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民教師張桂梅先進事跡心得篇一
張桂梅是一個平凡的女人,膝下無子,但被評為“全國百名優(yōu)秀母親”、“中國好人”,被幾百個孩子親切的稱呼為“媽媽”;她疾病纏身,但她誓死與病魔抗爭,堅持把畢業(yè)班的學生送進考場;她放棄優(yōu)越環(huán)境,選擇了艱苦,因為她覺得“艱苦的地方更需要我”。她為創(chuàng)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四處奔走,忍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
究竟是什么樣的一種精神力量在支撐張桂梅為貧困山區(qū)的孩子們撐起了一片藍天,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我想是因為她心中始終牢記“我是人民的教師”。正因為如此,張桂梅牢記初心使命,心甘情愿為邊遠地區(qū)人民奉獻一輩子。也正因為如此,她毅然選擇了貧困山區(qū)教育事業(yè),用她飽含深情的偉大的“愛”去幫助貧困山區(qū)女孩實現(xiàn)人生的夢想。張桂梅踐行了人民教師的初心使命,以責任擔當實現(xiàn)了人生的超越。正如她所說: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yè);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張桂梅,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她心系困難群眾,投身教育扶貧,她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是我們教師的驕傲、偶像和榜樣。
蘇霍姆林斯基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在土壤里。張桂梅對教育和孩子充滿愛,與病魔抗爭,竭盡全力幫助一批又一批貧困山區(qū)的孩子走出大山,托舉起他們的希望和夢想。作為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我們沒有張桂梅那樣艱苦的條件,但一定要像她那樣,接過老教師們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用心工作,恪盡職守,在普通的教師崗位上做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業(yè)績!
人民教師張桂梅先進事跡心得篇二
籌來了錢,可籌不來分數(shù)。
張桂梅本以為,只要提供給這些女孩機會,學習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她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基礎差,試卷測驗幾乎都不合格。
質疑的聲音不止。張桂梅去縣里開會,聽到人議論,“說得可好,成績那么差出來怎么辦?”“如果只給機會她不學,那么這個機會等于沒有,等于養(yǎng)她3年。”高一還未結束,她意識到這是個“嚴肅問題”,“高中要講分數(shù),不講分數(shù),高考設置就沒有用?!?/p>
17個老師走了9個。心灰意冷時,她怕耽誤學生,找縣里反映,想將學生分到其他高中就讀,遭到數(shù)落,“不讓你干你非干?!?/p>
后來她給老師下任務,一個班要考上多少一本和二本。她希望學校出清華北大畢業(yè)生。
更直接的方式是打時間戰(zhàn)。晚休時間從晚上9點半延長到10點半,最后延到12點20分。學生從6點起床提早到5點半,只有5小時睡眠時間。每天下午,學生回宿舍洗漱15分鐘,穿拖鞋回教室,以便晚上回宿舍躺下就能休息。
剛建校那會,為了給學生余出更多學習時間,學校衛(wèi)生被老師包攬。早上6點,全體老師要起床打掃校園。建設中的工地四處是灰,一下雨都是泥巴,老師們要去溝里抬水,把水泥板沖洗干凈。
每次臨近放假,張桂梅跟學生商量,再干兩天,結果干著干著開學了,第一屆學生只在寒假休息了幾天。有人給張桂梅起外號“周扒皮”“魔鬼”“半夜雞叫”,那時的張桂梅每天守在教室門口,有學生坐著睡覺,她就把學生捅醒。后來,學生打瞌睡會主動站著聽課。
吃飯時間被壓縮到10分鐘。張桂梅要求食堂飯不能太燙,菜炒出來,要及時扣上鍋,不能過涼,她計算,一分鐘能有30個學生打飯,159人5分鐘能全部打完,最后一個學生也能有5分鐘吃飯時間。為了加快遞碗的速度,張桂梅不允許學生就餐過程中說話。
為了節(jié)省時間,女高學生去縣醫(yī)院看病不需要排隊。有醫(yī)生聽說吃飯只花10分鐘,向張桂梅抗議學生壓力太大,還有人罵她沒兒沒女,不知道心疼別人家孩子,張桂梅毫不在意,“只要不傷害她們,對她們有意義,就這么干?!?/p>
實際上,學校也曾有過一段“民主”時期,張桂梅借鑒其他重點高中,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她在旁邊聽,發(fā)現(xiàn)討論什么的都有,隨即叫停。起初,學生6點半起床,9點半休息,結果學生越來越懶,成績越來越差。
張桂梅希望,學生能養(yǎng)成好習慣,有限的時間干特定的事,“干不完你就虧了”。有的女生愛干凈,早上4點就起床洗漱。張桂梅于是將水停用,只在上午5點半到下午6點間放水,逼著學生休息。睡覺前,學生們提前用盆接滿水,用來沖洗廁所,內褲有時要積攢到周末洗。每周末僅有兩三個小時休息,學校沒有澡堂,學生要去校外賓館洗。
剛進校的17名教師沒有一位教過高中,張桂梅帶著他們去麗江學習。一位老師記得,那會學校流行評課,教室后面坐一排老師,專挑講課老師的缺點。板書哪里不到位,課哪里有毛病,老師們常?;ハ嗖环?,當場頂起來,一堂課火藥十足,“女老師有的記仇嘞,下課了還追著問,你講給我聽聽?!?/p>
張桂梅鼓勵這種爭吵,反對互捧。一次評課,聽到老師們互評只講好的,她提起凳子就走人,把10多個老師晾在一邊。
學校花費18萬元去各個高中買試卷,開啟題海戰(zhàn)術。學生們高一高二上完課,高三刷題。有人說這種刷題方式不科學,她說,“我們不管科不科學,能考走一個好學校算一個。”
第一年,張桂梅在兒童之家和學校兩頭奔波,一邊是50多個需要照料的孩子,一邊是96個渴望考出大山的女孩,做著做著工作時間就沒了,她“把自己的生活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