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試講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課文朗讀篇一
1、引導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情感。
2、指導學生學習作者敘述與抒情相結合的場面描寫。
3、指導學生讀寫遷移,能完成小練筆。
學生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情感。
2、學習作者敘述與抒情相結合的場面描寫。
3、讀寫遷移,能完成小練筆。
教學重點、難點:
送別時老師的叮囑以及肖邦的情感變化,教學時,要通過小組討論、感情朗讀等方法帶領學生質(zhì)疑、理解體會。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導入課題:
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
祖國淪陷→離別祖國→思念祖國→難忘祖國
2、明確目標:
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走進離別祖國,感受離別的動人場面
3、效果預期:
二、民主導學:
任務一: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感受離別的場景,
梳理全段順序,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策略:默讀課文2自然段這段寫了告別的哪三個場景?哪個場景深深地打動了你?為什么?圈出關鍵詞語,并在旁邊批注感受。
以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2)四人小組交流:
(內(nèi)容包括:1、讀懂了什么?2、是從哪里讀懂的?3、是怎么讀懂的?4、想到了什么?5、還有哪里讀不懂?)
自主學習:四人小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各成員進行整理和分工。教師巡視指導。
展示交流:
四人小組上臺交流,重點引導匯報以下幾點:
(1)贈送銀杯
(1)(結合文中句子“埃斯內(nèi)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fā)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馬車,疾馳而去?!苯涣鲿r引導學生作者是抓住了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刻畫了這個感人的場景。
補充時,學生交流出了“寧戀家鄉(xiāng)一抔土,莫戀他鄉(xiāng)萬兩金”
(2)吟唱送別曲
(結合文中句子“在城郊,馬車突然被一大群人攔住,原來是肖邦的老師埃斯內(nèi)爾和同學們來為他送行。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nèi)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
交流時拓展《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歌詞,深化學生情感。
(3)老師叮囑
師相機評點:你們很會讀書,善于從書中得出自己的見解;你們能從課外資料中應證自己的觀點,真了不起!
教師小結作者的表達方法。
任務二:
(2)四人小組交流:
(內(nèi)容包括:1、讀懂了什么?2、是從哪里讀懂的?3、是怎么讀懂的?4、想到了什么?5、還有哪里讀不懂?)
自主學習:四人小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各成員進行整理和分工。教師巡視指導。
展示交流:
四人小組上臺交流,重點引導匯報以下幾點:
作者是按照先總后分的敘述特點表達的。
指導朗讀
三、檢測導結:
想象肖邦的同學們離別時的畫面是怎樣的?試著寫一寫。
可以從人物的對話、神態(tài)、動作幾方面來寫。學習作者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表達方式。
四、總結:
課文通過波蘭音樂家肖邦在異國他鄉(xiāng)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的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板書設計
吟唱送別曲 環(huán)境描寫
離別祖國 老師叮囑 神態(tài)、動作
贈送銀杯 語言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試講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課文朗讀篇二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富有才華的波蘭愛國音樂家肖邦的事跡,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立志為祖國作貢獻的思想感情,背誦課文。
2、學會生字新詞。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肖邦對祖國的熱愛,了解肖邦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運用自己的音樂進行不懈斗爭的精神。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2、 讀課題,結合課文插圖,自由談談感受。(“我”不在祖國,但十分思念、熱愛祖國,不然怎么要將心臟帶回祖國呢?“我”是誰?“我”怎么會離開祖國的?“我”為什么不能回到祖國?“我”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話的?)
二、自讀課文:
1、 畫出生字,邊認字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 再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3、小組學習課文,試給課文各段加一四字小標題(組長記錄,準備交流)
3、檢查自讀情況。
(1)讀生字詞,相機正音。
維斯瓦河? 疾馳? 蠟燭? 消逝? 催人奮起? 肺結核病
(2)指名試讀課文,看是否流利,了解部分詞語掌握情況。
霧靄:霧氣。
疾馳:馬車奔馳。
催人奮起:叫人趕快行動‘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亡國:國家滅亡。
消逝:消失。
肺結核?。簼M心傳染病,通稱肺病。
三、 讀后交流:
1課題的這句話在課文的哪里?
