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半生緣讀書分享 半生緣讀后感1500字篇一
家庭決定出身,性格決定命運。愛瑪是一個怎樣的女人呢?
愛瑪,一個農民的女兒,在修道院受過貴族化的教育,讀過許多浪漫主義小說,她瞧不起當鄉(xiāng)鎮(zhèn)醫(yī)生的丈夫,夢想傳奇式的愛情??墒撬牡谝粋€情人是個道德敗壞的鄉(xiāng)紳,第二個情人是個自私怯懦的文書。她的偷情沒給她帶來幸福,倒給投機商人帶來了可乘之機,使她成為高利貸者盤剝的對象。最后她債積如山,無法償還,丈夫的薄產早已被她揮霍殆盡,情人又不肯伸出救援之手,她在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服毒自殺。
一個人的出身,不應該受到指摘。父母將她送去修道院接受大家閨秀的教育,以致于使她整天沉浸在貴族社會的“風雅”生活的幻夢中不能自拔。此刻,跳入我腦海的是許多父母將自己的孩子送去參加各種藝術課,盼著子女成名成家。學習一門自己喜歡的藝術,著力點如果放在陶冶情操方面將終生受益,但若執(zhí)著于非成名成家不可,就與愛瑪有些相似了。這就引出了問題的本質,在做重要選擇之前要先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認識自己,才能做正確的事。很顯然,愛瑪并不了解自己抑或是不夠理性,否則她不會深陷于情人的愚弄、欺騙的怪圈中執(zhí)迷不悟。
愛瑪有著怎樣的性格呢?有浪漫情懷,喜歡文學,但也被其毒害,天天幻想著白馬騎士的到來??蛇@一切與她的生活相隔十萬八千里。她生活圈子的人們,每天來來去去,為生活奔忙。父母不忍心讓她在田莊上操勞,她整天無所事事,日子過得和鐘擺一樣單調:沒有什么可興奮,沒有什么可感受,于是她期待愛情的降臨。愛瑪天天沉浸在幻夢中,但她的父親—盧歐老爹并不糊涂,偶然的機會包法利給盧歐老爹治療腿疾,老人家極力促成了這樁還算令他滿意的婚姻。如果盧歐老爹能夠及時將自己的人生經驗傳授給她,也許她不會誤入歧途。不幸的是,盧歐老爹只能幫女兒選擇適合的婚姻,卻無法將選擇的緣由讓女兒明白?;橐龀蔀榱藧郜敳恍胰松氖及l(fā)站,婚后的愛瑪發(fā)現(xiàn),包法利根本不是自己心目中的愛人。他既無才干,又無雄心,舉止無風度可言,談吐和人行道一樣平板。按照現(xiàn)在的眼光,包法利大概屬于經濟適用男,長相普通,收入一般,既沒有花前月下的心思,也缺乏營造浪漫的財力。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琢磨如何討好女人,但對老婆忠貞不二是肯定的。如果愛瑪能明白,過日子才是正道,也就不會發(fā)生后面的慘劇。遺憾的是,愛瑪想要綺麗的愛情,包法利能給予的卻是平淡婚姻。
從愛情來看,包法利和愛瑪?shù)拇_不合適。且看他們剛剛結婚后的情形:包法利剛剛出門,可又覺得自己愛她愛的不夠,于是又折回房間再看看親愛的愛瑪……,愛瑪是什么想法呢?面對丈夫的熱情,她想,結婚以前她以為自己有愛情,可是應當從這種愛情得到的幸福不見來,她想一定是自己弄錯了。包法利的愛如燃燒的干柴那樣濃烈,愛瑪卻絲毫感覺不到應有的幸福,只有被騷擾的膩煩。
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局面,愛瑪首先應該問問自己,結婚前考慮愛不愛的問題了嗎?沒有。她只想到這是逃離原有生活的捷徑。人是奇怪的動物,缺乏物質,毫無幸福可言,擁有物質也不保證一定幸福,是否幸福與物質的滿足有一定關系,但不會超越心靈共振的喜悅。愛瑪與包法利之間的問題,即屬于精神層面的不匹配。
面對這樣的局面,解決方法有好多種??梢試L試著彼此多一點了解,盡管這種嘗試對愛瑪是不得已的痛苦,對包法利則是過分的折磨;退而求其次,他們還可以選擇離婚,但愛瑪并不具備自立能力,這顯然不是她敢于嘗試的解脫之路。兩條路她都沒有選擇,而是選擇了婚外戀。
