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態(tài)度怎么形容 態(tài)度轉(zhuǎn)變的pox模型篇一
我最怕去銀行,因為去一次銀行要花整整半天的時間:先站著排隊見負責排號的工作人員,說一遍自己的基本情況和要求;然后坐著填表等待叫號。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透明玻璃另一邊的銀行工作人員一點也不著急,他們接待客人時起立、問候、握手,一個禮數(shù)都不少。接待完一個客人后,銀行工作人員還會做一系列記錄和整理工作,然后才叫下一個。有意思的是,外面的客人一點也不著急,心安理得地排上一兩個小時。
日子久了,我才知道,銀行的做法完全符合英國人的工作標準。英國人號稱是世界上最喜歡排隊的民族之一:即使只有兩個人,他們也要排隊。報童一定要在賣完了第一份報紙后,把零錢遞到顧客手上,致謝、告別,再招呼第二個客人。你要是在報童接待別的客人時問諸如“今天有某某報嗎?”等問題,報童根本不會回答你。
不會因為人多而減少程序
在英國雖然排隊很麻煩,但是你只要排上隊就可以放心了:沒有人加塞,而且服務(wù)人員接待你的時候一定有相對充裕的時間和你交談。要是隊伍確實長了,英國人會加開窗口或增加人手,但不會減少程序或減少針對每個人的辦事時間。
有一次我去警察局辦手續(xù),聽見一名老警察在指導一個新手:辦理好一個人的登記后,要把紙張放好,要是鉛筆斷了,就削鉛筆,一切就緒了再叫下一個。這樣雖然慢,但是不出錯,糾正錯誤是最費時間的,不出錯的人其實工作最快。一套龜兔賽跑的哲學,聽得人哭笑不得,但又不得不承認他說的也有道理。
排隊不著急的態(tài)度,源自內(nèi)心的安全感和寬容
我見過的最壯觀的排隊景象是“公共開放日”那一天,倫敦500個公共建筑免費對外開放。尚未建好的溫布利體育場門外彎彎曲曲的隊伍延伸出去了一兩公里。按照運動場公布的每半小時可以進去20個人算下來,排在后頭的不少人肯定是白跑了。接近中午,有服務(wù)人員到隊伍后面挨個勸,請第二天早來。
后面的人既不抱怨也不感慨,老老實實地走了。留下來的人則被一一告知具體的參觀時間。我和另外十幾個人獲知,我們預計參觀的時間是12點整。眼看12點都過了,沒有人帶我們?nèi)⒂^。我心里不禁開始起急:怎么不講信用,說好的12點!
在我后面排隊的是兩個十來歲的小孩和他們的母親。我聽到小孩問母親是不是已經(jīng)12點了。母親平靜地回答:“這個體育場工地大概是第一次向公眾開放,他們也沒有經(jīng)驗,我們給他們點時間吧?!敝車娜瞬簧俑c頭。一個個在寒風冷雨中凍得縮在大衣里,表情卻雍容安詳,一點不著急的樣子。
在倫敦過日子,雖然有時候我仍然覺得他們效率不高,行事古板,但也多少喜歡他們這種排隊不著急的態(tài)度,這份源自內(nèi)心的安全感和寬容。
態(tài)度怎么形容 態(tài)度轉(zhuǎn)變的pox模型篇二
小時候放假,我和妹妹很喜歡去外婆家做客。節(jié)日,去的人就更多。那時的晚上很熱鬧的,里里外外的親戚一大堆,坐滿兩個大方桌,然后一盤盤地上菜,閩南話叫吃桌,俗語叫吃大餐。
暴飲暴食之后,對第二天的早餐也就沒什么奢望了。
可能是因為這樣,外婆的早餐經(jīng)常是變化的。如果昨夜吃桌,那么早上會再回鍋混炒下,咸飯、米粉、魷魚絲、菜花等,然后用潤餅包著,放在手里,香香的,暖暖的,含著各種驚喜。不過,這樣的潤餅菜還是比較適合中午或晚飯吃。早上大多換個口味,很平常,卻很入口,那便是稀飯配蘿卜頭。溫溫的稀飯,咸咸脆脆又甜甜的蘿卜頭,可是油膩大餐后的絕配。
早餐里,最有特色的還數(shù)地瓜粉團,地瓜粉裹著花生、菜花、偶爾夾著塊小肉末。等開水煮沸,地瓜粉團放下去,沒幾分鐘,那粉團便從鍋底浮上來,一粒一粒,上上下下蕩著,點上麻油、鹽巴、味精,便可快速入碗。白瓷的碗底,晶瑩剔透的地瓜粉,泛著油光,裹狹著顆菜花,鑲嵌著?;ㄉ?,入口爽滑,花生香脆,菜花軟綿,一道在嘴里爆發(fā),滿滿地要溢出來。而對于孩童,最好玩的莫過是地瓜粉團如溜溜球般地四下逃竄,筷子抓不住,湯匙乘不下的囧樣。
