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云南麗江古城景區(qū)導游詞篇一
麗江古城坐落在玉龍雪山下麗江壩子的中部,全城面積達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3萬人,其中納西族超過16900人。因為周圍青山環(huán)繞,城中碧水瀅瀅,宛如一方碧玉大硯而取名為“大研鎮(zhèn)”。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墻的古城,以四周個的高山為天然屏障。據(jù)說這是因為麗江世襲統(tǒng)治者姓木,筑城墻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木氏土司因忌諱而不設城墻。古城是一座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和文化燦爛的名城,也是中國罕見的保存最為完整、最具納西族風格的古代城鎮(zhèn)。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依西芝”,意思為金沙江江灣中的集鎮(zhèn),又叫“鞏本芝”,意思為倉庫集鎮(zhèn),由此可以知道它是以從事經(jīng)濟貿(mào)易發(fā)展起來的。導游帶團軟件
古城始建于南宋后期,距今約有820xx年的歷史了。歷代均為滇西北的政治、軍事重鎮(zhèn)和納西、漢、藏等各民族經(jīng)濟文化交往的樞紐。元初,忽必烈南征大理,革囊渡江進入麗江,曾在古城一帶駐軍整訓,至今仍留下許多相關的納西語地名。明初,古城街道建設和集市貿(mào)易已初具規(guī)模,明末時已呈現(xiàn)出繁榮景象。中國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麗江游記中寫道“宮室之麗,擬于王者”,“民居群落,瓦屋櫛(zhi)比”,這是對當年麗江古城之繁盛景觀的真實寫照。由于古城處于滇川藏交通要沖,是歷史茶馬古道的重鎮(zhèn)。自清代以來,商旅云集,各路馬幫往來不斷,成為重要的貿(mào)易中轉站。麗江古城,因為集中了納西文化的精華,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來形成的歷史風貌,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說到這里,各位也許會問,游覽麗江古城主要觀賞些什么呢?我們可以登高覽勝、臨河就水,可以走街入院、還可以入市過橋,一覽古城布局。
各位朋友,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來到了古城的入口處。古城的布局可以說是以水為脈,隨勢自然。玉河水在這里分為西河、中河、東河,在古城里再分成更多的支流走街過巷,穿墻進屋。如果哪位朋友仔古城中迷失了方向,請記?。喉標?,逆水而出。
下面就請各位跟我沿西河畔的新華街進入古城吧!
古城布局中的三山為屏、一川相連,水系利用中的三河穿城、家家流水、街道布局中“經(jīng)絡”設置和“曲、幽、窄、達”的風格,建筑物的依山就水、錯落有致的設計藝術在中國現(xiàn)存古城中是極為罕見的,是納西族先民根據(jù)民族傳統(tǒng)和環(huán)境再創(chuàng)造的結果。
各位朋友,四方街到了。
四方街的位置在古城的中心,是由整齊繁華的鋪面圍成的一塊大約400平方米的露天梯形集市小廣場。據(jù)說是木氏土司讓人仿照他的印章,用五花石鋪就的,取“權鎮(zhèn)四方”之意當年在廣場周圍,聚集了數(shù)十家商號和店鋪。形形色色的貨物通過茶馬古道從四面八方匯集到這里,又從這里流到四面八方。是茶馬古道造就了四方街的輝煌,使麗江古城成為滇西北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集鎮(zhèn)。
古城的大街小巷,全是用紅色角礫石塊鋪成,晴不揚塵,雨不積水。經(jīng)歷無數(shù)人年年月月的步履磨蝕,光滑潔凈,大雨過后,呈現(xiàn)出五彩斑紋,當?shù)厝藗兎Q之為“五花石”。
四方街上,仍保留著古代利用河水清洗街道的裝置,可以定期清洗街道,保持古城潔凈,十分省力。在四方街西側的西河上設有活動閘門,利用西河與東河的高差放水沖洗集市和街面,居民也喜歡用水桶汲水沖洗門前的五花石街道。導游帶團軟件
