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文天祥簡介及主要事跡概括篇一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號文山,原名云孫,字天祥,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寶佑四年(1256)中狀元后,他又改字宋瑞,后號文山。歷任簽書寧海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
文天祥1236年生于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鄉(xiāng)富田村的一個地主家庭,其父愛讀書,也很重視孩子們的學(xué)業(yè),設(shè)法聘名師就教。文天祥無論寒暑都要在貼滿格言警句的書齋中與弟弟一起誦讀、寫作、談古論今。
18歲時,文天祥獲廬陵鄉(xiāng)校考試第一名,20歲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即中選吉州貢士,隨父前往臨安(今杭州)應(yīng)試。
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fù),被主考官譽為“忠君愛國之心堅如鐵石”,由理宗皇帝親自定為601名進士中的狀元。4天后父親不幸病故,文天祥歸家守喪3年。
寶佑四年(1256)中狀元,歷任簽書寧海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有《文山先生集》傳世。1283年,因不屈服于南侵的元兵誘降,被秘密殺害。
文天祥簡介及主要事跡概括篇二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dāng)軍費,招募當(dāng)?shù)睾澜埽M建了一支萬余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fā)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guān)。由于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zhàn),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后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后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占領(lǐng)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占領(lǐng)。于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zhèn)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jīng)過許多艱難險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zhuǎn)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昺任命為右丞相。
宦海盡國
后來,蒙古軍兩路攻宋,蒙哥率西路入川,攻戰(zhàn)成都。忽必烈率東路,越天險長江與自云南北上潭州(今長沙)的另一支蒙古軍合圍鄂州(今武昌)。南京朝野震驚,宦官董宋臣提請避兵遷都四明(今寧波),以便理宗隨時逃往海上。對此。文天祥僅以進士身份大膽上書直言:“陛下為中國主,則當(dāng)守中國;為百姓父母,則當(dāng)衛(wèi)百姓?!闭垟囟纬家园踩诵?。后因蒙哥病死,忽必烈欲北歸爭奪汗位,才允準(zhǔn)南宋右丞相賈似道秘密稱臣納貢后撤軍。
賈似道轉(zhuǎn)而謊報朝廷:“諸路大捷”,被加封衛(wèi)國公,大權(quán)獨攬。繼而度宗即位,耽于酒色,賈似道欺上瞞下,國事益亂。文天祥奏疏無人理睬,只被派一閑差。
此后十幾年中,文天祥斷斷續(xù)續(xù)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來又因譏責(zé)賈似道而被罷官。
亂世報國
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國號為元,于公元1274年發(fā)20萬元軍水陸并進,直取臨安。南宋政權(quán)一片混亂,度宗死,僅4歲的趙隰即位,為恭帝。謝太后臨朝,要各地起兵“勤王”。
次年,任贛州(今江西贛州)知州的文天祥,散盡家資招兵買馬,數(shù)月內(nèi)組織義軍三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氣,開始了戎馬生涯。義軍趕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獲令屯軍隆興(今江西南昌)待命,幾經(jīng)阻撓才得入衛(wèi)臨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蘇吳縣)知府,奉命馳援常州。在常州,義軍苦戰(zhàn),淮將張全卻率官軍先隔岸觀火,又臨陣脫逃,致義軍五百人除四人脫險外皆壯烈殉國。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臨安門戶獨松關(guān),離平江三天后,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關(guān)已失守。急返臨安,準(zhǔn)備死戰(zhàn),卻見滿朝文武紛紛棄官而逃,文班官員僅剩6人。
在南宋行朝中,文天祥對張世杰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于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轉(zhuǎn)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汀)、漳州龍巖、梅州等地,聯(lián)絡(luò)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斗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獲得大捷后,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xù)收復(fù)了許多州縣。
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興國縣發(fā)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厓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于張世杰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
正義念國
1276年正月,謝太后執(zhí)意投降。元將伯顏指定須由丞相出城商議,丞相陳宜中竟連夜遁逃,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出使議和。談判中,文天祥不畏元軍武力,痛斥伯顏,慨然表示要抗戰(zhàn)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初以絕食抗議,后在鎮(zhèn)江虎口脫險。
由于元軍施反間計,誣說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為元軍賺城取地,文天祥屢遭猜疑戒備,顛沛流離,千難萬死兩個月,輾轉(zhuǎn)抵溫州。這時,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趙端宗在福卅即位。文天祥又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同時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號召各地起兵殺敵。秋天,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
1277年,文天祥率軍移駐龍巖、梅州(廣東梅縣),挺進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敗元軍,攻取興國,收復(fù)贛州10縣、吉州4縣,人心大振,江西各地響應(yīng),全國抗元斗爭復(fù)起,文天祥號令可達江淮一帶,這是他堅持抗元以來最有利的形勢。元軍主力開始進攻文天祥興國大營,文天祥寡不敵眾率軍北撤,敗退廬陵、河州(今福建長汀),損失慘重,妻子兒女也被元軍擄走。
氣節(jié)愛國
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陸秀夫等再擁立6歲的小皇帝,朝廷遷至距廣東新會縣50多里的海中彈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國公。冬天,文天祥率軍進駐潮州潮陽縣,欲憑山海之險屯糧招兵,尋機再起。然而元軍水陸猛進,發(fā)起猛攻。
年底,文天祥在海豐北五坡嶺遭元軍突然襲擊,兵敗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殺,未果。降元的張弘范勸降,遭嚴(yán)詞拒絕。文天祥曾寫《過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炭譃╊^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簡介及主要事跡概括篇三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自號文山,民族英雄。選中貢士后,他以天祥為名,寶佑四年(1256)中狀元,歷任簽書寧海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等職。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dāng)軍費,招募當(dāng)?shù)睾澜埽M建了一支萬余人的義軍,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fā)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guān)。由于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zhàn),但最終也未能擋住元軍兵鋒。