外婆家的早餐特別好吃的一點是吃的人特多,一過節(jié),熊孩子們就會出現(xiàn),,熱熱鬧鬧地。早餐后,便可以放肆地捕知了,抓魚、游泳,那樣的早餐似乎成了一個歡樂世界開啟的標志。
母親繼承了外婆的手藝,簡簡單單的早餐也是變著花樣做。小時候的早餐,會喚醒睡懶覺的小孩,香香的,混著松木噼啪的聲音。在閩南灶頭紅磚的映襯下,色澤艷麗,口感美味。記憶中的稀飯,總是飄著一層奶白的如云朵狀的泡沫,帶著奶的香味和草木的清香。
隨著閩南灶頭的被更新,早餐的美味似乎也在流逝。有時候我跟母親抱怨:“怎么早餐不如以前的好吃?”
母親總說“小時候窮,當然覺得什么東西都好吃,現(xiàn)在東西多了,你就不稀罕”
其實還是稀罕的,對于住宿的我而言,母親的早餐是很難得的。每周一的一大早要趕車,母親就先把我一人的早餐煮好。一大碗,通常是面食,泡面或鹵面打底,配上魚丸、蝦米、青菜,重點是肉粉團,似曾相似的地瓜粉加小三層肉,入口爽滑即化加上三層肉不同層次的口感,每每吃起來,我的心就不由得滿滿的,要是能在多點時間品嘗多好啊。
其實我也算是起得比較早的人。對于我而言,起早的那段時間,是一天中最奢侈的時間。陽光透過門縫灑進來,音樂中,舒展身姿、洗漱、疊被,然后汲拉著拖鞋下樓買菜,回來時候,就著陽光清風炒個西紅柿炒蛋,苦瓜炒蛋,然后悠悠地盛上稀飯,在陽光清風里就餐,自得其樂。
說實話,我的廚藝真心只能應付自己,但也已足夠。在陽光灑向廚房的那片天地里,任何動作似乎充滿愛的光輝和自我美的體驗。給自己一份美美的早餐,身體和心都得到充實和撫慰。在陽光中就餐,在清風里喝湯,用時間光陰善待自己,應是最奢侈。
母親有句口頭禪以前常常用來寬慰我。那就是“吃好、睡好,一切都會好”。一度我以為那是母親對兒女最低的要求,只要你好好的,就可以了。
后來,漸漸地,我開始體會這句話。它不僅僅是寬慰,更像是生活的態(tài)度。如同外婆一樣,母親對于早餐也有很慎重的一面。他們的地瓜粉團喜歡把簡陋往豐富里變化,他們的潤餅菜習慣把復雜往簡單里處理,他們的稀飯粥喜歡香到極致,讓生活的水歡快地流動著,讓生命的各種可能性延展著,用生活的智慧和熱情,讓生活更加美好,用時間用愛善待自己,善待家人。
母親說吃好了,身體就好,睡好了,精神就好,人好了,一切才會好。而要吃好,那就得花時間好好愛自己,慢下來、停下來感受生活。要睡好,那就得做到心無掛礙,心無虧欠。而這一些就是生活好的態(tài)度。
愿你我,吃好了,睡好了, 一切都好。
態(tài)度怎么形容 態(tài)度轉(zhuǎn)變的pox模型篇三
利用寒假的時間,讀了《態(tài)度勝于能力》一書,讀后感受頗深,受益非淺,下面談?wù)勎业母惺堋?/p>
一、認同的觀點
1、工作是一種態(tài)度。沒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態(tài)度,無論你從事的工作多么瑣碎,都不要輕視它。所有正當合法的工作都是值得尊敬的。只要你誠實地勞動,沒有人能夠貶低你的價值,關(guān)鍵在于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人的很多決定和行為決定于人的工作態(tài)度。工作中,你的工作態(tài)度就決定了你的前景。