四方街西側的制高點是科貢坊,是風格獨特的三層門樓,原來是為這個小巷里楊家“一門三舉”而建的。從清朝的雍正元年實行“改土歸流”到清末廢除科舉的180年的歷史里,麗江先后出了六十幾位舉人和7位進士?!耙婚T三舉”在文化發(fā)達的中原地區(qū)不足為奇,可在麗江這樣一個長期由土司統(tǒng)治的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卻是一樁具有轟動效應的大喜事,于是官府和民眾捐資在這里建了這個科貢坊。
麗江古城建筑最奇的是城市建設個規(guī)劃師們巧妙的調(diào)用了清澈的玉泉水。當汩汩的泉水流至城頭的雙石橋下時。人們將泉水分作三叉,分別穿街過巷,就像人體的經(jīng)脈一樣。泉水流遍全城千家萬戶,造就了“家家門前流泉水,戶戶垂柳拂屋檐”的特有風采。水,不僅使大研古鎮(zhèn)不斷注入新生的朝氣,也成為了大研古鎮(zhèn)的佳妙美景。
城中有水必有橋。一石跨渠,即成一家,水繞民家,自然處處橋通道路。麗江古城既是一座古城,又是一座橋城。麗江古城有石拱橋、石板橋等各類橋梁三百多座。古道,小橋,流水,人家構成了麗江古城恬靜的居住環(huán)境。這些都為“中國的威尼斯”增添了一份古樸的壯麗。
各位朋友,我們下面要去游覽的地方是木府,木府是麗江古城文化的“大觀園”。
納西族木氏土司歷經(jīng)元明清3代22世470年,歷史上稱其為“知詩書,好禮守儀”。木府原系麗江世襲土司木氏衙署,徐霞客曾嘆木府“宮室之麗,擬于王者?!蹦靖畾v經(jīng)戰(zhàn)亂動蕩的損毀,于1998年春重建,并在府內(nèi)設立了古城博物院。
修復重建的木府占地46畝,坐西向東,沿中軸線依地勢建有“天雨流芳”木牌坊,忠義坊、儀門、前議事廳、萬卷樓、護法殿、光碧樓、玉音樓、三清殿等15幢,大大小小共計162間,衙內(nèi)掛有幾代皇帝欽賜的十一塊匾額,上書“忠義”、“誠心報國”等。木府分前后兩院,從儀門進去有議事廳、萬卷樓、護法殿。這里是前院,也就是正院;而玉花園及碧光樓、語音樓、三清殿等則是后院。
木牌坊上大書的“天雨流芳”四字,是納西語“讀書去”的諧音,體現(xiàn)了納西民族推崇知識的熱情。
忠義牌坊又叫石牌坊,這座雕刻精湛的石雕建筑遠近聞名,民間有“大理三塔寺,麗江石牌坊”的說法。
議事廳端莊宏偉,是土司議政的地方。
光碧樓是后花園門樓,歷史上稱它為“稱甲滇西”
玉音樓是土司們接圣旨和歌舞宴會的地方。
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的產(chǎn)物。
木府是一座輝煌的建筑藝術園林,它充分反映了明代中原建筑的風采,同時保留了唐宋中原建筑中的古樸粗獷。
游覽麗江古城,不應錯過的是取聆聽下納西古樂。納西古樂這一被國外稱為“在中國各地已經(jīng)失傳的音樂”,它由《白沙細樂》和《麗江洞經(jīng)音樂》兩部分組成,它的珍貴之處在于它奇跡般的保留了一些早已失傳的唐宋以來詞曲音樂。納西古樂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變化,形成了漢族和納西族音樂相融合的獨特風格,具有濃厚的民族民間色彩。住在麗江古城,夜晚最美好的安排莫過于去聆聽下納西古樂。
游到這里,各位對古城可算是一飽眼福了,剩下的時間就留給各位自由活動。希望大家能夠玩的開心,吃的舒心,睡得安心。
云南麗江古城景區(qū)導游詞篇二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大家好,很高興與大家相聚在美麗的麗江古城。我代表我們“神游”旅行社誠摯地歡迎你們家到來。我是今天的導游員,在今天的行程中如果有什么需要幫忙的盡管對我講,小徐時刻待命為大家服務。大家是不是第一次到麗江來啊?(是!)好,我們現(xiàn)在就去揭開麗江神秘的面紗。
麗江縣位于玉龍雪山之麓,滔滔金沙江畔,古時稱金沙江為“麗水”,所以它是因水得名麗江。我們眼前的這塊神奇美麗而寧靜的土地,位于滇西北高原,在古代南方陸上絲綢之路與滇藏茶馬古道交匯處。俄國人顧彼德筆下“被遺忘的王國”如今作為中國第一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古城,引來世人驚喜的目光,猶如在地下埋藏多年的璞玉出土,剎那間放出奪目的光彩。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zhèn),坐落于玉龍雪山下麗江壩子中部,面積約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3萬,其中納西族超過16900人,海拔2416米。因四周青山環(huán)繞,城中碧水瀅瀅,宛如一方碧玉大研而兒起名為大研鎮(zhèn)。它與眾不同的是,既為城卻一無城門,而無城墻,這是與任何古城都不同的。據(jù)說,這是因為明代土司姓木,木加框被位則是“困”,故而避之不筑城墻,然而這只是一個傳說。