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公園導(dǎo)游詞篇一
我希望今天每一位游客開開心心地來,高高興興地回家。游覽的過程中,請大家保管好自己的隨身物品,看好孩子,不要亂扔垃圾,要保持景區(qū)的環(huán)境衛(wèi)生。
文化公園面積是27.3公頃,它是20__年9月開始動工,于20__年7月竣工,同年9月對外開放。文化公園整體種植樹木高達170種,總共有1.5萬余棵。它是一座集休閑、娛樂、健身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生態(tài)型公園。同時,它也是全市五星級公園之一。
請跟緊隊伍,別掉隊了,我們從文化公園北門進入,請看前方,有一座巨大的石頭,它上面的字可是中國著名的書畫家范曾親筆題寫的。
現(xiàn)在,我給你們幾分鐘時間拍拍照留念一下,一會我會叫你們來集合。
“大家來集合了,我們?nèi)⒂^下一個景點,”這個景點可是文化公園的標志性建筑。大家看我的左手邊,有一個紅色的大圓球,它就是家喻戶曉的“京津明珠”。
“京津明珠”直徑29米,高19米,白天,大家看到它是紅色的,可到了夜晚,它變得不一樣了,成了五顏六色的,那是因為它四周有許多的小彩燈,如果你夏天到這里來,就會看到有許多大人和孩子來到這乘涼?!熬┙蛎髦椤痹⒁庵淝宓母黜検聵I(yè)如如一輪冉冉升起的紅日。
下面我給你們一點時間,自己自由參觀,但要注意一點,一定要注意安全。
請大家注意腳下的臺階,看我的正前方,你們聽到陣陣的音樂聲嗎?那就是壯觀的音樂噴泉。也就是文化公園另一處鼎鼎大名的景點。
水流伴隨著音樂忽高忽地,下面就讓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吧。音樂噴泉中間有一個小橋,大家待會解散的時候,可以去體驗一下。那里的水有的穿過小橋,有的高達兩米,還有的……
好了,今天的行程就到此為止了,感謝大家的配合。希望大家有空再來參觀,再見了!
小公園導(dǎo)游詞篇二
觀音塘濕地公園是我縣三大生態(tài)公園之一,每天都會有來自各個地方的人民來參觀,無論是雨天,還是晴天或陰天都會有人來參觀。它的美不是一般的美,而是很特別的美,不信?我當個小導(dǎo)游,今天給你好好說說我去公園時的景色。
一進來就是碧玉廣場,一塊石頭撐著一塊千年碧玉立在廣場正中央,碧玉上還刻著幾只小龍,那龍有的張牙舞爪的,有的呆呆的望著對面,還有的玩自己的小爪子,十分惹人喜愛。
過了就是五彩繽紛的狀元橋,柱子上盤繞著一條條真的金龍似的。一抬頭,就是一幅又一幅的山水畫和一幅又一幅的詩和畫的結(jié)合,十分美麗。走過這座橋令我有一種歷史悠久的感覺。
有一景點不得不夸,那就是充滿藝術(shù)感而極其逼真的反化石,反化石的種類繁多:有早已經(jīng)滅絕的恐龍,有一些海洋滅絕生物,還有一些不明生物等……有一只三角龍的頭都突出來了,牙齒十分鋒利,非常兇猛,抬頭一看,似乎我變小了許多,它一低頭就能把我吃掉一樣,害得我冒一身冷汗。這個反化石做得是在太逼真了,令我不得不夸工人的那雙巧手!
隨處可見的草坪上一朵朵不知名的野花,黃的,紅的,粉的,紫的,五次繽紛,像眼睛,像星星,點綴著碧綠的草坪,這不是給的大地鋪上了絢麗多彩的七彩毯嗎?一陣陣誘人的清香撲面而來,小野花吸引了一大群蝴蝶,它們高興地在花叢中翩翩起舞。我在欣賞野花的美時,忽然聽到"嘩嘩"的流水聲,我到處尋找者流水聲,"我找到了,找到了!"結(jié)果是五疊泉。 這瀑布時而波濤洶涌,時而速度緩慢,時而濺起一朵朵水花,成為我們的玩具,我被這美麗的景象吸引住了,拍了一張照片,作為紀念。
這濕地公園如此美麗,難道不讓我感到嘆為觀止嗎?