在婚姻中玩火的女人不止她一個,還有俄國的優(yōu)雅女人—安娜.卡列尼娜。她們之間有共同之處,都玩婚外戀,最后都選擇了自殺。不同的是,愛瑪是一個鄉(xiāng)村醫(yī)生的妻子,有一個愛她的本分的丈夫,她婚外熱戀著他人,卻先后兩次遇人不淑被拋棄;安娜則是來自上流社會的官太太,她的丈夫是一個虛偽的政客,她戀上的是一個很愛她的軍官。對安娜的死,讓人看到了一個真性情的女人大膽追求真愛未成的遺憾。而對于愛瑪?shù)乃?,留下更多的則是人們對自己、愛情和人生的思考,盡可能多了解真實的自己,避免誤入傷人害己的感情漩渦中。
半生緣讀書分享 半生緣讀后感1500字篇二
拿起一本書,放下一本書,是在書海中穿梭,連綿不忘;放下一本書,拿起一本書,是在書海中遨游,忘記自我。
封神演義就是一本這樣的書。
它的作者是明朝的許仲琳。
在封神演義中,講述了商朝被周朝推翻的故事,描寫很生動,讓人身臨其近,流連忘返。
作者用自己天才頭腦刻畫出了一個個細膩的人物形象,如:姜子牙的機智,申公豹的狡猾,紂王的無道等等等等,這些都是現(xiàn)代文學中稀缺的部分。
再來談談我的見解,書的開頭寫道:紂王寫了一首侮辱女媧娘娘的詩,女媧便“大怒、生氣、怒不可揭”那我就很奇怪,女媧娘娘為神,怎么連這點小事都可以“怒不可遏”?這就連中國許多紳士都做得到,女媧娘娘怎么不行呢?
但是這本書在性格方面上的塑造是十分可觀的,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讓人過目難忘。
而書中的移山倒海,撒豆成兵,五行遁術,三昧真火,而且被紂王挖去眼睛的楊任,被赤精子救了,從眼里長出了兩只手,手里竟然有兩只眼睛,這兩只眼睛可以上觀天,下觀地……看著看著,我就徹底被迷住了。
這篇神魔小說蘊含著中國人民對正義、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蘊含著我們龍的傳人豐厚的想象力!
半生緣讀書分享 半生緣讀后感1500字篇三
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本小說,卻只喜歡張愛玲的《半生緣》。并非喜歡悲劇,而是喜歡張愛玲筆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張愛玲的半生緣,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舊上海三對男女(曼璐與豫瑾、曼楨與世鈞、叔惠與翠芝)之間的愛恨情仇。
曼璐迫于生計,“背叛”了青梅竹馬的有情人豫瑾。從一個單純少女淪落為妖艷舞女,她為了一家老小7人的生活,顧不得青春年少,出賣自己的肉體與靈魂。但家里人卻都不理解她,認為她干的工作實在丟人,身為長女的她始終把苦水往肚子里咽,用自己尊嚴換來的錢供養(yǎng)一大家子人開銷。由于長期生活在一個壓抑、得不到親人理解的環(huán)境下,她開始變得自私與心狠手辣。當她得知豫瑾到她娘家時,她很想見到豫瑾,她還以為豫瑾還在那里迷戀著她!他對豫瑾仍抱有一絲幻想。而此時的豫瑾對曼璐又是如此冷酷無情,豫瑾否定了自己與曼璐過去的一切,連最后一點尊嚴都沒有留給曼璐。當豫瑾離開時,只聽見曼璐那一陣一陣,摧毀了肺肝的啜泣!如果家中的頂梁柱沒有逝去!如果他沒有去做舞女!如果她還是曾經那個天真浪漫的她!如果……可是他們再也回不去了!曼璐誤認為妹妹對豫瑾有意思,她恨妹妹,恨入骨髓。妹妹年紀這樣輕,她是有前途的,不像曼璐的一生已經完了,所剩下的只有她從前和豫瑾的一些事跡,雖然凄楚,可是很有回味的,但是給她妹妹這樣一來,這一點回憶已經給糟蹋掉了,變成一堆刺心的東西,碰都不能碰,一想起來就覺得刺心。即使她最后得知自己錯怪了妹妹,她也將錯就錯,把自己的親妹妹送給祝鴻才那個饕餮。是她一手造就了曼楨的悲劇!曼璐是男權社會的受害者,也是男權社會的助紂為虐者!但作為讀者的我,卻恨不起來她。因為她曾經也純潔過,是那樣一個舊社會把他逼成毒蝎婦人的!
