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愚公移山說課稿教學反思篇一
九年級的最后一篇文言文了,我希望給學生一個圓滿的結(jié)局。讓優(yōu)等生有學習文言文的后續(xù)能力,讓中等生愛上文言文,讓后進生不討厭文言文。
以往教學文言文我都習慣先疏通文意,再分析文章內(nèi)容。翻譯時學生先自己翻譯,老師投影上顯出重點字詞,學生做筆記,再抽學生逐句翻譯。這個班是我這學期新接的班級,他們習慣了老師投影重點詞語,他們記筆記。甚至有時如果你的重點詞語少了,他們還不習慣,我佩服之前的老師培養(yǎng)他們記筆記的習慣很好,但我又覺得滿篇的重點詞語,還有重點嗎?如果是長文章就一邊翻譯一邊理解內(nèi)容,逐段進行,可那樣文章又缺乏了整體感,顯得支離破碎。記得上《陳涉世家》一個周,自己都快吐了,何況學生,他們多煩,還指望他們喜歡文言文?總之,文言文在翻譯上費時多,可一旦考試,學生在詞語解釋,句子翻譯方面仍然問題多多。文言文一直是不能言說的傷。我一直糾結(jié),一直思考是否有個新路子。
聽了君姐的講座《一路修行講語文》,看了君姐《青春課堂》、《王君講語文》等,君姐多次提到《狼》一課的教學頗受錢夢龍老先生《愚公移山》的影響,于是拜讀了君姐《狼》的教學實錄,又搜索到錢老先生的《愚公移山》的教學實錄,于是有了一些啟發(fā),有了一些嘗試。
第一課時我讓學生自由朗讀、全班齊讀、分小組讀、分人物角色讀,熟讀了以后,讓學生自己結(jié)合課下注釋先翻譯,翻譯時做批注勾畫,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接著又讓學生在組內(nèi)交流自己的疑惑。在巡視過程中也有學生不時問我問題,我也會引導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比如有一個小組有個學生問到:“面山而居”的“而”字怎么理解,于是我引導他先理解這句話的大意,他明白“而”字不翻譯,那么是什么用法了?我進一步引導他“面山”表明了愚公居住的?生答:“地方?!薄拔抑懒?,表修飾?!边@時我分明看到學生興奮的表情。當學生們小組交流完了后,我讓學生把自己還有拿不準的疑惑在全班提問,生生互答,或生問師答,最后我又問學生。通過多重對話掌握詞意、句意。我感覺這樣比抽學生一句句翻譯更能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幫助他們記憶。
第二課時,我以聽寫和口答的形式強調(diào)兩三個重點詞語,我抽了兩個平時懶惰的學生黑板上聽寫“始齔”,其余學生在下面寫。其中有個學生沒寫對,我就讓他下去抄寫五遍,交給組長檢查。又抽查了“箕畚”、“厝”的意思,翻譯“以君之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再次強化學生對字詞句的掌握。接著從標題入手分析文章內(nèi)容,并將詞句理解融入其中。我設(shè)計了幾個問題:(1)愚公年齡如何?(2)移的是什么山?(3)移山到哪里?(4)大家伙支持嗎?(5)哪些人參與移山?(6)移山的周期怎樣?(7)有人反對嗎?(8)移山的結(jié)果。
我是這樣操作的,先問學生愚公的年齡,學生在下面七嘴八舌,有說“年且九十”,有說“將近九十”,我又追問了一句“且”是什么意思?抽生答:“將近”。那么短短的四個字寫出了“愚公?”“年齡大,力氣小,能力不足。”接著問學生移的什么山?“太行、王屋二山”“山是怎樣的”“方七百里,高萬仞”師問:“方是什么意思”生答“面積,方圓”,“萬仞”“很高”,“保留,不用換算為現(xiàn)代單位更符合原文的表達效果”生說“夸張”,師問“這兩句寫出了山?”生答“又高又大”,師問:“有什么意味”,生答:“困難艱巨”。這樣將詞句意和文章內(nèi)容緊密結(jié)合了,學生不會覺得那么枯燥。
這只是該堂課的一個小點。我認為這堂課的亮點在于品析愚公妻和智叟這兩個人物上。依次學習了上面提到的前六個問題后,我問學生有人反對移山嗎?生答“有”,師問“誰”。有人答“愚公妻”(這樣的答的學生只是按照課文順序,沒有動腦筋),有人答“智叟”。我讓學生從文中找依據(jù)證明自己的理解。很多學生找到“獻疑”、“笑而止之”,是誰反對就不言而喻了。接著我讓學生找到愚公妻和智叟話自由朗讀,體會兩人語言的異同;抽學生翻譯句子,進一步加強語句的理解。再讓學生分析這兩個人物說話的語氣,進一步分析人物的態(tài)度;學生對人物形象有把握了,再讓女同學讀愚公妻的話,男同學讀智叟的話,又單獨抽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無論讀者還是聽者都能體會到愚公妻的關(guān)切擔憂,智叟的嘲笑譏諷。在朗朗的書聲中,結(jié)束了這堂課。
下課后,有同學到辦公室來問我:“老師,明天還要分角色朗讀課文嗎?”我說:“你想讀?”,生點了點頭。我說:“好??!”要知道剛接手這個班的時候,他們都習慣全班齊讀,自由朗讀就是鴉雀無聲,如果是個別朗讀,嘴里都說著別人的名字??吹綄W生們這樣的表現(xiàn),我的內(nèi)心是喜悅的。記得有這樣一句話:“一堂好的課是讓學生課前有期待,課中有享受,課后有回味?!?/p>
