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是一個家庭里長期存在的習氣與風尚,它既是長輩們舉手投足間的真情流露,也是每一名家庭成員的重要精神印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心得體會3篇,希望大家閱讀之后有所收獲。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心得體會一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論述精神,集中體現(xiàn)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深邃思考,科學回答了新時代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我們做好新時代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提供了行動指南。
一、要深刻領會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意義
家風建設是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的家風,不僅關系自己的家庭,而且關系黨風政風”。群眾看領導干部,往往先看其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判斷是否廉潔奉公、作風優(yōu)良,進而評價黨風廉政建設的成效。從近年來查處的案件來看,家風敗壞往往是領導干部走向嚴重違紀違法的重要原因,可以說領導干部的作風和家風緊密相連、一體兩面。這要求我們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必須把家風建設作為重要抓手,引導領導干部培育好家風、涵養(yǎng)好作風。家風建設是家庭和美的重要基石,也是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教家風又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家教家風引領人向上向善,不良的家風卻會敗壞社會風氣。從近年來查處的案件看, 出問題的干部普遍家風不正、家教不嚴。這要求我們要帶頭重視家庭、家教、家風,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杜絕特權思想,抵制歪風邪氣,弘揚清風正氣, 以千萬家庭的好作風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
二、要深刻把握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實踐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位領導干部都要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時,嚴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F(xiàn)實中,一些領導干部往往受扭曲的“親情觀”“人情觀”所羈絆,最后墜入深淵。我理解,要做到“四個管好”,需解決“三個過不去”的問題。一是“面子過不去”的問題。領導干部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之中,對于親友的合理請求、正常交往,以誠相待、熱情幫助當然是可以的。如果礙于“面子”,有求必應, 什么忙都幫,什么招呼都打,甚至利用職權為他們謀取私利,做出有悖于黨紀國法的事來,遲早會出問題。二是“心意過不去”的問題。作為領導干部,在處理關系組織原則、廉潔從政等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必須“一心一意”,決不能“三心二意”,搞“優(yōu)親厚友”“假公濟私”。有的領導干部對配偶、子女、兄弟姐妹存在虧欠思想,開始以補償心態(tài)為其站臺打招呼,逐步喪失原則底線, 最終全家在監(jiān)獄里“大團聚”。三是“親情過不去”的問題。舐犢之情,人皆有之。從近年查處的案件來看,一些領導干部搞“封妻蔭子”“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夫妻檔”“父子兵”“兄弟連”齊上陣,違法亂紀、貪污腐敗, 從“全家福”“全家腐”走向“全家覆”。我們要學習毛主席對待親情的三條原則:戀親,但不為親徇私;念舊,但不為舊謀利;濟親,但不為親撐腰。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則辦,千萬不能礙了面子、丟了底子。
三、要深化整治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突出問題
一是緊盯問題專項整治。持續(xù)深入推進領導干部利用職權或影響力為親友牟利專項整治,將領導干部子女相互請托辦事問題納入專項整治重點內(nèi)容,針對相互幫助承攬項目和業(yè)務、干預案件“撈人”、幫忙提拔干部、金融機構聘請領導干部子女作為“資源性人才”等突出問題,全面組織開展自查自糾,督促加快重點問題線索處置,嚴查“衙內(nèi)腐敗”。二是做實做細日常監(jiān)督。督促嚴格落實領導干部親屬經(jīng)商辦企業(yè)有關規(guī)定,將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從業(yè)情況作為民主生活會必報告內(nèi)容,記入廉政檔案,持續(xù)跟蹤了解。對新任領導干部開展“家庭式”廉政談話,邀請家屬一起參加,觀看警示教育片,發(fā)揮“廉內(nèi)助”監(jiān)督作用,教育引導領導干部親屬共同守好廉潔防線。三是推動形成文明風尚。深化“兩帶頭五整治”糾風防腐專項行動,從嚴查處違規(guī)接受吃請、違規(guī)收受紅包禮金等突出問題,推動領導干部少出去應酬,多回家吃飯,多陪伴家人,多讀書思考,培養(yǎng)健康向上生活方式。組織開展傳承清廉家風、共建美好家庭活動,結合清廉湖南建設,挖掘湖湘文化中清廉元素以及湖南革命先輩的典型事跡,培樹一批“廉潔最美家庭”,引導領導干部崇德治家、廉潔齊家。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心得體會二
