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面映照現(xiàn)實的明鏡,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書。將那段歷史僅僅理解為災難與憤怒,而不從中尋找其內在邏輯,理解其復雜性,則同樣辜負了那些身經災難的一代人的流血付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關于追尋先烈足跡傳承紅色精神主題征文2022年,一起來看看吧!
追尋先烈足跡傳承紅色精神篇一
正如哲學是研究他人誤解的學問,歷史是研究他人錯誤的學問。
--題記
我們生活在這和平的年代里,為了追求成功,就不能總是回頭看著自己走過的歷史。然而,我們也不能淡漠歷史,而應該吸取先人的教訓,繼續(xù)的奮發(fā)圖強。
我認為我們應該銘記歷史!
為什么?
回顧一下過去的歷史,自1840年中國開始一步一步地由封建社會淪陷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造成這樣的局面的原因就是當時統(tǒng)治者的昏庸懦弱、當時我國國力不足、軍事設備不先進、兵力弱。在那段時間里,中國人民的生活如同在水深火熱之中。中國人民肩負著既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又反對本國封建統(tǒng)治的重任。
這段歷史難道不能給予我們啟示嗎?
假如當時的統(tǒng)治者專心地管理超朝政,各地大小官員忠于職守;假如當時中國兵精糧足、武器先進,侵略者哪里還敢來侵略、瓜分中國。由此,我們必須受到教訓:我們無法改變別人,首先只能改變自己;只有國家興旺,民族強盛,其他列強才不敢隨意進行侵略。
最令我感到憤慨的是1937年12月的一次歷史事件
當時,日軍占領了上海后,分兩路進攻南京,攻陷南京后,進行了長達6個星期滅絕人性的大屠殺--使用了集體槍殺、刀砍、火燒、水淹、狗咬、活埋、挖心、切腹等令人發(fā)指的殘忍手法。在正常人看來,殺人就是一件可怕的事,可當時,竟還有兩名日本軍官在開展殺人比賽!
日本的侵華戰(zhàn)爭,使人民陷入了地獄般的生活,而一切皆有因果相連,造成這種悲慘事件的發(fā)生也是有原因的。
在“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占領了東北三省。可是,在這種危機的情況下,擁有政治主權的國民政府不但對此采取不理睬政策,而且仍在大肆圍剿參與革命和抗日的革命人士。
這是一種愚蠢的做法,由此,我們可吸取的教訓就是:當面對共同的敵人時,唯有團結一心、積極合作,才能打贏敵人,取得勝利。
歷史,讓我們了解自己的過去,人類的過去,從中總結出經驗教訓,要知道,忘記過去的人必定會重蹈覆轍。歷史,能幫我們少走許多彎路,也許,那困惑以久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追尋先烈足跡傳承紅色精神篇二
歷史會永遠記住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在這一天,抗日戰(zhàn)爭以中國人民的勝利而告結束。
歲月的腳步匆匆走過xx年。黃河邊上的硝煙已隨風而散,歷史仿佛已經遠去。但是,從盧溝橋頭卷起的那場戰(zhàn)爭留下的教訓卻是刻骨銘心的。對于中華民族來說,那是永遠的國恥,永遠的奮爭,也是永遠的追思。
歷史是一面映照現(xiàn)實的明鏡,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書。將那段歷史僅僅理解為災難與憤怒,而不從中尋找其內在邏輯,理解其復雜性,則同樣辜負了那些身經災難的一代人的流血付出。”
那段歷史留給我們的不僅是悲痛欲絕的哀傷、洗刷不盡的血淚、永志追思的英烈和偉岸壯闊的史詩,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戰(zhàn)的期盼、強國富民的決心、和睦鄰友邦的祝愿。
落后就要挨打
血色黃昏:偶然背后的必然 。
xx年前,一個中國人民刻骨銘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槍炮聲震驚了盧溝橋。日軍以士兵失蹤為借口,要強行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絕后即槍炮相加,全面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英勇不屈的中華民族也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民抗戰(zhàn)。
“七七事變”僅僅是近代日本侵華野心的總爆發(fā)。在此之前,日本已經對中國這塊富饒的土地相視已久。1894年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戰(zhàn)爭,迫使戰(zhàn)敗的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臺灣與澎湖列島;10年后又在我國東北土地上發(fā)動日俄戰(zhàn)爭,強迫清政府承認日本在東北的勢力范圍。“進入大陸”的迷夢、畸形膨脹的野心,使得這個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恩惠最重的國家成為近代以來禍害中國最深的國家。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時任日本首相的田中義一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拋出了對華侵略總戰(zhàn)略: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趾高氣揚的日本,已掩飾不住要徹底征服中國的野心。
上世紀30年代初,嚴重的經濟危機加速了日本的侵略步伐: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變”,占領我國東北地區(qū),挑起侵華序幕,隨后將槍口瞄向內蒙古、華北,步步進逼;1932年,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1933年,侵占熱河省。
回顧近代中日關系史,中國抗擊日本侵略的具體戰(zhàn)斗在某一地點發(fā)生可能有偶然性的,但同日本進行一場決定民族命運的生死大戰(zhàn)卻是必然的!
