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春怨古詩原文篇一
唐代:王昌齡
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
斜抱云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
西宮夜晚寂靜,百花飄香,想要卷起珠簾外出賞花,又怕春恨綿綿徒增煩惱。
斜抱著云和在月下獨自凝望夜空,只看見一片朦朦朧朧的樹影不見昭陽宮。
西宮:中國封建時代皇帝的妃嬪住的地方。
百花:各種花的總稱。百為約數(shù)。
珠簾:用線穿成一條條垂直串珠構(gòu)成的簾幕。
恨:怨恨。
云和:古代琴瑟一類樂器的代稱。
朦朧:物體的樣子模糊,看不清楚。
昭陽:宮殿名,曾為趙飛燕所居。這里指皇帝的居處。
這首詩以一個“春色惱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為背景,描寫一個被幽閉在深宮里的少女的一連串動作和意態(tài),運思深婉,刻畫入微,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復(fù)雜的內(nèi)心活動。
詩的首句“西宮夜靜百花香”,點明季節(jié),點明時間,把讀者帶進了一個花氣襲人的春夜。這一句,就手法而言,它是為了反襯出詩中人的孤獨凄涼的處境;就內(nèi)容而言,它與下文緊密銜接,由此引出了詩中人的矛盾心情和無限幽恨。作者的構(gòu)思和用詞是極其精細的。這里,不寫花的顏色,只寫花的香氣,因為一般說來,在夜色覆蓋下,令人陶醉的不是色而是香,更何況從下面一句看,詩中人此時在珠簾未卷的室內(nèi),觸發(fā)她的春怨的就只可能是隨風飄來的陣陣花香了。
照說,在百花開放的時節(jié),在如此迷人的夜晚,作為一個正在好動、愛美年齡的少女,竟然還沒有就寢,早該到院中去觀賞了,但她卻一直把自己關(guān)在室內(nèi)。這可能是她并不知道戶外景色這般美好,更可能是有意逃避,為怕惱人的春色勾起自己心事,倒不如眼不見心不煩??墒?,偏偏有花香透簾而入,使她又不能不動觀賞的念頭。
詩的第二句“欲卷珠簾春恨長”,正是寫她動念后的內(nèi)心活動。這時,她雖然無心出戶,倒也曾想把珠簾卷起遙望一番,但這里只說“欲卷”,看來并沒有真的去卷。其實,卷簾不過舉手之勞,問題是她為什么始而欲卷,終于不卷呢,該句內(nèi)回答了這個問題。其原因為:不見春景,已是春恨綿綿,當然不必再去添加煩惱了。
但如此良宵,美景當前,悶坐在重簾之內(nèi),又會感到時間難熬,愁恨難遣。詩的第三句“斜抱云和深見月”,就是詩中人決心不卷珠簾而又百無聊賴之余的舉動和情態(tài)??磥恚且晃挥幸魳匪仞B(yǎng)的少女,此時不禁拿起樂器,想以音樂打發(fā)時間、排遣愁恨;可是,欲彈輒止,并沒有真?zhèn)€去彈奏,只是把它斜抱在胸前,凝望著夜空獨自出神罷了。這一“斜抱云和”的描寫,正如譚元春在《唐詩歸》中所說,“以態(tài)則至媚,以情則至苦”??梢耘c這句詩合參的有崔國輔的《古意·凈掃黃金階》“下簾彈箜篌,不忍見秋月”以及李白的《玉階怨》“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边@些詩句,所寫情事雖然各有不同,但都道出了幽囚在深宮中的怨女的極其微妙、也極其痛苦的心情。
詩的末句交待了她在月下凝望的是什么,又望到了什么?!半鼥V樹色隱昭陽”,就是她隔簾望見的景色。這一句,既是以景結(jié)情,又是景中見情。句中特別值得玩味的是點出了皇帝所在的昭陽宮。這與作者另一首《長信秋詞》的結(jié)尾“臥聽南宮清漏長”句中點出南宮的意義是相同的。它暗示詩中人所凝望的是皇帝的居處,而這正是她的怨情所指。但是,禁閉著大批宮人的西宮與昭陽殿之間隔著重重門戶,距離本來就很遙遠,更何況又在夜幕籠罩之中,詩中人所能望見的只是一片朦朦朧朧的樹影而已。這時透過一層、深入一步的寫法,寫詩中人想把怨情傾注向昭陽宮,而這個昭陽宮卻望都望不見,這就加倍說明了她的處境之可憐。
沈德潛《說詩晬語》說:“王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标憰r雍《詩鏡總論》也說:“王龍標七言絕句,自是唐人《騷》語,深情苦恨,襞襀重重,使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边@首《西宮春怨》是當之無愧的。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困于農(nóng)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春怨古詩原文篇二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的詩意:一陣東風從小院里吹過;千萬條柳枝便如同千萬縷離情,一條一縷都向西指。這兩句是說,時值春日,苦憶征人,朝夕西望,怨東風多事,吹拂楊柳,千條向西,勾起人的愁思。不言己之離情萬縷,朝夕西望,思緒萬千,而曰東風拂柳,條條向西。情寓景中,構(gòu)思巧妙,詩家出神入化之筆,乃畫家白描烘染之法。
出自劉方平《代春怨》
朝日殘鶯伴妾啼,開簾只見草萋萋。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
注
盡向西:唐時征戰(zhàn)多在西陲。
詩意
時至暮春,獨守空閨,鶯啼聲稀稀落落,應(yīng)和著我的陣陣低泣。扯起珠簾,撲面央入滿眼芳草。
一陣東風從小院里吹過;千萬條柳枝便如同千萬縷離情,一條一縷都向西指;那迢迢的西陲啊,正是愛人守戍的地方。
賞析
《代春怨》是劉方平寫的一首代言體的詩,寫閨婦思念在西陲戍邊的丈夫。截寫了思婦在一個早晨里的所聞所見所思。寫出了她在暮春時節(jié)對久戍西疆的丈夫的離惜別緒。言辭雖無怨字,“怨意”卻無形中流露了出來。