第三課時,我又從檢查詞句入手。“貴陽”這個地名的來歷,讓學生鞏固“陽”、“陰”的意思。轉(zhuǎn)入到內(nèi)容分析。愚公妻和智叟話很相似,可我們卻從中讀出了兩人不同的態(tài)度,我們要善于抓語言的變化。再引導分析“跳往助之”的“跳”這一細節(jié)的效果。小孩與愚公對比,那么小孩這一形象對于愚公這一形象起什么作用?重點放在愚公與智叟的比較上。方法類似分析愚公妻和智叟,抽學生朗讀翻譯愚公說的話、智叟說的話,順理成章體會到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兩個人物形象自然理出來了。故事的寓意也領(lǐng)會了。再探究神話的結(jié)尾,拓展“現(xiàn)代科技高速發(fā)展,不用人力,甚至也可以采用搬家的方法了,還需不需要發(fā)揚愚公精神?”學生談得積極踴躍,還意猶未竟,有學生說:“這篇文章學完了?”
這篇文章之所以學完后學生還有回味,我想主要成功之處在于將文章內(nèi)容和詞句翻譯自然結(jié)合,朗讀到位。特別是兩組語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自己領(lǐng)會。本文教學原計劃兩課時完成的,結(jié)果用了三課時是不是費時太多了?假如第一課時答疑解惑時間安排緊湊些,第二課時著重品讀愚公妻與智叟的語言、愚公與智叟的對話,這樣是否課堂嚴謹、重點更突出。但是看著學生課堂上積極踴躍的樣子,我實在不忍心打斷他們的興致。
課堂總是遺憾的,但我愿追求即使是不完美的創(chuàng)新,也不要固步自封。
愚公移山說課稿教學反思篇二
本周,我校開展了語文教研活動。我對《愚公移山》進行了第二課時的教學。
在第一課時我針對古文的重點字詞進行了翻譯,學生大體上能夠知曉故事的內(nèi)容。于是,在此基礎(chǔ)上,我以翻譯重點句子進行導入。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掌握的較好。但是,對整個句子的翻譯我忽視了個別重點字詞的翻譯,沒有很好的點到,成為一個遺憾點。
從而在復(fù)習的基礎(chǔ)上讓學生自由朗讀文本回答問題,擬出這則故事的提綱,為學生復(fù)述故事作準備。因為九年級的學生基礎(chǔ)較差,自己沒有很大的把握,故設(shè)計了這樣的一個模式??墒?,在整堂課下來,我覺得幾個問題的解答和故事的復(fù)述過于簡單,沒有很好的照顧到優(yōu)秀生的教學上。另外,《愚公移山》本身就是一個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故事,復(fù)述在此有點重復(fù)的味道。
在整體感知文本后,我對愚公、智叟和遺男等幾個人物進行了分析。從分析人物的形象中找出本文所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對比和襯托,進而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這一環(huán)節(jié)基本上較為完整。但是,課后,我琢磨著,學生對對比和襯托這兩種手法是否都已掌握,畢竟對比和襯托中的反面襯托有相似之處。在對比和襯托上我處理的不是很好。
最后是進行了教學的擴展。我引用了一個英國人與一個加拿大人對愚公的評價,以求用現(xiàn)代人的觀念去看待愚公移山這件事情,來探討愚公究竟“愚還是不愚”?但是,我這一探討做的不夠到位。沒有很好的將文章的這一問題進行研究下去。就急忙解讀了“聰明的中國人,為什么會對這樣一個瘋狂的愚老人,津津樂道?”而忽視了文本的創(chuàng)新,回到了老課題上——愚公精神——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整堂課,我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教學目標: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理解神話結(jié)尾及文中細節(jié)刻畫的作用,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以及學習愚公的精神。但是,這堂課似乎少了一些新意,仿佛一杯白開水,解渴但不夠美味。而且,在教學中,我覺得自己一直存在這樣的一個困惑:有些環(huán)節(jié)猶如“蜻蜓點水”,缺乏“精雕細琢”,重形式而無實際效果。這是我今后教學中急需改變和改善的地方。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磨礪自己,追求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
愚公移山說課稿教學反思篇三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戶曉的名篇寓言故事,它有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又帶有神話色彩,篇幅短小,特別是經(jīng)毛澤東1945年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閉幕詞中引用這個寓言故事后,“愚公移山”的成語更是膾炙人口,為國人所喜用?,F(xiàn)結(jié)合本課的教學實踐作如下反思:
一、教學特色
