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心理健康講座心得體會500 心理健康講座 心得體會篇一
一、要注重對孩子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
第一期家長學校聘請的特級教師錢金鐸老師所做的如何對孩子進行數學輔導的講座,對如何輔導孩子做數學作業(yè)大有裨益。尤其是在輔導中要重視對孩子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育,對孩子數學的學習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聽了之后,讓人感覺受益非淺。
二、要學會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聽了張和珠老師的講座,對培養(yǎng)孩子閱讀能力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認識。以及如何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應從何入手,有好多收獲。
比如要引導孩子多觀察自然、觀察社會,從而發(fā)現問題,產生疑惑,萌發(fā)求知欲望。要適當滿足孩子對讀物的興趣取向。為孩子訂購圖書、報刊時,要盡量采取指導、建議與商量結合的態(tài)度。要多鼓勵孩子讀書,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讓孩子自己選擇一些感興趣的圖書,從而逐步提高閱讀的能力。
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還可帶孩子去書店,讓他自己挑選自己喜愛的書。對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也是大有裨益。
其次,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要激發(fā)孩子閱讀的興趣,提高和保持孩子讀書的熱情。
心理學分析,只有不斷地利用外界刺激加以強化,興趣才能保持持久和穩(wěn)定。當孩子對某種讀物產生興趣時,要采取主動參與的態(tài)度,對孩子的讀書活動給予關注。找機會讓孩子講書中精彩的內容,講他的感想,參與孩子討論讀后感。結合孩子在語文課學過的有關內容“借題發(fā)揮”。這樣強化孩子的讀書興趣,使之堅持讀書熱情。
當孩子讀了書、增長了知識,產生了感想,提高了能力,獲得了進步,要及時給予肯定。在閱讀過程中好可以幫助孩子掌握一些簡單的常用字,而不是孤立的去識字。正確的引導,孩子從中體驗到閱讀的愉快從而產生再閱讀的愿望,抓住時機,對良好閱讀行為進行強化。
最后,為孩子讀書創(chuàng)造條件,優(yōu)化環(huán)境。
張和珠老師強調外界環(huán)境條件是孩子讀書的外因,父母的素質、住房的條件、家庭生活習慣、住地環(huán)境的氛圍等諸多方面均是影響孩子讀書的因素。父母應起表率作用,多讀書多看報,不斷更新和增長知識,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生活習慣要注意,如果孩子看書,家長應對孩子讀書的干擾;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小天地,有明亮而柔和的光線,舒適的桌椅,實用的書柜,有這樣一個適宜放松的環(huán)境,使孩子感受到讀書是一種享受。
三、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的心理健康關系一個民族的未來。如果自私、冷漠、孤僻、只講索取不愿奉獻占了上風,真讓我們?yōu)槲磥砟笠话押?。知心姐姐告戒我們家長不要片面看待孩子的分數,只抓分數而忽視了非智力因素,這樣會給孩子帶來許多心理問題:敵對情緒、心理負擔重、脾氣古怪、不關心他人、自私自利等。因此,家長必須轉變觀念、實事求是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設置目標,重視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一個真正完整的人。
心理健康講座心得體會500 心理健康講座 心得體會篇二
隨著社會高速發(fā)展,市場競爭加劇和生活節(jié)奏加快,在信息大爆炸的當下,受網絡等媒體影響,不少人因期盼與獲得的不平衡以及生活工作中累積的壓力,逐漸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如不能得到有效開導及化解將出現難以估量的后果。
__年x月__日,本著以人為本的企業(yè)發(fā)展理念,為關愛廣大職工心理健康,疏導員工在生活工作的心理癥結,從根本上員工找到心理存在的問題,____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誠邀著名心理學專家__教授,在公司會議室開展心理學健康講座。經過數小時的講解,全場在輕松歡愉的氣氛中度過。__教授從“人的三個層次、力量來源、邊界思維、概率”等方面,通過生動講解和職工互動等方式向廣大員工闡述了從心理層面應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對待工作生活,如何處理與人交際溝通時出現的問題。
x教授的講解讓我受益匪淺,講座過后我進行了認真的思考,現將對參加此次講座的心得體會分享給大家,不妥之處請諒解。
一、從精神層次提高人生站位。
人類與其它動物的本質區(qū)別就是因為我們有復雜的思考能力,豐富的精神世界。然而大部人對自己人生站位停留在物質獲取及社會關系上面,這樣就會形成期盼與獲得不平衡的心理問題,不可否認改善生活品質提高社會關系是人之本性。但我們更應該從精神層次來定位自己,對待工作。在熟知的偉人中,如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放棄美國給出的優(yōu)越待遇,經歷艱難也要回國為國家導彈事業(yè)獻身。這樣的人已經把個人在事業(yè)中獲得的名利拋之腦后,在精神上與更高層次的民族大義相關聯。作為一線公路人,不應以單純的物質報酬感到快樂,還要以身為國家公路人,社會主義發(fā)展貢獻的一份子感到自豪!