2、出示投影
誰來讀一下這句話,原來課題是由肖邦的一句話壓縮而來的。這句話是肖邦在什么時候說的?(彌留之際)在投影上劃線?!皬浟糁H”是什么意思?(重病將死)
4、肖邦是怎樣說這句話的?圈點詞語“緊緊握著”“喃喃地”,誰來試讀這句話(比較指導)。
6、那么,他為什么會離開自己的國家呢?
第二課時
一、圍繞重點,分段朗讀,理解課文
(一)、理解第一自然段
1、簡介肖邦
肖邦(1810-1849)是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在母親的影響下,他從小對波蘭的民間音樂十分熟悉和喜愛。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7歲學習作曲,8歲便在音樂會上登臺演出,16歲時進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但就在這時,引讀(第一節(jié))——波蘭遭到了歐洲列強的瓜分,——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2、肖邦離國的原因。
3、就在肖邦離國的那天,發(fā)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自讀課文,注意肖邦情感的變化。(小標題:深情送別)
4、出示重點句子
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呀?
讀讀這句話,體會老師的期盼和叮囑。
出示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歌詞:
不論你在哪里逗留/不論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遠不會把祖國遺忘/愿你懷著一顆溫暖志誠的心/永遠不停對祖國的熱愛。(小標題:忍痛離國)
5、引讀句子。這時,埃斯內(nèi)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fā)光的銀杯,送上祖國的泥土,深情的對肖邦說。你能明白老師的用意嗎?再讀老師的話。
6、指名讀,分角色讀老師的話及肖邦的表現(xiàn)。
7、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從肖邦的淚水中我們看到其實他已經(jīng)理解、體會了老師的一片心意,此時的肖邦什么也沒說,但從他的淚水中,他有千言萬語,想一想,肖邦心里在說些什么?(小練筆)
8、小練筆交流。
(二)、指名讀第2小節(jié)
1、自由讀三、四小節(jié),聯(lián)系課文中的有關語句想一想,①肖邦創(chuàng)作樂曲的時候心情怎樣?②肖邦是怎樣徹夜作曲、彈琴的?小組討論。
①討論思考題。
②《革命進行曲》是在什么情況下創(chuàng)作的?
③聽音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④配樂朗讀三、四小節(jié)。
2、指名讀五、六小節(jié),
讀了這句話,你有什么體會?
②學到這兒,你眼中的肖邦是個怎樣的人?
③指導朗讀這兩小節(jié)。
二、回環(huán)整體,詩歌贊頌,升華情感
1、沙皇俄國曾授予肖邦“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他嚴辭拒絕。肖邦臨終時,姐姐、姐夫和波蘭的同胞們,都聚集在他身旁.應他的要求波托茨卡伯爵夫人為他唱了一首波蘭歌曲,這是他最后聽到的音樂.他的遺囑是要求把心臟送回祖國,最后的一句話是以微弱的聲調(diào)說出的:“媽媽,可憐的媽媽!” 他把他的一生的才華都獻給了他的祖國,他的人民,象一只泣血的天鵝,為祖國奉獻了一切。
2、這位愛國音樂家曾受到世人無數(shù)贊美之詞。但我想這些都無以表達我們此時此該我們的心情。也許我們可以用詩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試講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課文朗讀篇三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蘇教版十一冊第三篇課文。課文講述波蘭被外國侵略者占領,音樂家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他日夜思念祖國,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從編寫者的意圖來看,是為了表達鋼琴詩人肖邦強烈的愛國之情。
肖邦的愛國是不容質(zhì)疑的。1836年,被稱為“波蘭的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家里平斯基要來巴黎演出時,肖邦積極地為他進行籌備,唯一的要求是要他為波蘭僑民開一場音樂會。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來拒絕了,理由是他不久要去俄國演出,如果他在巴黎為波蘭僑民演奏,會引起俄國人的反感。這個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憤然斷絕了與里平斯基的友誼。1837年,俄國駐法大使以沙皇宮庭的名義拉攏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稱號,并表示這是由于肖邦并未參加1830年的華沙起義。肖邦斷然加以拒絕,并義正詞產(chǎn)地答復:“雖然我沒有參加1830年的革命,因為當時我還太年輕,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這堅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視,無疑給沙皇一記響亮的耳光。諸如此類的故事還有不少。我要質(zhì)疑的是,課文為什么要扭曲歷史的本來面目,非要給肖邦這個浪漫的鋼琴詩人以“無產(chǎn)階級革命者”的光輝形象。