《愚公移山》是篇傳統(tǒng)的老課文,故事情節(jié)簡單,大概的內(nèi)容學生早知,經(jīng)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所以我在準備上這篇課文之前,腦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課堂教學對學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學中體現(xiàn)新課標的理念??紤]再三,決定還是引導學生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去感受課文。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1、鼓勵學生自由和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寓言故事淺顯易懂,情節(jié)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對愚公的移山壯舉早有爭論,最反對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認為愚公移山是一件極為愚蠢的行為。文中的智叟是以自作聰明、目光短淺的藝術(shù)形象出現(xiàn)的,而愚公卻站得高,看得遠,考慮問題十分周密,也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為到底愚不愚蠢,教學中以此為切入口,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激發(fā)學生的挑戰(zhàn)欲、征服欲,圍繞中心展開辯論,鼓勵創(chuàng)新。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有條理,不偏離話題,發(fā)表意見有針對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圍繞中心說話的能力。
2、介入生活體驗,啟發(fā)思考和感悟,進行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這則寓言是把奇特的鑰匙,打開了學生的智慧之門,給了他們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也啟迪了他們對人生的思考。鼓勵學生們拿起手中的筆,寫下自己的感受或者進行藝術(shù)再造。在前面辯論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梳理自己的觀點,深入思考和感悟,寫出閱讀札記,可以是小議論文,也可以是讀后感,還可以介入生活體驗,運用聯(lián)想和想像,來進行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寫作訓練。這一安排激發(fā)了學生寫作的興趣,是閱讀最高境界的體現(xiàn)。
二、教學失誤
1、教學中沒能引導學生明確寓言的特點及作用。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它用夸張的手法描寫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奧的道理于簡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是一則長期在人們中流傳的好寓言,教學中應(yīng)該引導學生明確寓言特點及作用。而在本課教學內(nèi)容設(shè)計中卻缺少了這一部分,我感覺是一項很大的失誤。
2、在教學中沒有設(shè)計重點品味愚公這一藝術(shù)形象的環(huán)節(jié)。太行、王屋既高又大,而愚公僅以全家的力量來移山,這在一般人看來,已經(jīng)是“愚蠢”的了。運土石,地點是“渤海之尾,隱土之北”,路程如此遙遠,而幫助他們來移山的只有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往返一次需時一年,這又進一步顯示了愚公之“愚”。但所有這些,僅僅是事物的表象。及至智叟前來阻止移山,愚公說出了“子子孫孫無窮饋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時變得高大起來——原來他的見解遠遠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是“大智若愚”的!這種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由表及里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但是我在教學設(shè)計時卻偏偏忽視了這一點,是閱讀教學的一大缺憾。
三、改進措施
1、反復(fù)朗讀、記誦,逐步積累語言材料,培養(yǎng)文言語感。
2、合作探究,運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評價作品的積極意義與歷史的局限,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3、補充講解有關(guān)寓言的文體知識,對本文愚公形象特點及由表及里塑造人物形象的寫法作具體講解。
愚公移山說課稿教學反思篇四
新課程要我們凸現(xiàn)學生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作引導的作用,應(yīng)此在課堂教學中我試著讓學生他們自己去體驗、感悟,去探究、發(fā)現(xiàn)。
