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氧化碳》教學反思與改進篇一
收拾完教具走到辦公室,忍不住問主任和組長問題出在哪里。可能是顧及我的面子組長連忙安慰我,說我背負的壓力太大了,準備也有些倉促。組長的心意我明白,很感謝他們這么寬容我,可是我更明白課堂的問題就是教師的問題,必須自己解決。
回顧整節(jié)課,最主要的問題是時間安排不夠合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備課不充分,沒有充分考慮學情。按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還有五分鐘就能順利完成。
在哪里耽誤了時間呢?怎樣做會更好?仔細探索記憶盡量讓每一個細節(jié)都能清晰地呈現(xiàn)在眼前。
第一環(huán)節(jié),驗證可樂瓶中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實驗失敗,重做第二遍成功,但耽誤了一點時間。設計這個實驗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到化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仔細回憶,原因在于燒杯中的石灰水太多,而從錐形瓶內可樂中逸出的二氧化碳太少的緣故。對于一個老教師怎么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呢!
第二環(huán)節(jié),回顧學生在初三化學中接觸到的第一種氣體(氧氣)的有關知識點時,化費的時間過多。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目的讓學生能總結歸納以前的知識并順利過渡到今天所要學的內容。但是這個表格中設計的知識點可以讓兩個學生起來回答問題即可,而不必每個問題都找學生回答。這樣話至少可以節(jié)省3至5分鐘。
第三環(huán)節(jié),做傾到石灰水的實驗時,我的手有些不聽使喚,然后改由學生做。這一細節(jié)耽誤了半分鐘?,F(xiàn)在想起來,應該是平時太疏于嚴格要求自己了。
第四個問題是在討論木炭及蠟燭燃燒、炭還原氧化銅及氧化鐵兩種金屬氧化物時,用時過長。主要原因在于,依據(jù)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不可能考慮那么全面,作為教師應該為學生在屏幕上出示制取氣體應該綜合考慮的因素,而不是當很多優(yōu)秀的學生都無法回答出來時,老師只是做語言上的提示。對于老師的提示,學生還要先記憶消化再來對照,還是需要一些時間的。
也許還有自己沒有發(fā)現(xiàn)的問題。即便如此,我仍要感謝九(2)班的孩子們。他們今天的表現(xiàn)比以往每一節(jié)課都要好。男孩的表現(xiàn)比女孩要主動。尤其是昭煌、熙來、浩然、竣宇、浩同這五個男孩回答問題特別積極,除前面兩位男孩外,其他三個孩子平時上課幾乎不舉手;連平時不開口的天涯今天也主動舉手了,既驚訝又高興,很慚愧平時對于這個孩子的批評多于表揚;今天的學冕,在我進教室后,他主動幫忙做投影的準備工作,在課堂上愿意并順利回答出一個問題,打心眼里為他高興。最讓我感動的還有兩個男孩,一個是坐在第一排正對著講臺的兆龍,一個學習不夠主動,上課經常被提醒的男孩,在我拿著試管架做石灰石、碳酸鈉與稀鹽酸和稀硫酸的演示實驗時,他主動伸出雙手幫我頂住試管架的底部,可能是擔心我拿不住。因為他的細心和善良而感動;另一個就是坐在講桌旁邊的朝林,一個不起眼的男孩,一個回答問題聲音小小的男孩,在我因為緊張手不聽使喚請求幫助之時,他很樂意地接受并完成任務。
孩子們的表現(xiàn)讓我感覺特別溫暖,更讓我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愿意上進,都愿意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xiàn)在大家面前,他們都可以做得更好!
