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篇一
我出生在和平的時代,社會一直在進步。也許,我還不知道何為苦難,于此而言,我是幸運的??矗鞘窃S三觀,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滿臉堆積的皺紋寫滿了生活的疾苦,生活在一個艱苦的革命時代,對于這樣一個小人物來說,實屬不幸。
我的腦海中至今仍回憶著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時的情景:一行三人走在路上,三觀對這一切都是好奇的,瞧著他們肩上挑的擔子,望著他們腰里別的大碗,對此,他一頭霧水,全然不知各自的用途。他只是木訥的跟著阿方和根龍,仿著他們的動作乃至一言一行都學得分毫不差。詼諧的言語無不流露出三觀的孩子性格,也許他只是初涉世事罷了。對了,他也是剛剛初嘗父亡之痛的“小大人”啊!而三觀表現(xiàn)出的木訥,我想更多是對經歷過的苦難的麻木。當苦難成為慣性,思想就會麻木,許三觀處于其中,卻難以知曉苦痛,實為可悲可嘆。
當我看到三觀拿著賣血的錢去“請”許玉蘭時,內心不由發(fā)出一陣冷笑,我曾想著:三觀的血錢定會白白浪費掉,這個娶許玉蘭的想法也不過是個荒謬的夢罷了。然而,令人驚異的是,當許三觀提著一瓶黃酒和一條香煙上門提親時,僅僅憑著幾條荒謬的不能再荒謬的理由,便成功拆散了在當時看來天生一對的何小勇、許玉蘭。著實荒唐,我曾為許何之戀而惋惜,也曾怒罵許三觀這個“混蛋”。就此,一段沒有任何感情的婚姻就此開始。我至今仍在回想那位老丈人為何會同意這段戀情,或許僅僅是為了物質的需求。當苦難成為慣性,生活的要求僅為那瓶黃酒,一條香煙足矣。為此,不顧一切,著實可憐。
開始,當許玉蘭被當做妓女進行,我曾以為這也許就是那場婚姻的終點,我從不曾想過這份感情回音苦難走的更近。我腦海中仍然印著這樣的鏡頭:許玉蘭胸前掛著牌子,狼狽地坐在椅子上瘋狂卻又無奈的咀嚼所謂的干飯,三觀安靜地站在旁邊,當干飯見底,紅燒肉露在外面,許玉蘭感激地看向許三觀,心中的不滿一掃而光,只留下那份溫情。許三觀談及:你已經掉到水里了,這世上只有我一個人還想著救你。憑借這一句話,我已經看到了兩人感情的升溫。當苦難成為慣性,愛隨之升華,三觀與玉蘭的感情的交織,已經把苦難沖淡,這著實令人感動。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篇二
他是那個年代的背景里最平常的小人物,沒有太多文化卻無私善良。在窮困的舊中國,大部分的人只能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家中遇難時,他們只能想到賣血,也只能賣血,因為他們什么都沒有。故事中許三觀賣了八次血,為妻子,為三個兒子,從未想到過自己,精神的折磨,身體的摧殘,一次又一次,許三觀都將困難解決。
許三觀是個真男人,是個好父親。談起一樂,人們都說他長得像妻子許玉蘭的情人何小勇。因為這事,許三觀覺得自己當了“烏龜”,他恨,他惱,他不再喜歡一樂,他也愁,為什么他最喜歡的一樂是別人的兒子。饑荒時,許三觀賣血帶妻子、二樂、三樂去吃面條,卻唯獨不帶一樂去,這是他賣血的錢啊!他怎么舍得讓別人家的兒子共享呢?在知道一樂無比委屈后,他心軟了,帶著一樂去吃面條,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對待一樂如親生兒子。最動人的是一樂患病時,他去籌集醫(yī)藥費,一路靠賣血艱難來到一樂作文治病的上海,而這其中的艱辛又有誰知道。他身子發(fā)虛暈倒醒來再賣,終于在上海見到思念至深的兒子,許三觀就是這樣散發(fā)父愛的光輝。
故事的最后,許三觀想為自己賣一回血,他懷念以往賣完血后在勝利飯店吃炒豬肝,喝黃酒的時光,卻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血不再有人收了,妻子許玉蘭對他說:“我們現(xiàn)在不用賣血了,現(xiàn)在家里不缺錢了,你想吃什么,我就給你要什么!”
沒有華麗情節(jié),《許三觀賣血》只有一個簡單的故事,聽余華講述一個小人物的悲歡。感嘆許三觀這一生坎坷的命運,面對不同逆境,他選擇樂觀。全書以賣血為主線,將許三觀的一生勾勒出來,也讓這個男人有血有肉,他隱忍善良,他人性的光芒體現(xiàn)出對四叔、對妻子劉玉蘭、對情敵何小勇和出軌的林芬芳身上。
哭著,笑著,看完這本書,心中早已悲喜交織,這樣的愛也很珍貴。世上像許三觀這樣的父親真的很偉大,盡管他們平凡或卑微,但是他們也很崇高,值得我們用一整顆心去愛戴。
法國的《讀書》雜志介紹說:這是一部精彩絕倫的小說,是外表樸實簡潔和內涵意蘊深遠的完美結合。
特殊的年代,人們就有特殊的活法,那個時代困難無法想象,可許三觀并不遺憾而是滿足與幸福;處在和平時代的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感到滿足呢?人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想,我們也該去尋找我們心底那個許三觀了。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篇三
當別人掉進泥潭的時候我盡力伸出我的手,然而他還是掉進去了;當我處在泥潭邊緣別人害怕被我連累跑的遠遠的,然而我還是出來了。
一代人的故事,多代人的回味。《許三觀賣血記》絕對是一本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學作品,讀了讓人很有代入感,覺得處于那個時代生活的底層民眾真的是無可奈何!