文章第一段寫波蘭被歐洲列強瓜分,肖邦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肖邦離開波蘭前的確時局震蕩,但并非到了非得流亡國外的地步。他的出走,起決定因素的是親人、老師和朋友們敦促他出國去深造,通過音樂創(chuàng)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肖邦是個鋼琴天才,大家希望他能有更好的發(fā)展、更大的音樂成就?!拔疫€在這里,我不能決定啟程的日子。我覺得,我離開華沙就永遠不會再回到故鄉(xiāng)了。我深信,我要和故鄉(xiāng)永別。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肖邦日記)”,但最后,肖邦還是選擇了離開。因此,課文中“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之說,把他的離開完全歸結于政治因素,是不恰當?shù)摹?/p>
第二段寫肖邦帶著祖國的泥土,告別了親人。課文為了強化肖邦的愛國情,先寫老師和同學的送別,此時的肖邦只是“感動地點了點頭”,后來老師送給他一杯泥土時,才“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而我所查閱到的資料卻是這樣的:“肖邦接受了友人們贈送的一只滿盛祖國泥土的銀杯,它象征著祖國將永遠在異邦伴隨著他。更使肖邦感動的是,當親友送行到華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亞時,他的老師埃爾斯納和華沙音樂學院的一些同學們,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爾斯納特地為送別肖邦寫的一首合唱曲……這樣的送別場面,這樣激動人心的詞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時不禁失聲痛哭?!闭n文把這兩個場景的先后順序故意顛倒,以此來突出表現(xiàn)肖邦的愛國情,不知這種“藝術加工”是否可以。
第三段寫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將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忘我地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的確,去世前兩年的肖邦的作品已不多見,他的高產(chǎn)期大概是在1838年至1847年,但他的創(chuàng)作激情更主要的是來自于愛情的歸宿。1835年,肖邦認識了波蘭貴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兒瑪麗亞,和她熱戀。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肖邦不是貴族,只是“一個音樂家”,遭到瑪利亞父親的拒絕。失戀后的肖邦,兩年后結識了“有一雙憂郁的眼睛”的奧羅爾·杜德旺夫人,也就是聞名于世的小說家喬治·桑。請看以下資料:“肖邦對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但不久就被她的魅力征服。在一種他從未經(jīng)歷過的激情支配下,他的音樂想象力達到高度興奮的程度。其后的八年中,每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諾昂喬治.桑的別墅里度過的。這些年也是肖邦創(chuàng)作最旺盛的時期?!?847年,他和喬治·桑的關系走向破裂,他的健康也逐漸變壞,這正是課文《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后來提到的“肖邦的肺結核病又復發(fā)了”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段中有這么一句話:“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疲勞加上憂憤,使肖邦的肺結核病又復發(fā)了?!钡Y料顯示,“肖邦很快就在巴黎成名了。他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演奏和鋼琴教學,贏得了人們高度的尊重?!辟Y料中還提到“盡管肖邦對巴黎的上層社會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動大多局限于上層的沙龍,加上他自己也逐漸地過上了優(yōu)越的生活,這對他的思想意識也必然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和局制,使他對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改革缺乏應有的理解和同情,這和他歷來與不少波蘭貴族及其子弟關系較密切也有聯(lián)系?!憋@然,課文這么寫是為了美化肖邦,把肖邦打扮成一個徹底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戰(zhàn)士”。