中日兩國之間為什么會開戰(zhàn)?這背后的根源在哪里?一個島國為什么能一步步地侵吞國土面積數(shù)十倍于它的大國?原因是:日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是其軍國主義擴張野心不斷膨脹的結果。
戰(zhàn)爭是兩國實力的對抗
戰(zhàn)爭是精神的較量,更是物質的對抗。“七七事變”之后,中華民族奮起抗戰(zhàn)。然而,虛弱的國力,有國無防的現(xiàn)實,沒有做好開戰(zhàn)準備的民心士氣,讓西方的人們在驚訝于中國人頑強戰(zhàn)斗意志的同時,也預言中國人在這場實力懸殊的廝殺中前景十分黯淡。
讓我們來看一看開戰(zhàn)之時,中日兩國的國力和軍事力量的對比。
武裝到牙齒的日本軍隊讓歐美列強也不敢輕視,而中國只有一個虛弱的中央政府和數(shù)十個各自為政的地方政府,經濟結構、組織形態(tài)和技術水平都還停留在“前現(xiàn)代”的狀態(tài)。誰都知道,一個軟弱乏力的國度與一支如狼似虎的現(xiàn)代化軍隊開戰(zhàn)意味著什么。
在淞滬戰(zhàn)場長達3個月的戰(zhàn)斗中,中國方面共投入70多萬兵力,傷亡20余萬人。史料記載,當時的正面戰(zhàn)場整營整連陣亡不是罕見之事,每日經由兵站送往后方的傷員常在萬人以上。從西部內地行軍趕到東南、華北前線的川軍官兵們沒有見過坦克,一些戰(zhàn)士所擁有的武器還是大刀、長矛。他們上戰(zhàn)場就像是羊入虎口,甚至還沒見到敵人就已經戰(zhàn)死疆場。
回顧這段以人力和火力相拼的歷史,我們除了對血肉拼搏的感動,更有對實力不濟的無奈。在強大的物質力量面前,精神力量固然可貴,但總呈現(xiàn)出一種蒼白無力的悲壯。周總理曾對那場戰(zhàn)爭感慨:我們反對帝國主義的實力政策,對付帝國主義卻不能不講實力。只有在國家總體實力包括軍事實力方面能追趕上世界水平,中華民族才能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落后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強,發(fā)展需要安定。這,就是那段屈辱與悲壯同行的歷史留給我們的最為深刻的啟示。
追尋先烈足跡傳承紅色精神篇三
星期四,學校組織兩個班去參加《紅色之旅》這個活動。這次去是為了參觀許多英雄的紀念碑、故居、展覽館等。這次旅行也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個地點,我們先去??谌嗣窆珗@紀念碑舉行典禮儀式。在這宏偉的場面中,有市長、一個名學生、記者這場面實在是令人驚訝,因為這場面中有著數(shù)千名人吶!
接著,我們來到了演豐地區(qū)人民革命紀念園。這園中四周分別按放著徐成章、徐天炳和吳克之三尊半身塑像。紀念園四周由圍墻環(huán)繞,院內輕松蒼翠,綠草如茵。整個紀念園布局合理大方,設計嚴謹莊重,人物雕像活靈活現(xiàn),史實記載栩栩如生,無不令人肅然起敬。
下一站,我們又來到了海底村莊遺址。聽導游介紹說:“這的海灘上,退潮時可見古村莊廢墟裸露,在泥漿里可見石磨、石臼、壇罐、盆缽、瓦簡以及香爐等陶器碎片,在水下可見古耕地遺跡。”聽了導游的介紹后我都迫不及待想看一看了。可海水沒退朝,所以只好等下次再看了。
經過海底村莊古遺址、瓊崖紅軍改編舊址這兩個地方后,我們便來到了馮白駒將軍的故居。在盤根錯節(jié)濃蔭如蓋的老榕樹旁,便是周恩來總理譽為“瓊崖人民的一面旗幟”馮白駒將軍的故居。馮白駒的故居處于村莊最高處。故居在長泰樹背依山丘,面俯綠野。故居屋后古木成林,屋前庭地寬闊,花圃艷麗,草地如錦,真不愧為人民解放軍杰出將領的搖籃地。在這里,參觀者可以了解到瓊崖革命斗爭的史跡和馮白駒將軍的平生事跡。
參觀完了這么多英雄紀念碑的地方,我們才依依不舍的坐車回家去了。原來這些英雄是這么當上的,真讓人敬佩呀!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有關追尋先烈足跡傳承紅色精神主題征文2022年的相關內容,可圈可點為大家?guī)砀嗟馁Y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本網站。
【追尋先烈足跡傳承紅色精神主題征文2022年】相關推薦文章:
2022追尋先烈足跡傳承紅色精神征文5篇
追尋先烈足跡傳承紅色精神征文800字【五篇】
追尋先烈足跡傳承紅色精神優(yōu)秀作文【精選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