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懷心有大我、報效祖國、以身許國的.愛國精神;嚴謹治學、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潛心研究、敢為人先的奮斗精神,得以廣泛傳播,不斷激勵著人們不忘初心,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夢而砥礪奮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新郭永懷先進事跡心得感悟四篇模板,歡迎閱讀。
郭永懷先進事跡心得感悟1
紀念導師郭永懷先生逝世20周年的短文《當好鋪路石子》中寫道:“郭永懷教授離開我們整整20年了,但是他的豐功偉績、他的高風亮節(jié)、他的雄才大略、他的聲容笑貌長留在我們心間。作為他生前最后一批學生之一,我永遠深切地懷念他,永遠真誠地奉他為人生的楷模。……他教導我們:‘我們這一代,你們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為祖國的力學事業(yè)的鋪路石子’。我將以此為座右銘,兢兢業(yè)業(yè)地當好鋪路石子,為祖國的力學事業(yè)貢獻出一切微薄的力量,也許這是紀念他的最后的實際行動。”我清楚地記得1962年10月4日郭永懷教授對我和李家春說這番話時的情景。
作為我國近代力學事業(yè)和國防尖端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他念念不忘的就是當好“鋪路石子”。
在為在中科院力學所,他是實際上的常務副所長。從制訂規(guī)劃、確定研究方向、進行學科建設、組織學術討論、推動科學研究,到設計興建大樓、改善職工伙食,他事無巨細,一一過問。當我坐在所圖書館的燈光明亮的書桌上的時候,有朋友告訴我,圖書館的總體布局乃至燈光設計,他都親力親為,處處滲透著他的心血。
在九院,他和他的同伴不斷攀登研制兩彈一星的高峰。在實驗室里制訂方案,在戈壁灘上身體力行……。
那時,我們研究生作為“小不拉子”,對于他具體在忙些什么不大清楚,許多事情是后來逐漸了解到的,但在日常接觸中卻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他對年青一代的殷切期望和細致關懷。
剛進力學所大門時就聽說,郭先生很嚴厲,對學生有點“兇”,令我們幾個有點忐忑不安,而實際接觸下來,滿不是那回事兒。
他的確不茍言笑,我至今唯一記得的一次幽默是他開講“邊界層理論”課程時,先介紹他的助教呼和敖德,在黑板上寫下“呼和”二字,說“這是‘零級近似’,你們可以叫她呼和老師”,接著寫了“敖德”,說“那是‘一級近似’,至于‘二級近似’,我也搞不清楚”,這番話引來哄堂大笑。后來在私底下我請教過呼和她的姓名的“二級近似”,她告訴我一長串音節(jié)的姓氏,我至今也沒記住。
后來,我們還發(fā)現他說話態(tài)度的嚴厲程度與對話者跟他的年齡差值成反比。他的一位老學生P與他談話時就有點膽怯,郭先生批評他時有點嚴厲。最近,我的一位老學長告訴我,P先生目前已有九十多歲了,他學問不錯,不愧是郭先生耳提面命帶出來的學生。
在上面提到的第一次談話中,郭先生沒向我們講一句大道理,只是讓我們把所有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在實踐中學知識、學方法,特別向我們推薦了兩本關于科學史和科研方法的英文著作,使我們體會到“方法比知識更重要”的道理。
見面以后的三個月,郭先生給我布置了一項任務,以阿爾文(197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宇宙電動力學》為主要參考書,學習磁流體力學和等離子體物理學,同時把此書翻譯出來。經過一年多努力,我完成了譯作,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交了稿。事隔兩個月,郭先生把修改稿退給了我,告訴我,按照他的部分修改為標準,好好修改譯稿。我一瞧傻了眼,只見稿紙上布滿了紅字修改。恰好,我那時聽完了師母李佩先生的英文課,并學完了所里開設的“英漢翻譯理論和技巧”課程,按照導師的修改意見,逐字逐句進行重譯,于是,二審得以通過。導師又幫我聯系了上海的一家出版社??上У氖?,郭先生未能看到此書的問世。
那時,力學所的研究生集中在一個大辦公室學習,大家你追我趕,每周一般讀書七天,從早上七點讀到晚上十點。周日早晨也不敢太晚起床,因為周日上午郭先生經常踱著方步到我們的學習室來。有一個周日,他來了,走到我們仨跟前,滿臉笑容,遞給我們三張糕點票?,F在的年輕人可能不清楚,那個時候吃飯定量,普通糕點也是定量供應,每人每月半斤。郭先生是學部委員,有些許特供,因此,就把糕點票送給了我們。這大概是師母的主意。小小糕點票,里面包含著濃濃的情意。
進所第二年,郭先生在他的研究室里組織磁流體力學討論班,集體學習留比莫夫的專著,并討論手頭正在進行的研究工作。從中,我看到了先生的一絲不茍的嚴謹學風和寬嚴相濟的組織能力。年紀越長的越有壓力,像我這樣的年輕人倒是迎來了學術上的陽光雨露。
幾十年過去了,郭先生頎長的身影似乎還在眼前。他內向、低調,極少有疾言厲色。他喜歡戴著一頂鴨舌帽。走路老低著頭,靠著建筑物的圍墻走,只要他在中關村,上班的時間總是定數。有時,我們哥兒幾個有意在那個時刻,躲在一旁悄悄欣賞這道風景線。可惜,上蒼早早地剝奪了我們這樣的權利!