小公園導(dǎo)游詞篇三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dǎo)游。今天,我們來到了素有“瓷都披綠裝, 佳景惠人間”之美稱的唐寨山公園。
唐寨山公園建于20xx年,第二年升級為省森林公園,占有面積為二點三萬畝,共有四大景區(qū),集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為一體,呈山水園林之秀美。
走進唐寨山公園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那寬大的音樂噴泉廣場。那噴泉隨著音樂的旋律,此起彼伏地噴。水花四濺,猶如傣族的潑水節(jié),向人們發(fā)出美好的祝福。噴泉的水是從旁邊的小池里噴出來的,上面還有一條小瀑布,是噴泉的水的源泉。這個廣場又寬又大,旁邊栽滿了郁郁蔥蔥的樹木。中間有許多人在玩輪滑板。瞧,他們玩的多開心??!
走上木梯,有一條大湖,名叫唐寨湖。唐寨湖綠得像一款翡翠,靜得像一面鏡子。游船、畫舫在湖面上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湖的兩旁有一排石子路,石子路拼成了十二生肖的樣子,每個生肖之間都有一個菱形形狀的石子路。唐寨湖旁總是有人在釣魚,我經(jīng)??匆妬磲烎~的人都是滿載而歸。
唐寨山的樹木多得數(shù)不清。到處是樹木,到處是野花。松樹披上綠色的衣裳;楓樹穿上火紅的馬甲;桂樹飄著淡淡的清香;菊花才剛剛開放,卻十分迷人;芙蓉把自己打扮得嬌艷芬芳,就像個剛畫完妝的女孩子;梔子也變得異常美麗……唐寨山公園真是名副其實的省“森林公園”啊!
親愛的游客們,一天的旅程即將結(jié)束了。現(xiàn)在,有20分鐘的時間讓你們自由地游覽,你們可以用dv或手機拍下這美麗的景色。請大家20分鐘后到這里集合。待會兒見!
小公園導(dǎo)游詞篇四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的海濱城市——江門。我是你們的導(dǎo)游。我姓趙,大家可以叫我小趙導(dǎo)游。今天我們要去游覽江門美麗景點之一——東湖公園。
游客們,游客們,注意啦!我們的大巴很快就要經(jīng)過著名的東湖公園了。迷人的東湖公園式江門美麗景點之一,坐立在江門市中心,它的存在大大促進了江門的文化底藴。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游客們,請下車!這就是它的真實寫照,東湖公園景色宜人,風光秀麗,是個休閑娛樂的好地方。
眾所皆知,東湖公園是以湖著稱。進入東湖公園,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大湖。走在湖堤上,眺望水勢浩淼,芙蓉鏡似的大湖,真令人心曠神怡。數(shù)十只游船從水面上悄悄的劃過,留下一路燕尾似的波紋。湖水澄清,清的都能看見水里的魚兒嬉戲。游客們,湖水清嗎?
湖中心有一組精心設(shè)計的噴泉,中間的一個能噴三十多米高的水柱鶴立雞群,周圍的一百多個小水柱互相交叉在一起,猶如巨型水塔的塔座,加上周圍的燈光的交相輝映,形成一個如夢如幻的仙境。水珠四散,灑落在游客的臉上,清爽極了。偶爾還會出現(xiàn)七色彩虹,為東湖公園有增添了一份情趣。游客們,美嗎?