《二氧化碳》教學反思與改進篇二
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實驗裝置和操作方法
從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設計思路出發(fā),研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方法。
在化學課程改革中倡導科學探究,要和化學學科的特點即實驗緊密結合起來?;瘜W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方式,學生具備基本的化學實驗技能是學習化學和進行探究活動的基礎和保證。制取氣體實驗技能是初中化學實驗的重點和難點。根據(jù)《標準》,h2的制取實驗不要求了,初中的氣體制取實驗只有o2和co2。o2的制取在第二單元中已介紹過,所以本單元安排課題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在學生已學過的o2的制取的基礎上,探究氣體的制備問題。co2和h2的制取無論是從反應物的狀態(tài),還是從反應條件等都有許多相似之處。由于h2的制取實驗不要求,所以完全讓學生探究co2的制取是有困難的。因此,教材給出了實驗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確定氣體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時應考慮的因素、co2和o2制取實驗及相關性質比較,在此基礎上,給出了一些儀器,由學生自己來組裝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并利用裝置制取二氧化碳。因此,課題2重在讓學生掌握實驗室中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
寫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式)c+o2點燃co2
c+2cuo高溫2cu+co2↑2c+fe3o4高溫3fe+2co2↑
問)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是什么?
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原理是利用高錳酸鉀在加熱條件下得到氧氣或用過氧化氫(用二氧化錳做催化劑)制取氧氣。
當用固體反應,需要加熱產生氣體時,可采用高錳酸鉀在加熱條件下制取氧氣的裝置;當用固體與液體反應,不需加熱生成氣體時,可采用制取什么樣的的裝置。
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鹽酸制取。
(1)石灰石跟稀鹽酸反應,現(xiàn)象)塊狀固體不斷溶解,產生大量氣泡。(石灰石跟稀硫酸反應,開始有氣體產生,過一會兒氣泡逐漸減少,以至反應停止。)
(2)碳酸鈉跟稀鹽酸反應十分劇烈,迅速產生大量氣體。石灰石跟稀鹽酸反應比碳酸鈉緩和,也能生成大量氣體。用硫酸代替鹽酸跟石灰石反應,雖能產生二氧化碳,但是生成的硫酸鈣微溶于水。它會覆蓋在塊狀石灰石表面,阻止碳酸鈣跟硫酸接觸。而碳酸鈉跟鹽酸反應太快,生成的二氧化碳不容易收集。因此,實驗室里通常是用石灰石跟稀鹽酸反應來制取二氧化碳的。
1、怎樣確定制取氣體的裝置?為什么可以用這樣的裝置制取二氧化碳?
2、為什么只采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二氧化碳?
3、裝置中的長頸漏斗能否用普通漏斗代替?可用其他儀器代替錐形瓶嗎?
1、實驗室制取氣體的裝置是根據(jù)所需藥品的狀態(tài),反應條件來確定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物石灰石(或大理石)是固體,鹽酸是液體,反應是在常溫下進行的。反應前可以將固體置于錐形瓶中,液體在制取時從長頸漏斗中注入,液體與固體接觸時生成的氣體經導氣管導入集氣瓶中。
2、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氣又能溶解于水,所以用這樣的裝置來收集二氧化碳。
3、為了避免產生的氣體從漏斗中逸出,必須使長頸漏斗的管口在液面以下,而普通漏斗頸太短不合適。錐形瓶在裝置中作為容器,可以用其他(如大試管、燒瓶、廣口瓶)口徑大小適宜的容器代替
1)制二氧化碳可選用收集氣體可選用。
2)長頸漏斗為什么要插入液面?
3)這個裝置的氣體發(fā)生部分可以用來制取氫氣,因為制氫氣用的藥品狀態(tài)與制二氧化碳的相同,反應也不需要加熱。但收集方法不同,因為氫氣的密度小于空氣,又難溶于水
1、長頸漏斗可否用普通漏斗代替?
2、錐形瓶可否用別的儀器代替?
3、能否用濃鹽酸或稀硫酸代替稀鹽酸來制取二氧化碳?為什么?
4、根據(jù)二氧化碳的性質,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5、如何檢驗二氧化碳是否收滿?