《求是》雜志第3期發(fā)表的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文章,標志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高度重視家庭文明建設,為我們推進新時代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為新時代家庭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我學習后深受啟發(fā),對家庭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也更加明確了家長在家庭文明建設中的責任與使命。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細胞。家庭的和睦與幸福是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的基礎。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家庭,能夠給予成員強大的精神支持和心理慰藉。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理解、尊重與包容,能夠營造出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使家庭成為培養(yǎng)健康人格和良好品德的搖籃。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和挑戰(zhàn),家庭的穩(wěn)定與和諧尤為重要。我們要珍惜家庭關系,用心經(jīng)營家庭,讓家庭成為每個人心靈的歸宿和力量的源泉。
家教是人生的第一課,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的言行舉止會對孩子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孩子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因此,家長要以身作則,注重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和言行規(guī)范,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同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p>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nèi)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良好的家風能夠傳承家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凝聚家庭成員的力量,激勵后人不斷奮進。家風不僅僅是個人家庭的事,更是關乎社會風氣和國家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我們要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尊老愛幼、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傳統(tǒng)家庭美德,讓其在家庭中生根發(fā)芽,在社會中開花結果。
我們要將注重家庭、家教、家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緊密結合,讓家庭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通過家庭的言傳身教,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價值觀念融入到家庭生活的點點滴滴中,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中落地生根。
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一個家庭都能做到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千千萬萬個家庭就會成為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xiàn)。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心得體會三
“家和萬事興,只有家里和和氣氣的,我們的大家,我們的國家才會越來越昌盛。”3月22日,呼家樓街道聯(lián)合金色朝陽培訓學校開展了一場主題為“家風抵萬金”的講座,轄區(qū)百余居民參加了此次活動。
此次活動旨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傳承好家風好家訓,傳遞向上向善正能量,促使大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社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美好。
什么是家風?家族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好的品德,能夠一直延續(xù)下去就成為了我們家族的風氣。家風好,這個地區(qū)的民風就好,國家就好。就像詩經(jīng)中的《國風》和《雅頌》在唱歌的過程中就把這個地區(qū)的純樸善良的民風表現(xiàn)出來了。講座中,金色朝陽培訓學校的王虹老師首先為大家講解了家風的含義。
隨后,她講道:家風家訓融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中,是每個家庭教育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yè)的重要教誨。家庭成就孩子的教養(yǎng),品格來自家庭的傳承。“傳統(tǒng)文化是寶,我們要一起學習。”
“我大家講一個真實的例子。我一次我去王府井,看見一個父親領著10歲的左右的孩子玩。正巧,這個父親接了個電話,他馬上說,這事我?guī)筒涣四悖椰F(xiàn)在不在北京,在新疆呢。”聽了王虹老師的分享,大家哈哈大笑。王虹老師總結說:“教育孩子從小就要讓他學會誠實,家長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
王虹老師結合自己成長的經(jīng)歷和對家風、家訓的感悟,運用生活中鮮活的事例,為大家講解了《庭訓格言》部分內(nèi)容,列舉了誠以及美國第一任華裔內(nèi)閣趙小蘭的.家教,通俗易懂地教居民們?nèi)绾闻囵B(yǎng)子女、孫子、孫女,以及如何營造良好的家風、家訓。有的居民拿出筆記本做著記錄,有的居民用手機記錄下講課場景,現(xiàn)場熱情火爆,響起陣陣掌聲。
講座結束后,居民李華感慨頗深,分享了聽課后的感受,她說,家風是一個家庭的傳統(tǒng)風尚,或作風,一個詞,一句話,一個家里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記憶,都是家風的載體。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家風不僅是民風、社風的組成要素,也是中華民族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家訓、家規(guī)、家教、家風,成為社會風氣、公民道德的源頭。家風是一種潛在的、無形的力量,是一種無聲的動力、無言的激勵,它的影響是深刻的,全面的。“街道開展‘好家風好家訓’教育活動,我們非常喜歡,提醒我們這些老人不要溺愛孩子,引導我們從自身做起、從家庭做起,樹立家風家規(guī)的意識、進一步加強社會和諧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