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大又粗又硬又爽又黄毛片,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国产男同GAYA片大全,一二三四视频社区5在线高清

當(dāng)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作文 >> 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優(yōu)秀

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優(yōu)秀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28 08:11:59
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優(yōu)秀
時間:2023-04-28 08:11:59     小編:zdfb

范文為教學(xué)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篇一

不去上課檢討書

推薦度:

清明散文

推薦度:

春天優(yōu)美散文

推薦度:

抒情散文

推薦度:

優(yōu)美寫景散文

推薦度:

相關(guān)推薦

2008年,我把父母親從山上的老房子搬到了鎮(zhèn)上新蓋的房子居住,從此山上的土坯房除了父母偶爾上去看看外,就沒有人打理了,屋外野草叢生,屋內(nèi)老鼠成群,一下雨很久沒有翻蓋的屋頂四處漏水,沒有人住的土坯房比山里的破廟好不了多少。

2014年,母親從北京回老房子看了一下,土坯房已成搖搖欲墜之勢,盡管對自己親手蓋起來的住了快一輩子的房子依依不舍,但還是不得不決定把它拆了。我知道,她在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心里是什么滋味,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蓋起這座土坯房他們付出的是好多年的艱辛勞動,她對這座住了幾十年的房子的感情不亞于自己的一個孩子。但拆了還能把木料賣了,不拆任其傾倒就什么也沒有了。

其實我自己何嘗不是一樣呢,盡管我只在這座房子里生活了十幾年,但這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這兒有我的童年記憶,有我成長的足跡,也是我遠(yuǎn)游的起點。我也不愿意面對它的消失,所以拆房子的時候我沒有回去,后面回去給父親掃墓也沒有上去看,我害怕面對一片廢墟的傷感,我想逃避這一切。然而,也許是年齡大了的緣故,最近老是想起生我、養(yǎng)我的故鄉(xiāng)。總以為自己過了傷感的年齡了,可一想起故鄉(xiāng),那淡淡的鄉(xiāng)愁就長時間揮之不去。

2016年回去給父親掃墓,終于,我下定決心要再一次去看看我曾經(jīng)生活過的老地方。

清明節(jié)那天,天空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沉寂的小山村被大霧籠罩著。吃完早飯,我就披著蓑衣、帶著斗笠,拿著掃墓用的工具、貢品和堂哥一起往山上爬,給父親掃完墓后,我跟堂哥說要上去看看。堂哥知道我的心思,默默地陪我一起到了老房子的坪里。昔日的土坯房如今已成了高高低低的黃土堆,土堆上長著灌木叢、冬茅草。草叢里鉆出來一只野兔子立在那兒好奇地看著我,它也許在想,現(xiàn)在我才是這兒的主人。面對著眼前的凄慘景象,在這個小山村所經(jīng)歷的一切,好像用彩筆在大地上繪成的大幅畫卷,徐徐地展現(xiàn)在我眼前……

我的腦海中呈現(xiàn)出了一條清晰的路,路很長,是我一步步走過來的,而這條路的頂端就是在中國地圖上也找不到的湖南永興縣七甲鄉(xiāng)一個叫“杉木嶺”的小山村。我看到了一排灰黃的土坯房,房前還有父母親揮汗勞動的面影。這條路延伸下去,我看到了坐落于山坳里的七甲中學(xué),看到了從永興縣城蜿蜒穿過的便江。這條路又延伸下去,我看到了北京的故宮、長城,接著又看到了水木清華。再看下去,路就縮住了,一直縮到我的腳下,而腳下踩著的依然是一片那么熟悉的黃土。

在這條十分漫長的路上,我走過陽關(guān)道,也走過獨木橋。路旁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風(fēng);有山重水復(fù),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絕處逢生。下一步我不知道自己還能走多遠(yuǎn),但我知道這個地方在有生之年來的次數(shù)有限了,而我能帶走留下的只能是那一絲淡淡的鄉(xiāng)愁!

