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大又粗又硬又爽又黄毛片,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国产男同GAYA片大全,一二三四视频社区5在线高清

當前位置:網站首頁 >> 作文 >> 浙江的教育文化(5篇)

浙江的教育文化(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5-03 12:11:10
浙江的教育文化(5篇)
時間:2023-05-03 12:11:10     小編:zxfb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浙江的教育文化篇一

摘 要:浙江教育會及其系列活動對浙江教育近代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主要體現在:(1)是推進浙江近代教育的核心力量;(2)是浙江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宣傳者和鼓吹者;(3)是各種新教育思潮在浙江的積極傳播者;(4)是團結和聯(lián)系浙江教育界進步力量的中樞。

關鍵詞:新教育;《教育周報》;教育調查;社會教育

浙江教育會是清末民初的一個涵蓋全省的民間性教育團體,存在于1912年1月到1926年11月,期間經歷了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這四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時期,在研究新教育、傳播新文化、新觀念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產生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

一、創(chuàng)辦近代教育刊物,從輿論上大力宣傳新教育

浙江教育會創(chuàng)辦的教育刊物,主要有《教育周報》、《教育潮》和《浙江教育會月刊》三種。1913年4月1日首辦《教育周報》,“為本會研究教育、發(fā)表意思之用?!盵1]該刊也是浙江省較早的一份專業(yè)性雜志,主要辟有言論、學術(思潮)、紀聞、時評、感言等欄目,周出一期,約二萬言。該會的主要骨干成員如孫增大、何紹韓、金學儼等先后主其筆政。共出有235期,止于1919年3月30日。對于已出的235期,筆者得見202期,結合《中國近代期刊篇目匯錄》所載,其全部篇目內容大致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到,《教育周報》所辟欄目竟有25個之多,其所含容量之大可見一斑。

各欄目突出對新思想、新觀點、新教育的傳播。如紀聞:主要記載了國內外直接或間接有關教育的各種新聞,諸如“英國整頓學校之近聞”、“余姚陳女士熱心興學”、“青田知事漠視教育”等。其特點是容量大、速度快、信息靈,開啟民智,增人見識。該欄目總計4198條,是全部信息量的69%。這在向來“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沉悶氛圍中,無疑吹進了一股清晰的空氣。

學術(思潮):以傳播新的學術思潮、觀點及近代的一些科技知識為主,其中有直接譯自國外的文章,也有通過國人自身消化后間接介紹的論文,及會員本身在實踐工作中得出的體會和認識等。如夏丐尊譯、盧梭著的《愛彌爾》,嚴復譯的《論東西二教育所以匯合之術》等。這類文章學術意味較濃,知識性較強,讀者可以從中學到許多新的近代科技知識和教育方法。

其它如“言論”、“法令”、“時評”、“調查”等欄目,無不表明了教育會在傳播新教育等方面所作的極大努力。對于教育界來說則可以不斷豐富更具現實意義的教學內容和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所有這些,顯然為教育走向近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15年以后,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興起。為了適應這一新的形勢發(fā)展和更好地發(fā)達教育,1919年2月,該會經評議會決議,把《教育周報》改為月刊,易名《教育潮》,4月25日發(fā)行第一期。“自今伊始,將擴充其篇幅,變更其體例,刷新改進,以與全國教育界相見焉”[2]。該雜志以“闡發(fā)教育之真義力圖改進為宗旨”,任務是“介紹世界新教育之思想學術,批評中國教育之弊病缺點,商榷新教育之建設,記載國內外教育之現狀”[3]?!督逃薄饭渤?0期,止于1921車1月。其中前六期的文章內容多以積極傳播新文化、新教育為主,占70.5%。如經亨頤的“動學觀與時代之理解”,楊賢江之“現代教育主張與現代哲學”[4],杜威講演“平民主義的教育”和胡適講演“實驗主義”[5]等。

但第六期后曾一度停刊,到1920年10月復出第七期。復刊后的《教育潮》表面上主張“新舊兼容”,實際上已積極提倡“國粹”,反對新思潮了。第七期何競明的“新文化僅資考證應折衷經子并擬學校酌授經子說”,及第八期柯璜的“余對于新思潮之疑問”便是例證。因而立刻受到文化界進步人士的猛烈抨擊。

《教育潮》內容的變化,正是當時浙江教育界進步和反動勢力在尖銳斗爭中進步勢力暫時受到挫折的結果。浙江教育會也自此開始走下坡路。

1924年11月,省教育會發(fā)行《浙江教育會月刊》(以下簡稱“月刊”)。至1925年5月,共計出10期,其中最后兩期合刊??v觀“月刊”,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較前兩種刊物大為遜色,已顯出一派蕭條衰落的氣象,其內容統(tǒng)計如下:

從數量上看,“月刊”容量很小;內容上也不如以前那么豐富多彩;形式更顯單調、呆板。反映出教育會已無力“研究教育并力圖發(fā)達之”了。一年以后,教育會終因困于經費而停止活動。

綜觀浙江教育會所辦刊物之演變,從生氣勃勃、順應歷史潮流、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推波助瀾,到后期的變質改向。可以說,正標志著教育會活動的高潮和低潮。

二、舉辦講演、講習等會,在實踐上倡導新教育

194月3日,教育部訓令各省推行通俗講演,浙江省教育司也主張在方法上宜多采用講演的形式。浙江教育會積極響應部、司的有關訓令,同時也為了在實踐上真正倡導新教育,一方面主動邀請當時有關著名人士來浙講演,以廣浙人見識;另一方面本身也不斷舉辦面向全省教育界的各種講演、講習會,以養(yǎng)成浙江教育界人士的近代意識。如“五年國慶日在新市場;……六年縣視學會議;七年歐戰(zhàn)和平慶祝會,都在本會同人或各校教職員、學生等開會講演,以資研究”[6]?!捌吣甓?復商同在省中等以上學校輪流每月在本會講演一次”[7]等。曾應邀來浙講演的著名人士主要有梁啟超(1915.6)、康有為(1916.8)、蔡元培(1916.11)、艾迪和余日章等。新教育共進社請杜威博士南下講演時,省教育會也特派李俊夫邀請來浙講演六次,聽者達數千余人。在諸多講演、講習會中,較大規(guī)模的專題講演會有:丁已夏期講演會、消夏會、日文講習會、注音字母講習會、國語講習會和開辦法文專修科,等。

此外,省教育會還開設有經常性的講演活動――星期講演會(仿夏期講演會之辦法,于每星期日舉行,由會中聘請專門學問家主講,或對于一般學生,或對于社會大眾,授以相當之知識――筆者注。)。

以上教育會的各種講演活動,從內容到形式,多在新教育思想影響下進行,從而使眾多受過其聽講或培訓的知識分子,在更大程度上受到近代知識的熏陶,在時間上大大加快了其接受近代知識的進程,對浙江教育的近代化是極有力的推進。

三、主持全浙及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等,竭力推動浙江乃至全國教育的近代化

浙江教育會雖然是一個民間性組織,但它立足浙江,面向全國,不僅發(fā)達浙江教育,而且還通過自身的努力而對全國的

[1]?[2]?[3]?[4]?下一頁

教育事業(yè)起一定的影響作用。

(一)創(chuàng)立全浙教育會聯(lián)合會,團結和聯(lián)系浙江教育界的進步力量

由于地域及當時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浙江教育會活動的主要范圍只局限在會所所在地杭州及其附近區(qū)域,這與教育會研究浙江教育并力圖發(fā)達的初衷不符。全省各縣雖都設有縣級教育會,但因地方條件而致參差不齊,有的甚至徒有其名??傊?省教育會的功能因此而無法充分發(fā)揮。為了更好地推動整個浙江省的教育事業(yè),教育會遂于1912年發(fā)起并成立了全浙教育會聯(lián)合會,以圖共同研究和協(xié)調全省教育事宜,并最終成為團結和聯(lián)系浙江教育界進步力量的中樞。

省教育會通過全浙教育會聯(lián)合會,一方面把自己的一些教育建議、設想、觀點及各種最新信息及時傳播給各縣教育會,并通過縣教育會而至全省各地教育界,使之形成一覆蓋全浙的緊密網絡,有效地引導和協(xié)調全省教育界;同時,也通過縣教育會而掌握全省各地的教育動態(tài),再由省教育會而至省教育行政官廳。所以,全浙教育會聯(lián)合會不僅有利于協(xié)調全浙教育,而且是聯(lián)絡和團結全浙教育界各層次的有效橋梁,其作用自是不可低估。

(二)參加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推動全國教育之近代化

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成立于1915車5月,1926年后停止活動。主要發(fā)起人是江蘇省教育會代表沈恩孚、黃炎培、楊保恒和浙江教育會代表經亨頤等人。所以,浙江教育會從一開始就參與了該組織的活動。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共開過11次年會,每一次年會,浙江教育會幾乎都派代表參加,并多有提案。從已搜集到的資料中看出,浙江教育會提交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的議案涉及教育的許多方面,從學制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到畢業(yè)生出路、職教員待遇等等,足見浙省教育會對全國教育事業(yè)的關心與參與之程度。

此外,浙江教育會還很注重與兄弟省份的合作交流。江蘇省的教育事業(yè),一直來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特別是民國以后,在職業(yè)教育方面較有特色。江浙兩省教育會遂于1919年發(fā)起并成立了教育協(xié)進會,“共同研究教育之問題;交換教育之意見。”[8]以該組織為聯(lián)結點,兩省教育界互相研究,共同探討,彼此傳遞最新信息,協(xié)力而進。“有此組織而后對于兩省教育界共同之缺陷,可以合兩省之力而革除之;對于一省特別之缺點,互以其經驗所得之優(yōu)點而補救之;對于教育進行之計劃,可以合二省之力而研究之”[9]。正可謂取長補短?!啊呦噍o而行,于兩省教育之前途,關系固甚大矣?!盵10]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組織教育調查及視察活動

發(fā)展教育事業(yè),除要有一定的理論指導外,更需要從具體實際出發(fā),不斷地總結自己的經驗,學習他人長處。為此,省教育會曾先后進行過幾次較大規(guī)模的教育調查及視察活動,以促進浙省及全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為了準確地把握浙江省教育的現狀,教育會計劃對全浙教育界作一模底調查,并于199月派朱章寶周行各縣。朱章寶此行目的有五:1、調查各縣教育狀況;2、參酌地方情形隨時宣講;3、勸募創(chuàng)建會所捐款;4、推銷教育周報并催收報費;5、聯(lián)絡各縣教育會并催促其進行。其中,“調查各縣教育狀況”是首要任務。后終因經費不濟,只到衢嚴二屬即止。

1918車1月省教育會利用寒假組織旅日教育視察團。團員共計32人,分為三組,分別對普通教育、實業(yè)教育、社會教育進行調查。視察團自2月5日由上海出發(fā),經長崎、下關、神戶,10日抵東京;11日從東京出發(fā),歷箱根、名古屋、西京、大板、宮島、門司,27日抵朝鮮京城;越二日由京城跨鴨綠江,歷奉天、濟南、曲埠、南京返杭,已是3月6日。這次活動,規(guī)模大,時間長,視察的地域、范圍都很廣?;貒?由經亨頤根據視察情形,作“視察日本教育所感”一文,以告浙省教育界同仁。

在視察中,他們感觸最深的有二點,即穎才教育和奴化教育。在日本,穎才教育盛行,如在西京師范學校附屬小學,“竟特筑一寮,專集市內各校之優(yōu)禿學生,選任最有經驗之教師,學級編制且減少人數為二十人,充量教授”[11]。究其原因,是“近來日本有感于人才之缺乏”[12]。我國人才缺乏尤甚于日本,而穎才教育卻付厥如。因此,經亨頤一行在作此視察之后,深有感觸地說:“穎才教育,誠當務之急也”[13]。

到朝鮮后,原“以為亡國后之教育,必如何悲慘。而誰知此預想亦與事實相反”[14]。視察團員們驚異地發(fā)現日本在朝鮮的教育實行“和好兄弟主義”,其結果竟至朝鮮人對于“日本語之發(fā)音極自然純熟,”[15]而“尤可概者,朝鮮今日之忘亡國,昔日未亡以前必望亡國”[16]。大有“此間樂,不思蜀”之感。對此,經亨頤及全體同仁們感嘆不已,直以“不忘不亡”以勉朝人,更欲以“不望不亡”警告國人,憂國之心跌然紙上。

