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觀察一種動物教學設計詳案篇一
在之前的課上,學生已經觀察了校園里面的植物,本課將進一步縮小觀察對象,對一種小動物進行細致、深入的觀察。同時經過本節(jié)課的的學習,便于本單元第四課的教學,學生在飼養(yǎng)蝸牛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觀察它們的生活習性以及與環(huán)境的關系。
學生對于小動物充滿了好奇心和愛心,但是部分同學依舊對蝸牛有抵觸情緒。
學生在之前的一冊科學書里面的教學已經掌握觀察物體,但是對于特定動物的觀察,還需要進行訓練。學生對于蝸牛的還不能準確的觀察,對于蝸牛觸角的大小長短不能觀察的仔細。
部分學生還對于其他生命沒有太大的概念,對于小動物的認知還停留在,可愛、有趣毛茸茸的感官上,還不能尊重生命。
學生還不能分清楚寫實科畫和帶有人物表情的漫畫有什么區(qū)別。
科學概念目標
知道蝸牛有殼、腹足、觸角、眼睛、口等器官。
科學探究目標
觀察蝸牛的外部特征。
科學態(tài)度目標
認識到蝸牛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產生愛護動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知道蝸牛身上有殼、腹足、觸角、眼睛、口等。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細致觀察蝸牛的身體構造。
每兩名學生一只觀察的'蝸牛,放大鏡。
《觀察一種動物》屬于教科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節(jié)課。在本節(jié)課授課之前,學生已經觀察了校園里的動物。本節(jié)課,學生將進一步縮小觀察對象,對一種小動物進行細致深入的觀察。同時,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方便激發(fā)學生對于動物的生長環(huán)境進一步觀察的興趣。
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知道蝸牛有殼、腹足、觸角、口等器官。同時,讓學生通過觀察了解蝸牛的外部特征,了解到蝸牛的應急反應和運動方式。
我一開始進行備課的時候,準備采取故事繪本的形式進行授課,用一個故事將整節(jié)課串聯(lián)起來。讓學生通過找朋友,認識新朋友,這樣的學習方式認識蝸牛。同時,因為交朋友讓學生了解到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我們需要尊重朋友,和朋友友好相處的科學態(tài)度滲入到課程當中。
但是通過試教和教學研討發(fā)現(xiàn)本節(jié)課的內容較多,不易于也不利于放在同一節(jié)課內進行,如果將本節(jié)課內容在一節(jié)課當中進行會造成學生對于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掌握不深,同時一節(jié)課的課堂容量太大很有可能造成本節(jié)課學生的注意力渙散,達不到課程要求和效果。因此將本節(jié)課內容進行拆分:第一課先來觀察蝸牛的外部特征第二節(jié)課觀察蝸牛的應急反應和運動方式。
因為本身為一節(jié)課的內容,現(xiàn)在分為兩節(jié)課。因此,除了課堂上的內容外,還需要對課堂內容的深度進行拓寬。需要思考怎樣將內容進行補充和拓寬,怎樣把本節(jié)課的重點進行反復強調,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結合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課程標準,得出教學重點當中對蝸牛外部形態(tài)特征觀察中的教學難點即蝸牛的兩對觸角的形態(tài)和蝸牛眼睛位置,是否有嘴巴這幾個難點進行反復琢磨,嘗試針對此教學難點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對學生進行授課。
在形容蝸牛的觸角的時候,因為有不同的形容詞:兩對、四條、四只,均可以較為精準的描述蝸牛的觸角數量。但是因為在一節(jié)課上使用不同的表述方式會對學生的理解和認知造成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學生可能還沒有建立起“一對”的概念,不能夠理解兩對的名稱。因此課堂上老師要注意自己的語言表達是否是超出學生的理解和知識范圍。
對于繪本課程的故事構建要切合實際。開始針對于課堂內容設計的是:小螞蟻丟了自己的好朋友“蝸?!?,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螞蟻和蝸牛是天敵,螞蟻會對蝸牛產生攻擊性行為,因此在科學課當中需要對現(xiàn)實生活當中情境和實際相結合,這樣對于除了對于情境構建之外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對于學生生活當中的認知進行夠潛移默化的影響。
針對課堂上學生第一次見到蝸牛會產生興奮的情緒,出于天性會對盒子拍打等動作。這個應該在下達觀察的時候先對學生提出任務和目的,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觀察,同時要明確觀察的注意事項,對學生的一些錯誤做法提前做出約束,這樣以保證課堂有秩序的進行。
同時反思的時候,思考了一個問題,對于科學畫來講,是否采用繪本的形式會影響漫畫和科學寫實畫的相互理解?是否需要對小螞蟻的漫畫形象進行更改,仍需要進一步的思考和討論。
觀察一種動物教學設計詳案篇二
