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jié)目的觀看得出總結(jié)后寫出來。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烏合之眾》讀后感50安左右篇一
1、群體心理的確存在
我們總認為自己能夠隨時保持自我,所以一直忽視了群體心理學的存在,但實際上群體心理學不光存在而且對我們的生活還有著巨大的影響。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出:當個人融入一個集體后,他的行為軌跡和思維方式將趨向于群體共性,人們開始放棄了自我思考而是開始聽從一些指令,接受一些的暗示,容易被煽動,行為上也開始表現(xiàn)得順從群體意志。
2、群體心理的產(chǎn)生原因
一旦個體混跡于群體當中,在喪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后,他們對事物批判的標準便變成了一些簡單的外在標尺,例如身處群體的人們總是覺得自己所在的陣營人越多其在倫理道德上占的優(yōu)勢就越大。勒龐在書中提到這種錯覺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與更多的同伴呆在一起既是對他人判斷的一種依賴,也是即使自己犯錯但因為人多逃避處罰的可能性就越大這種心態(tài)在作祟。
3、群體心理的愚蠢
歷史上最能反映群體心理愚蠢的案例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德國發(fā)生的對猶太人的種族清洗。希特勒在當上德國總理后在全國范圍內(nèi)大肆宣揚熱爾曼民族的高貴以及猶太民族的低劣,并將德國一戰(zhàn)的失利也歸咎于猶太人,將猶太人塑造成了一幅魔鬼的形象。按常理而論,他的這些言論是如此的低俗和幼稚,一個成年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他這番言論背后其實是想要掠奪猶太人手中的財富,可就是號稱嚴謹?shù)牡聡藚s對猶太低劣論狂熱地追捧,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二戰(zhàn)中死在種族清除中的猶太人達600余萬,這個就是群體的愚昧。
對于書中所提到的不同民族在群體心理中的不同反應我沒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但在道德上對于這種種族歧視我不能茍同。整本書讀下來我對“人多力量大”這句話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但在了解了群體劣根性的同時我也更加明白了合作在我們生活中的可貴。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烏合之眾》讀后感50安左右篇二
這是一本關于群體心理學的書,看此書,是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和他人,愿做個明白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離不開群體,有時候夜深人靜,獨自一人時,有時候會疑惑,我為什么說那樣的話,做那樣的事,我又為什么被群體那樣對待。也許是受“烏合之眾”的影響,無意識的按照群體的意識去行為。
第1章中說,作為群體一員后,智力會被拉低,情緒會被群體左右。舉兩個例子:第1次爬山時,在驢友的暗示傳染下,我穿著長靴長羽絨服,翻過一個又一個山頭,竟然走完全程。培訓現(xiàn)場,前后左右都在刷手機,我也會刷手機。
中篇第一章中說,“在間接因素之中,有些因素普遍存在于群體所有信仰和觀念的底層深處,這其中包括種族、傳統(tǒng)、時代、制度和教育。”
前四個因素,在長久的歷史中,基本已經(jīng)根深蒂固,我體會不了。最后一個教育,則深有體會啊。
“一個國家為年輕人提供的教育,昭示著這個國家以后的面貌?!?/p>
我看不出國家怎樣,但經(jīng)歷幾十年的教育,可以看出我現(xiàn)在是啥面貌。
如書中所批判的,“它讓接受教育的人強烈地厭惡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并極力想從中逃離出去。工人不想再當工人,農(nóng)民不想再做農(nóng)民,下層資產(chǎn)階級除讓子女從事政府公職外從不考慮其他可能的職業(yè)。”
學生生涯,“一天之中,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對一張黑板,連續(xù)兩小時學習各種科目,他們儼然已經(jīng)成為知識的活體容器?!?/p>
畢業(yè)后,“他們安頓下來,結(jié)婚生子,落入生活的俗套,兜著同一個圈子,囿于狹隘的個人職場;他們認真完成本職工作,僅此而已?!?/p>
這就是我現(xiàn)在的面貌。
雖然國家在教育改革,但群體的觀點早已深入骨髓,我看我家娃,同樣深陷教育泥坑而無能為力啊。
我們怎樣免于群體的裹挾呢?
我覺得,有時候就算自認為是一個人,一個人散步、一個人刷手機,若沒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不知道“我是誰?從哪兒來?到哪里去?”也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想法行為都是身處群體的反應,即時刻被群體裹挾著,如何保持清醒、獨立判斷么?