2、態(tài)度比能力更重要。曾經(jīng)有人說,假如你非常熱愛你的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非常討厭你的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地獄。因為在每個人的生活當中有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工作聯(lián)系在一起。不是工作需要人,而是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工作。我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每天都在生活,每天都要工作,對工作的態(tài)度決定了我們的工作質(zhì)量,也決定了我們的能力。特別是我們作為一名新教師,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擺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要真正踏實的做好,才能進取和成功。“要么進取,進而勝出;要么就被淘汰,成為成功者的墊腳石”
二、聯(lián)系工作實際
在工作中,應該抱以虛心的態(tài)度多向老教師、新同事請教,多注意細節(jié)和言行舉止,不能自以為是。與學生接觸要熱情,認真傾聽他們的心聲,如果學生有什么事情需要幫助,特別是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應該熱情并耐心地給予幫助,不能嫌煩。要堅持學習,學習專業(yè)領(lǐng)域的新知識,新思路。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身的理論知識和業(yè)務(wù)能力,提高自己的服務(wù)意識,更好地開展工作,更大限度地服務(wù)于社會。
三、反思重構(gòu)
態(tài)度勝于能力,盡管在實際教學和常規(guī)工作中會遇各種困難,但只要我們端正好自己的態(tài)度,認真對待每一件事,一定可以把工作做好。平時,老師的一句贊揚,一個微笑,可以成就一位學生。同樣一句不經(jīng)意的批評也可能會毀掉一個學生。作為教師,應該盡心盡責,時刻充滿責任感,必須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服務(wù)意識,確立教育服務(wù)的理念。“全天候無縫隙”的持之以恒的為學生做好服務(wù)。
在今后的教學和管理中,我要采取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去對待工作,少抱怨少埋怨,不找借口,認認真真做好各項工作;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去考慮學校問題,把學校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重視;明確自己的責任,認真做好自己的工作;用心規(guī)劃,全身心的投入,負責的做好每一件事。
態(tài)度怎么形容 態(tài)度轉(zhuǎn)變的pox模型篇四
現(xiàn)實生活中,不同的人的生活態(tài)度,可真是大相徑庭。從以下便可以看出,這些人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有多大。
有一副圖中,我們看到:一個老大爺,大概是因為地滑,身體失重,滑倒在了地上。他的雙拐以及自己的老花鏡也滑落在地。這個老大爺,一坐不起,似乎摔得不輕。然而,幾位年輕人沖了過來,不但沒有扶起老大爺,還充當“吃瓜群眾”,一人手舉一張牌,上書“補血、補鈣、補腦”,齊聲道:“大爺,您該補補了。”從中,可看出他們漠不關(guān)心的一種態(tài)度。
在另外一副畫中,人物、位置、事件并未改變,只是將老大爺換成了小學生。這一個小學生,手中抱著一個玩具,因為跑太快,也滑倒了,同樣的一倒不起,同樣的三個人沖了進來,三人各代表一方,在那兒爭吵了起來,互相地推卸責任,把自己的責任推干凈。這里也可以看出人們毫不關(guān)心的態(tài)度。
其實,在生活中,也有一些這樣的例子。比如去年的高考作文,就是一個學霸與學渣,學霸考了100分,臉上有著父母的唇印,學渣考了58分,臉上有紅紅的掌印。然而,下一次考試,學霸考了98分,臉上有了掌印,學渣考了61分,臉上有了唇印,這便是生活中教育方式的差異吧。
