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大又粗又硬又爽又黄毛片,国产精品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国产男同GAYA片大全,一二三四视频社区5在线高清

當前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作文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文1500字【精選五篇】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文1500字【精選五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4-08-22 12:36:09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文1500字【精選五篇】
時間:2024-08-22 12:36:09     小編:CZJ

全體中華兒女在共同的生活實踐中,所獲得的良好歸屬體驗、所秉持的共善價值信念以及所具備的能動關懷意愿,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面小編在這里為大家精心整理了幾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文1500字,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文1500字一

對多民族國家來說,民族團結是一個關系國家命運的重大問題。我們黨自成立起,就將實現(xiàn)各民族之間的真正平等和團結,作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方針。

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多次強調(diào)“國家的統(tǒng)一,人民的團結,國內(nèi)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yè)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要求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堅定不移地維護民族團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

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實現(xiàn)的根本保證。”這一重要論述,站在黨的歷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闡明了做好民族團結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指明了新時代民族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意義重大而深遠。

縱觀歷史,團結穩(wěn)定是福,分裂動亂是禍

在中國歷史上,凡是國力強盛、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榮的時期,無一不是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的時期。西漢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現(xiàn)的。反之,歷史上發(fā)生過數(shù)不清的戰(zhàn)亂和紛爭,使國家和人民都飽受動蕩之苦。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視和壓迫的總根源,從根本上奠定了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基礎。70多年來,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堅決維護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防范和化解國內(nèi)外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提供了堅強保證。

當前,我國正處于歷史上最好的發(fā)展時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更加光明的前景。

放眼世界,民族宗教問題歷來是影響世界格局演變的重要因素

當前,一些國家因為民族矛盾、種族仇恨、宗教紛爭、領土爭端,導致戰(zhàn)亂頻仍、民不聊生,甚至國家解體、民族分裂、經(jīng)濟衰退、滿目瘡痍。民族宗教問題成為影響世界格局演變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來,面對西方列強船堅炮利和挑撥離間,中華民族陷入四分五裂、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當時的西方人普遍認為,中國肯定會像奧匈帝國等多民族國家一樣,分裂為無數(shù)個單一民族國家。但是,他們的預言失敗了。中華民族不僅沒有分裂,反而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空前地團結起來,“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打敗了侵略者,贏得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浴血奮戰(zhàn)、浴火重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對共同敵人的斗爭中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新中國成立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宗教問題對我滲透、破壞、顛覆的圖謀從未停止、愈演愈烈。美國參眾兩院出臺直接涉華法案、決議共37項,大多是這類議題。他們以“人權”之名行“霸權”之實,執(zhí)意炮制涉港、涉臺、涉藏、涉疆等法案,粗暴干涉中國內(nèi)政、遏制中國發(fā)展的圖謀昭然若揭。國內(nèi)外敵對勢力越是要破壞民族團結,我們就越是要推動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不斷筑牢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國家統(tǒng)一的人心防線。

面向未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56個民族共同的夢,歸根到底要靠56個民族共同團結奮斗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中國共產(chǎn)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我國近14億人口中,少數(shù)民族有1億多,都是我們黨緊緊依靠的對象;960多萬平方公里陸地國土面積中,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占64%,都是我們黨領導下的地方。

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少數(shù)民族和民族地區(qū)在黨的領導下,都作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從“彝海結盟”“牦牛革命”“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到“三千孤兒入內(nèi)蒙”“最好牧場為航天”“一家三代為國戍邊”,再到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北煤南運,例子不勝枚舉。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族人民手足相親、守望相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力量。

當前,我國發(fā)展面臨的風險挑戰(zhàn)明顯上升,必將迎來許多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這些都需要我們進一步把各族群眾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不斷鞏固和發(fā)展“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良好局面。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文1500字二

如同個體成員會不斷追問自我生命的存在價值與意義一般,一個國家和民族也需要時時省思自身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目標定位與理想追求。顯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上述雙重省思的產(chǎn)物,呈現(xiàn)出小我和大我的深刻關聯(lián)。

