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春天的散文摘抄篇一
唐宋人似乎不怎么講究大吃大喝。杜甫的《麗人行》里列敘了一些珍饈,但多系夸張想象之辭。五代顧閎中所繪《韓熙載夜宴圖》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過八品,四個高足的淺碗,四個小碟子。有一碗是白色的圓球形的東西,有點像外面滾了米粒的蓑衣丸子。有一碗顏色是鮮紅的,很惹眼,用放大鏡細看,不過是幾個帶蒂的柿子!其余的看不清是什么。蘇東坡是個有名的饞人,但他愛吃的好像只是豬肉。他稱贊“黃州好豬肉”,但還是“富者不解吃,貧者不解煮”。他愛吃豬頭,也不過是煮得稀爛,最后澆一勺杏酪?!永蚁氡厥撬崂锕緡\的,可以解膩。有人“忽出新意”以山羊肉為玉糝羹,他覺得好吃得不得了。這是一種什么東西?大概只是山羊肉加碎米煮成的糊糊罷了。當(dāng)然,想象起來也不難吃。
宋朝人的吃喝好像比較簡單而清淡。連有皇帝參加的御宴也并不豐盛。御宴有定制,每一盞酒都要有歌舞雜技,似乎這是主要的,吃喝在其次。幽蘭居士《東京夢華錄》載《宰執(zhí)親王宗室百官入內(nèi)上壽》,使臣諸卿只是“每分列環(huán)餅、油餅、棗塔為看盤,次列果子。惟大遼加之豬羊雞鵝兔連骨熟肉為看盤,皆以小繩束之。又生蔥韭蒜醋各一碟。三五人共列漿水一桶,立杓數(shù)枚”?!翱幢P”只是擺樣子的,不能吃的?!胺灿缰恋谌K,方有下酒肉、咸豉、爆肉、雙下鴕峰角子。”第四盞下酒是子骨頭、索粉、白肉胡餅;第五盞是群仙、天花餅、太平畢羅、干飯、縷肉羹、蓮花肉餅;第六盞假圓魚、密浮酥捺花;第七盞排炊羊、胡餅、炙金腸;第八盞假沙魚、獨下饅頭、肚羹;第九盞水飯、簇下飯。如此而已。
宋朝市面上的吃食似乎很便宜?!稏|京夢華錄》云:“吾輩入店,則用一等玻璃淺碗,謂之‘碧碗’,亦謂之‘造羹’,菜蔬精細,謂之‘造’,每碗十文?!薄稌蓸恰窏l載:“止兩人對坐飲酒……即銀近百兩矣。”初看嚇人一跳。細看,這是指餐具的價值——宋人餐具多用銀。
幾乎所有記兩宋風(fēng)俗的書無不記“市食”。錢塘吳自牧《夢粱錄》《分茶酒店》最為詳備。宋朝的肴饌好像多是“快餐”,是現(xiàn)成的。中國古代人流行吃羹。“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不說是洗手炒肉絲?!端疂G傳》林沖的徒弟說自己“安排得好菜蔬,端整得好汁水”,“汁水”也就是羹。《東京夢華錄》云“舊只用匙今皆用筋矣”,可見本都是可喝的湯水。其次是各種菜,雞、鴨、鵝。再次是半干的肉脯和全干的肉。幾本書里都提到“影戲”,我覺得這就是四川的燈影牛肉一類的東西。炒菜也有,如炒蟹,但極少。
宋朝人飲酒和后來有些不同的',是總要有些鮮果干果,如柑、梨、蔗、柿,炒栗子、新銀杏,以及萵苣、“姜油多”之類的菜蔬和瑪瑙餳、澤州餳之類的糖稀?!端疂G傳》所謂“鋪下果子按酒”,即指此類東西。
宋朝的面食品類甚多。我們現(xiàn)在叫做主食,宋人卻叫“從食”。面食主要是餅?!端疂G》動輒說“回些面來打餅”。餅有門油、菊花、寬焦、側(cè)厚、油鍋、新樣滿麻……《東京夢華錄》載武成王廟海州張家、皇建院前鄭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爐。五十幾個爐子一起烙餅,真是好家伙!
