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全冊教案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
1.認識“芭”、“嫵”等5個生字,會寫“綴”、“幽”等8個生字。會寫“宅院、幽雅、伏案”等16個詞語。
2.抓住描寫丁香的語句展開想象,深入理解內容,從色彩、形狀、香味等方面加以感悟與體會。
3.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結”啟發(fā)人生思考,并結合實際,談談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再現丁香的美,并體會作者對丁香的喜愛之情。
2.難點:抓住結尾“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么”深入理解,明白道理:人要以豁達胸懷對待生活中的“結”。
教學準備:
1.準備丁香的圖片。
2.準備贊美丁香花的古詩。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1.師:(出示丁香的圖片)文學作品中許多花草樹木都被賦予某種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潔,牡丹代表富貴,菊花寓意堅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課文——《丁香結》,作者又賦予了丁香什么樣的情感呢?讓我們一邊讀,一邊想象,知道這花中的含義。
2.師板書課題2.丁香結
3.出示圖片,介紹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馮鐘璞,哲學家馮友蘭之女。曾就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當代作家,從事小說和散文創(chuàng)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紅豆》,系列長篇《野葫蘆引》和散文《紫藤蘿瀑布》等?!断疑系膲簟泛汀度贩謩e獲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和全國優(yōu)秀長篇小說獎。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出示自學提示: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畫出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并借助詞典等學習工具書理解。
2.教師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1)檢查生字讀音。
①參差(cēncī)芭蕉(bā)衣襟(jīn)嫵媚(wǔ)
②“薄”是一個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三個讀音,一個讀bo,當“迫近、靠近”講,組詞是日薄西山;還有的當“輕微、少”、“不強壯”、“不厚道”、“看不起”等意思,組詞是“廣種薄收”、“單薄”、“輕薄”、“厚古薄今”等;一個讀bo,組詞是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還有一個讀音是bao,表示感情冷淡、不濃、不肥沃等意思。課文中
(2)指導易混淆的字。
“幽”是半包圍結構,外面是“山”,里面是兩個“幺”。
“案”是上下結構,上面是“安”,下面是“木”。
“薄”要與“簿”相互比較,可以通過組詞的形式來辨析,“薄”組詞是“薄餅”,“簿”組詞是練習簿。
“糊”:左右結構,與“米”有關,形容非常黏稠、混沌不清的狀態(tài)。
(3)理解較難的詞語。
①查詞典或工具書理解“參差”的意思:是指不齊;早晚相差。
②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在細雨迷蒙中,著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
“嫵媚”的意思是:姿態(tài)美好可愛。
再聯想到那些詩句,真覺得它們負擔著解不開的愁怨了。
“愁怨”的意思是:憂愁怨恨。
③運用找近義詞或反義詞的方法來理解。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樹銀妝,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枝頭,從墻上窺著行人,惹得人走過了還要回頭望。
“點綴”的近義詞有:裝點、裝飾、裝扮。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學生朗讀課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讀要大聲、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頓、要流利。
(2)用自己的話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課文記敘順序,討論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別從生長環(huán)境、開放態(tài)勢、花的氣味、形狀、顏色等描寫了丁香花。(主體是寫丁香花的外形)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別從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問以及由丁香結談感受。(主體是寫丁香花的感悟)
3.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寫作者心里一直裝著丁香,丁香的形態(tài)、香味以及顏色都給作者帶來美好的回憶,接著從詩句入手,由微雨引發(fā)丁香“結”,從而感悟生命總有“結”,需要有豁達的胸懷。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指名朗讀生字,檢查詞語的理解情況。
2.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知道課文寫了哪兩個方面的內容嗎?學生總結,老師概括:①賞花、②悟花
3.導入新課。課文自始至終都是圍繞“丁香花”來寫的,丁香花一直是作者心中的“花”,接下來請走進“賞花”感受一下花的美,體會一下丁香花的獨特魅力。
二、學習“賞花”,發(fā)揮想象,體會花的美麗。
1.自由朗讀課文,找一找描寫花美的語句,并發(fā)揮想象,談一談自己的理解。教師根據學生畫的句子相機進行指導。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樹銀妝,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枝頭,從墻上窺著行人,惹得人走過了還要回頭望。
①一邊朗讀語句,一邊展開豐富想象。
指導學生想象:丁香花像什么呢?給你什么感覺呢?你喜歡哪個字,或者詞語呢?
②出示丁香花的圖片,引導學生想象。
(2)交流學生的想象和感受。
生:“星星般”寫出丁香花的小、可愛,就如同星星一般頑皮,真惹人喜愛!
生:“窺”這個字太生動傳神了,寫出了丁香花的的活潑可愛,也說明了丁香花的小,不大引人注意,總而言之,是充滿活力的!
生:“綴滿”說明了丁香花的數量多,充滿了無比旺盛的生命力,讓人看了以后感到一種振奮!
老師相機出示語句。
(3)月光下白的瀟灑,紫的朦朧。還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蘭,在夜色中也能讓人分辨出,這是丁香。
①“月光下的瀟灑”、“紫的朦朧”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請發(fā)揮想象。
②“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又是一種怎樣的香呢?請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加以想象,談談你的理解。
(4)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談一談。
生:丁香花有白有紫,總是朦朦朧朧的,給人以夢幻般的感覺!在這仙境中,怎能不讓人展開神奇般的想象呢?想到了嫦娥與玉兔,想到了蓬萊島……
生:說丁香花的香啊,真的很神奇!不是桂花香的那般濃烈,又不是迎春花的那般單薄,它香得比較特別,只要用鼻子一嗅,那香味就飄出來了。更別具一格的是,香味中還伴有甜甜的感覺,真美!
(5)出示句子:許多小花形成一簇,許多簇花開滿一樹,遮掩著我的窗,照耀著我的文思和夢想。
①感情朗讀,在讀中想象畫面,感受丁香花的獨特韻味。
②“照耀著我的文思和夢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6)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談一談。
生:表面寫出來丁香花的多,實際上在謳歌丁香花的生命力很旺盛,是一種充滿活力的花,讓人越看越精神振奮!
生:作者發(fā)自內心的喜歡丁香花,因為花兒給了她靈感,給了她創(chuàng)作的激情和希望,所有作者在丁香花中構思自己的文學夢。
2.總結課文第一段,作者從哪些方面寫丁香花呢?
梳理關鍵詞:形態(tài)顏色香味感受
三、理解“悟花”,發(fā)揮想象,感悟主題內涵。
1.自由朗讀課文,找一找丁香花成為“丁香結”的語句,并談談自己的理解。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著斜伸過來的丁香枝條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
(1)發(fā)揮想象,找出原因。
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
(2)談談這樣寫的妙處。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很生動地寫出丁香花的花苞之樣子,自然過渡到寫“丁香結”,與上下文渾然一體。
2.閱讀課文第四自然段,由古詩句展開想象,想一想古詩中“丁香結”常常表達什么?
(1)學生閱讀古詩句,理解古詩句的意思。
(2)由古詩句展開想象,談談理解。
生:作者先寫芭蕉不明白丁香花的心思,接下來通過一幅畫面告訴人們答案:“丁香空結雨中愁”!這畫面中有雨,有多愁善感的雨,這不就寫出丁香花的怨愁與理不斷的思緒嗎?
(3)明白作者將丁香花與細雨迷蒙連在一起寫的妙處。
通過寫丁香花,通過寫細雨迷蒙的畫面,說明丁香花有許許多多的愁怨,許許多多理不清的憂愁。作者僅僅在寫丁香花嗎?
不,是借花抒情,借丁香花來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愁怨,抒發(fā)自己內心無限的憂愁。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四、五自然段。
3.作者不僅僅借花抒情,而且借花喻理,在丁香花里,作者又有什么生活感悟呢?請找出來讀一讀。
丁香結,這三個字給人許多想象。再聯想到那些詩句,真覺得它們負擔著解不開的愁怨了。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所以丁香結年年都有。結,是解不完的;人生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么?
(1)自由朗讀,輕聲說一說你的理解。
(2)交流:閱讀這一段話,你獲得了哪些生活感悟呢?
生:人生就在愁怨中,不要因為愁,忘卻了生活的味道,可以這樣說:沒有了愁怨,生活本身就不完美!
生:人生中離不開怨愁,但不能一味地怨愁,只要我們找到生活的快樂,就會打開心結,讓自己快樂起來。怎樣才能打開人生中的心結呢?就是要有豁達胸懷!
生:我覺得人生中的愁怨固然有,但這只是生活里的一個小插曲!只要我們有夢想,一切小小的結終將會打開的,因此不要憂愁!
4.出示古詩句,讀一讀,談一談你的理解與感悟。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李商隱《代贈二首(其一)》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李璟《攤破浣溪沙》
殷勤解卻丁香結,縱放繁枝散誕春。
——陸龜蒙《丁香》
霜樹盡空枝,腸斷丁香結。
——馮延巳《醉花間》
四、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完成課文后的題目。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全冊教案設計篇二
《丁香結》
教學目標
1.會寫8個生字,重點理解“幽雅、渾濁、笨拙、參差、愁怨”等詞語。
2.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丁香的特點。
3.聯系自身的生活經驗來理解、感悟丁香結的象征意義和作者由丁香結生發(fā)的有關人生的感悟。
4.品味、積累文章優(yōu)美而富有哲理的語言,學習多角度描寫事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品讀優(yōu)美的句子,學會多角度描寫事物的方法;理解丁香結的象征意義,體會作者由丁香結生發(fā)的有關人生的感悟。
教學難點: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領會作者由事物引發(fā)聯想,進而闡述自己獨特感受的寫法。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綴、幽、雅”等8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宅院、幽雅、伏案”等詞語。
2.初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劃分層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丁香的特點。
教學難點
1.正確讀寫生字新詞。
2.理清文章的層次,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教師出示花草樹木及其象征意義的圖片,學生仔細觀看,交流感受,進入本課的學習。
導語:同學們,看到這些圖片,你是否會浮想聯翩?古往今來的文學作品中,許多花草樹木都被賦予某種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潔,牡丹代表富貴,菊花寓意堅貞等。今天,我們來學習課文——《丁香結》,去文中看一看作者又賦予了丁香結怎樣的象征意義。
2.出示課題,理解課題。(板書:丁香結)
明確:“丁香結”表面指丁香的花蕾,實際指人生中的很多問題。以此為題,寓意深刻,易引起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簡單介紹作者及相關寫作背景。
宗璞當代女作家,原名馮鐘璞。1928年生于北京,哲學家馮友蘭之女。她多年從事外國文學研究,吸取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之精髓,學養(yǎng)深厚,氣韻獨特。她的小說刻意求新,語言明麗而含蓄,流暢而有余韻;她的散文情深意長,雋永如水。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弦上的夢》《紅豆》,長篇小說《野葫蘆引》,散文《紫藤蘿瀑布》等。
2.學生自讀課文,遇到難讀的詞語、句子多讀幾遍,把課文讀通順。
3.檢查字詞預習情況。
(1)出示字詞,指名認讀,注意變色的字。教師糾正字音,學生識記生字和詞語。
宅院綴滿幽雅斷斷續(xù)續(xù)伏案渾濁笨拙眼簾
參差單薄照耀文思夢想迷蒙印象模糊恍然
愁怨順心平淡
◆需注意的字音:
“綴”和“拙”是翹舌音;“薄”是多音字,在本課中讀作bó;“恍”是后鼻音,注意不要讀錯。
◆需注意的字形:
“雅”右邊是“隹”,不要寫成“住”或“佳”;“薄”是上下結構,不要寫成左右結構。
(2)理解詞義。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交流不理解的詞語。若是小組討論無法解決的,提出來全班討論。
預設: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讓學生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因為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識記生字、理解詞義的方法,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個人自學和小組討論來完成對生字、新詞的學習。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練習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層次。
(1)給課文標上段序,小組合作,給課文劃分層次,交流為什么這樣劃分,歸納出每一層主要寫了什么。
(2)了解本文的內容主要分為兩大主體,即描繪丁香的特點及闡述作者的獨特感悟。
預設:采用不同的標準,可以將文章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只要有理有據,教師都應予以肯定和鼓勵。
◆結構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別從生長環(huán)境、開放姿態(tài)、花的氣味、花的形貌、花的顏色等方面描寫了丁香。(主體寫丁香花。)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別從古詩中的丁香結、作者提出的疑問、作者的感悟三個方面描寫了丁香結。最后以一個反問句作為總結,點明中心,告訴了讀者要以豁達的胸懷面對人生中的“結”。(主體寫作者由丁香結生發(fā)的感悟。)
2.指名朗讀第1—3自然段,初步感知丁香花的特點。
(1)提出問題,小組合作探究,再全班交流。
思考:這三個自然段分別寫了哪些地方的丁香,它們有什么特點?找出你喜歡的描寫丁香花的句子。
交流預設:
生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第二自然段描寫了城外校園里的丁香;第三自然段描寫了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生2:我知道作者從視覺、觸覺、嗅覺等角度具體描寫了丁香花的色彩、形貌、姿態(tài)和氣味這四個方面的內容。如結合“雪白”“半樹銀妝”“星星般的小花綴滿枝頭”“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詞可以分析出來。
生3:我知道作者賦予了丁香花靈動幽雅、純潔無瑕、可愛芬芳的特點。
(2)教師指導朗讀。
過渡:誰說草木無情?它們也各有自己的品性與精神,宗璞筆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從多角度展現了丁香的形象,豐富了丁香的內涵,不禁讓我們喜歡上了這一簇簇的可愛的丁香花。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歡作者筆下的丁香嗎?讓我們再次讀一讀這三個自然段。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
1.教師適當總結本課時教學內容,留下懸念。
過渡: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生字新詞,朗讀了課文,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劃分了文章的層次。學完這節(jié)課,大家是不是也喜歡上了作者筆下的丁香?那么,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丁香花的?作者又從丁香結中生發(fā)了怎樣獨特的感悟?下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探究。
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
(1)自主交流并積累學習方法。
(2)摘抄、積累文中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作業(yè)設計,鞏固提高。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全冊教案設計篇三
《草原》
教學目標
1.會寫9個生字,重點理解“境界、回味、灑脫、拘束、羞澀”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象,背誦第1自然段。
3.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風光和風土人情,體會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
4.揣摩優(yōu)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fā)情感的方法。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隨著作家的敘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
教學難點:揣摩、品味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表達的方法。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毯、陳、裳”等9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草原、線條、柔美、襟飄帶舞、熱乎乎”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清文章結構,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里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
4.理解重點詞語和優(yōu)美語句,感受草原的美好風光。
教學重難點
1.正確讀寫生字詞。
2.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展開想象,再現情境。
3.揣摩、品味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感受草原的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出示草原圖片,播放背景音樂(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引領學生進入草原的氛圍之中。
導語:同學們,有一個地方我特別向往,那兒天藍地綠,有奔馳的駿馬和雪白的綿羊。如果你到了那兒呀,一定會被那里無邊無際的綠色所震撼。你們知道我所說的這個地方是哪里嗎?對,就是遼闊的大草原。現在,就讓我們用眼睛、用耳朵,去感受一下草原的美吧!
2.出示課題,說說美麗的草原。
預設:學生見了課題,可以讓他們說說最想了解草原的哪些方面。如:草原的景色如何?草原的人們有什么特點?草原上有哪些風俗?從未見過草原的人來到草原可能會有怎樣的感受?然后再請去過草原的同學結合自己的經歷解答一下。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介紹作者及相關寫作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現代作家,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老舍以市民生活特別是城市貧民的生活與命運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他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老張的哲學》《二馬》,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劇本《茶館》《龍須溝》等。這些作品大多語言通俗淺顯,樸實無華,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北京韻味。
2.自由朗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朗讀時畫出生字新詞,注意讀準生字字音。
3.檢測字詞預習情況。
(1)出示字詞,指名認讀,注意變色的字。教師糾正字音,學生識記生字和詞語。
綠毯境界陳舊鞭子衣裳襟飄帶舞彩虹馬蹄豆腐拘束羞澀摔跤忍心灑脫飛馳微笑勾勒目的地蒙古包好客
◆需注意的字音:
“陳”是前鼻音,“澀”是平舌音,“裳”要讀輕音。注意多音字“勒”“的”“蒙”“好”,可利用查字典的方法進行音義辨別。
◆需注意的字形:
“澀”的右半部上邊是“刃”,不要丟掉一點;“腐”是半包圍結構,不要寫成上下結構;“微”的偏旁是“彳”,不是“亻”。
(2)引導學生觀察字形、結構及筆畫,重點字書寫示范。
◆書寫指導:
[毯]“毛”豎彎鉤要舒展,托住“炎”;“炎”末筆捺變?yōu)辄c。
[虹]“蟲”的“口”略扁,“工”的兩橫上短下長。
[羞]“”撇宜舒展,“丑”略扁。
[微]“彳”的豎從第二撇的中部起筆;“”的橫筆均向右上傾斜;“攵”的末兩筆撇、捺要舒展。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默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1)抓住關鍵詞句,看看作者是怎樣安排這篇文章的行文線索的,與同學交流。
(2)匯報交流結果,教師及時引導。
概括:這篇文章是按事情發(fā)展的先后順序來寫的。首先描繪了一望無際的草原美景,接著又展示了人們歡迎遠方客人和草原聯歡的隆重場面,最后寫把酒話別,直至用“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收束全文。用簡潔的話可概括為:初見草原——迎客——待客——話別。
過渡:課文第1自然段可謂是描繪草原美景的經典之作,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麗風光展現出來的呢?請同學們默讀第1自然段,邊讀邊想象草原的美景。
2.指名朗讀第1自然段,其他學生圈畫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3.交流圈畫的內容,教師結合交流情況點撥理解重點詞語和優(yōu)美語句。
(課件出示重點語句,教師相機指導。)
(1)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
①學生選擇、比較詞語:空氣是那么(清鮮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扒艴r”更突出“鮮”,可見草原的空氣非常好;“明朗”除了“晴朗”之意,還給人一種明麗、開闊之感。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用詞的生動、準確。
②展示相關圖片,讓學生感受草原的藍天碧野,體會“清鮮”“明朗”的含義,感受作者在此景之下的愉悅心情。
③有感情地讀句子,讀出對草原的贊美之情,體會作者愉悅的心情。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板書“一碧千里”,解釋詞語:“一”是“全”和“都”的意思,“碧”形容青草很綠,“千里”指草原遼闊無邊,總起來是說整個草原全是碧綠碧綠望不到邊的青草,寫出了草原遼闊、碧綠的特點。
②出示草原“一碧千里”的圖片,讓學生想一想,還可以用哪些四字詞語來表示“綠”(如:郁郁蔥蔥、蒼翠欲滴……),借機引出“翠色欲流”。
(3)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①重點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三個詞語。“渲染”和“勾勒”是繪畫用語,“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畫面,以加強藝術效果;“勾勒”是指用線條畫出輪廓。(教師可分別出示運用“渲染”和“勾勒”繪畫技巧的中國畫進行對比,以加深理解。)“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鮮嫩,顏色青翠,富有生機。老舍先生將草原比作一幅揮毫潑灑的寫意畫,整個草原猶如巨幅中國畫那樣讓人賞心悅目。
②寫法提示:“那些小丘的線條……云際”是直接描寫草原景色,“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則寫了作者的感受。這里運用了情景交融的寫法,作者在描寫草原風光時,常常自然流露出感嘆贊美之情。上面講解的“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也是類似的寫法。
預設:“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主要寫作特點,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通過品讀、吟誦、想象等方法來體會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語言。
③有感情地朗讀句子,想象“翠色欲流”“流入云際”是怎樣的畫面,指名說一說。
(4)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有時候都靜立不動,好像在回味草原的無限樂趣。
預設:引導學生體會擬人修辭手法的妙處。“回味”即細細地回憶,品味。草原是駿馬和大牛的天然牧場,這里風光如詩如畫,因此連牛馬都似乎陶醉了,像人一樣在享受和回味。(可指導學生說一說、寫一寫擬人句。)
小結:同學們,通過品讀這些句子,我們仿佛置身于遼闊的大草原之中。我們可反復地朗讀文中優(yōu)美的語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同時,還要學習其中的一些修辭手法,感受文字表達的優(yōu)美。如果同學們沒有去過大草原,可以多看看草原的圖片,結合本課文字,展開想象,你一定能感受到草原美麗而獨特的風光。
4.指導背誦第1自然段。
教師:作者在寫這段文字時,從草原的天空寫到天底下一碧千里,這是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從遠處的小丘寫到近處的羊群、駿馬、大牛,這是按照從遠到近的順序。同學們在背誦時,可以抓住關鍵詞,按照寫作順序來背:(天)空氣——天空——(地)天底下——羊群——小丘——(感受)這種境界——在這境界里——。
預設:可采用師生共背、同學互背等方式。若有學生能流利地背誦下來,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背誦,并加以點評。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
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過渡:同學們,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大家感受到了內蒙古大草原的遼闊、碧綠與美麗。在這樣美麗的地方,又生活著怎樣的人呢?他們有著怎樣的生活習慣,又會怎樣迎接與招待老舍先生與他的朋友們呢?下節(jié)課我們再一起去看一看。
今天的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生字新詞,朗讀了課文,重點學習了第1自然段,掌握了背誦這一自然段的方法。大家的表現都很不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去過大草原的______和我們分享了他眼中的草原美景,描述得相當生動;________朗讀課文時特別流暢、特別有感情,看來課前預習的時候一定在朗讀上下了一番功夫;________的發(fā)言也很有自己的想法,說明他能開動腦筋想辦法。)
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
(1)自由交流并積累學習方法。
(2)摘抄、積累文中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作業(yè)設計,鞏固提高。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意思和蘊含的感情。
2.讀懂課文,在草原自然美與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
3.品味、積累課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1.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體會民族團結的思想感情。
2.揣摩優(yōu)美的語句,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1.復習舊知,重溫“風光美”。
(1)欣賞草原風光圖片,指名背誦第1自然段。
(2)讓學生簡單說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寫草原風光美的。
(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駿馬、大?!?
2.教師過渡,導入新課。
過渡: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感受了草原的風光美,但大草原除了景美,這里的人更美。草原上的人們非常熱情,現在就讓我們再一次來到草原,感受那里的人情美。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自讀自悟,交流印象。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第2—5自然段,教師出示自讀要求,引導學生圈畫重點。
閱讀與思考:用“~~~~~~”畫出你認為寫得好的關于主人迎客、相見、款待、話別的語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小組合作交流,品讀自己找到的語句,說一說蒙古族人民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2.深讀悟情,感受“人情美”。
(1)學生匯報交流結果,說說閱讀后的印象和感受,教師相機提出問題,引發(fā)思考。
①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的特點,你想用什么詞?(熱情好客)
②作者按照什么順序寫了哪幾層內容?發(fā)揮想象,將它們想象成一幅幅畫面,給每層內容加一個小標題。(這一部分課文,作者按參觀訪問活動的順序寫了四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各是一層意思,它們分別是喜迎遠客圖、主客相見圖、主客聯歡圖、依依話別圖。)
預設:在第一課時,學生已經簡單了解了文章的寫作順序和主要內容,這里要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把一幕幕情景想象成一幅幅畫面,表達準確即可。
(2)師生共同品讀重點語句。
①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
預設:引導學生體會比喻修辭手法的妙處。這句話是寫蒙古族老鄉(xiāng)身著節(jié)日盛裝,策馬疾馳,遠迎來客。鮮艷的服飾,飛馳的駿馬,飄舞的衣襟衣帶,作者將眼前所見之景比作彩虹,不僅形似而且神似。(可指導學生說一說、寫一寫比喻句。)
②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
預設:引導學生想象當時車與馬相遇的情景,讓學生說說,如果他們在現場,會有什么感受。(熱鬧、熱烈、熱情)
③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
預設:教師示范讀,讀出這句話中的深情厚誼。再請學生讀,引發(fā)思考:讀這個句子,大家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停地握手,聽到了不停的歡笑聲,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純樸和熱情。)
④歌聲似乎比什么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如何理解“會心的微笑”?)
明確:主人和賓客間可能語言不通,但是音樂是沒有語言的界限的,友誼是沒有民族的界限的,美妙的歌聲里傳遞著友愛、理解,大家不用語言交流,也可以感受到,所以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⑤飯后,小伙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
預設:出示套馬、摔跤、民族舞蹈圖片,讓學生了解蒙古族同胞特有的活動。這些都是蒙古族人民最喜歡的傳統(tǒng)項目,是能騎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民力與美的展示。
3.情感升華,體會蒙古族和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
過渡:夕陽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終有分別的時候,此時作者與朋友們站在蒙古包外,望著那一望無際的草原。耳邊,悠揚的蒙古族民歌還在回響;嘴里,噴香的奶茶、鮮美的羊肉回味無窮;腦海中,那雄健有力的蒙古族舞蹈依然回旋不已。主客的手緊握著,握住不散,那真是——依依不舍,難舍難分。(引導學生說出表示舍不得離別的成語。)這正是——(出示課件)“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1)逐字逐句理解。
“何忍別”是指不忍別離;“天涯”,天邊,大地與天空相接的地方,是指蒙古族人民所住的地區(qū),那已經是我國北部的邊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綠色的草原;“話斜陽”是指在夕陽下,在那天涯碧草之上,大家親切地交流著。
(2)學生試著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蒙古族和漢族兩族人民情誼很深,哪里舍得馬上就分別呢?大家站在夕陽下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上,相互傾訴著惜別之情。)
(3)體會這句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明確:這句話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體現,同時給讀者以回味的余地。從迎客、聯歡到話別,處處洋溢著“蒙漢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處處都是詩情畫意,所以才讓人流連不已,難分難舍。
預設:可引導學生先逐字逐句理解,再說整句詩的意思,可以分幾個學生來說,也可以只指名一個學生來說。通過近兩個課時的學習,學生應能較好地理解這句詩中所蘊含的情感了,但可能還是無法用準確的語言概括出來,所以需要教師有技巧地進行引導。
4.回顧課文,感受熱愛之情。
(1)討論課題: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寫作者的一次訪問活動,為什么要以“草原”為題呢?
明確:草原是蒙古族同胞的家園,課文前面寫了草原的風光美,后面寫了人情美。風光美和人情美都表現了作者對草原的贊美和依戀,整篇課文都是圍繞著“草原”來展開的,因此以“草原”為題。
(2)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想讀的一個場面進行朗讀,讀出自己的感悟。
小結:《草原》這篇文章要多讀,有感情地讀,讀出其中的美感和情感。在讀的過程中,我們仿佛置身于老舍先生筆下的大草原中,那里的美無處不在,天美、地美、牛羊美,人美、歌美、舞蹈美……但是老舍先生的這篇文章寫于五六十年前,今天的大草原又是怎樣的呢?如果有機會,希望同學們能親自去大草原看一看,也來寫一篇自己的草原游記,記得到時候要與大家分享哦!
三、讀寫結合,學有所獲。
過渡:草原是蒙古族人民美麗的家鄉(xiāng),在每個熱愛家鄉(xiāng)的人的眼里,家鄉(xiāng)都是最美的。不一定只有遼闊的草原和碧藍的天空才是美的,我們每個人的家鄉(xiāng)都有美麗的風景、美麗的人情。請你仔細想一想,你的家鄉(xiāng)美在哪里呢?
1.出示小練筆:寫一寫家鄉(xiāng)的某處景物。
要求:100—200字,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用情景交融的寫法。
提示:在《草原》一課中,我們賞析了一些比喻句和擬人句,這兩種修辭手法使句子表達更生動,可以進行借鑒;情景交融則是《草原》的主要寫法,要把寫景和抒情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注意抒情的穿插要安排合理,不可太生硬。
2.交流小練筆作品,集體評議。
四、背誦積累,作業(yè)設計。
1.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全冊教案設計篇四
《草原》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毯、陳”等9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綠毯、渲染、勾勒、拘束、羞澀、摔跤”等詞語。
2.自讀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優(yōu)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fā)情感的方法。
4.通過理解蒙漢人民的深情厚誼,激發(fā)學生對草原的熱愛之情。
5.背誦第一自然段。
教學重點: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蒙漢人民的深情厚誼。
教學難點:體會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fā)情感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9個生字,理解“綠毯、渲染、勾勒”等詞語。
2.正確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3.品味課文美景,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教具準備
課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簡介、詞語解釋、草原風景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導入
1.教師播放騰格爾的歌曲《天堂》,請同學們欣賞。
2.播放完畢后談話導入: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麗景色?對,是草原。你們一定知道咱們今天要上哪一課了。(板書課題:草原)學生齊讀課題“草原”。請同學們分小組交流一下自己課前了解到的關于草原的資料,談談自己對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們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進內蒙古,走進那遼闊的大草原。
2.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
“老舍,原名舒慶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筆名老舍,滿族正紅旗人,生于北京,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杰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他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曾經產生過較大的國際影響。老舍的文學語言通俗簡易,樸實無華,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北京韻味?!?/p>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內蒙古草原參觀訪問,記錄了當時在草原上的所見所感。今天,我們就緊隨老舍先生的腳步,走進“草原”,感受大草原無與倫比的美麗風光和淳樸熱情的民族風情。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大聲流利地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歡的語句,多讀幾遍。
2.自學課文生字詞,可以用筆在文中圈出來,然后用合適的方法來解決生字詞。
3.檢查學習效果,相機指導。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來。形容綠色濃潤得像要流淌下來似的。
(2)渲染: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畫面,使它分出層次,以加強藝術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3)灑脫:(言談、舉止、風格)自然,無拘無束。
(4)迂回:回旋,環(huán)繞。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寬廣。形容十分廣闊的一片綠色。
(6)襟飄帶舞:衣襟和裙帶迎風飄動。
(7)鄂溫克: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省。
(8)羞澀:有點難為情的樣子。
(9)天涯:形容極遠的地方。
(10)勾勒:用線條畫出輪廓。
三、再讀感知,理清結構
1.學生大聲朗讀課文,想想: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介紹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順序將材料串接起來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讀后的收獲,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匯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
4.教師總結。
(板書:初見草原--迎客--待客--話別)
四、細讀課文,品味美景
1.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樣的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你是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的。畫出有關句子,并想一想這些語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2.學生作批注,自我品讀探究。
3.學生小組交流自學結果,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師根據交流結果歸納:(先寫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氣、小丘、平地、羊群這些景物按照從天空到地面,按從上到下的順序來寫的。后寫產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樣抓住景物的特點,運用生動的語言來描繪草原的美麗景色的?
教師重點導讀并理解以下語句:“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這句話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體會比喻的生動形象。)
“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這句話寫的是草原的美麗風光給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草原的感嘆和贊美。)(板書:風光美)
五、圖片展示,欣賞美景
多媒體出示“草原風景圖片”,用草原歌曲《請到草原來》或《我和草原有個約定》《遼闊的草原》等配樂,學生用感官來感受草原的美景。
六、課堂總結,布置背誦
1.這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生字詞,并跟隨老舍先生一道欣賞了草原上的美麗風景,我想大多數同學可能都有一種沖動,就是想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氣,去仰望蔚藍的天空。讓我們把這一切記在腦海中吧。
2.請同學們課下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探究學習課文,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增強熱愛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導入新課
1.檢查,指名學生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2.談話導入新課: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領略了大草原的美麗風光。這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跟隨老舍先生走進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熱情與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灑脫”
“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么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p>
指名讀,說說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問題?
重點理解“灑脫”:
(1)“灑脫”這個詞結合上下文來看可換成什么詞?(自由、無拘無束……)
(2)從哪些語句看出“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
(3)教師描述,學生感受:“灑脫”就是沒有紅燈綠燈的障礙,沒有行人車輛的擁堵,卻有一路翠色欲流,盡收眼底,卻有那忽飛忽落的小鳥相伴,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導朗讀,表現“灑脫”:看誰能讀出這種灑脫的感覺,大家來比一比,賽一賽。
三、深讀感悟,體會熱情
1.導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車的灑脫,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風情,更是令人難忘。讓我們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會會蒙古族同胞。
2.自由讀課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的特點,你想用什么?(熱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學生回答,教師指導糾正。
4.請同學們試試看,在這些詞語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組成的詞,是不是會讓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滾燙的心呢?(板書:人情美)
迎接、相見、款待、聯歡、話別
(1)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讀讀課文,讀完后,與小組的同學一起想想,把這些詞語加在哪個詞的前面最合適。
(2)學生自由發(fā)言填詞,教師點撥指導。在課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熱情激情盛情盡情深情
(3)交流小結:
熱情迎接激情相見盛情款待盡情聯歡深情話別
(板書:熱情迎接盛情款待深情話別)
5.我們按照老舍先生訪問草原的順序,來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熱情迎接:
①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這份熱情?
“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來得真快,表現了草原人民迎接遠方的客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為什么用“彩虹”來比喻?——不僅是因為穿著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還是比喻一種熱情。
“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想象當時車和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場,會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撲面而來的熱情令人感動,你能否讀出草原人民的熱情?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2)激情相見:
①你能否想象當時的相見是怎樣的情形──學生即興表演,教師隨機采訪:剛才你們說了些什么?你聽得懂蒙古族語嗎?如果你聽不懂,你認為他們在說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讀,讀出激動、興奮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們拿出些什么款待遠方的來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還不忘以歌助興,賓主無拘無束,其樂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讀。
(4)盡情聯歡:
①聯歡的項目有什么呢?
②說明: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愛的傳統(tǒng)項目,是能騎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與美的展示。
(5)深情話別:
①出示課件:“背景為夕陽西下的草原,難舍難分的離別音樂(蒙語演唱的《蒙古人》)”響起。
②教師導引:夕陽西下,賓主雙方站在蒙古包外,望著那一望無際的草原,就要分別了。耳邊,悠揚的馬頭琴聲、質樸高亢的蒙古民歌還在回響;嘴里,噴香的奶茶、鮮美的羊肉,回味無窮;腦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強烈的蒙古舞蹈依然歷歷在目。手握著手,那樣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難舍難分(引導學生說出表示舍不得離別的成語)。
③這正是──“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這句話表達了怎么的感情?(這句話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讓我們帶著依依惜別之情集體朗讀這句話。
四、課堂總結,布置作業(yè)
1.課文具體寫了作者見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遠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風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麗風光讓我們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更使我們深受感動。民族團結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學們,讓我們?yōu)橹腥A民族團結大業(yè)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業(yè)
(1)抄寫課文中優(yōu)美的句子。
(2)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全冊教案設計篇五
《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記敘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祖國大業(yè)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這是一篇發(fā)展語言、啟發(fā)思維、培養(yǎng)能力的好課文,同時,這篇課文也能幫助我們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讓他們對祖國的優(yōu)秀作品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能達到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我在教學的過程適時地插入了片段欣賞:
1、在學生品讀劉備斥責張飛的話時,通過朗讀,學生基本體會到了劉備的誠心誠意,這時我插入了劉備、張飛、關羽三人桃園結義中的結義時說的一段話:次日,于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再拜而說誓約:"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xié)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原同年同月同日死?;侍旌笸?,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學生讀了這段話后,既從張飛和劉備的關系上理解到劉備為了諸葛亮而斥責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謂是求賢若渴;又對閱讀《三國演義》中的其他故事產生了較大的興趣。
2、在了解了劉備的誠心誠意,體會了其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的內容,提升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賞,我又不失時機地插入了課外閱讀欣賞片段。我問學生:劉備這樣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創(chuàng)立大業(yè),諸葛亮被劉備的精神所感動,終于答應了劉備的請求。這以后,諸葛亮忠心耿耿,幫助劉備打了許多勝仗,你們知道有哪些戰(zhàn)斗嗎?(學生紛紛講了自己了解的一些故事)如果你們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可以自己去閱讀一下《三國演義》。學生通過閱讀,既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從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語言的積累。
3、在課文上完后,學生的熱情十分高漲,于是我抓住這一時機,利用閱讀課開展了一次《講三國故事》的活動,這不僅是對文本的一種升華,而且?guī)恿藢W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大大激發(fā)了孩子們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濃厚興趣,在班上刮起了一陣"三國風。"
文中生字教學的幾個層次
生字詞的教學是閱讀教學、習作教學的基礎,也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板塊。如果生字詞的教學不過關,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情感的熏陶都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低年級的字詞教學更要抓好、抓實,使學生在學字、學詞的過程中學會掌握字詞的方法,形成能力,感受漢字的形體美,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有主動識字的愿望。
課標中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兒童的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痹谧R字教學中,教師就要發(fā)揮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設計合理的教學流程,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原有的知識水平上自主的識字。教生字,教師常用的幾個環(huán)節(jié):讀文圈畫生字——帶音讀生字——去音讀生字——理解生字——識記生字——擴展運用生字 ——讀文鞏固生字。這幾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遵循了學生認知由淺入深、由難到易、由形象到抽象的規(guī)律,也符合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即感知——理解——記憶——運用。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操作教師注意把握節(jié)奏、關注學情、啟迪思維、調動情感,做到張弛有度、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