曼楨是一位善良美麗,外表柔弱內心堅強的女子。她知道努力,大學畢業(yè)后,她來到一家紡織廠里工作,與溫和敦厚的世鈞相識、相愛。姐姐出嫁后,她主動擔起家里的重擔,除了在紡織廠工作外,還另找一份做家教的工作。她工作雖然忙,但一直興致很好。在舊上海,一名女子擔起家庭重任,著實是偉大的,令人佩服的!正當她與世鈞熱戀時,曼璐與鴻才這朵罌粟之花蠢蠢欲動!毀滅了曼楨的美好前程!自己的親姐姐曼璐竟把自己送給了姐夫,想出借腹生子的計策來!曼璐為了讓曼楨順從,把她囚禁于房間長達一年,直至她因難產才把她從囚禁之地送進醫(yī)院。生完孩子極度虛弱的她,在好心病友的幫助下,逃出罌粟之花的魔掌。半生緣中,曼楨是個可憐人,是最值得同情的,但她后來與祝鴻才結婚。我認為這才真正導致了她的悲劇人生。曼璐去世后,祝鴻才投機接二連三失敗,以致窮困潦倒。此時的祝鴻才再也擺不出他那俗氣的暴發(fā)戶的樣子。而是一副潦倒不堪的樣子,曼楨竟又同情他來,自認為他真有了悔過之意。曼楨究竟涉世未深,她不知道,往往越是殘暴的人越是怯懦,越在得意時候橫行不法的人,越是經不起一點挫折,立刻就矮了一截子,露出一副可憐的臉相。加上曼楨得知世鈞結婚了。曼楨心灰意冷、將錯就錯,嫁給了自己噩夢制造者祝鴻才那個禽獸?;楹?,祝鴻才如愿以償娶到了曼楨,卻又不稀罕了!總是有心找曼楨她們母子的碴子,曼楨無視他的氣憤,他就拿孩子出氣,對孩子又訓又打!跟著祝鴻才的曼楨,受了許多氣!借錢打官司也要離婚。離婚后,曼楨想想她與祝鴻才結婚的事,甚是后悔!而此時的她再次見到世鈞,世鈞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自己也是一個孩子的母親。十四年了,兩個相愛的人再次相見,一切都已面目全非。曼楨強撐著自己的矜持對世鈞說起自己的悲慘遭遇,她臉上一點表情也沒有,只有蒼白。曼楨緩緩的敘述著那個由姐姐和祝鴻才造就的噩夢。心中如秋波古井,再也不曾有暗流洶涌噴薄;心中早已云淡風輕,再也沒有從前的驚心動魄。而世鈞越聽越奇怪,最氣人的是自己完全無能為力,現(xiàn)在就是粉身碎骨也沖不進去,沒有辦法把她救出來。見了這一面,他們才明白,彼此誤會了彼此多年。從前最后一次見面,至少是突如其來的,沒有訣別。而十四年后的今天,他們很是明白,從這里走出去,是永別了,清清楚楚就跟死了的一樣。
世鈞是個善良、敦厚的男子,但最后卻娶了一個自己不愛、也不愛自己的人——石翠芝。世鈞與翠芝從小就認識。但是世鈞對于石太太的仗勢欺人,自己母親還老是巴結石太太他們,加上翠芝打小也看不起自己,認為自己沒出息,窮!可謂說世鈞從小對翠芝無任何好感。世鈞和叔慧一起的時候,還曾經像長舌婦似的給叔慧講翠芝的缺點。翠芝曾經也不知道說了,世鈞多少壞話,有多討厭世鈞!兩個看似不可能在一起的人,卻被迫結合在一起,彼此過得都不幸福,婚后只是單純的過日子——索然無味,他們真正體會到沒有愛的婚姻過不出滋味來!世鈞心里愛著曼楨,始終放不下曼楨!可那又如何,她已經成為自己記憶,成為過去,成為歷史。他們再也回不去了!世鈞與翠芝,洞房花燭夜時,他們兩個心里都茫茫無主,像兩個闖了禍的小孩兒似的,互相安慰著。
叔惠與世鈞是好朋友,在世鈞與翠芝沒訂婚的跡象前,他們就互相傾慕,但他們藏得過深,他們沒有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還不如曼楨與世鈞,他們好壞有過戀愛!戀愛的美好回憶,是別人永遠也奪不走的,可他們拿什么去回憶?!翠芝的母親石太太嫌棄叔惠窮,叔惠一氣之下,到美國去讀博士。十多年后再次見到翠芝,她已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而叔惠在國外結過婚,有過艷遇,離過婚?;貒鴣?,他才真正發(fā)現(xiàn),生平也還是對翠芝最有知己之感,也憧憬的最久。他知道翠芝有公主病,但他多年來還是深愛著她!叔惠與翠芝兩人再次相見,彼此看著都若有所失,有此生虛度之感。即便叔惠最后坦言他的確是喜歡翠芝的,翠芝感到一絲凄涼的勝利與滿足。可是他們終究還是回不去了!愛人已為他妻。
有情人卻成不了眷屬!張愛玲的筆下的愛情悲劇比那些愛情喜劇更給人以深刻印象!三對有情人最后的結局都是回不去了,回不去了!三對有情人彼此之間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給讀者無限的悲涼之感!讀此愛情悲劇小說,更能讓人感受到愛情的寶貴!
