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歷史教師教學反思筆記歷史教師教學反思一等獎篇一
按照新課改的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進行不斷的自我教學反省,對自己做的事或者正在做的事進行反思,不斷思索和更新教學方式、技巧等,使教學能夠更加系統化、整體化、結構化,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所以,歷史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一種方式。
一、什么是教學反思
教師為了教學有效性的提升,進行教學反思,對教育教學活動和一些思想深入思考,從而在思考中發(fā)現當下歷史教育存在的問題,然后再到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我們把這一過程叫教學反思。在平時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并且是教學結構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那么反思到底是什么呢?根據所查資料,《教育學》中說:“反思的思考對象就是自己的職業(yè),對自己現在所從事的活動和已經得到的結果進行適當的思考和分析?!蹦敲唇虒W反思就是教師對自己從事的教育事業(yè)進行思考,對于教學中產生的一切活動以及學生給予的反饋進行解析。這表明,這種理性的思考在教育領域是必要的,更是重要的,能夠隨著教學的發(fā)展與變革不斷地成長與進步。
二、新課改下,歷史課堂的實踐要求
實踐對于任何一種職業(yè)都是重要的,因為做什么就靠理論是不行的,那是紙上談兵而已。新課改要求歷史教師應該進行教學活動的反思,這樣能夠使教學質量不斷靠提升。都說“實踐是證明真理的唯一標準”那么就說明了實踐的重要。一位教育學家曾說:“一個教師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書。”這說明,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求教師要“用心”,只要是用心,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通過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動,教師一定能夠在教學方面不斷進步,提升教育素養(yǎng)。
一個教師的實踐能力只有經過長時間體驗和積累才會得到,也正如波斯納所說的“教師的專業(yè)程度=經歷+反思”,其實進行教學反思是有很多方法的,可以寫課后感、教案、教學筆記等,反思歷史課堂上一些好的或是不好的地方。這也是一種習慣,長時間下去就會成為一種教學札記,可以一個學期總結一下教學活動的不足和可以繼續(xù)用下去的方式。這樣良性的教學習慣,會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歷史教師師在教學反思過程中能夠更深地認識到自己教學方面的不足,并且轉變一下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理念,使自己的教育視野得到更大發(fā)展。在歷史的教學反思中,教師要吸取先進的教學理念,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使知識更加專業(yè)化,并且發(fā)現過去所忽視的教學問題,在眾多教師的深入討論與研究中加以改正和升華。這就叫“我思故我新”。
在教學反思的過程中,將教學反思記錄下來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這可以作為教學研究的資料,以后有精力的話將其加以整理形成論文并且發(fā)表,這樣教師成為一種教學經驗的共享。這樣我們就不會覺得做這種歷史教學活動反思是無用功,便會積極參與到教科研究中去,這樣更會使教學質量不斷提升,最終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在新課改背景下,對教師的要求更加嚴格,教師可以通過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yǎng)和水平。歷史教學到了一定高度就是將知識演繹到藝術的高度來加以理解,教學反思會使教師在教學方式和理念上成長并跨越。
歷史教師教學反思筆記歷史教師教學反思一等獎篇二
歷史人物的遺聞趣事是絕大多數學生不知或知之甚少的,是他們極感興趣的東西。教師在課堂上適當穿講這些資料,便能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學生掌握相應的歷史知識。比如:講《新文化運動》(必修三文化發(fā)展歷程)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提到晚清怪才辜鴻銘,我向學生介紹了他那個著名的為中國封建社會一夫多妻制辯護的言論:中國男人好比茶壺,女人則好比茶杯,世上僅有一個茶壺配幾個茶杯的事兒,豈有一只茶杯配幾個茶壺的道理學生聞此無不忍俊不禁。如此不僅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并且進一步理解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思想。
許多歷史知識枯燥乏味又很難記牢。教師不妨編些生動的口訣以幫忙學生記憶,如此,能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里準確掌握知識且經久不忘。我在講授《天津條約》(必修一政治禮貌歷程)資料時,介紹給學生2個記憶法?!短旖驐l約》資料能夠記憶為:公使進京喪顏面,增開十處新口岸。自航長江各口岸,破壞內河航運權。內地游歷宗教傳,巨額賠款樂開顏。十處通商口岸記憶法:天約增開十口岸,長江南鎮(zhèn)和九漢。沿海營煙再加汕,島上還有瓊臺淡。學生在會心的微笑中記牢了這一知識點。如此一個重要且難記的知識點就這樣迎刃而解了。另外,,中日《馬關條約》資料可編為一廠、二億、三島,四口。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多媒體教學是當今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經過多媒體教學能生動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圖片、實物、漫畫、影片等等。不但能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理解知識,也能使歷史可看、可摸、可感,從而變得生動趣味,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進取性和課堂教學質量。