1、不能用普通漏斗代替長頸漏斗,因為普通漏斗頸太短,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會從漏斗處逸出。長頸漏斗下端管口必須在液面以下才能達到密封的效果。
2、錐形瓶可以用大試管、廣口瓶等玻璃儀器代替。
3、濃鹽酸具有較強的揮發(fā)性,使得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氣體中含有氯化氫而不純。
稀硫酸和碳酸鈣反應,發(fā)生如下反應)caco3+h2so4=caso4+h2o+co2↑
4、因為氣體的收集方法主要取決于氣體的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二氧化碳可溶于水并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氣重,故可采用向上排氣法收集。
5、根據(jù)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的性質,可以將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如火焰熄滅,則二氧化碳已收滿。
氧氣
二氧化碳
2kmno4 加熱 k2mno4 + mno2 + o2↑
2h2o2 2h2o +o2↑
caco3+2hcl=cacl2+h2o+co2↑
發(fā)生
a b c
制取氧氣(用高錳酸鉀在加熱)可用a,用過氧化氫制取可用b,制co2用c
向上排空氣法、排水法
向上排空氣法
用帶火星木條伸入集氣瓶中,若木條復燃該氣體是氧氣
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變渾濁說明該氣體是co2
《二氧化碳》教學反思與改進篇三
由一則謎語,引入新課展示學習目標自學指導1
師生同歸納化學反應原理自學指導2師生討論交流歸納出實驗室制取氣體如何選擇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
實驗探究(學生分組實驗,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
專題訓練課堂小結綜合訓練
1、對學情分析不到位:課的開始復習實驗室制取氧氣所學的知識點時,沒有充分考慮到由于時間長,學生對本部分知識已經不太熟悉,所以在此環(huán)節(jié)時,耽誤了時間,在后面教學環(huán)節(jié)時,就顯得有些倉促,后來想想,如果在備課時,充分考慮到這方面的因素,后面的教學就會很順暢。
2、備課時沒有注意到細節(jié)問題
在完成自學指導1時,實驗室制取co2化學反應原理,即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沒有對學生進行細致的講解,如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首先生成氯化鈣和碳酸,然后碳酸不穩(wěn)定分解,最后再歸納出總的化學方程式,因為它也是中考重要考點。
3、由于前面耽誤了時間,所以后面在進行分組實驗探究時,時間不夠充分,給人感覺就是很忙亂的完成了這一環(huán)節(jié),而這一環(huán)節(jié)本身設計就是想讓學生利用已學知識,自己動手實驗,考查學生綜合素質能力。
4、由于教齡短,教學經驗不夠豐富,駕馭課堂能力不是很強,所以在今后教學中,一定要向老教師學習,自己也要努力學習,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提高自身素質,總之呢,總體感覺不是很好,希望各位評委多提寶貴建議,謝謝大家。
《二氧化碳》教學反思與改進篇四
1.知識與技能:
初步學習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基本形成制取常見氣體的思路和技能。
2.過程與方法:
結合已有知識,探究體驗二氧化碳實驗室制法中藥品、發(fā)生裝置、收集方法、驗滿驗證方法等的選擇過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自主學習、探究的興趣;
培養(yǎng)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學習態(tài)度;
發(fā)展科學探究意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的過程
難點:藥品的選擇
㈠課前準備工作
學生:搜集有關物質——洗凈的蛋殼、貝殼、草木灰、墻壁上的石灰塊等;
自由尋找搭檔,以能配合默契為原則,每兩人或三人一組,共26組。
教師:設計教學思路;整理本節(jié)所需的儀器、藥品(包括實驗室制備氧氣及設置障礙所需的儀器和藥品)。
㈡教學過程
熟悉實驗臺上的儀器、藥品,告知學生根據(jù)實驗內容選擇儀器藥品時如認為缺少什么,可自行到櫥柜上選擇;分成四大組,在每一個實驗時每組各安排兩位學生輪流充當學生教師,巡視本組同學在實驗過程中的操作情況,做好登記工作,并于每一個實驗后根據(jù)所觀察到的情況做總結。
《二氧化碳》教學反思與改進篇五
