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月光曲教學設計竇桂梅 月光曲教學設計第一課時篇一
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傳奇故事。文章熔傳說、美景、深情于一爐,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充分彰顯了單元的主題──“藝術的魅力”。本課教學承載的主要單元目標,一是讓學生在豐富的想象、優(yōu)美的文字中,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二是體會作者在敘事中進行恰當的聯想,使文章的表達更加充實,感情更深刻。這和本冊教材“注重學生的語言習得”和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是高度吻合的。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1.了解《月光曲》的創(chuàng)作過程,感受貝多芬高尚的情懷;2.體會作者通過聯想進行表達的好處。
本學段課標要求“推想課文中有關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也完全可以在以上兩個單元目標中得以實現。但考慮到這篇課文在知識、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同當前六年級學生都有一定的距離,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我們把“感受《月光曲》的內容、意境及表達的情感”作為本課的教學難點,采用多層朗讀,以讀促思、交流討論等策略予以重點突破。《致愛麗絲》《悲愴》與《月光曲》同屬貝多芬作品,主題相似,風格相近,對教學可以起到輔助和提升的作用,故,把它們納入教學。
第 1 頁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并能讀寫和理解“譜寫、茅屋、幽靜、霎時間、琴鍵”等詞語。
2.了解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經過,在質疑理解、感情朗讀、想象寫話的語言實踐過程中,體會貝多芬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及了解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
二、教學重點
了解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過程。
三、
教學難點體會貝多芬思想感情的變化及了解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
四、教學準備
1.自學生字新詞,爭取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五、教學過程
(一)聯想詩句,導入新課
1.板書“月光”,學生聯想相關詩句。
2.談話激趣,完成課題。
月光不僅僅經常被文人墨客借以抒懷,有不少的音樂家也把它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表達情感。今天我們來學習《月光曲》(板書:曲),看看這首曲子中蘊含著音樂家怎樣的情感。
第 2 頁
(二)檢查預習,概括大意
1.指名分段讀課文,相機理解:譜寫、茅屋、幽靜、霎時間、琴鍵等詞語。
2.指導寫字:鍵、霎。
3.自由讀課文,想一想圍繞這首《月光曲》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三)自主感悟,匯報交流
究竟是什么打動了貝多芬的心,讓他創(chuàng)作出不朽名曲《月光曲》?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畫出相關的句子,在旁邊寫下自己的體會。
1.學生默讀課文,圈畫相關句子,批注。
2.匯報交流。教師以學定教,隨機指導理解有關內容。
(1)清幽的環(huán)境激發(fā)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
學生讀、畫描寫環(huán)境的三個語句并從中體會貝多芬的情感變化。
(2)兄妹倆的談話感動了貝多芬。
引領品讀對話,體會正是窮兄妹倆的手足情深感動了貝多芬,使得他產生即興為之演奏的心愿。
(3)遇到知音激起了創(chuàng)作的欲望。
抓住文中重點語句,體會盲姑娘知音樂、懂貝多芬,是激發(fā)貝多芬創(chuàng)作欲望的原因之一。
(四)
總結
,理清創(chuàng)作過程第 3 頁
貝多芬在這樣一個幽靜的夜晚散步,聽到了從茅屋中傳來的鋼琴聲,使他平靜的心有所觸動;聽到兄妹倆的談話,他為兄妹倆的相互關懷和體諒所感動,于是走進茅屋為他們彈琴;從盲姑娘對他說的話語中,激動于遇到了知音,觸景生情激發(fā)了貝多芬創(chuàng)作靈感,非凡的音樂天賦和才能使他創(chuàng)作出了《月光曲》。
(五)課后作業(yè)
1.熟讀課文,書寫生字。
2.在下節(jié)課的學習中,圍繞《月光曲》你還想知道什么?請列出問題。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品讀、背誦課文第九自然段,感悟文章的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2.學習作者通過聯想進行表達的方法并嘗試運用。
3.閱讀《致愛麗絲》,聆聽《悲愴》,進一步感受貝多芬高尚真摯的情懷。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作者通過聯想進行表達的好處,并在具體的語境中嘗試運用。
難點:感受《月光曲》的內容、意境及表達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第 4 頁
三、教學過程
(一)讀題回顧,梳理質疑,直奔重點
1.板書課題,回顧前課,了解學情。
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圍繞《月光曲》你已經了解了什么?
