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xué)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曹植作《七步詩》古文篇一
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先簡介作者及有關(guān)他的故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著名文學(xué)家。他是曹操之子,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所以又稱陳思王。后人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曹植才華橫溢,詩文寫得非常好。南朝的文學(xué)評論家鐘嶸在其著作《詩品》中寫道:“陳思之于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意思是:陳思王曹植的詩文就像人類之中的周公與孔子;也像有鱗片有羽毛的動物之中的龍和鳳凰……另一位南朝文學(xué)家謝靈運也很佩服他,曾說:“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保ㄒ皇鞘罚┏烧Z“八斗之才”,即來源于此。
南朝劉義慶寫的《世說新語·文學(xué)》中說:曹操的長子曹丕做了皇帝后,忌恨這個才華橫溢的弟弟曹植。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nèi)作詩一首,否則就要把他處死。曹植聽了,剛走幾步,就吟出六句詩來;即我們要講的這首詩。因為曹丕要曹植七步之內(nèi)作成,所以后人稱之為《七步詩》。據(jù)說曹丕聽了以后,“深有慚色”。
現(xiàn)在,我們來解釋部分詞語:
1.持:用來或拿來。
2.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狀食物。
3.漉菽以為汁:意思是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作羹。漉(lù),過濾;菽,豆類植物。
4.萁:豆類植物脫粒后剩下的莖。
5.相煎:相,不是互相,而是指“煎”這個動詞所涉及的對象。就詩的字面意思而言,相煎,就是“煎豆”,即“萁”在煎熬它同根生的“豆”;其實是指被曹丕迫害胞弟曹植。
最后,欣賞這首詩。
曹植的這首詩是被曹丕逼著寫的,而且是必須在七步之內(nèi)作成,否則處死。在這種情境下,一個膽小的人就算平時會寫詩,恐怕也嚇得沒詞兒了。可曹植則不然,他不是急著隨便想出幾句來保命,而是從容不迫地用巧妙的比喻來傾吐自己的心聲。你看,前四句不僅敘述了燃萁煮豆這一人們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而且十分生動地描寫了“萁”在釜下兇狠地燃燒而煎熬釜中“豆”的過程。
如果說,曹植吟出前四句后,曹丕也許尚不知他在說什么的話,那么,當(dāng)曹植吟畢后兩句,曹丕可能就會臉紅出汗了!天啊,“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當(dāng)曹丕聽到這兩句時,他會想什么呢?曹丕會不會想:這是說誰呀?“萁”與“豆”是“同根生”,難道我曹丕與曹植不也是同父同母所生嗎?而我現(xiàn)在如此對待弟弟,不就如同“萁”在煎熬“豆”嗎?在釜中“泣”的'哪里是“豆”,那分明是我的弟弟在啜泣啊!他終于聽懂了詩中的弦外之音。于是,曹丕感動了,羞愧了。
這就是曹植的手足情懷,這就是子建的“八斗”之才!
說精煉,是指往往只用一兩個字,就能表達(dá)好多意思。如,“汁”與“羹”這兩個字都是表示事物的名詞,粗看起來,只是用來告訴讀者燃萁煮豆要做什么,但仔細(xì)琢磨,原來,這樣做的最后目的是要把豆子粉碎,使之先成為“汁”,然后成為供人吃的“羹”呀!于是,這個燃燒著的“萁”之無情和殘酷也就不言自明了。
說形象,是指善于用一兩個字繪聲繪色。如,“燃”與“煎”不僅可以使讀者看到紅紅的火苗,而且可以使讀者聽到呼呼燃燒著的爐火與咕嘟咕嘟煮豆子的聲音。于是,“萁”之貪婪而迫不及待的樣子,就完全暴露出來了。
說生動,是指善于把無生命的東西寫活。如,“泣”這個字寫得太恰當(dāng)、太生動了,真的是前無古人。如果僅僅說是作者用了擬人的手法,那是遠(yuǎn)遠(yuǎn)不夠的。因為如果只是為了“擬人”一下,那“豆在釜中泣”寫成“豆在釜中悲”“豆在釜中吟”“豆在釜中啼”“豆在釜中哭”“豆在釜中號”等等,不也行嗎?仔細(xì)想想,詩中寫“豆”在釜中被煎熬的聲音,用“吟”“啼”“哭”“號”,雖然都是擬人,但,哪一個也不行;只有“泣”字,才能最準(zhǔn)確、最恰當(dāng)、最生動地形容“豆”在釜中的那種忽大忽小、忽斷忽續(xù)的聲音,而這種聲音與人在傷心時的啜泣聲極其相似。更何況,“泣”與“汁”“急”同韻,更增加了全詩的和諧美。
這首詩當(dāng)然是寫曹植對曹丕的控訴與他悲憤的心情,也可以說是對曹丕的規(guī)勸。但,后世的讀者看到這首詩所想到所悟出的,那可就由不得作者了。
比如,好多人由此受到教育,想到這首詩告訴我們兄弟之間骨肉相殘是人生的悲劇,想到凡是有違天理、有違人倫常情的事都是可恥的。曹植以其恰當(dāng)而生動的比喻以及深刻的寓意,啟迪著古今社會無數(shù)的讀者,贏得了千百年來人們的欣賞。我們懷著虔誠的心情讀這首《七步詩》,謹(jǐn)向作者致敬!