許三觀一次次的賣血,為了生活,為了治病,為了孩子…。
許三觀千辛萬苦撫養(yǎng)長大的兒子是個白眼狼這是他之前沒有想到的。許三觀對孩子的縱容、孩子對許三觀的不孝順、結尾父子倆的爭吵,我覺得這本書的高潮也就是結尾那部分吧!看完讓人很難忘記。
許三觀的悲劇,許三觀兒子的喜劇!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篇四
《許三觀賣血記》不像《活著》那樣語言有激烈的變化,給人感覺是細水長流的。和《活著》一樣,它同樣是講述著一個普通的小人物在時代洪流中的坎坷命運,用略帶荒誕的文字,描繪出那個時代的縮影。
許三觀在貧窮急需用錢時,通過一次次賣血換到了錢,最后總會給自己以豬肝黃酒的獎勵,當時代發(fā)展了,孩子都娶妻生子家里也不缺錢的時候,他想要吃豬肝喝黃酒,去賣血卻被嫌棄人老了血不能賣了,他崩潰的在大街上一路走一路痛哭,他是怕自己沒有用了,我看來,他也怕自己被時代拋棄。
在看到結尾的時候會有些感觸。今年疫情期間,健康碼對于很多老年人來說其實是很不方便的,他們很多都不會用手機,不知道他們是不是也會有被時代拋下的悲涼呢。我覺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fā)展都首先應該是為人服務的,人性化才是最重要的。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篇五
《許三觀賣血記》,這本書已經聽說好多年了。自從讀過《活著》,我對余華那種用近乎冷漠的態(tài)度把人物刻畫到絕望的風格,有一點毛骨悚然了。
其實單從書名上說,《活著》聽起來還有那么一絲希望,畢竟人還“活著”;可《許三觀賣血記》聽著就恐怖多了,透過書名好像可以看到一個貧窮到絕望的老實人,在蒼蠅橫飛的土墻之下,讓不干不凈的針頭插入自己粗糙的皮膚吸嗜自己賴以為生的血液,直到染病,直到失血而死。生活已經那么艱難,為何還要讀這么沉重的故事!
然而,《活著》的主旨不是贊頌活著的意志,而是讓主人公以外的所有人都死去;《許三觀賣血記》也不是悲嘆主人公賣血致死的悲劇結局,而是一個不讀到最后一章,都不知道竟是個happyending的詼諧故事。
說到最后一章,那可真的是點睛之筆。從故事一開始,我就懷著讀悲劇的預期,讀到許三觀第一次賣血,就猜想此處是不是埋下了什么悲劇的伏筆;接著他們家歷經風雨,又總會聯(lián)想到《活著》中人物在亂世中死去的情節(jié);這種擔憂在最后許三觀為了給一樂看病、一路在冰天雪地里賣血到上海的一段達到高潮,我?guī)缀鯇掖握J為,翻過這頁,他就一命嗚呼了。謝天謝地,最后一章中,“這時的許三觀已是年過六十了”,一樂、二樂、三樂、許玉蘭的名字悉數出現(xiàn),真是讓人大大地舒了一口氣。如果作者就在上一章直接輟筆,以許三觀賣血而死收尾,那也是說得通的,但那將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梢娮詈笠徽碌呐まD之功。
我時常想,作者的權力太大了,他們決定人物的生死就罷了,可這種在結尾處神來一筆的行為,可謂以最輕松的加工換取最吸睛的效果的方法了。除了《許三觀賣血記》外,我印象中的上一個例子是《瑯琊榜》。
記得《瑯琊榜》播出后,多少人為梅長蘇嘆息,甚至從各種蛛絲馬跡論證他有沒有死。當時,我看到過網上一個一兩分鐘的片段。那是藺晨和飛流在喝茶,藺晨把茶往側面一遞,簾子中伸出了一只接住茶杯的手。雖然那只是一只手(甚至不一定是胡歌的手),沒有一句臺詞,沒有一個露面,但它給我們傳遞了一個信息——梅長蘇沒有死!帶著這個happyending,回頭再看,所有前期的掙扎都不那么沉痛了。且不論這個視頻的原意如何,都讓人很感謝那個僅用一兩分鐘就改變了故事基調的人。
正當人們沉浸在它讓地球變得越來越干凈時,故事卻停在了一句天外傳來的“喂,出來!”和一顆不起眼的小石子中。盡管它只是輕描淡寫的幾句話,但我們猛然間明白了,這不是一個皆大歡喜的故事,再回頭閱讀,字里行間傳遞的也不再是驚喜,而是一遍遍令人不寒而栗的敲擊。
所以作者,你知道了嗎?當你寫完了整個故事,不可改變的時候,你在結局的宕開一筆,可能改變無數觀眾的心情。也許他們會突然轉悲為喜,從而認為整個故事是歡喜的;當然,也有可能突然轉喜為驚,從黃粱一夢中醒來,悵然若失。
說到這里,你以為我說完了嗎?并沒有。我想說一個“但是”。
在《許三觀賣血記》的作者自序中,有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書中的人物經常自己開口說話,有時候會讓作者嚇一跳,當那些恰如其分又十分美妙的話在虛構的嘴里脫口而出時,作者會突然自卑起來,心里暗想:“我可說不出這樣的話?!?/p>
書中的人物會自己開口說話,會自己決定決定自己的命運!