其實際原因有四:一是古城位置本來就有山川、險關環(huán)繞,形成天然屏障;二是土司背靠朝廷,可以安心稱雄一方;三是與鄰近的吐蕃、南詔、大理國等地方政權能夠和睦相處,沒有近鄰之憂;四是與納西人的開放傳統(tǒng)有關,在納西民眾的觀念中,麗江古城猶如一個開放的村莊集鎮(zhèn),與四周的村寨和自然環(huán)境血肉相連、不可分割,因此沒有壘筑城墻。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大研古城近千年以來一直都是滇西北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重鎮(zhèn)。納西語稱“鞏本芝”,意為倉庫集鎮(zhèn),由此可知麗江古城是以經(jīng)濟交往為主發(fā)展起來的。
各位朋友,談話間我們已經(jīng)來到了古城的入口。這座古城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一股股穿街過巷的潺潺流水。我們前面的水車,又玉龍雪山的冰雪融水,推動其日夜轉動,有人說它是子目水車,也有人說它是情侶水車,象征納西人對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熱愛,今天在一些偏遠之地也還在使用。古城的布局以水為脈,順勢自然。玉河水在這里分為西河、中河、東河,在古城里在分成更多的支流走街過巷,穿墻進屋。在古城中有一條慣例,不管你在哪里,逆著流水的方向而上,最終你會回到四方街。這里刻有題詞“世界文化遺產(chǎn)麗江古城”的照壁,端莊秀美。往右是水龍柱。立水龍柱反映了當時古城土木結構建筑對防火的重視,表達了“龍管水,水克火”的信念和免除火災的愿望。
各位朋友,當你正沉浸于這幽靜的深巷里時,我們已來到了四方街。大研鎮(zhèn)是麗江的心臟,四方街是大研鎮(zhèn)的心臟。有了四方街,古城就有了透氣的地方。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廣場,是由整齊繁華的鋪面圍城的一塊大約400平方米的露天梯形集市小廣場。廣場的形狀很像方形的知府大印,由土司取名四方街,取“權鎮(zhèn)四方”之意。也有人說是因為這里的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是四面八方的人流、物流集散地,所以叫四方街。據(jù)說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璽形狀而建。這里是茶馬古道上最重要的樞紐站。明清以來各方商賈云集,各民族文化在這里交匯生息,是麗江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中心。 站在四方街,我們將會發(fā)現(xiàn)有四條街成幅射狀由此向四面延伸,而每條主街又有數(shù)條支巷出呈放射狀再向四周輻射,由此形成以四方街為中心,四周店鋪客棧環(huán)繞,沿街逐層外延的縝密而又開放的格局。四方街幽深的街巷,人們可以從四面八方通過街道、小路、巷子、田野甚至山上的羊腸小道進入這個城市。 四方街是一個梯形的小廣場,建造時被設計得中間稍微凸起,兩邊凹下,猶如一片巨瓦。一條河道位于廣場的西面;河上設有一個水閘,每到傍晚收市,居民們就關上水閘,河的水位立即上升,順著瓦形的坡度漫過整個廣場,流到它四周的排污水的暗溝里。廣場的四面都有一條寬30公分、深約45公分的排污水暗溝,每一條暗溝又與廣場四周鋪面后院的下水道連接。這樣,從地面到地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排污系統(tǒng),把四方街沖洗得干干凈凈。
大家還記得在古城入口處的玉龍橋吧,它下面淌著一條從玉泉而來的玉泉河,過了橋便一分而三,形成東河、西河、中河三條支流。最初只有中河一條自然河,明代土司開挖西河,利用西高于東的地勢,人工控制活動石板,定時引西河水入中河,到了清代,當政者又開挖東河,把中河水東引入城。這樣三水入城,穿街過巷,又分為無數(shù)小渠,與潭泉相連,形成密如蛛網(wǎng)的水系,布滿全城。于是我們看到了“家家門前流活水,戶戶垂柳拂屋檐”的“東方威尼斯”景觀。城中還有從不干涸的白馬龍?zhí)逗驮S多水井,居民巧用潭水和井水,創(chuàng)造出“一潭二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泉水噴涌的第一眼井供飲用,下流第二眼井為洗菜,再下流第三眼井方可洗衣服,每天早上十點以前,不會有人在這里清洗臟物,多年以來,人們共同遵守著這一約定。
