所以廣泛地被每一位學書者應用。這就是所謂得“心慕手追”的功夫。

(二)、指臨法。這種方法可用于不具備紙、筆的情況。憑對范字的記憶進行“臨習”或“創(chuàng)作”。就在這種獨特的書法學習中,往往能加深對執(zhí)筆手感與運筆疾緩的理解與把握。這種方法不僅在當代被人采納,就是在清朝時,便有鄭板橋睡覺時用妻體習字的趣史為例,廣為傳頌。

(三)、心臨法。在腦海里設一張紙、一支筆來臨習范字,也是一種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被每一位學書者于無形中運用。當臨摹法帖時,先觀范字,加深理解,而臨摹落筆之時便在腦海里有對范字“演習”或“放影”的過程,即便只是瞬息即逝。這與“意在筆先”的書論不謀而合。其實,在眾多的休息、閑暇之余,我們?nèi)裟苡行Ю谩靶呐R”之法,進步往往會在下一次實臨中顯露出來。

(四)、意臨法。這是臨摹碑帖能產(chǎn)生氣韻、意境的方法.被眾多書家廣為運用。蘇軾說:“臨帖不在得其形而在得其神,欲得其神,先得其意,意得,神斯得矣。”【2】臨摹碑帖時不求一字一畫肖合范本,但求整體氣韻生動自然。這是一種帶有創(chuàng)造性的臨摹方法,這有這樣臨摹才能順利過渡為創(chuàng)作。明、清時期的王鐸、何紹基都擅長此法。王鐸傳世的很多杰作均是臨摹古人的作品,他臨前人書法而不被前人所囿,很重視自己對傳統(tǒng)的理解,并喜歡將自己的理解與古人的書法精華結(jié)合,呈現(xiàn)的卻都是他的個人風貌。

二、通過臨習碑帖得到的書法技法

臨摹是學習書法的重中之重,學書者要視臨帖為日課,潛心修研、方法適宜,細心用腦,那么臨帖才能事半功倍。但是臨帖究竟是想從中得到些什么呢?古人云:“書之要道,神采為上?!薄?】所以書法要想寫好,重要的是寫出你的神采。但是神采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這需要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和文化水平,然后通過書法技法上的表現(xiàn),才有可能達到。顯然,我們臨摹碑帖首先要得到的就是書法作品中的技法,而書法技法包括用筆、結(jié)構(gòu)、用墨、章法四大要素。

(一)、在用筆上: 衛(wèi)鑠在《筆陣圖》中云:“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薄?】還說: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需盡一身之力而送之?!薄?】而張懷瓘在《玉堂禁經(jīng)》里也說:“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薄?】所以,學書頭等大事即是用筆。

什么樣的用筆方式?jīng)Q定什么樣的點畫意味。這里簡單介紹我覺得比較重要的兩種用筆方式:

1.碑學用筆:王羲之臨習漢魏書跡,并且能化和自然,因此他的用筆“力能扛鼎”,變化莫測,正是摻雜碑學用筆的體現(xiàn)。他曾自述這一歷史轉(zhuǎn)折:“羲之少學衛(wèi)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鐘爵、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jīng)》三體書;又于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始知學衛(wèi)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于眾碑學習焉?!薄?】碑學用筆會給人一種金石之味,像《石門銘》(如圖1)、《爨龍顏碑》(圖2)、《張猛龍碑》(圖3)這些碑刻一樣,折角與轉(zhuǎn)折處果斷、剛勁,有一種刀鋒切割地感覺;盡管刻鑿過程中刀斧可能起到了強化作用,但不管怎樣,這樣的筆畫效果是我們臨習時需要用心體會、學習得。在用毛筆書寫

時,為了迎合碑刻效果的表現(xiàn),所以,一般用逆入絞裹之法,令筆鋒凝聚,并蹲鋒蓄勢,使絞裹與蹲鋒所致的彈性一并合力于石面上,達到蒼澀、渾厚,猶如犁耕般艱行得效果,所出線跡毛澀、雍容、渾厚,有磅礴之氣。

