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fā)展歷程波瀾壯闊,從一窮二白到繁榮昌盛,輝煌成就令人矚目。高鐵縱橫,科技騰飛,百姓生活蒸蒸日上?;仡櫷?,我們豪情滿懷;展望未來,信心百倍。在新征程上,我們將繼續(xù)砥礪前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共創(chuàng)更加美好的明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guān)于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征文的內(nèi)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征文 篇一
夏夜清逸,群星璀璨。星光籠罩下的曠野一片寂靜。遠山與戈壁皆已沉沉入眠,唯有一道城墻,從夜的深邃之處緩緩浮現(xiàn),又悄然隱匿于夜的更深處,仿若從遙遠的歷史時空伸展而來的一段臂膀。干燥而涼爽的夜風吹拂而過,帶來戈壁獨有的曠古無垠、漫無邊際的氣息。
風穿過城門洞,吹向城外邊墻腳下的一塊空地??盏厣?,數(shù)十座傍晚方才搭建起的戶外帳篷內(nèi),透射出影影綽綽的微光,隱隱傳出陣陣歡聲笑語。一座高聳的古烽燧,恰似他們最為忠實的守護者。年輕人的活力著實旺盛,他們剛剛結(jié)束了白天二十多公里的徒步越野,此刻卻毫無睡意,興奮地交流著白天的見聞與感悟。
已記不清從何年起,每年夏天,總有幾支徒步隊伍來到滄桑古樸的硤口城外,在此安營扎寨,進行徒步研學。他們沿著蜿蜒起伏的漢明長城,一路穿越戈壁、跨越綠洲、穿過村鎮(zhèn),撿拾沿途垃圾,向游客和當?shù)卮迕裥v保護長城的知識。東西縱橫貫穿山丹全境的長城,為他們的徒步提供了絕佳的穿越場地。每一堵墻體、每一座烽燧、每一道壕塹,都吸引著他們駐足、感嘆,引發(fā)思古之幽情。在長城沿線,我還時常遇見一些孤獨的徒步者,有退休老人,有年輕學子,他們肩挎背包,手拄拐杖,表情堅毅,目光炯炯,沿著長城,邁向遠方。
這道古老的城墻被鄉(xiāng)親們稱作邊墻。20 世紀 80 年代中后期,文物部門在邊墻沿線豎起一塊塊保護標識碑;90 年代,山丹縣長城陳列館在新河驛建成,東來西往的游客紛紛駐足于此,了解漢明長城,感悟邊塞風情,山丹 “露天長城博物館” 的美譽不脛而走。同時,沿長城的各村鎮(zhèn),也都有了文物部門聘請的業(yè)余文管員。2009 年,《山丹縣長城保護管理辦法》頒布實施,這是全省首部由縣級政府出臺的長城保護管理辦法。
從那時起,徒步長城已然形成一股熱潮,常有風餐露宿的背包客,沿著長城踽踽獨行。
朋友老陳,因年輕時在新河長城邊的一段短暫經(jīng)歷,竟與山丹長城結(jié)下深厚緣分。二十余年前,他辭去工作來到長城邊,開啟了自發(fā)保護研究長城的生活。多年來,他踏遍了漢明長城沿線的山川溝壑,拍攝了大量美輪美奐的照片,并撰寫出版了數(shù)本關(guān)于山丹長城和西北地理風情的書籍,竭盡全力地宣傳介紹山丹長城。老陳的長城歲月,寂寞卻充實。在他的小院,我時常會與許多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長城愛好者不期而遇。
明長城山丹縣段于 2020 年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山丹漢明長城 “甘涼咽喉” 風景道示范段被納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甘肅段)建設保護規(guī)劃 “三園、三段” 之一?,F(xiàn)已完成的硤口至新河驛段建設,服務設施更加完備。巡查步道隨著長城在曠野中蜿蜒伸展,方便游客近距離觀賞長城;數(shù)字化智能導覽標識,為游客提供更為便捷時尚的體驗;而荒野中的幾座仿古驛站補給點,則為游客提供多樣化的服務。烈日之下,長空遼闊,茅店朔風,古韻悠然,胡馬陣陣嘶鳴,駱駝悠然踱步。歷經(jīng)戰(zhàn)火淬煉的古長城,迎來了好時代。
