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lǐng)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追風箏的人第五章讀后感篇一
阿米爾少爺目睹著自己親手釀制的悲劇,他的內(nèi)心也有過掙扎,但最終他的嫉妒心讓悲劇進一步擴大。連阿里那張麻痹的臉都無法掩飾痛楚和哀愁……最終他沒能看清哈桑離開時的表情,哈桑低著頭跟著父親離開了
這是怎么的一種悲哀,嫉妒讓人的內(nèi)心變得丑陋,阿米爾從此開始夢魘的生活還有悲壯的救贖之旅……
我的內(nèi)心因此波瀾起伏,我無法用我的語言寫出卡勒德.胡塞尼所要揭露的社會問題,只是讀到這里我已喉嚨哽咽,我用簡短的語言記錄我的內(nèi)心感受,我將繼續(xù)閱讀下去,為了哈桑悲慘的人生和阿米爾艱辛的救贖……
阿米爾希望哈桑離開,離開父親,離開自己的生活,如果這樣,父親的愛就只屬于自己一人……但是,哈桑的離開,帶走的除了自己破舊的毛毯,還有阿米爾幸福的生活。
當戰(zhàn)爭來臨,阿米爾歷盡艱辛同父親逃往美國,那段艱難的生活是他感受足足的父愛,甚至收獲愛情,但生活里似乎總是充滿報復(fù),愛人曾經(jīng)的經(jīng)歷提醒阿米爾不為人知的過往,讓他的靈魂無法安寧……父親的離開,也將帶走他所渴望的父愛。彼此身體健康,但卻始終無法孕育孩子,這似乎是上天的安排……因為哈桑的孩子在苦惱中等待救贖……
這里有重新成為好人的路……拉辛汗的一個電話,改變了他的生活。哈桑,開口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自己名字的人,身體里也同樣流淌著父親的血液的兄弟,那個始終把自己當朋友的人……
讓傷害終止,讓靈魂得到解放,最終阿米爾戰(zhàn)勝困難,解救了哈桑的兒子。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曾經(jīng)這樣為阿米爾付出,但當阿米爾為哈桑的兒子付出時,更多的似乎是為了自己的內(nèi)心……
追風箏的人第五章讀后感篇二
《追風箏的人》記錄的是一個阿富汗的富家少爺在戰(zhàn)爭前后的經(jīng)歷。讀完這本小說后,就像讀完了一本人生傳記。作者卡勒德用精煉的語言向我們勾畫了一個愛恨交織的歷史故事。
一開始看到書名就有些疑惑:為什么要追風箏呢?看完了整本書,我才明白這其中的緣由。在那時的阿富汗,每年冬天都會舉辦追風箏比賽。主人公阿米爾的好朋友哈桑為了幫他追到風箏而受到了凌辱,阿米爾看到了整件事情,但他最終為了贏得父親的喜愛而隱瞞了整件事情。阿米爾因為自己的懦弱感到痛苦和自責,于是他用計逼走了哈桑。在接下來的20多年里,他無時無刻不在自責。直到他重回故土,希望能為自己的好友盡最后一點心力時,卻發(fā)現(xiàn)了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好友竟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為了對自己的犯下的過錯贖罪,阿米爾將已逝好友的兒子索拉博帶到了美國,和他一起放風箏。
如果說書的前半段寫的是阿米爾因為年少輕狂而犯下的錯誤的話,那么后半段無疑是對自己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索拉博,讓他追到了在心中飄忽已久的風箏,生活的大門終于又向他打開。
這本書中除了講了友情之外,親情也值得我們重視。作者從阿米爾的角度,將他的父親塑造成了一個完人。但當拉辛汗告訴阿米爾哈桑是他的兄弟時,我也被深深地震撼了。沒有人能聊到,人人都為之敬仰的道德楷模會做出這種有違道德的事。但我讀完這本書后還是認為:每個人都會犯錯,只要像阿米爾的父親一樣認認真真的為自己的“罪行”彌補,一切都還來得及。
這本書對我的靈魂觸動很大。也許當我長大后,當我要一個人面對社會中的是是非非時,再拿出這本書,也許是一種鼓勵,也許是一種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