次年正月,元軍兵臨臨安,文武官員都紛紛出逃。謝太后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派他出城與伯顏談判,企圖與元軍講和。文天祥到了元軍大營,卻被伯顏扣留。謝太后見大勢已去,只好獻城納土,向元軍投降。
元軍占領(lǐng)了臨安,但兩淮、江南、閩廣等地還未被元軍完全控制和占領(lǐng)。于是,伯顏企圖誘降文天祥,利用他的聲望來盡快收拾殘局。文天祥寧死不屈,伯顏只好將他押解北方。行至鎮(zhèn)江,文天祥冒險出逃,經(jīng)過許多艱難險阻,于景炎元(1276)五月二十六日輾轉(zhuǎn)到達福州,被宋端宗趙昺任命為右丞相。
文天祥對張世杰專制朝政極為不滿,又與陳宜中意見不合,于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轉(zhuǎn)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長?。⒄闹?、龍巖、梅州等地,聯(lián)絡(luò)各地的抗元義軍,堅持斗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獲得大捷后,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xù)收復(fù)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興國縣發(fā)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
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新會崖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于張世杰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兵敗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范押往崖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于是將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崖山滅亡后,張弘范向元世祖請示如何處理文天祥,元世祖說:「誰家無忠臣?」命令張弘范對文天祥以禮相待,將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軟禁在會同館,決心勸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對文天祥現(xiàn)身說法,進行勸降。文天祥一見留夢炎便怒不可遏,留夢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對趙顯說:“圣駕請回!”趙顯無話可說,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將文天祥的雙手捆綁,戴上木枷。關(guān)進兵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獄十幾天,獄卒才給他松了手縛:又過了半月,才給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羅親自開堂審問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樞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對孛羅行了一個拱手禮。孛羅喝令左右強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掙扎,坐在地上,始終不肯屈服。孛羅問文天祥:“你現(xiàn)在還有甚么話可說?”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興有衰。國亡受戮,歷代皆有。我為宋盡忠,只愿早死!”孛羅大發(fā)雷霆,說:“你要死?我偏不讓你死。我要關(guān)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懼,說:“我愿為正義而死,關(guān)押我也不怕!”
從此,文天祥在監(jiān)獄中度過了三年。在獄中,他曾收到女兒柳娘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宮中為奴,過著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愿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jié)。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于義當(dāng)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huán)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后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文天祥被關(guān)的那間土牢,又矮又窄,陰暗潮濕。遇到雨天,屋面漏水,滿地是水;一到夏天,地面上發(fā)出一陣陣蒸氣,更加悶熱。牢房的隔壁,有獄卒的爐灶,有陳年的谷倉,發(fā)出陣陣煙火氣、霉氣,再加上廁所里大糞的氣味,死老鼠的臭味,使人極其難受。文天祥被關(guān)在這間牢房里,惡劣的環(huán)境只能折磨他的身體,卻并不能摧毀他的意志。他相信,只要有愛國愛民族的浩然正氣,就能夠戰(zhàn)勝一切惡劣的環(huán)境。他在牢房中,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正氣歌》。
這是文天祥寫的《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dāng)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jié);為嚴(yán)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驗槎山?,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然萬古存。當(dāng)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磋余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餡,求之不可得。陰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謬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云白。
悠悠我心憂,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yuǎn),典刑在夙昔。風(fēng)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他在詩里,舉了歷史上一些堅持正義、不怕犧牲的忠臣義士的例子,認(rèn)為這都是正氣的表現(xiàn)。意思是:天地之間有一種正氣,分別表現(xiàn)為各種物體。如地下的大河高山,天空的明星辰。在人的身上就表現(xiàn)為浩然之氣,充塞在宇宙之間?!搅宋<钡年P(guān)頭,才表現(xiàn)出他的氣節(jié),他們的事跡一件件留在史冊上。
文天祥進牢的。第三年,河北中山府發(fā)生了一場農(nóng)民起義。起義領(lǐng)袖自稱是宋朝皇室的后代,聚集幾千人馬,號召大家打進大都,救出文丞相。這一來可把元王朝嚇壞了,如果不殺文天祥,恐怕鬧出大亂子來。元世祖還沒有丟掉招降的幻想,決定親自勸降文天祥。
一天,文天祥被人從牢房里押出來,帶到宮里。文天祥見了元世祖,不肯下跪,只作了個揖。元世祖問他還有什么話說。文天祥說:“我是大宋宰相,竭心盡力扶助朝廷,可惜奸臣賣國,叫我英雄無用武之地。我不能恢復(fù)國土,反落得被俘受辱。我死了以后,也不甘心?!闭f著,咬牙切齒,不斷地捶打自己的胸膛。
元世祖和顏悅色地勸說:“你的忠心,我也完全了解。事到如今,你如果能改變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舊讓你當(dāng)丞相怎么樣?”文天祥慷慨地說:“我是宋朝的宰相,哪有服侍兩朝的道理。我不死,哪還有臉去見地下的忠臣烈士?”元世祖說:“你不愿做丞相,做個樞密使怎么樣?”文天祥斬釘截鐵地回答說:“我只求一死,別的沒有什么可說了?!痹雷嬷绖窠狄褯]有希望,才叫侍從把文天祥帶出去。
第二天,就下令把文天祥處死。
這一天,北風(fēng)怒號,陰云密布。京城柴市的刑場上,戒備森嚴(yán)。市民們聽到文天祥將要就義的消息,自發(fā)集中到柴市來,一下子就聚集了一萬人,把刑場團團圍住。只見文天祥戴著鐐銬,神色從容,來到刑場。他問旁邊的百姓,哪一面是南方。百姓們指給文天祥看了。他朝著正南方向拜了幾拜,端端正正坐了下來,對監(jiān)斬官說:“我的事結(jié)束了。”死后在他的帶中發(fā)現(xiàn)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xué)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公元1283年一月,這位四十七歲的民族英雄終于犧牲,在民族危亡時刻,表現(xiàn)了他一身的浩然正氣。
文天祥簡介及主要事跡概括篇四
文天祥少年時候,有一次跟父親到侯城書院去。一進大門,只見對面墻上掛著幾幅人物畫像。
“這是誰呀”文天祥指著一幅畫像問。
“歐陽修?!备赣H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讀過他的文章!”文天祥興致勃勃地說,“那篇《醉翁亭記》,寫得妙極了!”
“這是本朝初期的一位大忠臣,名叫楊邦義,”父親沉思片刻,又指向另一幅畫像,“他被金兵俘虜后,堅貞不屈,寧死不降。金國大將張真怒無可奈何,只得把他殺了,還挖出了他的心……”
“太慘了!”文天祥眼睛里噴射出怒光。
“這邊兩幅畫像,分別畫的是周必大和胡銓。他們也都是本朝很得民心的人物?!备赣H深情地介紹著,每一言每一語都強烈地撞擊著文天祥純真的心靈。
文天祥決心學(xué)習(xí)歐陽修的文章道德,周必大的氣度學(xué)識,楊邦義、胡銓的氣節(jié)忠勇,長大了報效國家。為表達這種雄心壯志,他當(dāng)即從附近的'山坡上找來五棵柏樹苗,栽在書院門前。前四棵柏樹,象征歐陽修、周必大、楊邦義、胡銓,第五棵尾梢入士,兜根朝上,代表自我。之后,這五棵柏樹不僅僅全成活了,并且長得格外蒼翠。
清代著名詩人胡友梅還寫過一首《吊侯城書院古柏》的五言古詩呢!可惜,由于戰(zhàn)亂,先后有三棵古柏被大火焚為灰燼。幸存的兩棵,現(xiàn)已列為重點保護文物,理解人們的憑吊。
文天祥簡介及主要事跡概括篇五
《宋史》: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論曰:自古志士,欲信大義于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爾。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師不期而會者八百國。伯夷、叔齊以兩男子欲扣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賢之,則曰:“求仁而得仁?!彼沃恋碌v亡矣,文天祥往來兵間,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無成,奉兩孱王崎嶇嶺海,以圖興復(fù)。觀其從容伏質(zhì),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謂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進士,進士莫盛于倫魁。自天祥死,世之好為高論者,謂科目不足以得偉人,豈其然乎!
宋理宗: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王積翁:南人無如天祥者。
王炎午:嗚呼!扶顛持危,文山諸葛,相國雖同,而公死節(jié)。倡義舉勇,文山張巡,殺身不異,而公秉鈞。名相烈士,合為一傳,三千年間,人不兩見。事謬身執(zhí),義當(dāng)勇決,祭公速公,童子易簀。何知天意,佑忠憐才,留公一死,易水金臺。乘氣捐軀,壯士其或,久而不易,雪霜松柏。嗟哉文山!山高水深,難回者天,不負(fù)者心。常山之舌,侍中之血,日月韜光,山河改色。生為名臣,死為烈星,不然勁氣,為風(fēng)為霆。干將莫邪,或寄良治,出世則神,入土不化。今夕何夕,斗轉(zhuǎn)河斜,中有茫光,非公也耶。
蔣一葵:當(dāng)時有先兆曰:“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陸秀夫?!?/p>
于謙:嗚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國亡身,舍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陵谷變遷,世殊事異。坐臥小閣,困于羈系。正色直詞,久而愈厲。難欺者心,可畏者天。寧正而斃,弗茍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節(jié),萬古攸傳。載瞻遺像,清風(fēng)凜然。
陳循:天祥孤忠大節(jié)為宋臣,首按謚法;臨患不忘國曰“忠”,秉德遵業(yè)曰“烈”請謚曰“忠烈”。枋得仗節(jié)死義為天祥亞。
韓雍:今斯集也,傳之天下后世之人,爭先快睹,皆知是君之大義,守身之大節(jié),不宜以成敗利鈍而少變。以扶天常,以植人紀(jì),以沮亂臣賊子之心,而增志士仁人只之氣。其于世教,重有補焉。
胡華:昆陵忠義之名益著,忠義著而諸公之英聲偉烈,震耀兩間,人人知所景仰,吾輩又當(dāng)以君之錄達于朝行,將立廟奉祀,勒石頌功,隆一代崇褒之典,而大顯揚于時,于以勵髙風(fēng),激頹俗,匪直有勸于常抑有勸于天后世是錄有關(guān)于忠義大矣。
楊士奇:文丞相甫冠奉廷對,即極口論國家大計。未幾元兵渡江,又上書乞斬嬖近之主遷幸議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氣蓋天下矣。自是而斷斷焉,殫力竭謀,扶顛持危,以興復(fù)為已任。雖險阻艱難,百挫千折,有進而無退,不幸國亡身執(zhí),而大義愈明。蓋公志正而才廣,識遠(yuǎn)而器閑,浩然之氣以為之主,而卒之其志弗遂者,蓋以天命去宋也。雖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故宋亡其臣之殺身成仁者不少。論者必以公為稱首公。
敖英:人莫不有死也,惡之欲其死者,眾人之情也。愛之欲其死者,君子之心也。夫既愛之矣,又欲其死何哉!蓋所愛有重于死者,先民有言,綱常九鼎,生死一毛,是故南霽云被執(zhí)而未死,張睢陽大呼男兒以速其死,文丞相被執(zhí)而未死,王鼎翁作生祭文以速其死。
宋儀望:公之忠大矣,海隅荒服聞其名猶知敬慕,況過化之區(qū)乎!孺子懦夫一及當(dāng)時事怒發(fā)豎指,涕洟沾襟,況冠裳之儒乎!