再比如,一個人出了車禍,被三輪車撞死了。然而,社會與這個貨車司機卻不聞不問,即使死者的家屬著急了,但苦于不知找誰來要求賠償,家屬也只好作罷,自認倒霉。
其實,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的例子,可以用來說明這一件事,可我不能一一道來。只希望大家可以改變態(tài)度,放棄冷漠,關(guān)心他人。
態(tài)度怎么形容 態(tài)度轉(zhuǎn)變的pox模型篇五
那一天,hs和rs在戶外玩著玩著不知道因為什么事,rs很生氣,一邊大聲抱怨、指責hs,一邊在滑梯小房子里哭,而hs遠遠地看著rs愣住了,愣了七秒鐘后,hs默默地走到玩具架旁邊,開始拿木塊搭積木。我過去安慰,勸解rs,安慰他“hs不是有意的”。一分鐘后,我看hs,他站起來,背過去,從背影中我看到hs拿起胳膊用手擦了兩下眼淚,我走向hs,這時,hs蹦著扭過來,頑皮地笑了一下,開始蹲下搭積木。瞬間,我被hs這種對待事情的態(tài)度感動地流下了眼淚:“沉默”,沒有指責、抱怨、爭辯,只是一句話不說,繼續(xù)做自己的事情。
三分鐘后,我忍不住過去采訪hs。
我問:“你現(xiàn)在的感受是什么?”,
hs抬頭思考了三秒鐘,搖了搖頭說“不知道”。
我繼續(xù)問:“你有沒有點難過”。
花生說“有一點”
我繼續(xù)問:“你希望rs怎么樣你會舒服點?”
花生又想了三秒鐘,搖搖頭說:“不知道”
然后繼續(xù)搭積木。
我又被hs這種對人無欲無求的態(tài)度所感動。
五分鐘后,rs遠遠地叫hs過來看一個好玩的,hs就過去了,兩個人又玩到一起了。
我被這種“沉默”的態(tài)度感動了,我回想了一下自己的處事方式,如果是我,我會用抱怨、指責、爭辯還擊,我是不會沉默的,即使對方?jīng)]有抱怨我,只是建議,我往往內(nèi)心都會升起抗拒,會跟對方爭辯來“維護”自己。原來有一種態(tài)度叫“沉默”。我提醒自己:當我的親人、朋友再抱怨我時,我可以保持沉默,不去還擊;當別人給我提意見時,我可以保持沉默,不去爭辯,這樣世界就安寧了,沒有戰(zhàn)爭了。
同時,這一個故事讓我信任:“沉默”會感動別人,別人因你的這種態(tài)度而感動,不要怕不說會被別人誤解。
我想起王鳳儀老善人的一句話“上等人迷在理上,迷在文字或宗教上;中等人迷在名利、兒女上;下等人迷在酒、色上,一輩子也打不開陣”我就是讀了太多書,學了很多道理,迷在理上了,處處跟別人講道理,跟親人講,跟老師、家長講,講得失了禮都不知道,講得情感阻塞、沒情義了都不知道,慚愧,我的志愿是:走在“去理復禮”的道路上。
對不起,所有我曾經(jīng)跟您爭辯、爭理、爭氣的人,所有我抱怨過的人,對不起,我會時時刻刻記著孩子們給我演繹的這一幕,學會閉嘴,保持“沉默”,慎言慎行。
態(tài)度怎么形容 態(tài)度轉(zhuǎn)變的pox模型篇六
“慢的樂趣怎么失傳了呢?”十幾年前,當我讀到《慢》這部書時尚不能理解米蘭。昆德拉的哀嘆,現(xiàn)在,作家的寓言終于在我們周遭一一兌現(xiàn)了:我們最缺的不是速度,而是“慢”的傳統(tǒng)。如果稍加改動,這句話就成了我們的另一種現(xiàn)實——慢讀書的樂趣也在失傳。
曾經(jīng),讀書作為一種“慢”的傳統(tǒng)迤邐千年,而今,卻被“快”所取代,出得快,印得快,看得快,閱讀儼然變成一種追求粗淺的競賽。書籍曾是一種高貴的珍稀品,現(xiàn)在已淪為了大路貨市場,書越出越多,但讀者越來越無所適從。那時我們將讀書視為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眼下,我們的閱讀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我們正在喪失閱讀的能力。
慢讀書的傳統(tǒng)怎么失傳了呢?
