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重陽節(jié)的來歷簡介實用篇一
重陽節(jié),農(nóng)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故為“重九”。在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重陽節(jié)是最能象征孝道思親,尊老敬老的節(jié)日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重陽節(jié)的文章,一起來看看吧。
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文化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傳承和演變,重陽節(jié)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登高望遠欣賞美景的等活動為重陽節(jié)增添了氣氛。那么,本期的老黃歷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關于重陽節(jié)的來歷簡介。
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又稱為“重九節(jié)”或“老人節(jié)”。重陽佳節(jié)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jié),起源于戰(zhàn)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shù)為陽,偶數(shù)為陰。九是奇數(shù),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重陽節(jié)的源頭,早在《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九月)命家宰,農(nóng)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zhèn)溆谔熳??!庇纱丝梢姡诋敃r,就已經(jīng)有了以慶祝豐收為名的祭祀天地神靈、祖宗的活動,用來感謝天地、祖先的饋贈。到了漢朝,《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在重陽節(jié)這天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習俗。與此同時,還有各種大型的宴會,這都是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演變發(fā)展而來的,這便是早期的重陽節(jié)的雛形。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秴问洗呵铩分小都厩锛o》載:“(九月)命家宰,農(nóng)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薄笆侨找?,大饗帝,嘗犧牲,告?zhèn)溆谔熳?。”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nóng)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毕鄠髯源藭r起,有了重陽節(jié)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后為道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
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xiàn),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桓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妇安∮螅o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xiāng)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
他歷經(jīng)艱險,終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并密傳授降妖劍術。桓景廢寢忘食,日夜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有一天,仙人把桓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jīng)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桓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訣,讓桓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鄉(xiāng),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xiāng)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fā)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fā)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桓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jīng)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斗,桓景將溫魔刺死,瘟疫消除。從此,每年的農(nóng)歷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風俗便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重陽節(jié)的來歷簡介實用篇二
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又稱為“重九節(jié)”或“老人節(jié)”。重陽佳節(jié)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jié),起源于戰(zhàn)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shù)為陽,偶數(shù)為陰。九是奇數(shù),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重陽節(jié)的源頭,早在《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九月)命家宰,農(nóng)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zhèn)溆谔熳??!庇纱丝梢?,在當時,就已經(jīng)有了以慶祝豐收為名的祭祀天地神靈、祖宗的活動,用來感謝天地、祖先的饋贈。到了漢朝,《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在重陽節(jié)這天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習俗。與此同時,還有各種大型的宴會,這都是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演變發(fā)展而來的,這便是早期的重陽節(jié)的雛形。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nóng)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薄笆侨找?,大饗帝,嘗犧牲,告?zhèn)溆谔熳??!笨梢姰敃r已有在秋九月農(nóng)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jié)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后為道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
重陽節(jié)的來歷簡介實用篇三
>有關重陽節(jié)的來歷起源于先秦前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秴问洗呵铩分小都厩锛o》載:“(九月)命家宰,農(nóng)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薄笆侨找玻箴嫷?,嘗犧牲,告?zhèn)溆谔熳?。”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nóng)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發(fā)展于西漢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毕鄠髯源藭r起,有了重陽節(jié)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后為道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fā)展而來的?!肚G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飲宴?!彼宥殴白⒃疲骸熬旁戮湃昭鐣?,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鼻箝L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jié)的基礎。