回國途中車抵安東,“滿目仍是日本人”。剛從日本對朝鮮人奴化教育的感嘆中回醒過來的經亨頤及同人,不禁浮想聯(lián)翩:日本在朝鮮的作為難道不會在中國重現嗎?國人有何防范措施?強烈的責任感驅使他們對奉天的教育作一番調查。結果是對于“日本在南滿之經營教育費每年三百數十萬之多,學生乘車免費等種種手段”,竟至“并無注意”,因而深感憂慮。

對于這次教育視察,經亨頤概括為四句話:即“并無方法,并無主義,并無悲慘,并無注意”[17]。前兩個“并”可以借鑒,后兩個“并”則足以醒我國人,免蹈朝鮮之轍。

通過這樣一次對中外教育現狀的比較視察,一方面開闊了同人發(fā)達教育事業(yè)的視野,另一方面,也從中看到了許多值得引起注意的東西,進而達到取長補短,前車后鑒之效。

這是一次規(guī)模較大、而又十分成功的教育視察話動,較典型地體現了省教育會在這方面所作的努力。除此之外,早在1917牟4月18日――5月9日,省教育會還曾派遣會員蔡敦辛等赴蘇省境內考察教育狀況;1924車4月11日,該會再次組織中等以上學校調查各校概況,等等。

不可否認,省教育會的這些努力,許多因各種主客觀原因(如經費問題等)而未完成。但這些調查和視察活動尤其對浙省教育的發(fā)展無疑有著明顯的借鑒和促進意義。

四、參與社會公益事業(yè),積極開展社會教育

在社會教育方面,浙江教育會深知其與學校教育的相互制約性,因而倍加重視,明顯體現出近代教育的時代意識。

1910月10日,浙省教育會在第四次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上海會議上,提出“設立青年團案”并獲通過。認為對青年施行教育收效最大,所以青年時代的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教育是頂要緊的。創(chuàng)立青年團可以充分發(fā)展個性,增進群性。所以,青年團的宗旨為輔導青年的德、智、體三育的發(fā)展,促其成為健全的國民。值得注意的是,在省會青年團的推動和影響下,浙江各地也先后成立了青年團,并開展了各種活動,其影響甚是深遠。

此外如1924年4月13日,省教育會與其他團體合作,籌設杭州圖書館協(xié)會;同年6月14日,也與其他團體合作,舉辦浙江除毒協(xié)會第一次籌備會,等等。所有這些,在客觀上創(chuàng)造并凈化了社會環(huán)境,加強社會的正面影響力量,從而使學校教育能在一個較好的社會環(huán)境中得以充分發(fā)揮,獲得有效的教育效果。

事實上,省教育會的活動范圍及其所發(fā)揮的功能遠不止于此。它還積極參與社會的各項公益事業(yè),以此進一步開展社會教育。例如:1916年,發(fā)起并成立浙江省教員儲蓄協(xié)會,以儲備救國基金;1911月2日,省教育會會同在省校長,為北京、直隸、奉天等處水災發(fā)起學界募捐會;1918年,省教育會會同商界呈請軍民兩署轉呈政府,要求維持煙禁以免指銷存土。

在所有上述活動中,最令人注目、也是浙江教育會較有成效的一件事,就是積極倡導并發(fā)展體育事業(yè)。這主要體現在開展學校體育及大眾體育方面。1915年10月17日,該會邀集省會中等學校舉行第一次聯(lián)合會操,以后又分別在11月14日、次年4月9日和5月14日舉行了第二、第三及第四次會操,每次會操人數均在千人以上,成績也頗有足觀。后由聯(lián)合運動會取而代之。同時,省教育會又開始發(fā)起全省中等學校聯(lián)合運動會,把體育運動更講一步推向全省。會長經亨頤認為,開展運動會的目的,“決不限于運動者之中,當普及于社會一般,蓋運動會為學校兼任之社會教育事業(yè),本不以競爭優(yōu)勝為唯一之目的,聯(lián)合二字,寓有結合精神之意……”[18]并提出開展大眾體育,培養(yǎng)團結合作精神的體育思想。

隨著全省特別是省會杭州體育運動的`開展及其影響的不斷擴大,浙江教育會遂于1916年鄭重呈請省署,希望設立公眾運動場,終獲省長呂公望核準,遂于1918年冬正式開辦。為浙江民眾體育運動的普及和發(fā)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場所。

另外,省教育會還面向教育界同仁積極組建各種體育團隊,進一步擴大體育的普及面。如1918年冬,組織足球聯(lián)合會;1919年3月2日,發(fā)起成立庭球隊,等等。在教育會的積極倡導下,各地學校也紛紛仿效,體育活動遂在全省展開。省教育會還積極致函各有關省級行政官廳,要求參加全國運動會;組織討論參加遠東運動會;建立中華體育協(xié)會,以進一步講究和發(fā)展中華體育。由此可見。浙江教育會在這方面的努力,其影響所及己遠非一個浙江省。

實際上,浙江教育會在社會教育和公益事業(yè)方面所涉及的范圍小到注意杭城的各種公眾建設及文化設施、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大到國家大事,竭盡其所能而發(fā)揮之。因此,可以說,浙江教育會不僅在教育方面,而且也在教育以外的社會各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不僅促進著浙江教育的近代化,而且也十分有力地影響著整個中國教育的近代化。

五、小結

近代教育相對于封建傳統(tǒng)教育,其主要區(qū)別在于:?近代教育是國民教育,以培養(yǎng)共和國民為目標,普及教育是其重點;而封建傳統(tǒng)教育則是官吏教育,也即人才教育,以培養(yǎng)忠君的官吏為目標,科舉制度是其靈魂。?近代教育是男女平等的教育,而封建傳統(tǒng)教育則強調“女子無才便是德”,完全剝奪女子受教育的權利;?近代教育注重文實并重,在內容上重視對實用知識的傳播和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封建傳統(tǒng)教育則重道輕藝,儒家經學壟斷學校,輕視對自然科學的傳播和學習。?近代教育體現民主精神,在管理上師生平等;封建傳統(tǒng)教育則強調師道尊嚴。…在教學方法上,前者體現為啟發(fā)、誘導式的“動”的教育。后者體現為死記硬背式的機械教育。