我既想說“作者,請你們高抬貴筆,給讀者一個在情節(jié)基礎上最好的結局吧”,又想說“作者,人物的結局似乎不全靠你,也靠他們自己”。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篇六
許三觀?許三觀為什么要叫許三觀?一時無解,那么請跟我來。
觀時代:
時代是一塊刻板,它規(guī)矩著每一個字的寫法,每一個人的活法。每個時代都提供給屬于那個時代一代人特有的記憶,特有的體會?!敖衲晔且痪盼灏四?,人民公社,大躍進,大練鋼,還有什么?我爺爺、我四叔他們村里的田地都被收回去了,從今往后誰也沒有自己的田地了……國家就像是從前的地主,當然國家不是地主,應該叫人民公社?!睍r代送給他們的第一場浩劫叫做人民公社化運動。餓呀!吃飯成了最大的問題。那時人們唯一的愿望就是活下去,身體強烈的反抗,已經由不得精神有追求了。那些時日,生命真的很脆弱。“到城里來要飯的人越來越多了,許三觀和許玉蘭這才覺得荒年已經來了。每天早晨打開屋門,就會看到巷子里睡著要飯的人,而且每天看到的面孔都不一樣,那些面孔也是越來越瘦?!北緛硎[郁的夏季,再強壯的樹,也只能看到荒蕪。
比饑餓更殘害人的,也就是了吧。那時候人們不談尊嚴,因為早已不見其蹤影,一大批知識分子被迫害,甚至不解世事的最普通的群眾也會莫名其妙的受牽連?!拔疫@輩子沒見過街上有這么多人,胳膊上都套著個紅袖章,游行的、刷標語的、貼大字報的,大街的墻上全是大字報,一張一張往上貼,越貼越厚,那些墻壁都像是穿上棉襖了?!币苍S參與這大革命的人跟本就不理解他們自己在干什么,大家都這樣做,也就跟著干了。委屈了一個個倔強的靈魂,多少人受不了這種慘無人道的蹂躪?多少風華正茂披上了恐懼壓抑的顏色?“尊重”和“人性”被掩在大江里,遠去了。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庇谑乔嗄陚冸x開故土,下鄉(xiāng)去了,忍受命運的孤獨勞苦?;蛟S更艱苦的環(huán)境能造就更堅忍的性格,或許也毀掉了一些鮮活的生命。但是他們怎么辦?無能為力啊!什么時候才能解脫?為什么一句話就可以決定很多人要有哪些經歷?我想,歷史會解答的。
觀人性:
許三觀的一生是由苦與血交織成的,同時心酸中也充溢著僅由他的身份才能理解的幸福,那在巨大的苦難下依然掩不住掙扎在無奈中的幸福。實話說,我很欽佩許三觀的意志與堅忍或是說他的愛。他尊重生命,也用他的善意養(yǎng)大了一個“親生”兒子,當然這對他來說也并不容易。由刻意的排斥到真心的接納,是他的仁愛與責任“逼迫”他的。許三觀很可笑的地方,他為了抹去何小勇為他帶去的不平等,又去強奸了林芬芳。然后他在家中也不再神氣了,到真像認錯似的,開始操持家務,盡管這沒有持續(xù)很長時間。許三觀懂世故,會交際,也會忍耐。有求于人,你沒辦法不去討好,這甚至演變成了生存定則。
對于許玉蘭,我一直反感她的虛榮——在物質極其匱乏的年代仍舊追求打扮。但轉念一想,活出自己的樂趣,也并無不可,她是幼稚的,慶幸她只關注些家?,嵥?。她活著,用她的話說是因為許三觀,因為他的三個兒子。所以盡管她被污蔑成了妓女,被剃成了陰陽頭,仍舊頑強地活著??梢姟白饑馈辈⒉皇撬能浝?,她甚至一點也不在意,掛著牌子在大街上“陪斗”。漠視種種侮辱,堅守著自己的信念,我贊同這種不軟弱、不求解脫的生活。陰霾過后,總還會有光明,這一點,是種大智慧。
李血頭則是典型的黑暗時代下的腐敗人物。他會為了一己私利而漠視生命,他會展現(xiàn)經貪婪調味過的同情心。但是這種非正義在當時沒有人去打倒,有求于他的人會不惜一切的縱容他,他接受這些“好處”被視為飽含無奈的理所應當。嚴峻的形勢下,走投無路的人如果真找不到“李血頭們”或許更是一出悲劇。但我仍希望這種現(xiàn)象不再發(fā)生,這種人不再存在。多做些慈善吧,世界會好些的。
書中還有些單純質樸的人。他們沒有幸免于難,但他們的形象是溫和的、最動人的,卻又是最無辜的。許三觀的爺爺和他的四叔是留給他最初溫暖與感動的人。一輩子勤勤懇懇,卻也由了命,沒有了田地,也就等于失去了生活來源。唉!不由得心生憐憫,卻也無奈。那個時候,哪有人可以幫他們?根龍與阿方也是在時代的壓迫下才不得不以殘害身體的方式來維系生存的。命運這條船駛進了風浪,可是他們卻不是舵手。
觀未來:
知道過去有多苦,才真正的信服了現(xiàn)在的甜。同樣的我們也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沒有不計其數的人脈關系。但不一樣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躲在翅膀下的我們,需要考慮的真是太少。相比于生計,我想其他都微不足道了吧。所有的毫不費力,都來源于非常努力。我們擁有和平穩(wěn)定的生活年代,更要去珍惜。國家的強大是國民幸福感的直接來源。我相信,我們是下個時代的主宰,我們渴望著強大。
許三觀為我們重現(xiàn)了那段歷史。那一代人是祖國成長的見證者,是陪祖國一起掙扎過的人。解讀那段苦難,不止為批判,更是為贊揚。保留那些堅韌的品格,以史為鑒,然后開創(chuàng)未來。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篇七
許三觀這個人靠著賣血娶了許玉蘭,又靠著賣血度過了人生最艱難的時光。他賣了十次血,都不是為自己賣的。他最后一次想為自己賣血時被拒絕了。
許三觀是一個矛盾的人。當他得知一樂不是自己的孩子時他氣得大罵許玉蘭是妓女,他恨透了一樂也深愛著一樂。他為自己白白替何小勇養(yǎng)了這么多年兒子感到憤怒,以至于他賣了血都不愿意花在一樂身上。但一樂出走后他又去尋找一樂,找到后盡管大罵一頓還是背著一樂去吃他最想吃的面條,一樂生病后他不顧生命危險連賣幾次血給一樂籌集治病錢。
許玉蘭是許三觀的妻子,許玉蘭最大的特點就是遇到了傷心事喜歡坐在門檻上哭,向別人訴說著自己的委屈,這讓許三觀很沒有面子。她是一個好的女人,結婚這幾年她都是算計著過日子,她所攢的錢與食物幫助家庭度過了困難時期。
一樂雖不是許三觀的親兒子,但他知道誰才是自己的真父親。許三觀每一次干活他都要幫忙,即使下井撈桶這么危險的事情。他不肯為何小勇喊魂,他堅持許三觀是自己的爹,一樂最愛的是偉大領袖毛主席,第二愛的就是許三觀。正是這些發(fā)自肺腑的話語使得許三觀是自己的態(tài)度由恨轉愛。
文章中常用到“他們”這個詞,“他們看”,“他們說”,“他們”并不指明是誰,鄰居或是陌生人,在文章中充當看客的形象,但他們在小說中的力量不可小覷。許三觀原本并不認為一樂不是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們一直說著閑話,使得許三觀也對自己是不是一樂的親爹產生了懷疑。一樂拿石頭將方鐵匠的兒子打昏死后有人說是榔頭砸的,有人說是菜刀砍的,眾說紛紜。足見人言可畏!
