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jié)積累經(jīng)驗。心得體會是我們對于所經(jīng)歷的事件、經(jīng)驗和教訓的總結(jié)和反思。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黻P(guān)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梁家河心得體會篇一
1969年1月,不滿16周歲的懵懂少年習近平從首都北京來到“窮山僻壤”的黃土高原一個小山村延川縣梁家河。從此,在窯洞一住就是七年。這七年,讓我們見證了習近平總書記群眾思想的誕生過程。
陜北七年,當知青們受不了惡劣環(huán)境難以生活而紛紛離開的時候,他還住在一個老百姓的窯洞里。他說他并不感到寂寞。因為晚上的時候,村里邊那些半大小子都會圍過來聽他講故事。大家有什么吃什么,晚上一起蓋幾個破被子,互相用身體來互相取暖。為什么大家對一個十來歲的小伙有如此的親近感、親熱感。為什么其他干部開會時,群眾說閑話,基本上沒人聽,亂哄哄的開始,稀里糊涂地結(jié)束。而他開會,大家靜悄悄。因為,他沒有把老百姓當外人,他深知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鑄造江山的主人,共產(chǎn)黨離不開老百姓。他不說大話、空話,都是大實話,都想聽的話,他干的事都是老百姓盼望的事。(我們作為共產(chǎn)黨人,我們一定要把他們放在心上,真正地為他們辦實事—習近平)。
為老百姓建沼氣池,解決了他們的取暖做飯,為老百姓建淤地壩,使他們多打糧食,解決肚子問題,修男女廁所,解決上廁所的尷尬問題,切切實實地為老百姓謀幸福,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過了“五關(guān)”(跳蚤關(guān)、飲食關(guān)、生活關(guān)、勞動關(guān)、思想關(guān))。拉近了與人民群眾的距離。據(jù)習近平總書記回憶,晚上,窯洞里有四五個小伙子陪著我,晚上不僅是他們,村里的其他人,都是陸續(xù)地吃完飯以后進了我的窯洞,來串門,來聽我講古今,因為我的故事多啊。問我這個問我那個,北京什么樣子,知道還有國外,美國是怎么回事,很好奇。你們都吃些什么,在北京吃什么,什么最好吃,你們都還見過什么稀罕事,《三國》、《水滸》、《紅樓夢》是怎么回事。后來我就給他們講了,講《三國》、《水滸》、《紅樓夢》,跟大家都是成為好朋友。面對數(shù)次申請入黨屢屢受挫的精神痛苦,是普通百姓幫助他卸下了思想包袱,不懈追求人生理想。當他上大學離開梁家河時,因為睡得比較晚,早上一起來推開門呢,外面都站滿了老百姓、鄉(xiāng)親們,因為我在里邊睡覺,靜靜地等,感動地哭了。正是人民群眾這些心靈饋贈,讓習近平總書記的心與老百姓緊緊連在了一起,人民情懷與日俱增,日益深厚。
七年多的知青生活,是習近平總書記形成深厚人民情懷的重要時期。也是我們見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成長經(jīng)歷,他成為全黨的核心具有堅實的實踐基礎和深厚的群眾基礎。他從小受革命家庭的紅色熏陶,15歲上山下鄉(xiāng),在陜北黃土高原度過艱苦的知青歲月,然后進入清華大學這個最高學府學習知識、開闊眼界。大學出來后又進入高層領導機關(guān)工作,進一步提升了眼界、增長了才干。緊接著沉到縣里直接當縣委書記這樣的“一線總指揮”,一直在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前沿摸爬滾打,在縣、市、省重要領導崗位做實際工作。從農(nóng)村大隊黨支部書記到黨的總書記,從普通公民到國家主席,從下層軍官到軍委主席。從西北到華北,再到東南沿海地區(qū)。中國的西部、中部、東部地區(qū)都待過,黨和國家各個領導層級都干過,農(nóng)民、大學生、軍人、干部都當過。這么豐富的閱歷,在這么多重要領導崗位上歷練過,有這么長時間的實踐積累,所有這些都是干好領導工作的寶貴財富。
人們常說“厚積薄發(fā)”、“多年磨一劍”,這就是典型的厚積薄發(fā),這就是典型的多年磨一劍。始終把對人民負責作為自己的天職,心里時刻裝著人民、感情貼近人民、奮斗為了人民,用一言一行生動詮釋“以百姓心為心”、“權(quán)為民所賦”的真諦。歸結(jié)起來是一句話:習近平總書記這個全黨核心的形成,是具有深厚政治基礎、思想基礎、群眾基礎和實踐基礎的,是黨和人民之福,是國家和民族之幸。毋庸置疑,基層干部的艱難經(jīng)歷,為習近平總書記從政后形成堅持走群眾路線、緊緊依靠人民的執(zhí)政理念奠定了堅實的根基。
