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不少心得感悟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感悟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感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大全,供大家借鑒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張連印事跡感悟篇1
張連印從軍報國40載,解甲不懈志。退休后,他深念組織培養(yǎng)之恩,心懷鄉(xiāng)親養(yǎng)育之情,抱定治理風沙、植樹造林、為民造福的如磐信念,舍棄舒適的城市生活,毅然扎根在風沙漫天的毛烏素沙漠邊緣植樹造林18年,將昔日連綿的荒山禿嶺變?yōu)榫G水青山,是新時代領導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一個生動縮影。
張連印是新時代共產黨員的榜樣。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作為一個56年黨齡的老黨員,張連印對黨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從小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后參軍入伍保家衛(wèi)國,是黨把他培養(yǎng)成一名軍隊高級領導干部。退休后回到故鄉(xiāng),他把對黨忠誠的堅定信念轉化成為民造福的實際行動,一干就是18年,詮釋了共產黨人愛黨為黨、服務人民的政治品格。
張連印是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標桿。軍人的血性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軍人的本職是履行使命、擔當盡責。張連印以軍人特有的勇氣和毅力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為人生信條,始終堅守在防風治沙最前線。即便身患癌癥直至癌細胞轉移擴散,他依然斗志不減,手術不到一個月就重返荒山繼續(xù)植樹。他用生命書寫了革命軍人不負韶華、不辱使命的拼搏底色。
張連印是新時代領導干部的楷模。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退休后,他本可以在大城市里安享晚年,卻選擇在家鄉(xiāng)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帶領鄉(xiāng)親植樹造林。為了種樹,他動員家人解囊拼湊啟動資金,堅持不要林權、不要地權,30年后無償交還集體。他的無私奉獻生動詮釋了領導干部堅守初心本色、不懈奮斗奉獻的境界情懷。
學習張連印同志的先進事跡,廣大黨員要永葆赤子之心,汲取前行力量,把使命放在心中,把責任扛在肩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征程中奮楫揚帆。
張連印事跡感悟篇2
張連印,男,漢族,山西左云人,1945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河北省軍區(qū)原副司令員。他入伍40年,在黨的培養(yǎng)下,從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的放牛娃,成長為軍隊高級干部,把全部青春獻給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事業(yè)。退休后,他毅然回到家鄉(xiāng),18年里帶領團隊共植樹1.8萬余畝、200多萬株,為家鄉(xiāng)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和京津風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貢獻。他不圖名不圖利,為了造林傾盡積蓄,將生態(tài)建設成果全部無償交給了集體。他身體力行弘揚黨的優(yōu)良作風,宣講黨的光輝歷史,面向干部群眾和青少年開展黨史教育,受到當地群眾高度贊譽,被譽為“新時代的甘祖昌”“穿軍裝的楊善洲”。先后被表彰為“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全軍先進退休干部”。
張連印同志是初心使命的真摯堅守者、“兩山論”的生動踐行者、革命傳統(tǒng)的模范傳承者。他信仰如炬、初心如磐,卸甲不移志、退休不褪色,為黨的事業(yè)拼搏不息、奮斗不止;他少小離家、落葉歸根,與人民群眾休戚與共、與百姓心手相牽,堅持奮斗在綠化荒山、防風固沙的“新戰(zhàn)場”;他退休后脫下軍裝換農裝,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始終保持艱苦樸素作風,模范傳承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為廣大黨員領導干部作出了光輝榜樣。為宣傳褒揚他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中共中央宣傳部決定,授予張連印同志“時代楷模”稱號,號召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和部隊官兵,向黨的英雄模范人物學習,從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汲取奮進力量,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在新的奮斗征程上為黨和人民爭取更大光榮。
張連印事跡感悟篇3
站在山西左云張家場村的瞭望亭俯瞰,樟子松葉茂枝繁、連綿成片,聚攏成一片林?!?/p>
這種多分布于大興安嶺地區(qū)的樹種,工作總結范文為啥會在左云這片黃土地上旺盛生長?