文章結(jié)尾時還要補充一點內(nèi)容,就是要告訴讀者,這首詩還有一種版本是這樣的: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作《七步詩》古文篇二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這是膾炙人口的那首曹植的《七步詩》,出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賦詩》中:
卞氏灑淚而入,丕出偏殿,召曹植入見。華歆問曰:“適來莫非太后勸殿下勿殺子建乎?”丕曰:“然?!膘г唬骸白咏☉巡疟е牵K非池中物;若不早除,必為后患。”丕曰:“母命不可違。”歆曰:“人皆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主上可召入,以才試之。若不能,即殺之;若果能,則貶之,以絕天下文人之口。”丕從之。須臾,曹植入見,惶恐伏拜請罪。丕曰:“吾與汝情雖兄弟,義屬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禮?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筆。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詩一首。若果能,則免一死;若不能,則從重治罪,決不姑?。 敝苍唬骸霸钙蝾}目。”時殿上懸一水墨畫,畫著兩只牛,斗于土墻之下,一牛墜井而亡。丕指畫曰:“即以此畫為題。詩中不許犯著二牛斗墻下,一牛墜井死字樣?!敝残衅卟?,其詩已成。詩曰:“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塊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泄畢?!辈茇Ъ叭撼冀泽@。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猶以為遲。汝能應(yīng)聲而作詩一首否?”植曰:“愿即命題。”丕曰:“吾與汝乃兄弟也。以此為題。亦不許犯著‘兄弟’字樣?!敝猜圆凰妓鳎纯谡家皇自唬骸爸蠖谷级馆?,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聞之,潸然淚下。其母卞氏,從殿后出曰:“兄何逼弟之甚耶?”丕慌忙離坐告曰:“國法不可廢耳。”于是貶曹植為安鄉(xiāng)侯。植拜辭上馬而去。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為汁。
萁向釜下然,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這是七步詩現(xiàn)存最早的記載,見於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xué)》:「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yīng)聲便為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p>
兩詩在所要表達(dá)的主題上沒有區(qū)別,而前者是四句,易于記憶和傳誦,減掉的兩句對全詩寓意的表現(xiàn)也基本不構(gòu)成影響,這可能是它盛傳的主要原因。
《七步詩》流傳的兩個版本,后來經(jīng)過學(xué)者的??保J(rèn)為四句版本是漏掉了兩句,應(yīng)以六句為可信。因為曹植的文集是根據(jù)保存下來的類書結(jié)集而成的,難免由于傳抄、記憶等人為因素產(chǎn)生差異。一是從詩體來看,“六句”本是“古風(fēng)”;“四句”本類似“五絕”,故從成詩年代來看,應(yīng)以“六句”本為正。二是《三國演義》是章回小說,史實性自然要打折扣;然《世說新語》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遠(yuǎn),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據(jù)。再追究下去,按《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所述,真正的《七步詩》應(yīng)是《斗?!?,而題目為《兄弟》的“煮豆”詩則是立就。