緬懷,是為了激勵。如今,做學生的也垂垂老矣!只是導師關于做鋪路石子的教誨,卻一刻也不敢忘記。只有努力,努力,才可不辜負導師的培育之恩。
郭永懷先進事跡心得感悟2
在人民大會堂“共和國的脊梁”晚會上,看到描寫九位科學家的節(jié)目片斷。令人蕩氣回腸的情節(jié),讓人肅然起敬的言行,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別是,在舞臺上,又見到了我的研究生導師郭永懷先生的高大形象,更令我浮想聯翩,心潮難平。
郭永懷先生是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唯一的烈士,在回京匯報工作途中的空難奪走了他正在華年的生命,而在空難發(fā)生的那一剎那,他與他的警衛(wèi)員用生命護衛(wèi)了國家的機密,留下了永世流芳的時代印記!
多媒體音樂劇《愛在天際》充分詮釋了郭永懷對祖國的深愛、對科學的熱愛、對親人的摯愛,正如劇中人郭永懷所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是愛不能到達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是科學不能到達的。”
在接受導師郭永懷耳提面命的教導的六年間,我了解到,他深沉寡言,不茍言笑,但是他把熾熱的愛埋在心里,表現在日理萬機的工作中。他默默地率領眾人科研攻關,總是戰(zhàn)斗在第一線。我見過第一次原子彈爆炸時他在現場監(jiān)測時待過的掩體,見過他試驗克服熱障的龐大風洞,也知道作為力學所的副所長他為科研人員設計過圖書館的座椅、燈光。
他說過:“我作為一個中國人,特別是作為革命隊伍中的一員,衷心希望象我們這樣一個大國早日實現四個現代化,早日建成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耒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他用行動實踐了他的熱愛和希望。
我忘不了53年前在一個陽光明媚的秋日里,第一次見到導師時的情景。那時,郭先生對我和我的師兄李家春說:“ 我們這一代,你們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為祖國的力學事業(yè)的鋪路石子。”作為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為此貢獻了畢生精力,在中科院力學所,在中國科大,在九院,在29基地,到處可以看到他的“鋪路石子”精神結出的碩果,而他的教導也成了我一輩子的座右銘。
我也見證了郭先生與師母李佩先生之間堅貞不渝的愛情。在他倆20年的共同生活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篤愛情深,大愛無疆,在郭先生辭世的47年中,李先生依然對他一往情深!如今李佩先生已經九七高齡,仍有一種“你不回來,我不老”的情懷。這一點,在音樂劇中有生動刻畫,即使只是短短八分鐘的片斷,也感人至深。
總而言之,科學家是有大愛的人。這些共和國的脊梁用大愛為我們構筑了永不坍塌的鐵的長城!