關于這些樟子松的來歷,左云縣群眾口口相傳:“2003年,有位將軍退休回鄉(xiāng),脫下軍裝、扛起鋤頭義務植樹18年,種下了200多萬棵樹?!?/p>
這位種樹的將軍,就是被當地人稱為“綠化將軍”的河北省軍區(qū)原副司令員張連印。戎馬倥傯40年,退休回鄉(xiāng)后的他,不顧疾病纏身,奮戰(zhàn)在綠化荒山、防風治沙一線,書寫了堅守初心本色、不懈奮斗奉獻的精彩人生。
回 家
“作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樹造林作為自己的下一個‘戰(zhàn)場’”
張家場村位于我國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的區(qū)域。早年的張家場村,大部分區(qū)域都是荒山荒坡,黃沙肆虐、塵土飛揚?!耙荒暌粓鲲L,從春刮到冬。白天點油燈,晚上堵門風”是這個小村曾經的真實寫照。
有村民回憶,小時候每天早上起來,透過油紙窗往外看,屋外漫天黃沙,上學走路都要用胳膊擋住臉,風沙刮在身上噼啪作響。
時過境遷,村里的生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遍地是樟子松、云杉、油松。記者行走在林間,陽光穿過樹葉打在臉上,讓人感到暖意融融,天空在綠樹的掩映下藍得耀眼。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啥好都不如空氣好!自從有了這些樹,我們村也有了湛藍的天?!币晃幻嫔詈?、頭發(fā)花白的老人說。
這位老人就是張連印。他身著舊迷彩服,手上拿著鐵鍬,一眼看上去,更像是一名樸實的農民,而不像退休的將軍。
就在這片綠樹成蔭的茂林中,張連印將他植樹的故事娓娓道來……
2003年,張連印退休后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鄉(xiāng)。站在山上,望向河尾灘旁的荒山禿嶺,他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用自己所有的積蓄,在這3000畝荒山上種樹!
簽合同那天,他當場表態(tài):“我一不要林權,二不要地權;30年后無償交還集體。作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樹造林作為自己的下一個‘戰(zhàn)場’?!?/p>
2004年春,張連印在一片荒灘上建起平房安營扎寨。幾間低矮的平房,既是他的家,也是庫房。院里停放著一輛已經掉漆的面包車,是張連印在2015年花4萬多元買的,也是最值錢的家當。這些年,他就開著這輛面包車,每天帶著鎬、鍬和樹苗,翻山越嶺上山植樹。
除此之外,張連印連政府提供的退耕還林補助都交給了鄉(xiāng)親們。修路、通電、打井、修渠……很快,老兩口的積蓄就花光了。
資金有缺口,全家人傾囊相助,找親戚朋友,多方籌措,大女兒用剛買的新房抵押貸款了20萬元;兒子拿出了僅有的10萬元積蓄;小女兒將3萬元轉業(yè)費和訂婚時公婆給的2萬元一并貢獻了出來,這才湊夠了啟動資金,解了張連印的燃眉之急。
種 樹
“這些年,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對每一棵樹都有很深的感情”
采訪中,張連印總是謙虛地表示,自己只是作了“一點點貢獻”。但村民們都說,沒有張連印,就沒有這漫山遍野的綠樹。
十幾年來,張連印一直干在前面,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
種樹是個體力活,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和耐心。張連印回鄉(xiāng)后也一直保持著在部隊養(yǎng)成的作息。每天早上,他5點鐘從炕上爬起來,抱著樹苗上山勞作。入黨志愿書植樹的時候,肚子里是涼飯,渾身上下是泥水,頭上大汗淋漓;一天下來耳朵里、鼻孔里都是沙子。
“當初聽說他種樹需要人手,我就來了。跟著將軍植樹,一干就是十幾年?!弊畛鹾蛷堖B印一起種樹的村民田四旺,見證了張連印種樹的執(zhí)著與艱辛:“我們這兒,不是沙地就是石頭山。其他地方種樹澆1次水,我們這里得澆3次?!?/p>
然而,由于經驗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樹苗成片枯萎?!拔?guī)П莾刃?,干這活兒卻是外行?!惫ぷ髌饋?,張連印發(fā)現,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像自己想的那么容易,需要科學指導、整體規(guī)劃。
于是,張連印開啟了他的“求學之路”。為了學習植樹造林、防風治沙的方法,他先后20多次到林業(yè)部門咨詢專家,協(xié)調專業(yè)技術人員現場指導,還訂閱了10多本林業(yè)雜志。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二年,樹苗的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
但還沒來得及高興,又一件事讓他犯了難……
2004年冬天,正在成長的近萬株樹苗短短幾天就被牛羊啃得殘缺不齊??粗豢惺车男涿纾瑥堖B印心疼了好幾天。他認識到:“不喚起大伙兒的生態(tài)保護意識,種再多樹也難見效?!?/p>
張連印沒有向放牧人索賠,而是把他們聚攏在一起談心:“我回來種些樹就是想讓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好,回報鄉(xiāng)親們。大家一定要幫一把,別再讓牛羊破壞這些小樹?!?/p>
栽下去的是樹苗,長出來的是大伙兒的環(huán)保意識。自那以后,大家放牧格外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樹苗。村民說:“張將軍種樹是為了咱們村、為了大家伙兒,我們不能再添亂!”
