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梅州靈光寺導游詞篇一
請允許我做一下自我介紹,我是錦州中旅的導游員,我叫,非常高興認識大家。那么這次為期一天的旅游就有我陪您度過,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我們旅行社的全體員工對您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更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支持。在一天的旅行中當您有什么困難和要求請及時與我聯(lián)系,我將竭誠為您服務(wù)。
我們途中大概需要二個小時的時間,途經(jīng)凌海市、石山鎮(zhèn)、北寧市閭陽鎮(zhèn)最終到達我們的目的地寺廟。寺廟所地,北寧市長興店鎮(zhèn),文化進步經(jīng)濟繁榮,物產(chǎn)豐富,交通便利。這里是東北葡萄生產(chǎn)第一鎮(zhèn)。農(nóng)民的水果儲藏業(yè)也十分發(fā)達。寺廟已敞開胸懷,真誠地歡迎天下朋友來這里沐浴吉祥和幸福。
據(jù)記載:寺廟始于北魏。歷代多有開發(fā)重建,尤其在明萬歷年間重修為盛?,F(xiàn)經(jīng)當?shù)卣甑男迯?、建設(shè),使古寺更興,如今,寺廟已經(jīng)成為聞名遐邇的旅游風景區(qū)。同時,又是省批準的宗教活動點。
整個寺廟分為下院、中院、上院、文殊院四個院。整個寺院以上院石洞中供奉的佛像為主,為游人稱道、敬仰。又因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著稱,善良的人們賦予其許多優(yōu)美的傳說,而且,這些傳說都與周圍絢麗多姿的自然景觀溶為一體。
首選映入眼簾的是寺廟的山門,山門是由北京清華大學建筑設(shè)計院設(shè)計。形象是糅合中國古代牌坊與塔的造型,正面是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趙樸初題寫“寺廟”三個字,經(jīng)過一段路我們可以看見山門的舊址,也是由趙樸初老先生題詞的。
在石路兩側(cè),有一對蒼松結(jié)伴而立,兩樹的蒼枝綠葉在空中錯錯相交。遠遠望去,好像一對情意綿綿的戀人,摟腰搭肩共述衷腸。因此,人們稱之為“松人戀”。相傳,在很早年間,山下有一對青年男女,男的叫小松,女的叫小青,他們從小青梅竹馬,長大情投意合,彼此都產(chǎn)生了愛慕之情。一對戀人面對青山、綠水、訂下了百年之好。然而,天有不測之風云,好事多磨早就對小青垂涎三尺的王財主趁虛而入。他又是用勢力威脅,又是用財富引入引誘,非要娶小青做妾不可。
在他的威逼、引誘下,小青的父親竟答應把小青嫁給老財主。小青姑娘哭得死去活來。趁著月色,逃出家門,悄悄地找到小松,兩人抱頭痛哭,覺得無路走。他們面對腳下的萬丈深淵,雙雙對天長嘆,然后把一橫,手挽手向萬丈深淵跳去。跳下后,他們覺得身邊呼呼的風響,而身子卻騰空而起,不但沒有墜落,反面隨風飄向上院的石洞中。睜眼一看,見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太太,手端著一碗水站在他們的面前,笑吟吟地說:“年輕人,風浪已過,回家成親去吧!切記,萬事不可輕生,只要心中有佛就可逢兇化吉?!边@對年輕人大吃一驚,知道遇見了活菩薩,連忙回家,各自把這一奇遇對家人講了。而家人告訴他們昨夜里那個欲強娶小青為妾的老財主已墜崖而死。為紀念這個奇遇,小青和小松結(jié)婚的當天,就在通往下院的路上種了一對青松。人們都把這對青松看作平等、友好、善良戀情的象征,盡力地保護它們的生存。
