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沙塵暴的由來閱讀答案 沙塵暴閱讀答案從古到今篇一
在地質史上,風力對草原帶的風化物質進行篩選分類:凡搬不動的粗大礫石,留在原地形成礫石戈壁灘;顆粒適中的粗砂和細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顆粒微小的粉沙細土和微塵,則被強上升氣流揚上天空,作中長距離的輸送。我國黃土高原的黃土層就是沙塵經數百萬年堆積而成的,華夏文明就是在這塊沙塵累積的黃土地上誕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澳大利亞的沙塵乘著南半球的西風掠過塔斯曼海,使新西蘭火山島上的土壤更為肥沃,因而被稱做“澳大利亞出口的珍貴產品”。從非洲內陸吹向地中海的強風幫助古羅馬人使用帆船從埃及運回小麥,但也將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塵帶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國。沙塵暴固然使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塵含有堿性,又可中和大氣中的酸性物質,減緩酸雨的發(fā)生。
風是地球上空的傳送帶,它將大陸的沙塵吹向海洋,又將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陸。沙塵和水汽相遇,便能結合為云,最終化做降水??梢?,沙塵不僅在土壤的分布和補充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環(huán)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梢哉f,沙塵也是決定全球生態(tài)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來,沙塵暴卻已成為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一大災害。構成沙塵暴的、物質材料,多來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區(qū)。在人為活動的作用下,特別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過度開墾,工廠盲目建設,排放不加控制,結果造成生態(tài)巨變:原來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擴大了;沒有沙漠的地方沙漠產生了;內陸河流程縮短,水量減少,沼譯地消失;河流兩岸的綠色走廊枯萎死亡。這樣,來自大西北的沙塵暴,一路上還源源獲得裸地上新的沙塵源的補充,而且混入了工礦企業(yè)排放的有害成分和來自草原上牲畜。糞便中的病菌病毒??傊?,在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后,自然界的風蝕速度已遠遠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連串的災害也就由此產生。
歌德說過:“大自然是不會犯錯誤的,錯誤永遠是人犯下的?!边@或許能給我們某種啟示。
(1)什么是沙塵暴?認真讀一讀,用橫線畫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沙塵暴災害加劇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歌德的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即由于強烈的風將大量沙塵卷起,造成空氣混濁,能見度小于千米的風沙天氣現象。
(2)原因:森林大量砍伐,土地過度開墾,工廠盲目建設,排放不加控制。
(3)提示:生態(tài)的平衡是需要人類去維持的,正是因為人類做了很多破壞生態(tài)平衡的事情,才導致越來越多的自然災害發(fā)生。
沙塵暴的由來閱讀答案 沙塵暴閱讀答案從古到今篇二
1.下列對沙塵暴的解釋,最準確的一項是( )
a.沙塵暴是由于風將大量沙塵卷起,使空氣混濁,能見度小于千米的風沙天氣現象。
b.沙塵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態(tài)平衡的一項工程。
c.從地質史上看,沙塵暴是風力對草原帶的風化物質進行篩選分類的結果。
d.沙塵暴是那些顆粒適中的粗砂和細砂被大風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2.下列對“沙塵也是決定全球生態(tài)平衡的因子”這句話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沙塵這種天氣現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態(tài)平衡中起著一定的作用。
b.沙塵逐漸積聚形成沙塵暴,在全球范圍內起了保持生態(tài)平衡的作用。
c.沙塵含有堿性,能使大氣中的酸性物質得到平衡,從而減緩酸雨的發(fā)生。