“這些年,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對每一棵樹都有很深的感情?!笔畮啄陙?,他先后建起300多畝的育苗基地,綠化荒山1.8萬余畝,在長城腳下筑起了一道綠色屏障。
初 心
“黨組織把我從一名士兵培養(yǎng)成為干部,我要回家為鄉(xiāng)親們做點實事”
張連印始終難以忘懷,當年鄉(xiāng)親們給他胸前戴上大紅花、扶他上馬參軍時的囑咐:到了部隊要爭氣,聽黨話、好好干。40年軍旅生涯,張連印清晰地認識到,在每一個崗位上都要勤勤懇懇、任勞任怨。
聽到張連印要回鄉(xiāng),當地許多企業(yè)高薪聘請他,張連印都不為所動:“我是一個孤兒,吃百家飯長大,是鄉(xiāng)親們送我去參軍,黨組織把我從一名士兵培養(yǎng)成為干部,我要回家為鄉(xiāng)親們做點實事。”
要回來植樹,身邊還有不少人勸阻。老伴王秀蘭滾著淚珠子對他說:“我不反對你回報鄉(xiāng)親們,但這么大歲數,種樹身體吃不消,捐點錢,照樣能成事。”
“我知道種樹又苦又累,但沒人吃這個苦,鄉(xiāng)親們的日子咋會甜?”張連印想起遍地荒灘,看著眼前的黃沙漫卷,自己不可能不管。
“看著樹苗一天天長大,我就能看到生命的意義?!睒酚^的張連印走到哪里,就把歡聲笑語帶到哪里……
以前,張連印的兒子張曉斌一直不明白,父親回鄉(xiāng)成為地道的農民,到底圖個啥?
為此,張曉斌和愛人專門去了一趟張連印的林場,看到當年的荒山土嶺、飛沙走石,如今變得遍野青翠、鳥語花香,想到父親為種樹作出的努力,眼淚直打轉。
張連印在樹林里給兒子張曉斌上了一課:“人這一輩子要經受的考驗很多,我們是共產黨員,一定要把為人民服務、為黨奮斗終身的諾言踐行好。”
2015年4月,張曉斌選擇以自主擇業(yè)的方式退出現役,打起背包回到家鄉(xiāng),陪父親一起種樹,每天早出晚歸,白天頂著烈日風沙,運苗、栽種、澆水,晚上陪伴父母拉家常。望著滿目蒼翠的樹林,張曉斌越來越理解父親的選擇。
勞動節(jié)這天,祖孫三代在山上整整干了一天。把最后一棵樹栽下時,已是夕陽西下時分。指著遠處的排排松林,張連印說:“勞動創(chuàng)造奇跡?!睂O子興奮地說:“爺爺,將來我也想像您一樣,種很多很多樹!”