對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評價,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往往莫衷一是,各有各的說法。這時候教師可適當組織學生就某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討論,甚至能夠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這不但能構成一種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并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本事。比如在講《太平天國運動》(必修一政治禮貌歷程)的時候,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太平天國運動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其結果會是怎樣呢此問題一提出,便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幾分鐘后,許多學生自告奮勇講述自我的看法,有的說將建立一個由農民階級掌握的政權,有的說將建立一個工農聯合專政的政權,也有的說建立的仍是一個地主階級政權......最終我作總結:由于農民階級的階級局限性,革命勝利后的農民領袖將會蛻變?yōu)榉饨ǖ刂麟A級的代理人,建立的仍是一個地主階級政權,正如歷史上其他的農民起義領袖一樣。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歷史教師教學反思筆記歷史教師教學反思一等獎篇三
,也感受到民族團結。這樣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自然的進入了知識情境。同時本課結束時,我采用問題情境教學研究法,播放歌曲《我的中國心》,學生在高唱歌曲時,心靈受到沖擊,心理得到凈化,情操得到陶冶,美好的情感自然產生。歌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升華了學生的愛國情感。3、在講解“民族團結問題”時,我運用了問題情境引導教學法和比較教學法,展示圖片和展現大量的課外知識。使原本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學生有興趣去接受和學習。
4、在學習“國家統一問題”時,我運用情境引導教學法,引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1、采用問題情境教學法,大量使用多媒體和視頻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降低了教學的效果。
2、在使用比較教學法講解問題時候,對比雖然鮮明,但對學生的引導有一定的欠缺,亟待改進。
3、在使用小組合作探究式方法時,學生之間交流的時間較短,在回答問題時語言組織不夠好,還有就是探討的問題難度要適中。
改進措施:
1、在運用情境引導教學法時,我會更加注意引導的方向,注意占用的時間,注意學生注意力的集中,爭取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2、在運用比較教學法時,我會注意對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總計歸納能力的培養(yǎng)。
3、在小組合作探究式,我會注意引導,控制學生的交流時間,還有要選擇有一定難度,學生又能通過討論找出答案的問題進行討論。
歷史教師教學反思筆記歷史教師教學反思一等獎篇四
問題一:
我駕馭教材的能力有限,基本素質和能力亟待提高。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覺得歷史新教材以主題為單位,如八年級(上)第一單元是侵略戰(zhàn)爭,第二單元是近代化探索等,教材的編寫者著重追求知識的思想性、教育性,而不刻意追求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留下了很大的思考和發(fā)揮的空間給教師和學生,有利于我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但由于我不是歷史專業(yè)出身及自己的能力有限,在備課時有時候就感到很難備,上課時覺得課文內容不易上。我個人認為:教師應加強對歷史學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及《課程標準》的學習。
教師之所以在備課時感到難備的原因很多,因此,在進行群體教研活動時,在集體說課、備課時,應對課程標準進行固定時段的周期性解讀,將《綱要》、《課程標準》的學習與本組教師教研活動相結合,同步進行,以便圈定傳授該課的知識,而不是什么都教。
問題二:
刻意追求課堂形式的“活潑”,而忽略了課堂教學的實質。由于新課改了,我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不深,對新課程的本質認識還不夠到位,加上評價方式的滯后,在教學過程中就出現了一些只追求形式而不追求內容的突出問題。例如:我把“教學方式轉變”視為新課改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而在教學方式轉變過程中,特別將“自主、合作、探究”作為重點倡導的教學方式,()但對“自主、合作、探究”在課堂上到底怎樣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本質特征和使用范圍是什么,我還是處在心中無底階段。講合作、探究,就是小組合作學習和討論。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但難以顧及到每一位學生,紀律也不好維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的分組討論,有可能使優(yōu)秀生參與的機會更多,而后進生則成了聽眾,往往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優(yōu)秀生那里獲得信息,致使后進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獲益比在班級教學中的獲益還少。
問題三:
評價方式相對滯后,導致我在課改創(chuàng)新活動中縮手縮腳新的課程應當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但目前的情況是,社會各界、學生家長仍然以學生成績、升學率來評價教師、評價一所學校,而學校本身,也把學生的考試分數與教師的評先、晉級、雙聘等多方面掛鉤。課程改革的實際效果不是想象中那樣令人滿意。我認為:新的課程改革必然要求建立全新的評價機制。傳統的評價機制主要以學生掌握多少知識和考試成績?yōu)楹诵模斐善扔谡n改壓力和上級部門的要求而做一些表面化的裝飾和表演,從而使課改有名無實。評價方式也應多樣化,如成果展示評價、活動課中的現場發(fā)揮評價、課堂上的行為表現評價、成績進步評價、特長評價、實踐表現評價。
問題四:
(一)影響教學效果:有時我為了趕時間畫面切換太快,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思維速度,象電視或電影畫面那樣一閃而過,不容學生細看和思考,那將極大地降低了教學效果。
(二)搶奪思維空間:在多媒體教學中往往用課件把所有抽象思維、文字語言的理解都用多媒體形象展現出來,這實際上是扼殺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我在具體實踐了一年的完全多媒體教學后,決定在新學年只對個別的課時使用多媒體這一教學方式。當然我的歷史教學過程中肯定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解決現存問題對一線歷史教師來說任重道遠,我希望更多同行與我一起,為解決歷史教學問題而共同努力吧!
