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連加連減 教學反思篇一
為了讓學生通過體驗事情的發(fā)生過程,來明白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的兩個例題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感受“添上、再添上”與“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通過芳芳喂雞這一課件以動態(tài)的形式呈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事情發(fā)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再用課件動態(tài)展示小雞吃飽后離開的情景,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系起來,像動畫片一樣娓娓道來,展示了知識的連續(xù)性,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新授環(huán)節(jié)處理的得心應手,學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連加、連減的算式。
連加、連減難在計算過程中它們都需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這一環(huán)節(jié)我主要采用學生自主探索,大膽嘗試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建構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提問“這個式子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問:“要計算這道題,你得把哪個數記住?你是怎么記的?”強調在先計算的兩個數下面劃一橫線,并把得數記錄在橫線下面,這樣就能記住。本環(huán)節(jié)我注重學法指導重點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為以后的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本課練習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一個具有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說出在生活中用到的連加連減計算的問題?針對學生的回答,再列式解決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拓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能各抒己見,說的問題新穎而且切合實際。例如:趙靈希同學說的:“我有3支鉛筆,劉淇有2支,魏新有4支,一共有幾支?趙雨博同學說的:“媽媽買來10個桔子,我吃了2個,爸爸吃了3個,還剩幾個?同學們氣氛活躍,爭先恐后搶著舉手發(fā)言。真正做到把知識運用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對知識有一種實質性的理解,充分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課堂40分鐘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環(huán)節(jié),還是練習環(huán)節(jié)我都設計了符合一年級孩子心理特征與認知特征的問題。在練習時我從課堂中尋找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先請1名同學起立,再請他前面的3名同學起立,他后面的4名同學起立,一共有幾名同學起立了?先坐下2名同學,再坐下3名,還有幾名同學起立?同學們都特別感興趣,很快說出算式并口算出得數。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中處處用數學。本節(jié)課我還注重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采用同桌合作的學習方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先擺小棒后說算式和小動物找家的游戲來進一步鞏固連加、連減,深化新知。
1、雖然是剛上學的學生,但課堂調控的特別好,學生都能被生動有趣的課堂內容而吸引,積極投入到教學中去。
2、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在平等、民主、和諧的學氛圍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不僅獲得了新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觀察、分析能力和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3、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我及時給予肯定和贊揚,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高昂,玩中學,學中玩,學、玩融合,其樂無窮。
4、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使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接受新知識。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敘述圖意,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
5、注重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操作學具的過程中對連加、連減運算順序從左到右的計算掌握更牢固。
1、在比較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時,我還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盡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fā)明家,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2、由于個別學生平時對看圖說圖意的表達能力訓練的少,所以對動態(tài)課件喂小雞的過程及擺小棒的過程不會用語言表述,不會提出數學問題。以后課堂上教師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3、很多學生有學前的學習基礎,所以對連加、連減的學習感到不吃力,只有少數學生計算速度較慢,所以教學中還要照顧到少數學生的學習心理。
連加連減 教學反思篇二
《連加連減》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6~10的認識和加減法》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下面,就《連加連減》教學過程設計,談談我的體會和思考。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種重要教學策略。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設恰當的課堂情境,不但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能培養(yǎng)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fā)展的主陣地。這堂課,我創(chuàng)設了小明喂小雞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很快就投入到學習的狀態(tài)中。
2.動態(tài)感知,靜態(tài)領會
為了讓學生通過事情的發(fā)生,體會理解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2道靜態(tài)的例題,以喂小雞課件的形式動態(tài)呈現,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通過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過小雞吃飽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這樣既讓事情發(fā)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再用課件動態(tài)展示喂完小雞后的情景,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系起來,像動畫片一樣娓娓道來,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展示了知識的連續(xù)性,學生很快就列出了連加連減的算式,教學難點自然也就迎刃而解,這一新授環(huán)節(jié)處理的可謂得心應手。
3.體現算法多樣化
我在教學做一做的兩道題目時,學生出現了幾種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種是先算左邊和中間的小棒,再加上右邊的小棒;另一種是先算出右邊和中間的小棒,再加左邊的小棒;還有一種是先算左右兩邊的小棒,再加中間的小棒。在解決這道題時,我提倡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用不同的算式來解決問題,充分尊重了學生主體意識,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機會。
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理解圖意時,我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大膽去觀察、去表達,盡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fā)明家,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2.在教學5+2+1時,有學生先計算2+1=3,再算5+3=8,雖然我給與了肯定,但是對學生鼓勵表揚不夠。在教學例題8-2-2=4時,有位學生說:“因為2和2組成4,8-4就是4”,這體現了數學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我未能很好地抓住這一教學資源,進行拓展教學。
3.在小組交流探究時,個別學生參與度不高,我沒能給與關注。當學生回答問題時,受年齡限制,語言組織能力不強,我耐心有待加強,應給與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發(fā)揮。
連加連減 教學反思篇三
這節(jié)課的內容是本單元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內容,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計算時都要分兩步計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做加數或被減數。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數,或者由于看不見第一步的得數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采取了兩項措施:
一、把連加、連減的情境圖制成了動畫課件,動態(tài)地演示小雞來吃米和離去的先后順序,引導學生根據畫面的動態(tài)過程理解“5+2+1”,“8—2—2”的意義和計算順序。然后組織學生討論連加、連減的算式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緊接著引導學生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算出第一步的得數后提問:第二步怎么算?以此提醒學生第二步應根據第一步的得數進行計算。這樣使學生較順利地掌握了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并克服了看不見第一步計算得數的計算障礙。
二、增加了學生的學具拼擺練習,讓他們在學具拼擺的活動中解決兩個問題:
1。根據擺的過程填寫連加算式中前兩個加數的和、連減算式中前兩個數的差。
2。根據擺的過程說算式,并說出相應的計算過程。通過學具的拼擺,加深了學生對連減連減算式的意義和計算順序的理解。
連加連減 教學反思篇四
教學過程的設計充分利用舊知識,引導學生探索主動獲取新知識。教學一開始,安排兩道有聯系的加法算式進行板演,第一個加法算式中的得數就是第二個算式中的一個加數,就為學生探索連加法怎樣用兩個豎式進行計算打下了基礎。兩道例題都是放手先讓學生試算,在此基礎上,全班討論、交流,引導學生總結出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以及計算中應注意的問題。這樣安排,使全體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不僅獲得了新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觀察、分析能力和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學習是一種個體的認知活動,由于每個人的認識水平,思想方法的不同,所以在面臨一個新的知識時,就會出現不同的解決方法。例如,本人在教學連加連減的豎式時,學生就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豎式方法:一種是用兩道豎式來求出得數;一種是直接把三個數加在一起算出得數。在解決例1時,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得數,充分尊重了學生,提倡算法多樣化,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維的機會。但當學生的思維呈現多樣性后,如何對這些算法進行優(yōu)化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豎式的兩種寫法沒有對錯之分,但無疑會有優(yōu)劣之分。這時教師要有優(yōu)化的意識,又要意識到優(yōu)化的主體是學生,優(yōu)化的過程是一個學生思考比較,體驗感悟的過程。在教學例1時,我不曾多說什么,只是讓學生比較每種方法的優(yōu)缺點,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讓學生去思考優(yōu)劣?!澳阆矚g哪一種就用哪一種?!边@句話體現我對學生的尊重,這句話體現我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慢慢感知體會。讓他們經過自己的切身體會,從而發(fā)自內心的選擇出最佳方法。
本節(jié)課連加連減的方法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簡單,只要計算不要出現錯誤一般學生都會列對豎式。不過,因為加法可以三個數相疊進行計算,因此也出現了連減三個數一起相疊的豎式。不過,這只是極個別的學生。從計算正確率來說,還有點讓人擔憂,以后還要強調計算時的細心和計算后的檢查!