不由得使我想起,2015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甘寧革命老區(qū)脫貧致富座談會上第一次強調(diào):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qū)的全面小康,沒有老區(qū)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是不完整的,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確保老區(qū)人民同全國人民一樣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還要做到精準扶貧。在他的身上,無不閃爍著群眾思想的光芒,時刻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間。
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的知青生活,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勤奮好學的進取精神、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吃苦耐勞的優(yōu)秀品質(zhì),值得我們每一位黨員領導干部學習。
今天,對于我們檢察機關(guān),來說應充分發(fā)揮監(jiān)督職能,嚴厲打擊發(fā)生在群眾身邊、侵害群眾利益的犯罪案件,為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文檔為doc格式
梁家河心得體會篇二
根據(jù)組織安排,認真深入學習了《梁家河》,《梁家河》記錄了七年知青歲月。一幅幅圖片、一篇篇稿件,充分展現(xiàn)了為人民造福的初心,有追求真理的精神,有埋頭苦干的作風,有攻堅克難的意志,有中華復興的夢想。
一、初心是共產(chǎn)黨人的魂。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說:“梁家河,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我獲益終生的東西?!倍啻位仃儽笨疾欤亓杭液涌赐l(xiāng)親們,時刻惦記著梁家河的發(fā)展和鄉(xiāng)親們的生活。始終將自己看做是黃土地的兒子,正是從農(nóng)民中來,從艱苦的地方來,深入基層,才能始終感知人民的需求,感知人民的智慧和學問,始終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由一名15歲的知青成長為大隊黨支部書記,再到黨的,幾十年來,職務在變,環(huán)境在變,但他的初心從未改變。學習梁家河“大學問”,我們就要守住初心之魂,牢記職責使命,踐行初心之志,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別樣的人生。
二、群眾是共產(chǎn)黨人的根。
知青七年間,同梁家河的鄉(xiāng)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過了“五關(guān)”,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無論走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兒子的堅定信念。正如他所說:腳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眾中,會使人感到非常踏實,很有力量。身為黨員干部,就是要始終扎根群眾之中,以群眾為師,以群眾為鏡,以群眾為秤,把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作為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標尺。
三、實干是共產(chǎn)黨人的本。
修淤地壩、挖甜水井、建沼氣池,辦鐵業(yè)社、代銷店、縫紉社、磨房等等,盡管困難重重,但堅持實干就是解決辦法。七年知青歲月,使實現(xiàn)了脫胎換骨式的成長,并觸摸到了一個真實的鄉(xiāng)土中國,培養(yǎng)出了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信念!當干部,就是要堅持實干為本、干字當頭,在實干中歷練人生,在實干中體現(xiàn)價值,在實干中為民造福。作為青年干部,對工作,我們要有擔當,不怕吃苦、不怕失敗,為企業(yè)、為職工做出實實在在的實事,帶來真真切切的效益。
四、學習是成長的階梯
說:“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yè)從實踐起步?!弊x書已然成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精神追求,尤是年輕時那種對知識的渴求,不能不令人肅然起敬。誠如村民梁玉明感慨:“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時間,我就沒見他離開過書本,沒見他放棄過讀書?!辈⑶伊粝铝恕?0里借書、30里討書”的經(jīng)典故事。讀書涉及范圍非常廣,從古典名著到現(xiàn)代經(jīng)濟,從國內(nèi)文學到國外名著,豐厚的閱讀量,也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提出,無不來自他對祖國優(yōu)秀文化和歷史傳統(tǒng)的深刻認識,同時,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源的基石。作為青年干部,我們要把每天讀書當做吃飯一樣平常的事情,書籍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思想、眼界,用書籍來補足我們的精神之鈣、填補我們的閱歷空白,為實踐工作打下堅實理論基礎,更充分做到實踐與理論的完美結(jié)合。
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作為一名黨員干部,要通過學習《梁家河》,深刻領會梁家河蘊含的大學問,從梁家河的寶貴精神財富中不斷汲取追趕超越的力量,切實發(fā)揮示范表率作用,帶頭履職盡責,帶頭擔當作為,帶頭承擔責任,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做給一級看,以擔當帶動擔當,以作為促進作為,始終把個人的發(fā)展融入到集團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上來。
梁家河心得體會篇三
梁家河是一個美麗而寧靜的小村莊,位于中國的湖北省。在我度過的短暫時光中,我對這個村莊有了深刻的體會和感受。梁家河是毛澤東的故鄉(xiāng),因此村莊里處處可見對毛澤東的紀念和崇拜。我通過這次旅行,不僅更加了解了毛澤東的生平和思想,而且對鄉(xiāng)村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賞。梁家河的美麗自然環(huán)境和與世無爭的生活方式給了我許多啟發(fā),讓我深思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次游覽對我來說是一次難忘的經(jīng)歷,也給我?guī)砹瞬簧俚氖斋@和啟示。
首先,梁家河給我留下了對毛澤東的深刻印象。在這個小村莊里,毛澤東被人們當作一位英雄般的人物來崇拜和紀念。走進毛澤東紀念館,我了解到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對中國的影響力。這里展出了大量與毛澤東相關(guān)的文物和圖片,我深深被他平凡而偉大的事跡所感動。在梁家河,我也看到了毛澤東的家鄉(xiāng)親戚,了解了他的起源和家庭背景,這給了我對毛澤東人格的更深刻認識。
其次,梁家河的鄉(xiāng)村文化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里的人們過著簡樸和寧靜的生活,沒有現(xiàn)代城市那種喧囂和繁忙。他們過著勤勞的生活,栽種莊稼、養(yǎng)牛犢,過著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我發(fā)現(xiàn)他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勞動的尊重,讓他們活在當下,享受生活中的點滴。我很欣賞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他們并不追求物質(zhì)上的東西,而更看重內(nèi)心的滿足和幸福感。在這里,我也品嘗到了正宗的鄉(xiāng)村飯菜,那種樸實和清淡的味道讓我回味無窮。
第三,梁家河的美麗自然環(huán)境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村子被綠樹環(huán)繞,小溪穿村而過,清新的空氣和湛藍的天空讓我心曠神怡。在梁家河我欣賞到了大自然的美麗,山清水秀的景色讓我心頭感到寧靜。我沿著田間小路散步,靜靜地聆聽著鳥兒鳴叫的聲音,感受自然界的聲音和律動。這種和大自然的親近讓我感到身心靈的愉悅,也讓我更加明白了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
第四,梁家河的人們對待游客的熱情讓我印象深刻。雖然是一個小村莊,但是梁家河的居民對游客的到來非常友好和熱情。他們樂于與游客交流,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經(jīng)歷。我在梁家河結(jié)交了許多新的朋友,他們真誠的笑容和淳樸的交流讓我感到很溫暖。我覺得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連結(jié)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架起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間的橋梁。
