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jié)是對過去一段時間內(nèi)的經(jīng)驗和教訓(xùn)的總結(jié)和概括,有助于我們提升自己。編寫一份完美的總結(jié)需要運用批判性思維和綜合分析的能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寓言故事,通過故事的形式來傳遞深刻的哲理和思考。
歷史中的成語故事篇一
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得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yī)術(shù)很高明的醫(yī)生,便專程派人去請。
醫(y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個夢。夢見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yī)生馬上就要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绷硪粋€小孩說道:“這沒什么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p>
不一會兒,秦國的名醫(yī)到。名醫(yī)診斷后,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實在沒法子治啦?!?/p>
晉景公聽,心想醫(yī)生所說,果然驗證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點頭說:“你的.醫(yī)術(shù)真高明??!”說畢,叫人送一份厚禮給醫(yī)生,讓他回秦國去。
“病入膏肓”這則成語,指病已危重到無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來比喻事情到無可挽回的地步。
歷史中的成語故事篇二
2、做這種事就要一鼓作氣,拖三阻四,難有成就。
3、同學(xué)們!且讓我們一鼓作氣攻上山頂。
4、老師提醒大家參加比賽有如作戰(zhàn),要一鼓作氣,才能奪得錦標(biāo)。
5、通過照片修復(fù),你將擁有額外的,魔法般的暗房接觸(體驗)一鼓作氣的調(diào)整白平衡,亮度和對比度,只需要用一個操作,隨后你會看到你的杰作變得更美。
6、我就憑一鼓作氣的精神,獨立完成這件作品。
7、設(shè)固定繩索以方便反復(fù)地上升下降來適應(yīng)高度與補給物資,他們一鼓作氣爬上山頂并且平安回來,若是不能登頂就拆返。
8、可惜的'是他沒能一鼓作氣將這一方案推廣到其他稅種中。
9、最后當(dāng)然是一鼓作氣,在梅花樁上以醒獅和壞人石堅來一個了斷,再次確立黃飛鴻的威信,和儒家價值觀的勝利。除了梅花樁上的高潮外,數(shù)場武打皆精彩悅目。
10、他拿起筆,一鼓作氣連寫了三幅字。
11、傳統(tǒng)上,龍舟的造型和結(jié)構(gòu)都有特定規(guī)格,龍頭、龍尾雕工尤為精細,其形態(tài)象徵力量和沖勁。進行競賽時,鼓手在前,舵手在后,劃手們隨著鼓聲的節(jié)奏,一鼓作氣,破浪前進奮力劃過終點。
12、大家一鼓作氣,很快就把工作做完了。
13、此刻且看我們一鼓作氣地沖向目的地。
14、我們干脆一鼓作氣把這些事做完再休息。
15、你要一鼓作氣沖過難關(guān),一遲疑可能就氣餒了。
16、山高路窄,靠的就是登山者一鼓作氣的精神。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歷史中的成語故事篇三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lǐng)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逼的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了許多,甚至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dān)心這樣下去會貽誤戰(zhàn)機,心里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qū)?,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qū)u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辈懿傧肓艘幌抡f,“不行,時間來不及?!彼戳丝辞斑叺臉淞?,沉思了一會兒,對向?qū)дf:“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彼来丝碳词瓜旅钜蟛筷牸涌焖俣纫矡o濟于事。腦筋一轉(zhuǎn),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jīng)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歷史中的成語故事篇四
李世民跟隨父親李淵趁隋末之亂起兵,南征北戰(zhàn),打了無數(shù)勝仗,為平定內(nèi)亂,建立李唐王朝,立下了大功。后來,李世民繼承了李淵的王位,成為唐代的第二代君王。唐太宗李世民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有所作為的開明君主,作為一位文武兼?zhèn)洌哂行鄄糯舐缘恼渭?、軍事家,取得了輝煌成就,使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到了巔峰狀態(tài),“貞觀之治”聞名四海。