在群體的專有特征當中,比如沖動、急躁、毫無推理能力、缺乏判斷和批判精神、情感夸張等,聽上去都不是好詞兒,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緒。
我覺得看書,可以幫助提高我們的認知,知道的多了,總會有點批判精神吧,所以生活中要抽時間多看書。看書一定要注重思考,很多時候我們懶得思考,看書也需要動腦,所以執(zhí)行看書這個動作有時候就挺難的,我們要控制自己的思緒去看書,我之前看一本書中說練習冥想可以幫助我們馴服胡亂奔騰的思緒,但冥想對我來說太難了,我不會,書中提供了一個簡單的方法,感受自己的呼吸,吸氣、屏氣、呼氣、屏氣,一直循環(huán),不知道有沒有用啊,因為我也沒實踐幾天,書里說有用,哈哈。
愿我們都是明白人,不隨便跟著群體隨波逐流。
《烏合之眾》讀后感1000字 《烏合之眾》讀后感50安左右篇三
烏合之眾,顧名思義像烏鴉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是個貶義詞。那么,這必是一群"禍害"吧!這是一本寫群體心理的書,我想,其中更多體現(xiàn)的是作者對于群體不看好的態(tài)度。所以,我本人也是有一些新的感觸和不解,現(xiàn)就其中一些觀點發(fā)表我的粗淺的看法。
我曾一直以為人多力量大。當你聚集在一個群體時,會有更多的人督促你,幫助你,這樣你是受益無窮的。況且,人只有身在人群時才能突顯自己,我覺得這是毋庸置疑的。脫離人群,你就無法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然而,這本書好像又告訴我并不是這樣的。
書中講了群體具有沖動性,易變性,易怒性。也就是說群體具有輕信的傾向,并且具有暗示的影響。這么想也許并不錯。例如,若是一個班集體,有一個同學進門后大喊一聲:"老師今天似乎心情不好,咱們班這次沒考好。"這時全班同學大概都會繃著一根弦,似乎被傳染了一種緊張感。然后接下來在班主任課上大家都會認認真真的,生怕成為那個"碰釘子"的人。處于集體中的我們覺得這再正常不過,但這似乎也印證了作者的觀點:群體容易引發(fā)騷動的特點,使其具有奴隸的沖動性。這件事似乎也引出了群體的盲目性,正如書中所言:"專門傳播群體觀點和信仰的方式從來都不是論證,而是傳染。"所謂"三人成虎",不也就是這個道理。這么說來,更加動搖了我原本對群體重要性的看法。
在群體與個體的關系中,文中講到:"個人利益很少會成為群體的行為推動力,但它是孤立個體行為的唯一動機。"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性格品行,在他作為個體單獨存在時,和處于群體當中時是不同的。一個人可能受集體影響,更大程度的放大了自己的品行。例如一個人可以對于自己的生死存亡無所謂,但卻無法接受自己群體的滅亡。在這個群體中,他所要維護的并非是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說因為處于群體中而擴大了他的某種品質(zhì)。同樣消極的品質(zhì)也是這樣,個人受集體的影響。我似乎被說服了。
可是換一個角度想,這難道不是因為人的個人意識和集體意識的問題嗎?并不是人受群體的改變,而是這種改變?nèi)Q于人。這就是為什么有人會因處于集體而變得更加高尚,有人卻會因處于集體而更加粗鄙,說來說去都在于人的本性吧,與群體有多大關系呢?
在講到群體的推理時,我又有些觀點與書中相駁。所謂頭腦風暴就是通過一個主題任意聯(lián)想,發(fā)散思維。這自然是處于一個集體,人多力量大,得到的結(jié)果更多,更有效了。但是書中卻說群體的推理是一種低級的類比,也就是盲目的類比,不探究本質(zhì)。當然,文中也列舉了一些令人信服的例子,但我依然不認為一個集體較個人而言,更為"弱智"。
于是我從另一個角度說服了自己。一個人很聰明,很精明,100個人組成一個群體,每個人都很聰明,很精明,但這個群體是否就會發(fā)揮100倍的聰明才智呢?事實并非這樣。這便要歸結(jié)于群體存在的限制性。形成一個群體,要有很多因素,群體會有領導,會有各種等級,會有很多人站在集體的角度推理,而非個人角度,于是便產(chǎn)生了各種問題,出現(xiàn)了群體推理的呆滯。
總之,正如書名《烏合之眾》,把群體比做烏合之眾,從某種意義上也顯示了作者對于群體的消極觀點。當然事物總有兩面性,雖然有很多方面我在潛意識里也贊成作者的觀點,但也存在很多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