各位游客們,我們現(xiàn)在繼續(xù)往前走,也就是公園的最后一個景點——疊水瀑布。沿著綠樹成陰的小道一直向前走,就是疊水瀑布。不先到達,先聞其聲。瀑布聲震耳欲聾,在三里外也能聽見。瀑布落在巖石上,綻開一朵朵銀花,頗有一番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意味。瀑布的前方是一個荷花池,沒到荷花的盛開期,荷花池的荷花一。
定爭斗艷的爭相開放。一陣風拂過,荷葉荷花翩翩飛舞。這是使我想起一首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如果說江門市一塊翡翠,那東湖公園就是嵌在翡翠上的一顆明珠。有時間請你一起來欣賞一下東湖公園那引人入勝的美景吧,東湖隨時歡迎你。
今天的游覽到此結(jié)束,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歡迎你們下次再來江門旅游,小樂樂意再次為你們服務(wù)!
小公園導(dǎo)游詞篇五
梁祝文化公園位于寧波西郊,是一座以梁祝愛情故事為背景的愛情主題公園,也是梁祝故事的發(fā)源地。公園以梁山伯廟為主體,用梁祝傳說串起萬松書院、梁山伯古墓、梁祝文化雕塑等景觀。雖然園內(nèi)大多是后來修建的仿古建筑,并沒有濃厚的歷史氣息,不過其中江南特色的園林小品也稱得上精致。許多情侶會相約來此見證愛情,園內(nèi)有時還會舉行相親活動,可以說是個挺浪漫的地方。
公園面積不算太大,步行游玩即可。景區(qū)入口往右,過一座小橋,便是縱貫公園的“十八相送之路”,沿著這條主道一路走下去,便可繞公園一圈,去到出口。
過橋遇到的第一個建筑便是梁祝愛情郵局。這樣以愛情為主題的郵局在全國只有兩家,另一家在頤和園。郵局剛建成便一躍成為園內(nèi)最受關(guān)注的看點之一,類似上海甜愛路的“愛心郵戳”,你也可以在這里蓋一個獨有的“愛情郵戳”,寄出自己的愛與感動,或者買本“愛情護照”,在每個周年蓋章留下印記。郵局還提供定時郵件發(fā)送服務(wù),可以在每個結(jié)婚紀念日都發(fā)出一封愛的郵件,不同年份的紀念日還會加蓋不同特色的郵戳。
沿著步道繼續(xù)往里走,不遠便是梁山伯與祝英臺三年同窗的梁祝書院(萬松書院)。書院是明清古建筑,院子里種著梅花,院后是一片竹林,古樸幽雅。其中的蝶藝館展出了大量世界各地的蝴蝶標本,值得一看。接著走過鳳凰山、觀音堂直到姚江邊,即是祝英臺家院所在,祝府的建筑很是氣派,處處透著官宦貴族人家的氣質(zhì)。尤其是思辛廳內(nèi)的一座大花轎,花紋雕刻極為繁復(fù),號稱“天下第一轎”。
往出口方向步行不遠,來到梁山伯墓。前面的橫碑刻著“敕封梁圣君山伯之墓”,碑中間有一道明顯的裂痕,說是當年祝英臺祭奠梁山伯的時候裂開的。墓后豎著祝英臺的碑,旁邊有賣花的地方,可按自己的心意付錢,供在墓上以示祭奠。
古墓旁邊便是梁山伯廟,也是公園的主體建筑。整個廟宇分為三進,依次是山門、正大殿和后大殿。進入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蝶戀陶瓷壁畫,畫的是梁祝二人從草橋結(jié)拜到化蝶的整個故事。廟內(nèi)正殿對面有個金碧輝煌的古戲臺,有時會有唱戲表演,很有感覺。正殿內(nèi)塑有梁祝二人的塑像,這里也是人們祈求自由美滿婚姻的地方。
最后走到梁祝音樂噴泉所在的廣場,廣場正中是梁?;牡袼埽蔷皡^(qū)的標志之一,可在此留影。旁邊的梁祝文化博物館內(nèi),有愛情樹、梁祝主題浮雕等展覽可看,也有一些互動項目可參與,想要了解梁祝文化的歷史、對民俗文化的影響,不妨來此游覽一番。
