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xué)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我學(xué)會了包香包作文篇一
以往的端午節(jié)香袋都是在市場中買的,雖然精致美觀,可卻總覺得少了些什么。今年我們就要過一個獨特的端午節(jié)!學(xué)校組織了同學(xué)們一起做香袋!
早上,我哼著小曲兒,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迎接這不一樣的節(jié)日。
我盼星星,盼月亮,可終于盼到了下午的班隊課,大家四人一組的圍在一起,把漂亮的步、剪刀、香包等材料放在了桌上,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吳老師下命令了!
我好不容易才靜下心來聽吳老師講著一項項注意事項?!昂昧?,大家可以開始做了。”吳老師的指令一下,班里的同學(xué)像是飛離了籠子的鳥兒,迫不及待地動手制作了起來。
我也不例外。我從一堆布料中選出了最滿意的一塊,把它折成了一塊不大不小的長方形。接著,我拿起了針線,把線小心翼翼的穿進了針中。我拿起布料,把它反了個面折好,再用笨拙的小手在布料邊緣縫著。
“哎呀!”我大叫一聲。原來我不小心把針扎到了手呀。我把血輕輕地擦了,又開始干起了活。咦?這縫好了該怎么做了呀?我急忙向志愿者阿姨求助。阿姨認(rèn)真地教著我,我也認(rèn)真的聽著。道了謝后。我又加緊做了起來。
我把香袋反了過來,向老師取了香包和繩子,把香包裝在了袋中。又用針線把香袋封了口。呵呵。一個香袋誕生嘍!不過。我的香袋還不怎么美觀。這怎么辦呢?看我的!我拿了些裝飾品把香袋裝飾了下。
伴著下課鈴聲的響起,我的香袋也大功告成了。這次香袋雖不比以往美觀、精致,可卻多了份暖意。我要將它送給媽媽,讓她也能感受到我的愛。
我學(xué)會了包香包作文篇二
端午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佳節(jié),包粽子、賽龍舟、做香包等成了人們過節(jié)必不可少的習(xí)俗。
這個星期三,我們班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做香包活動。
星期一,班主任沈老師就把要做香包的好消息告訴了我們,讓我們自由組合,自己準(zhǔn)備材料。放學(xué)時,我馬上與沈爾立約好,他帶針,我?guī)Р?、香料等?/p>
經(jīng)過兩天的準(zhǔn)備,我籌集了流蘇、紅線、布、香棉花(在棉花中加入香水)、紙制小粽子等材料。
隨著音樂鈴聲的敲響,做香包活動正式舉行了。同學(xué)們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像是一群準(zhǔn)備沖鋒陷陣的士兵。
沈老師首先將做香包的方法“傳授”給了我們,然后,就讓我們自己制作了。
我先讓同桌與沈爾立交換了位置,然后,我對沈爾立說:“沈爾立,你先拿出兩根針,我縫布袋,你將‘小粽子’串在一起做裝飾?!薄昂?”沈爾立贊同了我的想法。馬上,我們兩人就進入了工作狀態(tài)。我先在布的反面縫,縫了三條邊,接著將袋翻了過來,在里面塞入了香棉花,然后將最后一條邊縫上。這時,沈爾立說:“金煜韜,我做好了!”“那你就想辦法把流蘇掛上去吧!”我答道。而沈爾立則露出了為難的神情。這時,我再次進入了工作狀態(tài),給香包做了個雅致的花邊。啊,我的任務(wù)ok了!
這時,沈爾立還沒好,我只好等待了!我看了看周圍的同學(xué),有的人在努力地做著香包,有的人則為想方法而絞盡腦汁,還有人在欣賞自己的得意之作。
又是美妙的音樂,可這卻是下課的鈴聲了。雖然,許多同學(xué)沒做好香包,但我們卻已經(jīng)感受到了做香包的樂趣。
回到家,我已經(jīng)抑制不住自己做香包的熱情,馬上拿出工具開始做。終于,一個漂亮美觀、芳香四溢的香包在我手中誕生了!
在這次做香包活動中,我感受到了勞動的辛苦與快樂!
我學(xué)會了包香包作文篇三
五月的空氣中彌漫著艾香、粽香的味道。當(dāng)然,細(xì)細(xì)輕嗅,你一定會發(fā)現(xiàn)其中還夾雜著沉沉的香料味兒……這是各式各樣的香囊里傳出來的。
現(xiàn)在的香囊大多都是在外面買的,有的上面會寫著幾個字,有的別著一枚紐扣,有的系著長長的絲帶……很是漂亮。但,總失了一些自己親手縫制的意趣。
那年端午,我參加了一個節(jié)日活動,與媽媽親手縫制了兩個香囊,也享受了一段美好的時光。
我們選好了兩塊布——一塊藍(lán)色,一塊粉色,上面都有白色花紋,看著就有一種清新淡雅之感。剪裁后就是縫制。其實,從穿針開始,我并沒有感到有什么困難,不過一會兒就穿好了,但在真正縫的時候就有點困難了。我小心翼翼地將布重合起來,一針一線地來回穿梭,手也微帶抖動,看著其他同學(xué)靈巧輕盈的模樣,我也跟著學(xué)了起來。許久,我的香囊終于縫好了。基本形狀有了,我們又找來了兩個小巧的塑料袋,一勺一勺地將香料舀入里面,再把一張寫了心愿的小紙條一起放進去,用兩根線輕輕一扎,內(nèi)里也就好了。把它們一并塞入縫好的香囊中,封好頸部的線,再在底部別一串好看的流蘇,就大功告成了。
放在桌前的香囊形狀無比不規(guī)則,好似一個上細(xì)下粗的水壺,但在流蘇和布塊顏色的襯托下依然很美。再扭頭看看媽媽做的——一個無比勻稱的“福袋”映入眼簾,很是漂亮。
我拿著這兩個香囊,左看右看,又得意地系在身上四處走動起來。一會兒去那些還未完工的家庭小組,看看他們做的怎樣了;一會兒又去和那些完工了的同學(xué)比比誰做得更好,以此來滿足我們內(nèi)心的那種成就感。
那天,我知道了,縫制香囊是自古的傳統(tǒng)習(xí)俗,有著很多不同的作用,它能防治疫毒,《千金要方》里“避疫氣,令人不染”,就是這個意思;另外防止蚊蟲叮咬、預(yù)防毒蛇咬傷。都是用它。從歷史演化到近代,香囊則多半用于民間端午贈品,主要是為了求吉祈福。而隱喻象征、托物言志也成了香囊鮮明的藝術(shù)特色。長幼互助、好友相贈、男女定情,它的情感密碼多種多樣,含蓄優(yōu)美。
在這縫香囊的一針一線,點點滴滴中,我們享受了一段詩意時光,追溯了一段香囊文化的歷史,感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