《愚公移山》一文我用一個個課時引領(lǐng)學生完成字詞句的積累與課文整體的理解把握后,上第二課時時,我想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wù)勛约簩τ薰耙粕健钡膭?chuàng)舉的感想。當時,學生發(fā)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后代造?!?,有的說“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學生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yīng)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還有學生“認為愚公他不但要浪費他自己的一生,還要禍害他的子孫后代”。這充分說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jīng)典寓言故事的實質(zhì)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蘊意還不理解。
我深明新課標提出的尊重學生看法,并不等同盲目同意學生的看法,鼓勵學生的個性見解也不等同于認可學生偏激的或錯誤的解讀作者的創(chuàng)作本意。雖然這兩個問題在性質(zhì)而言是一樣的,都是對文章的錯誤解讀,都是對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忽略??稍趺匆龑W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直接說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贊揚精神而不是搬山這種做法嗎?可學生肯定會表面認同而心里不以為然的。
我躊躇了一會才決定用現(xiàn)實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去糾正學生的淺顯觀點。對“愚公移山不理智,應(yīng)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的定論,我問同學“愚公移山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學生很快說:“苦于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我接著問:“那舉家搬出大山定居,解決了這個問題了嗎?”學生很肯定地說:“解決了?!蔽艺f:“山通了?”此時學生顯得群情激昂了,說:“老師,我們不討論山通否,我們討論是否不用‘苦于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了,愚公不用最簡單明了的方法解決問題,而用看上去根本不能實現(xiàn)的搬山方法,那難道不是愚蠢?”我笑了,這些家伙挺有辯才的。我只好說:“我不能直接反駁你們的觀點,不過老師想問你們搬山真不能實現(xiàn)嗎?”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學生倒是團結(jié)一致,他們議論紛紛并積極從課文去找論據(jù),一會他們就派出一個代表闡述他們的依據(jù):“首先,他們勞動力嚴重不足,‘子孫荷擔者’僅‘三人’;其次,路途太個遙遠‘寒暑易節(jié)’才‘始一返焉’這些微薄的力量怎么能夠搬‘高萬仞,方七百里’的黃屋與太行山呀!”好家伙,表面是論據(jù)充足。我笑著說:“愚公是打算在他這代完成搬山嗎?”學生郁郁地說:“不是,但數(shù)代去做一件事,太愚蠢?!蔽页藱C問:“那你們也認為,經(jīng)過數(shù)代人的努力是可以完成的了?你們只是認為要幾代人才能完成的太不值得了,對嗎?”學生滿不在乎地說:“那又怎樣?”我說:“那大家知道,清朝政府在進兵中原經(jīng)過了幾代人的努力嗎?你們知道我們追求的平等、自由又是幾代人的努力才取得的嗎?你們知道火箭升空前我們有多少代的科學家為此獻身嗎?那按大家的說法,這些事業(yè)我們就不用去做了,那我們?nèi)祟悤薪裉靻??”學生聽了,不再言語,許久才恍然大悟的樣子說:“是啊,我們不能因為一時完成不了而放棄呀?!闭Z文代表楊雨綸說:“老師,我懂了,有些人的堅持在我們這些自以為聰明的人來是很傻的,可他們傻得可敬,傻得讓我們自慚形遂。我們或許可以不以為然,但我們絕沒有資格嘲笑他們?!币魂囌坡曧懫稹S袀€女生還說:“怪不得‘天帝感其誠。’這種精神確實可畏可敬??磥硖斓劬褪翘斓?,老人家一聽就知那樣的人是不可戰(zhàn)勝的??蓱z我等凡人,要老師指點才能醍醐灌頂呀?看來與神仙就是神仙呀!”全班哄堂大笑。至此,學生對愚公移山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終于誠心誠意地表示敬佩。