一方面,一個人就像一滴水一樣,可以映射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縮影。也就是說,小我之個體的觀念意識與行動取向,會深刻地影響大我之整體的形象、面貌與走向。另一方面,這滴水又會跟隨大江大河匯入大海,流向遠方。換言之,大我之整體的生存狀況與未來愿景的構思,又會直接關乎小我之個體的生命質(zhì)量與期待。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和意義,就可以從整體和個體的雙重視角加以審視。

與此同時,“鑄牢”本身也具有雙重性:既可以當動詞用,意味著成員彼此間互動交往趨于緊密的過程;又可以當名詞用,表示成員彼此間形成一種和合凝聚的狀態(tài)。所以,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和意義的把握,還需要關照過程與狀態(tài)的內(nèi)在關聯(lián)。

第一,鑄牢意識是成員間關系交往互動的過程性存在。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諸種聯(lián)系才會生發(fā)、意義才會生成、價值才會呈現(xiàn)。也就是說,當你真正地走出自我圈定的藩籬和邊界,去接近自然、去觸摸世界、去傾聽他者的心靈召喚、去為他人作一份貢獻時,你的感知體驗、行動意向、存在價值才會慢慢變得飽滿。在努力去構織關系網(wǎng)絡的過程中,一個人才能慢慢形成一種相對穩(wěn)定可靠的歸屬狀態(tài)。

第二,意識鑄牢表現(xiàn)為成員間關系凝聚與鞏固的可靠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能夠克服成員彼此之間的距離感,消解不確定性、不可靠性和不安全性,增強親切友善團結等體驗,并形成明朗樂觀美好的愿景與期待。就像那句流行的話語,“你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你會感受到,你的身后有你的同胞和朋友,有興盛起來的國家和民族。當然,意識鑄牢并不在于消解個體的獨立自主,也不是放任群體性的盲從,而是需要你心存理性判斷、知識經(jīng)驗和價值信仰,并具備獨立自主的能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文1500字三

從整體的角度來看,沒有什么比找到路的方向和歸屬,更能給大家?guī)硐M托腋A恕R粋€國家和民族的良好發(fā)展即是如此,總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識自覺、精神指引和美好追求上,這離不開共同體意識的有效支撐。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乎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氣質(zhì)與命運走向,有助于明確政治方向、匯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歸宿、鞏固國家善治、捍衛(wèi)民族尊嚴。

有助于明確政治定位,指明行動方向。“沒有方向的船,什么風都是逆風”。作為黨和國家在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論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對新時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內(nèi)的各項工作的具體開展提供政治定位、點亮行動的明燈。在深化改革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行動指南,更有助于確立民族共識、鞏固集體認同、鑄牢整體意識,激發(fā)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的建設性與能動性。

有助于匯聚集體智慧,凝聚發(fā)展力量。諺語有云,“眾人拾柴火焰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行動指南并努力維護共同體的行動舉措,實際上是一個智慧聚集與力量凝聚的過程。如亞里士多德所言,“每一個別的人常常是無善足述;但當他們合而為一個集體時,卻往往可能超過少數(shù)賢能”。歷史經(jīng)驗也告訴我們,正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發(fā)揮中,我們黨和國家才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實現(xiàn)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飛躍。因此,新時代仍需努力鑄牢這種意識,以充分凝聚人心、匯集有效資源、整合進步力量。

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園,提供精神歸宿。現(xiàn)代社會在帶來豐饒物質(zhì)的同時,也裹挾了浮躁、焦慮與不安,而后者的凸顯即是共同體意識缺失所帶來的精神空虛的表現(xiàn)。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際上是扎根中華文明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營養(yǎng),創(chuàng)新性地構筑安寧真誠的精神家園,形成一個共同認同、棲息的精神意義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養(yǎng)并慰藉共通性的內(nèi)在心靈,形成精神上的共有歸宿。

有助于維系良好秩序,鞏固國家善治。有情有義,方能行穩(wěn)致遠,一個國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大家有情有義,同鑄共同體意識,才能開展有效的互動與合作,形成充滿活力的制度體系與治理格局。共同體意識的存在與鑄牢,是善治形成并鞏固的重要條件,特別是其蘊含的權威理念、規(guī)范意義,是成員形成正當性、有序性觀念和行為的重要依托和體現(xiàn)。與此同時,共同體意識還蘊含著一種對未來的積極期待,從而對秩序的未來延續(xù)與創(chuàng)新提供良好的保障。這些都將有助于促進成員主體的多元合作與共治,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福祉。