d.沙塵不僅在土壤的分布和補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環(huán)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3.下列對沙塵暴災害加劇的原因,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強上升氣流把顆粒微小的粉沙細土和微塵揚上天空,作中長距離的輸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過度開墾,工廠盲目建設,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態(tài)巨變。
c.沙塵暴中混入了工礦企業(yè)排放的有害成分和來自牲畜糞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后,自然界的風蝕速度已遠遠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4.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沙塵暴曾給新西蘭、意大利、法國等國家?guī)砗锰帲蚨貙⒈蝗祟愃谩?/p>
b.風將大陸的沙塵吹向海洋,又將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陸,這將會使海平面逐漸升高。
c.既然是人為因素加劇了沙塵暴的危害,人類也就完全有能力減少這種災害的發(fā)生。
d.大自然是不會犯錯誤的,因此人類應當順應大自然,而不要企圖去改變大自然。
閱讀答案:
1.a
2.b
3.a
4.c
沙塵暴的由來閱讀答案 沙塵暴閱讀答案從古到今篇三
說明文《沙塵暴》閱讀答案
閱讀原文:
①在中國北方,沙塵暴是短期或中短期的災害性天氣:沙塵暴在其源區(qū)造成地表嚴重風蝕,使土壤荒漠化;在降塵地區(qū)造成嚴重空氣污染,容易誘發(fā)眼睛和呼吸系統(tǒng)的疾病,甚至造成戶外活動的人畜傷亡;沙塵暴會使能見度降低,影響交通運輸;還會對建筑物和水利設施造成污染和損害……
②沙塵暴也是大氣層中規(guī)模最大物質和能量遷移過程之一。 20xx年4月16日至18日,北方地區(qū)曾出現一次強沙塵暴,致使北京一夜總降塵量達33萬噸。 20xx年3月12日,源于新疆和田的沙塵暴,侵襲的地區(qū)面積達320萬平方公里,3月20日襲擊北京,使機場的能見度降低到不足800米;3月22日抵達臺灣高雄,當地最高的建筑物被沙塵籠罩,以致模糊。
③大量沙塵在大氣層中的輸運會影響全球的天氣演變,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影響,但是也有某些積極作用:以沙塵為核心的氣溶膠能夠反射相當部分的太陽輻射,從而抵消由于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大氣層溫度升高。撒哈拉沙漠的塵??呻S上升氣流漂移到7000公里以外的大西洋和南美的亞馬孫地區(qū),而富含礦物成分的沙塵滋養(yǎng)了亞馬孫的熱帶雨林。在澳大利亞形成的沙塵可漂移3500公里到達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滋養(yǎng)馬來西亞丘陵地區(qū)的土地,這是馬來西亞熱帶雨林繁茂、植物品種眾多的重要原因。在西亞和中國西部產生的沙塵暴可在大氣層中航行10000公里,降落在北太平洋、遍及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之間的海域,塵埃中豐富的礦物質是該海域浮游生物的營養(yǎng)物,而這些浮游生物又是漁業(yè)資源的餌料來源,由此滋養(yǎng)了北海道漁場。
④另外,沙塵呈堿性,可以中和水蒸氣中的酸性成分(二氧化硫等),對抑制酸雨有積極作用。
閱讀試題:
11、第①自然段使用的最主要的說明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2分)
12、讀完全文,你對沙塵暴有怎樣更深刻的認識?請作簡要分析。(2分)
閱讀答案:
11、舉例子,具體說明沙塵暴的積極作用,讓人們對沙塵暴有正確的認識。
12、沙塵暴有消極作用:會造成災害性天氣,對人類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不利影響,它還有積極作用:能反射太陽輻射,滋養(yǎng)土壤、森林,提供海洋餌料,抑制酸雨。
沙塵暴的由來閱讀答案 沙塵暴閱讀答案從古到今篇四
①春天,我國北方常遭沙塵暴的襲擊,所到之處,飛沙走石、黃沙彌漫。一時間輿情沸騰。
②然而,人類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阻擋沙塵暴的發(fā)生。
③沙塵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幾千萬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擋了來自印度洋濕潤的西南季風,在中亞和我國的西北地區(qū)形成了大范圍的干旱和荒漠區(qū),這一區(qū)域又正處在西風帶上。這些是沙塵暴形成的根本原因,與人類的活動無關。但人類發(fā)展過程中的過度放牧、開墾種植和砍伐森林,使許多土地裸露,確實增加了沙塵暴的強度和頻次。