2.帖學用筆:帖學是在帝王、官宦等統(tǒng)治階層的調(diào)教下成長起來的書學體系,所以會帶有唯美、工謹、規(guī)范甚至甜俗的因素,正如孫過庭說得“而今不逮古,古質(zhì)而今研”、“夫質(zhì)以代興,妍因俗易”?!?】帖學用筆中有許多微妙地提按、使轉(zhuǎn)、方圓變化,習之得當,可以呈現(xiàn)出“錐畫沙”、“屋漏痕”、“折釵股”、“印印泥”、“壁坼書”、“孤蓬自震,驚沙坐飛”等用筆效果。但若習之不當,則容易有蘼弱、纖細、單調(diào)、輕滑、柔媚、平板、謹細的弊病。傳褚遂良書《大字陰符經(jīng)》(圖4)即是帖學用筆的經(jīng)典代表。

(二)、在結(jié)構(gòu)上:結(jié)構(gòu)又叫結(jié)字、間架;就是將筆劃搭配組合成字。搭配組合是否得當,關(guān)系到一個字的形體姿態(tài)是否美觀。元代書法家趙盂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jié)字亦須用工?!薄?】結(jié)構(gòu)與用筆是密切相關(guān)、相輔相成得。

1.碑學結(jié)構(gòu):平衡對稱是碑刻結(jié)構(gòu)的常規(guī)要求,古代書法家提出字形結(jié)構(gòu)要 “平正安穩(wěn)”(王羲之《書論》),【10】“四面停勻,八邊具備,長短合度”(歐陽詢《八訣》)【11】,都是指字形結(jié)構(gòu)必須符合平衡對稱的原則。要做到平衡對稱須掌握:

①.字的重心平穩(wěn)。字的重心是支撐整個字形平衡對稱的中心點。

②.比例適當。字由幾種筆劃或幾部分偏旁部首組成,各部分所占的比例要適當,整個字就會顯得協(xié)調(diào)均衡。

③.疏密勻稱。字的筆劃有繁有簡,筆劃繁多的字要寫得緊密些,筆劃簡少的字要寫得寬疏些。疏密勻稱,整個字就會顯得均勻得體。圖1,圖2,圖3呈現(xiàn)得就是碑學結(jié)構(gòu)的特點。

2.帖學結(jié)構(gòu):帖學結(jié)構(gòu)除了要平衡對稱,大多數(shù)情況下還需要富有變化,: ①參差變換。一字中常有相同的點劃或相同的組成部分,書寫時要做到同中有異,盡量避免或減少形態(tài)相同。

②相互迎讓。對字中的點劃、偏旁、部首之間的搭配為突出主與次,要注意相互迎讓,有的要收縮些,有的要舒展些。

③相向相背。字中的點劃或偏旁有的相互面向,有的相互向背,要注意向背分明、配合相宜。

④正欹相參。字的形體有對稱形的,有偏斜形的。要做到“正中覽欹”、“扁中求正”使字的形體結(jié)構(gòu)既具平正美又具欹側(cè)美。

⑤虛實相生。字的筆劃搭配要有虛有實、虛實結(jié)合,避免塞閉呆板。

⑥點劃呼應。一個字是由各種點劃組成的有機整體。要注意點劃之間的相互呼應,形斷而意連,使字中點劃渾然一體而氣勢連貫。觀(圖5)張旭草書就可以看到參差變換、相互迎讓、相向相背、正欹相參、虛實相生、點劃呼應這些特點。

(三)、在用墨上:用墨是書法技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歷來為書家所重視,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云:“畫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則墨法尤為書藝一大關(guān)鍵已?!薄?2】董其昌則說:“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13】故歷代書家都非常注重用墨這一書法技法的運用與研究。書法用墨主要分為濃墨、淡墨、枯墨、潤墨這四種。

1.濃墨 濃墨作書不但要黑而且要黑中透亮。觀蘇東坡、顏真卿、康有為等書家的書法墨跡,多以濃墨書寫,沉厚樸茂之中更顯空靈。碑學多用濃墨書寫,觀因為用濃墨書寫呈現(xiàn)出一種厚重,沉穩(wěn),扎實的藝術(shù)效果,但要注意應以墨不凝滯筆毫為度,用筆必須沉勁于紙內(nèi)而不能浮于紙面

2.淡墨 淡墨作書給人淡雅古逸之韻,空靈清遠之感,但淡墨不宜太淡,不然掌握不好易傷神采。一般宜用于草、行書創(chuàng)作,不宜作篆、隸、正書。明代董其昌最擅長用淡墨,可謂“淡墨高手”。其自言:“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濃肥,肥則大惡道矣?!薄?4】