第二天一早,迎著旭日的光輝,張連印又頭戴草帽、肩扛鐵鍬到山頭勞作,一抹朝霞映襯著他的背影。他挺直腰桿,眺望著腳下這片綠色海洋。風吹葉響,像是一支整裝待發(fā)的部隊?!昂退鼈冊谝黄?,沒有戰(zhàn)勝不了的困難?!睆堖B印眼神無比堅定……
張連印事跡感悟篇4
“圖名圖利,不是共產黨員”
張連印要回鄉(xiāng)種樹的消息傳開,張家場村炸開了鍋。
“瞎弄!咱村的荒山,幾十年就沒種活過樹,你不要逞這個能,到時候后悔也來不及?!碧玫軓堖B茂找到張連印。
張連茂十幾歲時,和張連印見過村里老支書帶著村民在荒山上種樹。“那時候,從老楊樹上砍下樹枝,截成二尺半的枝條,斜插在樹坑里,填土踩實就行了。可那會兒大家肚子都吃不飽,哪有心思去澆水伺候樹?咱們這兒又常年刮‘黃毛風’,樹咋能活?”
很多村民都不理解。有人問張連茂:“你那個大哥真有意思,當了那么多年官,年紀大該享清福了,咋想起種樹這麻煩事?不種樹咱們幾輩輩不也過來了?”
回鄉(xiāng)之初,還有人勸張連印,左云產煤,投資辦煤礦,掙錢不費力,或者幫家鄉(xiāng)招商引資,給企業(yè)當個顧問,發(fā)揮發(fā)揮余熱。
“回村植樹苦是苦點,但比當年條件好多了?;ㄗ约旱腻X,出自己的力,綠化荒山、回報家鄉(xiāng),我心里踏實?!睆堖B印說。
蓋房、建苗圃、打井、修渠,他和妻子王秀蘭帶來的30萬元積蓄很快花光了。找親戚、求朋友,他多方籌措,3個子女也拿出積蓄湊錢給他。
“投入這么多,肯定是等樹長大了賺錢。”面對有些鄉(xiāng)親私下里的議論,張連印沒有過多解釋。他與鄉(xiāng)村兩級簽訂了造林綠化合同,作出承諾:“不要林權,不要地權,退耕還林的補助全部交給村民,生態(tài)建設成果無償交還集體。”
入黨志愿書張連印找到山西省林業(yè)設計勘察院現地勘查,制訂了《張家場生態(tài)園林村建設總體規(guī)劃》,計劃通過人工造林、道路綠化等使全村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改善。
有了“作戰(zhàn)計劃”,張連印既是指揮員,也是戰(zhàn)斗員。
“他哪像個將軍?天天和我們干同樣的活,一身迷彩服灰撲撲的,耳朵、嘴里都是沙子,臉曬得黑吹得紅。抱樹苗上山,我們抱兩棵,他抱三棵。澆完地,他的膠鞋和衣服也是濕的。”和許多村民一樣,胡萬金被張連印和他的妻子深深感動,“嫂子和他一樣,干完活滿頭大汗,嘴上風吹得裂口子,比農村媳婦還能干。怪不得兩個人能成一家子。”
樹栽活了,山坡綠了,人心暖了。2005年,鄉(xiāng)親們自發(fā)捐款,在張連印植樹的山坡上建起一座涼亭,準備立一塊刻有“將軍臺”的石碑。張連印得知后堅決推辭:“這些年,鄉(xiāng)親們都在種樹,我回來就是加入這個行列,事干了是大家的成績?!痹谒膱猿窒?,石碑上的內容改為“張家場鄉(xiāng)萬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紀念碑”。
然而,鄉(xiāng)親們至今仍把這座亭子稱作“將軍臺”。
風沙少了,飛鳥多了,黃羊回來了?!袄蠈④姷淖阚E遍布左云大地,各個鄉(xiāng)鎮(zhèn)都有他的植樹點。全縣林木覆蓋率自2003年以來增長了6.43%,他的個人貢獻率就達1.5%?!弊笤瓶h委組織部副部長兼老干部局局長池恒廣介紹,張連印帶領鄉(xiāng)親植樹造林的事跡在華北大地廣為流傳。許多黨政機關干部、企事業(yè)單位人員和中小學師生慕名而來,邀請張連印作報告。心得體會范文錦集盡管種樹忙,但他有求必應。
如今,很多人勸張連印,樹也種了,山也綠了,名也有了,也該歇歇、養(yǎng)養(yǎng)身體了。張連印卻始終沒有停下植樹造林的腳步。
“你這么干不圖名、不圖利,到底圖個啥?”有人問他。
“人這一輩子很短,經受的考驗很多,我只圖改變家鄉(xiāng)面貌,為后人留下一片綠蔭。圖名圖利,不是共產黨員?!睆堖B印回答。
張連印事跡感悟篇5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白天點油燈,晚上堵門風?!边@首流傳已久的民謠,曾是山西省大同市左云縣百姓揮之不去的記憶。
而今的左云,青山綠水花草香,塞北大地穿新裝。談及巨大、幸福的變遷,百姓們念茲在茲的,是那位18年如一日,帶領大家綠化荒山1.8萬余畝,植樹205萬余棵,被譽為“綠化將軍”的張連印。
一位共和國將軍,為何卸下戎裝,舉家返鄉(xiāng),攜妻下地扛起了鋤頭?