最后,梁家河的旅行讓我審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這個繁忙的社會中,我們常常被忙碌所困擾,思考著生活的意義。在梁家河,我看到了一個簡樸而幸福的生活方式,這讓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真正滿足了自己內(nèi)心的需求?;蛟S,我們并不需要追求過多的財富和物質(zhì)享受,簡單而寧靜的生活才是真正讓人幸福的。
總的來說,梁家河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地方。在這個小村莊里,我看到了毛澤東的偉大和鄉(xiāng)村文化的美麗,感受了大自然的寧靜和人與人之間的溫暖。這次旅行讓我對生活和價值觀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我希望將這些經(jīng)歷帶入我的日常生活中,追求簡單而充實的幸福。我會一直將梁家河的美好記憶珍藏在心中,期待將來的再次回訪。
梁家河心得體會篇四
梁家河是上世紀80年代很多人心中的一個名字,也是一部承載著那個時代記憶的作品。作為一部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經(jīng)典之作,梁家河描繪了一個質(zhì)樸堅實的農(nóng)民家庭,講述了他們從生活的邊緣逐漸走向幸福的故事。筆者通過閱讀這本書,深深感受到了其中傳遞出來的人性的溫暖和鄉(xiāng)土的力量。
首先,梁家河體現(xiàn)了農(nóng)民的勤勞和智慧。梁家河是一個貧困的農(nóng)民家庭,生活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然而,梁家人并沒有被壓抑低迷的生活打垮,他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抵抗生活的苦難。他們種地、捕魚、打柴,梁家人每一個成員都在為家庭的生計做出自己的貢獻。正是這種勤勞和智慧,讓梁家漸漸走出了貧困,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幸福。
其次,梁家河強調(diào)了家庭的紐帶力量。在那個集體主義意識很強的時代,家庭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梁家人之間的互相幫助和支持成為了他們走出貧困的力量源泉。例如,梁四爺爺是梁家的頂梁柱,他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為家人指引方向,并且在困難時刻總能挺身而出;梁三爺爺則在家庭發(fā)展過程中起到了關(guān)鍵的作用,他帶領全家奔小康,齊心協(xié)力實現(xiàn)夢想。這些家庭的紐帶力量不僅僅是親情的力量,更是推動他們向前的信念和動力。
此外,梁家河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變遷與人們的奮斗。小說中的梁家河,剛開始時是一個相對封閉和落后的農(nóng)村,社會的變遷在這里得以體現(xiàn)。工業(yè)化浪潮席卷而過,農(nóng)民們不再滿足于過去的生活,開始向城市進軍。梁家人也嘗試著進軍城市,希望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實現(xiàn)更好的生活。這種無盡的探索與奮斗,傳遞出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改變命運的執(zhí)著追求。
最后,梁家河還反映了小人物的力量和責任。小說中的梁家人并不是名人或者權(quán)貴,他們只是普通的農(nóng)民,但是他們的努力和貢獻也讓人感動。他們從自己的家庭做起,從小事做起,以身作則,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他們的努力和拼搏,不僅給家庭帶來了幸福,也給整個社會帶來了一份溫暖與希望。正是這種小人物的力量,讓整個社會更加和諧。
通過閱讀《梁家河》這本書,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蘊含的人性的溫暖和鄉(xiāng)土的力量。在這個快節(jié)奏、物質(zhì)化的社會,我們往往迷失了自己。而梁家河這個小村莊,那些樸實無華的人們是那么地堅定和樂觀,他們教會了我要懂得感恩和珍惜。每當我讀到他們勤勞努力的時候,我受到了鞭策,教會了我要踏實努力,不放棄自己的追求。每當我讀到他們無私奉獻的時候,我受到了啟示,教會了我要關(guān)心他人,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每當我讀到他們樂觀進取的時候,我受到了激勵,教會了我要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勇往直前。
梁家河是一個溫暖而珍貴的名字,是一個追溯歷史的鏡子,也是一面反思當下的窗口。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和價值追求,也讓我深深地明白了努力和堅持的重要性。通過閱讀《梁家河》,我從中汲取了力量和啟示,也對人性的溫暖和鄉(xiāng)土的力量有了更深的理解。相信這種影響將會伴隨我一生,成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南針。
梁家河心得體會篇五
黨員干部要一心向黨。作為社區(qū)黨組織書記,我始終牢記"抓好黨建是本職,不抓黨建是失職,抓不好黨建是瀆職"的座右銘。始終堅持兩個凡是:凡是要以"黨"為核心,凡事要以"黨建"為龍頭。只有始終站在黨建工作一線這個責任落實的"主戰(zhàn)場",緊扣時代脈搏、緊貼民生訴求,積極建構(gòu)有力有序有效的黨建工作新格局,才能真正營造出富有號召力、極具感染力和充滿凝聚力的和諧發(fā)展好氛圍。我是一名黨組織書記,首先就要樹立好"黨"的模范桿子,帶頭苦干實干。我?guī)ьI社區(qū)干部積極打造了"一網(wǎng)三平臺"、"黨員網(wǎng)格化管理"、"5+n"服務型黨組織工作模式、帶領18名干部利用三個月時間,手繪了40張民情地圖等一系列黨建特色亮點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讓這些黨建亮點工作成為人民路社區(qū)的一張張名片,真正讓黨旗飄起來、形象樹起來,活動靚起來。
梁家河心得體會篇六
認真的閱讀完《梁家河》這本書后,讓我受益匪淺,為之震撼。使我更清楚地了解到那個年代知青下鄉(xiāng)的社會背景,以及他們對中國發(fā)展壯大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我深刻體會到習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里的磨難和農(nóng)村生活的艱苦。這幾年的知青歲月也堅定了習總書記在全國開展脫貧攻堅的決心,他一心為黨、為國、為民的崇高情操與境界,受到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愛戴與擁護。
1968年,毛主席發(fā)出了“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廣大青年學子為了響應毛主席的偉大號召,開始了一段浩浩蕩蕩、席卷全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是在“文化大革命”這一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這場政治運動,是那個年代無法回避和逆轉(zhuǎn)的社會潮流。當年每一個知青雖然個人具體情況不同,但都有著共同的際遇,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上山下鄉(xiāng)這段經(jīng)歷對那一代知青的人生道路產(chǎn)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處在現(xiàn)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認真的思考如何在逆境中成長,如何學習,如何走向更加廣闊的社會生活,如何樹立群眾意識,如何下基層,進鄉(xiāng)村,與老百姓打成一片,如何樹立遠大理想,如何堅定理想信念,如何磨礪思想,錘煉意志,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zhì)等。
《梁家河》這本書對我們來說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書中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的艱苦生活和成長經(jīng)歷,這本書分為《樹高千尺忘不了根》《窯洞里長滿了故事》《一聲聲喊我小名》《我們走在陽光路上》四個章節(jié)、34篇文章講述了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回到闊別了40年的梁家河村的事情,折射出習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里經(jīng)受的艱難與磨礪,奮斗與堅守,讀完這本書,我理解到書中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在詮釋著實事求是、無私奉獻,下面,我來分享以下感受:
首先,我認為凡事必須實事求是,只有結(jié)合實際,才能真正做到用好心辦好事。當年習總書記打壩淤地的地方耕地少,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條件十分惡劣。習總書記當年在解決這個困難的時就給我們樹立了榜樣,他因地制宜,從梁家河實際出發(fā),帶領群眾通過打壩淤地,來增加耕地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相信正是有了在梁家河的寶貴經(jīng)驗,讓總書記能夠“居高位而知基層,攬全局更懂細節(jié)”。
其次,要有吃苦耐勞,不畏艱辛,敢于挑戰(zhàn)自己的精神。在梁家河,習近平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從不適應農(nóng)村的艱苦環(huán)境到習慣了一身泥土和粗茶淡飯,習近平是處處留心百姓的困苦,處處用心為百姓辦實事的,他留心到了村民生活和勞動中的不便,用盡心思辦成了陜北也是陜西第一口沼氣池,打了一口甜水井,相繼又辦了“鐵業(yè)社”、“代銷店”、“縫紉社”、“磨坊”、“菜園”,實實在在地解決了村民的難題和困擾,也正是這份留心和用心,讓他和村民們?nèi)諠u水乳交融。梁家河的農(nóng)民養(yǎng)育過他,保護過他,在這里他也學到了農(nóng)民實事求是、吃苦耐勞的精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最后,我覺得作為一名合格的共產(chǎn)黨員,必須要懂得無私奉獻。比起國家利益,個人的苦難和利益又算得了什么,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安康和幸福放棄個人利益,為人類的和諧、和睦、和平做出自己的貢獻。在梁家河插隊時期的習近平,為了人民的幸福,無私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熱情。即使他的家庭受到迫害,即使不能和親人相見,即使生活艱苦難耐,他都從來沒有產(chǎn)生怨言,從來沒有停止向黨靠近,從來沒有動搖對黨的信念。
通過閱讀《梁家河》這本書,習總書記的理想信念不斷激勵著我,使我更加有勇氣面對工作中的困難和生活中的坎坷,讓我更有信心來面對各種困難。相信它也必將激勵廣大人民群眾不忘初心,堅定信心,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以攻堅克難、頑強拼搏、永不服輸?shù)木裨趯崿F(xiàn)中國夢的進程中不懈奮進。
梁家河心得體會篇七
作為一部家喻戶曉的藝術(shù)巨著,《梁家河》展現(xiàn)了中國鄉(xiāng)村的歷史變遷和華夏兒女的情感糾葛。通過詳細描繪梁家河村莊的風俗人情,小說展示了一個傳統(tǒng)農(nóng)村家庭的世代傳承和家族沉浮。讀完這本書后,我深受觸動,對于中國鄉(xiāng)村和人性的思考更深了一層。以下是對于《梁家河》的讀心得體會。
首先,書中生動地描繪了梁家河村民的生活,讓我對農(nóng)村的困境有了更深的理解。小說中的梁家河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山村,土地瘠薄、人民貧困。通過對梁家河村莊的描繪,小說展現(xiàn)了中國農(nóng)村貧困的普遍現(xiàn)象。然而,盡管生活艱辛,村民們依然堅韌而樂觀地面對挑戰(zhàn)。他們用勤勞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神奇的故事,在困苦中展示出人性的美好。這讓我對于那些辛勤耕耘、奉獻自己的人們充滿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其次,小說中展現(xiàn)了中國農(nóng)村家庭世代傳承的悲喜交加。梁家是一個世世代代的農(nóng)人,貧困和困頓隨之而來。家族成員面臨著許多困境和抉擇,他們做出了各種各樣的選擇,有的選擇去城市打工,有的選擇留在家鄉(xiāng);有的選擇堅守傳統(tǒng),有的選擇接受新思想。小說中塑造的梁凡雖然面臨種種困境,卻始終堅守對鄉(xiāng)土的感情,并為家族爭取利益和尊嚴。梁家的命運也在梁凡的努力下得到緩解,這讓我思考到家庭成員間的相互支持和兒女對于家族的責任。
第三,小說中揭示了封建鄉(xiāng)村社會中男女角色的不公平對待。小說中的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面臨許多的限制和壓力。他們被視為娶來的負擔,少女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婚姻和追求幸福的權(quán)利。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多種多樣,有堅韌勇敢的,也有軟弱被動的。通過女性形象的描繪,作家啟發(fā)我們思考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他們所面臨的困境。這讓我更加意識到,我們需要改變傳統(tǒng)觀念,為女性爭取更多的權(quán)益和自由。