在講授完二氧化碳性質這一節(jié)后總體感覺心情愉悅。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達成了預期目標。在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探究過程中,設置了問題串,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提出猜想、設計方案、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在檢驗碳酸飲料中的氣體的環(huán)節(jié)中,各組同學積極尋找多種方案。讓我體會最深的是孩子們上課時的興奮狀態(tài)是不多見的。同學之間團結協(xié)作,完全是一種樂學喜悅的場景。課后我進行了反思,對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
此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
課堂中教師的提問要有效,要具有啟發(fā)性。提出一個問題立即得到所有學生的回答,那這個問題就是一個沒有時效性、啟發(fā)性、不能觸動思維的問題。對于一個問題、一個實驗,為了挖掘問題的深度,應多一些追問:其他同學有什么意見?這個現(xiàn)象還能說明什么?這個實驗還能說明什么?真正的調動起學生的思維。
在課的開始通過視頻,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巴ㄟ^下面這段視頻動畫,思考你能否用化學知識解釋這一問題。火把為什么會熄滅?是誰使狗致死?這一現(xiàn)象說明這一物質具備哪些性質?這時同學們回答:“不支持燃燒,也不供給呼吸”。你猜測是誰?“是二氧化碳”“是氮氣”這時我舉起一瓶氣體說:這是老師收集到的使狗致死的氣體,我們一起來研究揭開此谷之謎。這時教師出示空氣、氮氣、二氧化碳的密度的數(shù)據(jù)問學生,是哪種氣體?通過問題的引入,使學生充滿了興趣,深入課題。
二氧化碳和水反應是教學的難點,學生很難理解。將塑料瓶中溶有二氧化碳的液體取出,加入紫色石蕊試液。在學生實驗的基礎上,我設置了問題串步步緊逼:液體有什么變化?是誰使試液變紅的?你所取塑料瓶中的液體涉及了哪些物質?(引導分析液體的成分,使學生猜測水?二氧化碳?還是水和二氧化碳的生成物?)你能設計實驗來驗證你的觀點嗎?你得到了什么結論?對此你還有那些想法?在一步步的引導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慢慢學會如何有深度的去思考問題。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是否與水發(fā)生化學反應呢?這時我指導學生分別取水、溶有二氧化碳的液體于兩只試管中分別滴入紫色石蕊試液,對比實驗現(xiàn)象。對此現(xiàn)象進行分析,不難得出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取兩只試管,分別加入2ml鹽酸、硫酸,向其中滴入紫色石蕊試液,現(xiàn)象相同都變紅。這時我說:紫色石蕊試液遇酸變紅。同學們就很容易理解,是水和二氧化碳生成了新物質碳酸,使石蕊變紅。同學們親身感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興趣盎然的攻破了難點。
3、科學探究方法的指導
通過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實驗探究后,引導學生將研究的過程進行總結。使學生明確經歷了問題的提出、猜想與假設、設計試驗、驗證實驗、得出結論、反思與評價的研究問題的過程,已初步學會了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
在學生實驗——將呼出氣體通入盛有石灰水的小燒杯后,我設置了一個問題:檢驗碳酸飲料中逸出的是什么氣體?各組同學積極尋找多種方案,按照探究二氧化碳和水反應實驗過程來研究此問題,效果超出想象。同學們的方案有:①將飲料取入試管中振蕩將氣體導入澄清石灰水中②將氣體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③將燃著的木條放在飲料瓶口,觀察到木條熄滅,④將噴水的紫色紙花撕下一小塊用鑷子夾著放在飲料瓶口處,發(fā)現(xiàn)紫色小花變紅了,移開后一會又變回了紫色。⑤還有將燒杯中倒入碳酸飲料后將點燃的階梯蠟燭放入,觀察到下面的蠟燭先熄滅上面的蠟燭也隨之熄滅。
同學們積極參與熱情高漲。在實驗中一組同學將飲料倒入試管中,蓋上帶導管的膠塞,在導氣管的另一端,放一燃著的木條,可木條就是沒熄滅,他們積極的尋找原因將飲料倒掉又重新取二氧化碳含量高的飲料重新做可結果依然,這些我都看在眼里。在匯報實驗結果時,二組同學與他們用了同種方法但結果不同,“我們將飲料倒入試管中將燃著的木條放在試管口處,木條熄滅?!边@時我讓同學們幫助一組同學分析原因,同學們思維活躍發(fā)現(xiàn)了問題所在,這時一組同學也意識到是火焰與氣體的接觸面有關。這遠 比我當時告訴學生實驗失敗的原因更有意義。
