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不足篇一
本節(jié)課借用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事先準備一定教育資源,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說出云和天氣的關系,能識別云,預測天氣的陰晴雨雪,同時激發(fā)學生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因此我事先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分小組討論并選擇一種云或光彩進行介紹。然后在課堂上通過小組之間的競賽,使學生在協(xié)作學習中對整篇課文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也相應得到提高。
一、收獲與亮點:
導入選擇了《竹枝詞》和字謎,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同時又是名句的積累。
其次,學生的學習活動貫穿課堂始終。從情境導入、課堂游戲、分析結構到課堂小結,都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重要思想,激發(fā)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教師在課堂的任務只是觀察和思考、發(fā)現(xiàn)和指導、激勵,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教師自我堅持、發(fā)現(xiàn)、改正的過程。
再次,在落實教學目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即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的過程中進行了一些探索,即運用“互教”、“班教”、“導教”的方法,即以會的學生教不會的;有代表性和共性的問題教師設法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積極討論,各抒己見,在相互討論中掌握知識;對于個性的或通過以上環(huán)節(jié)仍然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教師通過啟發(fā)、引導,幫助學生回答。
總之,本案例體現(xiàn)了老師在做上教,學生在做上學,教學做得到了和諧統(tǒng)一的教育思想。
二、不足之處
1、課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多,課堂容量過大。容量大導致個別環(huán)節(jié)沒有充分展開,時間倉促,學生討論不夠,理解不深透。
2、課程設置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3、對于學生的發(fā)言,沒有進行適當?shù)募钚栽u價。
三、改進方法。
1、科學有效地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教育的弊端,突破傳統(tǒng)教育的時空局限,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
2、結合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開展課堂教學,讓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3、合理安排每節(jié)課的內容、時間,從40分鐘里要質量。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不足篇二
通過網(wǎng)上研修學習,乘著我縣課改的春風,我上了一堂教改課——《金色的魚鉤》。上完之后,我感受頗多。
《金色的魚鉤》是一篇略讀課文,描寫的是紅軍長征途中發(fā)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課文用《金色的魚鉤》做課題,意義深刻。“魚鉤”記錄著老班長的英雄歷程,閃耀著老班長金子般的思想光輝,象征著老班長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本文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品質教育,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展現(xiàn)人物內心的表達方法。訓練簡要復述故事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本文的教學重點是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難點是理解“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這句話的含義。
為了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我運用了“自主式五步”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具體步驟如下:
一、激趣明標。對于這個環(huán)節(jié),我是這樣做的,先請學生齊背《七律·長征》,然后請學生講一講長征的時間,經(jīng)過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戰(zhàn)斗,在學生了解長征的基礎上,老師作一個小結從而引出課題,并提出學習目標。
二、自主學習。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了四道題,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小組中的成員可以互相討論,時間是8分鐘。這4道題是這樣的:(1)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2)課文的題目是“金色的魚鉤”,這個魚鉤是金色的嗎?作者為什么說:“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3)本文的哪些內容讓你深受感動,找出來,并說一說讓你感動的原因。(4)把描寫老班長神態(tài)的語句找出來,并說說你從中感悟到了什么?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學習興致很高,討論的也很熱烈,與平常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合作展示。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各派一名代表上臺來展示本組自主學習的成果,老師給予適當?shù)脑u價。這個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發(fā)揮,自我展示的平臺,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在課堂上,學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欲望,迸發(fā)出了創(chuàng)造的火花,樹立了學習的自信心。事實證明,學生的 表現(xiàn)出奇地好,他們的發(fā)言簡直可以用“妙語連珠”來形容。
四、當堂測試。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設計了一道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題。題目是這樣的:在革命烈士紀念館中,陳列著那枚金色的魚鉤,你是一名講解員,請你向前來參觀的人講解“金色的魚鉤”的故事。這個設計既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主題的認識,又訓練了學生的復述能力。學生一看到這道題,情緒高漲,都想上來試一試,有些同學的講解非常到位。有位同學開頭是這樣的:朋友,這是一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也是一個不平凡的魚鉤,就是這個長滿紅銹的魚鉤,包含著一個十分動人的事故……學生的表現(xiàn)讓想起了一位科學家的一句話: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我覺得學生也可以自豪地說:給我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我會表現(xiàn)的很出色。
