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大又粗又硬又爽又黄毛片,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国产男同GAYA片大全,一二三四视频社区5在线高清

當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作文 >> 噴泉實驗設計方案 單因素實驗設計方案(通用七篇)

噴泉實驗設計方案 單因素實驗設計方案(通用七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9 16:13:43
噴泉實驗設計方案 單因素實驗設計方案(通用七篇)
時間:2023-04-09 16:13:43     小編:zdfb

為保證事情或工作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開展,常常需要提前準備一份具體、詳細、針對性強的方案,方案是書面計劃,是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等。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方案范文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噴泉實驗設計方案 單因素實驗設計方案篇一

1、學習從土壤中分離、純化微生物的原理與方法。

2、學習、掌握微生物的鑒定方法。

3、對提取的土樣進行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培養(yǎng),并進行簡單的形態(tài)鑒定

二.實驗原理

α-淀粉酶是一種液化型淀粉酶,它的產生菌芽孢桿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淀粉類物質的土壤等樣品中。

從自然界篩選菌種的具體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個步驟:采樣、增殖培養(yǎng)、純種分離和性能測定。

1、采樣:即采集含菌的樣品

采集含菌樣品前應調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篩選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然后才可著手做各項具體工作。在土壤中幾乎各種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說是微生物的大本營。在土壤中,數(shù)量最多的當推細菌,其次是放線菌,第三霉菌,酵母菌最少。除土壤以外,其他各類物體上都有相應的占優(yōu)勢生長的微生物。例如枯枝、爛葉、腐土和朽木中纖維素分解菌較多,廚房土壤、面粉加工廠和菜園土壤中淀粉的分解菌較多,果實、蜜餞表面酵母菌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較多,油田、煉油廠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較多等。

2、增殖培養(yǎng)(又稱豐富培養(yǎng))

增殖培養(yǎng)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樣品中加入某些物質,并創(chuàng)造一些有利于待分離微生物生長的其他條件,使能分解利用這類物質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從而便于我們從其中分離到這類微生物。因此,增殖培養(yǎng)事實上是選擇性培養(yǎng)基的一種實際應用。

3、純種分離

在生產實踐中,一般都應用純種微生物進行生產。通過上述的增殖培養(yǎng)只能說我們要分離的微生物從數(shù)量上的劣勢轉變?yōu)閮?yōu)勢,從而提高了篩選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純種微生物就必須進行純種分離。純種分離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劃線分離法、稀釋分離法、單孢子或單細胞分離法、菌絲尖端切割法等。

三.實驗材料

1、器材:

小鐵鏟和無菌紙或袋(可省)、培養(yǎng)皿8個、載玻片、蓋玻片、普通光學顯微鏡、量筒、滴管、吸水紙、無菌水試管5支(每支4.5ml水)、燒杯3個、三角瓶5個、電爐、玻璃棒、接種環(huán)、鑷子、恒溫培養(yǎng)箱、高溫滅菌鍋、移液槍(槍頭10個)、天平、濾紙、ph試紙等。

2、試劑: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的原料(牛肉膏0.9g、nacl1.5g、瓊脂4.5g、蛋白胨3.0g)、lugol氏碘液、可溶性淀粉0.6g、結晶紫染液、番紅染液、95%乙醇、無菌水等。

3、土樣:取自桂林師專甲山校區(qū)藥用植物園面的土壤,地下10cm左右。

四.實驗方法步驟

1、采集土樣帶上小鐵鏟和無菌袋到土豆地采集較細碎土壤

2、樣品稀釋在無菌紙上稱取樣品1g,放入100ml無菌水的三角瓶中,手搖10分鐘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用1ml無菌吸管吸取0.5ml注入4.5ml無菌水試管中,梯度稀釋至10-6。

3、分離用稀釋樣品的同支吸管分別依次從10-6、10-5、10-4樣品稀釋液中,吸取lml,注入無菌培養(yǎng)皿中,然后倒入滅菌并融化冷至50℃左右的固體培養(yǎng)基,小心搖動冷凝后,倒置于37℃溫箱中培養(yǎng)48小時。培養(yǎng)基的配制—稱取蛋白胨1.0g;nacl0.5g;牛肉膏0.3g;瓊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