郭永懷先進事跡心得感悟3
——在十秒鐘永生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東榮成人,中共黨員。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近代力學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他長期從事航空工程研究,發(fā)現了上臨界馬赫數,發(fā)展了奇異攝動理論中的變形坐標法,擔負了國防科學研究的業(yè)務領導工作,為發(fā)展導彈、核彈與衛(wèi)星事業(yè)作出了重要貢獻。1999年,郭永懷先生被授予“兩彈一星榮譽勛章”,是該群體中唯一一位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
一個人的生命由太多太多的10秒組成,有人也許打一個懶洋洋的哈欠,10秒鐘就倏忽而過。有的人卻在10秒鐘內完成一個驚天動地的動作,呈現出一種頂天立地的姿勢,從而得到永生。
他太累了,可有太多太多的工作需要去做。1968年12月4日,他又有了一個重大發(fā)現,時間比什么都重要,他決定立即將這一大好消息匯報給領導,于當晚從青?;仫w到北京。有同事勸他:“晚上不安全,您就明天去吧。”他笑笑說:“晚上好,睡一覺就到了。”盡管累,可他不愿耽誤哪怕一分一秒,他要把征途當旅途。
他就是中國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郭永懷。坐車到了蘭州,在蘭州換乘飛機的間隙里,他還不忘抓緊時間聽取了課題組人員的情況匯報。
晚上10點多鐘,他登上了飛機。“有什么事叫醒我。”登機后,郭永懷對警衛(wèi)員牟方東吩咐一句,就沉沉睡去。他睡得很香,因為在他看來,爭取了這么一個晚上,換來一個白天,又可以做好多事情。
那晚,天氣很好,飛行一路順利。已有晨曦從舷窗中透了進來,飛機快到北京了,警衛(wèi)員輕輕搖醒了他。好久沒有睡上這樣一個安穩(wěn)覺了,郭永懷覺得神清氣爽。
這里將鏡頭切換一下:1968年12月5日的凌晨6點左右,首都機場響起一陣驚天動地的轟響,隨后一個巨大的火球和濃濃黑煙直沖云霄!一架小型飛機一頭扎在了首都機場附近的玉米地里!
飛機殘骸散落得到處都是,一共有13人不幸遇難,燒焦的尸體散落一地。救援的士兵們發(fā)現,在燒焦的尸體中,竟然有兩人緊緊地抱在一起。
盡管已看不清面目,但抱在一起的他們,如億萬年形成的煤炭,蘊含著巨大的能量,人們仿佛看到了那赫赫的照耀世界的光明!又宛然劃過浩渺長空不可燃盡的隕石,是那樣堅硬而內涵豐饒!是的,這緊緊抱在一起的,就是郭永懷和他的警衛(wèi)員牟方東。
原來,飛機到了首都機場上空,開始徐徐降落,起落架落下,2000米、1000米、500米……然而,當飛機降到400米左右的高度時,飛機突然失去了平衡,開始垂直墜落。飛機從400米高空墜落到地面的時間大約不到10秒,而就在這一瞬間,郭永懷猛地站起身來,緊緊抱住了站在身邊的警衛(wèi)員。
郭永懷為什么要和警衛(wèi)員抱在一起呢?隨著士兵們艱難地將兩具尸體分開,人們驚奇地發(fā)現,在他們的胸部之間,有一個皮質的公文包,雖然有點燒損,但是在兩個人相擁的身體的保護下依然完整,將公文包打開后:一份熱核導彈試驗數據文件完好無損地呈現在了人們面前!
人們不能明白:在10秒鐘內能做什么?可郭永懷卻保住了這份文件。解釋也許只有一個,這就是郭永懷始終將那個公文包,如同生命一樣放在靠近心的部位,連睡覺時也不曾移動位置。他的心是一顆忠于人民的心,大忠才能有大智,大智也就有大勇!
是的,郭永懷一直對人民忠心耿耿,研究基地位于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區(qū),氣候變化無常,冬季最低氣溫零下40攝氏度。別說飛鳥,試驗現場荒涼得寸草不生。加上缺氧和當時物質匱乏,許多研究人員都營養(yǎng)不良及高原浮腫。身為領導的郭永懷更是知道肩上的責任重大,常常是廢寢忘食地工作,50歲不到時,消瘦的他已是滿頭白發(fā)。他著實太累了,沒想到為了節(jié)約時間,卻使得他永遠沒有了為人民工作的時間。
失事時郭永懷59歲,他不幸去世的消息第一時間傳到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失聲痛哭!他親如兄弟,永遠的“大師哥”錢學森得知這一消息,也不禁號啕大哭,一連幾天如夢魘纏身!
因為郭永懷的大忠及大智大勇,完好地保住了文件,在他犧牲后的22天,中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獲得成功;兩年后的1970年4月24日,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
不能安全著地,就以10秒鐘來獲得永生!燒焦的是肉體,燒不焦的是精神,郭永懷的精神永遠不倒,其已化作世界的中流砥柱,永遠矗立在人們心中!
【最新郭永懷先進事跡心得感悟 郭永懷先進事跡學習心得四篇模板】相關推薦文章:
郭永懷先進事跡觀看心得范文5篇 郭永懷先進事跡學習心得1000字
2021七一勛章獲得者先進事跡學習心得【四篇】
周永開先進事跡個人感悟 周永開先進事跡材料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