過了戀人松我們就到了寺廟的下院,下院是大雄寶殿和韋馱殿。大雄寶殿內(nèi)供奉了三尊菩薩,中間一尊是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佛,左邊是地藏五菩薩,保壽保平安的,右邊是觀世音菩薩。對面就是護法韋馱殿和四大天王,它們是保護佛祖的。
出了下院登上石階,整個寺廟共有1088個石階。繼續(xù)向前走就是藥師殿,藥師殿中供奉三尊菩薩,中間的是藥師傅,左邊是日光菩薩,右邊是月光菩薩,他們?nèi)鸷戏Q“東方三圣”。他們的意思是日月東升,它們放射地光芒照射著眾生,使人們得到快樂和健康。過了藥師殿向前走,就到了中院。中院有進香殿,里面供奉的是觀音菩薩的下身。進香殿也是為了一些老弱病殘的人修建的,他們上不了上院老母洞中,就在這里為老母進香,而老母洞正與進香殿垂直相望,我們上香時仿佛老母正在望著我們一樣。
過了進香殿,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關(guān)口,由小篆體書寫的三個字“抱曲關(guān)”。過了抱曲關(guān),就是九道彎,又稱九曲云階。
九道彎穿云破霧,懸架山崖,時而順峰盤旋而上,時而沿坡迂回通幽,真是九曲婉轉(zhuǎn),妙趣橫生。
九道彎是通往上院的必經(jīng)之路,其山勢復雜,路線難選。據(jù)說,為打通來往上院的山路,寺院主持僧人請遍能工巧匠,沿峰嶺查看,都沒能設(shè)計出最理想的路線。正當眾人面對險峰峻嶺為難時,忽然有一紅衣少女盈盈走來,面對眾人微微一笑,轉(zhuǎn)身向上院走去。身后留下一條長長的彩帶。只見這條彩帶時而穿峰越嶺,時而通幽饒谷,飄飄灑灑直通上院。
面對這條奇異的彩帶,眾工匠眼睛一亮:啊!這正是神仙所賜的絕妙通道線路。于是大家一起動手沿著彩帶飄過的路線設(shè)計,修建了這條著名的“九曲云階”。
寺廟的最高峰就是文殊院,里面供奉的就是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征。為孩子、為家人、為朋友求學的不妨去拜拜。
寺廟寺院的景觀到此結(jié)束了,但它的自然風光依然讓我們回味無窮,在后山有茂密的森林,有盛開的山花,景色飴人。在我們拜過老母有閑暇時間的時候,不妨可以去感受一下閭山的情趣。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進入了錦州市區(qū),為期一天的旅行到這就要結(jié)束了,再次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支持,也再次歡迎您到我們中旅來做客,我們將以更完善的條件為您服務(wù)。再見!
梅州靈光寺導游詞篇二
靈光寺坐落于梅縣雁洋鎮(zhèn)陰那山腰海拔約500米處,寺內(nèi)面闊三間、進深七間,面積6000多平方米。與韶關(guān)南華寺、廣州光孝寺,潮州開元寺并稱廣東四大名寺。唐代高僧潘了拳來此開山建茅,圓寂后,唐朝咸通二年(公元861年)人們開始建寺,原名圣壽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粵東御史梅鼎來此捐錢擴建,更名靈光寺。梅州靈光寺為什么要改名靈光寺呢?這里有一段傳說。相傳明洪武十三年七月,粵東監(jiān)察御史梅鼎出巡視察,忽遇狂風暴雨。就在這危急之時,一位和尚救了他。一天,梅御史來到梅州陰那山圣壽寺進香,發(fā)現(xiàn)一尊佛像與救命恩人一模一樣。梅御史撥出白銀千兩,擴建修寺。梅御史念開山祖潘了拳威靈光大,便將"圣壽寺"改名為"靈光寺。與全國各地的寺廟相比,靈光寺有三個非常與眾不同的地方,被稱為“三絕”或“三怪”。接下來請大家隨我參觀靈光寺。