五、提升小結。這個環(huán)節(jié)既是老師對課堂情況的總評,也是課堂的延伸。當學生談了自己在這堂課中的收獲之后,我適時的總結了一下,并提了一個要求。我是這樣說的:在長征途中,還有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請同學們課后去搜集一些,我們準備組織一次長征故事會。幾天后,這個故事會開得很成功,同學們都踴躍上臺,爭著講述自己搜集到的故事。
從以上事實證明,運用“自主式五步”教學模式,不僅把課堂主動權還給了學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在以前我上這類課文時,要么叫學生自己讀課文自己解決課后習題,要么會直接將課后習題的答案告訴學生。這兩種做法都存在許多弊端,前者是一味的放,讓學生在讀課文和做習題時增加了難度,對課文的理解不夠深入到位,往往不能準確的回答問題,一遍,兩遍……老是不對,結果搓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后者則沒有充分的給學生讀書和思考的時間,只是被動的接受答案,并不知道課文里講了些什么,問題的意思是什么?久而久之,學生養(yǎng)成了依靠老師說答案的懶惰思想,不再主動的朗讀課文、思考課后習題。而運用“自主式五步”教學模式避免了這個弊端。
另外,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在課堂上,沒有給學生自由的空間去質疑。這樣,就使得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還不是那么主動。記得一位教育家曾經(jīng)說過:如果學生無所疑,無所惑、無所求,那么,老師的啟發(fā)是不會生效的。所以,我覺得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作為主導的老師還應該給他們質疑的機會。
在我縣教體局的引領下,在我縣教研室的組織實施中,我縣中小學“自主式五步”教學模式的課改已經(jīng)進行一段時間了。在這一過程中,我感受到了這種教學模式給我的課堂教學帶來的實惠,也驚喜地看到了學生的變化。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xù)運用這種教學模式來進行課堂教學,把自己的教學水平升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不足篇三
《畫風》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課文,主要講三個小學生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xiàn)在畫紙上的故事。本文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簡單樸實。在教學實踐中,我遵循以下理念。
一、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教學。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閱讀,在讀中理解、體驗,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學4-8自然段時,設計問題“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呢?”學生帶著問題多樣式的讀,爭當文中小朋友。接著我通過飄動的旗子、彎彎的小樹、斜斜的雨絲,利用圖畫去感悟風的存在,找到風的影子。隨后相機指導朗讀,帶著興奮的心情,自信的口氣讀。在多次閱讀中。讓學生理解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畫風的過程。認識到風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懂得遇到問題要善于動腦、學會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從而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
二、讀說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建構課內外聯(lián)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在拓展延伸、啟發(fā)聯(lián)想環(huán)節(jié),我把繪畫引入語文教學之中,以此激發(fā)學生領悟、延伸、拓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想風、說風、畫風,通過句式問:“你想怎樣畫風?”先讓學生說一說,再把文章的理解想象與寫作融為一體,培養(yǎng)了學生對事物的獨立見解,從而達到學用結合、課內課外結合。同時在愉快的氣氛中,他們求新求異的思維得以發(fā)展。
三、謎語導入,激發(fā)興趣
每當學生覺得所學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際有密切聯(lián)系的時候,他們就會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這是激發(fā)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規(guī)律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盡其所能地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啟發(fā)、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積累,創(chuàng)設某種情境引導學生去體驗。
對二年級孩子來說,如果對他們說,“有些客觀事物看不見摸不著,但確實存在著”——這樣一種抽象概念,還不大能明確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使用了猜謎語的方式,讓學生去體驗、感受風的存在和特點:
通過揭開謎底,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fā)了興趣。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入新課的學習,學生對課文中的幾位小朋友能設法在畫面上表現(xiàn)出風的存在,是會感到佩服的。這既具有啟發(fā)性,又從某種程度上落實了有關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教學目標。
四、自主學習,以讀代講
由于低年級孩子自己學習的能力和習慣都還沒有很好地形成,怎樣在小學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孩子進行自主的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本課我在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嘗試性探索,比如自己讀通課文,小伙伴互相檢查互相幫助,同桌讀的對的鼓勵他,讀的不對的就糾正他,教師巡回督促、鼓勵、指導。
當然,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節(jié)課也不例外。首先教學內容局限知識面窄。如在作業(yè)布置中鼓勵他們把“聲音、氣味”用自己的奇思異想用畫筆畫出來。再者,學生的活動面不夠廣。
短短的四十分鐘雖然過去了,但這節(jié)課給了我許多的啟示,他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學是功夫篇,需要老師用心一點一滴的去學習,去積累,在教學實踐中獲得成長。同時從以上的教學點滴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的源頭活水就在于生活中,教師要善于聯(lián)系生活,善于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拓展啟發(fā)學生,構建知識系統(tǒng),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讓課堂生動、精彩。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通過請教其他老師、看些優(yōu)質課和教學書籍等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