《觀察一種動物》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動物》單元第3課,是在觀察了校園里的動物后,進一步縮小觀察對象,對一種小動物(蝸牛)進行細致、深入的觀察。本課也為下一課的教學做準備,學生在飼養(yǎng)蝸牛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觀察它們的生活習性以及與環(huán)境的關系。教材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觀察蝸牛的身體,通過觀察,學生知道蝸牛的身體結構;第二部分為觀察蝸牛的應激反應和運動,通過使用棉簽輕輕觸碰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在不同物體上的爬行,幫助學生知道蝸牛的應激反應、運動特點。
本節(jié)課對教材的處理是完成第一部分:觀察蝸牛的身體,活動二放下一個課時。一年級學生的觀察活動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他們需要較多的時間進行觀察和記錄。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突破重難點,故將有限的課堂時間放在觀察蝸牛的身體。
經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一年級學生基本能運用多感官觀察。但由于他們好奇心強,在觀察中往往會先注意到蝸牛的運動。此外,一年級學生在生活中認識了較多的動物,數量雖多但缺乏深入細致的觀察,對蝸牛一類的動物并沒有細致的觀察。
雖然一年級學生已經歷了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但他們仍在科學記錄方面未能做到真實性,有部分學生會物體擬人化,未能做到如實記錄。
1、科學概念目標
說出蝸牛身體上有殼、腹足、兩對觸角、眼睛、口等器官。
2、科學探究目標
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觀察蝸牛的外部特征。
能用簡單的圖示,如實畫出蝸牛的基本外形。
3、科學態(tài)度目標
愿意傾聽、分享他人關于蝸牛的發(fā)現(xiàn),樂于表達自己的觀察發(fā)現(xiàn)。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認識到蝸牛也是動物家族的一員,是有生命的,懂得在觀察活動中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在教師的指導下,觀察蝸牛的外部特征,說出蝸牛身體上有殼、腹足、口、兩對觸角、眼睛等器官。
教學難點:能用簡單的圖示,如實畫出蝸牛的基本外形。
每人1只蝸牛、記錄表。
這節(jié)課從開始的`不成熟,經歷3次試教和研討課后,逐漸成為一節(jié)成形的課。在平時的課堂中,我就一直很想讓學生自己能夠多說一些,不只是在分享猜測、實驗結果和結論的過程中進行分享,還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說出一些方法,更多地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經過這次磨課,想在課堂上不留太多老師的痕跡又想讓學生說出老師心中的方法,老師在課前需要做許多準備工作:如了解學生對蝸牛身體結構的了解、巧妙設計每一句話去引導學生說出方法,從“那蝸牛究竟是什么樣子呢?請把認真、細致地觀察蝸牛,然后修正畫像”這種老師引導過多的語言,過渡到“真實的蝸牛是長這樣的嗎?看來大家頭腦中的蝸牛都不同,那我們怎樣才知道誰是對的呢?”同樣的意思,不同的表達,教學效果卻相差甚遠,后者更能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
在第一次的教學設計中,我就有將探究過程慢慢的滲透在整節(jié)課中,但有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了調整。由于一年級孩子對萬物都充滿好奇心,對于動物他們更是有許多許多的問題去探索,假若課堂上讓孩子提出探究的問題,那么我就會很難把握教學重點。所以就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經歷“猜想——說出實驗方法——觀察(實驗)——分享交流——知道蝸牛身體特點(得出結論)”這一過程。但我經歷了幾次教學,仍然存在沒有突破“蝸牛頭部有兩對觸角”的教學難點,在授課后仍有約18位學生的圖畫中僅畫了一對觸角。學生探究了、觀察了,理論上說應該是大部分同學都畫對才是,但這個數據出乎我的意料。原因在于蝸牛在觀察過程中,由于學生移動、蝸牛對外界刺激的靈敏反應等種種原因導致部分蝸牛只伸出一對觸角或不伸出觸角,此時學生就會有概念上的偏差,我在課堂上卻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后面細想下來,不管有多少位學生沒有觀察到蝸牛的兩對觸角,我也應該采取除觀察外的方法(如微課、圖片、看書等)幫助學生進一步構建“蝸牛頭部有兩對觸角”的概念,而不是僅僅依靠一種方法。
一年級學生可以說是小學生中對科學學科興趣最大、好奇心最強的孩子了,而且他們很喜歡聽故事。如果老師可以把故事融入到教學中,用故事串起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的。本課就是以小螞蟻給小蚯蚓介紹好朋友的故事串起的,但我在課堂上沒有像講故事一樣給孩子們授課,而且很理性,這樣趣味性大打折扣了。趣味性除了需要有趣、有料的故事外,也需要我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演繹,這方面確實是短板,還要從以后每節(jié)課做起,多使用些語氣詞、生動的形容詞等,也要多聽聽別人是如何給孩子講故事的或者和孩子一起聽故事,多學習。
觀察一種動物教學設計詳案篇三