在呼喚教育人文的今天,教材的作用舉重若輕。多年以前我們學習政治,我們義憤填膺地感受著西方國家人民的苦難,恨不得一步跨過去把他們?nèi)拷夥诺轿覀兩鐣髁x的天堂來。這種神圣的滑稽到了今天已無可置疑地成為一種感嘆,一種無知的羞愧。我想,倘若我們順著教材把課文中那個“無產(chǎn)階級革命戰(zhàn)士”一樣的肖邦形象,根植于學生腦海的話,這與當年學習政治的情形何其相似。翻看六十年代的教材,你會讀到眾多諸如“在階級斗爭、生產(chǎn)斗爭和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的實踐中,常常要用到分母是一百的分數(shù)。例如:先鋒電機廠無產(chǎn)階級革命派掌權后,堅決執(zhí)行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產(chǎn)’的指示,今年第二季度的總產(chǎn)值比去年同期增長百分之六十八,六月份的總產(chǎn)值相當于去年同期的百分之二百;東方紅紡織廠,今年上半年棉紗的總產(chǎn)量,完成了上半年生產(chǎn)計劃的百分之二百零九點七;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農(nóng)村中呈現(xiàn)出一片大好形勢。光明生產(chǎn)隊夏熟作物的總產(chǎn)量今年比去年增長百分之七點九。像上面這些表示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百分之幾的數(shù),叫做百分數(shù)”的革命教材、政治教材,時代發(fā)展到今天,這樣的事自然不能重演,但這種政治教材思想?yún)s總不能從人的腦海中完全剔除,于是,我們可愛的肖邦成了一個犧牲品,這樣的教材之下,犧牲的又何止是一個肖邦呢?要知道,讀者是千千萬萬的孩子啊。
人文的起碼底線是真實。人文的重要內(nèi)涵是把人當做人,既不把人當作鬼,也不把人當作神。肖邦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戰(zhàn)士”形象是一種中國式的神化,其間折射的教育問題,是一個典型,也是一種悲哀。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試講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課文朗讀篇四
課文主要內(nèi)容及全文思路導讀
"祖國,我親愛的母親!"許多人這樣深情地贊美自己的祖國。祖國,在他們心中高于一切。無論他走到哪里,都無法把祖國忘懷。課文《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將帶我們認識一位愛國音樂家--肖邦。
本文講波蘭音樂家肖邦懷著亡國之恨流亡異國他鄉(xiāng),在國外他不忘國恥,投入到音樂創(chuàng)作之中,在他彌留之際,他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表達了對祖國的眷戀和熱愛。
課文按照肖邦所處環(huán)境的不同可以分為兩部分,第1、2自然段講的事情發(fā)生在波蘭,而第3~第6自然段內(nèi)容發(fā)生的地點則在異國他鄉(xiāng)。
第一部分又可以從兩個層次去理解—
第一層是第1自然段,講波蘭被歐洲列強瓜分,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
第二層是第2自然段,寫肖邦的老師、同學在華沙城外送別肖邦。
第二部分也可以從兩個層次去理解—
第二層是第5、6自然段,寫肖邦在異國他鄉(xiāng)去世,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
祖國淪陷--告別祖國--思念祖國--難舍祖國
二、精品屋
課文精彩片斷欣賞
點 評
1830年11月的一天,維斯瓦河上彌漫著
薄薄的霧靄。20歲的肖邦告別了自己的
親人,坐著馬車離開了首都華沙。在城 環(huán)境描寫。
郊,馬車突然被一大群人攔住,原來是
肖邦的老師埃斯內(nèi)爾和同學們來為他送
行。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nèi)爾特 離別的時刻,老師的叮囑里飽含著對學生不忘祖國的殷切希望。
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假使你遠走他
鄉(xiāng)》。埃斯內(nèi)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
:"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
記自己的祖國呀!"肖邦感動地點了點
頭。這時,埃斯內(nèi)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fā)
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
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
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肖邦再也
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
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
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
上馬車,疾馳而去。
【欣賞】
別情依依,縱有千言萬語也不足以道盡離別的情懷,而"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quot;是言雖簡而意味深,老師的一片誠心可鑒啊!年輕的肖邦此時內(nèi)心一定涌起著情感的波瀾。當老師送上特殊的禮物--祖國的泥土時,他終于"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是什么讓他如此感動?是什么讓他如此牽掛?從他接過盛滿泥土的銀杯時的"鄭重"里,我們分明找到了答案:是祖國!從他的回首里,我們可以看到他堅定的目光傳達出的信念:祖國,我永遠不會把你忘懷!這是一個去國離鄉(xiāng)的游子對你深沉、熾熱的愛戀!
動情的語言,入微的神態(tài)刻畫,為我們繪就了一幅送別的動人圖面,讓讀者可以直達文章中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這一段的情境是多么感人至深啊!