文章中其他人物性格的刻畫也十分形象生動。四叔與爺爺的善良,方鐵匠不計前嫌借給許三觀錢,何小勇妻子雖然與許家水火不容,但在許三觀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了援手,李血頭的貪婪,來喜來順的淳樸等等。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篇八
第一次知道余華這個名字,是因為《活著》這本書。雖然時間已經過去好幾年了,但我仍對《活著》里的一些情節(jié)和語言念念不忘?!对S三觀賣血記》這部小說,我雖早有耳聞,卻一直未曾拜讀,更不知道它也是余華的作品。近日,工作稍閑,心血來潮地來到住處附近的風度書房閑逛,無意間看到書架上赫然擺放著《許三觀賣血記》,隨手抽來、瞄一眼封面,才知道此書作者就是余華,于是毫不猶豫地借回家。
我看書有一個習慣:首先了解作品的作者,再看字數,接著讀著作的前言、序言、后記等,繼而是瀏覽目錄,最后才是逐字逐句從頭讀到尾。
了解著作字數主要是想大致摸清該作品的篇幅大小,以便預估閱讀該書的所需的時間;看前言、序言、后記等,雖然多少有“劇透”的嫌疑,但我認為這有助于我了解該作品背后的故事;看目錄,則能幫助我從整體上把握該書的行文脈落。
看完《許三觀賣血記》的序言和后記,才知道這部著作早已被翻譯成了40多種語言,如此有名的小說,我卻一無所知,隨即便產生了“相見恨晚”的感覺。迫不及待翻開正文讀了起來,哪知一旦開始就根本停不下來。小說文字雖樸實,卻格外吸引人,不少描述特別幽默,閱讀期間時不時爆出“豬叫般”的笑聲。
許三觀有時雖表現(xiàn)得有點狹隘甚至自私,但他的內心是善良的。11次賣血,7次與一樂有關,一樂不是他親生的,但許三觀卻心甘情愿地為其付出。有一個細節(jié)特別感人,對畢生的情敵何小勇,他原本是恨之入骨的,但在何小勇出車禍、生命奄奄一息之時,他苦口婆心地教導一樂爬上煙囪高處給何小勇招魂。為消除一樂“非親生”的心里陰影,他又以菜刀割臉的方式向公眾宣誓與一樂的父子親情。許三觀的善良還表現(xiàn)在對老婆許玉蘭的身上:文革期間,他給許玉蘭送飯時,偷偷把肉和菜放在米飯下面,表面上只給白米飯,懲罰她、和她劃清界限,其實內心還是對她一如既往地好。
花大約兩個晚上的時間,看完這部15.5萬字的小說,這是為數不多讓我有“廢寢忘食”沖動的小說之一(當然,在強大的自律和生物鐘的脅迫下,終究沒有將“廢寢忘食”付諸實踐)??赐赀@部小說,以下幾個感受一直縈繞心頭揮之不去:
(一)原來時代背景的交代,可以用這樣一種白描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
書中關于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等歷史背景的描述都是通過“許三觀對許玉蘭說:”這樣的類似于嘮家常的方式呈現(xiàn),這樣的敘事形式既符合許三觀作為普通老百姓的角色定位,又給讀者一種“耳目一新、毫無違和感”的閱讀體驗。
(二)我國那時候的物價真是超級穩(wěn)定。
許三觀賣血11次,每次400毫升,每次賣血所得均為35元,從第一次懵懵懂懂跟風賣血到最后一次為救一樂而被迫賣血,許三觀從一個未婚小伙子到一個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主人公容顏、年歲在變,時代更是滄海桑田地變更,唯一不變的只有物價,時間過去二十多年,賣血的價格始終維持在35元400毫升的水平,沒有多一分也沒有少一分,而且這35元錢的購買力也未曾有任何減弱。十幾年如一日的物價,讓生活在如此高通貨膨脹年代的我羨慕不已!