“朝日殘鶯伴妾啼,開簾只見草萋萋?!薄俺铡?,猶日日,時俗口語;春暮鶯稀,故謂“殘鶯”?!俺铡?、“殘鶯”不僅點出暮春之晨的季節(jié),時間,也使人們的想象自然從今晨的鏡頭回溯昨夜以至整個春天。陽光八室,曉鶯啼愁,又一個惱人的春夜度過了?!皻?字流露出她的遲暮之憂, “伴”字更傳達出她的孤凄之感。時至暮春,獨守空閨,自然怨憂滿懷,偏偏幾只殘鶯似乎也察知閨中思婦的孤寂,天天來陪伴著她叫個不停,更令人愁腸百結(jié)。愁之無奈,只好拉開窗簾,目之所見,芳草萋萋,碧色天涯。這無邊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馬蹄”的回憶,也可以引起草綠有期,征人難待的悲恨。眼前所見,心中所思,景、事相連,更惹動無限傷懷。她只得再次將視線移開 。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這兩句別具匠心。“時有東風入”為“千條盡向西”之因,在東風的吹拂下,楊柳千條向西搖擺,既寫出了眼前景又傳遞出心中情。因為唐時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之所向,“楊柳千條盡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離魂倩女,玉立亭亭,憂思萬縷,終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終篇,收到了情深意摯,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盡的藝術(shù)效果。
春怨古詩原文篇三
代春怨
劉方平①
朝日殘鶯伴妾啼,開簾只見草萋萋。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
春怨
劉方平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②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③,梨花滿地不開門。
【注】①劉方平(758年前后在世),今河南洛陽人,隱居不仕,善畫山水。作者寫此詩時,唐朝西部戰(zhàn)爭連綿不斷。②金屋:極為華麗的居室,這里指嬪妃們住的宮殿。③春欲晚:明媚的春天即將過去。
(1)《春怨》中無一怨字卻句句寫怨,請分析這首詩是怎樣寫怨的。
(2)這兩首詩都用了象征手法,請簡要分析。
(1)首句寫景。碧紗窗上,日影消失,傷怨之情,油然而生。渲染一種幽寂的氣氛,表現(xiàn)了女主人公孤獨寂寞的情懷。第二句正面抒發(fā)怨情。雖居豪華的金屋,但內(nèi)心郁悶哀傷,只有以淚洗面,其落寞凄苦不言而喻。第三句描寫了空寂的環(huán)境,大好的春光將盡。觸景傷懷!第四句寫她不愿開門去看那滿地落花,表明主人公深沉的怨恨,把怨情推向了高潮,使主題更加突出。(意對即可)
(2)《代春怨》: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在東風的吹拂下,楊柳千條向西搖擺,象征著那些怨婦們終日西望的情景,既寫出了眼前景又傳遞出心中情。《春怨》:以象征手法點出了美人遲暮之感,日落黃昏春欲晚梨花滿地等象征詩中人的命運,顯示出詩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意對即可)
《代春怨》
這是一首代言體的詩,要言的是春怨。詩中無一春字,但從寫景可見;至于怨字,則只能從字里行間細加品味,仔細琢磨了。
朝日,猶日日,時俗口語;春暮鶯稀,故謂殘鶯。時至暮春,獨守空閨,自然怨憂滿懷,偏偏幾只殘鶯似乎也察知閨中思婦的孤寂,天天來陪伴著她叫個不停,更令人愁腸百結(jié)。愁之無奈,只好拉開窗簾,目之所見,芳草萋萋,碧色天涯。這無邊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馬蹄的回憶,也可以引起草綠有期,征人難待的悲恨,是前者,是后者,抑或兩者皆有,總不免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李重元《憶王孫》)。眼前所見,心中所思,景、事相連,更惹動無限傷懷。她只得再次將視線移開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
這兩句別具匠心。時有東風入為千條盡向西之因,在東風的吹拂下,楊柳千條向西搖擺,既寫出了眼前景又傳遞出心中情。因為唐時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之所向,楊柳千條盡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離魂倩女,玉立亭亭,憂思萬縷,終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終篇,收到了情深意摯,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盡的藝術(shù)效果。
詩中須有人在。這首詩句句寫景, 卻句句有人在,人與自然獲得了奇妙的對應(yīng)。人之所見所聞,既是情的觸媒,又是意的流向,人之情動心馳,與物之聲色勢態(tài)融為一體,是情化的自然,是自然的情化,兩者渾然無跡,達到了超妙的藝術(shù)境界。
《春怨》
詩人描寫了一個失寵之人的哀怨,凄涼的環(huán)境,襯托出女主人公內(nèi)心的孤獨寂寞,凄苦無依。全詩細膩委婉,意境深厚,味外有味,感人至深。
春怨古詩原文篇四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紗窗外的陽光淡去,黃昏漸漸降臨;