新課程明確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倡導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shè)計者、組織者和參與者,我們要做好引導者,不能因為學生是主體就放任自由,不管學生的回答是否脫離文本,一味認同,這樣并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那老師就成擺設(shè)了,一切任學生那還要老師要學校何用呢?可老師要糾正學生的錯誤解讀決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要徇徇善導,最好找學生熟知的事作為切入點,這樣更容易讓學生了悟。
只是這樣對我們教師的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教師要有平和的心態(tài),當學生的解讀與我們的期待有差距時,萬萬不能急躁,更不能埋怨打擊學生,這時其實正是體現(xiàn)我們教師機智、知識、實現(xiàn)教師價值的機會。
愚公移山說課稿教學反思篇五
1981年4月初,杭州大學《語文戰(zhàn)線》雜志社舉辦過一個小型的“西湖筆會”,與會者有劉國正、章熊、顧黃初、歐陽代娜、陳鐘梁、范守綱、林偉彤、陸鑒三等語文教育界的名流,東道主是《語文戰(zhàn)線》主編張春林君。我也有幸叨陪末座。筆會的主題是探討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和未來。人數(shù)既少,兼以志同道合,筆會的氣氛始終是愉快而融洽的。
當時的西子湖畔,正是早春季節(jié),偶或還有春寒料峭的天氣,但蘇堤上的垂柳已經(jīng)吐出新芽,碧桃似乎也已小蕾深藏數(shù)點紅,孕育著無限生機。這多么像80年代初的語文教壇:改革的春風已經(jīng)微微吹拂,不少改革的先行者正在進行著多方面的嘗試和探索。人們似乎已經(jīng)聽到了“語文教學的春天”日漸臨近的腳步聲。但是眼前,畢竟春意還不太濃,要看到一個百花爛漫的“艷陽春”,還需要等待一些時日。西湖筆會在這樣的早春時節(jié),在這樣的西子湖畔召開,確實引起了與會者許多聯(lián)想,也平添了幾許談興。
隨著討論的進展,大家的興趣最后集中到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上來。為避免空談,又覺得應(yīng)該作一點實實在在的嘗試。于是決定從與會者里推出一人,借班上一次“嘗試課”。教哪一類課文呢?大家又認為首先要瞄準語文教改的“死角”開火,于是想到了文言文。多少年一貫的“串講”模式,在文言文教學中業(yè)已根深蒂固,不可動搖,似乎教文言文就得這樣,舍此別無他途。大家希望“嘗試課”教出一點新意,一改這種窒息學生性靈的刻板教法。這可是一件不太好干的活兒,由誰來承擔呢?與會者中不乏教學的高手,事實上誰干都行,但張春林君提議:“這件事就交給錢老師,怎樣?”一言既出,大家不便反對,于是在一片“同意”聲中,事情就這樣定下來了。
對文言文教學,我本有自己的主見,對普遍流行的“字字落實,句句對譯”的傳統(tǒng)教法,素懷“叛逆”之心,并曾為此作過長期的探索。因此,什么客套話都沒有說,就欣然表示“愿意一試”了。當時定下的試教課文是《愚公移山》。事后春林對我說,當時定下這篇課文,他是有些擔心的,怕我“創(chuàng)新”得太離譜,比如誘導學生去批判愚公“缺乏科學頭腦”,稱贊智叟是“智力型人才”,或提出“移山不如搬家”之類的見解,因為當時正有一些同志在報刊上鼓吹這類時髦的“新”思想。聽課以后他放了心。因為我不僅沒有否定愚公精神,沒有削弱這篇傳統(tǒng)課文固有的教育功能,而且把“文”和“道”交融得那樣自然熨貼。他認為,傳統(tǒng)課文被教出了新意,決定在《語文戰(zhàn)線》發(fā)表這兩堂課的全部教學實錄,把它作為這次“西湖筆會”的實績之一,也作為一份向全國語文教育界發(fā)出的“改革宣言”。
其實《愚公移山》這樣教,在我,早已不是第一次了。我教所有的文言文,用的都是這種教法。早在1979年下半年,上海市郊區(qū)重點中學校長現(xiàn)場會在我任職的嘉定二中召開,全校老師都向校長們開了課,我教的就是《愚公移山》這一課,用的就是這樣的教法。這堂課使我這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普遍語文教師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并終于使我在1980年初評上了特級教師。因此,現(xiàn)在重教這篇課文,自然輕車熟路。不巧的是,當時正患感冒,嗓音嚴重嘶啞,到上課的前一天,幾乎發(fā)不出聲,守綱陪我到浙醫(yī)大附屬醫(yī)院求醫(yī),他讓我冒充杭州大學請來講學的“教授”,才得到了一位已經(jīng)不看門診的著名醫(yī)學教授的親診,而這位教授開出的藥方,又是一種叫什么“散”的名貴中成藥,醫(yī)院里沒有,守綱陪我跑了好幾家中藥房,才總算在一家已經(jīng)打烊的藥店里買到,時間己是下午6點多了。而第二天一早就要上課,真正可用于備課的時間,只有晚飯以后到入睡之前的那一小段空隙。好在我已不需要備課,否則真不知道第二天的嘗試課會上成個什么樣呢。
那天上課,為了保持常態(tài)的教學環(huán)境,聽課者除了參加筆會的幾位外,只吸收了少量當?shù)睾捅拘5慕處?。上課之前,因?qū)W生尚未看過課文,我稍作指導后先給20分鐘時間讓學生自讀。后來的事實證明,當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的時候,他們釋放的潛在能量,比我們估計的要高得多。
“老愚公多大年紀了?九十歲還是九十不到?”
“參加移山的總共幾個人?”
“愚公妻和智叟講的話差不多,兩人對待移山的態(tài)度一樣嗎?”
“愚公到底笨不笨?”
一個個有趣的話題激起了學生“投入”的熱情。
“那個京城氏的七八歲的孩子也去移山,他的爸爸能讓他去嗎?”當學生一時不能回答、隨即恍然大悟地叫起來“那孩子沒有爸爸!”的時候,他們簡直樂開了懷:想不到一向認為枯燥的文言文,居然可以學得這樣開心!
始終在一旁聽課的劉國正先生后來在一篇文章里回憶說:“記得我在杭州聽夢龍教《愚公移山》的時候,情不自禁地進入了‘角色’,同學生一起時而深思,時而朗笑,忘記了自己是聽課者。其他聽課的老師也有類似的感受。”
我不知道。既然說不清、道不明,就只能借詩的語言來表達一點朦朧的感覺:
二月東風似女郎,
飛紅點翠寫春光。
料應(yīng)難染參差柳,
先試新梢?guī)卓|黃。
遙看蘇堤上的早春楊柳,只是淡黃一抹,盡管參差“難染”,但終究會隨著艷陽春的到來而垂下萬條綠絲絳的。
愚公移山說課稿教學反思篇六
《愚公移山》這篇課文最有意思的要數(shù)愚公與智叟“孰智孰愚”的討論了。前一天作業(yè)學生思考,課堂上我就放手讓學生去談,學生談出了很多精彩的見解。
愚公智叟到底誰更聰明?學生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結(jié)論自然莫衷一是。有站在“愚公”方陣的,有贊賞“智叟”的,且似乎都有理有據(jù)。面對學生的這種不可開交的認真,我清醒的認識到在這個時候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抓住文章的關(guān)鍵所在,即在這篇文章中“評價智慧與否的標準應(yīng)當是什么”。
首先在他們略顯零亂的回答中梳理歸納出思維的脈絡(luò),然后幫助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zhì),提升思維的品質(zhì)。
愚公面對的問題是大山的橫亙,出行受到阻礙要繞遠路。那么問題的核心就是誰的看法有助于解決問題。
智叟的話看似有理,但實際上回避了問題,是毫無建設(shè)性的意見,無益于問題的解決,遇到問題不能解決,恐怕很難稱得上是智慧的。如果不能提出建設(shè)性的意見,退而求其次,能夠有與眾不同的看法也還可以稱得上智慧。但是我們分析智叟的話語,智叟的議論從“能力薄弱”和“焉置土石”兩個方面來展開,而這個問題在之前愚公的妻子早就提過了,且如出一轍,智叟的話語無非是拾人牙慧,并無過人的見識。如果這也叫“智”,那么愚公的妻子就應(yīng)該被成為“智嫗”了,這顯然是荒唐的!