2.關于《月光曲》,你還想知道什么?
引領學生在已有知識基礎上進行再次質疑,梳理問題并順承切入課文第九自然段的學習。
1.自悟為主,讀出變化,學習寫法
2.自讀文段,讀出語氣變化。
3.默讀文段,交流共享,體會樂曲變化。
(1)質疑過渡。
(2)集體交流,以悟促讀,以讀促思。
①舒緩悠揚:“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p>
②起伏跳躍:“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③激烈高昂:“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p>
①月亮升起,海面變幻,這是多么美麗的畫面??!這些畫面的變化真的在茅屋外面發(fā)生了嗎?你是通過什么來判斷這些是兄妹倆聽到樂曲產生的聯想呢?
②拓展材料,延伸閱讀,再悟聯想的表達運用。
第 5 頁
③隨著《月光曲》的旋律從低緩變得高昂,兄妹倆的腦海中形成了一幅生動的《海上明月圖》,這就是聯想的魅力!
(二)樂文賞讀,感悟貝多芬高尚真摯的偉大情感
1.共聽《月光曲》,再悟深層變化。貝多芬的情感變化:平靜──激動。
2.梳理貝多芬情感變化原因,感受他高尚的情懷。
3.拓展閱讀《致愛麗絲》,再次感受貝多芬高尚的情懷。
4.聆聽貝多芬樂曲《悲愴》,嘗試運用聯想的表達方法,深切感受貝多芬的音樂情感。
5.總括變化,激情促讀。
同學們,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體會到畫面以及樂曲旋律的變化與貝多芬的情感變化是一致的,這就是曲為心聲。它優(yōu)美的旋律讓我們產生豐富的聯想,還讓我們感受到音樂家深厚的情感,這也是它成為經典的原因。
(三)配樂引讀,熟讀成誦
1.以樂曲旋律變化情境引讀。
2.師生互動,引讀成誦。
三、回歸主題,總結升華,引發(fā)思考
從貝多芬的作品、情感進行總結,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他不平凡的音樂人生,體會他音樂的無窮魅力,以及帶給我們的人生啟迪。
第 6 頁
月光曲教學設計竇桂梅 月光曲教學設計第一課時篇二
【教學目標】
1、了解《月光曲》是怎樣譜寫成的,從中體會音樂家貝多芬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并體會二者結合的作用。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分辨事物和聯想
2、難點:
利導學生體會貝多芬彈奏《月光曲》時的情和景
【教學資源】
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提出單元訓練重點
分辨事物和聯想。
二、簡介貝多芬,導入新課
板書:
《月光曲》
三、講授新課
1、弄清貝多芬彈奏第一首音樂的經過。
一天夜晚,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布聽到了什么?
2、這琴聲為什么引起他的特別注意?
3、貝多芬靠近茅屋又聽到了什么?
4、貝多芬為什么要走進茅屋?
5、貝多芬走進茅屋做了什么?
6、他為什么彈琴?
讓學生在文中找到貝多芬是怎樣說的。
7、貝多芬彈完第一首曲子,盲姑娘有什么反應?
8、為什么盲姑娘推測出陌生人就是貝多芬呢?
9、這時貝多芬用什么來回答盲姑娘的問話?
10、理解彈奏《月光曲》的經過:
⑴ 讓學生默讀,找出課文中哪些是描寫《月光曲》的內容,引導學生體會當時的環(huán)境。
⑵ 在這清幽的月光下,聽著美妙的琴聲,皮鞋匠好像看到了什么?
⑶ 盲姑娘仿佛看到了什么?
⑷ 聽到這首音樂,盲姑娘的神態(tài)怎樣?
⑸ 貝多芬飛奔回客店做了什么?記的是什么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