小公園導(dǎo)游詞篇六
舉世聞名的九龍壁是一座精美華麗的琉璃建筑。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傳說是乾隆皇帝看了山西大同城內(nèi)明朝代王府門前的九龍壁后仿建的。壁高6.65米,厚1.2米,長25.86米。
壁的兩面用黃、白、紫、綠、赭、藍等七色琉璃磚瓦鑲砌而成,兩面各有九條彩色大蟠龍和海水江崖,蟠龍飛騰戲珠于波濤云際之中,造型活潑,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
壁的東端鑲有山石、海水、流云、日出等圖案;西側(cè)嵌有海水、流云、及明月圖案。
壁的正脊、垂脊、筒瓦、隴垂等地方都有龍的蹤跡。九龍壁頂呈"廡
(五)殿式",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正脊前后各有九條龍,垂脊左右各有一條龍,正脊兩側(cè)有兩只吞脊獸,它的身上前后也各有一條龍,這樣五條脊上就有30條龍。
往下,每條瓦脊前面的筒瓦(俗稱貓頭既"燒餅形"的筒瓦蓋)、隴垂(俗稱羊尾巴滴子)、檐的下面,鑲嵌的琉璃龍磚(壁四周共有筒瓦252塊,隴垂251塊,龍磚82塊)各有一條龍,在正脊兩側(cè)"吞脊獸"下,東、西還各有一個"燒餅形"的筒瓦蓋,上面也各有一條龍,加上躍于云霧之中的18條蛟龍,總共就有大小蟠龍635條。
中國現(xiàn)存三座古代九龍壁,一個在山西,一個在北海,一個在故宮,唯獨這座是雙面壁。北海九龍壁,堪稱舉世聞名。但說起北海大西天經(jīng)廠卻鮮為人知,其實九龍壁就是大西天經(jīng)廠前面的照壁,九龍壁的后面就是大西天經(jīng)廠。大西天經(jīng)廠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以前,這里一直是皇家進行佛事活動和儲藏大藏經(jīng)雕版的場所,這組建筑群落就是北海大西天經(jīng)廠。游客朋友:從九龍壁向北可以看到珍貴的元代遺物鐵影壁和珍藏王羲之書法石刻的快雪堂書法博物館,請您繼續(xù)參觀游覽。
小公園導(dǎo)游詞篇七
七星公園位于桂林市區(qū)漓江東岸, 小東江流貫其間, 占地面積100余公頃, 因七星山的七個山峰, 猶如天上的北斗七星墜地而得名。公園內(nèi)有“北斗七星”、“駝峰赤霞”、“月牙虹影”、“普陀石林”等勝景, 占有山、江、洞、石之美。著名景點有七星巖、龍隱洞、月牙巖、曾公巖、駱駝山、龍隱巖和花橋、月牙樓、兒童樂園、動物園、三將軍及八百壯士墓、清真寺、盆景藝苑、桂海碑林等。為桂林最大, 游客最盛, 歷史性最長的一個綜合性公園。
七星山
在漓江東岸, 距市中心1000米, 由普陀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quán)4峰與月牙山玉衡、開陽、瑤光3峰組成, 海拔依次為265、255、248、245、255、241、250米, 7個山尖幾乎擺在一個水平上。普陀月牙, 一東一西, 相互連屬, 分布如太空北斗七星, 山名以此而來。山體面積51.5公頃, 以巖多洞奇著稱。七星巖而外, 有元風、玄武、白鶴洞和四仙巖、曾公巖等幾十個巖洞。普陀山的石林, 突兀崢嶸。駝峰下的盆景苑, 集桂林石木之勝, 蒼勁挺拔, 氣度非凡。更為珍貴的, 有隋唐以來石刻500余件。
天柱石
在七星公園西, 花橋東。石挺撥矗立如柱, 故有“天柱”之名。又如未放的芙蓉, 亦名“芙蓉石”。石高約10米, 上刻“毛澤東思想萬歲”7個大字。北臨靈劍江, 江中磯石上筑有小亭。東南茂樹蔥蘢, 濃蔭簇擁。石顛有小葉榕, 亭亭如蓋。天柱北面刻有崇寧五年(1106)和光緒十一年(1885)的洪水標記, 是研究古代水文的重要資料。晚清著名臨桂詞人況周頤曾住天柱峰下, 有“天柱峰下人家”小印一枚, 常蓋在詞箋上。
花橋
在七星公園正門靈劍江與小東江匯合處, 橋畔繁花似錦, 小橋掩映于“滿溪流水半溪花”之間, 故名花橋。
七星巖 位于七星公園普陀山腹, 巖洞長約1100米, 寬處50米, 最高處20米。七星巖又稱棲霞洞、碧虛巖等, 七星巖之名起于宋代。該巖本為地下河床, 后因地殼變動, 地下河上升, 露出地面成為巖洞, 其后雨水長期沿巖石縫隙滲入, 溶解石灰?guī)r, 并不斷在洞內(nèi)結(jié)晶, 從而形成許多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 形成蔚為奇觀的自然景致。七星巖如今是桂林最著名的游覽勝地之一。
普陀山
位于七星公園內(nèi), 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quán)四峰組成。因唐時山前建寺供奉普渡眾生的觀音, 故名普陀山。山西南麓有元風洞, 數(shù)九寒天, 外冒暖氣; 盛夏酷暑, 涼風習習。山上芳草如茵, 翠柏濃郁, 古木參天。從山門拾級而上, 蟬噪鳥鳴, 林靜山幽。山腰有普陀精舍, 飛檐門拱, 琉璃朱飾, 素負盛名。往左過碧虛巖、真武閣、四仙洞, 即到斐聲中外的七星巖, 往右繼續(xù)登山, 則有為抗日捐軀的三將軍及八百壯士墓。普陀山有歷代石刻100余件, 著名的有唐顏真卿親筆榜書“逍遙樓”、宋李彥弼《湘南樓記》以及“龜蛇合一”浮雕等。
普陀山門
在普陀南麓, 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門, 是仿亭式的建筑, 由一堵通花矮墻分隔著山體與平地, 中間開一個圓形拱門, 上面是硬脊翹檐坡頂, 綠色琉璃瓦, 高4.5米, 長6.7米, 深4.6米, 面積26.8平方米。門上懸掛著“普陀山”的匾額, “蟬噪林愈靜, 鳥鳴山更幽”的對聯(lián)分掛兩側(cè), 整個山門掩映于古樹濃蔭之中, 顯得更加清幽、寂靜。
摘星亭
位于海拔248米的七星山天璣峰頂, 單檐、8柱8角, 混凝土結(jié)構(gòu), 長寬各5.2米, 高6.5米, 面積27.04平方米, 建于1958年。摘星亭是七星山7座山峰唯一的高亭, 立于亭上, 可以曠觀。東可眺堯山、天圣、屏風、貓兒山; 北可望虞山、疊彩、仗波、老人諸山及清澈的漓江; 西可賞象鼻、南溪諸勝, 故曾有“曠觀亭”之名。
護碑亭
在普陀山南麓山門東側(cè)。1974年興建, 以保護同刻在陰陽兩面的唐顏真卿書“逍遙樓”和宋李彥弼的《湘南樓記》珍貴石刻, 故名護碑亭。因“逍遙樓”出自大家手筆, 碑亭又被稱作“逍遙亭”。亭高4.5米, 長6.7米, 深4.6米, 面積30.6平方米, 為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的4柱、單檐、綠瓦仿古建筑, 簡樸、典雅, 不與名碑爭勝, 兼有護碑、會景的作用。步入碑亭, 欣賞書法藝術(shù), 瀏覽方志資料, 兼得園林勝景之趣, 實在是賞心的樂事。亭內(nèi)原來還有明包?!吨匦迯V西城碑記》, 現(xiàn)已他移。
文昌亭
在普陀山半山腰, “超杜凈境”右側(cè), 名取文運昌盛之意, 因處濃蔭聳翠之間, 又名“擁翠亭”, 為重檐、尖頂8角亭。原建于明, 有樓, 毀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 1965年在原址新建。高8米, 長寬各5.7米, 面積32.4平方米。亭北鄰小蓬萊, 東為普陀精舍, 西、南有矮墻欄桿, 是憑眺佳處。