鄉(xiāng)愁是什么?在我看來,鄉(xiāng)愁就是故鄉(xiāng)山上彎彎曲曲的小路,是環(huán)繞屋前屋后的層層梯田,是屋前屋后梯田中忙碌的農(nóng)人,是屋旁自己親手栽下的那顆梨花帶雨的梨樹,是曾經(jīng)生活過十幾年的土坯房,是母親手中的針線、父親手中的篾刀,是曾經(jīng)為我守候的那盞豆亮的油燈,是門前樹上的蟬鳴,還有小時候一起光屁股長大的玩伴……

走進(jìn)老屋廢墟里,茅草也遮不住的破碎瓦礫露出那與泥土融入一起前的尖角,再往里走我發(fā)現(xiàn)了矗立于荒草中的灶臺。這個曾經(jīng)為一家人貢獻(xiàn)飯菜和為家里喂養(yǎng)的兩頭豬提供豬食的大灶臺實在是太熟悉了,盡管現(xiàn)在兩口直徑將近一米的大鐵鍋已不知去向,上面露出的兩個大洞如同灶神的兩只大眼睛,驚恐地看著眼前發(fā)生的巨變;燒木柴形成的灰燼靜靜地躺在灶臺的肚子里,仿佛煮飯的火剛剛熄滅;灶臺前面兩個添加木柴的灶門還完好無損,如同灶神張開的嘴巴;灶臺上曾經(jīng)是蟑螂和蟋蟀樂園的磚縫比以前更大了,只是當(dāng)年的蟑螂和蟋蟀已不知去向。望著眼前的一切,我仿佛又回到了在老屋生活的童年時代。這個兩米長、一米多寬、七十公分高的灶臺曾經(jīng)給我的童年帶來了無盡的歡樂與幸福,也沉淀了我成長過程中無盡的苦痛!

對于上世紀(jì)七十年代出生于閉塞小山村的孩子來說,能夠成活并長大就是最大的勝利。那時候,父母在生產(chǎn)隊長的呼來喝去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沒有農(nóng)忙農(nóng)閑之分,卻整天食不果腹,生養(yǎng)孩子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天大的負(fù)擔(dān)。即便這樣,父母親還是在將近四十歲的高齡下生下了我,然后又用米湯把我一點點地喂大了。小時候糧食不夠吃,山里的野果、野菜都成了我們填飽肚子的美味佳肴;生了病沒有錢上醫(yī)院,村里人首先認(rèn)為是看到什么“不干凈”的東西嚇著了,把魂給嚇丟了,或者是被別人施了法術(shù),于是到村后一個有著神話傳說的叫“石頭仙”的山頂殺上一只公雞,尋求仙人的庇護(hù);或者找神婆、神漢化一碗神水喝下;再不好就根據(jù)經(jīng)驗從山上找?guī)追N草藥熬成水喝了。那時候的人命都很賤,在這種環(huán)境下,病不輕的都挺過來了,病得特別重的也就掛了,村里人也沒有什么大驚小怪的。

結(jié)婚幾年后母親催著我要小孩,我跟她說:再等等吧,北京養(yǎng)一個小孩不容易啊。母親說:“那時候那么困難,我還不是把你們姐弟三人養(yǎng)大了?!蔽议_玩笑地跟媽媽說:“媽,現(xiàn)在的孩子能跟以前一樣嗎?以前我們就像一條狗一樣,只要有口吃得就活過來了。”

小時候,一家人圍著灶臺的幸福歷歷在目。母親在第一口大鍋里煮出的飯菜是那么地香甜,現(xiàn)在想想還直咽口水,尤其是過年的時候,大年三十這天鍋里咕嘟咕嘟地煮著一年中難以見到的豬肉。我一邊燒火,一邊眼睛放光地盯著鍋里,在煮熟后,母親往往會先切下來一塊給我,這塊沒有任何調(diào)料的肉三兩口就能被我吞下肚,即使嘴巴被燙得淚水直流也不肯停歇。那時候,一頓飯也就一兩個菜,有時候就是每人一碗添加了一點米粉的油菜糊糊,經(jīng)常不用桌子,一家人圍著灶臺就解決了,所以至今對這個灶臺還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冬天,一家人圍著灶臺前的火塘烤著火,聊著閑天,火塘里煨著的紅薯散發(fā)出陣陣誘人的香味,溫馨的`一幕猶如昨天;在這個高高的灶臺上,我第一次自己試著煮飯炒菜的經(jīng)歷永生難忘;圍繞著這個大灶臺的艱辛勞動給我的手上、腳上、身上打下了永久的烙印……

“窮人孩子早當(dāng)家”,在大集體時代,大人們?nèi)粘龆魅杖攵ⅲ瑸榱司S持家庭最基本的生計,山里的孩子懂事早,往往在城里孩子躺在媽媽懷里撒嬌的年齡就要開始幫助家里干力所能及的家務(wù)活了。五歲多的一天,父母和大姐煮好飯蒸上(小時候家里吃撈飯,米在鍋里煮到八成熟的時候,把大部分撈出來放在一個叫‘甑’的木桶里,然后把甑至于鍋里隔水蒸熟,剩下的繼續(xù)熬成粥)、吃完粥就不得不出早工去了,臨走前媽媽跟我說:“你經(jīng)常看我炒菜,看能不能到菜園里摘點菜炒好,然后把飯菜給我們送到地里,這樣我們就不用折騰回來了。”盡管平時媽媽做飯的時候,我都在灶臺前幫忙燒火,切菜、炒菜的流程心里清楚,可我還從來沒有實際操作過,因此心里誠惶誠恐,但我還是答應(yīng)了媽媽的請求。

在灶膛里塞了兩個比較大的劈柴把飯蒸上后,我就挎著籃子到老屋腳下的菜園里摘菜去了,分別摘了一些辣椒和豆角,回家先把豆角和辣椒洗干凈,豆角掰成約五公分的小段,切辣椒的時候遇到點困難,那時候個頭才1米左右,比大灶臺高不了多少,切菜的砧板放到灶臺上,抬起手都夠不著。但這也難不住我,我搬了兩個矮凳子并排放在灶臺邊上,然后把砧板放在凳子上,把辣椒都一片片切好了。

一切準(zhǔn)備停當(dāng)后,我站在小凳子上費勁地把飯從鍋里端了出來,并把鍋里剩余的水清理干凈,然后往灶膛里喂柴燒大火開始炒菜,大鐵鍋在熊熊烈火的炙烤下很快就開始冒煙了,我很著急,趕緊爬上小凳,像媽媽一樣用筷子夾起一塊腌豬油丟到鍋里(小時候沒有油,媽媽在過年殺豬的時候把豬的板油留下切成小塊用鹽腌了保存起來備用,一副豬板油就是一年的炒菜用油。炒菜的時候拿一小塊腌豬油用鐵鏟壓著在燒熱的鐵鍋上涂刷一圈再把它拿出來反復(fù)使用,等豬油成了不能出油的油渣后積攢下來炒辣椒吃),只聽見“吱啦”一聲,豬油就沿著鍋壁滑到了鍋底,然后開始“吱啦、吱啦”冒煙,我一看更急了,趕緊拿著半米多長的大鐵鏟去壓這塊豬油,由于豬油在光滑的鐵鍋壁上很滑,加上自己又用力過猛,一下子把腳下的小凳子給蹬翻了,我整個人都趴在了灶臺上,差一點就栽進(jìn)了滾燙的大鐵鍋。

真是越著急越出事啊,這一下把我嚇得出了一身冷汗。我趕緊從灶臺上滑到地面,把凳子扶起來重新開始,“吃一塹長一智”,這回終于成功了,我把豬油用鐵鏟壓著在鍋壁上涂刷了一圈并用鐵鏟把它鏟了出來,這時候灶膛里的火又小了,鍋里溫度也開始下降了,于是又跳下去添柴燒火,就這樣一會爬上凳子用鐵鏟扒拉幾下菜、一會又跳下凳子添柴,反復(fù)多次、折騰半個多小時,我終于第一次成功炒出了兩個菜:一碗豆角、一碗青辣椒。盡管辣椒被煮的黃不拉幾、豆角咸的齁嗓子,但我還是很興奮,畢竟是自己獨立炒出來的。我拿了一個小盆裝好飯,并把這兩個菜一起裝在籃子里送到了父母干活的地里,媽媽看到籃子里的飯菜后,眼里溢滿了淚水,并連聲夸贊:好吃、好吃!那一刻,母親的心里是復(fù)雜的,高興的是看到兒子懂事了,五歲多就能夠做飯炒菜;心酸的是為了維持一家人生計,不得不讓孩子這么小就開始干成年人的活,這菜不知道他是怎么折騰熟了的。

盡管我自己都覺得當(dāng)時所做的那兩個菜實在不好吃,但母親興奮而又心酸的淚眼鼓勵了我,從此開始更仔細(xì)地觀察母親如何切菜、炒菜,并不斷琢磨實踐,最后終于練成了名副其實的“吃貨”。第一次做飯的驚險經(jīng)歷還讓我明白了做事情要“敢于擔(dān)當(dāng)與嘗試以及處事不驚”的道理,這成為了我以后成長的一筆精神財富。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上世紀(jì)七十年代,我們生活的小山村沒有電、液化氣、煤炭,因此劈柴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物質(zhì)了,做飯、炒菜、燒水要燒柴,煮豬食要燒柴,冬天烤火要燒柴…..家里那個大灶臺的灶門就像兩個張開的血盆大口一樣,塞進(jìn)大量的木柴,出來少量的灰燼,而且總也喂不飽,打柴是家里最重要的一項工作,父母親和姐姐一有空就要上山打兩捆柴回家,在外干活看到哪兒有干樹枝也都順便拖回家,就這樣也無法滿足那兩個大灶膛的需求,于是打柴成了我小時候的一項專職勞動之一。

五六歲的時候,一開始是跟著爸爸或大姐上山打柴,由于力氣太小,拿起家里那把大柴刀都有些困難,更別說用柴刀把樹枝砍斷了,所以剛開始我一般是負(fù)責(zé)把爸爸、姐姐砍下的柴拖到一起,以便爸爸、姐姐最后把砍下的柴捆成一捆挑回家。捆柴也是一項“技術(shù)性”工作,需要選取細(xì)長、柔韌性好的藤條、小竹子或小灌木把它揉軟了作為捆綁的工具,捆綁的時候需要把比較大、比較長的木柴先鋪底,把細(xì)小的放在中間,然后上面再放比較長的,疊放好之后再用事先揉好的捆綁藤條使勁抽緊捆住。那時候,爸爸一般一次打兩捆柴,把柴捆尾巴系在一起,頭上橫插一根木棒,把木棒放肩上拖著回家,這樣從山上下來能夠省力一些,我力氣太小,一般就拖一根稍大的回家。漸漸地,跟著爸爸把這些技藝都學(xué)到家了,到我上小學(xué)的時候,就基本上能夠獨立上山打柴了,盡管每次拖回來的柴捆不及父親的三分之一,但我放學(xué)后、周末以及寒暑假只要有空就上山打柴,因此家里燒的柴差不多有一大半是我弄回來的。

那時候,家里沒有錢買衣服鞋子,白天我?guī)缀醵际枪庵_的,但上山不穿鞋子是不行的,山上到處是荊棘、茅草以及小竹子、灌木被砍后留下的尖利的茬,一不留神就會把腳扎了。一開始我穿了一雙四周破洞的解放鞋進(jìn)山,沒過多久這雙鞋子的鞋后跟就斷沒了,實在穿不住了。父親上山總是穿他自己編的草鞋,于是他給我也編了一雙小草鞋。這種草鞋是用稻草搓成繩編成鞋底,鞋底的兩邊各預(yù)留兩個繩扣,前后各預(yù)留一個繩扣,然后再用苧麻擰成的繩子把這些繩扣串起來形成鞋面,穿的時候把串好的繩子捆住就行了。這種自制的草鞋剛穿的時候稻草有點扎腳,時間長了也就習(xí)慣了,它對腳底有一定的保護(hù)作用,而且防滑性能比較好,但腳面幾乎都是暴露的,所以在山上腳面經(jīng)常被荊棘劃得血肉模糊,而且要小心那些尖利的小竹茬,有一次我就不小心踩著了一根別人砍完后形成的非常尖利的小竹茬,從腳底扎進(jìn)去,差一點就要從腳背透出來了,把腳從竹茬上拔出來后血流如注。山里孩子從小就跟著父母學(xué)會了很多應(yīng)急的土辦法,盡管被扎后痛的我齜牙咧嘴,但也沒怎么害怕,我用一只手壓著傷口,另一只手拿著柴刀在附近的一顆油茶樹上刮了大量的樹皮灰敷在傷口上,終于把血給止住了。山里孩子命賤,傷成這樣也沒打針、沒吃藥,過了一個多星期也就好了。

那時候,家家戶戶都需要大量的木柴燒,油茶樹、杉樹、山胡椒樹等經(jīng)濟(jì)樹木又不能隨便砍,只能砍一些無用的灌木用來燒,盡管我們就住在半山腰,但房子周邊無柴可砍,我們一般都要爬上一二里的山路到更高的山腰甚至山頂去打柴。爬山對山里孩子來說是家常便飯,但本來就吃不飽的我們砍完柴后已經(jīng)餓的前胸貼后背了,于是把柴挑回家成了最大的挑戰(zhàn)。盡管回來時是下山,但我們往往要歇很多回,咬緊牙關(guān)才能把柴挑回來。為了能夠在近一點的地方打到柴,我還練就了一身爬樹的本領(lǐng),十幾米高的杉樹一兩分鐘就能蹭蹭地爬上去,把它比較大的樹枝砍下來當(dāng)柴火;我也曾另辟蹊徑,把別人砍完的灌木樹兜、樹根用鋤頭挖出來挑回家作劈柴,這是一種“竭澤而漁”式的打柴方式,其直接后果是很多年被挖的山上都沒有柴可砍;還有一次,我在一個竹林中偶然發(fā)現(xiàn),竹子被砍后留下的約一尺來長的竹茬干了后用刀從中間劈開用力一掰,其中的一半就會從根部折斷,另一半只要拿刀背用力一敲也會齊根部折斷,而這些竹茬是干的,挑回來直接就可以燒了,這個發(fā)現(xiàn)讓我驚喜不已,于是我又開始了一種專門到竹林中“打竹蔸”的新打柴方法。

打柴是一項非常辛苦的體力勞動,因為從小就開始上山打柴,我的手上、腳上、身上被刀斧、荊棘留下了大量的傷疤,頸椎也被壓得變了形。幾十年過去了,過去打柴時的場景還是歷歷在目。忘不了在山上被馬蜂追著蜇的那種恐懼,忘不了因出汗而濕透的衣服曬干后的那一層“白霜”,忘不了在嗓子干得冒煙時直接趴到泉眼上暢飲甘甜泉水的暢快淋漓,忘不了在饑餓時突然遇到一大篷“牛卵坨”野果的誘惑,更忘不了小時候一起上山打柴的小伙伴……

大灶臺的第二口大鍋是專門用來煮豬食的。那時候養(yǎng)豬是家里的最重要經(jīng)濟(jì)來源,家里購買鹽油醬醋、孩子交學(xué)費、逢年過節(jié)置辦點菜、看病、按發(fā)下來的布票買布做衣服等等一切開銷都指望賣豬收入了,盡管當(dāng)時養(yǎng)大的豬必須賣給公社畜牧站,每斤才三四毛錢,一頭豬從一二十斤的小豬仔開始養(yǎng),養(yǎng)一年左右長到200多斤也能賣個百八十元錢,這對當(dāng)時山里人來說是一筆相當(dāng)大的收入了。

但那時候養(yǎng)豬也并非易事,要先拿出本錢購買小豬仔(盡管一頭小豬仔才十幾二十元,但山里人要一下子拿出來也非常困難),要天天割豬草、煮豬食,煮豬食的時候還要燒掉大量的劈柴,還有喂豬、清理豬圈等繁重的勞動。那時候的豬也真可伶,每天吃的都是各種豬草剁碎了煮成的豬食,糧食人都不夠吃,豬是別想吃的,連剩菜、剩飯都沒有,加上點米糠、爛紅薯就算改善伙食了。

在農(nóng)村,割豬草一般是女孩子的事,但我們家比我大十五歲的大姐要出工賺工分,比我大八歲的二姐住校上學(xué),于是割豬草的工作也落到了我肩上。我在五六歲的時候就認(rèn)識了苧麻、苦菜、折耳根(也叫“臭葉草”)、三角草、野芹菜、豬婆藤、葛藤、麻桿草、芋荷等幾十種豬能吃的野生植物,今天很多都已經(jīng)成了城里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想想那時候的豬生活其實也不賴。

那時候村里家家戶戶都養(yǎng)豬,割豬草也并非易事,大人、孩子們把野外發(fā)現(xiàn)的一切豬能吃的植物都拔回家,有時候走很遠(yuǎn)都找不到一棵豬草。我們家每年喂養(yǎng)兩頭豬,對豬草的需求量更大,村里方圓五里的稻田里、山上、小河邊到處留下了我尋找豬草的瘦弱身影。每次我出去都背著比自己個子矮不了多少的大背簍,裝豬草的時候還在背簍兩邊各插上一根棍子往上堆,然后用繩子捆上,如同今天的汽車超載一樣,最后裝好豬草的背簍比我還高,無法用肩膀背,只能把背簍的背帶勒到腦門上背回來。

這個殘廢了的灶臺勾起了我對童年往事的回憶,站在灶臺邊的土堆上望著那兩個放鍋的黑洞洞的灶膛,童年的成長軌跡如同過電影,一幕幕清晰地映在我的腦海。

從老屋的廢墟上朝南望去,房子倒塌或被拆后遺留下來的土坯堆在那兒,如同一個個墳?zāi)?,個別尚未倒塌的斷垣殘壁孤獨地立在那兒,無聲地訴說著滄桑與無奈,昔日熱鬧的小山村已經(jīng)消失了,就連當(dāng)時村里唯一用石頭鋪就、石灰硬化用來曬稻谷用的100多平米的大坪也雜草叢生了。這個地方當(dāng)初是小山村的中心,也是我們小孩子的樂園,白天我在這兒翻過筋斗、滾過鐵環(huán)、打過陀螺、踩過高蹺,晚上在這兒數(shù)過星星、捉過迷藏,聽過爺爺奶奶、叔叔伯伯們講過牛郎織女和各種有關(guān)狐仙、鬼怪的故事,如今地方還在,但面目全非了。當(dāng)初講故事的爺爺奶奶、叔叔伯伯已經(jīng)靜靜地躺在地下與他們曾經(jīng)講過的狐仙、鬼怪為伴了,當(dāng)初一起聽故事的小伙伴也不知去了哪里,只有那星星依舊在小山村的上空眨著多情的眼睛……

臺灣詩人余光中在著名詩作《鄉(xiāng)愁》中寫道:“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zāi)?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xiàn)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祖國在那頭?!贝丝?,我才真正體味到他的深意。

久居北京,總想著有空要回故鄉(xiāng)再看看,可面對著故鄉(xiāng)小山村里的斷垣殘壁、面對著長眠地下的父親、面對著荒草叢生的稻田,每次回去帶給我的都是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

s("content_relate");

【揮不去的鄉(xiāng)愁散文】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散文:揮不去的美好

06-20

揮不去的情愁散文隨筆

04-24

揮不去的傷痛優(yōu)秀抒情散文

02-07

鄉(xiāng)愁抹不去的思念情感散文

07-13

傷感散文:鄉(xiāng)愁抹不去的思念

07-06

揮不去的傷感情愁-抒情散文

02-27

揮不散的情,抹不去的愛作文

07-26

鄉(xiāng)愁經(jīng)典散文

07-13

父親給的鄉(xiāng)愁經(jīng)典散文

07-12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fù)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fù)制權(quán)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fù)制
付費后30天內(nèi)不限量復(fù)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