其次,在小說中,梁家河人民傳承了許多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如崇尚孝道、保護家族榮譽等等。這些文化價值觀在小說中得到精彩的表達,反映了華夏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性和深刻性。通過這些描繪,梁家河村莊成為了一個充滿情感和希望的地方,其中承載著家族情感、鄉(xiāng)愁和文化傳承。我深深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所帶來的溫暖和力量,也體會到了文化對于人們生活的影響。
最后,小說中的梁家河村莊象征了中國農(nóng)村的崛起和變革。隨著時代的變遷,梁家河逐漸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山村變成了一個富有生機和希望的地方。新的教育體制、政府政策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機遇為梁家河帶來了新的機遇。這讓我思考到中國農(nóng)村未來的發(fā)展,鄉(xiāng)村振興是一個廣闊而重要的領域,需要政府、社會和個人共同努力。
總之,通過閱讀《梁家河》,我對中國農(nóng)村和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入。小說中的細膩描繪和豐富情節(jié)展示了傳統(tǒng)農(nóng)村的困境和人性的美好。同時,小說中鮮活的人物形象和世代傳承的故事也讓我思考到家庭的力量和責任。通過對女性問題的揭示和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小說引發(fā)了我對于社會公平和文化傳承的思考。最后,小說也展示了中國農(nóng)村的崛起和變革,引發(fā)了我對農(nóng)村未來發(fā)展的思考。閱讀《梁家河》讓我受益匪淺,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讀到這本偉大的作品,并從中獲得思考和啟示。
梁家河心得體會篇八
10月28日至29日,根據(jù)院黨委統(tǒng)一安排,我與醫(yī)院90多名黨員干部赴延安參加了院黨委組織的“傳承紅色基因,實現(xiàn)追趕超越”延安紅色教育培訓班,兩天的活動安排緊湊有序,深深的觸動了每位黨員的心靈,尤其是28日下午的梁家河參觀學習,讓我受益匪淺,感觸頗深。習總書記當年在梁家河“心系群眾、不等不靠、苦干實干、敢為人先、一身正氣”的品質(zhì),今天依然熠熠生輝。
梁家河村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zhèn)東南方向5公里處,今天的梁家河與48年前的村落相比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中是一條小河,沿河道兩岸的黃土崖邊狹長零星住著村民,土窯洞三間一處,五間一院零散地鑲嵌在小河兩岸,在陜北黃土高原上別有一番景致。代教老師向我們講述了習總書記在這村子生活的7年發(fā)生的一系列有趣感人的事件,對我印象最深的是總書記的兩次落淚:第一次是得知大姐去世,背著人偷偷地哭;第二次是臨離開梁家河的那一刻,當眾哭了。那是1975年10月7日的中午,習近平作為最后一個離開梁家河的北京知青,告別了生活七年的村子,全村人不論男女老幼都來送行,很多村民都哭了,當時習近平主席也哭了,邊哭邊揮手道別,他哽咽著告訴村民們,我還會回來看你們的。村民們舍不得習近平這樣的好書記,在梁家河插隊七年,與鄉(xiāng)親們在勞動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帶領村民打井取水,打壩造田,改變了梁家河的面貌;他遠赴四川取經(jīng),在陜北首創(chuàng)引進沼氣。他用自己的質(zhì)樸與勤勞、智慧和心血換得了民眾的真心,被群眾推薦去上大學。離開后,他“幾回回夢里回延安”,“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了這里”。
心中有群眾,牽掛著最基層的群眾、不忘老百姓的疾苦,是他一以貫之的情懷。,就任總書記當天,他就表明了自己的執(zhí)政理念:“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jié)奮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边@之后,他連續(xù)三年新年“訪貧問苦”,年年走進百姓的田間地頭、走向百姓的灶臺炕頭,聲聲關(guān)切、句句問候,他把溫暖和關(guān)懷送到了百姓的心坎;珍愛自己的親人,是情;心里裝著百姓,是義。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國心中藏。愛家、愛民,這樣才能得到家人的支持,才能贏得人民的擁護。
梁家河心得體會篇九