本節(jié)課抓住“是否有利于解決問題”這一點來評價智慧和愚笨,思路就比較清晰,問題也比較容易講清楚,學生的思考也能上一個臺階。我認為這正是本課最有挑戰(zhàn)性的地方,這點講透,生領(lǐng)悟了。再提到小智小愚、大智大愚、愚不可及、大智若愚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智和愚的辯證思考,讓學生體悟到除了現(xiàn)代科學能夠測算的所謂智商,智和愚還包含了很多文化的哲學的因素,并非能夠孤立片面的看待評價的。
愚公移山說課稿教學反思篇七
《愚公移山》是篇傳統(tǒng)的老課文,故事情節(jié)簡單,大概的內(nèi)容學生早知,經(jīng)典的教法也有很多。我這次主要是結(jié)合我的小課題研究: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的方法來設(shè)計這節(jié)公開課。在準備上這篇課文之前,腦子里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我的課堂教學對學生有吸引力,如何在教學中體現(xiàn)新課標的理念。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1、營造良好的氣氛。在學習之前,我播放江濤所唱的“愚公移山”的歌曲,以此導入課文的學習中。幾乎所有的同學能夠馬上進入狀態(tài),部分學生學生還慢慢伴唱。我覺得這一點能很好第激發(fā)學生學習這則寓言的興趣。
2、采用小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授課之前,我讓學生做了很好的預(yù)習,主要是針對文言字詞,梳理文章內(nèi)容,嘗試進行翻譯。學生先結(jié)合文下注解獨立學習,把不懂的問題做上記號,然后小組討論,若還有疑難問題,則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出來,共同分析理解。我覺得這比單純的老師串講要好一些,可以調(diào)動學習的欲望。
3、采用提問教學法。教這篇課文時,我提出了幾個問題。這則寓言一共寫了哪些人物?老愚公有多大年紀了?智叟是個年輕人嗎?那個“遺男”姓什么?有幾歲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嗎?參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移山”這件事做起來困難嗎?他們的勞動艱苦嗎?這樣的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對文章既對重點字詞做了強調(diào),也對課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重視學生的讀。讀是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法寶。在對人物進行分析時,我主要分析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從感情,語氣,稱謂等各個方面引導學生體會兩者的不同。在此基礎(chǔ)上,請同學們模仿其口吻來朗讀,學生興趣較高。
5、鼓勵學生自由和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寓言故事淺顯易懂,情節(jié)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對愚公的移山壯舉早有爭論,最反對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認為愚公移山是一件極為愚蠢的行為。在授課時,我主要設(shè)計了兩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一是愚公愚嗎?二是作為畢業(yè)班的我們不要愚公精神。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激發(fā)學生的挑戰(zhàn)欲、鼓勵創(chuàng)新。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有條理,不偏離話題,發(fā)表意見有針對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圍繞中心說話的能力。
當然在授課中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1、教學中沒能引導學生明確寓言的特點及作用。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它用夸張的手法描寫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奧的道理于簡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是一則長期在人們中流傳的好寓言,教學中應(yīng)該引導學生明確寓言特點及作用。而在本課教學內(nèi)容設(shè)計中知識蜻蜓點水,這是不夠的。
2、在分析愚公的形象時,引導學生圍繞“愚公愚嗎”這一問題來展開。大部分學生能較好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看法,氣氛也比較活躍。但我比較急于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所以討論得還不夠深入。
3、朗讀是學習文言文非常的一種方式。在授課中,雖然有學生的朗讀,但還不夠。愚公反駁智叟的一段很有氣勢的話,可以嘗試同學模仿這種堅定的口吻來朗讀,另外由于時間關(guān)系,學生的齊讀這個環(huán)節(jié)也就刪掉了。
總體來說,這堂課基本上完成了本課的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課前預(yù)習效果較好,大部分都很積極主動,課堂上能踴躍發(fā)言,學習興趣濃厚。對于欠缺的地方,爭取在以后的教學中逐步改進。
愚公移山說課稿教學反思篇八
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告訴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體作用應(yīng)該逐漸隱蔽、逐漸減少,應(yīng)讓學生的主體凸現(xiàn)出來,讓他們自己去體驗、感悟,去探究、發(fā)現(xiàn)。假如仍然只是停留在一種“傳授”,一種“灌輸”的狀態(tài),這與新課程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三千年前古希臘生物學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訴我們:“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闭n堂教學我們不要“灌水”,而要“點火”,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有意義。
《愚公移山》一文我已上了兩課時。上第三課時時,我想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wù)勛约簩τ薰耙粕健钡膭?chuàng)舉的感想。當時,學生發(fā)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后代造?!保械恼f“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學生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yīng)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更有學生開玩笑說“愚公違反了‘計劃生育’”,聽了使人哭笑不得。這充分說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jīng)典寓言故事的實質(zhì)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蘊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yīng)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jié)論,而應(yīng)該如一個潔凈的讀者面對一個潔凈的文本一樣,不帶任何偏見,要讓學生讀解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這就是新課程的主要理念。為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讓學生反復(fù)朗讀寓言的最后一部分,然后提出愚公的行為為什么為“帝感其誠”的問題,讓學生再帶著問題“回爐”全文,進行思考。
