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大又粗又硬又爽又黄毛片,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国产男同GAYA片大全,一二三四视频社区5在线高清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最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五篇)

最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五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10 17:51:16
最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五篇)
時間:2023-03-10 17:51:16     小編:zdfb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篇一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了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zhàn)國的24節(jié)氣;知道扁鵲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搜集資料,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yǎng)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yǎng)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說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于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fā)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了解)。可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著簡明、快捷的方向發(fā)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lián)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并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fā)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fā)展起來。]

二、向學生展示網上的資料)

(1)什么叫歷法?

(2)夏朝的歷法的發(fā)明、商朝歷法的特點、戰(zhàn)國24節(jié)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歷法和24節(jié)氣,并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xù)搜集24節(jié)氣的諺語。

三、扁鵲

⑴名醫(y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⑵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閱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斗的精神。)

五、戰(zhàn)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的收獲,并引導學生繼續(xù)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樣繼續(xù)去了解呢?

2、對于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xiàn)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書設計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歷法產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戰(zhàn)國時測出24節(jié)氣。

5、名醫(y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6、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為楚辭。

7、戰(zhàn)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篇二

【課程標準內容】

了解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

【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第一課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上承“文 革”,下啟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在內容上,本科包括兩個子目——十一屆三中全會和撥亂反正,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問題闡述:以“真題標準問題的討論”介紹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重點講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內容和歷史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推動全面平反冤假錯案和中共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推動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發(fā)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知道它的召開的時間和主要內容,理解其歷史意義。了解撥亂反正加強了民主與法制建設,推動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

2.過程與方法:通過了解并對比“兩個凡是”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認識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與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內在聯(lián)系;從對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內容和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了解、分析,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偉大轉折”的歷史意義,由此學會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認同中國共產黨完全有能力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成功;認識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認識“實踐”與“真理”的關系。

【教學要點】

教學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

教學難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祝酒歌》片段,展示這首歌的創(chuàng)作時間和部分歌詞。

設問:這首歌曲創(chuàng)作于1977年,你知道歌詞中的“十月”里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嗎?人們對此持什么態(tài)度?

學生聽歌,根據(jù)這首歌創(chuàng)作的時間和歌曲旋律、部分歌詞,

思考并回答問題:歌詞中“十月”里發(fā)生了什么事情?(1976年10月粉碎“_”,“_”結束)

人們對此持什么態(tài)度?

(喜悅,激動,期待……)

總結、過渡:十年“_”的動 亂,積累下許多嚴重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粉碎“_”后人們要求糾正“文 革”的錯誤,撥亂反正,這正是《祝酒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它以活潑流暢的曲調,豐滿生動的歌詞,記錄了一個民族的情感。人們對“文 革”后的美好期許實現(xiàn)了嗎?讓我們通過第7課《偉大的歷史轉折》見證時代的變遷。

二、新課探究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

目標導學1: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

材料一:1978年人均gdp水平按當時官方高估的匯率計算,也只有224.9美元,僅是印度人均gdp的2/3……整個國家和人民的發(fā)展和生活水平,大多數(shù)發(fā)展和生活指標排在世界國家和地區(qū)170位以外,處于聯(lián)合國有關部門和世界銀行等組織劃定的貧困線之下?!芴煊隆度昵拔覀?yōu)槭裁磿x擇改革開放》載《學習日報》2008.8.25?

設問: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

你認為人們對于未來的美好期許在實現(xiàn)嗎?

學生閱讀文字材料,思考討論并回答問題: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

(國民經濟困難)

你認為人們對于未來的美好期許在實現(xiàn)?

材料二:1977.2.7,《人民日報》《紅旗》雜志《解放軍報》發(fā)表題為《學好文件抓住綱》,公開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要始終不渝的遵循”。

1977.8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代表大會,華國鋒在政治報告中強調說,毛主席“關于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的理論”,指明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道路,這是當代社會主義最重要的成果”;“文化 大革 命”這種政治性質的大革命還要進行多次?!吨腥A人民共和國史》,主編:何沁,高等教育出版社

設問:有什么問題阻礙了人們對未來美好期許的實現(xiàn)呢?