④沙塵暴作為一種自然現象,是地球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許多自然現象相互關聯、互為因果。假如我們消滅了沙塵暴及其源頭的沙漠干旱地區(qū),也就消滅了地球上的多種自然生態(tài),絕滅了適應干旱氣候的一切物種,并會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統(tǒng)的更加可怕的反饋和報復,甚至引發(fā)我們難以想象的災難。
⑤沙塵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見,但并非有害無利。
⑥首先,沙塵暴塑造了近百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正是黃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們的先民擇此生根繁衍。沙塵暴還使荒蕪死寂的諸多海島身披沃土,從夏威夷群島、日本列島到我國的廟島群島,無一不是沙塵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塵暴所遷移的沙塵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一些地區(qū)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塵暴向亞馬遜盆地輸入的沙塵量就有約1300萬噸,相當于該地區(qū)每年每公頃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塵暴能有效地緩解酸雨。沙塵含有豐富的鈣等堿性陽離子,這些外來的和地面揚起的堿性沙塵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國北方地區(qū)工業(yè)很發(fā)達,但除了個別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發(fā)生,這與北方常有沙塵天氣有很大關系。沙塵暴還維系了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與穩(wěn)定。沙塵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營養(yǎng)物約40%是由沙塵暴帶入的,促進了該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實上,處在什么自然帶上.就有什么樣的降水和溫度,就只能生長什么樣的植被,這是人類所不能改變的。
⑧我們見多了在草地植樹防風沙卻把草地變成沙地的人為災禍。干旱半干旱地區(qū)那點可憐的降水也許能夠滿足小草生長的需要,但當我們人為地植入大樹,那點水就遠遠不夠供樹木生長。于是樹木就憑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處吸奪水分,周邊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沒有了為大樹儲備水分的綠草,大樹小樹也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最終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樹。
⑨沙塵暴就是一種自然現象,只是近代人類過度的放牧或農耕,以及自以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劇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刪改)
沙塵暴的由來閱讀答案 沙塵暴閱讀答案從古到今篇五
12. 作者說“沙塵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見,但并非有害無利。”那么沙塵暴有哪些益處?
13. 文章加橫線句子中的“過度”一詞能去掉嗎?為什么?
14.結合文章,說說人類為什么“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阻擋沙塵暴的發(fā)生” ?
15. 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我國北方常出現沙塵暴是因為青藏高原阻擋了來自印度洋濕潤的西南季風,在中亞和我國的西北地區(qū)形成了大范圍的干旱和荒漠區(qū),這一區(qū)域又正處在西風帶上。
b.如果人類消滅了沙塵暴及沙漠干旱地區(qū),也就消滅了地球上的多種自然生態(tài),絕滅了一切物種,甚至引發(fā)我們難以想象的災難。
c.沙塵暴能有效的緩減酸雨,這是因為沙塵中富含大量的鈣等堿性陽離子,能夠有效地中和呈酸性的酸雨。
d.沙塵暴之所以會被妖魔化,主要是因為人們沒有真正了解沙塵暴,只看到沙塵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沙塵暴的由來閱讀答案 沙塵暴閱讀答案從古到今篇六
沙塵暴現代文閱讀答案
從古到今,沙塵暴一直是威脅著人類生存的自然敵人之一。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沙塵暴在世界各地頻頻發(fā)生,其肆虐的勢頭有增無減。人們不禁要問:沙塵暴是怎樣產生的呢?