教師要抓住有效的教學資源適時、適宜的對知識進行深化。如在認識碳酸及不穩(wěn)定、常溫下易分解性質時,我們可以給學生準備杯子,課前倒入一杯碳酸飲料,喝一口,下課時再喝這一杯飲料,對比口感,不難發(fā)現(xiàn)由于碳酸的分解、二氧化碳的逸出,碳酸飲料變成了甜水。學生們也因此認識到碳酸極不穩(wěn)定常溫下易分解性質。
通過課堂上的學生活動及良好的教學效果使我更深刻地認識到:
1、將生活中的化學移植到課堂上,讓學生們親身感受化學的生活化,學生就會積極探索化學的奧秘,主動探索其中的樂趣。
2、課堂要有一定的開放性,還要有時效性。在學生實驗過程中要多觀察,善于捕捉課堂中隨時發(fā)生的教學資源,特別是探究實驗要對學生巧妙地引導,通過問題的提出、學生的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得到結論與解釋、最后進行反思與評價,完全放手讓學生完成。在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的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階梯蠟燭的滅火實驗有的老師擔心實驗操作不甚會導致失敗,一直不敢讓學生來做,其實不必擔心。實驗前只要加以指導實驗不難成功。即使失敗了,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使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更深入。不要怕失敗,失敗、反?,F(xiàn)象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
3、課堂中不能忘記滲透思想教育。如:在驗證碳酸飲料中的氣體時,同學們對飲料的用量沒有想法。出現(xiàn)了浪費情況。如果在實驗前交代清楚加以指導,用最少量的藥品來完成你的實驗,學生就會有節(jié)儉的意識。課堂上學生實驗較多,為了節(jié)省時間我們可能會說:同學們抓緊時間、快點兒等。這不如在實驗前考慮好學生大約能完成實驗的時間再作要求。如:請同學們五分鐘內完成實驗,否則算失敗。讓學生建立一種科學的時間觀念。
4、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如:“在講課的最后我問學生:你今天收獲了什么?”這時學生的總結只停留在知識的層面上。我接著又問:“你還學到了哪些學習的方法?”同學們這時想了想說:“我們用了對比實驗的方法、還學會了如何進行探究實驗。”
現(xiàn)在的課堂充滿教師的智慧,對教師來說是挑戰(zhàn)、是動力、是提高能力最有效的途徑。如何駕馭你的課堂、如何讓學生在你的化學課堂中充滿歡笑和樂趣,是我們每個化學教師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二氧化碳》教學反思與改進篇六
《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教材中一節(jié)重要的學生實驗活動課,本節(jié)課在全書乃至整個化學學習過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養(yǎng)學生在實驗室中制取某種氣體時,對藥品的選擇、裝置的設計、選擇實驗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節(jié)課對學生今后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基本實驗及實驗探究能力都有深遠的影響。
這節(jié)課的目的是:
1、使學生了解在實驗室中制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的基礎上,練習在實驗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和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氣體;
2、加深對二氧化碳性質的認識;
3、通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和裝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4、通過小組合作,培養(yǎng)學生合作能力、表達能力。
上課時,我首先復習相關理論知識,回憶實驗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讓學生寫出其化學反應方程式,思考實驗室選擇這種方法的依據(jù)是什么?通過對比突出該這種方法的優(yōu)越性,總結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發(fā)生裝置。
學生根據(jù)書上的實驗步驟開始實驗,并要求學生按時填寫實驗報告冊。
通過全校六個班的學生實驗下來,我有了很多感受。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些什么問題呢?我想,沒有親身經歷過的老師,哪怕他的化學知識再豐富,實驗能力有多強,都想象不出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