根據(jù)材料,你認為是哪些問題阻礙了人們對于未來的美好期許的實現(xiàn)呢?

(“兩個凡是”,“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盲目個人崇拜,使得社會主義建設在徘徊中前進)

(過渡)設問:面對“兩個凡是”將“_”的左傾錯誤進行到底的趨勢,中共和人民是怎樣突破思想上的藩籬的呢?

材料三:圖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學生閱讀課本,思考并回答:

面對“兩個凡是”將“文 革”的左傾錯誤進行到底的趨勢,中共和人民是怎樣突破思想上的藩籬的呢?(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篇文章為開端,掀起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總結: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使人們的思想從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的禁錮下解放出來,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作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

目標導學2: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

(1)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閱讀課本找一找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間地點

(2)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

結合剛剛找出的“問題”,指出會議是如何解決所面臨的問題的。

找一找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間地點并指出會議是如何解決所面臨的問題的。

①針對“兩個凡是”——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

②針對“以階級斗爭為綱”“國民經濟困難”——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③針對“盲目個人崇拜”——政治上——決定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黨法黨規(guī),反對個人崇拜,加強集體領導

教師補充: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這是對以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思想解放運動的肯定和總結,也是對中共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標志著中共從根本上沖破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

教師補充: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中央領導集體

目標導學3: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

(1)撥亂反正

設問: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思想、政治、組織方面進行全面撥亂反正,閱讀本課課本,你能列舉中共在全面撥亂反正的措施嗎?這些措施有何意義?

閱讀本課課本,列舉中共在全面撥亂反正的措施嗎?

劉少奇冤案的平反;《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志中國共產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完成。

教師補充:平反冤假錯案和思想上全面撥亂反正有利于調動社會各階層的積極性,推動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發(fā)展

(2)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

“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社會主義建設又怎樣的變化呢?我們來看一段視頻(播放視頻)

設問:“_”后人們的美好期許實現(xiàn)了嗎?由此,你認為十一屆三中全會有何歷史意義?

觀看視頻,思考并回答問題:

“_”后人們的美好期許實現(xiàn)了嗎?由此,你認為十一屆三中全會有何歷史意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偉大征程

三、拓展延伸

歷史學家胡繩為什么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時期的遵義會議”?引導學生從思想、領導核心、歷史地位三個方面比較遵義會議和十一屆三中全會。

四、課堂總結

以示意圖總結本課內容(見板書設計)。

五、課堂練習

1.1978年《光明日報》發(fā)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引發(fā)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次討論()

①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

②打破了長期以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

③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④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下列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內容的是()

①重新確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②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③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④實行改革開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標志是()

a.新中國的建立b.“文化 大革命”的結束

c.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d.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4.以下關于新中國成立與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評述,正確的是()

①前者結束了舊時代,后者結束了錯誤方針②徹前者開啟了新紀元,后者開創(chuàng)了新時期③前者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為后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④后者是對前者事業(yè)的繼承與發(fā)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學生完成課堂練習題,并由回答正確的同學講解題。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篇三

課程標準內容: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國有企業(yè)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教材分析:本課是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的第2課。本單元主要講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我國是如何確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征程,改革開放的成功對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有著劃時代的意義。改革開放分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而本節(jié)課講述的正是對內改革:經濟體制改革。

學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經過前一部分的學習,對我國建國后經濟建設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能形成正確的評價體系。但經濟史涉及的專有名詞多、內容相對枯燥,學生一般不感興趣。因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上既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總結專有名詞,還要采用一些實例加深學生理解,引起學生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學目標:通過本課學習,學生明確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了解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迅速發(fā)展,掌握國有企業(yè)改革。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使學生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需要的基本原則。學生通過學習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教學難點:本課涉及的經濟方面的專有名詞比較多,初中生不易理解。

教學過程:

鄧小平曾8次成為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并在1978年和1985年,兩次當選《時代》周刊“年度風云人物”。那么中國的1978和1985年發(fā)生了什么事,使我們不僅改變了中國,還獲得了世界對我們的認可呢?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8課《經濟體制改革》。

我們先來看看1978年的中國,回憶下這一年中國發(fā)生了哪些大事件?