唐朝為正式傳統(tǒng)節(jié)日
唐朝時,重陽節(jié)才被定為正式節(jié)日。從此以后,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jié),并且在節(jié)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宋代,重陽節(jié)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jié)的盛況?!段淞峙f事》也記載南宋宮廷“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游樂一番。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重陽節(jié)的來歷簡介實用篇四
農(nóng)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shù),九是陽數(shù),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jié)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jù)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后,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jié)又叫"登高節(jié)"。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shù)是寫重陽節(jié)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guī)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jié)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于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后,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jié)前后最為繁盛。
重陽節(jié)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jīng)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jié)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jīng)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jié)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jīng)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jié)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xiàn),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恒景病愈后辭別了妻子和鄉(xiāng)親,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 。恒景訪遍名山高土,終于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終于收留了恒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jīng)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地”仙長送了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
恒景回到家鄉(xiāng),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xiāng)親們領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后發(fā)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瘟魔戛然止步,臉色突變,恒景手持降妖劍追下山來,幾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傳下來。
重陽節(jié)的來歷簡介實用篇五
重陽節(jié),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期在每年農(nóng)歷九月初九日?!熬拧睌?shù)在《易經(jīng)》中為陽數(shù),“九九”兩陽數(shù)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jié)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jié)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農(nóng)歷九月九日,為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因為古老的《易經(jīng)》中把“六”定為陰數(shù),把“九”定為陽數(shù),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jié)日。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shù)字中又是最大數(shù),所以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同時,我國把重陽節(jié)定為“老人節(jié)”,取九月九日有“久久”長壽之意。2006年國務院又將“重陽節(jié)”確定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日”。
據(jù)史料考證,重陽節(jié)始于遠古,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唐代以后。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shù),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睍x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節(jié)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重陽正式被定為節(jié)日是始于唐代。也許這就是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的原因。詠唱重陽節(jié)的詩章中,最為膾炙人口的是唐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其一,重陽節(jié)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秴问洗呵铩分小都厩锛o》載:“(九月)命家宰,農(nóng)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倉,祗敬必飭?!薄笆侨找玻箴嫷?,嘗犧牲,告?zhèn)溆谔熳?。”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nóng)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的活動。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jié)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漢代《西京雜記》就有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毕鄠髯源藭r起,有了求壽的習俗。這是受古代巫師追求長生、采集藥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fā)展來的?!肚G楚歲時記》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宴”。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jié)的基本內容。
其二,重陽節(jié)的原型是古代的祭祀“大火”星的儀式。作為古代季節(jié)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九月隱退?!按蠡稹毙堑耐穗[,讓一直以“大火”星為季節(jié)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也讓把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chǎn)生恐懼。因此,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季節(jié)有了新的認識,九月祭火星的儀式逐步衰落,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承。如果說上巳(清明節(jié))是人們度過漫長冬季后出室暢游的節(jié)日,那么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游,所以民間有清明節(jié)“踏青”,重陽節(jié)“辭青”的風俗。