謝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馬溫公之相業(yè),寇萊公、趙忠定之應(yīng)變,韓魏公之德量,李綱、宗澤之撥亂,狄青、曹瑋、岳飛、韓世忠之將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歐陽永叔、蘇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國之忠義,皆灼無可議,而且有用于時者,其它瑕瑜不掩,蓋難言之矣。
王世貞:談?wù)弑男殴?,而惜其才之不稱也,余以為不然夫信公非無才者也。當(dāng)咸淳之末天下之事巳去而信公以一遠(yuǎn)郡守,募萬余烏合之眾,率以勤王而眾不潰,此非有駕馭之術(shù)不能也;丹徒之役能以智竄免,間關(guān)萬死,而后至閩復(fù)能合其眾,以收巳失之郡邑;而所遣張汴、鄒鳳遇李恒悉敗,既再散而再合矣。而舉軍皆大疫,死者過半。五坡之役,復(fù)遇張弘范以敗,凡天祥之所用將,皆非恒范敵也。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內(nèi)外,滅國四十殲夷女直,以至宋宋自朱仙之后未有能抽一矢、發(fā)一騎,而北馳者元舉太山之勢以壓宋卵。而信公欲以單辭羈身,鼓舞其病媍弱息,以與賁育中黃之徒抗,葢未接刃而魄先奪矣。雖有韓白未易支也。故信公之?dāng)?shù)敗,而能數(shù)起吾以是知其才,其數(shù)起而數(shù)敗,吾不謂其才之不稱也。
乾隆帝:才德兼優(yōu)者,上也;其次,則以德貴,而不論其才焉……當(dāng)宋之亡也,有才如呂文煥、留夢炎、葉李輩,皆背國降元,而死君事、分國難者,皆忠誠有德之士人也。然此或出于一時之憤激,奮不顧身以死殉之,后世猶仰望其豐采。若文天祥,忠誠之心不徒出于一時之激,久而彌勵,浩然之氣,與日月爭光。該志士仁人欲伸大義于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
陸以:此四人者(范仲淹、諸葛亮、陸贄、文天祥),皆經(jīng)綸彌天壤,忠義貫日月。
蔡東藩:及文、張、陸三人之奔波海陸,百折不回,尤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復(fù)而爭之一隅,城守不能而爭之海島,明知無益事,翻作有情癡,后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時局至此,已萬無可存之理,文、張、陸三忠,亦不過吾盡吾心已耳。讀諸葛武侯《后出師表》,結(jié)末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成敗利鈍,非所逆睹?!鼻Ч胖页剂x士,大都如此,于文、張、陸何尤乎?宋亡而綱常不亡,故胡運不及百年而又歸于明,是為一代計,固足悲,而為百世計,則猶足幸也。
毛澤東:評語說,“命系庖廚何足惜哉”,此言不當(dāng)。岳飛、文天祥、曾靜、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鄧演達、楊虎城、聞一多諸輩,以身殉志,不亦偉乎。
熊逸:那些理學(xué)名儒,如許衡、吳澄輩,皆俯首稱臣。只有文天祥、張世杰、陸秀夫、謝疊山不肯臣元,都死了節(jié)。
文天祥簡介及主要事跡概括篇六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軍攻打南宋,臨安危在旦夕。文天祥雖然是個文官,但他認(rèn)為自己既然是國家的一分子,就應(yīng)當(dāng)負(fù)起保衛(wèi)祖國的責(zé)任。1275年,他毅然變賣了家產(chǎn),招兵買馬,購買軍糧。百姓紛紛響應(yīng),加入他的抗敵隊伍。
由于元軍勢力強大,文天祥和其他將領(lǐng)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臨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軍講和,元軍將領(lǐng)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脅要把他殺死。文天祥說道:“國家存在,我也存在;國家滅亡,我也滅亡。你們就是把刀、鋸、油鍋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軍將領(lǐng)拿他沒辦法,只好把他扣留起來,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個船夫的協(xié)助,乘機逃脫。他歷經(jīng)許多艱險,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組織抗元救國隊伍,還打了幾次勝仗,收復(fù)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戰(zhàn)役中,被元軍俘虜了。元軍主帥勸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絕。1279年,元軍消滅了南宋的殘余部隊。文天祥知道國家滅亡了,傷心欲絕,于是寫下了一首詩,表達他以死報國的決心。這首詩的最后兩句是: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來,有哪一個人不會死去呢?死要死得有價值,讓我們把紅心留在史冊上吧!”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關(guān)在地牢里。元朝統(tǒng)治者勸文天祥說:“只要你投降,為我們出力,我們就讓你享盡榮華富貴?!笨墒牵还芩麄冊鯓油壤T,也無法動搖文天祥盡忠報國的決心。
文天祥在地牢里,受盡了折磨。1283年,元朝統(tǒng)治者知道無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殺了。文天祥臨死時,朝南方拜了幾拜,沉痛地說:“我報答國家的機會,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熱愛自己的國家,寧死不屈,以身殉國,表現(xiàn)了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他的光輝事跡和偉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
文天祥簡介及主要事跡概括篇七
文天祥,初名云孫,字履善,又字宋瑞,道號文山、浮休道人。選中貢士后,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相貌堂堂,身材魁偉,皮膚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觀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時,看見學(xué)宮中所祭祀的鄉(xiāng)先生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畫像,謚號都為“忠”,即為此高興,羨慕不已。說:“如果不成為其中的一員,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漢。”他二十歲即考取進士,在集英殿答對論策。當(dāng)時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漸漸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為題議論策對,其文章有一萬多字,沒有寫草稿,一氣寫完。宋理宗皇帝親自選拔他為第一名??脊偻鯌?yīng)麟上奏說:“這個試卷以古代的事情作為借鑒,忠心肝膽好似鐵石,我以為能得到這樣的人才可喜可賀?!睂氂铀哪?1256年)中狀元后再改字宋瑞。不久,他父親逝世,回家守喪。
開慶初年(公元1259年),元朝的軍隊侵伐宋朝,宦官董宋臣對皇上說要遷都,沒有人敢議論說這是錯的。文天祥當(dāng)時入朝任命為寧海軍節(jié)度判官,上書“請求斬殺董宋臣,以統(tǒng)一人心”。因不被采納,就自己請免職回鄉(xiāng)。后來逐漸升官至刑部侍郎。董宋臣又升為都知,文天祥再次上書一一列舉他的罪行,也沒有回音。因此出外任瑞州知州,改遷江南西路提刑,升任尚書左司郎官,多次遭臺官議論罷職。擔(dān)任軍器監(jiān)并兼任代理直學(xué)士院。賈似道稱說有病,請求退休,用以要挾皇上,詔令沒應(yīng)允。文天祥起草制誥,所寫文字都是諷刺賈似道的。當(dāng)時起草圣旨誥命的內(nèi)制沿襲要呈文稿審查,文天祥沒有寫,賈似道不高興,命令臺臣張志立奏劾罷免他。文天祥已經(jīng)幾次被斥責(zé),援引錢若水的例子退休,當(dāng)時他三十七歲。
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起用為荊湖南路提刑。因此見到了原來的宰相江萬里。江萬里平素就對文天祥的志向、氣節(jié)感到驚奇,同他談到國事,神色憂傷地說:“我老了,觀察天時人事應(yīng)當(dāng)有變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擔(dān)任治理國家的責(zé)任,不就是在你嗎?望你努力。”
率軍勤王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文天祥被委任為贛州(今江西境內(nèi))知州。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長江上游告急,詔令天下勤王。文天祥捧著詔書流涕哭泣,派陳繼周率領(lǐng)郡里的英雄好漢,同時聯(lián)絡(luò)溪峒蠻,派方興召集吉州的士兵,各英雄豪杰群起響應(yīng),聚集兵眾萬人。此事報到朝廷,命令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撫使的名義率軍入衛(wèi)京師。他的朋友制止他說:“現(xiàn)在元兵分三路南下進攻,攻破京城市郊,進迫內(nèi)地,你以烏合之眾萬余人赴京入衛(wèi),這與驅(qū)趕群羊同猛虎相斗沒有什么差別?!蔽奶煜榇鸬溃骸拔乙仓朗沁@么回事。但是,國家撫養(yǎng)培育臣民百姓三百多年,一旦有危急,征集天下的兵丁,沒有一人一騎入衛(wèi)京師,我為此感到深深地遺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殉國,希望天下忠臣義士將會有聽說此事后而奮起的。依靠仁義取勝就可以自立,依靠人多就可以促成事業(yè)成功,如果按此而行,那么國家就有保障了?!?/p>
文天祥性格豁達豪爽,平生衣食豐厚,聲伎滿堂。到這時,痛心地自己貶損責(zé)罰自己,把家里的資產(chǎn)全部作為軍費。每當(dāng)與賓客、僚屬談到國家時事,就痛哭流涕,撫案說道:“以別人的快樂為快樂的人,也憂慮別人憂慮的事情,以別人的衣食為衣食來源的人,應(yīng)為別人的事而至死不辭?!?/p>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八月,文天祥率兵到臨安,擔(dān)任平江府知府。當(dāng)時因為丞相陳宜中沒有返回朝廷,所以沒有受到派遣。十月,陳宜中至,于是派遣去任職。朝議中剛剛擢升呂師孟為兵部尚書,封呂文德為和義郡王,想以此尋求和好。呂師孟更加傲慢驕橫、放肆。
苦戰(zhàn)東南
文天祥辭別天子,上疏說:“朝廷姑息、牽制的意向很多,奮發(fā)、果斷處事的例子很少,請求處斬師孟作為戰(zhàn)事祭祀,用以鼓舞將士們的士氣。”又說:“宋代接受五代分裂割據(jù)的教訓(xùn),削除藩鎮(zhèn),建立郡縣城邑,雖然一時完全革除了尾大不掉的弊端,但是國家因此漸趨削弱。所以到一州就攻破一州,到一縣就攻破一縣,中原淪陷,悔恨、痛心哪里還來得及?,F(xiàn)在應(yīng)當(dāng)劃分天下為四鎮(zhèn),設(shè)置都督來作為它的統(tǒng)帥。把廣南西路合并于荊湖南路,在長沙建立治所;把廣南東路合并于江南西路,在隆興建立治所;把福建路合并于江南東路,在番陽建立治所;把淮南西路合并于淮南東路,在揚州建立治所。責(zé)令長沙攻取鄂州,隆興攻取蘄州、黃州,番陽攻取江東,揚州攻取兩淮,使他們所轄的地區(qū)范圍廣、力量強,足以抵抗敵兵。約定日期,一齊奮起,只前進,不后退,夜以繼日,圖謀復(fù)地,敵兵兵力眾多,但力量分散,疲于奔命,而我宋朝民眾中的英雄豪杰,于其中等待機會攻敵,這樣的話,敵兵就容易被打退了?!碑?dāng)時朝議以文天祥的議論是疏闊,難以實行,因此,他的上書沒有結(jié)果。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十月,文天祥到平江,元兵已從金陵出發(fā)進入常州。文天祥派遣他的將帥朱華、尹玉、麻士龍與張全援助常州,行到虞橋,麻士龍戰(zhàn)死,朱華率領(lǐng)廣南軍隊,戰(zhàn)于五牧,被打敗,尹玉也打敗了,爭相渡水,扒張全軍中的渡船,張全的士兵斬斷他們的手指,都淹死了,尹玉率領(lǐng)殘兵五百人夜間發(fā)起戰(zhàn)斗,到第二天早晨都戰(zhàn)死了。張全不發(fā)一箭,逃跑退卻了。元兵攻入常州,占領(lǐng)了獨松關(guān)。陳宜中、留夢炎召令文天祥,棄守平江,退守余杭。
出使元營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文天祥擔(dān)任臨安知府。不多久,宋朝投降,陳宜中、張世杰都走了。朝廷繼續(xù)任命文天祥為樞密使。不久,擔(dān)任右丞相兼樞密使,作為使臣到元軍中講和談判,與元朝丞相伯顏在皋亭山針鋒相對爭論。伯顏發(fā)怒拘捕了他,同左丞相吳堅、右丞相賈余慶、知樞密院事謝堂、簽樞密院事家鉉翁、同簽樞密院事劉祒,向北至鎮(zhèn)江。文天祥與他的侍客杜滸等十二人,于夜間逃入真州。苗再成出來迎接他,高興得流著眼淚說:“兩淮的士兵足可以興復(fù)宋朝,只是二制置使有些矛盾,不能同心協(xié)力?!蔽奶煜閱柕溃骸斑@個計謀是從哪里來的呢?”苗再成回答說:“現(xiàn)在先約淮西兵趕赴建康,他們必然全力以防御我們淮西的士兵。指揮東面各將帥,以通州、泰州兵攻打灣頭,以高郵、寶應(yīng)、淮安兵攻打楊子橋,以揚州兵攻打瓜步,我率領(lǐng)水軍直搗鎮(zhèn)江,同一天大舉出兵。灣頭、楊子橋都是沿長江的脆弱之軍,又日夜希望我們軍隊攻來,攻打他們,定會很快取勝。一齊從三個方向進攻瓜步,我自己率兵從長江水面中以較少的士兵佯攻,雖然有智慧的人也不能預(yù)料到這一點。瓜步攻下后,以東面的軍隊入攻京口,西面的士兵入攻金陵,威脅浙江的后退之路,那么元軍的大帥就可以生擒了?!蔽奶煜閷Υ舜蠹淤潛P,隨即寫信送兩個制置使,派遣使者四面聯(lián)絡(luò)。
文天祥沒有到的時候,揚州有逃跑歸來的士兵說:“朝廷秘密派遣一丞相進入真州勸說投降來了。”李庭芝信以為真,認(rèn)為文天祥勸降來了。派苗再成迅速殺掉文天祥。苗再成不忍心殺他,欺哄文天祥到相城壘外,把制司的文書給他看,把他關(guān)在門外。好久以后,又派兩批人分別去窺測證實天祥是否是來勸降的,如果是勸降的就殺了他。兩批人分別與天祥談話后,證實其忠義,都不忍心殺他,派士兵二十人沿路護送至揚州,四更鼓響時抵達城下,聽等候開城門的人談,制置司下令防備文天祥很嚴(yán)密,文天祥與隨從聽說后相互吐舌,于是向東入海道,遇元兵,躲入四圍土墻中得以免禍。然而,因為饑餓而走不動路,于是向樵夫們討得了一些剩飯殘羹。走至板橋,元兵又來了,眾人跑入竹林中隱伏,元兵進入竹林搜索,抓住杜滸、金應(yīng)帶走了。虞候張慶眼睛被射中了一箭,身上兩度挨箭,文天祥兩次都未被發(fā)現(xiàn),得以脫身。杜滸、金應(yīng)拿出身上的金銀送給元軍,才被放回,雇募二個樵夫抬著坐在籮筐里的文天祥到高郵,泛海坐船至溫州。