有助于促進民族振興,捍衛(wèi)集體尊嚴。集體尊嚴是一種不可冒犯的獨立自主狀態(tài),但更是一個贏得尊重的擔當貢獻過程,這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大家共建共有的價值感。這種尊嚴狀態(tài)既建立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堅實基礎之上,又依賴于每一個國人的付出、擔當與貢獻。尤其是對于我們這個在近代蒙受外來侵略、內(nèi)部衰敗苦難的民族而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與否,直接關聯(lián)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興衰和尊嚴。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文1500字四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會有海一樣的胸懷,山一樣的崇高。從個體的角度來說,沒有什么比脫離共同體更具殺傷力的事情,離群索居或遭到拋棄的恐懼孤單和坐立不安,足以讓一個人在精神意識上出現(xiàn)障礙和紊亂。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認知、生存與價值呈現(xiàn),只有在具備共同體意識的海面上才能生發(fā)并蕩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涉?zhèn)€體的生命體驗與價值,有助于形塑一個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價值的個體。

有助于培育公共精神,形成個體理性品質(zhì)。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是社會成員在公共空間中共營美好生活的過程。依托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指引與規(guī)范,成員們在努力營造共善生活中發(fā)覺并形成一系列理性的公共精神,包括公正、平等、參與、法治、互助、寬容、合作、信任、廉潔、分享、責任等。這些公共精神的形成,既得益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也會以公共利益的增量方式促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效果,最終還會落腳到公民個體成員身上,以健全理性品質(zhì)和健康人格為基本的風范體現(xiàn)。

有助于生發(fā)同胞情感,給予個體心靈歸屬。任何成員都不愿意生活在一個冷漠疏遠的社會中,而理性又無法完全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唯有在情感充沛的基礎上,成員相互間才會有親和力,才更愿意接近彼此,相信彼此為情同手足的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不僅會形成理性的公共精神,還會生發(fā)友愛、關心、同情等同胞情感,這些情感在給予個體精神慰藉和心靈歸屬的同時,也提供了長遠樂觀的前景預期與歸宿。

有助于提供道德規(guī)范,提升個體生活體驗。共同體意識可以提供成員彼此間相處的良善秩序,也為個體提供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規(guī)范。無論是理性的公共精神,還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為大家所接納和偏愛。就如白居易所言,“以心度心,以身觀身”,共同體意識可以促成共鳴性的良知和善意動機,進而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這些道德規(guī)范對丑惡能夠形成一定的約束與規(guī)制,消解歧視、偏見等不愉快的生活體驗,進而提升個體生活的品質(zhì)。

有助于形成自信心理,促進個體積極行動。作為一個成員,當其所處的共同體在燦爛悠久的文明基礎上能夠團結凝聚、能夠富強獨立時,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會油然而生。當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信并不等同于盲目自負,而在于尋求積極的自強行動,努力學習并進步。正是源于各族同胞的進步努力和能動維護意愿,才形成了多元之和與一體之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并為個體提供自信行動的根基。

有助于自我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個體人生價值。個體的人生價值雖由自己能動創(chuàng)造,但最終還是由共同體提供機會、由對他者和社會的貢獻來獲得評判。也就是說,自我人生的價值意義構建,是由整個共同體作為參考系并由共同體意識加以支撐。寬泛地說,參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是成員間相互接觸聯(lián)系、創(chuàng)造機會與價值意義的過程,也就是促進自我全面發(fā)展的過程。同時,個體獲得的各種知識經(jīng)驗、秉持的各種共善性的價值信念、創(chuàng)造的各種價值貢獻,都需要在共同體中才能完成和體現(xiàn)。