其三,重陽節(jié)的起源。據(jù)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宮女賈某被逐出宮,從而將飲宴、賞菊等風尚傳入民間。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jié)又叫“登高節(jié)”。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jié)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guī)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關于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源于古人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里,要上山游玩,躲避災禍?;蛟S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另一種說法是,重陽時節(jié),秋收已經(jīng)完畢,農(nóng)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jié),農(nóng)民紛紛上山采集野果和藥材。這種上山采集農(nóng)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
吃重陽糕
據(jù)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jié)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并飲菊花酒
重陽節(jié)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jié),菊花盛開,據(jù)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tài)。民間還把農(nóng)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jié)里,觀賞菊花成了節(jié)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jié)前后最為繁盛。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晉代陶淵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后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jié),更要飲菊花酒。《荊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明代醫(y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
釀制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jù)《西京雜記》載稱“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睍r逢佳節(jié),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三五相邀,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插茱萸
插茱萸的習俗起源很早。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別名“避邪翁”。是一種藥用植物,有益于內臟。晉朝的時候,人們就已認識到它的藥用價值,并開始種植。重陽時節(jié),人們折下茱萸插在室內各處和頭上,據(jù)說這樣可以抵御寒冷,躲避災難。隋唐時茱萸的作用被夸大,成為驅邪的神物。飲茱萸酒、佩茱萸囊、戴茱萸花、室內插茱萸辟邪蔚成風氣。宋朝以后,插茱萸的風俗逐漸淡薄。茱萸已不再被視為神物,僅僅是作為藥材使用了。隨著重陽民俗重心從辟邪消災轉到延年益壽,插茱萸這一風俗漸漸式微。
吃重陽糕
重陽糕是重陽節(jié)的應時食物,就如同元宵節(jié)吃元宵,中秋節(jié)吃月餅一樣。重陽糕是以米粉面粉為原料,加上棗、栗子、石榴籽或其它干果蒸制成的。講究的重陽糕要做九層,象征寶山,上面做兩只小羊,兆九九重陽。在糕上插一些小紙旗,代替茱萸,置蠟燭燈,用點燈、吃糕,諧意“登高”。最初,吃重陽糕有辟邪和祭祀的寓意,之后,重陽糕演變?yōu)橐环N對美好生活的祝福。糕點上裝飾紅棗、栗子,有傳統(tǒng)的早生貴子意義,是祈子的象征物。明清的時候,在九月初九這日清晨,長輩們將重陽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額頭上,口中還祝福道:“愿我的孩子事事皆高。”這是取“糕”與“高”同音,表達了人們對兒女的殷切祝福。人們認為在重陽節(jié)這天,登高吃糕,也就象征著未來的日子步步皆高。
還有一些如吃柿子、吃素食、吃重陽面等等,不同民族和地區(qū)過節(jié)習俗均有所不同。
重陽節(jié)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是與除夕、清明、十來一這三節(jié)并稱的中國傳統(tǒng)四大祭祖的節(jié)日,又有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
慶祝重陽節(jié)一般包括上述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由于九月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長壽之意,所以人們常在此日推行敬老活動。
《續(xù)齊諧記》:
重陽節(jié)與大多數(shù)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也被附會上一個神話傳說作為登高習俗“起源”。該傳說見于梁朝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xù)齊諧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本叭缪?,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苯袷廊司湃盏歉唢嬀?,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受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神話故事的影響,一些地方的人們認為重陽是個兇的日子,于是為了鎮(zhèn)壓兇氣、戰(zhàn)勝兇氣,重陽節(jié)的的主要儀式活動就是登高,其它的都屬于附加活動。
民間演化版本: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xiàn),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桓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妇安∮螅o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xiāng)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妇皻v經(jīng)艱險,終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無邊的仙人,仙人為他不辭勞苦、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動,決定收他為徒,給他一把降妖寶劍,并密傳授降妖劍術?;妇皬U寢忘食,日夜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有一天,仙人把桓景叫到跟前,對他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如今你的本領已經(jīng)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這時,仙人送給桓景一包茱萸葉、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訣,讓桓景立即騎著仙鶴趕回家去?;妇盎氐郊亦l(xiāng),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囑咐把鄉(xiāng)親們領到附近的一座山上,發(fā)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狂風怒號,北風驟起,天昏地暗,隨著幾聲凄厲地吼叫,瘟魔沖出汝河,撲到山下。就在這時,瘟魔突然聞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臉色突變,瑟瑟發(fā)抖,不敢前行。說時遲那時快,桓景手持降妖寶劍,立即奔下山來,經(jīng)過幾個回合的激烈搏斗,桓景將瘟魔刺死,瘟疫消除。后來人們就把重陽節(jié)登高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顯然,這個故事“純屬虛構”,只是一個附會的荒謬傳說而已。在歷史發(fā)展演變中,大多數(shù)傳統(tǒng)節(jié)日被附會上“傳說”作為起源,經(jīng)實際考察,這些“故事傳說”遠遠晚于節(jié)日誕生,是后世建構替入的“起源”。
民間傳說:
登高尋九節(jié)菖蒲:傳說重陽節(jié)登高之俗是始于秦始皇命術士鄭安期前往嶺南尋找長生不老藥,鄭安期在白云山覓得九節(jié)菖蒲時,不幸墜崖,乘仙鶴飛升。
登高山帶回雷電火種:古人認為山上云霧繚繞,為呼風雨喚雷電之神龍所居。而且,高山的雷電可以帶來火種,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