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初中語文題目答題技巧 初中語文題目講解篇一
一抓修辭
古詩詞獎賞中的修辭,最多的當算比喻、擬人、用典、對比了。
1.比喻
為了表現(xiàn)所詠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以達到生動形象的目的。
答題格式:詩人運用比喻的修辭,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動形象的表現(xiàn)了什么在哪一方面的特征。
舉例: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零丁洋》)
運用比喻的修辭,詩人把民族危亡比作“風中絮”,把個人的人生坎坷比作“雨打萍“,生動形象的表達了作者對民族危亡的憂慮及個人身世的感慨。
又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運用比喻的修辭,詩人以“病樹、沉舟“自比,既生動形象的表達了詩人對未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又揭示了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這一深刻哲理。
2.用典
詩人運用典故,大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愿望,觀點,或起作借古諷今的效果。
舉例: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詩人運用典故,表達了自己渴望重用,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愿望。
又如: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詩人運用“聞笛賦“、”爛柯人“德的典故,表達了自己既有見到老朋友的欣喜,也有被貶久遠的怨恨。
3.夸張
運用夸張的修辭,是為了突出表現(xiàn)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點。
舉例: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詩人運用夸張的修辭,“蒸“、“撼”突出表現(xiàn)了洞庭湖霧氣蒸騰,波濤洶涌,聲勢浩大的特點。
又如: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杜甫《望岳》)
詩人運用夸張的修辭,一個“割“字,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偉、遮天蔽日的景象。
再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詩人運用夸張的修辭,表達了詩人對戰(zhàn)爭的詛咒,同時也由于安史之亂導致的詩人妻離子散,家書的寶貴,對家人的無限思念之情。
如: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詩人運用夸張的修辭,化無形為有形,表達了詩人國破家亡,丈夫早逝的深重哀愁。
4.擬人
詩歌中的擬人修辭往往和作者的抒情相結合,傳達詩人的情感,或觸景生情,或寄情于景,以達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舉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詩人運用擬人的修辭,融情于景,以“花濺淚”、“鳥驚心”來表達自己憂國思家的情感。
又如: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王昌齡《采蓮曲》)
請對“芙蓉向臉兩邊開”作點賞析。
詩人運用擬人的修辭,表現(xiàn)了花也有情,朝向采蓮女爭相開放,似與采蓮女爭艷的情景。
二抓關鍵的動詞(即“詩眼”)
一首詩歌中,往往就是幾個字或某一個字有表現(xiàn)力,通常把這些字叫做“詩眼”。
動詞的答題格式:某字,生動具體的表現(xiàn)了什么在某一方面的什么特點。
如: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張籍《秋思》)
賞析“見“字的妙處。
一個“見“字,化無形為有形,生動具體的表現(xiàn)了秋風蕭瑟,落葉遍地的凄涼景象,表達了詩人客居他鄉(xiāng)的思鄉(xiāng)之情。
又如: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鎖“在本詩中意為”籠罩“,生動的表現(xiàn)了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以及作為一個亡國之君的凄涼、憂傷之情。
再如: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請對詩歌中加點的字作點賞析。
詩中“朝、夕“從時間上對比,表現(xiàn)了時間之短,”奏“表現(xiàn)詩人憂國情懷,”貶“表現(xiàn)朝廷昏庸。詩人僅僅以四字,兩相對照,表達了詩人對獲罪被貶之快的憂憤。
三抓寫法(表現(xiàn)手法)
表現(xiàn)手法是一個大概念,既包含修辭,也包括表達方式。除此之外,古詩詞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有:托物言志、借史抒懷、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喻理、化靜為動、以動襯靜、虛實相生、想象、聯(lián)想、對比、象征等。
舉例: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常建《題后山寺破產(chǎn)預案》)
詩人運用以動襯靜的寫法,表現(xiàn)了禪院的幽深寂靜。
又如: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荊門送別》)
詩人運用化靜為動的寫法,用一個“隨”字展現(xiàn)了山勢的變化過程,突出了畫面的空間感;一個“入”字,表現(xiàn)了長江的波濤洶涌,突出了畫面的流動感。
又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觀滄?!?