綜上所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一個過程,又是一種狀態(tài);既與整體的規(guī)范尊嚴相關,又與個體的德性修養(yǎng)相連;既關乎整體的命運走向,也涉及個體的生命價值。有耕耘才有收獲,有付出才有結果。唯有參與鑄牢過程、鞏固鑄牢效果,才能產(chǎn)生真正的價值和意義,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覺自立、自愛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強自信,最終實現(xiàn)個人夢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文1500字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出發(fā),多次強調(diào)“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到黨的十九大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寫入黨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對當下我國民族關系發(fā)展狀況的客觀描述和對我國民族關系本質(zhì)特征的最新概括,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是對我國民族關系長遠發(fā)展的戰(zhàn)略擘畫和遠景期許。這一概念的提出,彰顯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與時俱進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理論品格,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進入新時代的顯著標志,是新時代我國民族工作的宏大課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前提在于深刻認識其豐富內(nèi)涵。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本質(zhì)屬性是命運共同體,即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構成的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其基本內(nèi)涵可以表述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團結統(tǒng)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經(jīng)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民族共同體,是建立在共同歷史條件、共同價值追求、共同物質(zhì)基礎、共同身份認同、共有精神家園基礎上的命運共同體。所以,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中華民族與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中不同成員的關系,中華民族與各民族、各民族相互之間唇齒相依、休戚與共,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中華民族才有希望,各民族才有未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思想基礎才能打得更牢。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要在于牢固樹立國情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要牢記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基本國情,堅持把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作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來,同心同德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中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既是歷史事實,也是現(xiàn)實寫照,但把“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上升為“基本國情”的高度加以闡述,表明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基本國情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最大的公約數(shù)是統(tǒng)一,而多民族則是一大特色和一大有利因素,多民族的大一統(tǒng),既是重要財富也是重要優(yōu)勢。必須深刻認識到,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發(fā)的,祖國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夢,也是各民族自己的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要的是要堅持不懈地引導各族干部群眾牢固樹立國情意識和“家底”意識,不斷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身份認同和對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祖國認同,打牢共同體的思想政治基礎。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核心在于不斷增強“五個認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必須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強民族團結,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可以說,“五個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之本,沒有“五個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增強“五個認同”,就必須正確樹立、真正樹牢“五觀”。

一是政治觀。要明確認識到,中國共產(chǎn)黨是由各民族的優(yōu)秀分子組成的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偉大政黨,“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 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是國之希望、民族之希望所在。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在民族問題上削弱黨的領導、背離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的錯誤言行。

二是歷史觀。要明確認識到,中國歷史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各民族都為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進步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利用歷史問題挑起民族矛盾、制造民族對立的錯誤歷史觀。

三是民族觀。要明確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民族平等是民族關系最本質(zhì)的特征。既要認同本民族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更要認同各民族共同組成的中華民族,處理好本民族局部利益與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關系,正視多樣性,增強一致性。要做民族團結的忠誠守衛(wèi)者和捍衛(wèi)者,旗幟鮮明地反對破壞民族團結、制造民族分裂以及一切民族歧視、民族隔閡的言行,反對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

四是國家觀。要明確認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是國家的主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責任,維護祖國統(tǒng)一、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各族人民的神圣義務。要旗幟鮮明地反對破壞國家統(tǒng)一、損害國家主權的言行。

五是文化觀。要明確認識到,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紐帶。要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旗幟鮮明地反對把中華文化等同于某一個民族的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華文化的傾向。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途徑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v觀人類社會發(fā)展史,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既是民族自身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也是民族關系的常態(tài)。尤其是在當今全球化的大勢下,民族孤立主義、種族主義、逆全球化等思潮,既是人類進步的障礙,也是妨礙民族發(fā)展的毒瘤。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發(fā)展的基礎上,達到感情相依、情感交融。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鍵在于努力實現(xiàn)共建共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少數(shù)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共建全面小康,讓各族群眾共享發(fā)展成果,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zhì)基礎。要牢牢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展變化的新趨勢,充分認識少數(shù)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挑戰(zhàn),切實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大力支持少數(shù)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讓各族群眾在“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過程中,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文1500字【精選五篇】】相關推薦文章: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得

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個人心得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
a.付費復制
付費獲得該文章復制權限
特價:5.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b.包月復制
付費后30天內(nèi)不限量復制
特價:9.99元 10元
微信掃碼支付
已付款請點這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