領(lǐng)兵抗元
文天祥聽說益王未立,于是上表勸請即帝位,以觀文殿學(xué)士、侍讀的官職召至福州,拜右丞相。不久與陳宜中等人議論意見不統(tǒng)一。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七月,于是以同都督職出任江南西路,準(zhǔn)備上任,召集士兵進入汀州。十月,派遣參謀趙時賞,咨議趙孟溁率領(lǐng)一支軍隊攻取寧都,參贊吳浚率一支軍隊攻取雩都,劉洙、蕭明哲、陳子敬都從江西起兵來與他會合。鄒洬以招諭副使在寧都召聚兵眾,元兵攻打他們,鄒洬兵敗,同起事率兵的人劉欽、鞠華叔、顏師立、顏起巖都死了。武岡教授羅開禮,起兵收復(fù)了永豐縣,不久兵敗被俘,死于獄中。文天祥聽說羅開禮死了,穿起喪服,痛哭不已。
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正月,元兵攻入汀州,文天祥于是遷移漳州,請求入衛(wèi)朝廷。趙時賞、趙孟溁也率兵歸來,唯獨吳浚的士兵沒有到。不久,吳浚降元,來游說文天祥。文天祥派人縛起吳浚,把他吊死了。四月,進入梅州,都統(tǒng)王福、錢漢英專橫跋扈,被處斬了。五月,遷出江南西路,進入會昌。六月,進入興國縣。七月,遣參謀張汴、監(jiān)軍趙時賞、趙孟溁榮等率大軍進逼贛城,鄒洬率領(lǐng)贛州各縣的軍隊攻取永豐,他的副官黎貴達率領(lǐng)吉州各縣的士兵攻取泰和。吉州八縣克復(fù)了一半,僅剩贛州沒有攻下。臨洪各郡,都送錢勞軍。潭州趙璠、張虎、張?zhí)?、熊桂、劉斗元、吳希奭、陳子全、王夢應(yīng)在邵州、永州等地起兵,克復(fù)數(shù)縣,撫州何時等人起兵響應(yīng)文天祥。分寧、武寧、建昌三縣豪杰,都派人到軍中接受調(diào)遣參戰(zhàn)。
元軍江南西路宣慰使李恒派遣士兵入援贛州,而自己率兵在興國進攻文天祥的據(jù)點。文天祥沒有預(yù)料到李恒的兵突然攻至興國,于是率兵撤退,靠近永豐的鄒洬。鄒洬的軍隊已在他的前面潰敗,李恒于是窮追文天祥至方石嶺。鞏信堅守拒戰(zhàn),身中數(shù)箭,死了。到達空坑,士兵都被打敗潰散,文天祥的妻妾子女都被抓住。趙時賞坐在轎子中,后面的元兵訊問他是誰,趙時賞說“我姓文”,眾兵以為是文天祥,活捉了他返回軍營,文天祥因此得以逃脫。
彭震龍、張汴等死于軍中,繆朝宗自己上吊死了。吳文炳、林棟、劉洙都被抓住帶回隆興。趙時賞怒罵不屈服,有的多次被抓來的,往往很快放掉,說:“小小的簽廳官,抓來有什么用呢?”因此得以逃脫的人很多。到行刑的時候,劉洙多次辯解,趙時賞呵斥他說:“死了算了,何必這樣呢?”于是林棟、吳文炳、蕭敬夫、蕭燾夫都不能免難。
戰(zhàn)敗被俘
文天祥召集殘兵奔赴循州,駐扎于南嶺。黎貴達暗中陰謀投降,被抓住殺了。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三月,文天祥進駐麗江浦。六月,入船澳。益王死了,衛(wèi)王繼承王位。文天祥上表自責(zé),請求入朝,沒有獲準(zhǔn)。八月,加封文天祥少保、信國公。軍中瘟疫又流行,士兵死了幾百人。文天祥唯一的一個兒子和他的母親都死了。十一月,進駐潮陽縣。潮州盜賊陳懿、劉興多次叛附無常,為潮陽人一大禍害。文天祥趕走了陳懿,抓住劉興,殺了他。十二月,趕赴南嶺,鄒洬、劉子俊又從江西起兵而來,再次攻伐陳懿的黨羽,陳懿于是暗中勾結(jié)張弘范,幫助、引導(dǎo)元軍逼攻潮陽。文天祥正在五坡嶺吃飯,張弘范的軍隊突然出現(xiàn),眾士兵隨從措手不及,都埋頭躲在荒草中。文天祥匆忙逃走,被元軍千戶王惟義抓住。文天祥吞食腦子(即龍腦),沒有死。鄒洬自刎頸項,眾士兵扶著他至南嶺才死。僚屬士卒得以從空坑逃脫的人,至此時劉子俊、陳龍復(fù)、蕭明哲、蕭資都死了,杜滸被抓住,憂憤而死。僅有趙孟溁逃脫,張?zhí)?、熊桂、吳希奭、陳子全兵敗被活捉,都被處死。
文天祥被押至潮陽,見張弘范時,左右官員都命他行跪拜之禮,沒有拜,張弘范于是以賓客的禮節(jié)接見他,同他一起入?yún)兩?,要他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衛(wèi)父母,還教別人叛離父母,可以嗎?”因多次強迫索要書信,于是,寫了《過零丁洋》詩給他們。這首詩的尾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睆埡敕缎χ詹厮兩綉?zhàn)敗后,元軍中置酒宴犒軍,張弘范說:“丞相的忠心孝義都盡到了,若能改變態(tài)度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大元皇上,將不會失去宰相的位置?!蔽奶煜檠蹨I撲簌簌地說:“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懷有二心茍且偷生呢?”張弘范感其仁義,派人護送文天祥到京師。