半生緣讀書分享 半生緣讀后感1500字篇四
在《閱讀》中,有不少優(yōu)美的文章,可我最最喜歡的還是《少年筆耕》,因為它讓我深受感動。
《少年筆耕》的主人公是一個十二歲小男孩,他的名子叫敘利亞。敘利亞生活在一個貧困的家庭中,他的父親是一位鐵路工人,同時靠為人打零工來維持家庭生計。雖然生活貧困,但他們卻以苦為樂,一家人過的很快樂。平靜的生活在前不久的一天被打破了。當敘利亞得知父親在夜間為雜志社寫封條時,便萌發(fā)了幫忙父親寫的想法。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父親時,卻遭到了父親的拒絕。因為父親認為這樣做會影響他的學習。遭到拒絕后,他并未放下這個想法,而是趁父親睡覺后,自我偷偷地起來寫。當他自我看到自我父親在數(shù)紙時發(fā)現(xiàn)低張比平常多了三分之一,并認為自我還沒老,能在一夜之間寫這么多,敘利亞得知后,暗暗地笑了,并決定就這么寫下去。漸漸的,由于敘利亞每一天都睡的很晚,他的身體也慢慢地吃不消了。無論什么時候,敘利亞是副倦容,他的學習成績也在慢慢下滑。父親見這情形,便屢次注意他,還經常指責他??蓴⒗麃啿⒉辉诤酰瞧戳嗣貙憽?/p>
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二、三個月后的一個深夜,敘利亞習慣地坐在了桌子前,點著了燈,不知不覺中又寫了起來。忽然他的手把一冊書碰落到地上,他將書撿起來后,又寫了起來。其實他的父親在書落地時就已經醒了,敘利亞突然覺得有人挽住了他的脖子,他回頭一看:是父親。敘利亞哭了,父親咽了淚吻著兒子的臉,然后把他抱回了房間,讓母親吻他。然后父親把敘利亞抱回自我床上后,他替敘利亞整好枕頭,蓋上棉襖,唱起了動聽的搖籃曲,勞累了一天的敘利亞就這樣在父愛的籠罩下睡著了。
讀完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天下所有父母對自我孩子無私的愛和望子成龍的情緒;同時令我們感動的是主人公年紀雖小但急于為家庭分擔壓力的行為。
我想對敘利亞說:“敘利亞,你真棒,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p>
多讀書的心得體會篇四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有人說:“一本教育雜志,也應當是一所學校,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有切實、具體的能夠給讀者以啟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務……”而《初中數(shù)學教師》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實用,可讀性強,資料實在,在推動教學改革、傳遞教學信息方面都有獨到之處。
如今,做為一名初中數(shù)學教師,我更加期望能在教學方面得到一些切實具體的幫忙,《初中數(shù)學教師》將怎樣處理教材難點,怎樣設計創(chuàng)造性教學方案等都為我們想到了。她的教學點評中肯,教案設計新穎,教學隨筆精致。她貼近教改前沿,是初中數(shù)學教改的沖鋒號。
在轟轟烈烈的教改之風中,《初中數(shù)學教師》宣揚對學生做為“人”的尊重;宣揚對學生生命的喚醒與賞識;宣揚人格平等基礎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們用心靈感受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智慧開啟智慧。因此,每當我竭盡所能地傳授知識給學生卻看到學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時,我都能從《初中數(shù)學教師》中再次找尋到信心的起點;每當遇到教學中我自我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識時,《初中數(shù)學教師》為我解決了燃眉之急;每當我想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chuàng)新時,都是《初中數(shù)學教師》為我導航,讓我有所創(chuàng)想,尋找到教學的“亮點”。閑暇時翻看一下里面的資料,總是對自我教學的一個充電。學記》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學然后知不足也。”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明白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愚以為,教師不僅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后知困,學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學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教學中最大的樂趣。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徑。教師這天的學習主要不是記憶超多的知識,而是掌握學習的方
法——明白為何學習?從哪里學習?怎樣學習?如果一個老師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即使他教的門門功課都很優(yōu)異,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學習者。因為這對于處在終身學習時代的人來說,不啻是一個致命的缺陷。學習型社會為全體社會成員帶給了充裕的學習資源。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識經濟大潮中,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應認準自我的人生坐標,找準自我的價值空間。教書的生活雖然清貧,但一本好書會使我愛不釋手,一首好詩會使我如癡如醉,一篇美文會使我百讀不厭。我深深地明白,只有樂學的教師,才能成為樂教的教師;只有教者樂學,才能變成為教者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