元風洞
古稱玄風洞, 俗稱勞動量荽巖。在普陀山西麓, 洞口西向, 高3~24米, 寬2~15米, 深250米, 面積1945平方米。元風洞與普陀山其它洞占相通, 形成空氣對流, 洞口有一股強勁氣流, 洞內(nèi)空氣清新。由于日照, 山體熱量的聚散, 山洞的氣溫終年保持在20℃左右。洞外溫度, 夏日最高達39℃, 冬天最低-5℃。洞內(nèi)外溫度相差15℃左右。洞內(nèi)題刻的“溫涼別況”以及田汝成的《游記》中“冬時溫如火, 蓋陽伏之征也”的記載, 準確地概括了元風洞冬暖夏涼的特點及其原因。宋詩人趙少隱曾在洞口建“來風亭”, 明呂調(diào)陽曾筑“七星庵”, 清改為“大賢庵”, 現(xiàn)已無存。
憶昔亭
在普陀山博望坪八百壯土墓旁, 1946年建。以紀念抗日陣亡將士, 撫今憶昔, 吸取血的教訓(xùn), 亦名紀忠亭。高7.5米, 寬5.3米, 長4.2米, 面積22.26平方米, 為磚柱、單檐、尖頂、青瓦、方形的仿古亭, 中有石桌凳供憑吊憩息。
普陀精舍
在普陀山半山腰、第2道山門“超塵凈境”后的山坡上。原為普陀寺舊址, 1959年拆除全部舊建筑, 重新修建, 更名“普陀精舍”。精舍為紅柱、粉墻、硬脊、翹檐、坡頂、綠瓦的2層樓閣式建筑。1層長17.3米, 深12米, 2層長度略小, 總建筑面積約為400平方米。正屋開敝, 樓上四面開窗, 上有觀景廳。普陀巖崖壁前的天然石屏, “超塵凈境”山門、普陀精舍、文昌亭、小蓬萊等一組錯落有致的建筑, 形成封而不閉的多變格局, 登樓觀賞, 城市風光、山林奇趣, 各呈勃勃生機。
普陀石林
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 高9米, 面積約150平方米, 呈不等邊多邊形。相傳, 唐代地方官員在這里選石進貢朝廷, 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愛, 視為“瑞石”, 鐫刻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于其上, 錢藏宮中。李靖出任桂州總管時, 唐太宗囑咐他考查“瑞石”產(chǎn)地, 得悉產(chǎn)于普陀山, 敕命建慶林觀, 并御書“慶林觀”賜額。普陀石林, 林峰嶙峋, 突兀崢嶸, 最為奇美, 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小逢萊
園林建筑。在普陀山半山腰, 普陀精舍前, 普陀石林左側(cè), 建于光緒十八年(1892)。為亭閣式長廊, 紅柱、坡頂、青瓦, 長16米, 寬6米, 頂高6.5米, 建筑面積96平方米。廊西有矮圍墻, 可憑欄眺望城東佳景。山墻上有“小蓬萊”匾額, 亭柱分懸著名教育家馬君武聯(lián)句: “城中佳境, 常繞夢魂, 嘆半世飄零, 遂與名山成久別; 嶺表舊都, 屢經(jīng)離亂, 望故鄉(xiāng)英俊, 共籌長策致升平。”
博望亭
在普陀山天璣峰半山坳上, 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 8柱、單檐、翹角、綠瓦、長方形仿古亭, 寬約4米, 長10余米, 面積40平方米左右。亭建于山脊, 與米, 深180米, 面積20xx平方米。宋南西路經(jīng)略安撫使曾布, 性喜訪奇, 元豐二年(1079)發(fā)現(xiàn)并開發(fā), 辟為景點。宋劉誼《曾公巖記》詳載其事。曾公巖是個迷人的山體地勢配合, 宜于近觀遠眺山前山后景物, 俯仰顧盼, 處處入畫。
