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沉默與發(fā)聲高三作文800字篇一
正如美國詩人雪萊所說,“淺水是喧嘩的,深水是沉默的”。
何為淺水?尼采說過一句話,在大街上走來走去的,只有兩人,一個叫名,一個叫利。我認為以名利為友,追名逐利的人就好像身處淺水之中。他們風風火火的斗爭在各種應酬中,奉承上司,討好同事,久而久之,難免疲倦。于是開始抱怨世道不平,猶如淺水的紛擾喧嘩,因為他們以名與利的目標,因為他們忙于物質而缺少精神的熏陶,他們不會明白——如果你自己隨波逐流,就不應怨怪這是個沒有信仰的時代;如果你自己見利忘義,就不應怨怪這是個道德淪喪的時代;如果你志大才疏,就不應怨怪這是個精神平庸的時代。但在淺水的一片喧鬧之中,除了此起彼伏的埋怨與日趨嚴重的追名逐利之風,他們什么也聽不見,什么也看不到。因此,莎士比亞對這些生命無情地嘲諷道:“充滿了聲音和狂熱,里面空無一物?!?/p>
于是,周國平說:“對于沉溺于眼前鎖屑享受的人,不足與言真正的歡樂。對于沉溺于眼前瑣屑煩惱的人,不足與言真正的痛苦?!庇纱?,前者是生活在淺水喧嘩之中的庸人,無可與之言。那么,什么樣的人是與之言真正的歡樂與痛苦呢?我認為,即是沉默如深水般的人。
病痛中的史鐵生接受著隔三差五的腎透析治療,這無疑是對本身就殘缺的軀體又一次沉重的打擊。比起透析前后的痛苦與煎熬,中間這幾天是何其寶貴,而史鐵生省下了呻 吟哀嚎的時間,還生命一絲短暫的寧靜。利用間隙的時光與靈魂對話,思考人生哲理。而《病隙碎筆》就是這份深遂與沉著的詮釋。試想,他若單單沉溺于眼前的痛楚,顧影自憐,難免有抱怨,有憤懣。于是,就會產生許多無用的噪音。而此時生命一旦喧囂鬧騰起來,亦就無法感悟生死的意義,體悟人生的真諦,也就無法從容而平靜的面對生死,便進入了下一段喧嘩的循環(huán)。如此,只會讓身體更加疲倦,心靈更為彷徨。
聯(lián)想到苦行中的佛陀是隱忍,是包容,是智慧,仿佛一團幽邃而祥和的深水,平靜無聲;想到用一點小利或小義議論不休的小市民們,是喧鬧,是紛爭,是庸俗,好似一攤露出水底亂石的淺水,喧嘩紛擾。
由此可見,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比寬容,如深水般沉默;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計較,如淺水般喧嘩。
沉默與發(fā)聲高三作文800字篇二
“千夫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時代的進步需要輿論的推動,需要各種聲音的檢驗;然而沉默亦有其價值所在,恰如尼采所言“誰將聲震云間,必自長久緘默”。我想,遵從自己的內心,堅定自己的態(tài)度,在沉默中深邃的思考,在發(fā)聲中響亮的表達,便是我們今日應有的求索。
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敢于發(fā)聲的人。任何一個時代都不缺榮光后的陰暗,不缺腐朽的思想和守舊的人們,而恰恰是這些敢于發(fā)聲的人揭開了黑暗的遮羞布,喚醒了一個個沉睡的人們。自孔尼厄而作春秋到但丁以神曲揭開了文藝復興的序幕,到近代以來,魯迅等志士仁人以筆為武器,批判吃人的制度。正是這些敢為天地立言的吹哨人不斷推動著歷史的變革。
然而并不是每一種聲音都值得被肯定,也并不是每一種沉默都意味著沉寂。隨著大眾傳媒的日益發(fā)展,個人發(fā)聲的渠道不斷被拓展,我們驚訝的發(fā)現(xiàn),謠言愈演愈烈,非法言論甚囂塵上。我不禁想起張世英在《審美的價值》曾判斷說,中華民族有獨立個體泯滅于群體之中的特點,因此啟蒙維艱。許多人缺乏理性思考,盲目跟風,他們的聲音反而成為了社會治理的障礙。