學生: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教師: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此次會議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學生:

1、把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2、實行改革開放

教師:十一屆三中全會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他們的領導下,我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那么改革前的我國經濟狀況如何呢?

學生:計劃經濟,人民公社化運動。

教師:人民公社化運動對我國有什么影響呢?

學生發(fā)言后,讓學生讀課本39頁“相關史實”第一段初步了解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弊端。然后展示兩則材料,由學生進一步總結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影響。

教師總結:我們大家可以看到人民公社化運動已經嚴重束縛了我國經濟的發(fā)展。由于實施平均主義和大鍋飯,干多干少一個樣,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嚴重降低,消極怠工,致使農業(yè)不景氣,糧食產量少,人民生活極端貧窮,甚至連吃飽飯都成為了當時的難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改革迫在眉睫。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38頁兩段的內容,并總結出我國改革的目的以及如何開始實施的。

一、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1.背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2.我國的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

3.目的: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

4.實施:安徽鳳陽小崗村

我國最早開始進行農村改革的是安徽鳳陽小崗村。

1978年的安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糧食產量嚴重減產,而小崗村更是窮的響叮當。小崗村從1968年到1978年的十年間,人均收入不足20元,口糧只有百余斤,有一半多的人在外地討飯。十年間,小崗村沒有向國家交過一粒糧,集體的公共積累只有幾間空落落的牛屋和一張犁、一桿秤、一只斗。每年打谷場的磙子一停,社員們只能去要飯。生產隊隊長嚴宏昌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就是讓人人都能喝上一碗稀飯。(出處:《中國歷史教師用書》八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頁)

1978年11月24日的夜晚,小崗村各家的戶主秘密開會,全隊20戶除了有兩戶仍在江西要飯,其余18戶全部到場。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照片就是當時18戶經過協(xié)商,共同簽字畫押的“協(xié)議”。我們一起看下它的內容,總結下這18戶決定了什么?

學生:分田到戶。

教師:什么是“戶”?

學生發(fā)言,教師總結:這里指以家庭為單位

教師:再看看這個協(xié)議,分到田的農民有什么責任嗎?

學生:每戶保證完成全年上繳的公糧。

教師:很好,在獲得土地的同時,農民也承擔相應的責任,完成糧食任務上繳公糧,不再伸手向國家要錢,自負盈虧。

教師:我們回憶下,我國當時的土地制度是什么?

學生:社會主義公有制

教師:那么分田到戶,在當時允許嗎?

學生討論發(fā)言:不允許,當時我國的農村還是人民公社,土地和其他的生產資料都是集體的。

教師:對,在當時“分田到戶”是絕對不允許的,但是貧窮的小崗村已經沒有出路了,這是村干部能想到的方法,與其要飯、等國家救濟還不如放手一搏,正如這份協(xié)議中寫到的“坐牢殺頭也甘心,大家保證把我們的孩子養(yǎng)到18歲”。這是樸實的農民為了生存,為了不再忍受饑餓鋌而走險,18戶農民壓上所有的身家性命,按上血手印,分田到戶。而這份“沉甸甸”的承載著18戶農民所有希望的協(xié)議,成為了我國農民告別饑餓的宣言書。

那么“分田到戶”的小崗村收成怎么樣呢?

