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fā)揮,應以寫“體會”為主。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屈原列傳讀后感800篇一
簡單的說這一篇就是這樣。
作者用了很多篇幅記述屈原和賈誼的文章詩詞,大抵都是悲憤喊冤之辭,“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小人得志,有才能之士失意,“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謂兮”??傊?,是這個世界錯了,我沒錯,世既不容我,我將離世而去。
這兩人都是飽學有才之人,但在人格上都有缺陷,早年太得志,沒經過挫折,一旦失意,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嗯,不要罵我,我的確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痛,不過學歷史就是要以史為鑒,客觀分析,容不得半點姑息。屈原所受的不公平際遇有伍子胥慘嗎?有范雎慘嗎?他們都可以重振旗鼓,東山再起,為什么他不能?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這個世界的確是極其不完善的,古往今來,有太多的懷才不遇之士;有太多的受人誣陷抵毀從此失意的有識之士;世之不公,比比皆是;因此屈原呼天搶地怨天尤人的詩詞引發(fā)古今無數中國知識分子的'共鳴,也成就了他千古才名。
其實,從某種角度說,屈原的不如意的際遇加上他抑郁偏激的個性,當然還有他的文學造詣成全了他作為一個文學家的成就,所謂憂愁憤怒出詩人,就是這個道理。
屈原列傳讀后感800篇二
自懷石投江之后,屈原便一直為人們傳誦至今。先民們專設一個節(jié)日來紀念一個人并且延續(xù)兩千年之久,這至少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屈原以自己強烈的愛國主義和嫉惡如仇,潔身自好的高風亮節(jié),贏得了后人對他的永世景仰。
屈原之死,感天動地,氣貫長虹。
每至端午。每每讀到《屈原列傳》中“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這一句,都要被屈原感動得潸然淚下。不難想像,作為一個“真正直行,竭忠盡智”的忠信之臣,一再被疑謗直至被貶,作為一個有著強烈愛國之心的國之棟梁,眼看祖國山河破碎而自己卻無天之力,這該有多痛苦!在極端痛苦之中,用死來求得永恒的解脫,以死來保護自身的清白,以死來報效祖國,這實在令人同情,令人感動,令世人油然而生敬意。
然而,感動景仰之余,我常會生出一些疑問,死,固然不失為一個保持清白、抗爭世事的途徑,但這未免夾雜一些懦弱和無奈。當一個人的.理想破滅,處于窮途末路之際,死難道就是唯一的最好選擇嗎?屈原之死,確實悲壯令人感唱。但相形之下,孔夫子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倔強斗志,不更令人景仰嗎?人生怎么可能沒有挫折?人生怎么可能沒有幻滅?一旦遇到巨大災難,就以死來解脫,不是顯得太消極了嗎?
屈原之死,對于國家也是有害無益的。在強秦來楚之際死自然可以從此不再為破碎的山河傷神,自然可以求得永恒的寧靜,然而,淪亡的民族怎么辦?侵略者鐵蹄這下的國土怎么辦?
我同情屈原,我景仰屈原,我歌頌屈原,但我又不深深地感嘆一句:
屈原之死,悲哉!惜哉!
屈原列傳讀后感800篇三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司馬遷的一篇列傳。屈原是湖北秭歸人,作為一名湖北人,對這位偉人的歷史我也非常感興趣,今天特地開始讀了一下原文。
屈原是羋性屈氏,古代的姓和我們今天的姓不一樣,古代只有貴族才有姓,屈原和楚國王室都是羋姓。而屈是他的氏。《屈原賈生列傳》中說屈原是楚平王的同姓,所以按照道理來說屈原是和楚國王室有血緣關系的.。
他最先是楚懷王的左徒。因為才華出眾,所以懷王一開始非常信任他。但是同朝為官的人為了爭寵而害怕他的能力超過自己。于是他們想辦法迫害屈原,他們在楚懷王的面前誣蔑屈原,這樣楚懷王就開始漸漸疏遠屈原。
由于屈原為人非常正直,用心對待他的君上??墒菂s被疏遠,真是忠言逆耳。屈原被罷免以后,秦國想要攻打齊國,齊國和楚國關系很好。秦惠王想要疏遠楚國和齊國,于是派張儀去找楚懷王,張儀說如果楚國能夠和秦國結盟去攻打齊國,秦國會把六百里的地方送給楚國。楚王聽了以后答應了張儀,于是和齊國絕交。等到戰(zhàn)后楚王準備去接收土地的時候。張儀卻說自己和楚王約定的是六里,沒有聽說過六百里。
之后楚王很生氣,想要攻打秦國結果被秦軍打敗。后來秦國主動請求歸還漢中向楚王求和,楚王只要求得到張儀。后來張儀用重金收買楚王的寵妃,張儀逃走了。之后秦昭王和楚國通婚,希望和楚王見面,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之國不能相信,結果懷王不聽。最后楚懷王死于秦國。
屈原后來又被貶了,在萬般無奈之下,投江自殺?!肚Z生列傳》讓我體會到,一個國君如果只聽片面之詞,聽不進真話的惡果。屈原忠心耿耿卻落下一個投江自殺的下場。實在是非??上А?/p>
屈原列傳讀后感800篇四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淚。
我倚著墻,捧著那本厚厚的《史記》,認真品讀著《屈原列傳》,穿越歷史的長河,再一次認識了屈原這位偉大的人物。
屈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才高氣勝,忠而被謗。他生活在戰(zhàn)國中后期,當時七國爭雄,其中最強盛的.是秦、楚二國。屈原曾在楚國內政、外交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以后,雖然遭讒去職,流放江湖,但仍然關心朝政,熱愛祖國。最后,毅然自沉汨羅,以殉自己的理想。本文以強烈的感情歌頌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華和他對理想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屈原曰: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混濁我獨清。縱然是用以身殉國來證明自己對國家的忠心與赤誠,從不言悔;縱然楚國江山已是岌岌可危,還是抓住最后一線希望,竭力挽回一切,亦不言棄。他雖身處污泥濁水之中,但不被世俗所玷污。那樣一種高潔,堪與日月爭輝。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不愿淪于那墻頭的草,只隨波逐流。而是近乎偏執(zhí)地抱著那份骨子里褪不去的清高,直至汨羅江邊,他寧用生命保全自己乃至是一個國家的尊嚴,也不愿屈服于現實。
也許是天妒英才吧,滿腔的愛國情懷、蓋世的才情,卻無處施展,始終郁郁不得志,這就是屈原,一個亂世背景下的悲劇英雄。他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赤膽忠心,一心為國,卻遭到奸佞之人的誹謗與楚懷王的質疑。盡管如此,他仍舊是如白蓮般,出淤泥而不染,濯垢水而不污。
是??!出淤泥而不染,濯垢水而不污。這就是屈原愛國理想的寫照。權勢誠可貴,生命價更高:若為理想故,兩者皆可拋。屈原的高貴,屈原的愛國,屈原的高潔,震撼人心,永垂青史。
屈原列傳讀后感800篇五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
屈原又是一名政治家和愛國志士。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千百年來感動著無數中華兒女。
他兩次被流放,一次是因為懷王的愚蠢;一次是因為子蘭的讒言。最主要的是他革新圖強;遭受打擊,不背叛祖國。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流芳千古,成為中華民族的愛國代表。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每讀到這句,我總有一種悲嘆!一種文人的悲嘆!一種時代的.悲嘆。一個愛國者,一個堅持自己理想與高尚情操的人,結局卻是如此的悲慘投江自荊
一個人的行為詮釋著他對人生的理解,對生命的看法。屈原熱愛祖國,他不像孫臏、李斯那樣跑到別的國家去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抱負。當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抱負無法施展實現時,慷慨以死明志。
我為屈原之死惋惜悲嘆。志向雖不可移,用生命去替換,代價太大,過于沉重。有1%的希望,就要用99%的努力去爭取,絕不悲觀!絕不等待!決不放棄!
我慶幸自己生長在一個新時代,一個勇于變革的時代,一個提倡人人平等的時代。盡管生活還有許多不如意,但我不明白有些人為什么放棄希望,甚至生命。一次與父母的爭吵?一次比賽的勝負?還是看破紅塵,甘愿成仙?神仙都難免俗,何況人乎?對待名利地位,重要的是做到心平氣和。
人活著,才有希望,才有未來。讓我們一起去擁抱希望!擁抱未來吧!明天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