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jié)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nèi)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xiàn)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夠使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jié)吧??偨Y(jié)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總結(jié)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高中物理必考知識點總結(jié)篇一
是力沿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功是與每一個力相對應的,每一個施加于物體上的力都有對物體做功的可能,功代表一種力的作用效果,最終物體所承受的功應是各力做功的和。由于功等于力和位移兩個矢量相乘,根據(jù)向量四則運算規(guī)則,功是標量,各力所做的功實際上都排在與位移的平行線上,有正有負,按數(shù)軸疊加得出總功,即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功。
二、功的單向性。
不同于力的成對出現(xiàn),功是不對稱的。
三、力與位移的夾角
物體實際受力方向經(jīng)常與位移方向構(gòu)成一個夾角θ,無論是力線向位移線轉(zhuǎn)還是位移線向力線轉(zhuǎn)都是旋轉(zhuǎn)θ角,之間的關(guān)系都是cosθ,當θ=0,cosθ=+1,力對物體做正功。當θ=π,cosθ=-1,力對物體做負功。當θ=π/2時,cosθ=0,力對物體不做功。但合外力必然與位移方向相同。
四、兩種機械能,動能和勢能,它們的概念
五、能量研究的體系的概念。
能量是在體系內(nèi)進行研究的,只有在一個特定完整的體系中才能應用機械能守恒定理,既然是體系,可以是兩個以上的物體。
六、能量研究的適用范圍
優(yōu)勢是可以解決一些變力情況,缺點是不能解決有關(guān)加速度的研究。
七、搞清功和能的關(guān)系。確定什么時候用機械能守恒,什么時候用動能定理。
1功和能的關(guān)系
能量的轉(zhuǎn)換通過做功來實現(xiàn),換句話說,做功產(chǎn)生能量(做正功),或做功損失能量(做負功),功有三種含義:一是等于物體單一能量的改變,如動能增加或減少。二是可以看作不同能量轉(zhuǎn)換的傳遞中介物,如增加或減少的動能通過做功可以轉(zhuǎn)化為勢能,從而實現(xiàn)機械能守恒。三是可以表示出機械能以外的能量,從而可以傳遞給電能、熱能、光能等。
2動能定理
應該這樣描述:合外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該物體動能的變化。這里有以下兩個關(guān)鍵問題:
a必須是合外力做功,即所有力對物體做功的總和,也只有用合外力,動能定理才能成立。單個力可以對物體做功,但無法計算其貢獻的動能。由于合外力與位移方向永遠相同,所以沒有cosθ。
b因為功是以研究對象為范圍,與前面相同,即只針對一個物體,當兩個質(zhì)量分別為m1、m2的物體疊加時,需要像前面一樣根據(jù)需要進行整體和隔離,必須分開討論。
3機械能守恒定律
機械能守恒應該這樣描述,體系內(nèi)各物體運動前總機械能等于運動后總機械能。機械能等于動能加勢能。這里同樣有兩個關(guān)鍵問題,
a能量的研究范圍是體系,既然稱為體系,應包括所有參與的物體(包括地球),以及整個的變化過程。既然所有物體都參與研究,因為能量是標量,多個物體的能量就可以進行累加,形成系統(tǒng)內(nèi)總動能和總勢能,進而形成總機械能。
b這里不采用動能和勢能轉(zhuǎn)化的公式描述是因為它只適用于一個物體,沒有充分發(fā)揮體系的優(yōu)勢,由于動能定理解決多個物體問題比較復雜,因此這個問題顯得比較重要。
高中物理必考知識點總結(jié)篇二
1、功:w=fscosα(定義式){w:功(j),f:恒力(n),s:位移(m),α:f、s間的夾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m:物體的質(zhì)量,g=9、8m/s2≈10m/s2,hab:a與b高度差(hab=ha-hb)}
3、電場力做功:wab=quab{q:電量(c),uab:a與b之間電勢差(v)即uab=φa-φb}
4、電功:w=uit(普適式){u:電壓(v),i:電流(a),t:通電時間(s)}
5、功率:p=w/t(定義式){p:功率[瓦(w)],w:t時間內(nèi)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時間(s)}
6、汽車牽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p:瞬時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車以恒定功率啟動、以恒定加速度啟動、汽車行駛速度(vmax=p額/f)
8、電功率:p=ui(普適式){u:電路電壓(v),i:電路電流(a)}
9、焦耳定律:q=i2rt{q:電熱(j),i:電流強度(a),r:電阻值(ω),t:通電時間(s)}
10、純電阻電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動能:ek=mv2/2{ek:動能(j),m:物體質(zhì)量(kg),v:物體瞬時速度(m/s)}
12、重力勢能:ep=mgh{ep:重力勢能(j),g:重力加速度,h:豎直高度(m)(從零勢能面起)}
13、電勢能:ea=qφa{ea:帶電體在a點的電勢能(j),q:電量(c),φa:a點的電勢(v)(從零勢能面起)}
14、動能定理(對物體做正功,物體的動能增加):
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
{w合:外力對物體做的總功,δek:動能變化δek=(mvt2/2-mvo2/2)}
15、機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h2
16、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變化(重力做功等于物體重力勢能增量的負值)wg=-δep
高中物理必考知識點總結(jié)篇三
1、摩擦力定義: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上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受到的阻礙相對運動(或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叫摩擦力,可分為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
2、摩擦力產(chǎn)生條件:①接觸面粗糙;②相互接觸的物體間有彈力;③接觸面間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
說明:三個條件缺一不可,特別要注意“相對”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靜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并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②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并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說明:(1)“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與運動方向相反”。
滑動摩擦力方向可能與運動方向相同,可能與運動方向相反,可能與運動方向成一夾角。
(2)滑動摩擦力可能起動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高中物理必考知識點總結(jié)篇四
1、電場能的基本性質(zhì):電荷在電場中移動,電場力要對電荷做功。
2、電勢φ(1)定義:電荷在電場中某一點的電勢能ep與電荷量的比值。
(2)定義式:φ——單位:伏(v)——帶正負號計算(3)特點:
○1電勢具有相對性,相對參考點而言。但電勢之差與參考點的選擇無關(guān)。
○2電勢一個標量,但是它有正負,正負只表示該點電勢比參考點電勢高,還是低。
○3電勢的大小由電場本身決定,與ep和q無關(guān)。
○4電勢在數(shù)值上等于單位正電荷由該點移動到零勢點時電場力所做的功。
(4)電勢高低的判斷方法○1根據(jù)電場線判斷:沿著電場線電勢降低。φa>φb○2根據(jù)電勢能判斷:
正電荷:電勢能大,電勢高;電勢能小,電勢低。
負電荷:電勢能大,電勢低;電勢能小,電勢高。
結(jié)論:只在電場力作用下,靜止的電荷從電勢能高的地方向電勢能低的地方運動。
高中物理必考知識點總結(jié)篇五
一、聲波的多普勒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會有這種經(jīng)驗:
當一列鳴著汽笛的火車經(jīng)過某觀察者時,他會發(fā)現(xiàn)火車汽笛的聲調(diào)由高變低、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現(xiàn)象呢?這是因為聲調(diào)的高低是由聲波振動頻率的不同決定的,如果頻率高,聲調(diào)聽起來就高;反之聲調(diào)聽起來就低、這種現(xiàn)象稱為多普勒效應,它是用發(fā)現(xiàn)者克里斯蒂安多普勒(christiandoppler,1803-1853)的名字命名的,多普勒是奧地利物理學家和物理家、他于1842年首先發(fā)現(xiàn)了這種效應、為了理解這一現(xiàn)象,就需要考察火車以恒定速度駛近時,汽笛發(fā)出的聲波在傳播時的規(guī)律、其結(jié)果是聲波的波長縮短,好象波被壓縮了、因此,在一定時間間隔內(nèi)傳播的波數(shù)就增加了,這就是觀察者為什么會感受到聲調(diào)變高的原因;相反,當火車駛向遠方時,聲波的波長變大,好象波被拉伸了、因此,聲音聽起來就顯得低沉、定量分析得到f1=(u+v0)/(u-vs)f,其中vs為波源相對于介質(zhì)的速度,v0為觀察者相對于介質(zhì)的速度,f表示波源的固有頻率,u表示波在靜止介質(zhì)中的傳播速度、當觀察者朝波源運動時,v0取正號;當觀察者背離波源(即順著波源)運動時,v0取負號、當波源朝觀察者運動時vs前面取負號;前波源背離觀察者運動時vs取正號、從上式易知,當觀察者與聲源相互靠近時,f1當觀察者與聲源相互遠離時。
二、光波的多普勒效應
具有波動性的光也會出現(xiàn)這種效應,它又被稱為多普勒-斐索效應、因為法國物理學家斐索(1819-1896)于1848年獨立地對來自恒星的波長偏移做了解釋,指出了利用這種效應測量恒星相對速度的辦法、光波與聲波的.不同之處在于,光波頻率的變化使人感覺到是顏色的變化、如果恒星遠離我們而去,則光的譜線就向紅光方向移動,稱為紅移;如果恒星朝向我們運動,光的譜線就向紫光方向移動,稱為藍移、
三、光的多普勒效應的應用
20世紀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斯萊弗在研究遠處的旋渦星云發(fā)出的光譜時,首先發(fā)現(xiàn)了光譜的紅移,認識到了旋渦星云正快速遠離地球而去、1929年哈勃根據(jù)光普紅移總結(jié)出的哈勃定律:星系的遠離速度v與距地球的距離r成正比,即v=hr,h為哈勃常數(shù)、根據(jù)哈勃定律和后來更多天體紅移的測定,人們相信宇宙在長時間內(nèi)一直在膨脹,物質(zhì)密度一直在變小、由此推知,宇宙結(jié)構(gòu)在某一時刻前是不存在的,它只能是演化的產(chǎn)物、因而1948年伽莫夫(g、gamow)和他的同事們提出大爆炸宇宙模型、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爆炸宇宙模型逐漸被廣泛接受,以致被天文學家稱為宇宙的標準模型、
多普勒-斐索效應使人們對距地球任意遠的天體的運動的研究成為可能,這只要分析一下接收到的光的頻譜就行了、1868年,英國天文學家w、哈金斯用這種辦法測量了天狼星的視向速度(即物體遠離我們而去的速度),得出了46km/s的速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