在這次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的不足:
第一個問題:教學機智的培養(yǎng)。
在導入時我讓學生觀察兩道豎式之間有什么聯系,因為我的問題問法模糊學生回答不出來,這是我應該及時調整問的方法說:“第一道算式的得數,和第二道算式中的加數有什么關系”。這一問題的出現說明我在課堂教學中出現問題時的調控能力還有待于加強。
第二個問題:計算課在鞏固練習時應加大訓練力度。
由于我在教學豎式的不同方法時,比較每一種方法的優(yōu)劣時用的時間過長導致學生鞏固練習的時間很少。而且我在和學生一起觀察連加豎式的時候,我經驗不足,在對于一些豎式上的小毛病,
我沒有抓住這個教學機智,讓孩子去發(fā)現那些小毛病,因此在連減計算過程中,仍有這樣的小毛病存在。
通過這次的教學,明白了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后教學中,不僅要善于撲捉學生資源,更應該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同時在這次活動中我還學習到了同年組兩位教師身上的很多優(yōu)點。上下車問題是典型的加減混合計算在生活中的應用,兩位老師都根據這一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作為新課導入并展開更能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的理念。在學習這一課之前學生都已經有了計算順序上、列豎式方面的學習經驗,所以榮老師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老師主要起引領的作用,這樣就能節(jié)約很多時間用在后面的鞏固練習上。事實證明在計算課上使用這種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而曾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以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出現,將學生推向學習的主體,讓他們自己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在看、想、說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連加連減 教學反思篇五
《連加連減》這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展開的。主要教學重點在學生能借助具體情境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以及掌握其計算方法。為了讓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和方法,教學時,我為學生設計了這樣幾個層次: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我將書上靜態(tài)的`例題,用課件以搬南瓜這一故事情節(jié)呈現,變成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通過先搬來2個南瓜,小女孩又搬來1個南瓜,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然后又通過摘絲瓜這一事件,先摘了3條絲瓜,又摘了1條絲瓜,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這樣既讓事情發(fā)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識的連續(xù)性,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 在看懂圖的基礎上,我沒有直接讓學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講故事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之間將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講出來,既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最主要的是學生在講的過程中對連加、連減的含義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三、教方法,熟記運算順序 為了解決連加、連減時,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數,或者由于看不見第一步得數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這一難點,在教學時我教給了學生一個好方法,主要是通過在第一步算式下畫橫線來確定運算的順序,然后記下第一步的得數,用第一步的得數再接著往后算,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點。在讓孩子回答口算答案時也要多強調計算步驟,滲透有序思考的數學方法。
數學是民主化、個性化和活動化的課程,因此在教學本課內容時一定要多提供數學活動交流的機會,鼓勵孩子自己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另外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在教學過程中,我自己的教學語言有時重復較多,這點還需要注意,語言應當精煉簡短,課堂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連加連減 教學反思篇六
前幾天,上了《連加連減》這一課,為了讓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和 方法,教學時,我為學生設計了這樣幾個空間
空間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我將書上靜態(tài)的例題,用課件以喂小雞這一故事情節(jié)呈現,變成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通過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過小雞吃飽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這樣既讓事情發(fā)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識的連續(xù)性,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空間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
在看懂圖的基礎上,我沒有直接讓學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同桌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之間將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講出來,既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最主要的是學生在講的過程中對連加、連減的含義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空間三:教方法,熟記運算順序
為了解決連加、連減時,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數,或者由于看不見第一步得數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這一難點,在教學時我教給了學生一個好方法,主要是通過在第一步算式下畫橫線來確定運算的順序,然后記下第一步的得數,用第一步的得數再接著往后算,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點。由于10以內加減法學生掌握的比較熟練,所以這節(jié)課效果比較好。通過幾天的練習,學生大部分都能熟練的算出連加,連減題。
連加連減 教學反思篇七