(三)同樣的一句話,在不同時代的相同場景中重復,竟能給人帶來如此震撼的感受。
“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要溫一溫……”這幾乎成為書中每一位賣血者賣血后犒勞自己的唯一方式,這亙古不變的犒勞手段,在書中一遍又一遍地出現(xiàn),每一次看似重復的描述,都給人不一樣的感受。表述雖簡單粗暴,但卻入腦入心,下次獻血完畢,我或許也要不由自主地說一句“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要溫一溫……”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篇九
一樂打傷方鐵匠的兒子,許三觀為了賠償高額的醫(yī)院費而賣血。自然災害鬧饑荒那一年,天天吃不飽,為了抵抗饑餓,大家吃完飯就躺到床上,也不說話,許三觀為妻兒能吃一碗面而賣血。知識青年下鄉(xiāng)那陣子,一樂、二樂下鄉(xiāng),為了改善一樂的伙食,改善和生產隊長的關系,希望一樂早日抽調回城;二樂的生產隊長來城,為了討好二樂的生產隊長,請他吃飯,送他禮物,許三觀一個月內賣兩次血。
后來許三觀老了,去賣血被年輕的血頭嘲笑,說他的血只能賣給木匠當油漆,他深受打擊,以前生活出現(xiàn)的種種災禍劫難都靠賣血一一度過,現(xiàn)在自己的血沒人要,以后家里出現(xiàn)變故,他又該怎么辦呢。
這部小說讓我看到了一個好父親的形象,一樂其實不是他的兒子,是機械廠何小勇的孩子,這件事情讓他感到恥辱,辛辛苦苦養(yǎng)了九年的兒子是別人的,而且是自己最喜歡的兒子。在鬧饑荒的那年,賣血掙來的錢只帶二樂、三樂、妻子去吃面,給一樂五毛讓他買紅薯。他對一樂說,“今天這錢是我賣血掙來的,這錢來得不容易,是我拿命去換來的,我賣了血讓你去吃面條,就太便宜那個王八蛋何小勇了?!蹦峭硪粯烦粤思t薯還是餓,在黑夜中他感到不公平,無聲的哭泣,便上街前往那家飯店,當他來到那家飯店,家人已回家。回到家,父母兄弟已睡,他對著睡著的許三觀說,“我不是你的親生兒女,你也不是我親爹?!?/p>
第二天一樂去找何小勇,為了一碗面,何小勇將他拖到巷口趕走。一樂哭著一路向西走去,當熟識的人碰到他問你怎么哭呢,你家在東怎么往西,他說“許三觀不是我的親爹,何小勇也不是我的親爹,我沒有親爹了,所以我就哭了?!边€對人說“誰給我買面吃,誰就是我親爹?!碑斒熳R的人來告訴許三觀這些,讓他去找一樂時,他說“我不去。一樂這小崽子,我供他吃,供他穿,還供他念書,我對他有多好,可他這么對我,竟然背著我去找什么親爹。那個王八蛋何小勇,對他又是罵又是打,還把他從家門口拖到巷子口,可他還要去認親爹。我想明白了,不是自己親生的兒子,是怎么養(yǎng)也養(yǎng)不親。”但后來天越來越黑,一樂一直沒回來,他開始擔心起來,這才出門找。當找到一樂時,許三觀心一軟就帶一樂吃面了,父子的心結終于打開。
后來何小勇出車禍,在醫(yī)院里昏迷不醒,性命危在旦夕,當地的習俗需要親生兒子,屁股坐在煙肉上對著西天喊:“爹你別走;爹你回來?!辈挥煤皠e的,就喊這兩句,連著喊上半個時辰,人就活過來了。許三觀不計前嫌,作文讓一樂去把何小勇的魂喊回來。上了屋頂之后,一樂不愿意喊,他記得許三觀的好,覺得他才是親爹,但在許三觀勸說下還是喊了。喊完之后為了讓大家承認他和一樂的父子關系,許三觀拿來菜刀在臉上劃出一道口子,流出了血?!澳銈兌伎吹搅税?,這臉上的血是用刀劃出來的,從今往后,你們中間有誰敢再說一樂不是我親生兒子,我就和誰動刀子?!边@是血誓。再后來,一樂得了肝炎,轉到上海治療,,許三觀借遍所有能借錢的親戚朋友也不過65元。為籌醫(yī)藥費,去上海的路上許三觀沿路賣血,不顧自己的生命,2次因賣血而命懸一線。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篇十
聽說余華的《活著》讓許多人大呼喚起了自己心中無限的抑郁,仿佛把心肝脾肺都要嘔吐出來,仿佛對于這個世界只有消極可言。沒看過這本書的我先入手了這本《許三觀賣血記》,純黑的封面,醒目的紅字“余華”好似是那沾了血的手描繪出的黑暗中的一絲希望,又那么絕望。幸而許三觀還是幸運的。
這本書充斥著舊社會的人們的在今天看來的無知而產生的搞笑,與此同時又不禁他們的可憐。許三觀在我看來,對于許玉蘭是很大男子主義的。他用了自己的“本領”娶到了油條西施,生子后本該過著幸??鞓返纳?,可是這個時代不允許,他們的命運也不允許。許一樂作為這場“悲劇”的核心人物,他是許玉蘭與和何小勇所生,讓許三觀的世界觀一些些崩塌,又一點點建立。可以說,一樂既是許三觀人生的敗筆,又是他這顛沛人生的全部。
回歸到賣血,每次的賣血,都是對許三觀的人生的不同階段的一次總結和反饋。在迷茫打拼中,他隨著阿方和根龍的“指引”,用自己的力氣,賺了來之十分容易的錢財,娶了許玉蘭。在出軌時,用身上的血,去犒勞他上的女人,好在他只是一時起色心。在大躍進期間,他用自己的血,換來全家人能喝上熱粥,帶家人去勝利飯店吃一碗熱騰騰的面。在二樂當兵期間,賣血給他的上級請酒飯,送禮物。在一樂生肺炎時,更是一月內賣四次血,差點把自己賣死了過去,命運對他們還是充滿善意的,救活了一樂,也救活了全家。每一個階段,許三觀一點點發(fā)現(xiàn),家庭對自己來說其實是最重要的。即使一樂不是自己親生的,即使許玉蘭也有過片刻的不貞,即使三個兒子都不那么孝順,他對家庭的責任就是他一生的責任。
當許三觀讓許一樂去招何小勇的魂歸來時,深切感受到他的矛盾,縱使那個人給自己帶來過恥辱,他也要放下自己的自尊去救一條人命。許一樂的哭,許玉蘭的哭,一個人的過錯,需要兩個家庭承擔,然而許三觀在那時又是冷靜而理智。每一個的意外,都會讓許三觀的內心更加堅強,宛如被打上了石膏,抑或是被千錘百煉,體悟出人生的意義,有些事那么有所謂,有些事又有什么所謂呢,人在,一切都好。