要是東坡先生一覺醒來,一定難以相信讀書竟能跟“速度”捆綁一起。他老人家甚至古董到反對讀雕版書而選擇讀抄本,習慣讀完一遍又一遍,每次都能發(fā)現(xiàn)新意。但現(xiàn)在,“淺閱讀”,“快出版”已成一種潮流。這很可怕。伴隨這些商業(yè)概念一同出爐的并發(fā)癥則是:粗制濫造、功利閱讀,心態(tài)浮躁。只是,我們是不是該停下來想一想,當自己的生活本就已很緊張、壓抑,急迫,如果還要被大量的偽書、爛書擠壓,豈不成了另一種精神的奴役?
當然,“快”并不是我們的問題而是一個時代的病征。我們也并不反對一目十行,甚至不反對出版的跟風和追尾,但我們可以做到的是,讓自己回歸真正的閱讀,讓少數(shù)人回歸慢閱讀的傳統(tǒng)。很難想象讀書不是一種“慢”。書籍就是一種慢的藝術(shù),閱讀的愉悅也只有在緩慢中才能挨近心靈。而這不可能是“快餐閱讀”所可以提供的。
我想每個人多少都會有一些關(guān)于讀書的記憶,不管它是憂傷,還是喜悅的,但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慢。二十年前,一位當兵的朋友收到一套名著,花三年才讀完。問其原由,他說,“舍不得讀完?!蹦菚r,書籍于我們是珍貴的。也是二十年前,另一位朋友在西安讀大學,進城看中一套周倫佑編的外國現(xiàn)代文學選集,因錢沒帶夠,回去借了錢,凌晨五點騎自行車數(shù)小時,趕在書店開張前就候在門口。他是怕那套書被人搶走。這套書他讀了近二十年,一遍又一遍,書中到處是批注。此刻,它們就放在我的書架上。我在借閱書的同時,也閱讀了他的故事。
我們推崇慢閱讀,并不一味強調(diào)“慢”,而是追求那種閱讀的純粹和愉悅。我們倡導慢閱讀,而非只求片面、實用、功利,根本不會觸及心靈的快讀行為。就像加拿大學者約翰米德馬說的,慢閱讀,并不是主張一切東西都應該慢慢讀,而是提倡一種觀念,慢閱讀的目標是拉近讀者和所讀信息之間的距離。
柯爾律治說:“一本好書就是藥房,且藥效持久?!钡灞救A也說,“壞書有如毒藥,足以傷害心神——因為一般人通常只讀新出版的書,而無暇閱讀前賢的睿智作品,所以連作者也僅停滯在流行思想的小范圍中,我們的時代就這樣在自己所設(shè)的泥濘中越陷越深?!?/p>
所以我們倡導讀者“少讀書”——不濫讀,不跟風,對任何形式的暢銷書都報以一定程度的警惕;“讀好書”——選擇經(jīng)過時光淘洗的經(jīng)典著作,選擇值得反復讀的書,甚至是那些所謂“枯燥”的書。
我們認為的“好書”標準很簡單:文字好;故事好;氣度好;睿智;啟智;有新意;有誠意;有真情;或有一二,即可。我們認為的壞書:偽善、跟風、包裝過度、粗制濫造,誤導或是敗壞讀者的趣味,讀了之后令你有不舒適之感。
讀書不是為了讀書本身。就像某個藝術(shù)家說的,我們不停地吃著他們給的包子,但并不是想最后成為那個包子。我們閱讀別人的著作,是為了最終成為自己。這才是閱讀最大的饋贈。所以,我們倡導——讓慢閱讀作為一種文化傳統(tǒng)回歸到追求效率和速度的都市節(jié)奏之中,讓慢閱讀作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回到我們的生命和日常之中,讓本該有的愉悅回到那無限大的少數(shù)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