三、金手指 表達方法提示:抓住一點寫透徹
肖邦,波蘭乃至世界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雖然一生短暫,只活了39歲,但在他身上值得書寫的地方是很多的,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作者僅僅抓住肖邦熱愛祖國這一點,通過幾個具體的事例著重表現(xiàn),寫得深入而透徹,使讀者對肖邦熱愛祖國的情懷有深刻的感受。
文章先從肖邦和祖國的命運入手,一下子切入"肖邦與祖國"這一主題范圍,然后具體描寫肖邦的老師和同學郊外送別肖邦的場面,把這個送別過程中涉及肖邦和祖國深情難舍的情節(jié)作了細致入微的描寫。接著寫肖邦在國外的行動,也是選擇肖邦關心祖國命運的素材,直至寫肖邦彌留之際的遺言無不關乎對祖國的依戀。有始有終,一以貫之,正是在這一系列關于對祖國的態(tài)度的事情中,我們認識了肖邦音樂才華之外的另一面,體會到他深沉的愛國情懷。
這種抓住人物的某一特點,著力具體表現(xiàn)的方法值得我們注意并學習。如果我們在習作中寫一個人,想突出他身上的某一個特點,就應圍繞這一特點,選擇足以表現(xiàn)這一特點的材料,有條理地寫下來,從而使讀者印象深刻,感受強烈。
四、益智園
創(chuàng)新與實踐
1、 課文第1自然段有這樣一句話—
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你能換一種說法而不改變句子的原意嗎?試試看,然后想一想你改后的句子讀起來在語氣上和原句有什么不同。
2、 課文第4自然段中有這樣的話—
他常常把自己關在幽暗的房間里,點上一支蠟燭,徹夜的作曲、彈琴。時間在流逝,可是他已根本沒有了時間的概念。
3、 與世長辭的"辭"是什么意思?
試著再找?guī)讉€帶有"辭"的詞,并分別說出每個詞中"辭"的意思。
附:課后習題5提示:
(1) 埃斯內(nèi)爾把泥土送給肖邦,意在要他永遠記住祖國。
(2)彌留之際:病重快要死的時候。肖邦的話表達了他對祖國至死不渝的愛。
五、萬花筒
相關資料
肖邦簡介
波蘭作曲家肖邦1810年出生于波蘭華沙,父親是法國人,年輕時移居波蘭;母親出身于沒落波蘭貴族家庭。肖邦6歲開始學習鋼琴,7歲時舉行了公開音樂會并發(fā)表他第一首作品《g小調(diào)波蘭舞曲》。由于身體不好,14歲才進學校讀書。1826-1829年在華沙音樂學院學習,畢業(yè)時已被異常嚴厲的老師稱為天才。
1830年,由于國內(nèi)局勢動蕩,他聽從老師和親友的規(guī)勸出國進行深造,爭取為祖國爭得更大榮譽。這一去,正如他自己的不祥預感那樣,就此同他的祖國永決了。當他到達維也納時,發(fā)現(xiàn)波蘭人處于被排斥的境地。因此,他決定去巴黎或倫敦。在去巴黎的途中,他聽說華沙陷入了俄軍手里,波蘭革命失敗斷絕了他的回國之路。到達巴黎之后,肖邦就此在那里定居下來。當時的巴黎是歐洲的文化藝術中心,他的優(yōu)雅氣質(zhì)和杰出才華使他--一個剛過20歲的青年獲得了云集巴黎的音樂家的包括李斯特、門德爾松在內(nèi)的好評,在法國還結識了其他一大批藝術家,包括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大仲馬、海涅,音樂家舒曼等。這使他開闊了眼界,對他的思想成熟起了有益的作用。
早在1839年,肖邦潛伏的肺病已經(jīng)開始惡化,感情的挫折進一步損害了他的健康,加之當時波蘭民族解放運動的連續(xù)失敗,使肖邦對前途完全失去信心,如他自己所說,已經(jīng)"沒有任何感覺,只是拖著生活,耐心等待自己的終場"悲觀、憂郁的情緒支配了他的晚期創(chuàng)作。1849年,肖邦的病情迅速惡化,于10月17日在巴黎辭世。
肖邦敬仰莫扎特的才華,死前要求在下葬時給他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葬禮上也演奏了肖邦自己寫的送葬曲,他在這首曲子里埋藏了自己對祖國的思念。巴黎所有優(yōu)秀的藝術家都參加了他的葬禮。根據(jù)生前的遺愿,他的心臟被送回華沙,葬在一所教堂里。
肖邦的作品具有魅力,卻沒有任何嘩眾取寵的意思,全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情感表露。他是從詩的角度來吟唱每支曲子的。因此,波蘭鋼琴家阿瑟 · 魯賓斯坦稱他為"鋼琴詩人"。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試講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課文朗讀篇五
設計思想: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其知識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是其它學科的基礎。同時,也蘊含多門學科的知識,其知識覆蓋面之廣是其它學科所不能比擬的。學習語文,就要使學生受到多方面地教育。在教學中通過巧妙地提問,引導學生入情入景,感受肖邦那顆熾熱的愛國之心。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體會師生間的深厚情誼。
2、體會肖邦對祖國得深深熱愛,并能理解相關的詞語。
3、自己深有感悟,明白愛國的含義。
教學難點:如何去更好地理解“愛國”的概念。
教學準備:
1、小黑板。
2、課前學生收集的有關愛國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知道那些愛國的故事?看誰講得好。
那他們是用什么行動(怎么)來表達對祖國地熱愛的?