沙源、強冷空氣、冷暖空氣的相互作用是沙塵暴形成的基本條件。沙源來自于沙漠、亂墾濫伐、過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沒有任何植被的禿地以及一些違規(guī)操作的施工場地,由于缺乏相應的維護掩蓋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風刮來,易形成揚塵。冷暖空氣相互作用產生一種垂直的上升運動,把沙塵吹揚了起來,形成沙塵暴。如果沒有沙源這個條件,后兩個因素只能造成大風或降水等天氣現象。專家通過對河西走廊沙塵暴?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實地考察發(fā)現,強勁持久的大風是形成沙塵暴的驅動力,人為破壞的植被和風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層等沙源是造成沙塵暴的罪魁禍首,沙塵暴是伴隨人類活動造成的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而產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國由于不合理的過度開發(fā)西部處女地9000萬公頃,大片焚燒草原,盲目墾荒,導致發(fā)生了1934年5月震驚世界的沙塵暴。這場沙塵暴從土地破壞現氐奈韃抗紋鵠矗?蕓煬頭⒄鉤梢惶醭?400公里⒖?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個巨大黃色塵土帶,連續(xù)3天,橫掃了美國三分之二土地。當時大氣含塵量每立方公里高達40噸,3億多噸土壤被卷入大西洋。這一年美國毀掉耕地4500畝,16萬農民傾家蕩產,逃離了西部大平原。
近幾十年來,我國由于人口急劇增長,不少地方便以超墾、過牧和濫伐獲取必要的生活資料。大片的樹林草原被開墾成了農田?結果糧食沒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鹽堿化和荒廢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場不斷地被過度放牧,又不進行補償性保護種植,大大加重了草場退化。于是導致去年一場場席卷而來的沙塵暴頻頻襲擊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短短3個月間我國就發(fā)生了12次沙塵暴,波及大半個中國,不僅襲擊了西北、京津地區(qū)、華北部分地區(qū),就連長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事實表明,人們元節(jié)制地墾荒開地,無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奪,而不給其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不斷破壞自然生態(tài)的平衡,最終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無情的懲罰。痛定思痛,歷史的教訓不能忘記,人類應真正行動起來,認真研究如何防治沙塵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讓綠色和生命永存。(根據2001·4《知識窗》有關資料改編)
1.本文說明的對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說明的主要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結合語境,理解文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罪魁禍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休養(yǎng)生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中的過度開發(fā)是指什么?這段文字采用了大量的數字說明方法,請舉一例簡要說明運用數字說明的好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類不注意與自然和諧相處,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失衡,受到大自然無情的懲罰。請你舉出一個這方面的例子,并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
舉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沙塵暴。沙塵暴產生的原因和嚴重危害。
2、沙源是造成沙塵暴災害的首要因素。大自然經過休息調養(yǎng),恢復元氣,達到生態(tài)平衡。
3、大片焚燒草原,盲目墾荒。①……長2400公里,寬1500公里,高3公里……連續(xù)三天……橫掃三分之二土地(任舉一個數字即得1分)。②這里運用數字,科學、準確、具體地說明了沙塵暴來勢兇猛、規(guī)模巨大、危害嚴重的特點。
4、示例:對森林亂砍濫伐。封山育林(舉例恰當,措施合理即可)。
語文閱讀的技巧
拿過來一篇閱讀題,同學們要會讀,知道怎么在最短的時間內提高閱讀速度和答題的準確率。我的做法是,首先讀題干,把重點字詞或語句畫下來,先大致了解問了些什么,去猜測閱讀文章講了什么內容。然后去讀原文,邊讀邊畫,挑自己認為重要的語句畫,這個純粹靠語感和平時的積累。如果平時做題多了,一般就能猜到哪些句子容易出題。
最后看著問題找答案,一般問題和原文中的答案順序上是一一對應的。接下來就是整理答案了,看著采分點寫答案,如果沒找全答案,需要再細心找一遍,通常閱讀題答案在原文中都是能找到的。即使沒有完全一致的語句,也有關鍵采分點詞語。語文閱讀雖然講技巧,但也要根據做題經驗去分析題目、整理答案,因為語文很多時候是沒有固定答案的,擺脫套路用心去做才是最好的技巧。
閱讀理解技巧順口溜
一般可以概括為下列六個步驟:
看標題信息,揣摩記敘類型;
抓記敘要素,了解大致內容;
理行文線索,分清段落層次;
辨敘述方式,領會布局特點;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義;
析表現手法,以供習作借鑒。
總結多年的經驗,在考場上遇到閱讀理解類的考試題,一般按以下程序進行較為快捷有效,當然這個程序不光指記敘文閱讀,對其他文體的閱讀也適用。具體過程是:閱讀理解題目——閱讀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試題——按試題要求回頭有重點地再看原文——答題。
一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內容,理清脈絡。答題時切忌文章都沒完整的閱讀就匆匆忙忙地寫答案。最好先把文章從頭到尾通讀一遍,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
二弄清題意,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再去瀏覽所設試題,經過初步的思考,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
三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試題可以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這時就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問題。
四挖掘句子的隱含信息和深層含義。有些試題則需要結合全文內容,挖掘句子的隱含信息,經過縝密的思考,尋求完美的答案。
五組織語言規(guī)范答題,認真書寫。答案基本考慮成熟之后,還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語言。語言簡潔明了,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復,不得要領,往往會出力不討好。
從長遠角度考慮,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時之功。它需要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多關注最新信息,多閱讀名家名著,開闊視野,增加實踐,培養(yǎng)對語言的品評、賞析、感悟的能力,培養(yǎng)學習語文、陶冶性情的興趣,在多讀深思中進入學習語文的嶄新境界。
沙塵暴的由來閱讀答案 沙塵暴閱讀答案從古到今篇七
《沙塵暴》閱讀練習及答案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第1-5題。
從古到今,沙塵暴一直是威脅著人類生存的自然敵人之一。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沙塵暴在世界各地頻頻發(fā)生,其肆虐的勢頭有增無減。人們不禁要問:沙塵暴是怎樣產生的呢?