然而,作為一言九鼎的封建帝王,李世民也無法擺脫他的歷史局限性。“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李世民也具有很多封建帝王無法擺脫的缺點?!缎绿茣返淖髡甙牙钍烂癖茸魇枪糯芪渫跄菢拥氖ッ骶?,但也指出他“好大喜功,勤兵于遠”。
貞觀六年,群臣提議李世民行封禪之禮,魏征對此持反對意見。李世民便氣呼呼地逼問魏征:“朕功不高耶?”“德未厚耶?”“年谷未登耶?”“華夏未安耶?”“遠夷未慕耶?”魏征承認李世民在這些方面確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同時指出還不足夠。從兩人的一問一答中可以看出,李世民此時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自滿情緒,對已取得的勝利和成功沾沾自喜。
李世民不足的暴露,主要集中在貞觀十年以后。
貞觀十一年,魏征指出他已有“意漸深刻”“法無定科,任情以輕重”的情況。張亮、張?zhí)N古與盧祖尚等人就是在這種喜怒任刑的`情況下,被輕罪重判而處死的,連李世民本人也對其中的幾件事追悔不已。所以,有人指出,貞觀后期,李世民經(jīng)常以言代法,破壞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法制,這等于是自亂其法。
貞觀十三年,魏征奏上了他那篇著名的《十漸疏》,對李世民展開了全面的批評。盡管李世民以“從諫如流”的美名家喻戶曉,但在這方面他并非完人,有時候納諫也不算是心甘情愿。有一次,如果不是皇后的提醒,他還差點殺了直言的魏征呢。
貞觀十九年,好大喜功的李世民拒絕褚遂良、張亮、李大亮等大臣的諫言,一心興師東征高麗,結(jié)果慘敗而歸。這場戰(zhàn)爭勞民傷財,削弱了唐朝國力。在班師回朝的路上,李世民悶悶不樂地嘆息說:“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事實上,當(dāng)時盡管魏征已經(jīng)離世,但朝中并不缺乏犯顏苦諫的大臣,只是李世民追求個人功業(yè)的欲望迷亂了自己的心罷了。
盡管遠征高麗以敗北收場,然而,李世民并沒有從中汲取足夠的教訓(xùn),而是剛愎自用,執(zhí)拗不回,頑固地還要準(zhǔn)備再一次發(fā)動?xùn)|征高麗的戰(zhàn)爭,在以后幾年中大練水師,制造戰(zhàn)船。
就這樣,李世民為了擴張?zhí)瞥膭萘Γ刂紊系南缕侣坊?,而且越滑越遠,直至生命的終點。
歷史中的成語故事篇五
自相矛盾:
主要內(nèi)容——古時候,有個楚國人賣矛又賣盾。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說:“我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庇峙e起自己的矛夸口說:“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庇袀€圍觀的人問他:“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會怎么樣呢?”那個楚國人張口結(jié)舌,回答不上來了。
寓意——說話、寫文章,如果在同一時間和同一關(guān)系中,竟有兩種相反的說法,前后互相抵觸,那就會矛盾百出,像楚國商人一樣經(jīng)不住駁同。寓意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對頭。
濫竽充數(shù)。
主要內(nèi)容——戰(zhàn)國時,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總是叫許多人一齊吹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從來不會吹竽,也混了進來。每當(dāng)演奏時,他就鼓著腮幫,按著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居然得到了和別人一樣多的俸祿。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也喜歡聽吹竽。可是他不要許多人一齊吹,而要一個一個地單獨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寓意——濫竽充數(shù)的故事告訴人們:那些弄虛作假的人雖能蒙混一時,但是無法蒙混一世,他們經(jīng)不住時間的考驗,終究會露出馬腳的。諷刺了混入內(nèi)行,冒充有本領(lǐng)而無真才實學(xué)的人。
畫龍點睛。
主要內(nèi)容——南北朝時,有個畫家叫張僧繇。一天,他在金陵安樂寺的墻壁上畫了四條龍。這四條龍張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沒有眼睛。游客看了,覺得缺少神韻,很是可惜,就請張僧繇把龍的眼睛補上去。張僧繇推辭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游客不信,都以為張僧繇在嚇唬人。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張僧繇只好提起筆來,輕輕一點。霎時間,只見烏云密布,電閃雷鳴,被點上眼睛的龍騰空飛去。游客們驚嘆不已,無不佩服張僧繇神奇的點睛之筆。
寓意——比喻在關(guān)鍵地方簡明扼要地點明要旨;使內(nèi)容生動傳神。也比喻在整體中突出重點。
歷史中的成語故事篇六
秦始皇在世時,十分信任大將蒙恬、蒙毅兄弟。朝中有一個大臣,名叫趙高,此人身體強壯,并對法律很有研究。秦始皇提拔他為中車府令,并命他當(dāng)自己的小兒子胡亥的老師。
有一次,趙高因為受賄舞弊,犯了大罪,剛好蒙毅受理這個案件,蒙毅對趙高一向有不好的看法,就按照法律判處趙高死刑。可是,秦始皇卻念趙高是個人才,并且教子有功,就赦免了他的罪,還為他恢復(fù)了官職。