二、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二段。
1、教師提問:通過上節(jié)課地學習,你了解到了什么?
教師板書:
把 我 的心臟帶回 祖國
↓???????????? ↓
肖邦 不得不離開 波蘭
既然是不得不離開祖國,那么離別的情景肯定讓人難忘。
2、學生自由讀文,討論交流文中寫了哪幾個場景?
(1)、指名說,看誰的語言最簡潔。
(2)、師生交流
詠唱送別曲
老師的叮囑
贈送銀杯
3、練習朗讀這三個場景,看誰讀的最有感情并讓學生進行點評(注重讀時的表情和語氣)
4、思考:
埃斯內(nèi)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的禮物送給肖邦?
5、朗讀全段,進一步體會師生間真摯深厚的情感
6、過渡:
三、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理解“悲憤欲絕”的意思
為什么“悲憤欲絕”?
從中你還可以體會到什么?
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憤欲絕?
肖邦是怎樣做的?
從肖邦行動中你體會到什么?
2、默讀第四自然段,思考寫了什么?
3、交流。理解“徹夜”的意思。
4、指名讀這一小節(jié),同時思考:他為什么這么做?
指導朗讀,抓住重點詞語。
5、小結:
肖邦用怎樣的方式表達了對祖國的思念和熱愛?
四、指導背誦
學生交流記憶的方法。
五、板書設計:
把 我 的心臟帶回 祖國
詠唱送別曲
老師的叮囑
肖邦 不得不離開 波蘭
教后反思:
從設計提問的方面著手,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對課文有更深的理解。比如在學習第四節(jié)時,學生竟深有感觸地說:“戰(zhàn)爭帶給人類的只是災難和痛苦?!笔且饬现?,是以表明對課文的理解在原有基礎上又升華了,同時也讓學生們明白,熱愛祖國的方式有很多,但都需要付出,要始終如一,學得越多,做得也就越多。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試講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課文朗讀篇六
蘇教版語文十一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第二自然段的閱讀是對學生情感體驗、文本感悟諸多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的問題的一次集中性的對話。所以我在學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脈絡后,重點放在閱讀、體驗、對話這樣的三步驟訓練上。
一、閱讀
讀出肖邦對祖國的愛,讀出對沙皇的恨,讀出與親人的難舍,讀出肖邦臨行前對波蘭的留戀。(找出語言、動作、情感的描述)
二、體驗
你覺得在這一段中那些環(huán)節(jié)最感人?
完成小訓練:為這群不得不分離的親友設計語言
學生的答案有: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你永遠是波蘭人民的兒子?!?/p>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我們永遠會心心相印,我們‘天涯若比鄰’”
(我插話:“這位同學還是個中國通?!保?/p>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也不能把我們忘記。”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我也會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我們也會永遠記住這一刻?!?/p>
“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也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母親?!?/p>
……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設計: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說:“ ???? ”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答案有:祖國,我會回來的!
我?guī)е瘧嵍?,我會帶著驕傲而歸的。
祖國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老師再見了!同學們,朋友們再見了!
沙皇,這里不會永遠屬于你!
祖國,我會為你而奮斗的!
祖國,我會用我的方式來愛你的!
(當時在此又引開了一個話題:肖邦以什么方式來愛國?簡單的討論使學生明白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示對自己祖國的愛,如科學家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戰(zhàn)士的浴血奮戰(zhàn),工人農(nóng)民的辛勤勞作,教師為祖國培育人才等等。從而進一步理解了肖邦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的原因。)
……
三、對話
通過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對第二自然段的理解上了一個臺階。
反思: