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安陽旅游紅旗渠篇一
第一幅是"紅旗渠源"。紅旗渠源頭位于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zhèn) ,是將漳河水引入紅旗渠的樞紐工程。1960年3月 ,承擔截流任務的任村公社青年民工,在一無大型機械,又無先進技術的情況下,以大無畏的革命氣概跳人冰涼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紅旗渠內(nèi)。
第二幅是"青年洞"。該工程是紅旗渠總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紅旗渠最艱險的工程。是當年青年突擊隊員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以"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開鑿的。為紀念青年們艱苦奮斗的業(yè)績,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青年洞"風景名勝區(qū),被國家六部要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第三幅是"空心壩"。該工程是以壩上過河水,壩中過渠水,解決了河水與渠水在一個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兩用壩。
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庫"。該水庫始建于1958年,原是亂石堆壩,其壩高雄踞亞洲第三位。設計總庫容775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5530萬立方米。后經(jīng)過瀝青處理大壩印水面和高壓混凝土巖縫灌漿,現(xiàn)大壩性能良好。它既起到調(diào)節(jié)汛期洪峰,又可補充紅旗渠水源,現(xiàn)在已被開發(fā)成"太行平湖"風景區(qū)。
第五幅是"桃園渡橋"。該橋是座三用渡橋,上面是公路,可以行汽車;中間是涵洞,可以流渠水;下面是河床可以過洪水?,F(xiàn)在為了解決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里鋪設了管道,把弓上水庫的水逆紅旗渠水引入市內(nèi),所以又成了四用橋。
第六幅是"紅英匯流"。紅旗渠一干渠沿林濾山南下,英雄渠沿淅河東流,至合澗鎮(zhèn)西匯合,形成了一處優(yōu)美的飛流直瀉奔騰圖。有詩贊曰:"珠濺花飛雪裹玉,流激瀑瀉浪逐波。閘開傾進瓊漿液,兩韻一渠唱凱歌"。
總干渠分水閘,是紅旗渠分水樞紐工程,分水苑也以此而得名??偢汕炙l樓頂高懸郭沫若親筆書寫的"紅旗渠"三個蒼勁有力的朱紅大字,在燦爛的陽光下熠熠生輝。閘門內(nèi)奔瀉出兩股激流,向西南方向流去的是紅旗渠一干渠,沿林濾山東巒至合澗鎮(zhèn)與英雄渠匯流,澆灌著姚村、城關、合澗等35.2萬畝土地;二干渠沿山坡東南方向到橫水鎮(zhèn)馬店村,澆灌著姚村、河順、橫水等11.6萬畝。三干渠在分水嶺雙孔隧入口處,距分水閘500米,向東到東崗鄉(xiāng)東蘆寨村,澆灌著任村、東崗、河順等4.6萬畝土地。
1997年,分水閘實現(xiàn)了計算機遙控觀察調(diào)節(jié)水位,使紅旗渠灌區(qū)達到了國內(nèi)自動化管理先進水平。
在分水閘的后面,有一座"紅旗渠"紀念亭。這是1973年建成的仿古建筑。紀念亭匠額由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趙樸初題寫。亭內(nèi)懸掛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為紅旗渠的題詞,反映林縣干旱歷史和"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xié)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的圖片;紅旗渠通水和紅旗渠效益圖片圖表;還有當年民工修渠時用過的工具及充饑吃的野菜標本。這些都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課堂。
安陽旅游紅旗渠篇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紅旗渠來游覽觀光,這天將由我來陪同大家一齊游覽這座雄偉的紅旗渠,期望大家跟上隊伍,不要走散,我將會一一為大家介紹那里的景觀。
“鷹咀山”是進入青年洞景區(qū)的第一景。在紅旗渠之上有段崖壁,書有“鷹咀山”三個大字。舉目靜觀,突出的山崖酷似一只雄鷹聳立于紅旗渠之上,極目遠望,意欲展翅騰飛??吹叫埴椪钩幔筒粫浝^續(xù)發(fā)揚紅旗渠精神,繼續(xù)努力奮斗,建設好我們的祖國。
虎口崖位于凌云亭東,崖峰刺天,山崖向外突出10余米,崖勢險惡、高聳入云。修建紅旗渠時,山崖上時有被開渫炮震松散的石頭掉下來砸傷修民工。為了減少傷亡事故的發(fā)生,需要有大智大勇,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人腰系大繩,下塹除險。除險隊長任羊成帶著他的伙伴們,像騰飛于蒼穹的雄鷹,在崖上蕩秋千,飛蕩數(shù)次,才能蕩進虎口,除掉險石,人們稱這種舉動叫“虎口拔牙”。但這伙“虎口拔牙”的勇士們有時也會被虎咬上一口,除險隊長任羊成有一次摔在圪針窩里,差點送掉性命。
神工鋪位于虎口崖下,是當年修渠民工住過的崖。由于當時修渠民工多達三四萬人,漳河沿岸村莊又少,修渠民工沒有住房,就住宿山崖,山崖住滿了,他們就搭席棚,打地洞。常年頂風冒雪,抗嚴寒戰(zhàn)酷暑,度過修建紅旗渠的艱苦歲月。他們不但毫無怨言,還在崖壁上留下了豪邁的誓言:“崖當房,石當床,虎口崖下度時光,我為后代創(chuàng)大業(yè),不修成大渠不還鄉(xiāng)”。神工鋪就是當年修渠民工居住過的地方。
《山碑》是一部反映林縣人民戰(zhàn)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發(fā)展三部曲的電視片。
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將山碑二字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孫后代永遠不忘當年修建紅旗渠,改變干旱缺水面貌的艱苦奮斗歷程,激勵他們繼承和發(fā)揮紅旗渠精神。
青年洞是紅旗渠總于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青年洞景區(qū)主要景點。青年洞位于任村鎮(zhèn)盧?夜沾邐鰨?擁厥葡斬?、?始嵊駁奶?猩窖?┕?6闖?616米,高5米,寬6,2米,設計流量為23秒立方米,挖土石方19400立方米,總投工13萬個。
該工程動工于1960年2月,當年10月因自然災害和國家經(jīng)濟困難,總干渠被迫停工。為早日將漳河水引入林州,建渠干部群眾挑選了300名青年組成突擊隊,堅持繼續(xù)施工。當時每一天每人只有六兩糧,為了填飽肚子,民工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撈河草充饑。很多人得了浮腫病,仍堅持戰(zhàn)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終日挖山不止。他們還創(chuàng)造了“連環(huán)炮”、“三角炮”、“瓦缸窯炮”等爆破方法,使挖山日進度由0.3米提高到2米多。經(jīng)過一年零五個月的奮戰(zhàn),最后在1961年7月15日將洞鑿通。為紀念青年們艱苦奮斗的業(yè)績,紅旗渠工程指揮部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197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為此工程親筆題寫了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