從浙江教育會的主要業(yè)績來看,浙江具有近代特征的教育改革措施的推行,大多與浙江教育會有關。從普及義務教育,提倡女子教育,加強對應用性強的近代科學知識的學習;積極傳播進步的教育觀念、價值觀念;直至對民主管理的提倡等,浙江教育會無一不在努力推進。

教育的近代化,首先是教育觀念的近代化。浙江教育會以《教育周報》、《教育潮》和《浙江教育會月刊》等為媒體;同時,不斷組織各種類型的講演、講習活動,以及教育視察活動等,在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同時,積極宣傳新教育思潮和新文化觀念,其貢獻是十分突出的。

浙江教育會的成立及其后來的一系列活動,使浙江教育界大大地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全省范圍內形成為一個相對統(tǒng)一的整體,從而發(fā)揮著中樞的作用。同時,以省教育會為代表,與全國各省教育界取得了進一步的緊密聯(lián)系,這樣,教育信息的交流得以在更大的范圍內迅速進行,從而大大加快了包括浙江在內的教育事業(yè)的近代化。

study of the effect to zhejiang province’s educational modernize of zhejiang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abstruct:this text relies on a large amount of historical datas, have explained main activity situation and important influence that take in modern times to the

education of zhejiang which will educated in zhejiang thering are focal points, main embodiment is here: a)it is the force at the core of advancing zhejiang to educate in modern times; b) is main propaganda person and advocator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of zhejiang; c) educate ideological trend person who travel actively in zhejiang newly at various kinds of; d) it is united with the centre of getting in touch with zhejiang education circles progressive forces.

key word:new education; educational magazines weekly; the educational investigating and researching; social education.

注:

(1)1919年前浙江省教育會編印(著):浙江教育會要覽?事業(yè)[j].第26頁.

(2)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研究室著.五四時期期刊介紹[m].第2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4月.第852頁.

(3)浙江教育會編(著).浙江教育會要覽?事業(yè)[j].第27頁.

(4)經亨頤:動學觀與時代之理解[j].楊賢江:現代教育主張與現代哲學[j].教育潮.1919.4.(1).

(5)胡適:實驗主義[j].教育潮.1919.5.(2).

(6)(7)1919年前浙江教育會編(著).浙江教育會要覽?事業(yè)[j].第29頁.

(8)教育周

上一頁??[1]?[2]?[3]?[4]?下一頁

報[j].1919.3.16. (233).第9頁.

(9)教育周報[j]. 1919.3.16. (233).第10頁.

(10)教育周報[j]. 1919.3.16. (233).第11頁.

(11)-(16)教育周報[j].(197).第3頁.

(17)教育周報[j].(197).第4頁.

(18)經亨頤.觀第一次中等學校聯(lián)合運動會所感[j].教育周報.1916.11.6.(142).第1頁.

上一頁??[1]?[2]?[3]?[4]

浙江的教育文化篇二

浙江教育近代化的影響因素與浙江近代教育的特點

摘 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古老的中國社會被迫嬗變。文章基于歷史背景,述評了當時浙江教育的近代化及其特點。

關鍵詞:近代化;教會學校;社會思潮;新式教育機構

浙江地處東南沿海,氣候宜人,物產豐饒。浙江民眾一直有崇尚書學,尊重知識,興學育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故素來人杰地靈,有“文物之邦”的美稱。1840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依仗軍事侵略的勝利,開始大肆進行文化侵略?!皞鹘?辦醫(yī)院,辦學校,辦報紙和吸引留學生等,”其目的“在于造就服從他們的知識干部和愚弄廣大的中國人民?!盵1](p.624)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從此被打破,開始走上一條無奈而痛苦但又別無選擇的近代化道路。

一、影響浙江教育近代化的主要因素

(一)在浙外國教會學校的創(chuàng)辦

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浙江的寧波成了五個通商口岸之一。西方傳教士從此紛至沓來,他們?yōu)榱烁行У剡_到在中國傳教的目的,往往通過開辦學堂的方式向兒童灌輸教義。1844年,英國基督教長老會東方女子教育會傳教士愛爾德賽(miss aldersey)到寧波傳教,首創(chuàng)女塾。這是浙江第一所教會學堂,也是中國第一所近代女子學校。1845年,美國北長老會傳教士、醫(yī)生麥嘉締(d?b?mccartee),在寧波開設男生寄宿學校――崇信義塾。這是浙江最早的男子洋學堂。該學堂后遷入杭州,又易名育英書院,是日后之江大學的前身?!短旖驐l約》、《北京條約》的簽訂,使外國傳教士取得進入中國內地傳教、辦學、置產等特權。于是,他們以寧波為跳板,逐漸向浙江各地擴展。美國浸禮會、青年會、圣公會,英國的安立甘、內地會等也陸續(xù)在寧波、杭州、湖州、嘉興、金華、紹興、臺州、定海、溫州等地相繼開設男女學塾。據統(tǒng)計,到19,僅天主教在浙江省所辦的文教事業(yè),就有訓練任神職者之學校3所,學生計58人;普通學校115所,學生計1207人。[2](p.128)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教會學校多創(chuàng)立于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甚至有在鴉片戰(zhàn)爭后即已創(chuàng)立的,遠早于國人自辦的公私立新式學堂。這對浙江教育的近代化而言,無疑具有開風氣之先的作用。特別是女子教育,早在1844年時寧波就有教會女校的設立,不僅對浙江,而且在全國女子教育也產生一定的影響。

教會學校在浙江的創(chuàng)辦,盡管其主觀上是為了傳播教義,為擴展教會勢力而培植一批中國籍的傳教助手,試圖藉此而達到經濟、文化侵略的目的。但是,在客觀上也給古老的浙江大地帶來了許多較之封建教育確乎進步的東西。如數理化課程的開設與一些科學實驗機會的提供,使學生學到了在傳統(tǒng)舊學中難以學到的近代科學知識。其它如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學方法,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自由主義思想等,都使一部分有愛國心的青年因此引起思考,燃起富國強民的思想,從而培養(yǎng)了一批區(qū)別于舊式文人的知識分子。這在促進浙江教育近代化方面無疑具有深遠的影響。1851年(咸豐元年),浙江學政吳鐘駿在目睹教會學校給寧波各層面尤其是意識形態(tài)方面所帶來的變化后,向上呈報時稱:“寧波府城諸夷雜處,左道易惑”,因而建議“見飭各學教官于鄉(xiāng)鎮(zhèn)勸立義學,以正人心?!盵3](p.3)可見其影響之大。

(二)挽救民族危亡的客觀要求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列強的侵略勢力逐漸增強,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被徹底打碎,唯我獨尊的“天朝”時代已然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華夷”共處之時。隨著中外交涉的日益頻繁,客觀上急需大量“通習外國文字之人”;同時,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一批近代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也急需大量掌握近代科學技術和知識的人才。浙江地處東南沿海,歐風東漸的前沿,其情形更加明顯。而這又與現行的科舉制度相悖。作為封建官僚的李鴻章,在作了比較客觀的分析之后,不得不承認科舉制度所帶來的嚴重社會問題,認為我國并非沒有聰明才力之士,實因士大夫大多耽擱于章句貼括而不知尋求至富至強之術,以至所用非所學,所學非所用。指出“西人學求實際……”[4](p.868)而中土人才則大多空談學問。因此,相互間應該取長補短,擇善而從??梢?李鴻章主張興西學,通過改變中國傳統(tǒng)的科舉制度和教育模式,來改變中國積弱積貧、落后挨打的局面。這種興學強國的思想較典型地代表了當時有識之士(特別在官僚階層)的共識,并直接成為其支持并創(chuàng)辦近代教育的指導思想。

(三)近代社會思潮及其對浙江教育的影響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大地,風雨飄搖,動蕩不安。深重的民族危機,迫使愛國志士紛紛提出拯救祖國于危亡的思想和主張,形成五彩繽紛的社會思潮。它們中主要的有愛國主義思潮、變法維新思潮、君主立憲思潮、教育救國思潮和實業(yè)救國思潮、無政府主義思潮及早期的社會主義思潮等。每種思潮的出現,無一不對教育界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其中教育救國、實業(yè)救國思潮則影響更甚。

早在甲午戰(zhàn)爭時期,以“救亡圖存”為已任的維新派就大聲疾呼:要救國,必須改革教育!因為他們意識到要改變中國的處境,當先變法。但要變法就要找到本原。而本原就在教育。在他們年來,今天形成“北托于俄,南攝于英、法,東割于日本,岌岌幾不國”的局面,其“所以傾敗之由,在民愚之故,”[5](p.124)并明確指出是科舉制度與傳統(tǒng)的學術(即漢學、宋學、詞章之學)使“朝無才相,閫無才將,疆無才吏,野無才農,市無才商,肆無才工,”[6](p.971)成為無益于國、無益于民的廢物。因此,他們竭立主張,欲開中國之新世界,莫亟于改革教育。嚴復、康有為、梁啟超,乃至洋務派官員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等即是代表。

洋務運動后期的張之洞,教育救國的思想十分明晰。他認為一個國家能否得以長治久安,能否得以持續(xù)發(fā)展,關鍵在于人才,而人才日多,則國勢日強。1895年,在其《吁請修備儲才折》中,更是提出了“廣開學堂”的見解。其主持制定的我國第一部學制“癸卯學制”,以及充分體現其“中體西用”教育思想的論著《勸學篇》等,無不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這一點,康有為較之張之洞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明確地把教育作為“救亡圖存”的根本手段,其論著《大同書》和《長興學記》基本上是采納了近代資本主義教育制度中許多科學教育的因素。從表面上看,隨著“戊戍維新”的失敗,他的教育救國主張也隨之破產了;而事實上,其重視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不僅為近代中國教育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同時為中華民族培養(yǎng)了人才,積聚了推動歷史發(fā)展的新生力量,其改良社會和發(fā)展教育的思想對后世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誠然,在民族危亡之機,教育是救不了國的。而且若是只從現象來看,旨在挽救清王朝的教育救國思想實施的結果,卻在客觀上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封建王朝的掘墓人。但是,如果從民族的新生及其近代教育的發(fā)展這個角度來看,則張之洞們的教育思想在擺脫我國傳統(tǒng)教育定勢的教育近代化上,以至在擺脫落后、走向發(fā)展上,顯然是發(fā)揮了較大的積極作用的。而教育的歷史連續(xù)性與繼承性,也決定了該思潮在近代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中所起的促進作用。

與教育救國思潮同時出現、而對教育界有著直接影響的還有實業(yè)救國思潮。實業(yè)救國論者主張通過舉辦實業(yè)、振興商務來增強國力、民力,進而達到抵御外力入侵之目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鄭觀應、張騫、湯壽潛、汪康年等。鄭觀應以自己的切身經歷,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得出結論:“習兵戰(zhàn)不如習商戰(zhàn)?!薄坝莆魅艘?/p>

[1]?[2]?[3]?下一頁

自強,莫如振興商務?!盵7](p.586)其他如張騫等也持是論,認為應以實業(yè)教育為自治基礎。

應該指出,在19世紀90年代末,實業(yè)救國思潮的聲勢并不大。到20世紀初,西方資本主義已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壟斷組織和財政資本的統(tǒng)治業(yè)已確立,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8](p.259)于是他們也進一步加強了對中國的侵略,使中國的殖民地化更加加劇,這是實業(yè)救國思潮高漲的重要原因。1895――18,一度出現投資設廠的熱潮,其中有不少企業(yè)因此而獲利頗豐。這在客觀上給許多人以無窮的誘惑。許多官僚、地主和商人也紛紛加入投資近代企業(yè)的行列??梢?有利可圖也是實業(yè)救國思潮高漲的內因之一。

然而,無論是出于何種動機,最終“實業(yè)救國”論者往往也是“教育救國”論者,因為當為了發(fā)展實業(yè)而興辦教育以培養(yǎng)實業(yè)人才時,兩者就自然地合二為一了。

教育救國、實業(yè)救國思潮的出現,無疑給浙江的`教育界帶來極大的沖擊,其最直接的結果是導致興學育才的熱潮?!皬V立學堂,儲為時用?!盵9](p.963)許多人在這些思潮的影響下而走進教育界并為之奮斗終生,也有不少人或募集資金,或捐獻巨款興辦學校,甚至有不惜性命去驚醒“當道”,興學自強的。①(p.1090)其它如女子教育思潮、美感教育思潮、軍國民教育思潮等等也莫不如此。浙省教育界由此而出現一批新式的近代教育機構。

二、近代浙江新式教育機構及其特點

199月14日,清政府發(fā)布辦學“上諭”,明令:“除京師已設大學堂.應切實整頓外,著各省書院,于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均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yǎng)學堂。其教法當以四書、五經、綱常、大義為主,以歷代史鑒及中外政治藝學為輔。”[10](p.4719)雖然“中外政治藝學”仍以輔之,但畢竟已被納入課堂而合法化。19,“癸卯學制”的頒布,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新的學校制度;19,清政府“諭立停科舉以廣學?!?清廷設學部,以管理全國學堂。全國各地紛紛成立勸學所及教育會、宣講所。

18,寓居上海的杭州人汪康年回到杭州。試圖在浙江興辦新學。后因頑固官紳從中作梗而未能如愿。但此舉對興辦新學起了一定的宣傳作用。是年,杭州知府、福建候官人林啟,在杭州蒲場巷(今大學路)的普濟寺首創(chuàng)求是書院(現浙江大學前身)。招生30名。于當年四月二十日開學。林啟自任總辦,并延聘士紳名流為教習,講求實用之學,學制五年。開設國文、英文、算學、格致、化學等,后又添設選修科目日文。之后,又先后創(chuàng)辦了養(yǎng)正書塾(即浙江省立杭州一中)與蠶學館(即后來的蠶桑學校),從此風氣大開,如孫詒讓創(chuàng)辦的溫州蠶學館、瑞平化學堂(1905――19間,溫處兩府創(chuàng)立了300余所新式學校);吳錦堂在慈溪創(chuàng)辦的初等實業(yè)學堂(即后來的錦堂師范);陳屺懷在寧波創(chuàng)辦的寧波府師范學堂、舊寧屬縣立女子師范學校等,全省各地各類新式學堂竟如雨后春筍。

縱觀浙江近代新式教育的發(fā)展,大致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發(fā)展的重點在以普及文化為主的中小學教育和師范教育。主要原因是:①小學為基礎教育,在整個教育系統(tǒng)中處于關鍵地位,基礎教育的優(yōu)劣與普通民眾的生活實際有更緊密的聯(lián)系。②新式學堂多為邑紳主動興辦,創(chuàng)辦小學堂相對于創(chuàng)辦其它更高層次類型的學堂,其所需資費少。囿于個人實力,只能取前者。當時浙江各地盛行赴日、滬或京師留學之風,故社會上舉辦高等教育的要求不十分強烈。

第二,這些新式教育機構大多改變了舊式教育的空間位置,縮短了士人的空間距離,增加了以前從未有過的互相砥礪影響的機會,利于養(yǎng)成團結之心和群體意識。

第三,在體制上參酌西方國家的教育制度,規(guī)定了各級各類學堂的學習年限和學習目標。在教育的組織和內容上,改從前的個別教學制度為班級教學制度,教學內容已不再是單純地學習中國傳統(tǒng)的四書五經、括帖制義等課程,還要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西方先進技術以及與職業(yè)有關的其它課程,也即已經更多地世俗化。教學方法上更注意使學生理解,不再單純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更趨民主化。

第四,注意學生的出路。傳統(tǒng)上,各類士子都十分注意將來的前途,這是其為學的根本動力。近代新式教育機構能否給他們帶來同樣輝煌的前程,直接影響著舊式士子對西學的接受與否及其程度。浙江同樣如此。因此,近代教育機構很是注意與科舉“正途”者的結合,使西學者(無論在國內、國外)享受與之同等待遇,以利于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激勵機制,從而最終有利于西學和近代教育在浙江的進一步發(fā)展。

第五,新式教育機構的出現,大開了社會風氣,改變了人們固有的觀念。如在新式學堂創(chuàng)辦之前,浙江的知識分子多居家攻讀,足不出里。然而,隨著新式學堂的創(chuàng)辦,許多有志之士則遠離家鄉(xiāng),奔赴上海、南京、天津、北京及海外求學,固守之習為之一變。

第六,傳播了近代科學知識,培養(yǎng)了一批新式人才。新式學堂的大量創(chuàng)辦和教育內容的改變,擴大了青年學生的知識空間。一則以綜合性科學教育取代家庭式經驗傳承,知識面與知識結構大為優(yōu)化,改變了單一縱向比較的傳統(tǒng)價值評判準則;二則學生來自四面八方的各個社會層面,相互交流信息,拓寬了眼界;三則學生掌握了語言文字工具,可以直接面向大眾傳播媒介。這些新式人才聚集在大都市和中小城鎮(zhèn),其接受外界信息的速度、容量與影響社會的能量、質量,遠非昔日以天下己任自詡的士人所能企及。

第七,新式教育機構的出現,也改變著傳統(tǒng)的社會結構。不斷擴大的新式人才隊伍,使得傳統(tǒng)社會的結構發(fā)生變化,進而通過這些學堂畢業(yè)生對政、教、軍、警、報及工商各界的滲透,改變了各分支部門的內在結構,初步形成以國內畢業(yè)生為基干,留學生、開明人士和外籍人員為引導和補充的近代化人才體系。

總之,浙江近代新式學校教育已成為浙人近代化的重要途徑,加上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對社會風尚形成有力的沖擊。人們的價值取向、道德規(guī)范、思維行為方式發(fā)生劇烈震動,對于更新民族心理素質,改良文化土壤結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注:

①杭州貞文女校創(chuàng)辦人、校長惠興女士,在貞文女校開學典禮上,割臂肉痛陳:“這塊臂肉,作為開學的紀念。這貞文女學校,倘以此日推廣,我臂肉還能重生。倘這女學校半途停廢,我必要把這身子,來殉這學校的?!焙蠼K因缺乏固定收入,至次年秋,已幾次停課。惠興便以身殉學。在遺書上她寫道:“愿將一死,以動當道?!报D―《惠興女士殉學記》.《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第1090頁.

參考文獻:

上一頁??[1]?[2]?[3]?下一頁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624頁.

[2]李國祁.中國現代化的區(qū)域研究:閩浙臺地區(qū).1860―1916[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七十四(1985)年五月再版. 第128頁.

[3]王先謙.十朝東華錄?咸豐東華續(xù)錄十[m].光緒二十五年仿泰西法石印.第3頁.

[4]陳元暉: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洋務運動時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868頁.

[5][6]徐勤.中國除害議.戊戍變法(3)[m].上海:神州國光社.1953.9.第124頁.第971頁.

[7]夏東元.盛世危言?商戰(zhàn).鄭觀應集?上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9.第586頁.

[8]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列寧全集[m].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6.第259頁.

[9]張之洞.勸學篇?序.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3.第963頁.

[10]清 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四)[m].北京:中華書局.1958.12..總4719頁.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of zhejiang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in modern times in zhejiang province

bai jinbiao

abstract: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invasion of the western imperialist powers, the old chinese society was forced the transmutation. this article because of historical background, review the modern times taking and characteristic that zhejiang educate at that time.

keyword: melt in modern times; missionary school;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new-type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上一頁??[1]?[2]?[3]

浙江的教育文化篇三

浙江教育會與浙江教育近代化

摘 要:浙江教育會及其系列活動對浙江教育近代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主要體現在:(1)是推進浙江近代教育的核心力量;(2)是浙江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宣傳者和鼓吹者;(3)是各種新教育思潮在浙江的積極傳播者;(4)是團結和聯(lián)系浙江教育界進步力量的中樞。

關鍵詞:新教育;《教育周報》;教育調查;社會教育

浙江教育會是清末民初的一個涵蓋全省的民間性教育團體,存在于191月到1926年11月,期間經歷了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這四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時期,在研究新教育、傳播新文化、新觀念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產生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

一、創(chuàng)辦近代教育刊物,從輿論上大力宣傳新教育

浙江教育會創(chuàng)辦的教育刊物,主要有《教育周報》、《教育潮》和《浙江教育會月刊》三種。194月1日首辦《教育周報》,“為本會研究教育、發(fā)表意思之用?!盵1]該刊也是浙江省較早的一份專業(yè)性雜志,主要辟有言論、學術(思潮)、紀聞、時評、感言等欄目,周出一期,約二萬言。該會的主要骨干成員如孫增大、何紹韓、金學儼等先后主其筆政。共出有235期,止于193月30日。對于已出的235期,筆者得見202期,結合《中國近代期刊篇目匯錄》所載,其全部篇目內容大致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到,《教育周報》所辟欄目竟有25個之多,其所含容量之大可見一斑。

各欄目突出對新思想、新觀點、新教育的傳播。如紀聞:主要記載了國內外直接或間接有關教育的各種新聞,諸如“英國整頓學校之近聞”、“余姚陳女士熱心興學”、“青田知事漠視教育”等。其特點是容量大、速度快、信息靈,開啟民智,增人見識。該欄目總計4198條,是全部信息量的69%。這在向來“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沉悶氛圍中,無疑吹進了一股清晰的空氣。

學術(思潮):以傳播新的學術思潮、觀點及近代的一些科技知識為主,其中有直接譯自國外的文章,也有通過國人自身消化后間接介紹的論文,及會員本身在實踐工作中得出的體會和認識等。如夏丐尊譯、盧梭著的《愛彌爾》,嚴復譯的《論東西二教育所以匯合之術》等。這類文章學術意味較濃,知識性較強,讀者可以從中學到許多新的近代科技知識和教育方法。

其它如“言論”、“法令”、“時評”、“調查”等欄目,無不表明了教育會在傳播新教育等方面所作的極大努力。對于教育界來說則可以不斷豐富更具現實意義的教學內容和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所有這些,顯然為教育走向近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以后,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興起。為了適應這一新的形勢發(fā)展和更好地發(fā)達教育,1919年2月,該會經評議會決議,把《教育周報》改為月刊,易名《教育潮》,4月25日發(fā)行第一期?!白越褚潦迹瑢U充其篇幅,變更其體例,刷新改進,以與全國教育界相見焉”[2]。該雜志以“闡發(fā)教育之真義力圖改進為宗旨”,任務是“介紹世界新教育之思想學術,批評中國教育之弊病缺點,商榷新教育之建設,記載國內外教育之現狀”[3]?!督逃薄饭渤?0期,止于1921車1月。其中前六期的文章內容多以積極傳播新文化、新教育為主,占70.5%。如經亨頤的“動學觀與時代之理解”,楊賢江之“現代教育主張與現代哲學”[4],杜威講演“平民主義的教育”和胡適講演“實驗主義”[5]等。

但第六期后曾一度???910月復出第七期。復刊后的《教育潮》表面上主張“新舊兼容”,實際上已積極提倡“國粹”,反對新思潮了。第七期何競明的“新文化僅資考證應折衷經子并擬學校酌授經子說”,及第八期柯璜的“余對于新思潮之疑問”便是例證。因而立刻受到文化界進步人士的猛烈抨擊。

《教育潮》內容的變化,正是當時浙江教育界進步和反動勢力在尖銳斗爭中進步勢力暫時受到挫折的結果。浙江教育會也自此開始走下坡路。

1924年11月,省教育會發(fā)行《浙江教育會月刊》(以下簡稱“月刊”)。至1925年5月,

[1]?[2]?[3]

浙江的教育文化篇四

教師應和學生一起成長

教師的職業(yè)是特殊的,因為教師工作的對象是學生,是一個個具有鮮活生命和獨特個性的生命個體,這就決定了教師是塑造人的事業(yè),應該以人為本。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也就是說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教師的唯一使命便是在與學生的平等交往中促進他們的身心發(fā)展,因此學生成長的過程也就體現出教師成長的過程,從學生的發(fā)展足以看出教師的發(fā)展。在教學和師生交往活動中,專業(yè)化的教師可以快速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而不夠專業(yè)的教師對學生的發(fā)展可能起到的是延緩和阻礙的作用。所以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yè),要想勝任它,就必須把精力放在學生身上,走教師專業(yè)化之路,讓自身不斷提高和成長。 第一,要深入研究學生。

學生總是千差萬別的,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身心上有不同的特點,學生的性別、家庭、性格等也影響著學生,就是同一個學生在不同時期也是不同的。因此,作為教師必須深入研究學生的特點,把握學生的不同特征進行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才能促進他們發(fā)展。

多途徑了解學生。可以通過觀察、談話等正面了解,也可以從同學、家長等側面了解。

備課要備學生。備課不僅僅是研究教材,設計教案的過程,更要考慮學生,考慮學情。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選擇合適的教法,設計教學方案才是有效的。 第二,要關注學生發(fā)展。

課堂教學的成效應看學生的發(fā)展。一節(jié)課有沒有實效,重點看學生,看學生的參與程度、思維深度和廣度、情感狀況和情緒狀態(tài),而不在于使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動用了什么樣的教學設備。學生的三維目標得以提升,這就是有實效的好課。

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即要在課堂中實現三維目標的整合,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更重要的是體驗過程,掌握方法,升華情感及品味價值。教學過程應是精細化的,從細微之處抓住教育契機,引導和教育學生。

要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學生總有差別,而教育也不是要制造相同的產品。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差別,不必苛求學生們都達到同一高度,同一水平。只要他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我們就應該大力表揚鼓勵他的進步,使之獲得成就感,從而產生源源不斷的動力。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可贊賞之處,用欣賞的眼光看待這些閃光點,讓每個學生都充滿成功的喜悅。

第三,向學生學習。

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教師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圣者,而應該是參與實踐,在教學上爐火純青的師者:如饑似渴地讀書,不恥下問的學者。不僅僅去學理論,更應注重實踐。教學的過程是總結經驗、提升理論的過程,而得到的理論應再次指導自己的教學,這樣就構成了教學的“反芻”。只有不斷地反芻,才能使教師自身不斷成長,走上專業(yè)化之路。

總之,學生是教學理論之源,要想尋求教學的活水,就必須以學生為出發(fā)點,學生會告訴我們教學的真諦。研究學生,關注學生,我們才能不脫離教學實踐,向學生學習,我們才能獲得不竭的動力。學生的進步便體現著我們教師的進步,學生的成長過程也就是我們教師的成長過程。和學生一起成長,我們在教學上就不會迷失方向,就能體會到更多的快樂。

浙江的教育文化篇五

德育教育工作之我見

加強中小學生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規(guī)范教育,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科教興國”戰(zhàn)略實施的根本問題。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忽視或不注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取的。據一份調查資料顯示,青少年犯罪是因為有近50%的人在其童年時代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這一群體又都處在犯罪的危險邊緣,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我們必須明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是新時代教育工作的需要。

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該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點來做:

一、以生立教,為人師表

我認為,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除了必須以滿腔的熱情對待事業(yè),對待學生以外,還必須自覺地,高標準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當然這里我所說的“人格”,指的是一個人作為某種權利和義務的主體,在道德上應當具備的人品和資格。這就是教師職業(yè)的特殊性質,決定教師的人格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也指出:“教師的職務是自己的榜樣教育學

生。”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則告訴我們:“任何章程和任何綱領,任何人為的管理機構,無論他們設想的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業(yè)的作用。”一句話:要照亮別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光明,要想點燃別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種;要想在學生心中牢固熟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我們教師必定要有崇高的師德。“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讓我們用誠實正直和坦蕩無私,讓學生體驗到人的美好心靈,用寬宏的心地和磊落的胸懷,促使學生養(yǎng)成高尚的人格。

二、要與學生做朋友

作為教師,我們要用真愛去關心學生。誠然教師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但不應拿學生作為發(fā)泄的對象。學生的確存在“好”與“差”的差異,教師應因材施教,對“好學生”關愛備至,而對“差學生”更應加備的關愛與呵護。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優(yōu)點,只是我們沒有發(fā)現、重視。如果我們能經常表揚他們的優(yōu)點,他一定會非常高興,進而會建立自信;反之,他會因沮喪而越來越自卑。老師要用愛心,用師德的魅力,縮小師生間心靈上的距離,使他們產生“向師性”。讓學生都能“親其師,信其道”。

三、要正確對待學生的過錯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正確對待學生的過錯是很有必要的。學生經常犯點小錯誤是在所難免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又是非常脆弱的,一旦沒有糾正他們的過錯也許就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fā)展。

對待他們的過錯,首先應該尋找原因。學生產生過錯行為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教師要從多個角度去診斷問題,綜合地分析各種因素在學生身上的發(fā)展過程。

其次是要對學生給予信心。有過錯行為的學生由于常常受到教師的批評、指

責,同學們的取笑、歧視,其心理總是比較心虛、敏感的,對教師和周圍的同學也存有戒心。要消除這些有過錯行為的學生的恐懼心理和敵對情緒,應設法給予他們自信,諒解他們的過錯,相信他能改正過來,從根本上改變同他們的關系。如果師生關系不融洽,學生對老師不抱有信任感,那么無論你怎么做,也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這項細水長流的工作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反復性的特點。教師認識到這一點,就能放寬自己,滿懷熱情,培養(yǎng)和陶冶學生的的道德情感,穩(wěn)定和強化良好的行為習慣。

最后是自我評價。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找出自己的優(yōu)缺點,給那些對自己缺乏自覺控制的學生以及性格過于沖動的學生以適當的機會,讓他們能靜下心來思考自己的行為,使他們分清是非,善惡,意識自己過錯的性質、危害,克服方法。教師要創(chuàng)造一種坦率誠實的氣氛,讓學生認真地直書自己的看法。

其實除了以上所說的幾方面以外,還不能排除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家庭。要做好這項工作,還要委婉地請家長改正自身的有關問題,勸導他們在對待孩子的做法、想法上做深刻的自我反省,以便能配合做好孩子的培養(yǎng)教育工作。當然,社會德育也是不能忽視的重大因素之一,只有是采用“三結合德育網絡”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把我們的德育工作落到實處。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對他們傾注一片愛心,才能保證對他們教育轉化的成功。相信我們的真誠和正確有序的引導,必然會在不久的將來獲得更大的突破。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