4、初步鑒定對多種菌進行形態(tài)特征的觀察,簡單染色、革蘭氏染色以及芽孢染色觀察,記錄結果。

5、α-淀粉酶鑒定

1)實驗原理:

細菌能否產生α-淀粉酶主要依據(jù)是鑒定有能否分解淀粉。α-淀粉酶該酶可以把淀粉分解,因淀粉遇碘變藍色,如菌落周圍有無色圈,說明該菌能分解淀粉

2)步驟:

將培養(yǎng)的的各種待測菌種接種在含有2%淀粉液的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基的配制—稱取蛋白胨1.0g;nacl0.5g;牛肉膏0.3g;可溶性淀粉0.2g;瓊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注:先將可溶性淀粉加少量蒸餾水調成糊狀,再加到溶化好的培養(yǎng)基中,調勻),倒置于37℃溫箱中培養(yǎng)18-24小時后,取出平板,向皿中注入l滴lugol氏碘液,因淀粉遇碘變藍色,如菌落周圍有無色圈,說明該菌能分解淀粉。

6、純化從平板上選取淀粉水解圈直徑與菌落直徑之比較大的菌落,用接種環(huán)沾取少量培養(yǎng)物至斜面上,并進行2-3次劃線分離,挑取單菌落至斜面上,培養(yǎng)后觀察菌苔生長情況并鏡檢驗證為純培養(yǎng)。

噴泉實驗設計方案 單因素實驗設計方案篇二

(1)鑒定實驗設計的理念:

某些化學試劑 + 生物組織中有關有機化合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2)具體原理:

①可溶性還原糖+ 斐林試劑→磚紅色沉淀。

②脂肪小顆粒 + 蘇丹ⅲ染液→橘黃色小顆粒。

③蛋白質 + 雙縮脲試劑→紫色反應。

初步掌握鑒定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1.重點

①初步掌握鑒定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②通過實驗的操作和設計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掌握探索實驗設計技巧,從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2.難點

根據(jù)此實驗方法、原理,設計實驗來鑒定常見食物的成分。

1.可溶性還原糖的鑒定實驗:選擇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組織,以蘋果、梨為最好。

2.脂肪的鑒定實驗:選擇富含脂肪的種子,以花生種子為最好(實驗前浸泡3h~4h)。

3.蛋白質的鑒定實驗:可用浸泡1d~2d的黃豆種子(或用豆?jié){、或用雞蛋蛋白)。

1.儀器:剪刀,解剖刀,雙面刀片,試管,試管架,試管夾,大小燒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水浴鍋,研缽,石英砂,紗布,載玻片,蓋玻片,毛筆,吸水紙,顯微鏡。

2.試劑:①斐林試劑(0.1g/l的naoh溶液+ 0.05g/ml的cuso4溶液);②蘇丹ⅲ染液;③雙縮脲試劑;④ 體積分數(shù)為50%的酒精溶液;⑤蒸餾水。

1.制備試劑。

2.可溶性還原糖的鑒定、方法、步驟。

3.脂肪的鑒定、方法、步驟。

4.蛋白質的鑒定、方法、步驟。

新課引入:我們在化學中學習過物質的鑒定,其原理是被鑒定的物質與所用的化學試劑要么發(fā)生顏色反應,要么產生沉淀,我們生物學上也采用此原理,在生物學中物質鑒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學試劑能夠使生物組織中的有關有機化合物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新課教學:(具體原理)

①可溶性還原糖+ 斐林試劑→磚紅色沉淀。(水浴加熱)

②脂肪小顆粒 + 蘇丹ⅲ染液→橘黃色小顆粒。(要顯微鏡觀察)

③蛋白質 + 雙縮脲試劑→紫色反應。(要先加a液naoh 溶液再加b液cuso4 溶液) 今天,我們學習鑒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1、還原糖的鑒定步驟:

選材: 蘋果:洗凈、去皮、切塊,取5g放如研缽中 制備組織樣液研磨成漿:加石英砂,加5 ml水研磨

注入組織樣液2ml過濾:將玻璃漏斗插入試管中,漏斗上墊一層紗布

加斐林試劑:2ml(由斐林試劑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別加入)

水浴加熱:煮沸2min

觀察溶液顏色變化:淺藍色→棕色→磚紅色。

2、實驗成功的要點:

①還原糖的鑒定實驗:選擇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組織,以蘋果、梨為最好。

②斐林試劑要兩液混合均勻且現(xiàn)配現(xiàn)用。

斐林試劑的配制過程示意:

斐林試劑甲液( 0.1 g/ml的 naoh 溶液) 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勻

斐林試劑 斐林試劑乙液( 0.05 g/ml的 cuso4 ③在鑒定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時還能用其他那些鑒定方法?

學生回答:還可以用斑氏試劑產生磚紅色沉淀;及糖尿試紙據(jù)糖的由少到多產生淺藍、淺綠、棕或深棕色。

1、脂肪的鑒定步驟:

取材:花生種子(浸泡3-4h),將子葉削成薄片

取理想薄片

在薄片上滴2-3滴蘇丹ⅲ染液

去浮色 制片

制成臨時裝片

觀察:先在低倍鏡下,找到材料的脂肪滴,然后,轉為高倍鏡觀察。

結論:細胞中的圓形脂肪小顆粒已經(jīng)被染成橘黃色。

2、實驗成功的要點:

①.脂肪的鑒定實驗:選擇富含脂肪的種子,以花生種子為最好(實驗前浸泡3h~4h)。

②該試驗成功的關鍵是獲得只含有單層細胞理想薄片。

③滴蘇丹ⅲ染液染液染色2-3min,時間不宜過長,以防細胞的其他部分被染色。

1、 蛋白質的鑒定步驟:

結論: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發(fā)生紫色反應。

2、實驗成功的要點:

①蛋白質的鑒定實驗:可用浸泡1d~2d的黃豆種子(或用豆?jié){、或用雞蛋蛋白稀釋液)。

②雙縮脲試劑的使用,一定要先加入a液(即0.1 g/ml的 naoh 溶液),再加入雙縮脲試劑b液(即0.01 g/ml的 cuso4 溶液)。

③還可設計一只加底物的試管,不加雙縮脲試劑,進行空白對照,說明顏色反應的引起是蛋白質的存在與雙縮脲試劑發(fā)生反應,而不是空氣的氧化引起。

噴泉實驗設計方案 單因素實驗設計方案篇三

一.實驗目的

1、學習從土壤中分離、純化微生物的原理與方法。

2、學習、掌握微生物的鑒定方法。

3、對提取的土樣進行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培養(yǎng),并進行簡單的形態(tài)鑒定

4、對簡單鑒定后的微生物進行生理生化鑒定并由鑒定結果查伯杰氏手冊以確定分離出微生物的品種。

二.實驗原理

α-淀粉酶是一種液化型淀粉酶,它的產生菌芽孢桿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淀粉類物質的土壤等樣品中。

從自然界篩選菌種的具體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個步驟:采樣、增殖培養(yǎng)、純種分離和性能測定。

1、采樣:即采集含菌的樣品

采集含菌樣品前應調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篩選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然后才可著手做各項具體工作。在土壤中幾乎各種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說是微生物的大本營。在土壤中,數(shù)量最多的當推細菌,其次是放線菌,第三霉菌,酵母菌最少。除土壤以外,其他各類物體上都有相應的占優(yōu)勢生長的微生物。例如枯枝、爛葉、腐土和朽木中纖維素分解菌較多,廚房土壤、面粉加工廠和菜園土壤中淀粉的分解菌較多,果實、蜜餞表面酵母菌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較多,油田、煉油廠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較多等。

2、增殖培養(yǎng)(又稱豐富培養(yǎng))

增殖培養(yǎng)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樣品中加入某些物質,并創(chuàng)造一些有利于待分離微生物生長的其他條件,使能分解利用這類物質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從而便于我們從其中分離到這類微生物。因此,增殖培養(yǎng)事實上是選擇性培養(yǎng)基的一種實際應用。

3、純種分離

在生產實踐中,一般都應用純種微生物進行生產。通過上述的增殖培養(yǎng)只能說我們要分離的微生物從數(shù)量上的劣勢轉變?yōu)閮?yōu)勢,從而提高了篩選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純種微生物就必須進行純種分離。

純種分離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劃線分離法、稀釋分離法、單孢子或單細胞分離法、菌絲尖端切割法等。

三.實驗材料

1、器材:

小鐵鏟和無菌紙或袋、培養(yǎng)皿、載玻片、蓋玻片、普通光學顯微鏡、量筒、滴管、吸水紙、無菌水試管(每支4.5ml水)、燒杯、三角瓶、電爐、玻璃棒、接種環(huán)、鑷子、搪瓷杯、恒溫培養(yǎng)箱、高溫滅菌鍋、移液槍(槍頭)、天平、濾紙、ph試紙等。2、試劑: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的原料(牛肉膏、nacl、瓊脂、蛋白胨)、lugol氏碘液、0.2%可溶性淀粉液、結晶紫染液、番紅染液、碘液、95%乙醇、0.5%番紅水染液、無菌水等。3、土樣:取自桂林師專1棟宿舍樓后面土壤,地下10cm左右。

四.實驗方法步驟

1、采集土樣帶上小鐵鏟和無菌袋到土豆地采集較細碎土壤

2、樣品稀釋在無菌紙上稱取樣品1g,放入100ml無菌水的三角瓶中,手搖10分鐘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用1ml無菌吸管吸取0.5ml注入4.5ml無菌水試管中,梯度稀釋至10。

3、分離用稀釋樣品的同支吸管分別依次從10、10、10樣品稀釋液中,吸取lml,注入無菌培養(yǎng)皿中,然后倒入滅菌并融化冷至50℃左右的固體培養(yǎng)基,小心搖動冷凝后,倒置于37℃溫箱中培養(yǎng)48小時。培養(yǎng)基的配制—稱取蛋白胨1.0g;nacl0.5g;牛肉膏0.3g;瓊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

4、初步鑒定對多種菌進行形態(tài)特征的觀察、簡單染色、革蘭氏染色以及芽孢染色觀察,記錄結果。

5、α-淀粉酶鑒定

6、1)實驗原理:

細菌能否產生α-淀粉酶主要依據(jù)是鑒定有能否分解淀粉。α-淀粉酶該酶可以把淀粉分解,因淀粉遇碘變藍色,如菌落周圍有無色圈,說明該菌能分解淀粉

2)步驟:

將培養(yǎng)的的各種待測菌種接種在含有0.2%淀粉液的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基的配制—稱取蛋白胨1.0g;nacl0.5g;牛肉膏0.3g;可溶性淀粉0.2g;瓊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注:先將可溶性淀粉加少量蒸餾水調成糊狀,再加到溶化好的培養(yǎng)基中,調勻),倒置于37℃溫箱中培養(yǎng)18-24小時后,取出平板,向皿中注入l滴lugol氏碘液,因淀粉遇碘變藍色,如菌落周圍有無色圈,說明該菌能分解淀粉。

8、純化從平板上選取淀粉水解圈直徑與菌落直徑之比較大的菌落,用接種環(huán)沾取少量培養(yǎng)物至斜

面上,并進行2-3次劃線分離,挑取單菌落至斜面上,培養(yǎng)后觀察菌苔生長情況并鏡檢驗證為純培養(yǎng)。

四.實驗結果

五.個人總結

1、在分離實驗中,原土樣的10-3g/ml濃度中得到5種不同的能夠分解淀粉的菌落,經(jīng)初步淀粉酶實驗,1號菌的淀粉分解圈大,2號、3號、4號次之,5號最小。

