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xiāng)射鄒嶧;厄困蕃、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發(fā)憤且卒。而子遷適反,見父于河、洛之間。太史公執(zhí)遷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絕于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xù)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tǒng),封泰山,而予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予死,爾必為太史;為太史,毋忘吾所欲論著矣。”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不敢闕。”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史記石室金鐀之書。
十年而遭李陵之禍,幽于累紲。乃喟然而嘆曰:“是余之罪夫!身虧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自黃帝始。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于茲,著十干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
遷既死后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至王莽時求封遷后為史通子。
贊曰: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節(jié)選自《漢書?司馬遷傳》)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遷既死后/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至王莽時/求封遷后/為史通子
B. 遷既死后/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至王莽時/求封遷后/為史通子
C. 遷既死/后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宜布焉/至王莽時/求封遷后/為史通子
D. 遷既死/后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至王莽時/求封遷后/為史通子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陽,與“陰”相對應,表示方位時,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文中指山的南面。
B. 封,指封禪,是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時祭祀天地大型典禮。
C. 《詩》指《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分風、雅、頌,共三百篇,故稱“詩三百”。
D. 《書》指《尚書》,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司馬遷注重實踐,四處出游考察。司馬遷南游江淮,視察九疑山;北渡汶水、泗水,觀察儒風,學習禮節(jié)。
B. 司馬遷秉承父志,立誓繼承祖業(yè)。太史公憤恨未能參與天子封禪大典,要求兒子繼承祖業(yè),司馬遷立誓同意。
C. 司馬遷身陷牢獄,忍辱著書立說。司馬遷遭李陵之禍,受刑入獄,憤恨天子不公,奮發(fā)圖強,寫就史學巨著。
D. 司馬遷治史嚴謹,深受后人稱贊。司馬遷寫史不虛美不隱惡,人們稱贊他有良史之才,佩服他的治史能力。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而子遷適反,見父于河、洛之間。
(2)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不敢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