前面就是是由香港嘉應商會永遠榮譽會長曾憲梓先生捐建的山門,碉龍畫風,極其華麗。因因為寺院大多數(shù)居于山林之中,故又稱山門殿,現(xiàn)已成為專門名詞,即使在平原也稱山門。因有空門(中)、無相門(東)、無作門(西)象征三解脫,所以又稱三門。
再往前走幾十個階梯,便可以看到寺前的草坪上有兩棵柏樹,一生一死,一枯一榮,這就是靈光寺三絕中的一絕——生死樹,當?shù)厝艘步兴皭矍闃洹⒎蚱迾?、神樹”,也被譽為“廣東寶樹的生死柏”生者高約30米,枝繁葉茂,傲然挺立;死的那棵高約27米,雖無半片葉子,但卻鐵骨錚錚,直指長空,枯而不朽。這兩棵柏樹是潘了拳在建圣壽寺之前栽種的,至今已經(jīng)有1100多年了。死的那棵已經(jīng)死了300多年,卻與生的那株幾乎同樣高大,前幾年,珠江電影制片廠曾拍過一部電影《生死樹》,就是以這兩株樹為背景。
來到靈光寺門口大家可以看到門匾上的“靈光寺”三字便是由梅鼎所寫的,下面嵌有一副對聯(lián)“陰那開山第一祖,靈光古剎不二門”。如果大家有興趣也可以琢磨琢磨!進入寺門,是四大天王殿,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掛著的是清康熙嘉應州舉人陳鶚薦所題的匾“頂外無山”,還有佛檐下的“空中有月”。
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是彌勒佛,據(jù)佛教說法,他是釋迦牟尼的法定接班人,不過,他要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后才能降臨人世,所以,彌勒佛是我們?nèi)碎g崇拜的“未來佛”。而且當他出世的時候便會佛光普照、五谷豐登,百姓都很期待他的降臨。在我國,彌勒佛的形象來源于一個布袋和尚。唐末五代的梁朝,浙江的奉化有一位和尚名叫“契此”他長得矮矮胖胖,肚子特別大。平時他瘋瘋癲癲,常常背一個布袋,面帶笑容的四處化緣,又常常示人兇吉,還十分靈驗,所以有很多百姓信仰他,人們都稱他為布袋和尚。臨終時,他說了一句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因此,人們認為布袋和尚就是彌勒佛的化身。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彌勒佛,大耳垂肩,橫額方面,一副細眉善目的笑模樣。正因為他整天歡天喜地的迎接大家,世人一見就會覺得“皆大歡喜”,所以我們中國在建寺廟的時候,都喜歡吧彌勒佛像放到前面。
彌勒佛兩邊的是四大天王像。據(jù)佛教說法,四大天王各持一方,護國安民、揚善除惡。大家看,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劍,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北方多聞天王手持傘,西方廣目天王手持蛇,分別象征風調(diào)雨順,代表了人們想要國泰民安的心愿。
來到后面的屏風,我們看到的是佛教護法天神韋馱。據(jù)佛教傳說,韋馱以善走如著稱,佛祖圓寂后,有邪魔把佛祖的遺骨偷走了,是韋馱奮力追回,所以,他被認為能驅(qū)除邪魔,保護佛法。這尊韋馱頭像威風凜凜,手持降魔金剛杵。其實韋馱的不同姿勢對于行者僧有不同的含義,如果是雙手合掌捧杵,則表示寺廟歡迎掛單和尚,可以讓他們白吃白住。而如果是像這尊一樣握杵拄地,則表示這個寺廟是不歡迎掛單和尚的。