2、在淀粉酶試驗中,3號培養(yǎng)基感染雜菌,出現(xiàn)不同菌落,故后面不再對其處理;其它菌種均得到較純的單菌落,淀粉酶實驗結果不變,與上面相同。

3、各種菌落的革蘭氏染色中大部分為陽性,菌體形態(tài)多為橢圓形趨于桿狀,只有4號菌為陰性;5號菌菌落難以挑故過沒能進行染色。

4、1號、2號、4號經(jīng)劃線純化均得到單菌落,5號菌沒能劃出單菌落;綜合分析可以判定,1號菌即為優(yōu)良的淀粉酶產生菌,即為枯草芽孢桿菌。

5、本次實驗遇到一件讓人頗為尷尬的事情,那就是實驗所用酒精燈的酒精被煤油替換,連消毒棉也是煤油的,因為使用煤油產生大量的黑煙,導致大量顆粒吸附在實驗器具上,其氣味也難以忍受,故在實際操作中減少了使用,引起帶來的影響尚不明確。

噴泉實驗設計方案 單因素實驗設計方案篇四

一、問題的提出:

20xx年,國家有關部門通過對全國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情況的全面調查后,認為:“學生的肺活量、體能等身體素質持續(xù)下降,超重和肥胖學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達24%,視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其中中小學生為62%;由于缺少足夠的體育運動,中國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日益下降,超過了50%中學生體質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這直接影響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影響到我國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隨著“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全面啟動,各個學校切實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廣泛開展陽光體育運動,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使“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健康一生活輩子”的口號深入人心,掀起了體育鍛煉熱潮。學校將體育活動作為貫穿教學和管理的主線,大力開發(fā)體育課程資源,加強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但在現(xiàn)階段,大多數(shù)學校的體育場地、器材、設施及指導力量等條件還不完善,不能滿足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要求,嚴重的影響著學生鍛煉的興趣,不利于“陽光體育”的開展。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從制度上保證在校學生每天要有不少于1小時的課外活動時間,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就顯得尤為關鍵。本研究試圖對“體育場地設施對中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的影響”進行實地考察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

二、理論依據(jù):

近年來,我國中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嚴重,部分體質測試指標逐年下滑。自20xx年開始,我國進行了4次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結果顯示,最近20年,我國青少年學生各方面素質自20xx年呈持續(xù)下降狀態(tài),其中包括學生的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力等,不僅青少年身體機能、素質和運動能力呈下降趨勢,肥胖率也比5年前增長了一倍;視力不良檢出率居高不下并伴有隨年齡增加檢出率上升以及向“低齡化”發(fā)展。為解決這些問題,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聯(lián)合發(fā)出《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決定:從20xx年開始,結合《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全面實施,在全國各類學校中深入開展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即陽光體育運動)。

造成學生體質健康存在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教育的角度看,雖然一直強調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還是在執(zhí)著地流行;從學校方面看,重智育、輕視體育的傾向還未能很好的扭轉;從體育自身來看,大家仍然特別重視競技體育,而對群眾體育相對放松;從社會角度來看,伴隨現(xiàn)代進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體能下降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本文就以淄博市中學的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現(xiàn)狀及陽光體育開展情況展開調查,從學校實地和體育教師、學生兩方面充分全面的展開調查,分析學生參加體育鍛煉存在的影響因素,并給予相應的研究對策,使更多學生參加到體育鍛煉中去。

三、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計算機檢索和人工查閱大量相關文獻,包

括期刊、專著、學位論文等,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總結及分析體育設施與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研究現(xiàn)狀的內容。同時收集國內外有關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法規(guī)文件、書籍,這些寶貴的資料都為本文提供理論和方法學依據(jù)。

2、問卷調查法據(jù)本課題的研究內容與目的,閱讀了大量有關社會調查及科研方法等方面的書籍,并經(jīng)過專家咨詢和反復修改后,精心設計了學生問卷。在每所學校發(fā)放學生問卷100份。

3、實地調研法對隨機抽取的六所學校,分別是張店二中、新城中學、灃水中學、湖田中學、傅家中學、唐坊鎮(zhèn)中學進行了實地調查,統(tǒng)計了學校的體育場地,器材設施,學生的體育鍛煉方式,學校給予學生鍛煉的時間,學生的興趣愛好等,了解學校的實際情況[6]。