沙源、強冷空氣、冷暖空氣的相互作用是沙塵暴形成的基本條件。沙源來自于沙漠、亂墾濫伐、過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沒有任何植被的禿地以及一些違規(guī)操作的施工場地,由于缺乏相應的維護掩蓋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風刮來,易形成揚塵。冷暖空氣相互作用產生一種垂直的上升運動,把沙塵吹揚了起來,形成沙塵暴。如果沒有沙源這個條件,后兩個因素只能造成大風或降水等天氣現象。專家通過對河西走廊沙塵暴?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實地考察發(fā)現,強勁持久的大風是形成沙塵暴的驅動力,人為破壞的植被和風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層等沙源是造成沙塵暴的罪魁禍首,沙塵暴是伴隨人類活動造成的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而產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國由于不合理的過度開發(fā)西部處女地9000萬公頃,大片焚燒草原,盲目墾荒,導致發(fā)生了1934年5月震驚世界的沙塵暴。這場沙塵暴從土地破壞現氐奈韃抗紋鵠矗?蕓煬頭⒄鉤梢惶醭?400公里⒖?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個巨大黃色塵土帶,連續(xù)3天,橫掃了美國三分之二土地。當時大氣含塵量每立方公里高達40噸,3億多噸土壤被卷入大西洋。這一年美國毀掉耕地4500畝,16萬農民傾家蕩產,逃離了西部大平原。
近幾十年來,我國由于人口急劇增長,不少地方便以超墾、過牧和濫伐獲取必要的生活資料。大片的樹林草原被開墾成了農田?結果糧食沒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鹽堿化和荒廢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場不斷地被過度放牧,又不進行補償性保護種植,大大加重了草場退化。于是導致去年一場場席卷而來的沙塵暴頻頻襲擊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短短3個月間我國就發(fā)生了12次沙塵暴,波及大半個中國,不僅襲擊了西北、京津地區(qū)、華北部分地區(qū),就連長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事實表明,人們元節(jié)制地墾荒開地,無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奪,而不給其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不斷破壞自然生態(tài)的平衡,最終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無情的懲罰。痛定思痛,歷史的教訓不能忘記,人類應真正行動起來,認真研究如何防治沙塵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讓綠色和生命永存。(根據·4《知識窗》有關資料改編)
1.本文說明的對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說明的主要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結合語境,理解文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罪魁禍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休養(yǎng)生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中的過度開發(fā)是指什么?這段文字采用了大量的數字說明方法,請舉一例簡要說明運用數字說明的好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類不注意與自然和諧相處,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失衡,受到大自然無情的懲罰。請你舉出一個這方面的例子,并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
舉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沙塵暴。沙塵暴產生的原因和嚴重危害。
2、沙源是造成沙塵暴災害的首要因素。大自然經過休息調養(yǎng),恢復元氣,達到生態(tài)平衡。
3、大片焚燒草原,盲目墾荒。①……長2400公里,寬1500公里,高3公里……連續(xù)三天……橫掃三分之二土地(任舉一個數字即得1分)。②這里運用數字,科學、準確、具體地說明了沙塵暴來勢兇猛、規(guī)模巨大、危害嚴重的特點。
4、示例:對森林亂砍濫伐。封山育林(舉例恰當,措施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