詩人運用夸張的修辭,豐富的想象,描繪出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包含星漢的壯闊場面。表現(xiàn)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一統(tǒng)天下的遠大抱負。
再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詩人觸景生情,由眼前的春景,引發(fā)對往昔的回憶,抒發(fā)了詩人傷春惜時之感。
再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詩人直抒胸臆,表現(xiàn)了詩人以死明志,舍生取義的浩然正氣和堅貞的民族氣節(jié)。
四抓詩人的情感態(tài)度,抓詩歌中蘊含的道理
“言為心聲“,“詩言志”。詩歌總是作者有感而發(fā)。
有抒發(fā)離愁別恨的閨怨詩(如溫庭筠的《望江南》);
有表達報國無門的憂憤的(如辛棄疾的《為陳同膚賦壯詞》);
有通過描寫邊塞雄渾奇異風光來表達為國建功、憂國思家的矛盾心里的,如范仲淹的《漁家傲》;
有借描寫山水田園風光來表達自己歸隱后的閑適的(如王維的山水詩,陶淵明孟浩然的田園詩);
有借歷史來表達自己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如杜牧的大部分詠史抒懷詩);
也有借歷史事件或歷史遺跡來揭示現(xiàn)實社會的(如張養(yǎng)浩的散曲)等等。
在鑒賞古詩詞時,弄清楚詩歌的題材,要緊扣主題答題作答。
舉例: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詩人希望總會有一天,登上泰山,表現(xiàn)了詩人遠大的抱負和登高望遠的豪邁氣概。
又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yǎng)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運用對比,揭示了在封建社會里,無論朝代的興衰,受苦受難的總是百姓這一社會現(xiàn)實,表現(xiàn)了作者對百姓悲慘命運的深刻同情。
又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
詩人雖然辭官還鄉(xiāng),但仍心系國家,表現(xiàn)了詩人無私的奉獻精神。
又如: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這兩句詩暗含好男兒志在四方的道理,表達了詩人面對朋友寬闊的胸襟。
初中語文題目答題技巧 初中語文題目講解篇二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chǎn)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xiàn)的圖景畫面。并準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像加以再創(chuàng)造,語言力求優(yōu)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jié)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yōu)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xiàn)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jīng)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xiàn)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初中語文題目答題技巧 初中語文題目講解篇三
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需要根據(jù)初中語文閱讀題的具體內(nèi)容來回答,常見的有歌頌、贊美、熱愛、喜愛、感動、高興、渴望、震撼、眷念、惆悵、淡淡的憂愁、惋惜、思念(懷念)故鄉(xiāng)和親人、或者是厭倦、憎惡、痛苦、慚愧、內(nèi)疚、痛恨、傷心、悲痛、遺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來的,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可能是有些人比較困擾的板塊,但是要知道中考的選拔性沒有那么大,出卷老師不會特意出一些怪僻的題目為難考生,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一定是在課本中出現(xiàn)過的,考察的意義和用法也一定是常用的。一些選擇題你只要把選項一個個帶入,再看語句和邏輯的通順性就不難了。
因此,平常復習要著重課本中的文言文的復習,做題時也一定要聯(lián)系課本做判斷。其次,文言文一般中考察的是人物傳記類的文章,這類文章故事性強,我們可以根據(jù)文章的上下文來推測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用簡潔語言寫出作者或文章的論證思路
要點:首先應該了解一般議論文的結構: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分析議論文的論證思路,其實,就是在段落層次的基礎上加上一些諸如“首先”、“然后”、“接著”、“最后”一類表承轉啟合關系的詞語。
答題格式:作者首先……接著列舉……,開始分析問題。最后總結出“……”的中心論點。
2中考語文閱讀答題格式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么,它的特點是什么,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nèi)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么,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么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