一位罹患癌癥的病人,為何笑對病魔,干勁不減,一心要把荒山變成綠洲?
“我植樹就是想報黨組織的恩,報鄉(xiāng)親們的情”
黝黑的臉龐,粗糙的皮膚,初見張連印,一如村民所言:“他不像將軍,反倒像地道的農民?!眴査麨槭裁椿剜l(xiāng)種樹,張連印說:“我植樹就是想報黨組織的恩,報鄉(xiāng)親們的情?!?/p>
張連印出生在左云縣張家場村,從小家境貧寒,4歲父親病故,6歲母親改嫁,13歲時奶奶病故,而后爺爺又得重病臥床不起。為照顧爺爺,張連印不得已退學回家。離校前,老師王大國說:“學校能保留你的學籍,等你伺候完爺爺,把家里的事安頓好再來上學?!蓖瑢W們以為張連印是因家境貧困念不起書,紛紛出資幫助他。
每念及此,張連印心生感激,常常淚灑衣襟,“我不吃百家飯、穿百家衣,根本活不成。”
回村后,張連印當過小隊記工員、小隊會計、大隊會計。爺爺去世后,他又堅持勞動了近3年。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那段艱辛歲月不僅磨煉了意志、鍛煉了體魄、還學到了知識,奠定了我一生的基礎。”張連印表示,農村生活是他人生寶貴的財富。
1964年,張連印參軍入伍。離村那天,張連印騎著高頭大馬,鄉(xiāng)親們敲鑼打鼓歡送。在歡送會上,他編了一首快板:“你們給我戴紅花,我把決心來表達。到了部隊聽黨話,黨叫干啥就干啥!”
張連印回憶:“那時我已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我的初心就是早日入黨,當個雷鋒式的好戰(zhàn)士?!?/p>
到軍營后,由于表現優(yōu)秀,張連印入伍第二年入了黨,第三年就提了干,并成為部隊學雷鋒積極分子。
戎馬倥傯40載,張連印從一名普通戰(zhàn)士成長為河北省軍區(qū)副司令員。從農村娃到解放軍,從士兵到將軍,張連印說,自己所有的成長進步,都離不開鄉(xiāng)親們的關愛,離不開黨組織的培養(yǎng)。
2003年,張連印退休了,范文集錦面對軍旗,他敬了最后一個軍禮。盡管從軍報國了半輩子,但在他看來,恩情遠沒有報完。無論他走得多遠、職位多高,兒時那個風沙漫天的張家場,還有哺育他長大成人的鄉(xiāng)親們,始終是他無法割舍的鄉(xiāng)情。
剛退休時,有人勸張連印出去旅游,享享清福;也有人沖著張連印的將軍頭銜,開出高薪聘請他當公司顧問……但張連印不為所動,他的心中早已有了打算。
左云縣地處雁門關外,長城腳下,是京津風沙源治理區(qū),風沙之苦,歷歷在目。煤炭產業(yè)的發(fā)展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坝械纳狡律弦琅f是光禿禿一片,刮起風來照樣是黃沙漫天。鄉(xiāng)親們不能再過喝風吃沙的日子,我得為他們做點兒什么。植樹造林,綠化家鄉(xiāng)!”張連印打定主意,毅然放棄了城市優(yōu)越舒適的生活,把人生的第二個戰(zhàn)場選在了家鄉(xiāng)的荒山。
“林地是我現在的戰(zhàn)場,只要還能動,就不當逃兵”
“咱村里的荒山,幾十年就沒種活過樹,你不要逞這個能,到時候后悔也來不及?!甭犝f張連印要回鄉(xiāng)種樹,村民們起初不理解也不相信,還有人說風涼話,“他這是腦袋瓜發(fā)熱,當官久了回來散散心,種幾天就走了?!?/p>
對此,張連印表示:“回來種樹,我絕不是心血來潮!我要向甘祖昌、楊善洲學習,要干就要干出樣子?!?/p>
一開始張連印的想法比較簡單,自掏腰包買樹苗,買回來了就在荒山上種。然而問題也接踵而至,買得起樹苗也添不起工錢,倒不如自己育苗。
“先干起來!遇到困難再一個個克服?!睆堖B印說,“想來想去,我就一個念頭——一定要把好事辦好,為鄉(xiāng)親們造福?!?/p>
憑借一股子不服輸的韌勁,張連印開始了新戰(zhàn)場的戰(zhàn)斗。建育苗基地,選址是頭等大事,他一趟一趟到縣、鄉(xiāng)政府匯報協(xié)調。為了不占群眾耕地,他將育苗基地選在了張家場村南灣十里河的一處荒灘。
資金有缺口,全家人傾囊而出。大女兒張曉梅用剛買的新房抵押貸款了20萬元,兒子張曉斌拿出了10萬元積蓄,小女兒張曉花將3萬元轉業(yè)費和訂婚時公婆給的2萬元一并貢獻了出來。
2004年春,張連印風風火火帶人上了山,白天栽樹,晚上澆水。夫人王秀蘭回憶:“那時人一出去就像埋在沙子里,嘴唇干裂流血,腫得很高,臉上凍得青一塊紫一塊?!睈毫拥淖匀画h(huán)境無法阻擋張連印的腳步,心得體會范文為搶工時,他早晨5點多鐘就起床,抱著樹苗和工人們一起上山,中午就在山上吃碗泡面,稍作休息又接著干,直到天黑才收工。一次女兒張曉梅回家看望父母,幾乎不敢相認。為此,家人沒少勸張連印,但他堅定地說:“軍人的價值體現在戰(zhàn)場,林地是我現在的戰(zhàn)場,只要還能動,就不當逃兵!”
本以為一番辛苦就等著見綠了,可到了秋天,栽種的1萬棵樹苗“全軍覆沒”??粗鴺涿缛靠菟涝诘乩?,張連印流下了眼淚。
“當兵人從來不信邪!”痛定思痛,張連印走大同、上太原、去東北考察學習;先后購買了幾十本林業(yè)栽培方面的書籍,訂閱了多種專業(yè)期刊和報紙;虛心拜縣林業(yè)局的技術人員為師,請教在沙化土地嚴重的地區(qū)如何植樹造林,并協(xié)調省治沙辦邀請技術專家現地指導。在專家的指導下,張連印對栽培技術、操作規(guī)程以及能種什么樹、不適宜種什么樹等問題心里有了譜兒,漸漸摸到了在沙化地上種樹的門道兒,成了村民眼中的“植樹專家”。
“從外地買回來的樹苗要帶母土,在苗圃培育一段時間,以適應當地的土質和氣候,然后再栽種。栽種時還要帶上母土,并且要多澆水?!睆堖B印像愛護自己的士兵一樣,對種下的每一顆樹苗都傾注了心血。整地、挖坑、植樹、圍圈、澆水、覆土……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回樹苗成活率達到了85%以上。
“個人力量是有限的,喚起全民生態(tài)意識是我的心愿”
“個人力量是有限的,喚起全民生態(tài)意識是我的心愿?!睆堖B印常講,他想把樹種滿荒山,更想讓綠色發(fā)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那年,張連印種下的近萬棵樹苗短短幾天就被牛羊啃得殘缺不齊。
“鄉(xiāng)親們養(yǎng)牛養(yǎng)羊掙錢不容易,不能責怪他們?!睆堖B印一沒有撒藥、設柵欄、立警示牌,二沒有向放牧人索賠,而是把羊倌、牛倌集合了起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我回來種樹就是想為家鄉(xiāng)做點有益的事情,把咱這荒山荒坡綠化好,希望大家?guī)鸵话眩春米约旱呐Q??!贝蠹衣犃藦堖B印的話,都沉默了。