梁家河是河南省的一個小村莊,這個村莊因為著名作家莫言的代表作《紅高粱家族》而聞名于世。這部小說以梁家河這個小村莊為背景,講述了中國農(nóng)村的興衰榮辱,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抵抗侵略、追求自由和尊嚴的偉大斗爭。在讀過這本小說之后,我想記錄下我對梁家河的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梁家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說中描繪的梁家河的大地、河水和村落景色,使我仿佛置身于那個小村莊之中。我能夠感受到那里的風土人情,感受到農(nóng)村的質(zhì)樸和淳樸。梁家河的居民們勤勞勇敢,對待生活充滿了熱情和激情。他們以紅高粱為生,同時也為自己的自由和尊嚴而奮斗。這樣的形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并對那些為自由和尊嚴而奮斗的人們充滿了敬意。
其次,梁家河給我?guī)砹藢χ袊r(nóng)村的思考。梁家河小說中對中國農(nóng)村的描繪非常真實,它展現(xiàn)了農(nóng)村的苦難和辛酸。農(nóng)民們在狹小的土地上懸殊的生活,他們不僅要面對自然災害的威脅,還要面對更為殘酷的人性的壓迫。小說中的梁家河人民與戰(zhàn)爭、饑荒和溫飽作斗爭,這些斗爭令人心酸,也引發(fā)了我對中國農(nóng)村問題的思考。盡管如今中國農(nóng)村面臨著改革與發(fā)展的巨大壓力,但我相信,經(jīng)過全社會的努力,中國農(nóng)村一定會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再次,梁家河讓我感受到了家的重要性。小說中的梁家河人民雖然生活在貧窮的環(huán)境中,但他們依然保持著團結(jié)和溫暖。梁家莊的每個人都在為家庭的幸福而努力,他們盡管面臨生活的困難和壓力,但始終不忘家庭的溫暖和安寧。梁家河中的家庭關(guān)系讓我深受觸動,也讓我思考了自己與家庭的關(guān)系。無論工作如何繁忙,我們都應該保持對家庭的關(guān)注和付出,家庭永遠是我們扎根和安身立命之處。
最后,梁家河激發(fā)了我對自由和尊嚴的思考。小說中的梁家河人民經(jīng)歷了極端的貧窮和壓迫,但他們從不放棄追求自由和尊嚴的權(quán)利。他們奮起反抗,為自己的家庭和村莊而戰(zhàn)斗。這樣的堅韌和勇敢令我敬佩,也讓我思考起自己對自由和尊嚴的追求。我相信,每個人都應該有追求自由和尊嚴的權(quán)利,我們應該勇敢地面對困難,堅持真理和正義的道路。
總之,讀梁家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帶來了許多的思考。梁家河的故事勉勵著我,讓我更加熱愛現(xiàn)實,更加熱愛中國這個偉大的國家。我相信,只要我們不斷努力,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我們的家園也一定會變得更加富強和繁榮。
梁家河心得體會篇十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當年習近平總書記敢于挑戰(zhàn)從未有過的事,即使有人對總書記說:“好后生哩,別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氣在咱這兒辦不成!沼氣過不了秦嶺”,有的表示懷疑:“挖那么個坑,填上糞,就能著火?不可能!”正是各種不贊同的聲音下,總書記建起了第一個沼氣池,帶領群眾在山溝里打河壩,做壩田。
苦,是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的底色。面對艱難困苦,他沒有抱怨,而是與群眾一起開荒、種地、放羊、鍘草、挑糞、拉煤、打壩,闖過了跳蚤關(guān)、飲食關(guān)、生活關(guān)、勞動關(guān)、思想關(guān)。
在平日的工作中,我們往往會受環(huán)境的影響,很多時候想得多,干得少,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與挑戰(zhàn),常常會感到迷茫,產(chǎn)生困惑,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控制情緒,放下抱怨,懷著一顆攻堅克難的決心并且腳踏實地地去努力。經(jīng)驗是實干出來的,任何一件沒有做過的事都存在著不同大小的困難,不干永遠不知道怎么干。只有持之以恒,在干的過程中不斷總結(jié)如何干好工作,如何發(fā)揮自身最大的作用。只有不斷思考,踏實肯干,通過親身經(jīng)歷不斷歷練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以苦干實干的精神才能干出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