教學反思
新課程明確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倡導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shè)計者、組織者和參與者。
新課程要求教和學都要利用盡可能多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與能力的基礎(chǔ)上,在教師的指引下主動探索發(fā)現(xiàn)新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 這堂課老師講得少,學生讀得多,說得多,想得多,練得多。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能恰到好處的為課堂教學服務(wù),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基本上能領(lǐng)會文章的寓意,認識到愚公精神的偉大,并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活動中,學習愚公精神,排除萬難,爭取勝利。課堂氣氛活躍,有激烈的討論交流,也有爭先恐后的發(fā)言。學生們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快樂的體驗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課堂效果比較令我滿意。
愚公移山說課稿教學反思篇九
《課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一個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師應(yīng)注重學生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同時要注重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促進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因此在本課的設(shè)計上,我采取了下面的教學策略,力求在實踐中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鍛煉學生的語言和表達,為學生對文本的個性體驗創(chuàng)造平臺。
設(shè)計理念: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的確定:朗讀全文,重點朗讀妻子、智叟和愚公的對話。同時抓住文中關(guān)鍵詞語,用文中的詞語教會學生理解詞語,用詞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進一步通過詞語的理解對文章進行分析。貫穿整節(jié)課的是指導學生如何學好寓言故事。因為現(xiàn)在課標都在引領(lǐng)我們在教學中應(yīng)該教給孩子什么,讓孩子學會什么,當拿到這節(jié)課時我在想怎樣把這節(jié)課詮釋得更好,首先我把“方法的指導”作為第一要點,在課上要讓孩子學會學習寓言的方法,但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有些地方做得不是太好。
但值得自豪的是:
1、詞語教學策略的方法指導:抓重點字,重點詞語的教學,引領(lǐng)學生學習,還是有一定的效果。例如:通過詞語想象畫面,通過想象畫面方式來理解詞語,再通過抓住關(guān)鍵詞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以及通過關(guān)鍵詞語分析理解課文,這的確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這個方法在我多年的課堂實踐中還是有一定的收獲。
2、寓言學習方法的指導:寓言的學習是一條主線,在方法的總結(jié)和運用上孩子們有了初步的認識,我想在今后的學習中孩子們會很受益的,真正達到了授之予漁。
3、個性化朗讀教學策略指導:閱讀是個性化行為。也是學生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所以,要放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閱讀,在閱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提煉,綜合表達能力。本節(jié)課我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抓住重點詞語,重點句子,注意讀出不同的語氣,讀出妻子的善良,擔憂,智叟對困難的畏懼以及對愚公的嘲笑,諷刺,愚公不畏艱難,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再完美的玉也有瑕疵在設(shè)計個性化朗讀時是想讓學生通過文字表達情感,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盡管讀出了不同人物性格的不同語氣,但讀得并不太理想,雖然自己做了范讀,但范讀后效果不明顯,主要是自己平時積淀的不夠,對學生掌握的也不是很好,在指導上也不是很細致,雖然范讀后學生有所進步但進步不大。在朗讀指導上還是很欠缺,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應(yīng)該努力的方向。
總之,本節(jié)課在備課時做到了用心和細心,但在課堂呈現(xiàn)的時候由于個人的某種原因所展現(xiàn)的并不理想,希望各位同仁給予我更大的幫助,以便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再進一步。
愚公移山說課稿教學反思篇十
曾有一位哲人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痹谡n堂教學中教師不是要向?qū)W生“灌水”,而是要“點火”,只有這樣教育才有意義。
《愚公移山》一文我共上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翻譯課文內(nèi)容,第二課時分析文章的主題。上第二課時時,我想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wù)勛约簩τ薰耙粕健钡膭?chuàng)舉的感想。當時,學生發(fā)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后代造?!保械恼f“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學生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yīng)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還有學生說“愚公有點強人所難的,他的子孫也許根本就不想這樣做,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了子孫的身上,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這充分說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jīng)典寓言故事的實質(zhì)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蘊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yīng)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jié)論,要讓學生讀解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這也是新課程的要求。
就在這時,我針對他們的觀點請出一位學生作出總結(jié):愚公移山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為子孫后代造福,他的這種利他主義、堅忍不拔的毅力、鍥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而這也正是這則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課上到這里,學生們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諦,而這些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時也深刻體會到了給學生頭腦中“點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