之前的小崗村“吃糧靠返銷,花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分田到戶后,小崗村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了極大地提高,老老少少每天都忙碌在自己的土地上。

實行“分田到戶”后的第一年這個從未向國家交過1斤糧的生產隊,第一次向國家交售了糧、棉、油,并還清了20年來的貸款。小崗村人第一次有了糧,有了錢,第一次吃飽了肚子。

隨著小崗村的成功,鳳陽縣各個地方紛紛開始實施“分田到戶”,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績。鳳陽縣從1978年開始三年不斷地增產。而這小崗村18位“敢為天下先”的農民成為改革的真正實踐者。在今年12月我國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這18位農民被評為“改革先鋒”。

5.發(fā)展進程

1978年小崗村的農民為了擺脫貧窮大膽的嘗試“分田到戶”,如同一聲驚雷響徹神州。在中央的肯定和支持下,我國確定了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方案,并推廣全國。到1983年改革“遍地開花”,全國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究竟什么是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呢?

6.定義

“家庭聯(lián)產”說明了其組織形式是以“戶”為單位進行的,“承包”指的是農戶與集體達成協(xié)議將土地等生產資料進行承包給農戶,而“責任制”是指在完成國家和集體任務的前提下,自負盈虧。

那么我們考慮下:在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下,土地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土地是在公有制基礎上,包產到戶、分戶經營,自負盈虧。把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的部分進行改革,把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起來,農民有了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yè)生產獲得極大發(fā)展。

在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制度下,農民的責、權、利分別指的是什么呢?

學生討論后指出:責——自負盈虧

權——土地的使用權

利——農民的既得利益

正如農民所言:“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而在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下,土地仍然公有制,農民獲得的只是使用權。

7.深化改革.

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充分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糧食產量節(jié)節(jié)攀升,農村經濟朝專業(yè)化、商品化、社會化方向發(fā)展,也使一大批勞動力逐漸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開始從事工業(yè)和加工業(yè),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如我們大家熟悉的美的、容聲、隆力奇、萬家樂等都是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佼佼者。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異軍突起,為農民致富和逐步實現(xiàn)農村現(xiàn)代化開辟了一條新道路,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國民經濟的發(fā)展。

這幅圖表是我國從1976年到1984年糧食產量的數(shù)據(jù)圖。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我國農業(yè)經濟飛速發(fā)展。我國不僅用占世界7%的土地,養(yǎng)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解決了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而且糧食實現(xiàn)了出口。

隨著農村改革的成功,我國開始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我們先看課本40頁的“材料研讀”,研究下當時我國城市存在哪些問題,并思考我們?yōu)槭裁匆M行經濟體制改革。

學生總結:政企不分、平均主義嚴重還有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guī)律和市場的作用。

我們來看幾個材料,具體了解國有企業(yè)存在的問題。

1.存在的問題

這幅圖是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報》的頭條,福建五十五位廠長和經理聯(lián)名寫信給省領導,呼吁:請給我們“松綁”。為什么要用“松綁”一詞呢?我們來看材料一,并指出國有企業(yè)存在什么問題?

政企不分。政府對企業(yè)的過多干預嚴重制約了企業(yè)的發(fā)展。

我們再來看材料二,我們去購物,每樣商品都有它的價格,廠家制定價格的依據(jù)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價格是根據(jù)商品成本、市場需求、產品質量等因素制定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我國的國有企業(yè)卻是由政府定價,完全忽視市場規(guī)律,甚至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企業(yè)的銷路完全由政府解決,毫無壓力的工廠任務只有一個:完成生產任務。在這樣的政策下,企業(yè)毫無動力,產品、技術不進行更新?lián)Q代,企業(yè)缺乏活力。

再加上當時的國有企業(yè)普遍采取平均主義、“大鍋飯”,干多干少一個樣,工人工作積極性普遍不高。

材料三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國有企業(yè)存在的問題,工人毫無積極性,生產效率低下。

我們通過對以上幾則材料的解讀,總結一下:當時城市經濟體制存在哪些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一步步明確:

政府——政企不分管得多

企業(yè)——毫無自主權,在政府這個大傘的庇護下不作為

工人——干多干少一個樣,缺乏積極性,如一潭死水。

正如課本上所說:“經濟體制上形成了一種同社會生產力發(fā)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僵化的模式”。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勢在必行,而農村改革的成功,為城市改革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2.提出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此次會議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改革的重點是城市。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了城市經濟體制主要存在著政府、企業(yè)和工人之間的一系列問題,那么城市要想發(fā)展最重要的是做什么?

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引導:政府要放權,企業(yè)、工人必須調動起積極性,所以對癥下藥,改革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增強企業(yè)活力。

具體如何實施呢?我們先一起讀課本的第40頁第一、二段,歸納并完成表格。

3.內容

(1)多種所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中外合資企業(yè)和外商獨資企業(yè)等經濟形式。

(2)政企分開,企業(yè)有了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承包責任制,企業(yè)的效益與職工的收入相聯(lián)系,企業(yè)經營好,職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長期以來吃“大鍋飯”的弊病。這樣一來調動了企業(yè)和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yè)活力。

(3)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進一步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社會主義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們一起分析下改革使政府、企業(yè)、工人發(fā)生了哪些變化?之前存在的問題能解決嗎?

政府——政企分開放開了政府的手,放權

企業(yè)——擴大企業(yè)自主權,實施企業(yè)責任制

工人——按勞分配,充分調動工人的積極性。

我國國有企業(yè)改革的效果如何呢?我們來看個實例:海爾集團。

海爾集團原名青島電冰箱總廠,1984年這是個瀕臨破產,資不抵債的企業(yè)。隨著中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實施,這個廠也迎來了一位新廠長——張瑞敏。正如我們前面所說,此時的海爾職工毫無工作積極性,消極怠工。在改革的推動下,政企分開,企業(yè)擁有了自主權;按勞分配更使工人的積極性再次被調動起來,企業(yè)有了活力。而廠長張瑞敏也很抓企業(yè)質量,在收到一封群眾關于質量的投訴信后,張瑞敏讓員工拿著大錘砸掉了有質量問題的76臺冰箱,并提出“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這一錘砸出了海爾職工的質量意識,也使海爾名聲鵲起。這把大錘也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憑借著過硬的質量,海爾在激烈的家電競爭中脫穎而出。海爾不僅在中國家電行業(yè),而且走出了國門,獲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認可,甚至在美國紐約也建起了一幢“海爾大廈”。2016年海爾躋身“世界品牌500強”。2018年前三季度海爾的營業(yè)額更是高達1381億元。從海爾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以及在這四十年中我們取得的巨大成績。

4.影響

隨著城市經濟體制的實施,我國城鄉(xiāng)經濟出現(xiàn)迅速發(fā)展。我國經濟急速上升,國民生產總值、城市人均收入等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987年,我國工農業(yè)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國家財政收入和城鄉(xiāng)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1985年永載史冊的一年,中國城市經濟開始了持續(xù)發(fā)展,中國掀開了歷史的新篇章。這一年,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再次榮登美國《時代》周刊,被評為“年度風云人物”。

中國人的腳步并沒有因為這些成就而停止,隨著中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決定進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家一起讀課本40頁的最后一段,并回答問題。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此次會議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進一步明確: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3)定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我們來解讀下定義。這里有幾個關鍵詞:一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這是前提,是由我國的社會制度決定的,也是我們必須堅持的。二是“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宏觀調控是指國家通過行政手段與經濟手段對經濟運行進行調節(jié)和干預,以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這是為了維持市場的穩(wěn)定性,在尊重市場調節(jié)的前提下進行,以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

那么我們來對比下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地了解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我國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著該政策的實施,我國的國有企業(yè)加大了改革力度,開始建立股份制、公司制,向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邁進。我們一起讀課本的41頁第一段,了解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作用。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中國從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yè)國,成為了今天世界上的經濟大國,在世界上擁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2013年11月13日美國《時代》周刊在其封面上用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寫了“中國贏了”!這是該雜志第一次在封面使用兩種文字。