在尋訪校園里動物的基礎上,本課將進一步縮小觀察對象,對一種小動物進行細致、深入的觀察。在對個體動物的觀察中,進一步感受動物的生命特征,指向單元的核心概念。引入腹足、觸角等科學詞匯有利于學生更科學、更準確地描述蝸牛的特征。在飼養(yǎng)蝸牛過程中還可以進一步觀察它的生活習性以及與環(huán)境的關系,也有利于第4課《給動物建個“家”》的學習。
學生對動物有天然的好奇心,這將為他們的主動學習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礎。一年級學生對蝸牛這種行動緩慢的小動物充滿了好奇,同時也有不少學生對它的樣子有些害怕,不敢觸碰。
一年級學生的觀察活動需要在教師的帶領下開展。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觀察工具,提供科學詞匯,要指導學生先觀察蝸牛的'形態(tài)和反應,再觀察蝸牛的運動。學生通過對蝸牛結構、反應、運動等方面進行觀察和描述,可以進一步深化對動物生命特征的認識,這也是本單元的核心概念。
(一)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蝸牛身體上有殼、腹足、觸角(兩對)、眼、口等。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縮進殼內來躲避危險等。
3.蝸牛利用腹足能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跡。
(二)科學探究目標:
1.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蝸牛的外部特征、應激反應和運動方式等信息進行觀察和記錄。
2.能嘗試用科學詞匯和圖示描述觀察到的信息。
(三)科學態(tài)度目標:
1.培養(yǎng)研究小動物的興趣,并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2.培養(yǎng)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的觀察態(tài)度。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懂得在觀察活動中珍愛生命,學會保護小動物。
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蝸牛的外部特征、應激反應和運動方式等信息進行觀察和記錄。
能嘗試用科學詞匯和圖示描述觀察到的信息。
直觀教學、情景教學、啟發(fā)教學、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對話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時間
導入新課
播放學生上一節(jié)課尋訪校園里動物的視頻,
復習回顧。
學生觀看《校園里的動物——廣外濱實》視頻。
通過以學生熟悉的視頻導入新課。利于
2min
講授新課
創(chuàng)設情境:蝸牛的求助。播放錄音:小朋友們,我非常想參加動物運動會,但是我需要通過3關才能參加,你們能和我一起闖關嗎?
第1關:報名
(1)請同學們幫忙畫蝸牛的自畫像,畫在活動手冊第10頁,要求邊觀察邊畫。
動物運動會報名表
姓名
自畫像
蝸牛
(2)觀察之前先觀看介紹蝸牛外部特征視頻。
(3)教師投影部分學生的蝸牛繪畫作品。
(4)提問學生蝸牛的主要結構。
第2關:幫蝸牛體檢
(1)出示棉簽和竹簽,問學生選擇哪種工具幫蝸牛體檢?并說說為什么?
(2)播放蝸牛錄音:小朋友們,請你們用棉簽輕輕觸碰我的身體,看看我有什么反應吧!
(3)請學生上臺表演蝸牛的應激反應。
(4)播放蝸牛應激反應的實驗視頻,問學生的實驗結果與視頻是否一樣,不一樣的話分析原因。
第3關:熱身運動
(1)講解要求:老師這里有一塊透明的塑料片,我們要請小蝸牛在塑料片上爬一爬,你們仔細看看它是怎樣爬行的。
(2)當觀察蝸牛爬了一段時間后,當它已經站穩(wěn)了,我們可以嘗試將塑料片翻過來,可以觀察到依然抓得穩(wěn)穩(wěn)的,這是為什么呢?
(3)講解蝸牛產生的黏液。
4.課外延伸:和蝸牛相似的動物
(1)今天同學們仔細觀察了蝸牛,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和蝸牛相似的小動物呢?請同學們認一認圖片上的小動物:蛞蝓、螺、蛤。
(2)小游戲:誰是蝸牛
學生紛紛點頭,表示愿意幫助蝸牛一起闖關。
學生把觀察到的蝸牛的樣子仔細地畫在活動手冊的方框中。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蝸牛的應激反應。
學生用肢體模仿觀察到的蝸牛的應激反應。
學生觀察蝸牛的運動,并將塑料片翻過來,驚訝發(fā)現(xiàn)蝸牛不掉落。
學生認真觀看蛞蝓、螺、蛤圖片。
學生熱烈參與游戲。
為后面的探究環(huán)節(jié)鋪墊,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出示實物更加能更激發(fā)學生觀察動物的興趣,使學生更加立體的感受蝸牛的外部特征。
通過動筆畫蝸牛,嘗試用圖示描述觀察到的信息,培養(yǎng)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的觀察態(tài)度。
通過表演既能鍛煉學生的表現(xiàn)能力,又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蝸牛應激反應的認識。
學生能在探究活動中,對蝸牛運動方式進行觀察。認識到蝸牛利用腹足爬行,腹足分泌的黏液能幫助蝸牛爬行得更穩(wěn)固。
拓展學生對更多動物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比較的能力。
通過小游戲既能寓教于樂,又能幫助學生辨別蝸牛,活躍課堂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