3.枯墨 飛白、枯筆、渴筆是書者運用枯墨進行創(chuàng)作時較常出現(xiàn)的三種筆法(形態(tài)),能較好地體現(xiàn)沉著痛快地氣勢和古拙老辣地筆意。唐代武則天女皇喜作飛白書,其親書《升仙太子碑》(圖6)的碑額,現(xiàn)收藏于浙江海鹽縣博物館中??莨P,指揮運中筆毫墨干用筆迅猛磨擦紙面,筆畫所呈現(xiàn)出得毛而不光的筆觸線狀,宋代書家米芾善用此法??使P,是指筆毫以迅疾遒勁的筆勢筆力磨擦紙面而形成地枯澀蒼勁的墨痕,唐代孫過庭《書譜》中“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所指即為枯墨用法,其筆觸疾中帶濕,枯中見潤,干而實腴,所謂“干裂秋風”。【15】

4.潤墨 指潤澤的墨色從點畫中微微漫潤滲化開來,古人形容這種富于韻味的墨法為“潤含春雨”。由于墨之滋潤,故潤墨行筆需快捷靈動,不可凝滯,于墨色滲潤中使點畫有豐腴圓滿的韻致潤墨適宜于表現(xiàn)外柔內(nèi)剛、勁秀峻爽的意境。明代書家王鐸喜用潤墨并創(chuàng)立了獨樹一幟的“漲墨法”。(圖7)即是王鐸的作品,漲墨之法運用的出神入化。

(四)、在章法上:章法和結(jié)構(gòu)其實是密不可分得,字與字、行與行的結(jié)構(gòu)叫章法,也叫布局,布局也叫布白,章法的形式也具有多種多樣的變化。不同書體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隸書、楷書的主要形式是“縱有行,橫有列”,也是書法章法最基本的形式。就是

在成幅書法中字的橫與豎都成行。它具有行行分明、字字得所、端莊整齊、醒目清麗的特點。行書、草書則采用“縱有行,橫無列”,即一幅書法中的字豎成行而橫不論。它以適應行、草書的字體大小不等,形態(tài)多變,、筆劃牽連、脈絡貫通、一氣呵成等為特點。因為碑學大部分都是楷書和隸書作品,所以大都呈現(xiàn)一種“縱有行,橫有列”的章法,而帖學大部分則是行草書,不是“縱有行,橫無列”,就是滿目云煙,點畫狼藉!

三、臨習碑帖對我書法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與作用

臨習碑帖最終還是要融入到自己的書法創(chuàng)作之中的。我的書法創(chuàng)作思路,是嘗試碑帖融合。但碑一般只有篆、隸、楷三體,帖多為行、草書,在創(chuàng)作中將他們?nèi)跁炌▽崉t不宜,但有一點一定要把握好,就是將碑的力度、厚重、寬博、渾厚、古拙、奇?zhèn)ァ㈦U峻和帖的瀟灑、飛舞、濃淡枯濕、縱橫交錯,兩相糅合,運用得當。

下面就我在楷、隸、行草創(chuàng)作中如何運用碑和帖的特點進行融合、創(chuàng)作,做一番介紹。

(一)、楷書創(chuàng)作:我喜歡將魏碑中的《張猛龍》和唐楷中的《褚遂良陰符經(jīng)》相結(jié)合,表現(xiàn)一種奇崛險峻,字勢倚側(cè)而又線條輕盈,粗細對比明顯,有節(jié)奏感的效果。(圖8)既是我想要表現(xiàn)的楷書風格。

(二)、隸書創(chuàng)作:我將漢隸中的《石門頌》(圖9)吸收漢簡的率意,再加以枯、濃、淡、飛白等用筆效果,形成一種古奧清奇、醇厚率逸的獨家風貌,加強了隸書的靈動和抒情。(圖10)這幅對聯(lián)既是我的創(chuàng)作想法。