遍檢《東京夢華錄》、《都城紀(jì)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粱錄》、《武林舊事》,都沒有發(fā)現(xiàn)宋朝人吃海參、魚翅、燕窩的記載。吃這種滋補性的高蛋白的海味,大概從明朝才開始。這大概和明朝人的縱欲有關(guān)系,記得魯迅好像曾經(jīng)說過。
宋朝人好像實行的是“分食制”?!稏|京夢華錄》云“用一等玻璃淺碗……每碗十文”,可證?!俄n熙載夜宴圖》上畫的也是各人一份,不像后來大家合坐一桌,大盤大碗,筷子勺子一起來。這一點是頗合衛(wèi)生的,因不易傳染肝炎。
春天的散文摘抄篇二
“雪花、冰花、臘梅花……”我的小孫女這一陣?yán)鲜浅@首兒歌。其實她沒有見過真的臘梅花,只是從我畫的畫上見過。
周紫芝《竹坡詩話》云:“東南之有臘梅,蓋自近時始。余為兒童時,猶未之見。元祐間,魯直諸公方有詩,前此未嘗有賦此詩者。政和間,李端叔在姑溪,元夕見之僧舍中,嘗作兩絕,其后篇云:‘程氏園當(dāng)尺五天,千金爭賞憑朱欄。莫因今日家家有,便作尋常兩等看。’觀端叔此詩,可以知前日之未嘗有也?!笨此囊馑迹D梅是從北方傳到南方去的。但是據(jù)我的印象,現(xiàn)在倒是南方多,北方少見,尤其難見到長成大樹的。我在頤和園藻鑒堂見過一棵,種在大花盆里,放在樓梯拐角處。因為不是開花的時候,綠葉披紛,沒有人注意。和我一起住在藻鑒堂的幾個搞劇本的同志,都不認識這是什么。
我的家鄉(xiāng)有臘梅花的人家不少。我家的后園有四棵很大的臘梅。這四棵臘梅,從我記事的時候,就已經(jīng)是那樣大了。很可能是我的曾祖父在世的時候種的。這樣大的臘梅,我以后在別處沒有見過。主干有湯碗口粗細,并排種在一個磚砌的花臺上。這四棵臘梅的花心是紫褐色的,按說這是名種,即所謂“檀心磬口”。臘梅有兩種,一種是檀心的,一種是白心的。我的家鄉(xiāng)偏重白心的,美其名曰“冰心臘梅”,而將檀心的貶為“狗心臘梅”。臘梅和狗有什么關(guān)系呢?真是毫無道理!因為它是狗心的,我們也就不大看得起它。
不過憑良心說,臘梅是很好看的。其特點是花極多,——這也是我們不太珍惜它的原因。物稀則貴,這樣多的花,就沒有什么稀罕了。每個枝條上都是花,無一空枝。而且長得很密,一朵挨著一朵,擠成了一串。這樣大的四棵大臘梅,滿樹繁花,黃燦燦地吐向冬日的晴空,那樣地?zé)釤狒[鬧,而又那樣地安安靜靜,實在是一個不尋常的境界。不過我們已經(jīng)司空見慣,每年都有一回。
每年臘月,我們都要折臘梅花。上樹是我的事。臘梅木質(zhì)疏松,枝條脆弱,上樹是有點危險的。不過臘梅多枝杈,便于登踏,而且我年幼身輕,正是“一日上樹能千回”的時候,從來也沒有掉下來過。我的姐姐在下面指點著:“這枝,這枝!——哎,對了,對了!”我們要的是橫斜旁出的幾枝,這樣的不蠢;要的是幾朵半開,多數(shù)是骨朵的,這樣可以在瓷瓶里養(yǎng)好幾天——如果是全開的,幾天就謝了。
下雪了,過年了。大年初一,我早早就起來,到后園選摘幾枝全是骨朵的臘梅,把骨朵都剝下來,用極細的銅絲——這種銅絲是穿珠花用的,就叫做“花絲”,把這些骨朵穿成插鬢的花。我們縣北門的城門口有一家穿珠花的鋪子,我放學(xué)回家路過,總要鉆進去看幾個女工怎樣穿珠花,我就用她們的辦法穿成各式各樣的臘梅珠花。我在這些臘梅珠子花當(dāng)中嵌了幾粒天竺果,——我家后園的一角有一棵天竺。黃臘梅、紅天竺,我到現(xiàn)在還很得意:那是真很好看的。我把這些臘梅珠花送給我的祖母,送給大伯母,送給我的繼母。她們梳了頭,就插戴起來。然后,互相拜年。我應(yīng)該當(dāng)一個工藝美術(shù)師的,寫什么屁小說!