歷史教師教學反思筆記歷史教師教學反思一等獎篇五
新課程以來,廣大歷史教師圍繞新理念、新課標組織教學,歷史課堂中出現了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fā)生了可喜的變化。從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鐘的課堂里常常就是歡聲笑語、高潮迭起,似乎我們的歷史課堂已經走進了新課程的最佳狀態(tài)。但就是,認真審視、研究一下目前的歷史課堂教學,我認為:對新課程的理解就是片面的、膚淺的,突出的表現就是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致使課堂中出現了虛假的繁榮。下頭,對歷史課堂實踐中某些教學行為進行剖析。
新課程改革反對那種不顧學生感受、體驗和需要以及把學生當作知識容器的觀念。但就是,它并不排斥知識本身。相反,改革就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镜臍v史知識包含重要的歷史史實和基本歷史線索兩部分。教師們把超多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學形式多樣、手段先進、方法靈活上,課堂上關注學生的體驗與感悟,但就是在完成知識目標的教學中常常蜻蜓點水,似乎強調基礎知識就背離了課改的初衷,就不貼合新課標的要求。例如,在設計《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一課時,課前布置學生把這課出現的歷史故事“烽火戲諸侯”,“減灶記”,成語“管鮑之交”、“退避三舍”、“城濮之戰(zhàn)”、“圍魏救趙”等以自我喜歡的形式表現出來。上課時學生把自我創(chuàng)作或制作的的動畫、漫畫、劇本等拿出來交流,形式十分活潑,學生興致很高,但就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實究竟有多少呢難道只要明白這些故事就能夠了嗎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就是什么齊桓公、晉文公成就霸業(yè)的原因就是什么這些本應在師生的活動中解決的知識卻不了了之。知識就是基礎,就是依托,就是載體,就是學生發(fā)展的雙翅,學生僅有在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和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同時,才能構成歷史學習的初步潛力,才能真正學會學習,才會產生愛國主義情感、正義感、社會職責感以及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做人態(tài)度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所以,要真正實現歷史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不僅僅不能貶低知識的地位,反而應當進一步強化知識的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教學過程就應就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透過師生的活動,最大限度地充實和豐富教科書所設計的歷史基礎知識的框架,使文字知識“活”起來,能否做到這一點直接關系到歷史知識的質量和水平,進而關系到三維目標能否有效達成。
歷史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們用心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編演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成語接力賽、虛擬拍賣會等都就是教師們常用的教學形式。在這些活動中,學生能夠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
但就是,有些活動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只就是一種點綴。例如,歷史劇就是學生十分喜歡的形式,但就是教師在設計這些活動、指導學生編演時沒有充分思考要到達什么目的、學生能夠從中了解些什么,有時候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們嘻嘻哈哈,資料簡單、形式單一。表演過后就進入了下一個環(huán)節(jié),至于劇中表現的主題思想就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就是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又比如:討論幾乎就是教師們每節(jié)課都要采用的教學形式,但就是有些問題根本就不具有討論性。
另一類諸如“秦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哪些”這樣的問題書中就是能夠找到答案的,只要給學生時間看書,學生就能歸納出來,討論實在就是畫蛇添足,不但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引發(fā)爭論,進出火花,久而久之還會泯滅學生思考的熱情。所以,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就應從教學需要出發(fā),從學生需要出發(fā),不能為了創(chuàng)設情境而創(chuàng)設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會遠離新課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