歷代對《七步詩》的真?zhèn)我惨恢痹跔幷?。由於此事件不見於正史《三國志》,此詩亦不見於《曹植集》,有人就認(rèn)為此事為后人虛構(gòu),但正史無載的事不能斷言為虛構(gòu)。亦有人認(rèn)為確有其事,但現(xiàn)存的《七步詩》為后人偽托。
另外,由于版本異同等因素,詩中個別字也多有異同。如 “六句”本中:漉菽(豉)以為汁,竊以為應(yīng)為“豉”,因為從詩意來看,就是“將發(fā)酵的豆子(豉)漉出汁來”;“本是同根生”,《世說新語》為“本自同根生”,顯然,“自”較“是”要自然、貼切,且符合詩人當(dāng)時的心態(tài)。
其實,古詩在千百年來的傳抄、???、結(jié)集中,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謬誤,摻雜了某些個人的喜好、理解,或由于種種原因,對原詩進(jìn)行了刪節(jié),此例不類凡舉。如全本的“離離原上草”,還有“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兩句?!八木洹北镜摹镀卟皆姟芬簿筒蛔銥楣至?。
去年,教育部要求在詩歌的出版編譯過程中原著原文不要刪節(jié)。依據(jù)現(xiàn)當(dāng)代學(xué)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認(rèn)為四句的《七步詩》屬于節(jié)選,不應(yīng)采用。
1、曹植的隨機應(yīng)變能力。既然是“漫談”,那就再扯扯《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的描述。其實書中描述的不僅僅是曹植的文才,更是他睿智靈動的隨機應(yīng)變。曹植奉丕之命作的“七步詩”《斗牛》,滿是牢騷、怨恨之情,“一牛斗敗了,不是我斗不過你,而是你有權(quán)在握……”。丕當(dāng)然不悅,遂冒天下之大不韙,出爾反爾,命其以《兄弟》為名應(yīng)聲立占一首。曹植當(dāng)然知道丕怒在何處,在接下來的《兄弟》中,凄涼、委婉地訴以手足之情,使“帝深有慚色”,方得逃殺身之禍。
2、中國兩大文豪的擬《七步詩》。魯迅《華蓋集·咬文嚼字(三)》(1925年)里說:“據(jù)考據(jù)家說,曹子建的《七步詩》是假的。但也沒有什么大相干,姑且利用它來活剝一首,替豆萁伸冤?!薄短娑馆缴煸吩娢娜缦拢骸爸蠖谷级馆剑皆诟缕?。我燼你熟了,正好辦教席。” 魯迅先生的這首擬作詩諷刺犀利,入木三分,以豆喻北京女師大校長楊蔭榆及其黨羽,以萁喻當(dāng)時遭難受迫害的進(jìn)步學(xué)生,正可謂是反其意而用之。
郭沫若先生也曾根據(jù)《世說新語·文學(xué)》里所收的那首六句詩,作了一首《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他進(jìn)一步解釋說:“站在豆的一方面說,固然可以感覺到萁的煎迫未免過火;但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說,不正是富于犧牲精神的表現(xiàn)嗎?”
魯迅先生的“活剝”,剝出了某些人的丑態(tài);郭沫若先生的反作,卻作出了調(diào)和,一作席上珍,一作田中肥,皆大歡喜。
3、比曹植更牛的詩人。唐代開元年間的史青上書給唐玄宗,自稱曹植七步詩尚為遲澀,他五步之內(nèi)即可成詩。唐玄宗當(dāng)即下旨相召,以《除夕》為題,史青未出五步,即吟詩云:
今歲今宵盡,
明年明日催。
寒隨一夜去,
春逐五更來。
氣色高中改,
容顏暗里摧。
風(fēng)光人不覺,
已入后園梅。
唐玄宗大贊其才,當(dāng)即授以左監(jiān)內(nèi)將軍之職。
宋朝宰相寇準(zhǔn),天資聰穎,寫詩詞有奇才。他在七歲時在眾賓客酒筵前,眾客以《華山》為題,命他賦詩助酒興,小寇準(zhǔn)剛邁出三步,脫口吟出五言絕句:
只有天在下,
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
回首白云低。
寥寥數(shù)語道出西岳華山雄偉險峭,眾人拍手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