鎖閉華屋,無人看見我悲哀的淚痕。
庭院空曠寂寞,春天景色行將逝盡;
梨花飄落滿地,無情無緒把門關(guān)緊。
金屋:原指漢武帝少時欲金屋藏阿嬌事。這里指妃嬪所住的華麗宮室。
這是一首宮怨詩。點破主題的是詩的第二句“金屋無人見淚痕”。句中的“金屋”,用漢武帝幼小時愿以金屋藏阿嬌(陳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寫之地是與人世隔絕的深宮,所寫之人是幽閉在宮內(nèi)的少女。下面“無人見淚痕”五字,可能有兩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處一室、無人作伴而不禁下淚;二是其人身在極端孤寂的環(huán)境之中,縱然落淚也無人得見,無人同情。這正是宮人命運之最可悲處。句中的“淚痕”兩字,也大可玩味。淚而留痕,可見其垂淚已有多時。這里,總共只用了七個字,就把詩中人的身份、處境和怨情都寫出了。這一句是全詩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則都是環(huán)繞這一句、烘托這一句的。
起句“紗窗日落漸黃昏”,是使無人的“金屋”顯得更加凄涼。屋內(nèi)環(huán)顧無人,固然已經(jīng)很凄涼,但在陽光照射下,也許還可以減少幾分凄涼。現(xiàn)在,屋內(nèi)的光線隨著紗窗日落、黃昏降臨而越來越昏暗,如李清照《聲聲慢》詞中所說,“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其凄涼況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為無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覺。屋內(nèi)無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聲喧鬧,春色濃艷,呈現(xiàn)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減少幾分孤寂?,F(xiàn)在,院中竟也寂無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時節(jié),正如歐陽修《蝶戀花》詞所說的“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詞所說的“生怕落花時候近黃昏”,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難堪了。
末句“梨花滿地不開門”,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補充和引伸;也遙應(yīng)第二句,對詩中之人起陪襯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緒論》中指出“詩文俱有主賓”,要“立一主以待賓”。這首詩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寫之人,所待之賓就是這句所寫之花。這里,以賓陪主,使人泣與花落兩相襯映。李清照《聲聲慢》詞中以“滿地黃花堆積”,來陪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詞中人,所采用的手法與這首詩是相同的。
從時間布局看,詩的第一句是寫時間之晚,第三句是寫季節(jié)之晚。從第一句紗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內(nèi)獨處之人;從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飄落之花。再從空間布局看,前兩句是寫屋內(nèi),后兩句是寫院中。寫法是由內(nèi)及外,由近及遠,從屋內(nèi)的黃昏漸臨寫屋外的春晚花落,從近處的杳無一人寫到遠處的庭空門掩。一位少女置身于這樣凄涼孤寂的環(huán)境之中,當然注定要以淚洗面了。更從色彩的點染看,這首詩一開頭就使所寫的景物籠罩在暮色之中,為詩篇涂上了一層暗淡的底色,并在這暗淡的底色上襯映以潔白耀目的滿地梨花,從而烘托出了那樣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和主人公的傷春情緒,詩篇的色調(diào)與情調(diào)是一致的。
為了增強畫面效果,深化詩篇意境,詩人還采取了重疊渲染、反復(fù)勾勒的手法。詩中,寫了日落,又寫黃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寫了春晚,又寫落花滿地,使春色掃地無余;寫了金屋無人,又寫庭院空寂,更寫重門深掩,把詩中人無依無伴、與世隔絕的悲慘處境寫到無以復(fù)加的地步。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寫法,使為托出宮人的怨情而著意刻畫的那樣一個凄涼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現(xiàn)。
此外,這首詩在層層烘托詩中人怨情的同時,還以象征手法點出了美人遲暮之感,從而進一步顯示出詩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黃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滿地”,都是象征詩中人的命運,作為詩中人的影子來寫的。這使詩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