寺里最壯觀的主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佛教舉行儀式的主要場所。在古印度佛教徒都尊稱釋迦牟尼為“大雄”,意為他像大勇士一樣無所畏懼,所以大雄寶殿供奉的主尊佛像是釋迦牟尼。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三尊佛像,中間那位就是釋迦牟尼,他坐在蓮臺上,顯得出淤泥而不染,十分圣潔;頭部后面的是摩尼鏡,象征智慧和光明。左邊這位手托小塔的佛祖是東方琉璃世界教主,叫做“清災消炎藥佛師”;右邊這位手托蓮臺的佛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叫做“阿彌陀佛”。在大雄寶殿里,供奉著橫三世佛,在橫三世佛面前還供奉一尊身穿黃袍的道人,他就是靈光寺的開山祖師爺潘了拳,法號叫慚愧祖師。說起這位開山祖師,還有一段故事。潘了拳是福建沙縣人,出生時便握拳不張,故潘父給他取名潘拳。
三個月后,來了一位高僧,見到小潘拳便十分喜愛,在他的左手上寫了個了字,神奇的是,寫完后小潘拳的手就張開了,為了感謝這位高僧,就把兒子的名字改為潘了拳。高僧在臨行前對潘父說:“一定要好生照料此兒,長大后必成佛祖”,說完就不見了。果真如他所言,潘了拳十多歲的時候便云游四方,一天來到大埔蓮花山脈遙望陰那山主峰,形似五指拿云,覺得這個地方跟自己很有緣分,于是決定不再云游,在此開山建茅。潘了拳為當?shù)匕傩兆隽撕芏嗪檬聦嵤?,他想用更多的時間為百姓祈福消災,不過七七四十九歲就圓寂了,心生內(nèi)疚,自號慚愧,于是后人尊稱他為慚愧祖師。
大雄寶殿里經(jīng)常香煙鼎盛,但不管任何情況下,都沒有香煙薰人,是什么原因呢?傳說是因為殿頂?shù)脑寰鸬淖饔谩_@個藻井,是用1000多塊精制的長方木構(gòu)成的螺旋形藻井,俗稱為菠蘿頂,結(jié)構(gòu)巧妙奇特,是寺廟建筑藝術(shù)的杰作。在我國這樣的菠蘿頂僅有兩處,另一個是北京天壇的方形藻井。這個菠蘿頂妙就妙在它會把大殿內(nèi)的香煙及時吸到殿頂迅速排出,而不會使殿內(nèi)游人被煙嗆著。這就是我們靈光寺的“二絕”。
那么第三絕是什么呢?大家請看,在大雄寶殿后面山上綠樹繁蔭,但大殿屋頂上卻沒有一片樹葉,這究竟是什么原因?請大家好好想想,相信你們會想出很好的理由來。
接下來,我們參觀的'是十八羅漢堂。我國在晚唐和五代時期,多以十六羅漢為主,北宋后才開始盛行十八羅漢。那么多出來的這兩位是哪兩位羅漢呢?一般民俗的說法是降龍和伏虎羅漢,他們都是釋迦牟尼的親傳弟子,佛祖圓寂時特意囑咐讓他們不入涅槃,永駐人間,弘揚佛法。
與十八羅漢堂相對應的就是二十四諸天堂,他們是掌管日月星辰、水火、風雨雷電等的天神,他們的法器和兵器都是神通廣大的象征。據(jù)有關(guān)部門考證,我國的諸天神像在宋代以后才有,而且他們的形象是摹仿我國封建王朝百官的。靈光寺除了所介紹的這些殿宇外,還有金剛殿、觀音閣、鐘鼓樓、經(jīng)堂、客堂、齋堂等。此外靈光寺還有不少的傳說,例如:五色雀、片生熟魚、無篤石螺等,其中無篤是客家話,意思是沒有尾巴,這些傳說都給靈光寺增添了一層神秘感。
在此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還可以親眼目睹靈光寺三絕。相信不久的將來這座古老而神秘的寺廟一定會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更加吸引游人前來參拜、游覽!
梅州靈光寺導游詞篇三
親愛的團友們:
你們好!