把兩個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個綜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據中間數確定計算順序,其次根據分步算式確定書寫順序,最后根據計算順序觀察一下整個綜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號。
反思五:連加、連減、混合加減教學反思
《連加、連減、加減混合》是一年級數學下冊學習的重點,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中,都要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部計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得數做加數或被減數,才能完成任務。
學生對于連加連減的含義理解并不困難,列式也比較快,在解決問題中理解的還不錯,但計算題出現了只做第一步而忘記做第二步現象,摘抄數,列豎式抄錯數,但改后還不改下一步的得數及橫式得數,還好是一年級學生受年齡特點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時間短而導致這一錯誤現象的出現。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以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出現,將學生推向學習的主體,讓他們自己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在看、想、說中一步一步完成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本課中,準備復習的習題給新授內容打下鋪墊。鞏固練習題中,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層次的練習題來。
連加連減 教學反思篇八
《連加連減》這一課,教學目標是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這節(jié)課是本單元的一個難點內容,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計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
為了讓學生通過體驗事情的發(fā)生過程,更加直觀地感受連加連減的意義,我利用課件,把書上兩個靜止的圖片變成了動態(tài)課件的展示,很形象的向學生展示了小雞兩次走來以及離去的數量,讓學生體驗事情的發(fā)生過程,來明白算式的含義。同時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理解、描述圖中的故事。再定位觀察靜態(tài)圖畫,讓學生在靜態(tài)觀察中再次領會連加連減的意義。在描述時,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和描述事情的能力,并愉快自覺地融入新知識的學習中去,從中自主感悟出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
多媒體的使用上,我克服了以往的弊端,用大屏幕顯示取代老師的板書,忽略了板書對一年級孩子書寫的示范引導性,我把連加連減的算式及過程都清楚地寫在黑板上,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保證記憶的持久性。
在學習中,注重計算順序的指導,我采用給大量時間讓學生說計算過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提問:“要計算這道題,你得把哪個數記住?你是怎么記的?”強調在先計算的兩個數下面劃一橫線,并把得數記錄在橫線下面,這樣就能記住。使學生對算理掌握得比較扎實。課中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廣泛提問,以致在后面的練習中,大多學生能看懂題意,會敘述,做題效果好。
在教學連減時,學生根據連加的運算順序自主探究連減的運算順序。學生大膽地去嘗試各種方法,從中體會到數學的樂趣,從而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在觀察、思考、交流、活動中探索新知識,感受數學的作用,經歷了探討“連加連減”的過程。在練習的處理上,注重把握練習的層次性,形式吸引孩子,讓孩子在玩中學,樂中學。
但認真反思后,教學中的不足也是存在的:忽視學生動手操作,如果讓學生“擺一擺,說一說”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踐活動中,在做中、玩中愉快地學習,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會更好一些。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應繼續(xù)深入學習課標,多瀏覽教育教學書刊,多上網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加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步伐,讓孩子們在我的課堂收獲多多。
連加連減 教學反思篇九
《連加、連減》這部分內容是在建立在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所學計算方法的綜合練習。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提高計算能力。學生對連加、連減運算順序在一年級上學期已經學過,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教學連加、連減中需要豎式計算。
我認為這節(jié)課最大的亮點就是讓學生自主探討學習。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盡可能多的東西教給學生,取得盡可能大的結果,而首先在于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學會怎樣發(fā)展自己,以及離校后繼續(xù)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如何學習,讓學生真正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荧@取知識、主動發(fā)展,成為學習的主人。由于前面已經教學過列豎式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一年級上學期也已經知道連加的運算順序,所以出示了28+34+23這個連加算式后,讓學生根據前面的經驗,自己列豎式計算,嘗試練習,再讓學生交流匯報后,我再針對學生平常容易錯和忽視的地方給與強調,規(guī)范寫法,這樣的學習能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著很多不足,很多值得我反思的地方:
當課堂上出現多種算法時,不能急于去優(yōu)化哪一種,而是要學生經過選擇、比較,自己實現算法的優(yōu)化,讓他們經過自己的切身體會,選擇出最佳方法,這樣的理解才能更深刻。
另外,在教學時要鉆研教材,要有機整合、研讀教材,注意前后知識的滲透,為以后相關知識的教學埋下伏筆。如,學生知道了三個數連加怎樣列豎式,那四個數連加,還會做嗎?這樣能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用豎式做連加;還有就是我們知道滿十要向前進一,那現在如果是列的三個數字直接相加的豎式,那就有可能滿20,這要怎么辦呢?這些問題在這里都可以涉及到,變成是滿幾十就向前進幾,為后面要學的知識做好鋪墊。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應繼續(xù)深入學習課標,研究教材,多瀏覽教育教學書刊,多上網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加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步伐,注意積累,讓孩子們都獲得更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