在這期雜志中美國歐亞集團總裁寫了一篇名為《中國經濟準備好贏得未來》的文章。文章寫道:“此時,是中國,而不是美國,已然成為全球經濟舞臺上大的角色。”“今天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比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主導國際體系的美國模式更為完備,甚至更可持續(xù)?!?/p>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西歐中世紀鄉(xiāng)村的典型組織形式是莊園;知道領主和佃戶之間的關系;了解西歐莊園的管理情況、農民的生產、生活情況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通過西歐莊園里領主和佃戶之間的關系以及莊園的管理,分析西歐莊園的特點;通過小組討論,比較西歐莊園中的農民與中國古代社會農民的異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理解和接受生產力發(fā)展決定生產關系變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激發(fā)學生探索求知精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西歐莊園的特點

教學難點:比較西歐莊園中的農民與中國古代社會農民的異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農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斷)

在領主自營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頭六臂。他駕著一隊耕牛穩(wěn)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齊的田壟、田溝。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氣爽,但阿布拉黑頭腦中經常出現(xiàn)管事和他的助手,他們可以處罰他——甚至會鞭笞他——如果認為他偷懶的話。

阿布拉黑腦海里也會浮現(xiàn)修道院長和其手下僧侶的形象,他們穿戴著干凈的襯衣、襯褲、兜帽、長襪、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侶每年都領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卻沒有衣服可換,依舊穿著污跡斑斑的長上衣和綁腿,甚至它們破舊不堪。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8課:《西歐莊園》,走近西歐中世紀的莊園生活。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莊園的領主與佃戶

1.展示:《莊園圖解示意圖》

2.教師講述:“典型的莊園”包括著一個農村和周圍的田地。但是普通的莊園,并不如此整齊。較大的莊園往往包括著幾個農村,小的莊園有的只占著一個農村的一部分。莊園的土地是封建領主所有,而直接生產者的農民通過各種地和形態(tài),從封建領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權利,進行個體生產。

3.學生自主學習:在西歐莊園里主要生活著哪些人?在莊園里土地是如何劃分的?

提示:領主、佃戶(包括自由的農民和缺少自由的農奴;莊園的土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稱為“直領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戶的“份地”),莊園的周圍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稱為“共用地”,全體佃戶都可以放牧,按照規(guī)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莊園的主要工作是農業(yè),同時也有手工業(yè),有木匠、鐵匠,莊園自己釀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師,總之,莊園生產了人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絕大部分產品。

材料二從日出勞動到日落,勞動的報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簡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籬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從上面下來的雨和雪使泥地變得又濕又冷。農民在一只箱子里塞進些稻草當他的床鋪。他的伙食粗糙而單調——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餓。餓死的事情決不是沒有聽說過。他當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懼的犧牲品,也時常受到邪惡的領主管家的欺騙。他還要交很多的租稅并服役,可以說,他是一個被蔑視、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可憐蟲。

5.問題思考:材料二中農奴的生活說明了什么?結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歐莊園的性質。

提示:農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

6.材料展示:莊園里的佃戶除了耕種自己的份地之外,還要為莊園主耕種土地,每周都要有幾天為莊園主干活,莊園主直接控制的農奴每周的大部分時間都要為莊園主干活。領主還向佃戶征收其他捐稅。

7.問題思考:結合上述材料,分析領主與佃戶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

提示:領主與佃戶之間是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佃戶有義務為領主勞動,領主也不能隨意沒收佃戶的土地,他們之間具有一定的契約關系。

目標導學二:莊園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戶因為沒有認真耕種領主的田地,被罰款6便士;佃戶的家畜誤入領主的園子,被罰款6便士;只要領主的磨坊能夠磨面粉,就不得到莊園以外磨面粉,違者罰款20先令。

材料二無權享用公共牧場但仍在牧場內放牧的人,侵犯了全體村民的權益,判令他們從牧場牽走他們的牲畜,從此不得占用牧場,違者還要被罰款;某人不按規(guī)定的價格賣酒,也要被罰款。

2.教師提問:

(1)材料反映了西歐莊園具有什么權?