制二氧化碳的鹽酸濃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一般來說,多數(shù)老師都能注意到鹽酸濃度不能太高,防止?jié)恹}酸揮出發(fā)氯化氫氣體,混在二氧化碳中,從而影響性質實驗。但是,如果濃度太低,又會使反應速度減慢,收集到的二氧化碳量太少,從而導致學生很長時間不能檢驗到集氣瓶口燃燒的小木條熄滅。特別是對于像我們這種學校來說,實驗中都是直接用大試管來組裝反應發(fā)生裝置,學生在制二氧化碳的中途才發(fā)現(xiàn)稀鹽酸不足,沒法直接添加稀鹽酸,會十分忙亂,甚至心情不好。那么,稀鹽酸以什么濃度才適宜呢?有的書上說是以3~4mol/l比較合適,但是以我的經驗看來,實驗室里配制稀鹽酸,尤其是像初中這樣只是做個定性實驗,而不像高中那樣要求定量實驗,因此對溶液配制的要求比較低,通常只是按濃鹽酸和水的大概比例即可。我一般都是按濃鹽酸和水的體積比1:2就可以,如果按照1:3的比例配制就偏稀了,反應速度就比較慢;而且因為反應容器是大試管,如果倒入太多的鹽酸,反應過程中會有液體跟著氣泡冒出來。還有,如果你沒有在實驗演示中讓學生看到藥品的用量,就會有學生放很少量或者很多量的藥品,讓實驗無法繼續(xù)進行。實驗課中,由于要經常用燃著的小木條檢驗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滿,如果鹽酸的濃度低,學生又不停地檢驗,實驗過后,實驗室里往往能掃到一大堆的火柴頭。
《二氧化碳》教學反思與改進篇七
本課題用活動與探究的方式來研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為中心目標,以活動與探究為載體,以問題為主線,圍繞發(fā)生裝置、收集裝置兩個要素進行大膽設計、有創(chuàng)意的快樂探究之旅。教師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親歷探究過程,給學生活動提供了許多機會和空間,讓課堂成為展示學生自我的舞臺,突出了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這節(jié)課,我先給學生講了兩個小故事:很早以前,在西德的一個州,有一片奇異的澤地:每當獵人牽著狗通過的時候,獵人安然無恙,狗卻死了。當時那里人們都傳說這澤地上有魔鬼,它最嗜好吃狗。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山中有一個著名的屠狗洞,傳說洞中有一個屠狗妖,人進入洞中安然無恙,狗卻死亡。
這兩個故事情節(jié)中的懸疑色彩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然后提問:大家知道這妖怪是什么嗎?從而引出課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通過一道中考題進行預習練習,并復習檢查氣密性的方法。復習介紹學過的發(fā)生裝置、收集裝置;氣體檢驗、收集、驗滿均有回顧,并引導學生根據(jù)生活經驗和已有事實,有目的的獲取二氧化碳的相關信息,進而為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做好知識準備。
內容一: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生源好的班進行探究實驗),我給出稀鹽酸、稀硫酸、碳酸鈉、碳酸鈣等藥品和試管若干,并提出讓學生從價格便宜、反應速度適中、利于收集、氣體純凈、操作簡便等方面去選擇原料,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動手操作、討論、探究、找出自己認為理想的原料,這樣設計既讓學生認識到對比觀察的科學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學生獲取新知的體驗學習。
內容二: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
給定儀器,學生自我設計實驗裝置
首先讓學生回顧利用過氧化氫制氧氣的實驗裝置,然后按指定的圖示進行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設計。展示學生預習設計的實驗裝置圖,給學生一些啟發(fā)后繼續(xù)設計、討論可能的裝置。
然后將常用的制取二氧化碳裝置圖用多媒體投影,再讓學生根據(jù)熟悉的儀器,尋找代用品進行設計裝置并展示實物和裝置圖;再進行交流討論,互動學習,總結評價各裝置的優(yōu)缺點。這樣的過程,使學生對實驗操作和儀器的選擇有了一定的認識,為以后自選儀器組裝實驗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鋪墊 。
內容三:學生用設計的裝置制取二氧化碳。
進行儀器檢密、加藥、收集、驗滿、氣體檢驗操作。
接著進行隨堂小測,檢測課堂教學效果。
本課題因教學容量較大,為了讓學生有充足的教學時間進行思考、交流、討論和探究,采用兩課時進行教學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