由此看來尼采之言顯得更加有意義了,沉默應該是這個人言紛雜的社會的變奏曲。
沉默為發(fā)聲。沉默讓發(fā)聲更有深度與力度。凡是有深度的聲音必然是經過深邃的思考和洞察而成就的。司馬遷用半輩子的忍辱負重寫就史記,曹雪芹用辛苦不尋常的十年寫就了字字看來皆是血的巨著?!安圾Q則已,一鳴驚人”,這恰恰是中國文人的傳統(tǒng)品格。大音希聲,真正的歌者所發(fā)之聲,必然不是隨意的、泛濫的,而是經過長久的醞釀和積淀,必然是莊重的、有內涵的。在沉默中追求思考、洞察世事又不忘發(fā)聲的使命,所發(fā)之聲必能聲震寰宇。
沉默亦發(fā)聲。沉默也可以是另一種傳遞態(tài)度的方式。沈從文先生的后半生便是用沉默書寫了一個作家的良知與情懷。在其他作家試圖扭曲自己寫出違心文字之時,他以一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向世人展示了這位“愛了世界,愛了人類”的歌者用不同的音調變奏出的生命華章。沉默之時不忘自己的初心與向往,堅守自己內心的巴別塔,那沉默依舊值得尊敬。
由是觀之,沉默與發(fā)聲,并不能完全作為評價一個人價值的標準。一個人的價值與意義并不僅僅在于說了多少話,寫了多少文,而在于是否有一顆不茍且的心,有一具愿意吶喊的靈魂——存自由之人格、獨立之思想,在時代呼喚之時敢于針砭時弊,在世事浮沉之中敢于堅守內心;在沉默時不沉寂,在發(fā)聲時懷謹慎。
寧靜致遠、水深負舟、歌者默然。真正的付出與作為并不是鋪天蓋地的喧囂,更多的是含蓄與寧靜。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有靈魂、有思想的歌者,用自己的腳步踏出那一條光榮的荊棘路。
沉默與發(fā)聲高三作文800字篇三
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適時的沉默,體現(xiàn)的是以無聲辯有聲、以無言辯有言的智慧??墒?,集體的沉默,尤其是好人的沉默,就會讓壞人可憎的言行帶來毀滅性的影響。因此,我們要學會在熙熙攘攘時適時沉默,在大眾緘默時無畏發(fā)聲。
適時沉默,是韜光養(yǎng)晦的修養(yǎng)哲學,是厚積薄發(fā)的無聲反擊。
古語云:“潛龍在淵,靜默無聲,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動則已,一沖飛天。”沉默,并不是示弱,也不是妥協(xié),而是一種堅韌、一種內斂、一種沉淀。楚莊王三年無發(fā)令、無政為的沉默,并不是懦弱退讓,而是為楚國霸業(yè)蓄勢;倡導用白話文寫作的胡適,在遭到譏諷甚至排斥時,也沒有選擇以聲辯聲、以言辯言為自己辯護,而是選擇了用沉默來面對謾罵。誠然,沉默不是漠不關心。適時的沉默,守住的,是淡泊中珍貴的堅守。尼采說:“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云漂泊。”沉默的力量如此巨大,我們需在沉默中埋頭,用無聲勝有聲的力量,向世界證明,適時的沉默,也有千軍萬馬的力量。
但,我們不能一味沉默,在真相和正義面前,我們還須不畏發(fā)聲。
都說“邪 惡獲得勝利的條件,就是善良的人們保持沉默”。你看,趙高指鹿為馬,多么荒唐!然而一眾大臣卻以明哲保身的沉默,葬送了秦王朝。壞人可憎的言行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好人的沉默。羅一笑之類的鬧劇往往根源于好人的沉默。不合時宜的沉默,絕對是滋生禍難的溫床。因好人可怕的沉默,悲劇才以不同的劇幕上演。你還記得重慶公交墜江的悲劇嗎?因為乘客“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沉默,枉送了多少無辜的性命啊!