春天的散文摘抄篇三
醒來時,他發(fā)現(xiàn)自己被一個好心的老和尚收留在廟里。老和尚聽了賭漢的哭訴,向他講了許多戒賭的方法。老和尚最后說:“賭,其實是貪欲在作怪,這是人人心里都有的一道坎兒,跨過了這道坎兒,也就沒有了貪欲,也就不會再賭了?!闭f得賭漢淚眼模糊。
賭漢留在廟里,除了做一些雜事便游山玩水。過了些日子,賭漢外出游玩,隔三岔五帶回些銀子交給老和尚。老和尚以為賭漢舊病復(fù)發(fā),不但不接他的銀子,反而要趕他走。賭漢真誠地說:“師父盡管放心,這銀子來路正,不是偷的搶的,更不是賭來的,我上頂著天,下踩著地,面對著救命恩人,愧對著老婆兒女,今生今世再也不會去賭了?!庇谑抢虾蜕蟹判牡亟恿算y子。
老和尚找到了這塊青石。一場雨過后,果然就有滿滿的一窩兒銀子。
賭漢最終跨過了心中的貪欲那道坎兒,所以賭漢不但徹底戒了賭,而且把上天賜予自己的生財之道,毫不猶豫地饋贈給了救命恩人,因此變得令人欽敬;老和尚修煉大半生,可關(guān)鍵時刻卻沒能跨過貪欲這道坎兒,令人恥笑。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里何嘗沒有這道坎兒?跨過這道坎兒,也就避免了許許多多的罪惡和悲劇。為官為民莫不如此。當(dāng)然,這需要大氣力,需要真功夫。
春天的散文摘抄篇四
在和縣,很少有人知道栗家山。我若不是20年前岳父病逝后葬在栗家山,也不知道更不可能看到在那一馬平川的縣城北郊,竟然會有一座高挺突兀頂端又非常平坦的土山。此山屬于和縣歷陽鎮(zhèn)公路行政村勤王莊自然村,它南與縣城北門汽車站只有三、四華里,北與原城北公社所在地的“二郎廟”僅有半里多路,東與“巢寧路和縣段收費站”的距離不足百米。
妻子的娘家就在勤王莊,她說小時候因放鵝、割豬草或挖野菜經(jīng)常上栗家山。這里全是貧瘠的黃粘土,山巔上只能種一些“望天收”的旱谷雜糧,山角和山腰上一些高高低低的崗垅子都成了墳塋地。妻子經(jīng)常看到一些被暴雨沖刷而裸露在黃土之外的灰陶片,有時碰巧還能刨到一些刻有各種印紋圖案的破罐子,所以她一直認為,這里極有可能是古代一座墳?zāi)梗蚴且粋€古跡遺址,否則這里不可能莫名其妙出現(xiàn)一座土山的。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妻子的話果然得到了驗證。這一天,縣政府在此山的東坡上特意栽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道:“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栗家山遺址”。可它到底是什么遺址呢?村上的人都不知道。自從岳父逝世后,我對栗家山神秘的存在也越來越感興趣,經(jīng)打聽才驚喜地獲悉,這個不太起眼的土墩子竟是商周時期的一處遺址,其年代比秦始皇陵還要久遠,當(dāng)然,它雖然無法與秦陵相比,但它足以說明了和縣歷史文化底蘊的厚重。
今年是岳父逝世20年的祭年,我和妻子在清明節(jié)后第一個周日的下午來到了栗家山掃墓。我們在栗家山南麓公墓前的一個路口下了車,此時雖然已避開了祭祀的高峰,但仍然看到公墓里有人在虔誠地為逝去的親人鳴放著爆竹、焚燒著紙錢、敬奉著水果和鮮花等。我佇立于路口向北凝視著,眼光穿過公墓,看到遠處的栗家山靜靜地矗立在那里,它高約六七米,方圓四、五百米。在明媚的陽光里,它極象廣袤的草原上新搭起的一座蒙古包,又象被狀若滔天白浪的蔬菜大棚包圍著的一座海島,使我們產(chǎn)生許多神奇的遐想。