棲霞亭
在普陀山四仙巖口。始建于宋, 名“簪帶”, 劉克莊《簪帶亭》有“上列青林杪, 憑欄盡桂州”之句·清代重建 后易名“倚嵐”, 后改“碧虛亭”, 毀于抗日戰(zhàn)火??箲?zhàn)勝利后在原址建“棲霞亭”。1979年再新建, 沿用“棲霞”之名。亭有月門, 又稱“步月亭”。亭為兩層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單檐方亭、面積25平方米。底層作售票處, 上層為觀景亭。游人上下, 若穿云步月, 與碧虛閣對應(yīng)。渲染了“天上人間”的意境。
玄武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 與白鶴洞相連。洞口向西北, 高5~6米, 寬2~15米, 深21米, 面積230平方米。洞呈喇叭形, 前大后小。洞中有全真觀, 為元代所建, 明改名真武閣, 后因避諱又改為玄武閣, 洞亦更名玄武洞。玄武客早廢, 抗戰(zhàn)勝利后重蓋, 拆除原格, 重新修建。一偏一正, 分別為45、100平方米的仿古混凝土結(jié)構(gòu), 飛角、單檐, 高6.5米。偏客南向, 正閣西向, 均有“玄武閣”匾額。從偏閣登10數(shù)級石階, 達正閣, 為8柱大廳, 前可憑欄眺望普陀山麓秀色, 后通白鶴洞,經(jīng)四仙巖, 達名聞遐邇的七星巖。透過閣樓南窗, 可以看見明代浮雕《龜蛇合一》。
玄武, 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水神, 后為道教所信奉, 同青龍、白虎、朱雀合稱四方四神, 其形象為龜或龜蛇相纏。這座浮雕, 巧妙地利用巖石的天然色澤, 雕成青灰色的龜、淡紅色的蛇的玄武形象。龜, 水母類, 披甲, 有防御水火刀兵之意, 表達了人民群眾追求安定吉祥的愿望。
白鶴洞
在普陀山北半山腰間, 與四仙巖、玄武洞相連。洞高3~4米, 寬6~7米, 深23米, 面積150平方米, 呈圓管形。洞壁石紋如白鶴飛翔, 洞中一石柱, 如鶴腿, 故有白鶴洞之稱。白鶴洞是從普陀巖、玄武洞進入七星巖的必由之路, 地勢較高而曲折, 且洞內(nèi)幽暗, 通過時自卑而高、由明轉(zhuǎn)暗, 再出敝亮的四仙巖, 給人以變幻無窮的神秘感。
四仙巖
位于普陀山西北半山腰, 與白鶴洞相接, 高7.3米, 寬4~13米, 深32米, 面積約270平方米, 呈穹隆形, 上圓下平, 北連七星巖。洞口開闊、敝亮, 鐫刻有摩崖作品多件, 巖內(nèi)有4個石筍, 傳說是日華、月華、星華與好事者開懷暢飲, 給巖洞增加神奇色彩。宋時, 巖口建有“簪帶亭”, 早廢。1978年在原址新建步月亭和棲霞亭。
普陀巖
在普陀山半腰的普陀精舍北側(cè), 高4~10米, 寬6~9米, 深15米, 面積約120平方米。普陀巖南北對穿, 高敝通透, 形如三角卷蓬。地面為斜坡, 有25級石階, 分3級坡降, 中設(shè)花圃。明朝在洞中建有碧虛樓, 曾稱碧虛洞, 樓早廢。
永泉
在普陀山半山腰普陀石林旁, 是一個像米臼一樣的天然石穴, 深約30厘米, 里面有積水, 即使在大旱之年, 也永不枯竭, 可能與地下水源相通, 用以沏茶, 清甜適口。
飛來石
桂林名石, 在普陀山西北的壽佛洞南側(cè), 原聽月亭故址旁, 因石無根, 傳為飛來之石。高6.4米, 呈倒圓錐形, 上大下小。頂平, 四周凹凸不平, 上有“堪語”二字, 為清人余心孺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