看到許三觀在醫(yī)院不要自己血時候同聲大哭,不禁憐憫這個老人。一生以賣血來救別人,卻不曾想過自己,即使兩鬢斑白,賣血仍是他心底救人命,救家庭的方式。是的,他還硬朗,他的身體,對他的家庭來說,永遠硬朗著。
且不說當時的醫(yī)療條件,許三觀連續(xù)賣血,最終膝下有兒孫,三代同堂,歷經大躍進,生活也算小康,他仍是幸運的。這個不悲觀的結局確實是在那個透不過氣的時代,走偏了一點就會深陷沼澤的道路上的一絲光亮透進的縫隙,能讓人看到那么一點生存的希望。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篇十一
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很早的時候就聽說過,心底便存下一份好奇,最近終于買回來一睹究竟。
書的內容并不深奧,使用大量的口語對話,語言簡潔質樸,讀來比較輕松。主人公許三觀是一名普通的絲廠工人,一生艱難困苦,每每遇上難關就靠賣血渡過的經歷,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記憶。我似乎也能感受到他那種沉郁的無奈和悲涼,被他善良、知足、樂觀、頑強的意志深深感動。捧書在手,初讀一遍,意猶未盡,再讀一遍,細細體味,三遍讀時,邊翻邊寫。在此只選賣血一事,管中窺豹。
許三觀一生共賣過十二次血,每次四百毫升(最后一次沒有賣成),從二十出頭直到年過六十,持續(xù)了40年。
許三觀第一次賣血是出于好奇。二十多歲時,他回到村里,聽四叔說,這地方身子骨結實的人都去賣血,沒有賣過血的男人娶不到女人。賣一次血能掙三十五塊錢,和在地里干半年活掙得一樣多。四叔還說,人身上的血就跟井里的水一樣,你不去打水,這井里的水也不會多,你天天去打水,它也還是那么多。于是,許三觀便跟著村里的阿方和根龍一起,到縣城的醫(yī)院賣了兩碗血(四百毫升)。阿方和根龍教著許三觀,賣血前要喝水,一連得喝上十多碗,直喝到肚子又漲又疼牙根一陣陣發(fā)酸,為的是讓身上的血變多點。賣血后要去館子吃頓好飯,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這樣才踏實。這次賣血后,許三觀沒有頭暈不適,只是感覺少了些力氣。他用賣血的錢辦了件大事情,娶了媳婦許玉蘭。
許三觀第二次賣血是為了大兒子許一樂。十年過去,他發(fā)現(xiàn)養(yǎng)了九年的大兒子一樂不是他親生的。一樂把方鐵匠的兒子打傷住院,因為沒錢償付醫(yī)藥費,三十多歲的許三觀想到了賣血掙錢。賣血后他在館子里吃了一盤炒豬肝,喝了二兩黃酒,這才想起賣血前忘了喝水,只懊悔他賣的兩碗血的濃度抵得上三碗血。
許三觀第三次賣血是為了林芬芳。又過了一年,許三觀看望摔斷腿的初戀林芬芳時與她出軌,他想到買些肉骨頭和黃豆報答林芬芳,就再次來到醫(yī)院賣血。這次,他賣血前先喝了九杯水,賣血后也吃了炒豬肝,喝了黃酒。
許三觀第四次賣血是為了全家人。自然災害降臨,沒了糧食,一家人連著喝了五十七天的稀玉米粥。已經餓到滿面灰色的許三觀,想讓家里人吃上一頓好飯菜,又一次去賣血。這一次館子里什么都沒有,只有陽春面,他賣完血空著肚子回來,一點力氣都沒有了,眼前一陣陣發(fā)黑,只能靠睡覺來補。當天晚上,全家人就像過年一樣,穿戴整齊去吃了一頓面條。
又過了好幾年,年近五十的許三觀為了一樂第五次賣血。二十多歲的一樂正在農村插隊,有一次回家后,許三觀發(fā)現(xiàn)他竟然變得骨瘦如柴、臉色灰黃,憔悴不堪,便在送他回鄉(xiāng)的時候,又一次到醫(yī)院賣了血,把掙到的錢交給一樂補身體。
還不到一個月,許三觀第六次賣血,這次是為了二樂。二樂插隊的生產隊長要來家里做客,為了能招待得好點,許三觀又來到醫(yī)院。醫(yī)院的人告訴他賣一次血要休息三個月,三個月以后才能再賣血。這時根龍正好也來賣血,根龍為他說情,他才賣成了血。根龍和許三觀一起去吃炒豬肝,喝黃酒,他說阿方的身體敗掉了,因為有一次喝水太多把膀胱撐破,阿方以后再不能賣血了。正說話時,根龍突發(fā)腦溢血,被送進了醫(yī)院。許三觀回家后,心里一陣陣發(fā)虛,躺在床上休息了一下午。傍晚,二樂的隊長來家里吃飯,許三觀陪著他喝了許多的酒,非常難受。第二天,渾身酸疼,頭痛欲裂的他去醫(yī)院看根龍,才知道根龍已經死了,他忍不住哭了。
又過了一個月,一樂病得奄奄一息,被送到上海去治病。為了籌錢給一樂治病,許三觀在半個月的時間里五次去賣血。一開始,縣城醫(yī)院的人知道他一個月前剛賣過血便拒絕了他,有人告訴他可以到別的地方去。寒冷的冬天里,許三觀乘坐輪船,打算在縣城到上海沿途的六個地方上岸賣血,一路賣血到上海。他先在林浦的河里喝了很多刺骨的冷水,再到醫(yī)院賣了血,穿著棉衣的身體還是冷得直哆嗦。三天以后,他到百里又賣了一次血,剛出門就倒在了街上不省人事,被好心人送到旅館蓋了四床被子還是瑟瑟發(fā)抖。四天以后,面黃肌瘦、四肢無力的許三觀來到松林的醫(yī)院賣血,直接被拒絕了。他坐到太陽底下曬了兩個小時,直到把臉曬得黑紅,終于如愿賣了四百毫升血??墒莿傄黄鹕?,他就倒在了地上。醫(yī)生把他剛賣掉的四百毫升血輸給了他,還給他輸了三百毫升別人的血,他的血壓才升上來了??吹絻纱钨u血掙的錢,一次就付出去了,許三觀找到醫(yī)生,非要把別人的三百毫升血給還回去,惹得醫(yī)生說他有神經病,旁邊的人哈哈大笑。接下來的幾天,許三觀為了省錢,搭上了一對年輕兄弟來喜和來順的送貨船繼續(xù)往上海走。到了黃店,他說動兄弟倆和他一起去賣血,并教給他們賣血前要喝水,賣血后要吃炒豬肝,喝黃酒。兄弟倆高興地說以后不搖船了,搖船太苦太累,他們要去賣血掙錢。許三觀勸告他們賣一次血要歇上三個月,不能常去,還說他們的血很濃,一碗血能頂自己的兩碗血。于是,五天以后,他們三人來到了七里堡的醫(yī)院,由于都是o型血,來喜便賣了一碗血(二百毫升)給醫(yī)院,許三觀又把來喜賣的那碗血買來輸上了。這次賣血前來喜沒有喝水,賣血后也舍不得吃炒豬肝、喝黃酒。趕到長寧,許三觀又一次賣了四百毫升血,坐車到了上海。一樂終于救下了!
又過了十一年,年過六十的許三觀頭發(fā)白了,牙齒掉了,三個兒子都有了工作,并娶妻生子。他再也不缺錢花了,身體也很好。有一天,他路過飯店時,聞到了炒豬肝的氣息,就很想吃一盤炒豬肝、喝二兩黃酒。因此,他決定去醫(yī)院賣血,這回,他要第一次為自己賣血。可是,醫(yī)院的人嫌他太老,不要他的血。許三觀想到四十年來,每次家里遇上災禍時,他都是靠賣血渡過去的,可今天,他的血第一次賣不出去了,家里再有災禍可怎么辦呢?頓時,許三觀淚如雨下,他在街上一圈又一圈地走著、哭著。許玉蘭和三個兒子都趕過來了,問清緣由后,許玉蘭帶著許三觀來到館子里,一連要了三盤炒豬肝、三份黃酒。許三觀笑著吃著,說這輩子就今天吃的最好。
許三觀賣血的故事到這里結束了。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1995年出版。那年,河南賣血村成艾滋病村的事件震驚全國,那年,我開始上班。正逢國家出臺一系列措施,規(guī)范采供血行業(yè),每個地市都成立了獨立的血站,專門負責管理血源,統(tǒng)一采供血。,《獻血法》頒布實施,無償獻血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壯大,有償賣血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我和許三觀有一點經歷比較相似,都是從二十出頭開始獻血,獻血量也都是四千多毫升,區(qū)別是他堅持了四十年,我才堅持了二十年,他生活在賣血時代,我趕上了獻血時代。從賣血到獻血,看似一字之差,實則有著天壤之別。
首先,動機不同。雖然賣血和獻血的存在都是因為救治病人的需要,基于血液不可替代卻可以再生的特點,但兩者的出發(fā)點明顯不同。許三觀賣血首先是想要掙得那份錢,這點從他每次有難處需要用錢時才去賣血,平日無事從不賣血便可看出。而無償獻血沒有任何報酬,也并非生活所迫,純粹是為了挽救生命,發(fā)自于獻血者的自愿,是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互助共濟行為,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種體現(xiàn)。
其次,認識不同。許三觀的四叔曾說過,人身上的血就像井里的水,你不去打水,井里的水也不會多,你天天去打,也還是那么多。話雖如此,但畢竟在那個年代,賣血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會被周圍的人看成是要丟命的冒險行為,只有走投無路的人才會拿生命去換一份血錢。如今,科學獻血有益健康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們了解到血液新陳代謝的生理知識,知道了血細胞生成、衰亡的自然規(guī)律,每年全國都有上千萬的人們勇敢地伸出臂膀,捐獻熱血,感受獻血給自己身心帶來的愉快體驗,以能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貢獻力量而自豪。無償獻血者贏得了全社會的尊重。
最后,效果不同。這一點可從兩個方面來說,一方面是病人輸血療效不同。許三觀時代,每次賣血前要喝十多碗水,為的是讓血變多,至于血變多后也會變稀,病人輸上的效果會打折扣,他們并不關心。許三觀在趕往上海的途中,買來喜的一碗血時,來喜沒有喝水,讓許三觀只花一碗血的錢,就能輸到兩碗血的濃度,這份不摻水的濃血,是因為朋友間的情誼,陌生的病人可就沒有這個待遇了。另一方面,是賣血人的健康沒有保障。許三觀賣血的時機總是家中有災禍要用錢,卻從不考慮他當時的身體條件怎樣。前三次賣血時,他年輕身體好,間隔時間也長,賣血后并無不適。第四次賣血時,他已餓到嚴重營養(yǎng)不良,賣血后他眼前發(fā)黑,只靠睡覺來補。第五至十一次賣血,他在短時間內頻繁賣血,甚至為了不被拒絕,就到多個地方換著賣血,直到身子發(fā)虛、冷得哆嗦、四肢無力、暈倒在地,差點丟了性命。最后靠輸了些血,身體才漸漸好轉?,F(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沒有人會為了掙錢去賣血。無償獻血回歸到公益屬性,對獻血者沒有經濟回報,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保障獻血者、用血者的身體健康和血液質量。為此,國家對獻血的條件做出了嚴格的規(guī)定,比如,身體健康,年齡在18-55周歲(多次獻血者主動要求可放寬到60周歲),兩次獻血間隔期須滿6個月,等等。獻血前,還要對獻血者進行健康征詢,請獻血者自我排查有無不適合獻血的情形,還要通過體檢和血液檢驗,確保獻血者是健康的。獻出的血液,必須要再做一系列的檢測,確保不會給病人傳染疾病。許三觀一路賣血到上海的事情放在現(xiàn)在就是不可能的事,因為無論他走多少家血站,貧血和低血壓都會在獻血前篩查的時候被擋住,自然不會發(fā)生后來那一連串危險的情況。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許三觀賣血的時代已經遠去,但他為生活而奮斗的頑強品質,以及他和千千萬萬的獻血者對他人、對社會的奉獻和愛心,永遠值得我們尊敬。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篇十二
幸好,最后的結局還不錯。因為以為許三觀會和根龍、阿方一樣身體敗壞或者死去,以為一樂、二樂、三樂和《活著》里的人物一樣死去,以為許玉蘭也會死去,但都活下來了,相比《活著》,真的蘊含了很多希望。(一樂二樂三樂的名字看著也就很開心)。