二、自律人生,掌控力量的來源。
我們總是因為鬧鐘響起才不情愿的起床,小時候如果不是父母催促便不會主動寫作業(yè),長大了不到迫不得已就不會主動改變,不會自律的人生就是被外界所控制。自律是人與人之間產生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方法。西漢匡衡鑿壁偷光苦學,終成一代文學家。今年高考才結束,一名昂子喻的盲人考生考了635分的好成績。他們向我們展示了什么是自律。關于自律不應該是嘴上說,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是很多人的通病,而是給自己定一個能完成的目標,工作上也是一點點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找借口持之以恒的堅持。掌握了自律就是掌控人生,只有掌控人生才不會因被外界驅使而痛苦。
三、不以主觀心態(tài),對待他人。
在我們的平常工作中常會因為某位司乘人員的態(tài)度影響一天的心情,列如一輛綠通車因貨物不能滿足政策不能免費,而產生不滿。我們看來我們是對的,司乘人員卻認為我們在故意刁難,當雙方都認為自己沒有錯時,矛盾就出現了。其實,拋開主觀心理看待問題,是否因為我們解釋工作做得不好,宣傳工作不到位才產生這樣的問題。換位思考,學會從別人角度思考,找到自己的原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四、加強學習,提升思維邊界。
看待問題應該從更寬廣的長遠角度出發(fā),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心有多寬舞臺就有多寬,馬云在創(chuàng)建阿里巴巴前期時說過,要將公司打造成世界級別的電商平臺,那時很多人認為他癡人說夢,現在看來事實證明他長遠的目光是正確的。然而不是每個人都有那樣的思維,當我們感到思維受到局限時,就應加強學習,學習是提升思維邊界的唯一途徑,不學習猶如井底之蛙,永遠不知道天地的廣闊。
五、奮發(fā)努力,提升成功概率。
努力不一定成功,成功卻必須努力。我們生下來不會走路,是在一次次摔倒中從走到跑,那些百發(fā)百中的也是在無數次練習中才掌握命中技巧。就算在網絡上看到別人的光鮮亮麗,其背后的艱辛又有多少人看到。作家冰心《成功的花》一文這樣寫“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边@個世界上,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靠運氣獲得的成就也伴隨巨大的風險,只有努力才是通往成功路上概率最大,風險最低的方法。
思想決定行為,態(tài)度決定一切。內因對事物發(fā)展起到決定性,外因僅起到減緩或加速的作用。態(tài)度就像一面鏡子,你用什么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生活和工作就用相應的結果反饋給自己。
心理健康講座心得體會500 心理健康講座 心得體會篇三
近日,參加了電大《心理健康教育概論》學習,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獲得了許多新知識,使我對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受益匪淺,感想頗多。我想就此問題談談自己從這次學習中獲得的體會。
一、通過學習使我認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時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確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fā)他們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是: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調節(jié)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師更新教育理念,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體、美、勞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學生心理障礙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維護。因此說,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心理健康的內涵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狀態(tài)。心理健康這個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當然也代表著它的反面——心理問題。圍繞著心理健康開展的教育,我們稱之為為心理健康教育。從班主任的職責來看,班主任要當好學生的心理保健醫(yī)生,促使他們身心健康的發(fā)展。這是因為心理健康是班級德育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夠全面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全面素質。心理健康內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謂自尊是指學生中間,或者指某個個體中間,對自己或者對自我一種積極的肯定的評價,體驗或態(tài)度。老師們都很重視對學生自尊心的培養(yǎng),因為學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為自強、自立、自信的年輕一代,因此自尊的問題最重要。
三、正確區(qū)分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
一般來說,人的心理狀態(tài)可以分為三種:正常狀態(tài)、不平衡狀態(tài)與亞健康狀態(tài),與這三種心態(tài)相應,其社會行為方向也表現出十分重要的特點。
在沒有較大困擾的情況下,通常人的心理處于正常狀態(tài)之中。這種狀態(tài)之下,通常的行為基本上預期價值觀體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種健康或者優(yōu)秀的狀態(tài)。第二種狀態(tài)是不平衡狀態(tài)。一旦發(fā)生了擾亂正常生活、引起人們消極情緒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滿足等,就會進入一種不平衡狀態(tài),這里指學生處于挫折、焦慮、壓抑、恐懼、擔憂、矛盾等狀態(tài)。一般來說,學生在生活過程中會不斷地經歷各種不平衡狀態(tài),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積極主動而不是消極被動的面對不平衡狀態(tài)才會帶來發(fā)展或者成長的契機。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要不斷打破對象的平衡,促進其發(fā)展。對不平衡狀態(tài)的外在或內在的非建設性或傷害性處理,才會導致所謂的“病態(tài)、變態(tài)、或偏差”。
異常行為是學生在心理不平衡的情況下發(fā)生的,是一種偶發(fā)性行為,這種行為在學生正常狀態(tài)下是不會發(fā)生的,它與常態(tài)行為不同,可以稱為“偏態(tài)行為”。班主任如果能及時鑒別學生的行為,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學生擺脫心理的危機狀態(tài),回復到正常狀態(tài),那么,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違法行為、不道德行為以及意外事件就會大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