從容殉國
文天祥在路上,八天沒有吃飯,沒有死,才又吃飯。到達燕京,館舍侍員殷勤、陳設(shè)奢豪,文天祥沒有入睡,坐待天亮。于是移送兵馬司,令士卒監(jiān)守他。當(dāng)時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員,王積翁說:“南宋人中沒有誰比得上文天祥的。”于是派遣王積翁去傳達圣旨,文天祥說:“國家亡了,我只能一死報國。倘若因為寬赦,能以道士回歸故鄉(xiāng),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為顧問,還可以。假如立即給以高官,不僅亡國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負(fù)拋棄,那么任用我有什么用呢?”王積翁想與宋官謝昌元等十人一起請釋放文天祥為道士,留夢炎不同意,說:“文天祥放出后,又在江南號召抗元,置我十人于何地?”此事于是作罷。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忽必烈知道文天祥始終不屈,同宰相議論放了他,遇上有人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為借口,結(jié)果沒有被釋放。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福建有一僧人說土星冒犯帝坐星,懷疑有變亂。不久,中山有一狂人自稱“宋主”,有兵千人,想救出文天祥。京城也有未署名的書信,說某日火燒蓑城葦,率領(lǐng)兩側(cè)翼的士兵作亂,丞相就沒有憂慮了。當(dāng)時大盜剛剛暗殺了元朝左丞相阿合馬,于是命令撤除城葦,遷徙瀛國公及宋宗室到開平,元朝廷懷疑信上說的丞相就是文天祥。
元廷召見文天祥告諭說:“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說:“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賜我一死就滿足了。”然而忽必烈還不忍心,急忙揮手要他退去。有的說應(yīng)該答應(yīng)文天祥的要求,詔令可以。不一會兒又下詔加以阻止,文天祥已死了。文天祥臨上刑場時特別從容不迫,對獄中吏卒說:“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處死。幾天以后,他的妻子歐陽氏收拾他的尸體,面部如活的一樣,終年四十七歲。他的衣服中有贊文說:“孔子說成仁,孟子說取義,只有忠義至盡,仁也就做到了。讀圣賢的書,所學(xué)習(xí)的是什么呢?自今以后,可算是問心無愧了?!?/p>
文天祥簡介及主要事跡概括篇八
公元1275年,元軍侵略南宋。元軍在元朝統(tǒng)帥伯顏的率領(lǐng)下,離南宋的都城臨安僅有30里路。大兵壓境,南宋朝廷無計可施,決定求降。伯顏聲明,僅有南宋的丞相才有資格與他談判。
這時,南宋朝廷的左右丞相都聞訊逃跑了,朝廷只好讓文天祥為右丞相,去和伯顏談判。
文天祥見了伯顏后,義正詞嚴(yán)地問:“貴國是要與我國交好呢,還是要滅掉我國”
“我們不想滅掉宋國!”
“既然如此,請你們后撤百里,以表誠意,否則我們將以死相拼!”
伯顏感到文天祥像是向元朝下挑戰(zhàn)書的,就扣留了他,并讓其隨行人員回去傳話說,如果南宋不投降,元軍立刻就發(fā)起進攻。
南宋朝廷在伯顏的威脅下,向元軍投降。文天祥得知真相后,痛哭流涕,仰天長嘆。
四年后,文天祥帶兵到廣東潮陽抗元,全軍覆沒,文天祥被俘。
元世祖很欽佩文天祥的'忠心,把他軟禁在大都的“會同館”里,每一天派人去輪番勸降,但都被文天祥罵走了。元世祖見勸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馬司衙門,戴上腳鐐手銬囚禁起來。在獄中艱苦的環(huán)境下,文天祥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正氣歌》,其中留下了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p>
過了幾年,元世祖決定親自勸降文天祥。
文天祥見了元世祖,不肯下跪。元世祖和顏悅色地勸說道:“你的忠心,我十分佩服。如果你能改變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仍舊讓你當(dāng)丞相,怎樣樣”
文天祥慷慨地說:“我是宋朝的宰相,怎樣能再做元朝的。臣子如果這樣,我死了以后,哪還有臉去見地下的忠臣烈士”
元世祖說:“你不愿做丞相,做個樞密使怎樣”
文天祥看了看元世祖,斬釘截鐵地說:“我別無他求,只求一死!”
元世祖明白勸降已沒有期望,就下令把文天祥處死。
刑場上,文天祥面色從容。他對監(jiān)斬官說:“我的祖國在南方,我要應(yīng)對南方而死!”說完,整整衣冠,朝南方拜了幾拜,仰天長嘆道,“我事已畢,心無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