最大的感受是,這個故事苦難中又帶著很多溫情,有時候覺得這個故事很荒謬,滑稽,也很心酸,但又顯現(xiàn)出一絲絲的溫情。比如體現(xiàn)在一樂沒有吃到面條,便去找何,但何也不認他,一樂就一直走,一直走,于是許玉蘭就出去找他,許三觀一直認為一樂不是他親兒子,但還是去找他了,找到后還罵了一樂一頓,但最后突然溫和地說了一句“帶你去吃面條”。還有,許玉蘭被批斗,許三觀給許玉蘭送飯,維護許玉蘭。而后面許玉蘭也帶許三觀去吃豬肝。
最為生動地是,災年的時候,家里吃不上飯,許三觀就說“我用嘴巴給你們做菜吧”,于是兒子報菜名,他就口述這碗菜的制作過程,整間屋子的人都在流口水。這里真的本來是一件苦難,但卻寫得如此滑稽,看得有點忍俊不禁。(也有點精神勝利法的感覺?)還有,去借錢,很多人都愿意借給許三觀。許三觀與何少勇一家的恩怨。
還有,挺多地方的,暫時就想到這些。關于賣血,可以把這多次賣血做一個對比。從第一次,根龍和阿方教許三觀賣血,再十年后,再見根龍賣血。后來又多次賣血,還有一路走,一路賣血,許三觀教來喜和來順賣血。每次賣血的原因,情形不同。整個故事的時間跨度非常大,十年又十年,經歷了大躍進,也經歷了文革,世事的變化等等。
故事中的人物關于女兒和兒子的問題,女兒是外來的,兒子才是親生的,以生兒子為榮,還是那種封建腐朽的舊觀點。以及許玉蘭的父親因為都是姓“許”的問題,認為這樣女兒生下來的兒女也是姓“許”,傳香火,就輕易地同意了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許三觀。人物形象的對比。女性形象:許玉蘭總是愛在門檻那抱怨家里的事,把事情告訴外人,許三觀就覺得很丟人。林芬芳。還有一個是何少勇的女人(不記得名字了)。
男性形象:許三觀。何少勇。林芬芳的男人。(戴眼鏡,好像沒有名字)幾個賣血的。在對話中,展開情節(jié)。重復敘事,一句話反反復復地出現(xiàn),比如許玉蘭多次說到的“我造了什么孽啊”。
許三觀賣血記讀后感篇十三
生命各有活法,活著要有所念意。初識許三觀,覺得本可以用雙手創(chuàng)造生活,卻偏偏選擇賣血。但他的境遇,人物的生存狀況,又或許將前一疑問淡然。賣血為了生計,為了妻兒生活,這個人物有自己的嬉笑怒罵,爆粗口,有自己的道理,這些道理或是自私,或是不義,或是封建……但,一切的不完美,在親情的珍貴中令我原諒他的不足。即便認為大樂不是親生,會大罵,會在自我心里尋一個理,這種血緣觀的重視,又會在大樂遇到事情時,讓他去為其賣命。從這一點看,許三觀重情重義。即便許玉蘭被推到風口浪尖,遭到所有人的欺壓,許三觀仍會在批斗結束后,帶著米飯,下面藏著肉,去照顧她。一共賣了十一次血,為了妻兒,為了家庭。直到最后一次,已經60多歲……我曾一度想,難道就只能這樣生存嗎?但文學的世界就是這樣,以一個人的現(xiàn)實,揭露著某一個并不光明的角落。
這樣的人似乎更加真實,每次都會被其賣血后的身體狀況所牽動,又每每在一兩炒豬肝,二兩黃酒中存活下來,這或許是一個滑稽的悲傷戲謔吧。這個由血去換生存的交易中,有各種黑幕,壓榨獲利的李血頭,在以及以這個人物為主的相關人賣血的不幸與生離死別。許三觀一直在掙扎,與生命掙扎,與輿論和自我內心掙扎,與那無能為力的世道掙扎,掙扎的最后,他的結局也似乎還好。不至于像福貴悲絕到底,剩下一頭訴與悲苦的老牛。余華反映的是一個人,一個特有的時代中走過來的人。這些人從來不完美,但是卻在與命運,與生活在斗爭。無論最后會安于生活,還是對生離死別的現(xiàn)實所麻木,這些人都是值得讓人去尊敬的。以最悲的現(xiàn)實,寫著這世間底層小眾的喜怒哀樂。且以悲情的現(xiàn)實,調動大多數人對生命和生活意義的追問與思考,給人以深刻的啟迪與指導。
賣血的目的是為了活著,活著的目的是為了所牽掛的家人。大抵活著第一意義即是如此。在許三觀的命運中,另人動容的是父子情深,三個孩子或是那苦困生活中的一絲慰藉。我記得文中寫到,三樂看到許三觀哭,自己也跟著哭,沒有原因,只是看父親哭。三樂似乎在是非觀的選擇上很單純,沒有被人情,生活所磨去棱角。童言無忌,是母親許玉蘭道訴生活悲苦的樹洞。三樂一個人在大街上游蕩,在糖果店站很久,在別人家的.門口睡著了……這些無憂無慮的刻畫,似乎是在反襯那人性的不完美。三樂不必去為生存所累,有著人性的本真,無憂無慮,單純,干凈。三樂的形象,總會在簡單中讓我得到一絲感動。這個形象給那些心懷私利,丑惡的現(xiàn)實以重重的回擊,三樂是我個人最不想其被傷害的一個角色,即便命運在作者筆下,由作者掌握。
這種賣血的交易,或暗黑,或者是迫不得已。之前看到關于賣血,血漿交易的新聞。覺得現(xiàn)代醫(yī)療化科學,人的生命生存似乎是在進步,又似乎是在充滿不安。醫(yī)療衛(wèi)生,醫(yī)患關系,疾病,人的健康價值觀,人的生存觀,各種不光明的交易,丑惡或多或少的存在?;钪菫榱嘶钪?,生存也應該是以好的方式生存。許三觀的賣血是小我的生存,在那條新聞中有一個以賣血漿為營利的產業(yè)。當生活拮據時,有許多人,選擇去賣血漿。出于為人的道義,可能這種方式存在隱憂,即便我們直面現(xiàn)實,卻未必能在道德觀的層面上予以最好的解決方式。所以從醫(yī)療健康的行業(yè)來看,從自我的價值觀來看,皆是責任重大。每一個個體的生存,從小我到大我,一樣需要同等的認真。余華先生對這個世界的態(tài)度一直是認真的,認真的看著這個世界角落里的真實。讀完《活著》,讀完《許三觀賣血記》,我想對于生命,我們應該認真對待。
文檔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