趙高因此對蒙毅及其兄蒙恬大將軍恨之入骨。后來秦始皇出宮巡游,在途中染疾病死。此時本應(yīng)由公子扶蘇即位,可趙高卻乘機串通丞相李斯,立胡亥為秦二世,并用陰謀手段將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害死。
趙高掌握了朝廷大權(quán)后,對胡亥說:“先帝在世時本打算立你為太子,蒙毅不贊成。于是立了扶蘇,我看定得除掉此人,否則會有后患。”胡亥聽了,就把蒙毅抓起來,逼蒙毅自殺。
蒙毅知道自己逃不過劫難,便大罵了趙高一通,說道:“從前秦穆公殺了三位良臣殉葬,秦昭襄王殺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這四個國君都因殺了良臣,他們的名聲在諸侯各國間非常壞。希望皇上要引以為戒,不要受奸臣的蒙蔽?!?/p>
出處 m.zgxlcd.com
歷史中的成語故事篇七
項羽和劉邦原先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之后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就應(yīng)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最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jīng)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十分吃驚地說:“劉邦已經(jīng)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十分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歷史中的成語故事篇八
元澹,字行沖,是唐朝的知名學(xué)者。他編撰的三十卷《魏典》,在唐朝時贏得了極高的聲望。
當(dāng)時,大臣魏光乘上書唐玄宗,請求將唐初名臣魏征??闭淼摹抖Y記》列入儒學(xué)經(jīng)典。唐玄宗就命元澹負責(zé)召集學(xué)者為該書加上注解,以便推廣應(yīng)用。
元澹便與國子博士范行恭、四門助教施敬本等人共同整理魏征的《禮記》遺稿,將其定為五十篇,并逐一添加注解,然后呈獻給皇帝。
時任右丞相的張說上奏說,西漢的戴圣編定的《禮記》已經(jīng)沿用了上千年,和經(jīng)書一樣被廣泛接受,現(xiàn)在忽然改用魏征修訂的版本,還使用新的注解,似乎太過草率。唐玄宗對這一觀點表示認同。
元澹知道后,便寫了一篇文章來反駁張說的觀點。在這篇《釋疑》中,元德用主客對話的形式委婉地說明了自己的論點。文中客人向主人發(fā)問:“《禮記》作為儒家經(jīng)典,先有漢代學(xué)者戴圣編定、鄭玄加注的'版本,后有魏征??毙抻嗊^的版本,兩者相較,哪個更優(yōu)秀?”
主人回答:“戴圣所編選的《禮記》在漢朝晚期才開始傳揚,后世有很多人為之作注作解,由于年代久遠,書中前后沖突存疑之處很多。魏征憂其繁冗駁雜,故重新??笨加啠ナ彺孑?。怎料那些泥古不化的保守派竟會反對此書?”
客人對主人說:“當(dāng)局稱迷,傍觀見審?!币馑际?,這種情況猶如對弈,下棋的人看不清形勢,看棋的人卻看得清清楚楚。這無疑是在肯定元澹的觀點。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學(xué)到一點:做事情時,一定不要固執(zhí)己見,要多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才不會“當(dāng)局者迷”。
歷史中的成語故事篇九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搓幒盍袀鳌?,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zhàn),不可敗。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guān)中,然后東渡黃河,打敗并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于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后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余不聽,仗著兵力優(yōu)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zhàn)。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后,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后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fā)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zhàn)。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jié)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于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讓他們拼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zhàn),多用于軍事行動,也可用于比哺有決戰(zhàn)性質(zhì)的行動。
歷史中的成語故事篇十
東漢時,樂羊子的妻子是一位賢德的女子。一次,樂羊子拾到了一塊金子,高興地拿回來交給妻子。妻子說:“有志氣的人會嚴(yán)格要求自己,把撿來的東西拿回家是敗壞自己的名聲。樂羊子深感慚愧,就把金子放回原處,然后說:“你很笨要笨鳥先飛,要出外求學(xué)去?!彼詷费蜃泳统鐾馇髮W(xué)去了。
但一年后,樂羊子因為思念妻子返回家中。妻子把他領(lǐng)到織機旁說:“這布是一寸寸、一尺尺織出來的,日積月累才能成丈、成匹。如果我把它剪斷,就前功盡棄了。求學(xué)也和織布一樣,不能在學(xué)到一半的時候放棄。”樂羊子深受感動,又回去求學(xué)了,七年沒有回家。
歷史中的成語故事篇十一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有一次曹操帶兵在外行軍,一時找不到取水的地方,士兵都渴極了,曹操就騙他們說:“前面有個大梅林,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笔勘犃?,一個個都流出了口水,暫時止住了口渴。
歷史中的成語故事篇十二
此成語和高平有關(guān),是因為高平是神農(nóng)炎帝的故里。高平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人文薈萃、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古城,是中國古代文明和華夏農(nóng)耕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
從羊頭山山麓發(fā)現(xiàn)的.李家莊舊石器晚期遺址考證,遠古時期高平就有人類定居。在這方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中華民族始祖神農(nóng)炎帝曾經(jīng)嘗百草、育五谷、教農(nóng)耕,實現(xiàn)了從游牧狩獵到農(nóng)耕文明的重大轉(zhuǎn)折。高平炎帝陵周邊的古地名口口相傳,沿襲至今,幾乎每一處地名都有一個典故,記載著一個個感人的歷史傳說。僅高平境內(nèi)就遺存祭祀炎帝的祠廟五十多處,羊頭山上有神農(nóng)城、神農(nóng)井、神農(nóng)泉、五谷畦等遺址,山下有炎帝中廟、炎帝行宮、炎帝陵等遺跡。這些遺跡表明,這里曾經(jīng)是炎帝嘗百草、種五谷,首開農(nóng)耕文明先河的圣土。
近年來,每逢農(nóng)歷四月初八,世界各地數(shù)以萬計的華人前來祭祀炎帝神農(nóng),緬懷華夏始祖。高平炎帝陵先后被國臺辦、中國僑聯(lián)和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授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和“神農(nóng)炎帝文化研究基地”,成為全球華人尋根問祖的圣地和炎黃子孫共有的精神家園。這里已經(jīng)成為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瞻仰朝拜和旅游觀光的圣地。
歷史中的成語故事篇十三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jīng)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shè)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dāng)上國君,該怎樣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dāng)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必須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p>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dāng)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zhàn)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立刻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
歷史中的成語故事篇十四
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莊子的學(xué)者。由于過分專注于著書立作,不太注重生產(chǎn),所以生活得很是窮困潦倒,經(jīng)常因為沒錢買糧食而饑腸轆轆。
這不,莊子家又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無奈之下,他只好硬著頭皮到監(jiān)理河道的監(jiān)河侯家去借點糧食。監(jiān)河侯本是一個很小氣的人,但看見這么清高的.莊子登門求助,便爽快地答應(yīng)借糧,同時說道:“借你糧食當(dāng)然可以,不過得等我收了老百姓的租稅之后才能借給你,你覺得如何呢?”
莊子見監(jiān)河侯不太樂意馬上借糧,非常生氣,只見他憤怒地對監(jiān)河侯說:“我昨天從家里走了很遠的路到你這里來,走在半路上,突然聽到喊救命的聲音。我當(dāng)即朝發(fā)出聲音的地方走去,一看,原來是躺在干枯的車溝里的一條小魚在呼救。”莊子嘆了口氣接著說:“它見到我,像遇見救星般向我求救。我當(dāng)時連忙上前去問道:‘小魚啊,你為什么來到這里?’小魚回答說:‘我原本住在東海,今天不幸落在這車溝里,快要死了。先生,請你給我一升半斗的水,救救我的小命吧!不然我就死定了!’”
監(jiān)河侯聽了莊子的話后,問他是否給了小魚水救助它。莊子冷冷地說道:“我當(dāng)時說:‘好吧,等我到了南方,去勸說吳、越兩國國王,把西江里的水引來救濟你,讓你隨江水愉快地游回東海去,你看如何呢?’”
聽到莊子的這番話,監(jiān)河侯傻了眼,對莊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便說:“那怎么行呢?”