(三)、行草書創(chuàng)作:因為行草書在空間中的變動幅度較大,若一味沿用寫篆、隸、楷書的用筆法,則行草書抑或只能如篆隸楷書一樣簡單排列,難及空間形式的變化;若以寫帖的用筆法寫碑體行草,則原本碑之篆隸古意定難兌現(xiàn)。所以我只能將行草書中加入很濃重的碑意,這樣我就以篆隸魏碑法寫行草。因為橫向的字勢及點畫的嚴實使運筆不可能如草書般跌宕,所以只能依靠章法中字與字之間的結(jié)構(gòu)呼應,字形、字勢的對比承接,在加以偶有連帶的方法寫行草。就像(圖11)這幅作品,就是我用碑的意味寫行草書的表現(xiàn),作品中用筆沉穩(wěn),厚重,字形倚側(cè)動蕩,用墨有濃有淡再配以枯筆,章法上一片狼藉。從作品中許多字的轉(zhuǎn)折處橫切用筆可以看出碑學用筆的痕跡。

從形式意義上講,碑帖之融合,一方面使線條更具張力,即得碑之渾實古質(zhì),另一方面使結(jié)字乃至整篇布白具有更多的對比性與耐看性,即在行草之中間以篆隸之拙或在篆隸之中用以行草之靈性,使其具有單體所不能包容的特質(zhì)。從技巧上講,碑帖融合比單純的寫碑或單純的寫帖更多復雜性與難度,它使用筆、結(jié)字等不再單純地用以慣常的方法,而必須達到將各體的特性既突現(xiàn)又中和的目的。事實上,在單純的技法不能適用碑

帖融合之時,更能體現(xiàn)以理而法的傳統(tǒng)觀念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通過碑帖融合的觀念來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我歸納出幾個共通點: 1.由隸、魏碑化出;

2.線質(zhì)皆凝練(此自是寫碑之長); 3.使轉(zhuǎn)皆自如(此為帖之長); 4.結(jié)字皆奇; 5.章法多用參差錯落;

6.墨色須豐富,濃淡枯濕皆要用。

這樣才能將碑的易趣和帖的瀟灑結(jié)合的更為緊密,從而創(chuàng)作出屬于自己的風格與想法。

四、結(jié)語

通過講述我臨習碑帖得到的臨習方法、書法技法,最后再融入我書法創(chuàng)作之中,我才體會到書法這門藝術(shù)的博大精深,才懂得學書之不易與學書須用心。在這即將畢業(yè)的日子里寫上我的學書心得,是給自己的一份回顧與總結(jié),也感謝四年來南京師范大學書法系的老師們在專業(yè)上對我的幫助與指導,同時希望我的臨習心得能給一些書法愛好者提供一份借鑒。

注釋

1.包世臣·《藝舟雙輯》·《歷代書法論文選》·1979.10·第670頁 2.蘇軾·《論書》·《歷代書法論文選》·1979.10·第314頁 3.王僧虔·《筆意贊》·《歷代書法論文選》·1979.10第63頁 4.衛(wèi)鑠·《筆陣圖》·《歷代書法論文選》·1979.10第21頁 5.衛(wèi)鑠·《筆陣圖》·《歷代書法論文選》·1979.10第22頁 6.張懷瓘·《玉堂禁經(jīng)》·《歷代書法論文選》·1979.10第227頁 7.王羲之·《自論書》·《歷代書法論文選》·1979.10 第35頁 8.孫過庭·《書譜》·《歷代書法論文選》·1979.10第124頁

9.趙孟頫·《松雪齋書論》·《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2004.12第179頁 10.王羲之·《書論》·《歷代書法論文選》·1979.10第28頁 11.歐陽詢·《八訣》·《歷代書法論文選》·1979.10第98頁

12.包世臣·《藝舟雙輯》·《歷代書法論文選》·1979.10第649頁 13.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歷代書法論文選》·1979.10第541頁 14.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歷代書法論文選》·1979.10第541頁 15.孫過庭·《書譜》·《歷代書法論文選》·1979.10第130頁

主要參考文獻

(1)叢文俊 等﹒《中國書法史》(全七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2)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 選編/校點著.《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10月.(3)崔爾平選編·《歷代書法論文選續(xù)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12(4)黃正明主編.《中國書法鑒賞》.--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4)徐利明.《中國書法通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5)白蕉原著 金丹選編.《白蕉論藝》.--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1.(6)黃源.《書法講座》.--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9 附圖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quán)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nèi)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