一年四季,常有來自鄰近市縣學校的學生,來到硤口城外,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開啟研學之旅,朋友老陳則為他們義務宣講。孩子們一路好奇地贊嘆著、討論著、吵鬧著,爭搶著撿拾長城兩邊的垃圾。待經(jīng)過數(shù)小時徒步,回到起點,一張張稚嫩朝氣的臉龐上,閃爍著疲憊而興奮的汗珠。
長城文化,在這里得到最為直觀的延續(xù)和傳承;長城故事,在這里得到更為生動的講述和宣揚。
夕陽之下,長城如巨龍般蜿蜒盤繞,攀爬上龍首山頂?shù)囊黄鹕脊庵?。又有幾頂帳篷,在硤口城外的露營地搭建起來。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征文 篇二
我的家鄉(xiāng)皋蘭縣的東山之上,有一條人工水渠,乃是西岔電力提灌工程的總干渠,其修建耗時整整十年。此渠并無充滿詩情畫意之名,皆被精準地稱作第幾總干渠或第幾支渠,恰似莊稼人的孩子被喚作老大老二般,質(zhì)樸而真摯。每逢灌溉時節(jié),滔滔黃河水經(jīng)由這條水渠,源源不斷地流過全縣境內(nèi)的水澆地,各類農(nóng)作物由此煥發(fā)蓬勃生機。
這條水渠從山頂蜿蜒而過,時而穿越涵洞,時而鑲嵌于山頭;露天之處還加設了水泥橫梁。它伏于山頂,仿若一條巨龍俯瞰著皋蘭。后來,在流經(jīng)縣城段的水渠旁又修筑了青色水泥路,順應山勢起起伏伏,恰似飄帶一般。水渠兩側(cè)漸漸栽上了樹,噴灌滴灌的銀色管道一直延伸至兩面山上,如網(wǎng)般罩住了山。一圈圈的槐樹、紅柳、野杏樹、榆樹、塔松、側(cè)柏、刺梅等便緩緩生長、日益高大。
有渠的這座山位于縣城東面,故而被稱作東山。也正因山頂?shù)倪@道渠,才有了東山公園。人們依山傍水,在平緩處修建了皋蘭書院,在山勢傾斜舒緩之處打造了書法長廊,黑色大理石上鐫刻著本地書法家的墨寶。
山頂?shù)倪@道渠,亦盤活了山下的河溝。低洼之處曲折相連,形成一汪清水的東湖,堤岸上還新建了幾座小拱橋。東湖面積較大,不規(guī)則的高地種滿了花樹,修筑了亭臺樓閣、木棧道、棋盤廣場以及彩色塑膠鋪就的健康步道。一路向南步行,直至石洞寺處折回,過橋后沿環(huán)城路返回,便形成一個圍繞東湖和堿水溝的不規(guī)則大橢圓。人們鐘情于那些曲曲折折,從不嫌遠。
東山倒映在水中,湖邊垂柳的倒影亦在水中搖曳。微風拂來,水面泛起漣漪,波光蕩漾。所有的影子被魚兒和鴨子這些靈動的小精靈擾動,水面如綢,破了又合。四處游走的人們倚著欄桿觀望,不一會兒,艷麗的魚兒和白鴨子消失不見,恰似時光悄然流逝。
有外地朋友來訪,夜晚帶其去轉(zhuǎn)轉(zhuǎn),一出門便直奔東湖。逛著逛著,朋友會問:“你們的東湖,水從何處而來?” 我們便會伸手一指:“那邊山頂有條渠,水是從渠里流過來的!” 于是領(lǐng)著朋友上山,去瞧瞧山頂?shù)哪菞l水渠。
還得帶朋友去看看那些為東山披上綠裝的樹木。講講春天,柳枝如何變色、彎曲,引得樹叢間繁花似錦,令人眼花繚亂;夏天,樹木枝葉繁茂,封山蔽日,帶來濃蔭送爽。那些不害羞的歌者躲在林間一遍又一遍地唱著情歌,吉他聲驚得麻雀飛起;秋天,各種樹葉深深淺淺,在風中搖曳,唯有松樹依舊穩(wěn)穩(wěn)地綠著;冬天雪后,一片寧靜,鳥兒的巢在樹杈上頂著一大團雪。此時,樹木之下的水渠常常是干涸的,安安靜靜。一旦開始澆灌冬水,清波碧浪便開始翻卷…… 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這道水渠多像一條扁擔啊,一頭挑著萬頃良田,一頭挑著雪山黃河,在此停歇片刻,便造就了湖光山色、綠樹成蔭、村落生輝的神奇景象。
還可以帶朋友下到山背后,若是夏天,那里有麥田,也有桃林,每片土地都被水渠環(huán)繞。田地里或許有偷懶之人暫時放任野草瘋長,但水渠總是清清爽爽。水渠兩邊的冰草是特意留存下來的,用以牢固渠壩。進水口用水泥預制板修筑得十分規(guī)整,如抽屜一般堵放自如。這時,你便能看到山頂那條渠的最終流向了:蔬菜水果糧食,形形色色,在一塊塊黃土地里茁壯成長。
“山是和尚頭,溝里無水流,十種九不收,滴水貴如油” 的民謠早已成為歷史。如今的皋蘭,被一條渠潤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