自那以后,他們放牧都格外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樹苗。大家都說:“張將軍種樹是為了村子、為了大伙兒,我們再搞破壞,對不起自己良心。”
全面的栽樹難,護樹也不容易。張連印感到,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提高群眾的生態(tài)保護意識,種再多的樹也難見效。
為鼓勵更多的群眾加入植樹造林、管林護林的行列,張連印把自己繁育的樟子松、側柏、新疆楊等苗木,無償提供給周圍十里八鄉(xiāng)需要種樹的百姓。
但隨著種植面積逐步擴大,一些雜音也涌了出來,有人說:“老張種樹都是給自己種的,等樹長大就來錢了?!?/p>
為了打消鄉(xiāng)親們的疑慮,張連印鄭重承諾:不要林權,不要地權,退耕還林的補助全部交給村民,30年生態(tài)建設成果無償交還集體。
“經過這些年的實踐,村里的環(huán)境變化很大,收益也歸村民。我們都相信種樹這事,他能辦成!”村民張連茂說,在張連印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植樹隊伍中。18年間,張連印帶領大家在荒灘上建起了300多畝的苗木繁育基地,綠化荒山1.8萬余畝,植樹205萬余棵,培育了樟子松、油松、側柏等20個品種,左云縣林木覆蓋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現在的45.03%。
今日左云,荒坡荒山變?yōu)榻鹕姐y山,風沙干旱之地變成塞上綠色氧吧。然而,張連印卻病了。
2011年,張連印被確診為癌癥,做了肺葉切除手術。2014年,他又被確診為肺癌骨轉移?!芭c其讓我住院,不如讓我回到村子里,和樹苗待在一起,看著他們一天天長大,心得體會范文錦集我就能看到生命的意義?!泵鎸膊?,張連印冷靜對待,科學治療,病情稍有好轉,就又回到了植樹一線。“看著一片片荒山綠樹成蔭,家鄉(xiāng)的風沙退了,環(huán)境美了,我由衷高興,非常幸福?!闭沁@份樂觀與豁達,他的病情一直保持在穩(wěn)定狀態(tài)。
“父親這樣做,我既心疼又敬佩。”兒子張曉斌說,“他的選擇,讓我領悟到了人生的價值。我要學習他的精神,傳承他的事業(yè),盡自己一份孝心。”2015年,張曉斌結束了28年的軍旅生涯,回鄉(xiāng)與父親并肩戰(zhàn)斗在植樹造林的戰(zhàn)場。
今年8月,張連印與夫人王秀蘭在北梁山坡上栽下了500棵沙地柏,紀念他們結婚50周年。
“要動員更多的企業(yè)家支持,更多的人民群眾參與,只有這樣,才能把植樹造林這份事業(yè)一代一代傳下去?!?018年7月,在縣鄉(xiāng)黨委的幫助下,張連印在林場建起了清風林黨性教育基地,如今,基地成為右玉干部學院現場教學點,張連印被聘為“特聘教授”。3年來,張連印應邀為省內外各機關團體、學校、企事業(yè)單位做報告200多場,受教育人數達1.2萬余人次。下步,張連印還計劃建設一處生態(tài)園,將華北地區(qū)適合栽種的樹木種植于此,供人們在游覽間增長知識,讓生態(tài)文明理念厚植人心,助推當地生態(tài)振興。
張連印事跡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