4、邏輯分析法運用歸納、演繹、綜合等各種邏輯分析法,對所收集的各種信息進行分析與論證,總結出調查結果,并提出相關對策。

四、主要研究內容

(1)調查淄博市中學的體育設施、器材、場地的實際情況。

(2)了解學校安排學生鍛煉的時間及學校場地對學生開放的情況。

(3)調查學生的參與鍛煉方式,興趣愛好。

(4)分析所得數(shù)據(jù),提出解決的可行方法和措施。

五、研究階段安排

1前期工作

(1)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確定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

(2)撰寫開題報告。

2、中期工作

(1)采集反映山東省淄博市中學學校場地、設施、器材的實際情況。

(2)調查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方式,興趣愛好。

3、后期工作

(1)整理并分析資料

(2)撰寫論文,形成初稿

(3)修改論文,形成成稿。

噴泉實驗設計方案 單因素實驗設計方案篇五

一、實驗名稱:臨時裝片、切片、涂片的制作、觀察和指導

二、實驗目標:讓學生通過獨立自主的制作臨時裝片、切片、涂片的方法來感知細胞的形態(tài)和結構,從而使學生對細胞達到一定的認識,為以后的教學作下鋪墊。制作臨時裝片的`成功,對提高學生的生物學興趣和生物科學素養(yǎng)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這樣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己動腦思考的能力。

三、實驗方法及步驟:

(一)實驗材料: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鑷子、刀片、吸水紙、解剖針、毛筆、滴管、擦鏡紙;清水、碘酒溶液;西紅柿、空心蓮子草、洋蔥;創(chuàng)可貼(切片時可能會有人受傷)

(二)實驗步驟:

1、臨時裝片的制作

⑴準備

擦用擦鏡紙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

改進:將潔凈的紗布改為擦鏡紙,擦拭玻片時要注意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夾住玻片的兩端,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襯墊上潔凈的紗布后,夾在玻片兩面,同時擦拭,以防將玻片損壞,滴用滴管在載玻片中央滴1-2滴清水

改進:在制片時至少滴2滴清水,這樣加蓋玻片時,蓋玻片下的空間中水較充盈,氣泡就少,細胞的活性也較好取用刀片在洋蔥表面上劃“井”字(大約0.5cm2),用鑷子撕取外表皮

問題:由于葉表皮皺縮、學生不熟練等,導致撕下的表皮薄膜過厚,在顯微鏡視野中難以找到理想的觀察對象,致使實驗效果較差。

改進:首先將洋蔥鱗片葉切成寬1.0-1.5cm的縱向窄條,再用刀片將洋蔥鱗片葉內側表皮劃成小塊(切忌劃透),然后用鑷子夾住所劃表皮的邊緣,將其輕輕取下(洋蔥鱗片葉內側表皮易與葉肉分離,操作簡便)即可。這一改進降低了實驗操作難度,提高了制片質量。放把撕取的表皮浸入載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展平

⑵蓋蓋玻片

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緩緩地放下,蓋在要觀察的材料上

⑶染色

染:將玻片傾斜10度左右,從高的一側滴入碘液,讓其自己流入玻片。問題:染色時書中要求是把1-2滴碘液滴在蓋玻片的一側,然后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然而,部分同學可能將蓋玻片下所有水全部吸干,做出的裝片會有很多的大氣泡,且氣泡將細胞掩蓋了,或者有人將氣泡誤認為細胞。

改進:染色時不用吸水紙吸水,而是將玻片傾斜10度左右,這個角度一定不能太大,太大水就會流出蓋玻片下的小空間,然后從較高一側的蓋玻片與載玻片的縫隙往里滴碘液,讓碘液自己流進蓋玻片下,如果有液體流到蓋玻片外,用吸水紙擦拭,但一定要強調不能從蓋玻片邊緣吸水,蓋玻片周圍一定要有充盈的液體,這樣才不會出現(xiàn)大氣泡。

⑷鏡檢

用顯微鏡觀察

2、臨時切片的制作

⑴選材

選擇軟硬適度的材料,先截成適當長度,一般以20-30mm為宜(便于手持即可),材料太軟,可用馬鈴薯塊莖、胡蘿卜根或肥皂將欲切取的材料夾住一起進行切片,本實驗用空心蓮子草,可直接用于切片。

⑵切片

用三只手指夾住空心蓮子草,(使其高于手指,右手持刀片(刀片用水潤濕),將空心蓮子草削去一層,形成平面,刀口向內,與斷面平行,以均勻的動作,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快速拉刀,滑行切片(注意要整個臂部用力,而不要腕部用力)。

⑶鏡檢

如此連續(xù)動作,切下一些薄片,然后用毛筆將最薄的幾片材料移至滴有一滴清水的潔凈的載玻片中央,蓋上蓋玻片,用顯微鏡觀察。

3、臨時涂片的制作

⑴把成熟的番茄果肉放在培養(yǎng)皿內,讓汁液流出(汁液中有均勻的離散細胞)。⑵吸取汁液,滴在潔凈的載玻片上,將涂抹的液滴滴于載玻片的中央或偏右約1/4處,左手持載玻片或放在平臺上,右手持另一載玻片作推片。先慢慢向右移動,讓短邊接觸溶液,兩載玻片的夾角約為30-45度,再向左迅速推載玻片,即可涂成一均勻的薄片。(也可用解剖針、牙簽、火柴桿等涂成薄片,蓋上蓋玻片即可。)

四、預期結果:

1、成功觀察到了洋蔥表皮細胞、西紅柿果肉細胞及空心蓮子草莖的結構。

2、通過使用顯微鏡對細胞的觀察,同學們對顯微鏡的使用有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

3、通過學生們對臨時裝片、切片、涂片獨立自主的制作,使得大家基本掌握制作臨時裝片、切片、涂片的方法

4、通過對細胞結構的觀察,使同學們對于細胞的形態(tài)和結構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噴泉實驗設計方案 單因素實驗設計方案篇六

發(fā)展節(jié)水型水產養(yǎng)殖、種植模式,進化水質節(jié)約用水,清除魚池中有機質帶來的污染,綠化池塘有效提高池塘利用率,把池塘效益最大化除了優(yōu)化水產品的品種結構外,還可以開發(fā)利用水面及水面以上的空間。這是未來池塘養(yǎng)殖的發(fā)展趨勢。利用池塘養(yǎng)殖空間,水下養(yǎng)魚,水面種菜,是發(fā)展水池養(yǎng)殖與種植相結合的方向之一。魚的生存生長產生的廢物,恰好是水生蔬菜所必須的營養(yǎng)。精養(yǎng)魚池的肥水實際上是無土栽培的營養(yǎng)液。在池塘蔬菜種植和水產養(yǎng)殖的結合中,要根據(jù)重慶地區(qū)池塘養(yǎng)殖的模式和特點,結合當?shù)氐臍夂蚣竟?jié)變化,如何因事利導,趨利避害,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品種搭配采取相適應的種養(yǎng)技術,是我們魚菜共生實驗成功的關鍵。根據(jù)上述思路制定設計方案如下:

我場位于璧山縣城與獅子鎮(zhèn)之間,養(yǎng)殖水源已嚴重污染,河水無法使用。其凈化池水水質減少循環(huán)已成頭等大事。

1。魚菜共生池全年不因養(yǎng)魚投飼料污染水質而換水(確因天旱池水枯竭,只能適當補給)。利用蔬菜汲取池中氨、氮、磷等多余元素凈化水質達到不換水的目的。

2。魚產量1000公斤/畝、蔬每畝500公斤。

3。對比池魚產量1000公斤/畝。

由于該實驗在重慶地區(qū)屬初試,在全國也沒有完全成熟的經(jīng)驗可以借鑒,所以在種植蔬菜的浮床用材方面,既要考慮浮力,又要與就地取材、低成本原則相結合考慮:

1。浮床:

①用竹子做浮筐,在浮筐上用聚乙烯網(wǎng)布作浮床的面和底。使其面、底中空高度在10cm左右、面部開孔植菜,底部透水供菜營養(yǎng)、并防魚吃菜根。

②用塑料管做浮筐,其他同①。

③用板房填充泡沫作浮床開孔植菜,但下部分需網(wǎng)布防魚吃菜根。

④利用竹塊定型,同樣用網(wǎng)布上下隔兩層,然后在四角用竹棍定植在池中,靠四角竹棍支撐重量,成本最低。

2。植菜的品種:適應水生的品種。

①空心菜:生長期4—10月,時間長、產菜期長。

②水芹菜:生長期10—來年3月,有效利用冬季延續(xù)空心菜的產量。

③絲瓜:需大水大肥、可搭架立體利用水面以上的空間。

3。池魚放養(yǎng)模式:結合當?shù)仞B(yǎng)殖習慣,不回避草魚。

4。種植面積不超過養(yǎng)魚水面的20%、不低于15%。

試驗池安排在18號魚池、對比池與氣幕增氧為同一池塘。及16號池。

試驗池18號為直角梯形,面 積畝。

噴泉實驗設計方案 單因素實驗設計方案篇七

一、研究問題: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對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作用

二、實驗處理:

對比性實驗:普通班與實驗班的對比

等組實驗:普通班與實驗班的對比

三、實驗變量

1、實驗自變量

x=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使用

2、實驗因變量

y1=獲取信息的能力

y2=合作學習的能力

y3=對信息評價的能力

y4=反省認知的能力

y5=自我評價的能力

3、干擾變量及其控制

干擾變量:(1)學生信息技術素養(yǎng)和技術水平的不同

(2)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任務的設計、使用的合理性與正確性。

(3)學生與他能力的變化發(fā)展對這五種能力的影響。

干擾變量的控制:

(1)為了確保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是由于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使用的作用而不是其它因素的作用,本實驗研究過程中采用等組對比實驗。

(2)為避免由于任務驅動教學中任務的設計不合理而對實驗效果產生影響,在進行實驗前應由教學設計專家、學科帶頭教師和學生對設計的任務的合理性進行論證,布爾什確保任務的合理性。

(3)為降低其它因素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先對學生的確基本學習能力、信息素養(yǎng)和計算機技術水平等因素進行調查分析,并對其它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所產生的效果作預測分析,最終對教學效果進行分析時加以考慮并予以排除。

四、試驗程序設計

1、實驗假設

(1)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2)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3)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對信息評價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4)任務驅動教學法對反省認知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5)任務驅動教學法對自我評價的能力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

2、實驗對象

在附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選取高二(3)、(4)班和第二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選取高二(2)、(5)班為實驗對象;附中高二(3)班和第二中學高二(2)為實驗組,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附中高二(4)班和第二中學高二(5)班為控制班,教學中不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實驗實施前對學生能力進行前測,確認兩班同學在這三個方面的能力相當,視為等組。

●控制1=附中高二(4)班部分學生和二中高二(5)班

●實驗1=附中高二(3)班部分學生和二中高二(2)班

(注:考慮到前測時可能兩個學校的兩個班不一定全部可以分為兩個等組,故從兩學校的兩班中分別選取部分同學形成兩個等組。為不影響實驗的正常、順利進行,對不納入實驗的同學也實施同樣的實驗手段,但不納入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中)

3、實驗過程

本實驗研究采用等組對比前測后測實驗研究。

(1)利用里克特量表對預期的實驗對象進行前測,并分別從兩個自然班中選取部分學生組成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和控制組。

(2)利用調查問卷對實驗對象進行學習風格、能力結構等因素進行調查研究,了解學生的特點和已具備的能力狀況,為以后的效果分析掃清障礙。

(3)在兩個學校的兩個實驗班的教學中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任務驅動基本架構是由研究者和學科教師根據(jù)研究和教學的需要共同確定的)。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行為觀察記錄表、反思日志表、調查問卷、里克特量表等工具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觀察和記錄。

(4)在研究進行兩個月左右時對學生這三種能力的發(fā)展進行形成性檢驗,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解決措施,進行補救。

(5)學期結束時,對學生這三種能力的發(fā)展進行終結性檢驗,驗證實驗假設是否成立,如成立,用實驗數(shù)據(jù)證明,如不成立,說明原因。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