朋友們,我們下面要去游覽的是一座仿紫禁城的納西宮廷式建筑——木府。 木府是麗江古城之“大觀園”?!氨庇泄蕦m,南有木府”??邕^清泉汩汩的流水小橋,突見一座木牌坊赫然立于土木瓦頂居民之間??邕M朱紅色的木府大門,眼前豁然開朗,一片開闊的地面上巍然聳立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漢白玉基座雕刻精美,那恢宏的氣勢,使人恍若置身于皇宮之內(nèi)。如果說在麗江古城我們看到的是麗江世俗生活的一面的話,那么在木府,我們將翻閱到一個在西南地區(qū)曾經(jīng)輝煌一時的大土司家族的興衰史。 木府位于古城西南隅,明代其建筑氣象萬千,徐霞客曾嘆木府曰:“宮室之麗,擬于王者”??上Т蟛糠纸ㄖв谇迥┍?,幸存的石牌坊也毀于“文革”。1996年大地震后,世界銀行慧眼識寶,貸巨款相助重建木府,麗江俊杰精心設
計施工,經(jīng)三年艱辛備至的努力,使木府如“鳳凰涅磐”般再現(xiàn)于世。 木府占地46畝,中軸線長369米,整個建筑群體座西朝東,“迎旭日而得木氣”。木牌坊上大書“天雨流芳”四字,乃納西語“讀書去”的諧音,體現(xiàn)了納西人推崇知識的靈心惠性;古牌坊通體皆石,結構三層,是國內(nèi)石建筑的精品;議事廳端莊寬敞,氣勢恢宏,是土司議政之殿;萬卷樓集兩千年文化遺產(chǎn)之精萃,千卷東巴經(jīng),百卷在藏經(jīng),六公土司詩集、眾多名士書畫,皆是翰林珍奇,學苑瑰寶;護法殿又稱后議事廳,是土司議家事之殿;光碧樓乃后花園門樓,史稱其建筑“稱甲滇西”;玉音樓是接圣旨之所在歌舞宴樂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產(chǎn)物,而獅山古柏深處,還有木氏土司祭天、祭祖、祭大自然神“署”的本 土宗教活動場所。木府充分體現(xiàn)了納西人廣采博納多元文化的開放精神。
好了游客朋友們,現(xiàn)在是9:30 分,我們在此休息30 分鐘,大家可以自行游覽,之后我們將進入下一站。
云南麗江古城景區(qū)導游詞篇三
麗江古城位于中國西南部云南省的麗江市,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zhèn),坐落在麗江壩中部,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縣并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大研古城是一座沒有城墻的古城,光滑潔凈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結構的房屋、無處不在的小橋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濃烈人文氣息的小城,明亮的陽光下,總會有步履緩慢的上了年紀的納西老人悠閑地踱步,他們身著藏滿歷史的靛藍色衣服,頭戴紅軍時期的八角帽,對眼前身后獵奇的目光視而不見、不屑一顧。
麗江古城內(nèi)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鋪的大多都是紅色角礫巖,雨季不會泥濘、旱季也不會飛灰,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致,與整個古城環(huán)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麗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與新城交界處的大水車是麗江古城的標志,古城大水車旁有一塊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歡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納西凈地》是較為出名的歌曲之一。
文化遺產(chǎn)
1、古街
街道依山勢而建,順水流而設,以紅色角礫巖(五花石)鋪就,雨季不泥濘、旱季不飛灰,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致,質(zhì)感細膩,與整個城市環(huán)境相得益彰。四方街是麗江古街的代表,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不僅是大研古城的中心,也是滇西北地區(qū)的集貿(mào)和商業(yè)中心。四方街是一個大約4000平方米的梯形小廣場,五花石鋪地,街道兩旁的店鋪鱗次櫛比。其西側的制高點是科貢坊,為風格獨特的三層門樓。西有西河,東為中河。西河上設有活動閘門,可利用西河與中河的高差沖洗街面。從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光義街、七一街、五一街,新華街,又從四大主街岔出眾多街巷,如蛛網(wǎng)交錯,四通八達,從而形成以四方街為中心、沿街逐層外延的縝密而又開放的格局。
2、古橋
在麗江古城區(qū)內(nèi)的玉河水系上,飛架有354座橋梁,其密度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形式有廊橋(風雨橋)、石拱橋、石板橋、木板橋等。較著名的有鎖翠橋、大石橋、萬千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均建于明清時期。
大石橋為古城眾橋之首,位于四方街東向100米,由明代木氏土司所建,因從橋下中河水可看到玉龍雪山倒影,又名映雪橋。該橋系雙孔石拱橋,拱圈用板巖石支砌,橋長10余米,橋?qū)捊?米,橋面用傳統(tǒng)的五花石鋪砌,坡度平緩,便于兩岸往來。
3、木府
木府原系麗江世襲土司木氏衙署,“略備于元,盛于明”。歷經(jīng)戰(zhàn)亂動蕩,1998年春重建,并在府內(nèi)設立了古城博物院。
修復重建的木府占地46畝,坐西向東,沿中軸線依地勢建有忠義坊、義門、前議事廳、萬卷樓、護法殿、光碧樓、玉音樓、三清殿、配殿、閣樓、戲臺、過街樓、家院、走廊、宮驛等15幢,大大小小計162間。衙內(nèi)掛有幾代皇帝欽賜的十一塊匾額,上書“忠義”、“誠心報國”、“輯寧邊境”等。有人評價:“木府是凝固的麗江古樂,是當代的創(chuàng)世史詩。”
4、福國寺五鳳樓
五鳳樓(原名法云間),位于黑龍?zhí)豆珗@北端,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20xx年),1983年被公布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樓高20米,為層甍三重擔結構,基呈亞字形,樓臺三疊,屋擔八角,三層共24個飛檐,就象五只彩鳳展翅來儀,故名五鳳樓。全樓共有32棵柱子落地,其中四棵中柱各高12米,柱上部分用斗架手法建成,樓尖貼金實頂。天花板上繪有太極圖、飛天神王、龍鳳呈祥等圖案,線條流暢,色彩絢麗,具有漢、藏、納西等民族的建筑藝術風格,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稀世珍寶和典型范例。
5、白沙民居建筑群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大研古城北8公里處,曾是宋元時期麗江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有一個梯形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民居鋪面沿街設立,一股清泉由北面引入廣場,然后融入民居群落,極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發(fā)展為后來麗江大研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
6、束河民居建筑群
束河民居建筑群在麗江古城西北4公里處,是麗江古城周邊的一個小集市。束河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錯落有致。街頭有一潭泉水,稱為“九鼎龍?zhí)丁?,又稱“龍泉”。青龍河從束河村中央穿過,建于明代的青龍橋橫跨其上。青龍橋高4米、寬4.5米、長23米,是麗江境內(nèi)最大的石拱橋。橋束側建有長32米、寬27米的四方廣場,形制與麗江古城四方街相似,同樣可以引水洗街。
景觀引導
一、登高攬勝,你可看古城形勢。古城巧妙地利用了地形,西有獅子山,北有象山、金虹山,背西北而向東南,避開了雪山寒氣,接引東南暖風,藏風聚氣,占盡地利之便。
二、臨河就水,你可觀古城水情。古城充分利用泉水之便,使玉河水在城中一分為三,三分成九,再分成無數(shù)條水渠。使之主街傍河、小巷臨渠,使古城清凈而充滿生機。
三、走街入院,你可欣賞古城建筑。古城建筑全為古樸的院落民居,房屋構造簡造、粗獷,而庭院布置和房屋細部裝飾豐富而細膩,居民喜植四時花木,形成人與自然的美好和諧。
四、入市過橋,你可一覽古城布局。古城布局自由靈活,不拘一格,民居、集市、道路、水系組織聚散合理,配置得當,再加上石、石橋、木橋、花鳥蟲魚、琴棋書畫、民風民俗,生發(fā)出無窮意趣,使古城獨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