“是啊,鯽魚聽了我的主意,當(dāng)場氣得睜大了眼,氣憤地說:‘我失去了依賴的水,沒法活下去。我現(xiàn)在只要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命了。如果等你引來西江水,我早就死在這里了。那時候,你只能到賣魚干的店鋪里去找我了?!?/p>
這段故事史書記載:“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聲。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后人據(jù)此,引申出成語“涸轍之鮒”。
歷史中的成語故事篇十五
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很偉大的學(xué)問家孟子。他小時候,他的媽媽為了讓他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現(xiàn)在我們就來說說孟子小時候的故事。
他三歲時父親就死了,孟子便與母親相依為命。孟母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為給孟子找一個好的學(xué)習(xí)環(huán)境,搬過三次家。
起初,孟母為給孟子的父親守墓,就居住在離墓地很近的`地方,后來,她發(fā)現(xiàn)孟子老玩一些喪葬、痛哭的游戲。孟母很是擔(dān)心,覺得這個地方不利于孩子的生長,就帶著孟子離開了,將家搬到一條街上住下??蛇^了段時間,孟母發(fā)現(xiàn)新搬的家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xué)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孟母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于是,又將家搬到學(xué)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孟母給孟子解釋了幾次搬家的原因后,孟子終于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從此,他走上了勤學(xué)苦讀的道路。盡管如此,他也跟別的小孩子一樣,有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學(xué)的孟子背著書包假裝從學(xué)堂回家。母親叫他過來,問:“娘織的布好不好?”“好啊?!泵献诱谄婀帜赣H為什么問這個,卻見母親一聲不吭地拿出一把鋒利的剪刀,將織成的一段布“咔嚓,咔嚓”剪成兩段。
孟子更是奇怪了,便問母親:“為什么要剪斷布匹?”孟母解釋說:“一個人的求學(xué)就如同織布,現(xiàn)在只學(xué)一半便停下來不學(xué),與在織布機上剪斷布匹是沒有什么差別的?!薄皵嗫椂綄W(xué)”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又懼的鮮明印象,從此他日夜勤學(xué)不息,再也不貪玩了。
孟子十五歲時,孔子的孫子孔極,在曲阜教書,孟母便鼓勵孟子到曲阜求學(xué)。從此,他開始正式接受到儒學(xué)的精髓,在孔極門下埋頭讀書。經(jīng)過不斷的努力,他成了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有《孟子》七篇流傳下來,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
歷史中的成語故事篇十六
李白是我國古代唐代的大詩人,但是,李白小的時候也是十分貪玩的。讀書不太用功,有一次上學(xué),見老師不在,就偷偷地溜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見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媽媽,手里拿著一根鐵杵,正在一塊大石頭上來回地磨。李白覺得很奇怪,連忙上前去問道:“老媽媽,您磨這個干什么?”老媽媽回答說:“我想要把它磨成針啊!”李白又問:“這樣一根鐵杵,得多少時間才能磨成針呢?”老媽媽說:“只要堅持不斷地磨,總會越來越細。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 ?/p>
李白聽了恍然大悟,覺得老媽媽的話很有道理。學(xué)習(xí)不也是這樣嗎?只要天天認真學(xué)習(xí),就會不斷進步。從那以后,他再也不曠課了。不論老師留下多少功課,他總是認真地按時完成它。
終于,李白成為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
歷史中的成語故事篇十七
唐朝武則天為女皇帝時,任用來俊臣等一批酷吏,專辦謀反案件。他們造了許多刑具,使被告忍受不住酷刑,只得招認。
有時來俊臣使用‘餓刑”,一連幾天不給犯人吃一點東西。犯人餓得發(fā)慌,把衣服、棉絮扯碎了咽下去,但到最后,還是不得不招供。
來俊臣還叫人做了十種重枷,名稱就十分嚇人,如‘’喘不得”、“失魂膽”等等;審訊時,將十種重枷擺在犯人面前,犯人見了魂飛魄散,往往還未動刑就屈招了。
來俊臣搞刑訊逼供得到武則天的重賞,有些官吏見了眼紅,也就競相效法,出現(xiàn)了一大批如神ji、周興這樣的酷吏和告密者,以致許多大臣上朝時都與家中人告說:”不知道此一去還能不能再見面?!?/p>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武則天發(fā)現(xiàn)丘神勛企圖謀反,下令將他處死。有人告密說周興和丘神勛通謀造反,武則天就叫來俊臣去審問周興。
來俊臣叫人請周興來吃酒,周興不知圈套,欣然赴席。酒吃到一半,來俊臣問周興:”我這里有些犯人,用盡了刑,還不招認,不知周兄有什么辦法?”
周興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很容易!只消取一只大甕,四面燒起炭火,叫犯人站立甕中,還有什么不招認的`?”
來俊臣聽了,便吩咐手下人抬來一只大甕,四面燒起了炭火。周興自己曾用這力、法多次逼供犯人,知道沒人熬得住炙熱的痛苦。周興酒興正濃,來俊臣卻站起來對他說:“皇上有令,叫我審訊周兄謀反的事,請兄入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