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語文文言文??贾R點 語文文言文??汲WR篇一
1、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2、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國人)
4、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不能說是設(shè)法生財)
5、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這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電腦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dāng)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jié)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迸袛嗑渲?,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者也?!痹诰淠┻B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語文文言文??贾R點 語文文言文??汲WR篇二
倒裝句
倒裝句主要有四種:
(1)主謂倒裝。在感嘆句或疑問句中,為了強調(diào)謂語而將它放到句首,以加強感嘆或疑問語氣。
(2)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dāng)賓語、疑問代詞充當(dāng)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biāo)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
(3)定語后置。古漢語中有時為了突出修飾語,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
(4)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
(1)主謂倒裝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后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xiàn)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diào)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diào)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
(2)賓語前置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放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有如下幾種情況:
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a介賓倒裝例: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裝,可譯為“為什么”微斯人,吾誰與歸?“吾誰與歸”是“吾與誰歸”的倒裝,可譯為“我和誰同道呢?”b謂賓倒裝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裝。古漢語中,疑問代詞做賓語時,一般放在謂語的前面??勺g為“有哪一樣”??鬃釉疲骸昂温?”“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裝??勺g為“有什么簡陋呢?”“何”,疑問代詞,“之”,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例:僵臥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裝,可譯為“不為自己感到悲哀”?!白浴?,代詞,在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于動詞前,以突出強調(diào)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例:蓮之愛,同予者何人?“蓮之愛”即“愛蓮”的倒裝,可譯為“喜愛蓮花”?!爸?,助詞,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鬃釉疲骸昂温小薄昂温小奔础坝泻温钡牡寡b??勺g為“有什么簡陋呢”?!爸保~,無實在意義,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
語文文言文??贾R點 語文文言文??汲WR篇三
一、常用實詞
知識點總結(jié)
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dāng)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shù)詞、量詞、代詞六類。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用法及意義,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關(guān)鍵。
積累卡片
常見文言實詞例釋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養(yǎng),奉養(yǎng)。例: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劌論戰(zhàn)》)
(3)怎么。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4)安穩(wěn),安定。例: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副詞,常與“不”連用,譯為“連……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記》)
(3)曾經(jīng)。例: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
(4)同“層”,重疊。例:蕩胸生曾云(《望岳》)
3.從
(1)跟,隨。例:戰(zhàn)則請從(《曹劌論戰(zhàn)》)/隸而從者(《小石潭記》)
(2)學(xué)習(xí)。例:擇其善者而從之(《論語。述而》)
(3)追尋。例:溯洄從之(《蒹葭》)
(4)依從。例:民弗從也(《曹劌論戰(zhàn)》)
(5)自,由。例:從口入,初極狹(《桃花源記》)
(6)在。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公輸》)
(7)堂房親屬。例:贈從弟(《贈從弟》)
(8)向。例:從鄉(xiāng)之先達(dá)執(zhí)經(jīng)叩問(《送東陽馬生序》)
4.得
(1)能夠。例:余因得遍觀群書(《送東陽馬生序》)
(2)領(lǐng)會。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4)實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獲得。例:優(yōu)劣得所(《出師表》)
5.道
(1)(正確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2)主張,思想,學(xué)說。例: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陳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禮記。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說。例: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