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北京的城墻與城門》讀后感300字篇一
北京租房合同
推薦度:
北京烤鴨作文
推薦度:
北京冬殘奧會作文
推薦度:
老舍《北京的春節(jié)》教案
推薦度:
北京租房合同
推薦度:
相關推薦
在賞讀完一本名著以后,這次閱讀讓你有什么領悟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赡苣悻F(xiàn)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北京的城墻與城門》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居筑的院落之美,是繞過影壁后的別有洞天。庭院內廣植樹木花草,或配以池塘、假山、涼亭,構筑獨門獨院的花園。木結構的門被漆成深紅色,白墻青瓦雕刻出了水墨。中國的院落呈現(xiàn)的節(jié)奏感是:沉穩(wěn)、凝重、有力。
正如雪小禪在《院落春秋知多少》中寫到:院落對中國人來說,既是一個物質空間,容納天地大氣,也是一個精神空間,是文化與情感的傳承。
中國人對院落有根深蒂固的信賴。身、心藏于其間,沒有哪處更配得上安居之所了。
格狀門窗、懸梁、雕花……形成整個居筑環(huán)境的壯闊。每一處景、物構成了院落的骨骼。而墻,是整個院落的基礎。
墻,在中國建筑中起著無比重要的作用。它,不單是構筑了中國建筑,喜仁龍在《北京的城墻與城門》中提出:墻,構筑了家庭的社會單元。
中國百姓對墻從古至今的依賴,無論一個多么貧窮或不顯眼的地方,都有著簡陋的土房、殘破的廟宇。墻垣像遵循著某種規(guī)律,即便經(jīng)歷炮火的洗禮,這些遺跡承載著逝去的榮光,在徹底的荒蕪和孤寂中仍能顯得分外觸目。
墻的廢棄,無不引起內心的物哀。它經(jīng)歷過萬千歲月后,成了一座孤城、一片廢墟。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描述:“廢墟”是一種象征,它涉及我們如何看待具有悲劇意味的過往事件,進而引伸到我們應如何從歷史哲學的高度去思辨人類社會發(fā)生的一切悲劇性歷史事件,從而喚醒人們的`歷史感。
對廢墟的沉思,正是對歷史的重新審視。那些殘存在城市一隅的廢墟,只有活躍的光影和偶爾在墻角下曬太陽的乞丐能使場面顯得稍有生氣。偶爾聽到的鐘聲或游人的車聲,深邃而凝固的寂靜就會再次襲來。
廢墟,透視著中國國人對原始墻垣的遺忘。近幾年來,崇洋媚外的半西式水泥建筑高高刺破了中國傳統(tǒng)的紅墻青瓦的舊式建筑的天際線。
人們安心地目睹這些建筑被混泥土建筑或單調的磚瓦房取代,這些新建筑除了安放于城市之中,再也沒有多余的修飾。那些光與影、匆忙的人群、手推車構成的生活畫面一去不復返,甚至散落在街頭巷尾的古樹也不具備了藝術特色。
蒼茫構筑了整個居筑環(huán)境,對于墻的重新追尋,在整個城市規(guī)劃中回望、追溯。
喜仁龍在《北京的城墻與城門》中描述了墻的一代一代的變遷。我們看到原先千篇一律的墻隅,在歷史的長河中隱沒,之后又被挖掘,重新充斥著人們源于內心的物哀。
物哀,才讓我們看到城墻最動人心魄的古跡,沉穩(wěn)雄壯,有一種睥睨四鄰的氣魄和韻律。
正如中國最重要的文化符號——長城。這個文化符號,不是以高聳、巨大來抵抗時間。截出其中的一段,只不過是普通的墻。蔣勛在《美的沉思》中寫到長城:這個“文化符號”的秘密,不是以偉大的姿態(tài)來樹立永恒的形象,卻是“纏”住時間,它的不斷延續(xù)使它將自己變成時間。它的偉大不在于任何一個片段的特殊,而在于那強韌的延續(xù)。
任何墻垣,都有自身生命的續(xù)延,同時凝固了中國文明的生命力。當下的思考者,有覆蓋在心頭的物哀才能有喟嘆。
而這喟嘆不是哀愁,是自省。
s("content_relate");【《北京的城墻與城門》讀后感】相關文章:
《北京的城墻與城門》讀后感
09-01
城門開讀后感
11-11
美麗的城門河作文
06-02
中國最長的城墻
11-30
西安城墻的介紹
01-27
中國最長雄偉的城墻
01-19
城墻下的寫作散文
11-27
古城墻散文
08-02
描寫西安城墻的作文
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