面對壞人可憎的言行,如果選擇沉默,那我們這一代人,終將因為可怕的沉默而感到悔恨。
魯迅先生正是敏銳地察覺到這點,才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吶喊:“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痹谛? 惡面前的麻木冷漠,付出的多是血泊的代價。回想“南海仲裁案”“薩德反導彈系統(tǒng)”的挑釁,如果我們選擇沉默隱忍,恐怕只會讓陰謀家更加變本加厲。所以,我們不能做無動于衷的看客,因為“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為了避免雪崩慘劇,我們身為社會的一片雪花,要敢于撕開皇帝的新裝,為正義發(fā)出千鈞之聲。
當然,我們也要謹防非理性的發(fā)聲,努力做到適時沉默,合時發(fā)聲。
要知道,“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唯有理性的發(fā)聲,才是對自己、對社會的一種負責。我們既要避免被陰謀營銷,錯付一腔熱血,也要在正義面前,大膽發(fā)聲,捍衛(wèi)公平。
當你感到語言蒼白無力時,不妨安靜下來,用沉默替你發(fā)聲,保持不隨大流、不盲目跟風的理智,才能避免被輿論內卷。而當社會需要正義和真相之時,我們亦不畏發(fā)聲,要敢于為正義代言!
沉默與發(fā)聲高三作文800字篇四
“沉默呵,沉默呵,不再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
——魯迅
“沉默是金”,但沉默過多只會成為一堆廢鐵。古老謙遜的中華血脈滋養(yǎng)著一代一代的中國人,“溫和、敦厚、內斂”是千年文化為我們打上的深入骨血的烙印,但這怎能成為我們逃避問題,甘當懦夫的擋箭牌?我們這一代人終將感到悔恨,不僅因為壞人可憎的言行,更因為好人可怕的沉默。中國人,需要發(fā)聲,中國,需要發(fā)聲!
卓文君敢于發(fā)聲,贏得圓滿愛情?!霸傅靡蝗诵?,白首不相離”,面對丈夫喜新厭舊,輕信輕義的行為,卓文君沒有像其他女子一樣在沉默中看著丈夫再娶他人,而是擲地有聲地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最終令司馬相如回心轉意,共譜千古愛情佳話。
韓愈敢于發(fā)聲,推動儒學重現(xiàn)輝煌。當文武百官都在迎合統(tǒng)治者喜好,大肆興佛重道時,當統(tǒng)治者沉迷于華而不實,辭藻華麗的駢體文帶來的阿諛奉承時,韓愈敢于發(fā)聲,道出了復興儒學的重要性,并指出統(tǒng)治者不該被虛榮蒙蔽頭腦。最終為宋明理學興起奠定基礎,同時開社會文學樸實之風。
傅斯年敢于發(fā)聲,推動中國近代化發(fā)展。面對官僚勢力的統(tǒng)治膨脹,國民政府消極對外,腐 敗成風的現(xiàn)狀,傅斯年沒有像同僚一樣明哲保身,選擇沉默,而是敢于發(fā)聲,痛陳孔祥熙的惡劣事跡,即使蔣介石多次暗示明示,他仍未閉口,為當時政治送去清風。
中國敢于發(fā)聲,推動世界和平發(fā)展。逐步崛起的新中國在世界舞臺發(fā)出聲音,不懼強國霸權,勇于擔當,提出“一帶一路”建設,倡導扶助不發(fā)達落后國家與地區(qū)……在主權問題上,中國更是堅定立場:“南海仲裁案”“飯薩德反導彈系統(tǒng)”……這些中國聲音為中國贏得了世界人民的贊譽,也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國際影響力,促進了世界和平與發(fā)展。
縱觀古今,無論為個人,為社會還是為民族大義為了全人類,我們唯有敢于發(fā)聲,才能有所作為,才不致讓自己處于被動地位。但當今中國仍有許多人不敢發(fā)聲,這就需要我國建立完善體制機制,加強文化宣傳教育,讓更多的中國人敢于發(fā)聲,能夠正確發(fā)聲。
“沉默呵,沉默呵,不再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中華復興離不開中國聲音,世界發(fā)展離不開中國聲音,中國人,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莫做沉默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