提示:司法權。

(2)根據(jù)兩則材料分析莊園法庭懲罰各種違法行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罰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為會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戶在勞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勞役、家畜誤入領主的園子、到莊園以外磨面粉、侵犯全體村民權益的行為等。

(4)西歐莊園法庭審判的依據(jù)是什么?

提示:習慣法或村法。

(5)從上述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西歐莊園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莊園法庭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也有利于維護佃戶的權益,同時莊園也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課堂總結

正因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奇特的政治現(xiàn)象和自給自足的莊園奇景,構成了中世紀西歐文明的獨特性。但歷史辯證法總是彰顯著永恒的道理,當一種新制度建立的時候,卻孕育了否定這個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板書設計

1.興起的時間、發(fā)展

2.性質: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

3.居民:佃戶(自由農民和農奴)

4.領主與佃戶的關系: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剝削與被剝削

5.莊園法庭:特點與作用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篇五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紙的發(fā)明和改進、華佗和張仲景的成就,

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紙的發(fā)明對人類文明史做出哪些貢獻?"

培養(yǎng)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去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秦漢時期文化的繁榮昌盛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才智和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

(四)教材重難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1)造紙術的發(fā)明和改進

(2)地動儀

2、難點:涉及到科技名詞和物理學原理,而初一學生沒有學習物理,對于利用物體慣性來對地震波進行遠距離測量的原理難以理解,因此是本課的難點。

3、解決辦法

(1)這一課的重點問題學生比較熟悉,可學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識點,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形成完整的概念。

(2)采用直觀教學法,利用幻燈、掛圖等幫助學生理解有關內容。

(3)地動儀的構造原理和一些專門的科技名詞,以教師講述為主,但必須做到概念準確。

(4)用歸納法,讓學生多做、多讀、多講,最后在教師的幫助下,概括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一起讀本課的引言,然后教師概述)我們已經學過的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方面的情況,這個時期,國家統(tǒng)一,經濟繁榮,正是文化大發(fā)展的有利條件。從18、19課,我們都來學習秦漢時期的文化。

2、講授新課

(提問)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是什么?

(板書)(一)、紙的發(fā)明和蔡倫改進造紙術

(板書)1、從竹簡到紙的發(fā)明

前面我們講過甲骨文。后來人們又把文字寫在竹木簡、帛上。帛是絲織品,比竹木簡輕得多,可又太貴了。使學生了解紙的發(fā)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接著出示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1)紙是怎樣發(fā)明的?

2)紙的出現(xiàn)對人類有哪些貢獻?

(板書)2、蔡倫改進造紙術

公元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后來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人們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接著又讓學生思考第2個思考題:造紙術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請同學們回答后教師歸納):造紙術是由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到世界各地,有利于人類文化的傳播,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板書)(二)、《九章算術》

《九章算術》成書于東漢時期,總結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數(shù)學成就。有很多數(shù)學成就在當時世界上是先進的。并且傳到了十幾個國家被當作教科書。

(板書)(三)、地動儀

請同學們思考:在發(fā)生地震時,我們怎樣才能感知?

東漢科學家張衡又發(fā)明了地動儀。

(板書)(四)、華佗和張仲景

首先向學生點出:中國醫(yī)藥學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獨具特色,而且有著悠久的歷史。秦漢時期,中國有很多醫(yī)學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響的是張仲景和華佗。

華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藥劑,五禽戲

醫(yī)圣張仲景(東漢)著有《傷寒雜病論》,在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yī)理論和治病原則。

課堂小結

秦漢時國家的統(tǒng)一、經濟的繁榮,使得這一時期創(chuàng)造出輝煌燦爛的文化成為可能,這是秦漢人民留給后人的一筆珍貴遺產,也是我國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