岳父的墳位于栗家山的西南部,所以我和妻子只好繞過公墓,向北踏上了一條彎彎曲曲的上山小路。妻子雖已中年,但她一踏上這條芳草盈地的小路后,仿佛變成了一只快樂的小鳥,興奮得一會兒跑一會兒笑,仿佛一下子年輕了許多。尤其是她那腳蹬白色旅游鞋身穿鮮紅羊毛衫的身影,在綠色世界的映襯下,顯得更加艷麗、飄逸、動人。妻子的記性真好,每看到路邊或田埂上出現(xiàn)的一種花草時,她都能如數(shù)家珍地叫出名字來,如青菜頭、馬蒗頭、萵萵頭、野蒿子、茅杖子、外歪腸、扒根草、紅花草、薺菜、苜蓿菜、螞蟻菜、瓦蜇菜、菊花腦、野小蒜、野草莓、蘿卜茵子、狗尾巴草和“豬耳朵邊子”等等。面對這些或青或紅或黃或白的花花草草,心地善良的妻子有時不知如何下腳是好,生怕踩傷了它們,因為它們給我們帶來了綠色,帶來了溫情,帶來了芬香,帶來了美好的回憶,帶來了生命旺盛的春天。
春天的散文摘抄篇五
眼下雖然天氣寒冷,我家的陽臺卻迎來了春天。
我買的這套房子并不起眼,看中它,就為陽臺合意:大而南向,視野也較開闊,舉目可見遠處的青山,若不是對面樓房遮蔽,山下的湖水也能收入眼底;從晨曦初起到落日余暉,陽臺上始終是滿滿的陽光。幾盆月季花花事正盛,紅的,粉的,開得滿枝滿缽,兩三只本該歸土的小飛蟲在花葉間尋覓什么,它們似乎忘記了冬天的存在。
月季在秋日不明究里地死了一盆,痛惜之余,一日忽然驚喜地看見泥里綻出兩片芝麻粒大小的綠芽,是月季花魂死而復(fù)生?綠芽漸大,長出小而圓的葉片,直到抽苔出一叢須葉,我才發(fā)現(xiàn)它不過是一株常見的青草。我家高在四樓,種子從何而來?匪夷所思。草也是生命,來了就是緣分,我像侍弄花一樣待它,日日也給它澆水;陽光撫慰著它,直至雪天它仍郁郁蓊蓊地活著---草一般活不過冬天的,它四周的老葉雖已枯黃,中心仍不斷有新綠冒出尖來。陽臺有春天的小氣候,連植物也不辨冬春了。
家有陽臺真好!
妻也喜歡陽臺,妻愛洗曬,最稱心陽臺是個好曬場。當(dāng)年住大雜院,彼此蓬蓽遮擋,冬日的陽光金貴得很,正午才在窗上打個照面。院里的曬場不過巴掌大,妻最愁衣被無處曬,倘若預(yù)報第二日是晴天,便連夜大洗,搶在次日一早曬出去,稱之為趕太陽。為爭曬場,鄰里之間雖未當(dāng)面失和,暗中時有齟齬。妻有時占不到位置,就到外面街上曬,掇個凳子坐一旁照看,從早至晚,吃飯都端著碗守著,街上風(fēng)冷,飯吃不到一半就涼了。妻不以為苦,在收衣時,高興地拍打著曬得干透了的衣被,對老天爺贊不絕口。
現(xiàn)在好了,陽臺陽光充足,五根竹篙直直地伸出去,任多少衣被也曬了,再也不用趕太陽。妻常在陽臺上憶苦思甜,感念今天的好時光,住上了有陽臺的房子,再也不受冬天的苦楚。
我們的生活已離不開陽臺。有時我們就在陽臺上開飯,小桌小椅鋪排開,中午陽光和煦,看樓下街景,望遠處青山,非常開懷。閑時我們也愛待在陽臺,看看書,喝喝茶,聊會天,甚至與老婆玩小時候的玩意:下軍棋。兩人常為一著棋爭得面紅耳赤,爭得渾身發(fā)熱,肋下冒汗,這哪是過冬啊?家有陽臺真好!家有陽臺便沒有冬天---時令也是可以改變的。
我想,人生之所以感到春光明媚,就在于心中始終有一個陽光照耀的陽臺,即或有時境遇處于嚴(yán)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