我是你們今天導游,我們所處的位置是梅州千佛塔寺。
千佛鐵塔鑄于南漢大寶八年(公元965年),當年坐鎮(zhèn)在本邑的修慧寺中,清代州官又將其遷于齊州寺中(這兩古寺早已湮沒)。千佛鐵塔共七層,高4.2米,底寬1.6米,四方形,塔身鑄有千佛,故名千佛塔。
千佛鐵塔日久損毀,清末本邑愛國詩人黃遵憲搜集鐵塔殘片,收藏于人境廬,作千佛塔歌并序,以紀其事。1935年始,由梅縣縣長彭精一與黃任寰師長將鐵塔移于東山嶺上,建八角亭保護。由于時代變遷,鐵塔被圍在鋼鐵廠內(nèi),遭受污染,損毀日重,加于游人不便瞻觀,輿論紛紛呼吁加以保護。
1989年冬,明慧法師應梅州佛教協(xié)會邀請,從韶關(guān)云門寺回歸鄉(xiāng)梓,在當年遠照法師發(fā)起籌建的普同塔院,協(xié)助弘揚佛法及擴建道場。
1990年春節(jié),由明慧法師發(fā)起,在眾緣支持下,擇普同塔院后蓮花山頭,興建九層花崗石塔,保護文物。這一善舉,得到當?shù)卣吧鐣t達的響應,旋即得到省文物部門的批準“同意遷建,經(jīng)費自籌”。
同年7月,由市、縣、區(qū)各級有關(guān)領(lǐng)導,佛門大德佛源大和尚、圓徹法師、海內(nèi)外護法善信成立千佛塔籌委會,由明慧法師負責,積極籌集資金,足跡遍及海內(nèi)外,得到到華僑、港澳鄉(xiāng)賢熱心支持,佛教居士紛紛前來義務(wù)工作。
1991年12月3日,千佛塔正式奠基興建。1993年2月6日,主塔工程封頂,將千佛鐵塔補鑄完善,遷入石塔底層保護,并續(xù)建三層塔臺。千佛塔是用花崗巖筑砌而成,結(jié)構(gòu)堅固,有防震、避雷、防風及現(xiàn)代照明設(shè)備。塔共九層,高36米,八角形,宏偉壯觀。第一層外墻有6尊護塔天王石雕像,正門為趙樸老題匾及對聯(lián),二至八層塔身外墻共有32尊石雕佛像,內(nèi)墻則浮雕千尊漢白玉佛像,各層門均有海內(nèi)外大德題聯(lián),九層供奉數(shù)千尊鎏金佛像,塔頂托起一座七層小石塔,形成塔中有塔,塔上有塔的特色。塔臺周圍石欄雕刻著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圖,42幅五百羅漢圖及48幅花鳥吉祥動物圖等,第二層塔臺、正門及兩側(cè)各有石雕麒麟及石獅,工藝精妙絕倫。
整座寶塔建筑堪稱中華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的瑰寶,亦是梅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塔燈高照,稱謂是"嶺南明珠",前來朝禮者絡(luò)繹不絕。
千佛塔寺以石塔為中心,依山建筑,歷十余載,日趨完善。其中千佛寶殿是當前罕見的傳統(tǒng)古建筑,正門六條青龍花崗石穿花雕刻石柱,殿內(nèi)正中是千佛繞毗盧,兩側(cè)供奉18尊1米多高木雕金身羅漢,墻上是24諸天及文殊、普賢說法巨型敦煌壁畫,手出名家,栩栩如生。
20__年落成的佛陀教育培訓中心大樓,高5層,建筑面積三千多平方米,其中第三層為可容納1000多人的大禮堂,第五層為藏經(jīng)樓,其余樓層設(shè)有教室、圖書館、檔案室、資料室、閱覽室、電腦室、禪堂、法師休息室等。
另有三圣殿、藥shi殿、鐘樓、鼓樓、法堂、僧舍、上客堂、茶軒、齋館、大寮形成規(guī)模恢宏的殿宇群。翹角飛檐,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香云彌漫。寺中景點密布,"極樂世界"、"日月回廊"、"九龍吐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影雕回廊"、"詩畫長廊"、"望江觀音"、"滴水觀音"、文殊亭、普賢亭、劍英亭、碧華亭、杲日亭等等。特別是塔后"極樂世界"有天池、天橋,噴流飛濺,鳥語花香,左右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石雕巨像兀立天池中,游人瞻仰,凈化身心。亭臺樓閣,流光溢彩,四季花木蔥籠,綠草如茵,佛號聲聲,梵樂悠揚,晨鐘暮鼓,發(fā)人深省,不啻人間凈土也。
寺院于20__年成立佛陀教育培訓中心,以培養(yǎng)高素質(zhì)的僧才。目前,已具備基本的軟硬件設(shè)施,并獲得廣東云門佛學院同意設(shè)立佛學院女眾部。同時發(fā)展慈善教育事業(yè),凈化人心,回報社會。
寺院管理制度完善,依戒依律而行,現(xiàn)有150多位尼僧在此過叢林生活,布薩羯摩,結(jié)夏安居,如理如法,精進為道,愛國愛教,道風遠播,享譽海內(nèi)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